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综合检测
(说明:本试卷共23小题,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迁谪(zhé) 召唤(zhāo)
慰藉(jiè) 面面相觑(qù)
B.红绡(xiāo) 炽热(chì)
给予(jǐ) 瞠目结舌(chēnɡ)
C.钿头(diàn) 吮吸(yǔn)
霓裳(ní) 呕哑嘲哳(zhā)
D.灰烬(jìn) 不啻(chì)
摇曳(yè) 自愿自艾(ài)
解析:选B。A项,“召”应读zhào。C项,“吮”应读shǔn。D项,“艾”应读y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霓裳 船坊 弊端 弊帚自珍
B.忤逆 默契 怅罔 置若罔闻
C.急躁 摇曳 浇灌 全神贯注
D.伶利 和煦 融洽 溶汇贯通
解析:选C。A项,船坊-船舫;弊帚自珍-敝帚自珍。B项,怅罔-怅惘。D项,伶利-伶俐;溶汇贯通-融会贯通。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据统计,中国互联网网民人数已超过3.3亿。互联网对大至国家政治,经济,小至个人学习,生活的影响是无法估计的。
B.写文章应该重点突出,详略分明。哪些事例要详写?哪些事例要略写?则要服从中心思想的需要。
C.“牺牲”一词原是对做祭品的牲畜的通称,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曹刿论战》),后来“牺牲”的意义转化了。
D.剧本对人物语言个性化的要求非常高,正像高尔基所说:“在剧本里,他——指作者不能对观众提示什么。剧中人物被创作出来,仅仅是依靠他们的台词,而不是叙述的语言。”(《论剧本》)
解析:选C。A项,“政治、经济”“学习、生活”;B项,问号改为逗号;D项,“指作者”加括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网络文学走过十年之路,似乎大有成为准主流文学之势,但相对于纯文学而言,它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B.王勃在滕王阁盛会上,当众挥笔而书,率尔成章,于是《腾王阁序》喷薄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熠熠生辉。
C.电视剧《命运》,以恢弘的气势、感人的细节,浓墨重彩地再现了深圳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风雨历程。
D.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再次暴露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不严格等问题,人们对这场本不该发生的事件痛不欲生。
解析:选C。C项,“浓墨重彩”:指绘画或描述着墨多。A项,“冰山一角”:原比喻不能长久依赖的靠山,现在多用做事物暴露出来的部分。含贬义。B项,“率尔成章”:不经构思,随意着笔,形容写作粗疏。D项,“痛不欲生”: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伤到极点。应该用“痛心疾首”。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针对美国对人民币施压的一系列言论,专家指出: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有利于中国和全球经济的复苏,聚焦人民币汇率无助于解决中美双边贸易关系中的问题。
B.为了办好2010年亚运会,广州请来世界各国专业人士参与筹划、组织赛事,这也是广州与国际接轨,学习外国体育赛事组织先进的理念。
C.日本丰田汽车的质量问题日益突出,“脚垫门”“加油踏板门”等相继出现,原因是过度扩张、忽视质量问题造成的,丰田“召回门”事件无疑给国内的一些汽车企业敲响了警钟。
D.网络空间也存在着主权和边疆,必须受到各国法律法规的管制。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允许互联网传播色情、暴力、赌博和封建迷信,发表甚至煽动有关颠覆政权、民族分裂、宗教极端、种族主义、恐怖主义、仇恨排外情绪和“颜色革命”的信息。
解析:选A。B.成分残缺,缺宾语的中心语。应在“理念”后补“的途径”。C.句式杂糅,“原因是……造成的”应改为“原因是……”或“是由……造成的”。D.搭配不当,“煽动……信息”应改为“发表……信息,甚至煽动‘颜色革命’”。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从传统意义上看,艺术消费只存在于上层社会文化中,为少数精英阶层所独占,具有明显的阶层特点。在现代背景下,艺术消费呈现一种大众文化趋向。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产生于工业革命以后,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后的欧美发达国家。60年代后,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步入消费社会阶段,大众文化相应地发展到成熟阶段。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信息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文化具有了标准化、商业化的特点。这种文化形态也迅速蔓延到艺术消费中,并成为艺术消费的重要形式,现代电影、电视得到普及便是证明。
当今画廊业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艺术消费的大众文化倾向。画廊曾一度是贵族阶层赏玩绘画的沙龙,为上层社会所独享,而评价绘画艺术性的标准也反映了贵族阶层的旨趣。随着平民阶层地位的提高以及画家对于现实性的关怀,沙龙的形式已经跟不上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各种类型的画廊应运而生。如今,画廊也成为一些城市人们日常文化消费的重要场所,对于他们来说,去画廊参观展览与去电影院一样平常,画廊已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在当今强大的大众文化形态影响下,画廊营造了更多层次的空间,让观众在互联网上就可以欣赏、购买到自己满意的作品,古老的艺术消费形式渐渐受到大众文化标准化、商业化的影响。
中国的艺术消费比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滞后,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大众文化的迅速蔓延,艺术消费逐渐在商业化、世俗化浪潮中兴起,大众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当今中国大众文化取代了传统精英文化的支配地位和美学趣味,并在高科技与现代传媒的强力支持下占有了文化市场中的最大份额,从今天电影大片的热映以及年轻人对于偶像的狂热就可以看到大众文化对于艺术消费的影响有多大。精英艺术、高雅艺术虽然与大众艺术并存,但在现代中国,大众文化俨然成为艺术消费的主角。许多人不愿意去看歌剧、舞剧、音乐会,却热衷于去看流行音乐歌手的演唱会,许多人不愿意去看免费的画展,却对时尚杂志、网络游戏乐此不疲。是什么造成艺术消费的世俗化、浅层化?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文化艺术素养的积淀不够,另一方面更是由于文化商人为适应大众消费心理需求,借助传媒进行商业化运作。
艺术消费的大众文化趋向把艺术从高不可攀的神圣殿堂拉到普遍大众的面前,对艺术普及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当艺术消费沦为大众文化消费的简单形式,就会由此带来艺术消费的世俗化、浅层化,会使得艺术的审美、认知、批判等功能淡化甚至消解。
(摘编自彭燕《消费时代大众文化语境下的艺术消费》)
6.下列关于“大众文化”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众文化是产生于工业革命以后,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后欧洲发达国家的一种文化形态。
B.20世纪60年代后,先后步入消费社会阶段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使大众文化相应地发展到成熟阶段。
C.自20世纪末以来,大众文化具有了标准化、商业化的特点,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信息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
D.大众文化迅速蔓延到艺术消费中,并成为艺术消费的重要形式,所以现代电影、电视得到了普及。
解析:选C。A.应该是“欧美发达国家”,与原文不符。B.“先后步入消费社会阶段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曲解原意,不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导致的结果。D.“现代电影、电视得到了普及”是“大众文化迅速蔓延到艺术消费中,并成为艺术消费的重要形式”的一种证明,而不是结果。
7.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画廊曾一度是贵族阶层赏玩绘画艺术的沙龙,为上层社会所独享,而贵族阶层的旨趣反映了评价绘画艺术性的标准。
B.随着平民阶层地位的提高以及画家对于现实性的关怀,赏玩绘画的形式滞后于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于是各种类型的画廊便产生了。
C.人们可以到画廊参观展览,在互联网上购买自己满意的作品,这说明古老的艺术消费形式渐渐受到大众文化标准化、商业化的影响。
D.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艺术消费随着大众文化的迅速蔓延,逐渐在商业化、世俗化浪潮中兴起。
解析:选D。A.“贵族阶层的旨趣反映了评价绘画艺术性的标准”,应该是“评价绘画艺术性的标准反映了贵族阶层的旨趣”,关系颠倒。B.“赏玩绘画的形式滞后”应该是“沙龙的形式滞后”,偷换概念。C.“人们可以到画廊参观展览”说明了“画廊已成为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可以在互联网上购买自己满意的作品”说明了“古老的艺术消费形式渐渐受到大众文化标准化、商业化的影响”。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当今我国大众文化取代了传统精英文化的支配地位,而且在高科技与现代传媒的支持下占有了文化市场中的最大份额。
B.精英艺术、高雅艺术虽然与大众艺术并存,但在现代中国,许多人更热衷于去看流行音乐歌手的演唱会,看时尚杂志,玩网络游戏。
C.艺术消费的世俗化、浅层化是由于人们文化艺术素养的积淀不够,也是由于文化商人的商业化运作。
D.艺术消费的大众文化趋向虽有利于艺术普及,但也带来了艺术消费的世俗化、浅层化,使得艺术的审美等功能淡化甚至消解。
解析:选D。“带来了艺术消费的世俗化、浅层化”的是“艺术消费沦为大众文化消费的简单形式”,不是“艺术消费的大众文化趋向”,偷换概念。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重耳之亡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飨,置璧焉。公子受飨反璧。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 ,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齁,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 难:危难
B.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校:较量,抵抗
C.及齐,齐桓公妻之 妻:养蚕的女奴
D.况天之所启乎 启:赞助
解析:选C。妻:为……娶妻。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C。C.介词,在/介词,从。A.都是语助词。B.都是“认为”。D.都表并列。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重耳遭受磨难的一组是( )
①晋人伐诸蒲城
②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
③浴,薄而观之
④乃馈盘飨,置璧焉
⑤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⑥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A.②③④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①③⑤
解析:选D。②是受到了礼遇,④是僖负羁给重耳的厚遇,⑥是他不同寻常的一件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耳流亡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依靠君父得到所属百姓的拥护,如果同自己国家对抗较量,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
B.重耳在齐国受到了很好的优待,于是有点满足。说明他是一个随遇而安、不图上进的贵族子弟。
C.尽管大夫叔詹认为重耳是上天所赞助的人,路过郑国应该受到礼遇,郑文公还是没有听从叔詹的劝告。
D.楚成王认为重耳志向远大、生活俭朴,言辞文雅合乎礼仪,他的随从态度恭敬、待人宽厚,忠诚而尽力。晋国将来要靠他去振兴,所以没有听从子玉的劝告。
解析:选B。“不图上进”在文中没有依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姜氏把女奴杀了,对重耳说:“你有远行四方的打算吧,偷听到这件事的人,我已经把她杀了!”
(2)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
(3)我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
参考译文:
晋国的公子重耳遭受危难的时候,晋国军队到蒲城去讨伐他。蒲城人打算抵抗,重耳不同意,说:“我依靠君父的命令享有养生的俸禄,得到所属百姓的拥护;有了百姓拥护就同君父较量起来,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我还是逃走吧!”于是重耳逃到了狄国。同他一块儿出逃的人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和司空季子。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给他娶了个妻子,还给了他八十匹马。重耳对这种生活很满足。但随行的人认为不应这样呆下去,想去别的地方,便在桑树下商量这件事。有个养蚕的女奴正在桑树上,回去把听到的话报告了重耳的妻子姜氏。姜氏把女奴杀了,对重耳说:“你有远行四方的打算吧,偷听到这件事的人,我已经把她杀了!”重耳说:“没有这回事。”姜氏说:“你走吧,怀恋妻子和安于现状,会毁坏你的功名!”重耳不肯走。姜氏与狐偃商量,用酒把重耳灌醉,然后把他送出了齐国。重耳酒醒之后,拿起戈就去追击狐偃。
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长得连在一起,想看看他的裸体。重耳洗澡时,曹共公走近了去看他的肋骨。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对她丈夫说:“我看晋国公子的随从人员,都定能担当治国的大任。如果让他们辅佐公子,公子一定能回到晋国当国君。回到晋国当国君后,一定能在诸侯中称霸。在诸侯中称霸而讨伐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恐怕就是头一个。你为什么不趁早向他表示自己对他与曹君不同呢?”于是僖负羁就给重耳送去了一盘饭,在饭中藏了一块宝玉。重耳接受了饭食,将宝玉退还了。
到了宋国,宋襄公送给了重耳二十辆马车。
到了郑国,郑文公也不依礼接待重耳。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说:“臣下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其他人是赶不上的。晋国公子有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或许上天要立他为国君,您还是依礼款待他吧!同姓的男女结婚,按说子孙后代不能昌盛,晋公子重耳的父母都姓姬,他一直活到今天,这是第一件不同寻常的事;遭到流亡在国外的灾难,上天却不让晋国安定下来,大概是要为他开出一条路吧,这是第二件不同寻常的事;有三位才智过人的贤士跟随他,这是第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晋国和郑国是同等的国家,晋国子弟路过郑国,本来应该以礼相待,何况晋公子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郑文公没有听从叔詹的劝告。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美女、宝玉和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那些流散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成王说:“尽管如此,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较量一番。”楚国大夫子玉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生活俭朴,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他的随从态度恭敬而待人宽厚,忠诚而尽力。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我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违背天意,必定会遭大祸。”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到了秦国。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 ①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②楚客,指屈原。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③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1)简要分析诗歌颔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中的“坐待成林日”是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人运用典故和对比,(写出1点即可,1分)表明他爱柑橘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橘树的喜爱之情,更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坚贞品质。
(2)示例1:我认为是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无论首联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果的想象,都表达了诗人对橘的喜爱之情;颔联更是通过用典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因而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正是作者在贬谪后坚守节操的旷达体现。
示例2: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诗人被贬柳州,无论写现实的还是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沉沦于此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自比更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实际是感伤自己贬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6分)
(1)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
(3)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__________。
(4)今年欢笑复明年,________________。
(5)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
答案:(1) 别时茫茫江浸月
(2)千呼万唤始出来
(3)小弦切切如私语
(4)秋月春风等闲度
(5)此时无声胜有声
(6)同是天涯沦落人
五、(12分)
16.(2010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都要求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这引发了有关人士的质疑:______________?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知恩图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____________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和特点,只是简单地采取____________,恐怕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____________。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涉及到很多方面,它需要____________。
答案:难道感恩就只是给父母洗脚吗 学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刀切”的模式 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17.仿写画线的句子。汉字往往能引发人们的联想,由汉字“人”联想展开,用比喻来形象地阐述“‘人’是什么”这一问题。(4分)
人是什么?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加缪说,人是西西弗斯,每天都好像在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其实从“人”这一汉字的联想来看,可以获得许多感悟:人是由一“撇”和一“捺”组成的。这一“撇”一“捺”,组合起来就像一个“坡”,人就是在不停地爬坡下坡中度过一生的,人是需要直面困难的勇气的;这一“撇”一“捺”,____________;这一“撇”一“捺”,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先研究画线句,哪些是需要保留的基本句式框架,哪些地方是需要自己构思的,喻体要找准,下文的陈述要与该喻体对应。
答案:(这一“撇”和一“捺”,)组合后就像一个屋顶,人就是需要有栖居的精神小屋的庇护的,人是需要面对烦杂生活的淡定的;(这一“撇”和一“捺”,)组合起来后就像一双翅膀,人就是需要在羽翼驾驭中前行的,人就是需要追逐梦想的执着的。
1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这段文字的要点,总字数不得超过30个字。(4分)
在重庆库区,国家决定初步纳入保护的文物点为754处,到目前为止,在501处地下文物中已开展工作的项目仅42处,不足10%;已经完成发掘面积的4.85万平方米,不足发掘总面积128.76万平方米的4%。地面文物244处,由于规划滞后,文物搬迁选址工作举步维艰,至今搬迁工作无法实施。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移民迁建区的施工建设与开发,大量古墓葬、古遗址、古民居、石刻等遭到破坏;盗掘古墓葬、古遗址的事件屡有发生,也给挽救工作增加了难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重庆库区文物搬迁无法实施;破坏、盗掘文物现象严重。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另一种纪念碑
李 锐
大凡专门到湘西凤凰县一游的人,都是为了沈从文先生而来的。沈先生的故居和墓地都在凤凰县城。“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先生没有战死在沙场。其实,沈先生也没有回到故乡。他遥远地死在一个叫做北京的喧嚣的大都市里。回到故乡的不过是先生的骨灰。
一段迂回的山路,一片逼仄的台地,一块自然坠落的石头,石头略微凿磨的平面上是沈先生的笔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些话和石头面对着已经有些污浊了的沱江,一座旧石桥,和一些已经破旧不堪的吊脚楼。背后的山坡上环绕着零乱却又茂密的草木。凤凰的朋友们说,大部分骨灰撒进沱江了,只有几块骨头是由沈先生的孙子亲手埋在这石头下面的。
其实,一个游子,一个精神的游子是永无故乡可回的。就像一条从雪山之巅走下来的河,从它出走之日,就再没有回家的路了。沈先生在凤凰城里长到十五岁,而后从军,又在沅江、辰水之间浪迹五年。此后,湘西的山水就再也关不住一个年轻人的心了。可这二十年的人生成了沈先生文学创作的源泉,他那些所有最深沉最美好的文章,都是从湘西的江河里涌流出来的。这个有一位苗族祖母又有一位土家族母亲的乡下人,这个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留过洋,没有任何文凭学位的湘西赤子,有了他的《从文自传》,有了他的《湘行散记》,有了他的《边城》和《长河》,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
大概是因为沈先生盎然不绝的诗意吧,他竟然在许多时候,在许多人那里被误解成是一位,而且仅仅是一位传统的“田园诗人”。许多人把“美化落后” “诗化麻木”的批评放在他的名字上。也确实有人依样画葫芦的,把中国所有偏远落后的乡村变成了“民歌集成”的歌舞场,并因此而得到了大大小小的文名。我一直不解的是,怎么会有这么深的误解和误读。难道我们这些中国人真的再也听不懂中国诗人的歌哭和咏叹了吗?难道历史的风尘真的把我们埋葬得这么深这么重了吗?以致我们竟然听不懂一个肝肠寸断的柔情诗人的悲呜?以致我们竟然看不见,在夕阳落照下的那样一种悲天悯地的大悲哀?
对此,沈先生自己说过一句肺腑之言:“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所谓“大音稀声”,所谓“有大美而不言”。事实上,这正是沈从文先生不为潮流所动,独到而深沉的追求。一个能和时代风格相抗衡而独立于世的作家必定是大家。在当时那一派峻急、坚硬、浮躁的白话“国语”的主流中,沈从文的从容沉静和优美大度尤其显得卓尔不群。在沈从文诗意神话的长廊中, 《边城》无疑是最精美的篇章。那是关于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狗的童话。这个诗意神话的破灭虽无西方式的剧烈的戏剧性,但却有最地道的中国式的地久天长的悲凉。
如果说沈先生的文字流露出了某种“世外”意味,那也是因为湘西这块土地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世代杂居之地。这是一块不曾被正统的儒家文化彻底同化的土地。这块土地曾经以它无数次的对中原文化的以死相拼,才保持了自己的“率真淳朴”“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也正是这一脉边缘的“异质文化”,成就了沈从文的独特。也正因为这个产生于中国本土的独特性,又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沈从文先生才有可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对于中国诗歌的承接和转化。
站在沈先生这块天然未凿的石碑面前,沈先生微含笑意的脸从斑斓的石纹中显现出来,有谁能读懂困顿在那些苍老的皱纹里的创痛和沧桑?其实,沈从文先生又何需一块石,何需一座山,何需一条河来为自己的不朽做纪念呢?只要打开他的书,你就能走进他那一片无比深沉又无比美丽的森林。让我们向这片森林深深地鞠躬吧!
(有删改)
19.从文中看,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具有哪些“独特”之处?请概括作答。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取材湘西,富有诗意;(2)暗含悲痛,悲天悯地;(3)从容镇静,优美大度;(4)超然世外,率真自然。
20.解释下列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中国独有的带有悲悯的诗意,在沈从文表现湘西文化的作品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2)沈从文用诗意的文笔讲述了他对生活深沉而独到的思考,而这种深沉悲痛的情怀往往被隐藏在文字中,不易被人所理解。
21.文中第4段写到了对沈从文先生的“误解和误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作答。(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比,突山沈从文在深沉美丽的文字中蕴含着悲悯情怀,表现沈从文的伟大;表现作者对沈从文被误解的痛心,引起人们的深刻反省。
22.题目“另一种纪念碑”在文中含义是什么?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另一种纪念碑”指的是沈从文创作的独特的作品,这些作品是对沈从文不朽的纪念。这一题目表现了沈从文作品的独特艺术个性及深远的艺术影响,深沉蕴藏,引人深思。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张海迪:榜样的新力量
2008年11月13日,北京,中国残联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全体会议,宣布了中国残联第五届名誉主席、主席团和执行理事名单。此次会议吸引了众多媒体的目光,不仅仅因为邓朴方卸任,更多的关注则是张海迪接任。曾经淡出公众视野许久的张海迪再次重回舆论中心。
在张海迪的个人博客上,一篇《我的留恋》即论及离开作协赴任残联,短短几天,其下留言回复已有30多页,1000多条,大多数是祝福和希望。这个从2005年便开始写博客,经常凌晨还在更新日志的女人,因何引发了公众如此之大的热情?
张海迪的成长,是一种典型。从一个“自强不息”的普通残疾女青年,到后来的哲学硕士和作协副主席,再到今天残疾人联合会“一把手”,她似乎永远充满了激情和动力,又以之自觉影响身边的人,天生为“榜样”这个词而活。
1983年初,时任团中央书记的王兆国正在寻找合适的榜样典型。在各地报上来的名单里,团中央宣传部相中了张海迪:5岁起即因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瘫痪,自学完中学课程,“文革”时随父母下放农村,却给孩子当起了教书匠,并自学针灸为乡亲们免费治疗,此后自学多门外语,还干过无线电修理工。1983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领导人先后为张海迪题词。报纸上争论过“海迪应不应该结婚”,还有人指责张海迪“为什么非要留长发”,定价4角的张海迪事迹手册《闪光的生活道路》印数突破了500万册。她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青年人们的偶像。
在关于张海迪的大事记中,1984~1991这几年,似乎是一个空白期。转折发生在1983年3月11日,当天,她在人民大会堂作完报告,回到招待所,突然陷入昏迷,停止呼吸,经紧急抢救才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此后,张海迪回到济南疗养,父母也调回省城。1991年,医生告诉张海迪,她得了黑色素癌,此后确诊为基底细胞癌。不管保守治疗还是动手术,都只有“半年”,也就是说,半年以后就“没有海迪了”。张海迪听了之后猛地一惊:“真的吗?”但很快就又平静下来,觉得没什么,“该做的我已经都做了。”
她人生中的第六次大手术,是在不打麻药的状态下进行的。镇静剂无法掩盖剧烈的疼痛。
张海迪说当时希望有人用枪口对着她,在这一瞬间把她打死,“那该多好”。出来的时候,丈夫王佐良在外面等着,两个人的手一碰,他比她还凉。
两年之后,1993年,张海迪依靠自己的努力读完了吉林大学的研究生课程,拿到了哲学硕士学位。同年3月,共青团中央举行了表彰大会,授予她“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并作出向她学习的决定。
此后,张海迪所获得的各类奖项,大多和文学有关。比如1997年的“五个一工程”图书奖,1999年的第四届外国文学作品优秀图书奖,以及2003年的第二届女性文学奖。在文学道路以外,她也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和出访任务,继续发挥自己作为一个榜样的作用。
张海迪曾经拒绝过残联主席这项职务,理由是“残疾人工作者可以选出来,作家不是选出来,而是磨砺出来的”。因为此次当选,她辞去了山东省作协的行政职务,但在博客里,又在凌晨1点半感叹“我留恋每一页纸,留恋第一个句子……我深深地留恋,毕竟我写了二十多年。”
一个艺术细胞丰富、个人感情充沛的女作家,是否能做好残联主席这份工作,对此人们有着自己的疑虑。张海迪在博客中解释道“现在我从一个作家成为残疾人工作者,在新的岗位,开始新的学习,我会一如既往地努力,淡泊名利,勤奋工作。”
张海迪始终作为一个英雄和榜样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但同时她又作为一个人们印象中美丽、开朗而乐观的女性存在。
对她自己来说,在肢体的巨大痛苦中,做一个“会寻找快乐”的人,比其他什么都重要。
这种励志色彩浓厚的人生观通过博客及其著作传播开去,使得25年来她所树立起来的道德力量,并未随着时代的巨变而出现任何不适应和削弱,也将在她的残联主席生涯中发挥重要作用。
19.阅读文章,说说作者主要表现了张海迪哪些个性特点?是从哪几方面来刻画的?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身残志坚、乐观、尽职尽责,不懈追求。主要是通过讲述和再现她的语言和行为,以及她所处的环境来刻画她的这一个性特点的。如“5岁起即因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瘫痪,自学完中学课程,并自学针灸,自学多门外语,还干过无线电修理工”表现了她的身残志坚、不懈追求;又如张海迪听了自己身患黑色素癌后,先是猛地一惊:“真的吗?”但很快就又平静下来,觉得没什么,“该做的我已经都做了”。表现了她乐观、平和、镇定的心态。
20.这篇报道交待了有关张海迪的哪些背景材料?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介绍了张海迪怎样从一个残疾女青年被挖掘成榜样,从绚烂又归于平淡,坚强战胜癌症,执着认真写作,从作家转变成一名残疾人工作者的成长历程。这些背景材料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人物形象,让大家在鲜活的新闻事实面前,自然地体会张海迪作为榜样的力量,把握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张海迪励志的人生观和她树立的道德力量在新时期依然具有着榜样的新鲜活力。
21.这篇人物通讯的结构是怎样的?体现了通讯结构的哪些要求?(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纵式结构,按时间的顺序安排层次,清晰明了;体现了通讯结构的三个基本要求:揭示新闻事实的内在联系,脉络清晰;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做到了完整、有起伏。
22.人物通讯不能“有人无魂”,也不能“有魂无人”。从这个角度简要赏析这篇报道。字数不少于60字。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报道既写了人物的经历、事迹,也非常善于选择典型具体的事实材料,透视人物内心世界,能站在时代高度对人物进行关照;既写出了人,也写出了性格风貌、精神境界。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这致使其成了废品。这位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然后,将其取名为“金边凤尾裙”。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传十,十传百,使不少女士上门求购,生意十分红火。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提示】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立意:①人要从不利走向有利,就要依靠自己永不放弃的精神;②人要从失误的阴影中走出来,就需要聪明过人的智慧、灵活变通地思维、高超绝妙的技艺;③成功往往有其偶然性,但更有其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