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1张PPT)
《圆柱的体积》
说教材
说教法
说课流程
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反思
课程资源的
开发与利用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说教材
教学重难点
教具和
学具准备
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第三个信息窗的内容。本节课要研究的是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面积的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认识等相关形体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为学生后面学习圆锥做好充分准备的一节课。
教材分析
通过学习圆柱体积的计算,使学生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和学具
(1)多媒体电脑课件。
(2)削成圆柱体的白萝卜、小刀。
(3)圆柱体容器、长方体容器。
1、有目的地运用启发引导、设疑的方法组织教学。
2、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发现规律,找出体积公式。
3、适当采用“尝试——失败——总结——再尝试——再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到推导公式的合理方法,同时借助电脑课件直观、生动形象的演示,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情境,寓数学教学于数学活动之中。
4、利用多变的练习,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找到公式的根本内涵。但是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转化
推导
运用
说 教 法
说 学 法
.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1
1、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2、教师引导,探究新知
3、巩固提高,拓展新知
4、知识回顾、总结升华
5、作业练习,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长
宽
高
棱 长
底面积
底面积
用“S”表示底面积,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都可以写成:
V=Sh
提问:为什么圆柱体容器里的水刚好倒满长方体容器?
圆柱体上下两个面是什么形?
2、教师引导,探究新知。
圆
圆面积公式是怎么得到的?
πr
r
S=πr ×r =π
S=π
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用割拼的方法将圆柱体转化为其他
的图形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将圆柱体沿底面平分成32等份,在拼成近似的长方体
这次是不是更像长方体了?
如果把圆柱体平分成很多等分很多等份,这样拼成的图形会怎样?
将会无限的接近长方体,并且最终得到一个长方体
观察、比较长方体和圆柱体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 × 高
底面积
底面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 ×高
底面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 ×高
底面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 ×高
底面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 x 高
底面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 x 高
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 ×高
圆柱体的体积=
×
底面积
归纳 概括
如果不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怎样求体积?请用字母表示公式。
1、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体积?
2、已知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怎样求体积?
3、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体积?
4、已知圆柱体的侧面积和高, 怎样求体积?
3、巩固提高,拓展新知。
这两道题是否要进行单位换算?
各应选用什么公式?
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4、知识回顾,总结升华
长方体的体积= 底面积 × 高
↓ ↓ ↓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V = s h
V = ∏r h
圆 柱 的 体 积
(1)仔细审题,弄清条件的变化。
(2)单位名称要统一。
5、作业练习,学以致用
(1)课内:
自主练习2、4、5
(2)课外:
利用装有水的长方体玻璃缸算出一个圆柱体的体积。
要求:1、小组合作,合理运用工具。
2、想办法找出多种方法,并写出实验报告。
课程资源
学生参与
校本课程
多媒体、投影仪
自制教具、实物
数学小天地
数学知识树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问题设疑,引导学生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获得知识,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又让学生学会学习,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整个教学活动师生交流在平等、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