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安康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2 21:18:48

文档简介

姓名
准考证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绝密★启用前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在中国古代的思想中,“和”美强调了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人与人之间的笙磬同音,社会的讲
信修睦与和气致祥,更注重这些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古人认识到,自然、人、社会三者始终
处在一个相互影响、彼此制约又协同发展的动态平衡中,彼此间关系的和谐也成为宇宙间流转、生
生不息的关键。
我们的祖先在蒙昧时期就关注到生命之源—气,并且将天、地、人三气紧密相连。地气、天
气的上升下降,阴阳、天地相互激荡,再加上需霆、风雨的滋润,使得四季、日月相互交替,因此形成
万物。万物虽然有数量、大小、形状与本质的差异,但是却能井然有序、各得其所、和谐相处,这是
自然中的“和”美所发挥的作用。“奇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着万物之理。”通过调动四气、调和
阴阳来达到和,故而“动己而天地应焉,四时和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礼记·乐记》中写道“乐
者,天地之和也”,这体现出宇宙万物和谐平衡的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民的和谐世界观。
“和”是宇亩之根本性质,是宇宙之真、之善、之美的总来源,既然宇宙的真善美都来自和,那
么,我们人工的创造,也应效法天地,以和为根本法则。在世间万物相融相通的基础上,人们效法
天地自然,将人事合于其中,既追求自然的旨趣,又强调人为的秩序;既强调规则,又在一定程度上
无为而治;既遵守礼仪制度,又不能完全受它约束,在主张秩序和追求自然两者之间搭建起了一座
桥梁,“《礼记》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均是达到天下‘大
顺'的要素和基质。”此时的“和”美不仅指自然万物之间的协调统一,更是作为人与天之间沟通的连
接点,其最高境界是达到天人和谐。“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基于儒家“崇天”“敬天”的思想,礼乐的制作原理模拟了天地的运行规律,将天地作为万物和
谐的样本与标准。“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天地间的和合作用通过
“和”美之乐体现出来,它可以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
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圣人在制礼乐时首先要懂得天地的运行机制与规律,效法天地、阴阳、
四时和鬼神,为人的行为指出方向和提供依据,将人的活动与天地相联系,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人
的自觉意识,也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凝聚力以抵御强敌,维护统治,正如《礼记·乐记》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7 10 11 12 14
答案 D A D B D A D B C C
1. D 解析:D.“是为提高凝聚力,进而维护统治”错,原文为“将人的活动与天地相联系,不仅有利于提高个
人的自觉意识,也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凝聚力以抵御强敌,维护统治”。
2. A 解析:A.“两段构成并列关系”错,由原文中“在世间万物相融相通的基础上,人们效法天地……”可知,
二、三两段是递进关系,第二段论述自然界的“和”美,第三段在第二段基础上论述人类效法自然,在其中融入人
事,形成人与天的“和”美。
3. D 解析:A.“那么任何时间三者互相制约的力度、共同发展的程度都应相同”错,任何时间都相同是一种固
化的、静态的平衡,而动态和谐强调的是三者强弱随时变化、随时调整,达到整体平衡的一种状态。B.“常常能达
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的和谐的最高境界”错,原文为“其最高境界是达到天人和谐”,没有说
“常常能达到”。C.分析明显错误。“天高地下,万物散殊”“流而不息”讲的是天地间万物散乱、流动不止的状
态,这是礼乐兴起的背景,而“合同而化”则是礼乐兴起的目的——作为一种纲纪协调万物。
4. B 解析:由原文 HTHP“培育速度较快”可知“周期短”,排除 A项。由原文 CVD“培育速度较慢”可知“周
期长”,排除 D项。根据二者压强单位的差距,排除 C 项,CVD 是低压。
5. D 解析:D.表述绝对化,两种方法各有优劣。
6. ①“人造金刚石”的设想具有创新性,启示我们做事业要大胆假设,敢于创新。②“人造金刚石”制备的过程
是探究和运用规律的过程,具有科学性,启发我们做事业要尊重科学规律。③“人造金刚石”的成功之路复杂曲折,
启示我们做事业要不畏坎坷与失败,持之以恒。④“人造金刚石”合成后,经多次重复、各种检测才得以确证,启
示我们做事业要有实证精神,小心求证。⑤“人造金刚石”的制备成功,是建立在前人科学研究、科学实验成果的
基础之上的,启示我们做事业要借鉴前人成功的经验。⑥同一科研目的,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可以多种,殊途可以同
归。(每点 1 分,答对 5点即给满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7. A 解析:A.“两相对比”错,其他男人动作粗鲁也是因为鲍秉德“制不住她”,时间又紧急,只能那样;作
者并没有对比其他男人和鲍秉德的意思。
8. ①描写出小鲍庄在大水到来之时的天气情况,为人物的出场和情节的展开提供自然空间。②轰隆隆的像打雷又
不像打雷的连成一片的声响,暗示出洪水之大,为下文捞渣的死埋下伏笔(若答“设悬念”也可给分)。③上午的
天气和晌午的声响形成对比,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氛围,也暗示了小说的悲剧结局。(每点 2 分)
9. ①捞渣不顾个人安危舍己救人的仁义之美。在大水来临之际,捞渣仍然去给鲍五爷送饭,帮助他逃生,最终自
己死于大水之中。②鲍秉德对疯妻子的不离不弃的仁义之美。虽然妻子在大水来临时犯病,但鲍秉德仍然想尽一切
办法带她逃生。③小鲍庄人对捞渣的抢救、集体送葬的本真淳朴的仁义之美。小鲍庄人认为捞渣的做法很仁义,无
论是最初的寻找还是后来的全村集体送葬,都将小鲍庄人那种淳朴本真的仁义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每点 2 分)
10. D 解析:句子主语只有“朕”,内容是唐太宗针对“编次太宗文章为集”的回答。故根据句式对举的特点,
可排除 A 项;“朕若制事出令”是主要陈述对象,可排除 B、C 两项。加上标点符号为: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
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
1
11. B 解析:A.“行比一乡”的“比”字意思是联合。B.两句中的“备”意思都是详尽。C.“而闻者彰”的“彰”
字意思是清楚。D.“略无阙处”的“略”字意思是全、皆。
12. C 解析:C.“太宗命令遂良不记录过失”错,原文中,刘洎进言说的是“假设”,“即使褚遂良不记录,
天下老百姓都会记住的”。
13. (1)国史既然是好的和坏的一定要记载,希望可以警戒帝王不做非法的事情。他们应该只是担心有与君主意
见相抵触的地方,所以不让君主看到。(译出大意 2分,关键词“庶几”“非法”“忤旨”各 1 分)
(2)现在要亲自看国史,如果记有好事,自不必说;如果记有不好的事,我可以引为教训,让我警惕,并加
以改正。(译出大意 2 分,关键词“固”“鉴诫”“修改”各 1 分)
【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说:“我刚才发现《汉书》《后汉书》记录有扬雄的《甘泉赋》《羽猎
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这些文章文辞浮华,无益于对帝王的劝诫,为什么
还要收录在史书上呢?今后,如果有人上书议政,只要言辞直率,道理中肯,有利于治国,不管我采纳与否,都必
须详细记载在史书上。”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上书请求把唐太宗的文章编成文集。唐太宗说:“我的诏书和
命令,如果有益于百姓的,史书都已经记载了,足以流传千古了。如果我的命令不遵循古训,扰乱了政务,损害了
别人,即使辞藻华丽,也终将贻笑后人,这不是我所需要的。像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他们都有文集传世,
可是他们的行为大都不可取,最后,社稷江山很快断送在他们手中。君主圣明与否,关键在于他的品性和行为,何
必一定要有文章流传后世呢?”太宗最终没有答应。贞观十三年,褚遂良担任谏议大夫,兼任撰写帝王言行的起居
注的史官。一次,唐太宗问他:“你最近负责记录我的起居事务,记录了什么事情呢?大概可以让我看一看吗?我
想看看起居注,用我所见到的帝王的所作所为及得失来警戒自己。”褚遂良劝阻说:“现在的起居注,就是古代记
录帝王言语的左史,和记录帝王行为的右史,无论好坏全部记录下来,以期望帝王不做对国家不利的事情,可我却
没听说过帝王自己要看关于自己的史书。”唐太宗说:“我有不好的言行,你们都记录下来了吗?”褚遂良说:“常
言道,坚守道义不如尽忠职守,我的职责是记录历史,怎么可以不把一切都记录下来呢?”黄门侍郎刘洎进言说:
“帝王有过失,就像日月有日食、月食一样,人人都看得见。即使褚遂良不记录,天下老百姓都会记住的。”贞观
十四年,唐太宗对房玄龄说:“我每次看前朝的史书,惩恶扬善,足以规劝警戒后人。但我不知道,自古以来当朝
的国史,为什么不让帝王亲自看看呢?”房玄龄回答说:“国史既然是好的和坏的都要记载,希望可以警戒帝王不
做非法的事情。他们应该只是担心有与君主意见相抵触的地方,所以不让君主看到。”太宗说:“我的想法不同于
古人。现在要亲自看国史,如果记有好事,自不必说;如果记有不好的事,我可以引为教训,让我警惕,并加以改
正。你们把撰写抄录好的国史送过来吧。”于是,房玄龄等人就把国史加以删减整理,成为按照年月顺序记事的编
年体,撰写成高祖和太宗的《实录》各二十卷,上表呈献。太宗看到六月四日所记玄武门之变说得很含蓄,就对房
玄龄说:“从前,周公东征诛杀管叔、蔡叔,从而使周室得以安定,季友用毒药杀死叔牙,而使鲁国得以安宁。我
的所作所为,和古人的道理相同,都是为了安定社稷,以利万民。史官执笔,何须隐晦?你们应当立即改删虚饰之
词,把这件事的原委写清楚。”事后,侍中魏徵上奏说:“我听说,君主身居至尊之位,没有什么顾忌惧怕的。只
有国史,用来惩恶劝善,如果写得不真实,那么让后世看什么呢?陛下如今叫史官修正《实录》,很符合公正的道
理。”
14. C 解析:C.“隆冬时节”错,梅花飘落,柳叶新发,正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季节。
15. 第一句以“毗陵”开篇,又从震泽延伸至九州,而最后以一“通”字,把它们的关系明确固定下来,构成一个
恢宏辽阔的意境。(2 分)第二句扩展至“万国”,由小及大,不止于毗陵,写男男女女饮酒作乐,体现了“普天
同庆”的欢乐气氛。(2 分)颔联选择“伐鼓撞钟”的场面,并以“惊海上”的夸张,表现庆祝活动地域广泛,声
势浩大;以“新妆袨服”光彩“照江东”来渲染庆祝场面的热烈壮观。(2分)
2
16.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善假于物也(2分)
(2)徘徊于斗牛之间 扪参历井仰胁息(2 分)
(3)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2 分)
17. ①雨后春笋 ②因地制宜 ③昙花一现(3分,所填成语符合语境即可)
18.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新消费供给比作新的石子,把被激发的中国市场比作湖面的层层涟漪,生动形象地表现
了新消费供给给中国市场带来的巨大效应。(4分,答“露营的消费方式”1 分,答“带动关联产业发展”亦可)
19. ①干细胞还可以用于疾病治疗 ②干细胞的获取是比较困难的 ③不敢用和用不起(每处 2 分)
20. 干细胞是人体发育过程中以及成体之后,存在于人体内的具有自我复制、多向分化特点的常用于生长发育、疾
病发生、药物筛选等科学研究及疾病治疗的一类细胞。(4 分)
21. 在 20 余年持续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一套可以模拟体内微环境的干细胞仿生赋能系统,能有效解决目前干细
胞体外培养问题。(3 分。错误有二:①语序不当,②成分残缺,各 1 分;语言表达准确流畅,1 分)
22. 写作指导:本题的设置充分体现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考生思考青春,并突出了对理性思辨能
力的考查。材料由两句名言组成,“热爱”可能毁灭我们自己,也可能成就我们自己,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引导
考生思考“热爱”会带给自己什么。写作任务中“新时代的青年”要求考生紧紧扣住时代主题,反映青年的时代风
貌。两个观点,一个指向毁灭,一个指向成就。给考生写作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考生自然会思考热爱的对象和
热爱的方式,爱什么与怎么爱。结合这个时代赋子我们青年的使命,我们大概可以写“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有所热爱,
才有所成就”;可以写“我们到底要热爱什么?什么才是我们应该全力去爱的”;也可以写“要如何去热爱,才能
成就自己”;也可以就事物的两面性来写“辩证看热爱”;等等。
附: 语文作文评分操作细则
1. 等级要求。阅卷中先按评分标准划等级,之后再酌情加减分。
(1)一类作文(48 以上):切合题意,字数、文体符合要求。
(2)二类作文(40-47):符合题意,字数、文体符合要求。
(3)三类作文(30-39):偏离题意,字数、文体符合要求。
(4)四类作文(29 分以下):跑题作文,字数、文体符合要求,但原则上不超过 20 分。
2. 字数要求。
(1)每少 50 字扣 1分。
(2)600 字左右的文章,结构完整,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但原则上不超过 43 分(归为二类下)。
(3)400 字以下的文章,20 分左右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200 字以下的文章,1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5)只写标题的,给 2 分。不写标题扣 2 分;只写几句话的,给 1-2 分。
3. 错别字及标点。
(1)一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不计,扣完 5 分为止。
(2)标点符号错误多的酌情扣 1-2 分。
4. 不能过宽或过严,均分区间为 42-45 分。
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