第4课《中古时期亚洲》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中古时期亚洲》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3 15:4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下第课《中古时期亚洲》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据学者统计,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地理古籍中记载并描述过许多中国的城市,其中最常提到的是杭州、广州、泉州和扬州等,最常提到的中国物产是黄金、白银、丝绸、瓷器等。从这些记载可推知,中古时期阿拉伯人( )
A.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B.擅长于海上贸易活动
C.从陆路贸易转向海上贸易 D.善于吸收各地的文化
2.有学者认为:“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公元8—10世纪的巴格达翻译运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它保存和发展了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又将其再度传回欧洲。”据此可知巴格达翻译运动( )
A.推动了阿拉伯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B.为文艺复兴在欧洲兴起创造条件
C.体现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碰撞 D.造就了拜占庭帝国文化繁荣局面
3.《天方夜谭》其中一个故事描述道:巴格达城的穷脚夫帮一个妙龄女郎在一个基督徒开办的商店里购买了一个金币的橄榄,又来到一家水果店,买了叙利亚苹果、土耳其榅桲、阿曼梅子、大马色睡莲、伊拉克密胡瓜、埃及柠檬、撒尔他尼橙子,还买了伊朗、阿富汗等地特产和亚历山大的蜡烛、香水等手工业品。这反映了该地( )
A.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 B.沟通世界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C.基督教文化特征比较明显 D.经济联系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4.有学者认为:在民族迁徙的诸多原因中,自然环境的变迁尤其是气候的变化是民族迁徙一个非常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根据历史气温变化曲线示意图,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该论点依据的是( )
A.印欧人的迁徙 B.魏晋北方民族大交融
C.阿拉伯人的扩张 D.蒙元的南征
5.阿拉伯帝国各省区的物产,通过驼队或船舶运到首都,如从埃及运来大米、小麦和夏布:从叙利亚运来玻璃、五金和果品;从波斯运来丝绸、香水和蔬菜。这可以用来说明,阿拉伯帝国( )
A.对外贸易十分繁荣 B.疆域广阔
C.促进亚欧间的交流 D.剥削沉重
6.高丽朝实行中央集权制的贵族政治体制,进行了以国王为主导的儒礼制度建设,确立儒家礼法的君臣尊卑观念和宗法等级制,改变佛教一统的文化局面。高丽朝此举意在( )
A.实现意识形态儒家化 B.确立国王文化主导权
C.改变佛教一统的局面 D.强化王权和中央集权
7.1906年10月,伊朗第一届议会开幕,同年12月颁布宪法。宪法规定:宗教法院和世俗法院并存;伊斯兰教什叶派为国教;内务大臣由穆斯林担任,由五名高级僧侣组成的“法律草案委员会”负责用伊斯兰教精神审查议会通过的法案。据此可知,当时的伊朗( )
A.宗教力量开始削弱 B.驱逐了殖民势力
C.封建主义遭到打击 D.世俗化程度较低
8.《萨比天文历表》由阿拉伯天文学家白塔尼所著,他对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一些错误理论进行了纠正,吸取了托勒密在希腊天文学理论的合理部分,并根据新的观测资料和实践经验写成该天文历表。这可以用来说明( )
A.阿拉伯天文学成就世界领先 B.阿拉伯人善于吸收外来文化
C.阿拉伯文化对世界影响深远 D.阿拉伯人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9.李氏朝鲜时期,朝鲜文臣卞季良主张削除《高丽史》中“诏”“朕”等尊称,以维护明朝天子的一尊地位;朝鲜学者李珥认为“以小事大,君臣之分已定。”这体现了当时的朝鲜( )
A.王朝更替残酷 B.崇尚君民共治
C.宗藩体制脆弱 D.深受儒学影响
10.公元8世纪,日本奈良朝元明天皇首次仿效中国钱型铸造了“和同开珍”小平钱,此后,各朝天皇又累计铸钱11种,如“万年通宝”“贞观元宝”等,连同“和同开珍”,日本钱币学家将其合称为“皇朝十二文钱”。日本此类钱币的出现可用来说明( )
A.中日经济往来日趋频繁 B.儒家仁政思想的广泛影响
C.日本积极仿效中国制度 D.日本天皇重视与唐朝交往
11.新罗统一后,为了限制土地兼并,扩大税源,于722年改革土地制度。国家对16岁以上的良民男女授予一定数量的土地,分为口分田和永业田两种。前者限本人终身使用,不得买卖或转让,后者可由子孙继承传世。该制度借鉴了隋唐时期的
A.科举制 B.中央集权制 C.均田制 D.两税法
12.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黑格尔指出:“阿拉伯人之获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这件事具有这样的历史意义:最初乃是通过这条道路,西方才知悉了亚里士多德。对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译注和对亚里士多德章句的汇编,对西方各国,成了哲学的源泉。”材料意在强调,阿拉伯文明
A.保存了古希腊哲学 B.融合了东西方文明精华
C.是欧洲文明的源头 D.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13.九世纪初,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鼓励并组织对希腊古典哲学的大规模翻译活动,“智慧之城”巴格达拥有一大批专门的翻译人才。大约771年,一位印度学者将一篇数学论文带到巴格达,其中包括从0到9等十个数字,后来这篇论文被译成阿拉伯文。阿拉伯人发现印度数字的优点,在帝国境内推广应用。公元712年,阿拉伯人在占领撒马尔罕时从中国人那里学会了造纸技术。公元794年,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建立了第一座造纸作坊。以上材料
A.推动了阿拉伯帝国文化的勃兴 B.意在搭建东西文明交流的桥梁
C.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D.体现了阿拉伯帝国扩张的本性
14.奥斯曼帝国财政税收系统由财政总监掌管,直接向苏丹负责。国库的收支必须完全按照他的指令来进行。帝国的主要财政收入是土地税、贡赋、人头税等。为了确保财源,帝国每隔三四十年就要调查一次纳税人口,材料反映了( )
①君主集权程度较高 ②帝国税收系统比较完善
③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 ④征税是对全国人口控制的重要原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在种姓制度下,古印度固有文化在同化异质文化的时候,主要不是采取将异质文化融合为一体的方式,而是将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容纳到印度文化之中。这会造成印度
A.种姓制度受到冲击 B.国家必然陷入分裂
C.文化的多样性显著 D.民族冲突空前激烈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穆斯林的向东扩张,阿拉伯人建立起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阿拔斯王朝初期,哈里发大权独揽,各行省听命于中央.在帝国政府中,外族虽可参与,但穆斯林与异教徒之间地位仍有较大差异.阿拉伯人不仅大力经营东方商道,从唐朝引进大宗商品及火器、造纸技术,而且大量吸收各地文化,翻译和保存了很多古代文献。王朝后期,帝国采用了选募士兵的方法,使突厥军人势力渐渐崛起.突厥将军跋扈,任意拥废君王,哈里发如同傀儡,各省总督也纷纷割据自立。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二 唐朝建立后,立即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在魏晋以来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唐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羁縻政策的推行,推动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巩固。随着对外关系的发展,唐政府也吸纳了不少外国人供职,外来宗教也大量涌入中国,但受尊崇的仍是道教和佛教,唐玄宗喜立边功,用募兵制取代府兵制,使得边防重镇军事实力迅速增强。安史之乱后,为弥补财政亏空,唐朝对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唐中央的经济力量。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拔斯王朝与唐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财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日本贵族在信仰上产生了矛盾,并在政治上走向对立。公元646年,代表革新政治的圣德太子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思想文化并实行“大化革新”(即“大化改新”),将唐朝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和儒教思想进行广泛传播与学习,发展了以中国政治结构为蓝本的官僚制度,用外来的新文化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经过500年左右的发展后,源赖朝开始建立幕府制度,实行“将军—大名—武士—农、工、商”这一严格的身份等级制,要求各个阶层安守本分,并反对一切违背传统伦理道德的行为。从镰仓幕府至德川幕府近700年间,武士阶层创建了一种规范性的伦理行为,被称为“武士道”。武士道精神不仅是建立在武士阶层中的道德伦理规范,同时也为各个社会阶层设立了道德标准。
——摘编自于师懿《儒家文化与日本武士道精神》
材料二 自1871年到1945年,中国人对日本的认知和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871年至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为第一阶段,黄遵宪的《日本国志》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之作。他自述写作原则是“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从中日甲午战争(尤其是日俄战争)以后至民国初年,中国东渡日本留学者络绎于途。1919年至1945年为第二阶段,蒋百里的《日本人》等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之作。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意图攫取德国在华利益,进而窥视华北,引起国人警惕。“九一八”事变后,《大公报》确立“明耻教战”方针,搜集整理中日关系史料,每日在《大公报》上连载一段。1937年9月,蒋百里奉命出使欧洲,他在柏林写成题为《日本人》的小册子。和蒋百里同时期留学日本的戴季陶于1928年写成《日本论》一书,该书从“学问本身”对日本进行了一番研究。
——摘编自陈建云《〈中国抗战画史〉与曹聚仁的“日本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武士道精神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两个阶段”的目的,并说明其共同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历史上中日之间的相互学习中所得到的启示。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般认为,文化的共性通常由语言、价值观、体制、宗教和祖先等方面体现出来。亚洲东部的中国、朝鲜半岛、日本的历史文化有许多共同的地方,突出表现在汉字文化、儒家思想、律令制度、大乘佛教四个方面。这些共同点的基础是汉字文化,因为儒家思想、律令制度和大乘佛教都以汉字作为其信息的承载工具。“人们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所以相当一部分人把东亚的中、朝(包括现在朝鲜和韩国)日、越称做“汉字文化圈”。
材料二 中、朝两国因地理环境及其历史发展形成了相近的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自秦汉实行“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而朝鲜在中国的影响下,早在李朝之前1200多年,就已是中央集权制社会。如三国时期的新罗,受唐朝影响,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并最终统一朝鲜半岛。日本虽然在推古朝时期(公元593-622年)圣德太子崇尚中国的礼治而推行大化革新,实施“公地公民”制,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但是,其政治体制、经济制度与中、朝两国有很大不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祖鲲、商学君《东亚文化格局:演变与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古时期东亚文化格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古代朝鲜、日本两国历史发展的异同点。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地理古籍中最常提到杭州、广州、泉州和扬州等城市,杭州、广州、泉州和扬州是中国的海港城市,因此,从这些记载可推知,中古时期阿拉伯人擅长于海上贸易活动,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阿拉伯人与西方的交流,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古时期阿拉伯人从陆路贸易转向海上贸易,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中古时期阿拉伯人善于吸收各地的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从古希腊到阿拉伯地区,从古代到近代,巴格达翻译运动在人类文化的保留与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近代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B项正确;巴格达翻译运动保存和发展了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而不是阿拉伯文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巴格达翻译运动为文艺复兴在欧洲兴起创造条件,而不是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碰撞,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巴格达翻译运动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买了叙利亚苹果、土耳其榅桲、阿曼梅子、大马色睡莲、伊拉克密胡瓜、埃及柠檬、撒尔他尼橙子,还买了伊朗、阿富汗等地特产和亚历山大的蜡烛、香水等手工业品”,可知巴格达地区经济繁荣,有大量的来自亚欧非三洲的商品,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文化遗产”,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是基督徒开办的商店,但没有涉及到基督教文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的对外扩张主要和传统商路的改变有关,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符合题意;印欧人的迁徙、魏晋北方民族大交融及蒙元的南征均与环境因素有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5.B
【详解】依据材料“阿拉伯帝国各省区的物产,通过驼队或船舶运到首都……”,可以看出阿拉伯帝国的省区囊括埃及,叙利亚,波斯,可以看出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广阔,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的是帝国内部的物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欧亚间的交流,排除C项;材料不能看出剥削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材料中“高丽朝实行中央集权制的贵族政治体制”表明,王权受到贵族阶层的制约,国王通过“确立儒家礼法的君臣尊卑观念和宗法等级制”目的是强化王权,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实现意识形态儒家化、确立国王文化主导权、改变佛教一统的局面仅是手段,并非主要目的,排除AB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据材料可知,伊朗宪法规定宗教法院与世俗法院并存,伊斯兰教什叶派为国教,内务官员由穆斯林担任,法律也由伊斯兰教精神审查委员会审议,这表明当时伊朗宗教的势力依然强大,世俗化程度较低,D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伊朗宗教力量开始削弱,排除A项;材料未出现殖民势力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宗教力量依然强大,而不是封建势力遭到打击,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他对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一些错误理论进行了纠正,吸取了托勒密在希腊天文学理论的合理部分,并根据新的观测资料和实践经验写成该天文历表。”可得出阿拉伯人善于吸收外来文明,并进行融合创新,B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其影响,排除C项;材料强调阿拉伯文化的特征,而不是其沟通东西方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依据材料“朝鲜文臣卞季良主张削除《高丽史》中‘诏’‘朕’等尊称,以维护明朝天子的一尊地位;朝鲜学者李珥认为‘以小事大,君臣之分已定’”可知,李氏朝鲜时期强调社会等级秩序,这体现了中国儒学对朝鲜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王朝更替残酷,排除A项;B项与“以维护明朝天子的一尊地位”、“以小事大,君臣之分已定”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宗藩体制脆弱,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日本钱币多次仿效中国钱币制式,是日本仿效中国经济制度的表现,C项正确;由材料看不出中日经济交往是否频繁,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仁政思想在日本传播与影响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日本天皇重视与唐朝交往,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材料中提及的“国家对16岁以上的良民男女授予一定数量的土地,分为口分田和永业田两种。前者限本人终身使用,不得买卖或转让,后者可由子孙继承传世。”正是借鉴了隋唐时期的均田制的内容,C项正确;科举制属于选官制度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两税法是每年分夏秋两季收税等,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黑格尔认为,阿拉伯人将其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理解和整理传播到西方,使之成为后世西方各国哲学的源泉等,意在强调阿拉伯文明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D项正确;保存了古希腊哲学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阿拉伯文明融合了东西方文明精华,排除B项;阿拉伯文明并非欧洲文明的源头,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中阿拉伯人对古典文化的翻译、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学习并发展应用可以看出,阿拉伯人广泛学期其他国家文化,兼收并蓄,推动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阿拉伯人在不断学习其他国家文化,没有体现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排除BC项;根据题意主要围绕文化方面,不涉及政治上的扩张,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权力至高无上,君主集权程度高;苏丹是宗教领袖,同时是国家首脑,说明国家实行政教合一;根据材料“帝国的主要财政收入是土地税、贡赋、人头税等。为了确保财源,帝国每隔三四十年就要调查一次纳税人口”可知,征税是对全国人口控制的重要原因。C项正确;材料只提及财政总监负责税收,不能得出税收系统完善,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材料“而是将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容纳到印度文化之中”体现的是印度的异质文化具有独立性,易造成文化的多样性,C项正确;材料与种姓制度受到冲击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国家分裂无关,排除B项;印度的民族冲突是宗教矛盾导致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同:通过军事扩张拓展领土;实行集权统治;实行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重视对外贸易;中后期均实行募兵制。(任三点)
异:阿拔斯王朝政教合一,唐朝则是皇权至上。
阿拔斯王朝实行区别对待的民族政策,唐朝对少数民族同等对待。
阿拔斯王朝官方信仰伊斯兰教,唐政府推行三教并行。
阿拔斯王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唐朝地方既有州县制也有羁縻制度。(任三组)
(2)意义:扩大了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思想文化包容发展;完善了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史实: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唐律、两税法等)。
【详解】(1)同:根据材料一“随着穆斯林的向东扩张,阿拉伯人建立起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材料二“唐朝建立后,立即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可得出,通过军事扩张拓展领土;根据材料一“哈里发大权独揽,各行省听命于中央.在帝国政府中”、材料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唐中央的经济力量。”可得出,实行集权统治;根据材料一“而且大量吸收各地文化,翻译和保存了很多古代文献”、材料二“唐政府也吸纳了不少外国人供职,外来宗教也大量涌入中国”可得出,实行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根据材料一“阿拉伯人不仅大力经营东方商道,从唐朝引进大宗商品及火器”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重视对外贸易;根据材料一“王朝后期,帝国采用了选募士兵的方法”、材料二“唐玄宗喜立边功,用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可得出,中后期均实行募兵制。异:根据材料一“阿拔斯王朝初期,哈里发大权独揽,各行省听命于中央,在帝国政府中,外族虽可参与”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阿拔斯王朝政教合一,唐朝则是皇权至上。根据材料一“但穆斯林与异教徒之间地位仍有较大差异”、材料二“唐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可得出,阿拔斯王朝实行区别对待的民族政策,唐朝对少数民族同等对待。根据材料一“但穆斯林与异教徒之间地位仍有较大差异”、材料二“外来宗教也大量涌入中国,但受尊崇的仍是道教和佛教”可得出,阿拔斯王朝官方信仰伊斯兰教,唐政府推行三教并行。根据材料一“各省总督也纷纷割据自立”、材料二“羁縻政策的推行,推动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巩固”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阿拔斯王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唐朝地方既有州县制也有羁縻制度。
(2)意义:根据材料二“立即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可得出,扩大了疆域;根据材料二“在魏晋以来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唐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可得出,强化了民族认同;根据材料二“外来宗教也大量涌入中国,但受尊崇的仍是道教和佛教”可得出,促进了思想文化包容发展;根据材料二“唐朝对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完善了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史实: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唐律、两税法等)。
17.(1)背景:大化改新与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庄园经济的发展;幕府统治的建立和封建等级制的强化;中国隋唐时期的制度对日本影响较深;儒家思想的传入及日本化。(答出三点即可)
(2)目的
第一阶段:学习日本,加速近代化。
第二阶段:了解对手,救亡图存。
意义:增强了国人对日本的了解;推进了西学东渐的潮流;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启示:学习他国经验有利于推动自身社会发展和转型;各国文化各有其优劣,学习时应结合国情加以取舍;要注意把握时代潮流,适时向“对手”学习;要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和创新。(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财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园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公元646年,代表革新政治的圣德太子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思想文化并实行‘大化革新’(即‘大化改新’),将唐朝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和儒教思想进行广泛传播与学习,发展了以中国政治结构为蓝本的官僚制度,用外来的新文化巩固中央集权”可知,大化改新与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中国隋唐时期的制度对日本影响较深;根据材料“封建制度经过500年左右的发展后,源赖朝开始建立幕府制度,实行‘将军—大名—武士—农、工、商’这一严格的身份等级制,要求各个阶层安守本分,并反对一切违背传统伦理道德的行为”可知,幕府统治的建立和封建等级制的强化;儒家思想的传入及日本化。
(2)目的:第一阶段:根据材料“黄遵宪的《日本国志》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之作。他自述写作原则是‘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从中日甲午战争(尤其是日俄战争)以后至民国初年,中国东渡日本留学者络绎于途”可知,学习日本,加速近代化。第二阶段:根据材料“蒋百里的《日本人》等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之作。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意图攫取德国在华利益,进而窥视华北,引起国人警惕。‘九一八’事变后,《大公报》确立‘明耻教战’方针,搜集整理中日关系史料”可知,了解对手,救亡图存。意义:根据材料“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日本意图攫取德国在华利益,进而窥视华北,引起国人警惕。‘九一八’事变后,《大公报》确立‘明耻教战’方针,搜集整理中日关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增强了国人对日本的了解;推进了西学东渐的潮流;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有利于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等方面分析。
(3)启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学习他国经验有利于推动自身社会发展和转型;各国文化各有其优劣,学习时应结合国情加以取舍;要注意把握时代潮流,适时向“对手”学习;要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和创新等方面分析。
18.(1)特点: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东亚文化圈;日本、朝鲜、越南等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2)同:都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政治上都进行了改革,推行中央集权制度;都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割据时期等。(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异:日本经历了较长的幕府统治时期,武士阶层地位突出;新罗最终统一期鲜半岛,并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所以相当一部分人把东亚的中、朝(包括现在朝鲜和韩国)日、越称做‘汉字文化圈’。”可分析出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东亚文化圈;材料“这些共同点的基础是汉字文化,因为儒家思想、律令制度和大乘佛教都以汉字作为其信息的承载工具。”说明日本、朝鲜、越南等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2)同:根据材料“因为儒家思想、律令制度和大乘佛教都以汉字作为其信息的承载工具。”可分析出都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根据材料“中、朝两国因地理环境及其历史发展形成了相近的君主专制政体。”可分析出政治上都进行了改革,推行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如三国时期的新罗,受唐朝影响,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并最终统一朝鲜半岛。”可推断出都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割据时期等。异:结合所学知识,日本经历了较长的幕府统治时期,武士阶层地位突出;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三国时期的新罗,受唐朝影响,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并最终统一朝鲜半岛。”可分析出新罗最终统一期鲜半岛,并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