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节选)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我与地坛(节选)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7-22 16:3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与地坛(节选)同步练习
【学业达标评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1.作者说:“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请解释“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个世界”指让“我”苦闷、彷徨、失望乃至绝望的现实世界。
“另一个世界”指“我”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的一个宁静的去处,一个能让“我”一天到晚消磨时光的地方。
2.文中写自己摇着轮椅到园子里来时,为什么写“别人去上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别人去上班是为了工作,“我”只是为了找一个能消磨时光、逃避现实的地方。可见写“别人去上班”是为了对比和衬托。
3.作者初进地坛时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颓废、迷惘、逃避现实。
二、阅读课文第14~17自然段,完成文后各题。
4.课文第14自然段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5.课文第15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出于倔犟、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交流。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时候,母亲却已经去世了。此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责,同时也对别人提出诚恳的告诫。
6.课文第17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含意?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课文中“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
三、《我与地坛》一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其语言优美生动令人难以忘怀,如下面这几句描写动物的句子:“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学习作者的写法,使用比喻或者拟人的手法描写一种动物,渲染一种热闹、欢快的气氛。字数不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时要注意抓住所写动物的典型特征,注意感彩,还要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答案(示例):这时野地里最热闹的,莫过于那些伶俐矫健的小麻雀了。叽叽喳喳,在稀稀密密的枝头商量心事。喜鹊热情好动,歇落人家墙头屋角,“喀喀喀,喀喀喀”,摇头摆尾地叫着,此时,也不忘梳理一下花衣裳,急匆匆地又赶路去了。看样子挺忙碌的。这花公鸡摆动它那出色的尾巴毛,用最大方的步子踱来踱去。它的鸡冠像一顶庄严的王冕。这样看来,就算它不像一个国王,起码也像一个满身披甲的大将军。它猛然抖擞精神,高声啼叫,这声音又清脆,又响亮,满园子里都震荡着美妙的声音,使得母鸡们禁不住斜着眼,欢欢喜喜地看着它,还“咯咯咯”地用温柔的叫声来招呼它。
【素能综合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宿命(sù) 炫耀(xuàn) 坍圮(tān pǐ) 窸窸窣窣(xī sū)
B.蝉蜕(tuì) 熨帖(yùn) 荒芜(wú) 历尽沧桑(cānɡ)
C.玉砌(chè) 恪守(kè) 地坛(tán) 肆意雕琢(zhuó)
D.颓墙(tuì) 教诲(huǐ) 焦灼(zhuó) 亘古不变(ɡènɡ)
【解析】选A。B项中“熨”应读yù;C项中“砌”应读qì;D项中“颓”应读tuí,“诲”应读huì,“亘”应读ɡèn。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荒芜泠落 心神恍惚 迷迷糊糊 自在坦荡
B.毫不张扬 暴雨骤临 专心至志 急于求成
C.坦然安卧 变换莫测 步履茫然 恪守不渝
D.淋漓尽致 猝然去世 绰有余裕 荡然无存
【解析】选D。A.泠—冷;B.至—致;C.换—幻。
3.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上填上一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只是到了这时候,__________,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A.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
B.我眼前才幻现出纷纭的往事
C.我眼前才幻现出清晰的纷纭往事
D.纷纭的往事清晰地幻现在我眼前
【解析】选A。注意前后句内容上的关联和句式上的一致。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B.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C.所以死是一件不必心想事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D.这件事搞得我声名狼藉。
【解析】选C。“心想事成”不能与前后语意贯通,应改为“急于求成”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
B.9月10日上午8时40分,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火炬传递活动广东省火炬传递起跑仪式在广州市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场举行。奥运冠军胡佳、劳丽诗等4名火炬手带领3 000多名各界群众一起圆满地完成了火炬传递活动。
C.经过科学家长达半个世纪的搜寻,终于发现了“失踪多年”的世界第二大鲨鱼——加勒比海姥鲨
D.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差不多有过我的车轮印。
【解析】选B。A项有歧义,在“父亲”前添加“我”;C项缺少主语,可把“科学家”移至“终于”前;D项语序不当,“差不多”移至“它的”前面。
6.根据提供的句子,再仿写两个句子。(不能再用乐器来写)
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意志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
母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是开放性试题,要根据要求仿写句子,语言通顺,表达恰当。首先观察例句的特点,外在的、内在的;其次应注意题干要求,注意使用比喻。
答案:黑暗中的一颗明珠,当你不辨方向时,一束柔光会指引你迈开坚定的脚步。
困难中的一根拐杖,当你脚步蹒跚时,帮助你找好重心,支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7.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将下面这段文字重组为三句,每句均以“静”字开头。
中国古典园林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要以“静”作为自己独特的韵律。有了“静”,全部构建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而失去了“静”,它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找。
“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静”是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的中国古典园林自己独特的韵律;
“静”能使全部构建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
“静”一旦失去,园林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找。
8.(2008·广东卷)右边是一幅剪纸画。请以其中一个人物的身份写一段文字,表现画面“情深”的意蕴。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时读图要仔细,仔细判定两个人物间的关系,观察二人的神情、动作。作答时可从小孩的角度也可从妇女(或妈妈)的角度,只要围绕“情深”写,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鲜明生动即可。
参考答案:您温暖的眼神像一缕春风,轻轻鼓励着我;您谆谆的教诲像一场细雨,默默滋润着我;您高大的身影像一把大伞,时时保护着我。谢谢您,妈妈。
9.人生如书,值得每个人用心去品读。请你根据示例写一句品味生命的话。
示例:莎士比亚说:人生如戏,生命是舞台。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史铁生说: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可结合《我与地坛(节选)》中的人生感悟,写一句蕴涵哲理的话。
参考答案:人生本就是一个过程,你所做的和能做的就是如何让这个过程更精彩。
10.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题目中明确规定是“文章第二段”,这是对文章局部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考查。答案要点不难列出。因为第二段就写了三个片段,很容易概括。尤其是第二个要点如果注意到“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答案就非常明确了。在解题时注意运用联系上下文归纳概括的方法。
参考答案:(1)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经死了。(自然现象)
(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经去世。(生活变故)
(3)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心理感受)
11.文章四、五两段中,“孩子”“老人”“热恋中的情人”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1)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热恋中的情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中出现的形象的意义的理解,难度较大,不容易把握。要结合全文,又要充分读懂全文,甚至联系到课本中读过的该文的部分。在解题时注意运用句子定位、语法分析、联系全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参考答案:(1)孩子:对生活感到新奇,对未来充满渴望。
(2)老人:对死亡从容坦然,对人生无怨无悔。
(3)热恋中的情人:对生活满怀激情,对世界充满眷恋。
12.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特定句子的赏析,而且是从语言表达的角度,也就是语言运用技巧。在解题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进行归纳概括。
参考答案: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②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③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13.综观全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通篇考虑,在答题时注意运用联系全文、缩小范围、归纳概括的方法。
参考答案: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