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空气的成分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空气的成分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4-07-23 07:5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空气的成分 教案
教材版本
鲁教版
课时名称
空气的成分
单元背景
(1)本单元是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身边的化学物质——我们周围的空气。
(2)本单元是继《步入化学殿堂》、《探秘水世界》后具体地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的角度系统学习单质化合物知识,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的开始;两个课题空气的成分、氧气包含了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物质的性质、反应、制取等知识。由宏观到微观;由反应原理到实际操作,难度和要求逐渐提高和具体化,为今后学习单质化合物知识打下基础,对引领学生真正进入化学世界起着重要作用。
(3)由于第一次研究具体物质的性质,本单元知识相对比较简单且有较多的实验内容可吸引学生的眼球加之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可参与性及教学互动空间增大。
课时设计说明
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空气污染对于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测定空气的组成,会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当学生真正认识了空气的成分,了解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重要用途,他们自然就会把空气当成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来对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探究,现象的观察,实验误差的分析等,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认识能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因此对于空气成分的认识,已不在满足于小学自然课上“知道空气是一种物质,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空气可供给人和动物呼吸、可供燃料燃烧、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等常识,他们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空气,要思考空气的成分是怎样测定出来的?空气中的这些成分是哪里来的?有什么作用?什么原因会导致空气成分的改变?空气成分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2. 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过程及误差分析,掌握实验原理、装置、现象及结论,学会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3. 了解拉瓦锡对发现空气成分的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注意渗透一些化学方法和化学观念。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初步掌握实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而且测定其含量的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空气成分的发现史,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2、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方法学习的重要作用,即学会从性质不同的混合物中测定某一成分的含量,利用这一科学探究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化学问题,以及科学认识和控制误差的意识。
3、分离液态空气这部分知识充分体现了方法教育的意义。在进一步强化物质分类观的同时,培养学生分离提纯混合物可以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1.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掌握一种测定混合气体中某一气体含量的操作方法,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方案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及误差分析。。
教学过程(可续行)
学习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评价及技术应用
[新课导入] 以有关空气的故事或有关空气的趣味实验导入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对空气进行重新审视,较为理性地、科学地整理自己对空气的认识
[新课导入] 小时候,大人们经常要我们猜猜这样一个谜语:“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
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没它活不久。……”。该谜语指的是什么?
(以有关空气的故事或有关空气的趣味实验导入)
(展示一只空烧杯)烧杯中有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空气。
以儿时耳熟能详的谜语,迅速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产生对化学的亲近感。
课件展示、图片提示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空气的成分。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①为什么空气看不见而又摸不着?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
你对空气知多少?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
头脑风暴的探索形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实验探究1】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
想一想,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介绍空气的成分,空气的发现史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对实验设计的评价能力
【实验探究2】空气的成分
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证据,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
【实验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实验,并解释实验原理
实验用品:铜粉、具支试管、橡胶塞、量筒、酒精灯、铁架台、气球、注射器
实验步骤:略
实验原理:铜+氧气氧化铜
通过实验增强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疑难
学生体会实验原理并从中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主要设置的关键问题:
1、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而运用化学方法除去氧气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实验在哪些环节上可能造成误差?如何避免或减小这些误差?
培养观察能力及思考能力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反思与评价:按上述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你认为还有何不足?铜粉可否用木炭等其他物质代替?
学生分组讨论,并报告讨论结果
思维点拨:完成这个实验的关键是:所选物质只能和氧气反应且生成物状态不为气态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评价能力
【小结】
教材P74干燥空气成分示意图
氮气 78%
氧气 21%
氩气 0.934%
二氧化碳 0.033%
其他气体 0.002%
回忆实验,归纳结论
【总结】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实验及注意事项
空气的组成
增强了学生记忆、加深了印象、PPT展示
了解重难点知识及学习要求
巩固性作业
拓展性作业
记住空气的组成,继续搜集事例,证明空气中各成份的存在
上网查一查科学家的故事,学习他们严谨求实,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板书设计
一、认识空气的组成
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氩气
其他气体
78%
21%
0.033%
0.934%
0.002%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二、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课后反思
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测定空气的组成,会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认识能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的认识开始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因此,对于空气成分的认识,已不再满足于小学自然课上“知道空气是物质,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这些常识,他们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空气,要思考空气的成分是怎样测定出来的?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