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同步练习(打包4套)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同步练习(打包4套)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7-22 16:17:37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十二 本命年的回想
【课内阅读】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粟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喝过腊八粥,年昧儿更浓重。卖糖葫芦的小贩穿梭来往,竹筒里抽签子,中了彩赢得的糖葫芦吃着最甜。卖挂落枣儿的涿州小贩,把剔核硒干的老虎眼枣儿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转着吃。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
1.选段写了过年的三件事,请你逐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奶奶的这一“炒年货歌”中寄寓着怎样的愿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中画线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作者说腊八粥既“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这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春节的颜色
李山
①如果要用一种色彩去界定春节的话,那就非红莫属,纯正的中国红,最红的红,大红。这种红我们可以从不少物事中略见一斑:中国结,新娘的红盖头、红棉袄,锣鼓上的红绸布,秋天经霜还挂在树上的红柿子,大红枣……春节就捧着这种红一步步出场,把村镇和城市的庭院、楼房、街巷等衬托得喜庆鲜亮,像一个姗姗来迟的新娘般,给了我们不少遐想的余地和欢喜的空间。 ②春联,辞旧迎新、增福添彩的小小宣言与祈盼。这是家家要贴的。主人或者子女们早早怀了忐忑而虔诚的心情,到一街两巷的集市上选了可意的买了来,或买了红纸与笔墨,自己或请人书写。在除夕之前(大都在腊月二十八这天),几个人找了板凳或梯子,忙上忙下,先把去年的已经有点泛白的春联除扫干净,再把崭新的春联用打好的面浆和胶水之类,小心翼翼地贴上去。非但门上,那车上、灶台、水缸、树木甚至箱上、柜上,几乎凡是有关生计的一些大件物什,都会有它闪动的影子。红纸黑字,或红纸金字,新鲜喜人。这是春节特有的符号,它来自古老农耕历史的深处,传承至今,少有变化。这是一种悠远的吉庆,一点隐隐的希冀:五谷丰登、财源广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那红纸黑字或红纸金字跳跃的是居家心声,是一种喜气和激动。像喜鹊登上红梅的枝头,报喜纳福,瑞气盈门。有些地方还把红色剪纸贴上窗户和小物什上,更给春节增添了浓郁的艺术色彩。 ④红灯笼,诗意的光芒和温暖,民族的温婉与动人。它把街巷和胡同衬托得幽远迷人。看到它便看到了家,便想到了亲人。不管有没有雪或风,它都在门口等候、召唤、照耀。它亮了一个通宵,又亮了一个通宵,人们忽视了星月的光芒而聚拢在它的周围。
⑤它出自一个乡村匠人粗糙而灵巧的手,他们可能是你的父亲、爷爷或奶奶,把木条或竹篾与红绸布、红蜡烛搭配在一起,给你一个红彤彤的圆润的惊喜。它是居家的明灯和眼睛,在除夕之夜照亮亲人和先祖的回家之路,照亮这浓浓的庆祝的良宵。
⑥爆竹,一种红雨,喜庆的,来自心底的一次次狂欢。它通常用红纸包裹,总是穿着大红的衣服;当它炸开,下面厚厚的一层,通体透露着吉祥幸福的光芒;那红红的脆响,像春雷的急雨,如此地惊心动魄啊,那惊心动魄中一直有那种红在飘荡。从接近除夕的黄昏,到新年零点的钟声敲过,再到新春的第一缕光芒微露,再到早晨,到上午,一直到即将走出新春的元宵节、正月底,那种雨何曾一刻停过啊!一浪高过一浪,此起彼伏。舞动这红雨的主人和孩子该有多么雀跃和美好的心绪啊!他们的脸被照亮,显得酡红;他们的心慢慢燃烧,像饮了一杯杯的醇酒。
⑦这是一种最没有威胁和最有亲和力的红色爆炸物,它炸开的硝烟应是最和平快乐的硝烟;那飘落的耀眼的红雨,那一种欢快的碎裂和铺设,也应是最美丽祥和的碎裂和铺设,是最能让人开心释怀和松一口气的;那炸开的红,可以看做是红梅、玫瑰甚或桃花应着新春鼓点的风中的舞蹈。
⑧春节整个儿亮堂了,古老的红从一双双粗糙而灵巧的手里走出,以不同的面目,竟点染了另一番天地出来。
6.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春节特有的民俗?请逐一概括。(每一民俗限3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春节的颜色”指什么颜色?这种“颜色”具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合你所了解的春节文化.根据语境,给第②段横线处续写两个四字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12年是农历龙年.下面是龙年春节某家庭张贴的一副春联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必须含有一个“龙”字)
上联:蟾宫招兔去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
2.突出了土炕热的程度。
3.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4.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5.不矛盾。“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好看,太好吃,出于珍惜心理、俭约心理、好日子要细水长流的心理,从而舍不得吃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是说吃起来就忘掉了其他,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
6.贴春联、挂灯笼和放爆竹。
7.红(或:中国红)。具有喜庆鲜亮的特点。
8.示例:梅雪报春平安即福
9.该句运用了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红灯笼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10.示例:新纪引龙飞
兔展惊天画卷;龙吟动地诗篇。
第12课 本命年的回想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秫秸  ? 腌渍    bò 箕 发jiū
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①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粟子敖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阅目,舍不得吃。
②今年岁篷丙子,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反老还童之感。
错别字
改 正
3.我国有很多独特的民间传统节日,请你写出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古代民间传统节日的 名称。
①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④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
4.为唤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与热情,请你为其中一个传统节日创作一句令人心动 的广告语。(限20字以内)
节日名:______________
广告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分析。
(一)
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至年根下。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全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掺儿、红豆、红薯、红枣、粟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
5.选文第一段中说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从选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怎样理解课文中所说的“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这一复杂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对“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这一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奶奶在新年到来前表达的美好的愿望。
B.这是当地人民淳朴、善良个性的体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奶奶的心情是愉快轻松的,因为能为亲人祝福是幸福的。
D.奶奶这是无知的表现,迷信思想过重。
8.这一段文字的语言很有表现力,不多的几笔就把炒年货的情景生动传神地勾勒了出 来。如除了正面写炒了一锅又一锅,还侧面写炒了很多年货。请把有关侧面描写的语句找出来,然后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
————————————————————————————————————————————————————————————————————————
9.想一想,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的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哪 些期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
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盘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农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酿呢?
10.请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明了地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


1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
②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从这两处写“我”的文字中,你看出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12.请注意文中的加点字,“总”字在这儿是否用得太多了,可以去掉一两个吗?

13.本文最后一小节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表达了什么?

14.自古以来,思乡的名句就有很多,请你写出几句。(至少三句)


参考答案
1.shú yān 簸 鬏
2.敖→熬 阅→悦 篷→逢 反→返
3.①元宵节 ②重阳节 ③春节 ④中秋节
4.中秋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5.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等 
6.“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太好吃,出于珍惜心理、节约心理、好日子要细水长流的心理,从而舍不得吃。“吃起来又没个够”也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掉了其他,怎么也吃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这样写真实又富有情趣。(意近即可) 
7.A
8.土炕烫得能烙饼;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炒年货是一幅生动的民风民俗风景图,作者在叙说中情致饱满,兴趣盎然,让人感到认识上和情感上的满足,激起会心的微笑。
9.人们希望来年的生活更加美好。
10.勤快、善良、乐于助人、做事有分寸。
11.看到了“我”美好而快乐的童年时光,体会到作者对童年浓浓的怀念之情。
12.不多,“总”字可以看出妈妈一直以来都是如此,可以更加强烈地表现出母亲种种优秀的品质。
13.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14.略
第12课 本命年的回想
姓名 得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浓(yù) (yāo)  喝 色彩(bīng)  纷 此起(bǐ) 伏
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①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粟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阅目,舍不得吃。
②今年岁蓬丙子,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反老还童之感。
错别字
改 正
3.刘绍棠老先生在他六十高龄为我们创作了《本命年的回想》,假如正值大年初一,请你给刘绍棠老先生发一条手机短信,表达对他的敬仰和祝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右图是一幅题为《拜年》的漫画,请用简洁的语言
描述漫画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分析
(一)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灶王爷走了,门神爷电也换岗了,便在影壁后面竖起天地杆儿,悬挂着一盏灯笼和在寒风中哗啦啦响的秫秸棒儿,天地杆上贴一张红纸:“姜太公在此”。邪魔鬼祟就不敢登门骚扰了。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院子里铺着芝麻秸儿,小丫头儿不许出屋,小小子儿虽然允许走动,却不能在外边大小便,免得冲撞了神明。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许睡觉,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这叫守岁。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产们在饺子上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天麻麻亮,左邻右舍拜年的人已经敲门。开门相见七嘴八舌地嚷嚷着:“恭喜,恭喜!”“同喜,同喜!”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要给百家拜年。出左邻入右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这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
5.文段描述了哪几件事?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拜灶王爷。这是不是迷信?你是如何看待这一习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仔细品味,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选材上给了你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说过年时长辈给小孩压岁钱,你认为这件事好不好?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过 年
丰子恺
①到了十二月十五,过年的空气开始浓重起来了……
②廿三日晚上送灶,灶君菩萨每年上天约一星期,廿三夜上去,大年夜回来。这菩萨据说是天神派下来监视人家的,每家一个。廿三这一天,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来吃。吃过之后,黄昏时分,父亲穿了大礼服来灶前膜拜,跟着,我们大家跪拜。拜过之后,将灶君的神像从灶山上请下来,放进一顶灶轿里。这灶轿是白天从市上买来的,用红绿纸张糊成,两旁贴着一副对联,上写“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我们拿些冬青柏子,插在灶轿两旁,再拿一串纸做的金元宝挂在轿上;又拿一点糖塌饼来,粘在灶君菩萨的嘴上。这样一来,他上去见了天神,粘嘴粘舌的,说话不清楚,免得把人家的恶事全盘说出。于是父亲恭恭敬敬地捧了灶轿,捧到大门外去烧化。烧化时必须抢出一只纸元宝,拿进来藏在橱里,预祝明年有真金元宝进门之意。
③廿七夜过年,是个盛典。白天忙着烧祭品:猪头、全鸡、大鱼、大肉,都是装大盘子的。吃过夜饭之后,把两张八仙桌接起来,上面供设“六神牌”,前面围着大红桌围,摆着巨大的锡制的香炉蜡台。桌上供着许多祭品,两旁围着年糕。记得那时我所欣赏的,是“六神牌”和祭品盘上的红纸盖。这六神牌画得非常精美,一共六版,每版上画好几个菩萨,佛、观音、玉皇大帝、孔子、文昌帝君、魁星……都包括在内。平时折好了供在堂前,不许打开来看,这时候才展览了。祭品盘上的红纸盖,都是我的姑母剪的,“福禄寿喜”、“一品当朝”、“平升三级”等字,都剪出来,巧妙地嵌在里头。我那时只七八岁,就喜爱这些东西,这说明我对美术有缘。
④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吃年底夜饭时,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那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吃饭时母亲分送压岁钱,我得的记得是四角,用红纸包好。我全部用以买花炮。
⑤年初一上午忙着招待拜年客人。街上挤满了穿新衣服的农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烧卖,上酒馆,买花纸(即年画),看戏法,到处拥挤,而最热闹的是赌摊。原来从初一到初四,这四天是不禁赌的。掷骰子,推牌九,还有打宝,一堆一堆的人,个个兴致勃勃,连警察也参加在内,有的通夜不收。
11.选文一共写了几件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最让你喜欢的年俗是什么?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我那时只七八岁,就喜爱这些东西,这说明我对美术有缘。”作者为什么要谈到美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试比较本文与《本命年的回想》一文所写的过年习俗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郁 吆 缤 彼
2.粟—栗 阅—悦 蓬—逢 反—返
3.示例:捧着您的“墨香”,我们从心底畅想,祝您桃李芬芳、身体安康!
4.春节拜年,孙子给爷爷奶奶磕头要钱,这种惟利是图是对亲情的侮辱,对节日的歪曲,“只向钱看”要不得。
5.①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②除夕夜包饺子;③守岁;④下饺子、放鞭炮、贴对联:⑤给老人磕辞岁头,领压岁钱;⑥串门拜年。
6.时间顺序
7.这不是迷信。腊月二十三祭拜灶王爷这种淳朴的习俗很有生活趣味,表达了美好的希望与祝愿:社会的进步与弘扬传统民俗文化不应该相冲突:
8.本文语言多用口语,带有地方色彩,朴实、亲切、厚重.耐人寻味。材料来源于对生活的积累.要写好作文.就要像作者那样投入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9.作者带着一颗童心回忆家乡过大年的种种习俗,温馨中表达了对家乡人的思念,对家乡淳朴的民风民俗的热爱、向往。
10.不管持何种观点.都要阐述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11.选文写了送社、祭祀、大年夜吃饭、初一拜年玩耍等。时间顺序。
1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13.因为丰子恺后来成为了中外景仰的文人漫画家。
14.一样的年,不一样的过法,《本命年的回想》描写了刘绍棠的故乡——京郊运河地区的过年习俗,而丰子恺的《过年》则描写了他的老家——浙江桐乡石门镇那独特的年俗,一北一南,各具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像两杯风味不同的老酒,让人越品越香!
第三单元 十二 本命年的回想
【课内阅读】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
春节是现在通行的官称,我却跟我的运河乡亲父老一般,守旧地尊称为过年,或曰大年。
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粟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喝过腊八粥,年昧儿更浓重。卖糖葫芦的小贩穿梭来往,竹筒里抽签子,中了彩赢得的糖葫芦吃着最甜。卖挂落枣儿的涿州小贩,把剔核硒干的老虎眼枣儿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转着吃。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还有肩扛着谷草把子卖绒花的小贩,谷草把子上插满五颜六色的绒花,走街串巷,大姑娘小媳妇把他们叫到门口,站在门槛里挑选花朵。上年纪的老太太,过年也要买一朵红绒花插在小疙瘩鬏上。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站鸡笼子里,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就要被开刀问斩。家家都忙着蒸馒头和年糕,穷门小户也要蒸出几天的豆馅团子。天井的缸盖和筛子上冻豆腐,窗沿上冻柿子,还要渍酸菜。妇女们忙得脚丫子朝天,男人们却蹲篱笆根晒太阳,说闲话儿。
1.开篇就讲二十四节气,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从选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忙年”场面的描写表达出人们怎样的心情或期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米、玉米掺儿、红豆、红薯、红枣、粟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为什么人们“舍不得吃”?又为什么“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提升】
年的召唤
马国福
①酒水长,田野黄,老树望,糕点香,年关里飘着浓浓的暖意。
②年就像一个蹲在时间深处的老者,发如雪,须如弦,眼如泉,依偎在村口的老树下,久久守望。
③“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天推着年,在寒风中缓缓前行,由远而近的是熟稔的乡音。道道桃符红光满面,杯杯热酒倾诉衷肠,远走他乡的人,背着行囊,默念着远方亲人的召唤,辗转南北,回到他们久违的家园。没有了羁旅他乡的牵绊,没有了“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落寞,像一支支箭镞,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像一幅幅灵动的红剪纸,安静的故乡有了年的红晕。喜鹊以佛的慈悲心欢喜心,在家门口的白杨树上欢叫,报喜,迎接一个个远道而来的游子。脱了毛的老狗摇着尾巴,深情的眼眸盛满泪水,伸出长长的舌头,舔着久违的家人的裤脚。听到门的响声,卧在炕角的老花猫,跳起来,冲出门外,跟一别经年的亲人撒娇呢喃。就连那些木讷地反刍甘草的牛羊也不甘落后,停止咀嚼,深情地凝望回家的亲人是否瘦了。这些生灵,都是我们家族重要的一员。它们站在大地上最先感知到亲人到来的信息。
④年是在岁月深处汹涌成的一股潮水。它负载着背井离乡的人,穿过远方的河流、人流、山川、田野、站台,顺着故园的呼唤,将酝酿了很久的故园之恋,像酒精一样一次性燃烧。端起酒杯喝干,放下筷子唱歌,吼一声故乡,泪流满面;叫一声母亲,衷肠百结。所有的愁绪,所有的委屈,所有的欢喜,都盛在“年”这个被时间打造的情感酒杯中,没有顾忌,没有痛楚,端起来尽情分享。
⑤故乡如佛,年关如庙堂,让每一个游走他乡的游子皈依家园,平静、安详、幸福,醉倒在家的胸襟里。只要回到故乡,他乡的秩序、规则、面具统统远去,只有熟稔的风景,熟透的脸庞,熟识的方言,熟悉的故人,一切没有了距离,只有浓如酒、醇如蜜的真情。我一直把故乡当作自己的圣母,当作灵魂的佛门。每当过年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体内有一股火在燃烧,我知道,那是潜伏在我心灵深处的情感雷达,在时空深处感应着故乡的召唤,我在尘世间喧嚣孤单的心,才能归于安详。
⑥年,只是一种文化符号,情感标记,是岁月长河浣洗后让我们回归传统的生命节点。是年,激活了我们压抑在他乡被各种道具、面具覆盖、遮挡的心灵。你可以在异乡将泪水咽下,但顺着年的召唤,回到生你养你的地方,即便你泪水汹涌成河,你也会觉得,这是很幸福的事;即便你孤寂如地下沉默的煤,只要回到你的灵魂和这方水土血脉相连的家园,你的孤寂如煤燃烧,不觉寒冷。
⑦年,是穴居在我们生命深处的一个圣物,它是一种情感的召唤,文化的召唤,传统的召唤。顺着这声悠长的召唤,你会发现人世间最美丽恒久的爱恋,最温暖宽容的情怀花蕾一样,被年举在手中,在岁月的长河中,让你生命的原野芬芳遍地,美好丛生。
⑧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年”是幸福的始发车站,携着眷恋上车,背着欣喜落座,这幸福的回归列车让你挥别尘世烟云,不觉悲凉,温暖久长。
5.这是一篇感情丰富的散文,在行文过程中,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游子在他乡和在故乡的感受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
(1)匆匆的脚步像一支支箭簇,将乡愁的箭矢精确无误地射向故乡的靶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直以来,我都把故乡当作自己的圣母,当作灵魂的佛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来写各种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简要说说第⑧段画线句“一声召唤,一腔爱恋”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人说,过年要从年前一直忙到年后,非常累人,而且在过年时出现了很多浪费现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过年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意义,可以取消这一风俗。试结合《年的召唤》和《本命年的回想》两篇文章的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开篇写二十四节气,以此突出过年是最具有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节日。
2.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奶奶手拿着锅铲,日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等。
3.腊月初一的炒年货,展现了人们为新年而忙碌的“忙年图”,表现了人们在享受一年的劳动成果时的喜悦之情,使读者感受到新年渐近时的“过年”的气氛。
4.“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吃起来没个够”是因为腊八粥非常香甜可口。
【课外提升】
5.对故乡、亲人的爱 落寞(忧愁,孤单等) 温暖(快乐.安逸等)
6.(1)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写出游子归家心切,归心似箭,对回家过年的渴盼。
(2)形象写出了故乡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和“我”对故乡的崇敬之情。
7.通过对动物的描写来烘托(突出.强调)故乡的温暖和亲人的喜悦.
8.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等。
9.过年不是一种形式,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它包含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是人们不可或缺的情感寄托。我们要保留这一文化传统的精髓,改革不合理的地方(如以节俭取代铺张浪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