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北方民大附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古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从古老的甲骨卜辞、钟鼎全文,简册帛书,到手抄印刷的书籍手卷、线装书册,历史悠久、卷帙浩繁的中华典籍,承载着中华儿女丰富宝贵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养分,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基石和心灵寄托。推动古籍的保护传承,不仅可以保存历史记忆、赓续中华文脉,更能让古之精华为今所用,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注入新元素、开拓新境界。
古籍从历史深处走来,包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为人处世之道。比如“利民之事,丝发必兴”,讲述的是从政为官心里要装着百姓安危冷暖,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比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号召干事创业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彰显担当。挖掘古籍中蕴含的精神财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我们才能赓续中国民族文化血脉,促进中华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与光彩。
保护是传承的基础。10万部(件)古籍及特藏数字资源在“中华古籍资源库”平台发布,实现免登录在线阅览;“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评选并公布6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累计收录古籍13026部,命名203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各地逐步建立本地珍贵古籍名录和重点保护单位评审制度,对存世古籍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分级保存保护……近年来,我国古籍保护工作取得瞩目成就,古籍修复技术不断精进,古籍保存条件显著改善,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古籍保护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道路。
推动古籍的保护传承,要学会向科技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做好当代古籍保护工作,科技的保护支撑作用十分重要。在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古籍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智能化古籍脱酸增强装置可以对整本古书进行脱酸加固处理,让面临风化消失风险的古籍“重获新生”。江苏省以“江苏珍贵古籍数字资源集成”为基础,统筹全省古籍收藏单位古籍数字资源建设,把各种古籍文化展览从线下搬到线上,让读者在“云端”就能感受中华古籍之美。
留存在中华大地上的古籍典藏,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血脉,成为我们厚植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把古籍典藏保护好、利用好,加强古籍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促进古籍事业发展,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摘编自《把古籍典藏保护好、利用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卷帙浩繁的中华典籍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基石和心灵寄托。
B.只有保护好古籍,才能传承好古籍。
C.把各种古籍文化展览从线下搬到线上,也是对古籍的利用。
D.把古籍典藏保护好、利用好,未来才能将其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血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引用习总书记的话,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B.文章第三段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两种论证方法。
C.文章第四段通过一些统计数据,论证我国古籍保护工作取得的瞩目成就。
D.文章第五段以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古籍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为例,论证古籍保护工作中科技的保护支撑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动古籍的保护传承,可以保存历史记忆、赓续中华文脉。
B.古籍活化利用应注重时代化,以当代视角汲取古人智慧和历史经验。
C.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持续繁荣。
D.古籍保护向科技要动力,就是指要利用科学技术推进古籍的数字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5分)
凤仙花
刘庆邦
用凤和仙给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花有花仙子之喻,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可惜的是,这个小地方的人都不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明明是凤仙花,却跟没看见花一样,被他们说成是指甲草。
没事的,不管是叫花,还是叫草,都不耽误他们对指甲草的喜爱,因为,指甲草上面开出的花朵可以染指甲呀!
每年春夏之交,住在大杂院的大奶奶都会种上一盆子指甲草,大奶奶用来种指甲草的东西是一只废弃的尿罐子,罐子口的一个鼻子被碰掉了,一提一侧歪,不能再盛尿水,尿罐子内壁结了一层厚厚的尿碱,有些难闻。这不要紧,大奶奶正好变废物为花盆。加上指甲草与其他草一样,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待遇,只要有土壤、水分、肥料和阳光,就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尿碱也许正好可以化为指甲草的肥料呢。
大奶奶怕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看不到,够不着,就把花盆放在堂屋门口东侧用泥坯垒成的鸡窝顶上,这样一来呢,指甲草刚一冒芽儿,孙女们就能看见。等开出花来,孙女们一伸手就能摸到花朵,明白了吧,大奶奶种指甲草不是为自己种的,是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大奶奶说过,她一个大老婆子,脸上的皱纹一抓一大把,不抓也是一大把,还种草养花儿干什么!她每年种指甲草,还不是给小闺女们种的?小闺女们都爱美嘛,都喜欢染红指甲嘛!
院子里年龄差不多大的闺女有三个,一个是大奶奶的孙女儿,名字叫梅灵,两个是二奶奶的孙女儿,姐姐叫大玉,妹妹叫二叶,二奶奶死得早,她们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大奶奶当成了她们的亲奶奶。
刚过了二月二,大玉和二叶就在一天午饭后来到大奶奶家,问大奶奶是不是该种指甲草了。
大奶奶正坐在堂屋当门的一只小板凳上捻蚕丝,小小的木头架子上,放有一团蚕茧煮得膨松的蚕丝、架子下面吊着一个木制的圆锥形檐锤儿,手捻捻锤儿的铁锭子,让捻锤儿旋转,就可以把蚕丝纺成丝线,每捻好一段丝线、大奶奶就缠到捻锤儿上,再捻下一段,大奶奶说:花盆里的冻土还没有完全化开,等过了清明节再种指甲草也不晚。大奶奶想着呢,放心吧,不耽误你们这些小妮儿染红指甲。
梅灵也过来了,说她奶奶老捻老捻,捻到啥时候丝线才够长呢,才能做成一件捻绸布衫子呢?
奶奶说,人不管干啥事儿都不能着急,得像蚕一样,一口一口吐丝,一丝一丝结成茧屋子,等把丝线捻得够长了,长得比到天边儿还长,就可以织成捻绸布,做成捻绸布衫子了!
那,等你织好了捻绸布,先给谁做捻绸布衫子呢?
那还用问吗?当然是先给你爹做了。谁让你爷爷被土匪打死了呢,谁让你爹是奶奶的儿子呢,谁让你奶奶就这么一个儿子呢!
我就知道你,只喜欢男孩子,不喜欢女孩子。
谁说我不喜欢女孩子,我要是不喜欢女孩子的话,能年年想着给你们种指甲草吗?能教你们用指甲草上开的花儿染指甲吗?好了,我给你们唱个小曲儿吧,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
清明节早上,天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把花盆从鸡窝顶上搬下来,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刨松,老人并没有跟三个孙女儿打招呼,她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就劳动上了,她刚把花盆里有些发潮的土刨开,大玉就走了过来,问大奶奶要种指甲草了吗?大奶奶说是呀,今天清明节,日子好记。今天下着雨,把花籽儿埋在土里就不用浇水了,老天爷替咱们浇水。
大玉过来了,梅灵和二叶很快也过来了。原来,她们每天在院子里出来进去,时不时地都会往花盆那里看一眼、都在操着种指甲草的心,她们都有些兴奋,持胳膊,缩袖子、跃跃欲试。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大奶奶,你种的不是树,种的是指甲草呀!
道理是一样的,前人种指甲草,后人染红指甲。
花盆儿里的土整好了,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掀开衣服的大襟子,从下面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的指甲草的花籽儿,三个孙女儿一伸头都看见了,花籽儿小小的,黑黑的,底色有些暗红,纸包儿里的花籽儿是一小撮儿,大奶奶没有把花籽儿全都撒进花盆里,她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
二叶问:大奶奶,你为啥只种三颗呢,是不是我们三个人每人一颗呀?
大奶奶说:这个二叶,就是聪明。不过呢,有些事情看破了不要说破,自己心里有数就中了,好了,你们三个都在土上摁摁吧,要得好,大带小,大玉先摁。
是要摁手印儿吗?大玉问。
对,五指并拢,使劲把土往下摁,摁出你的手印儿来。
大玉把右手伸出来了,手指并拢严丝合缝,看着大奶奶,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让她们在土上摁手印。
大奶奶说: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摁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这跟人穿衣服一样,如果衣服哐里哐当,人就不暖和。把衣服穿得贴皮贴肉呢,人的身体就暖和,越暖和长得越快。
明白了,大玉把手放在松软的土上使劲儿往下摁,摁出一个深深的手印,清明雨还在细纷纷地下着,梅灵和二叶学着大玉的样子,也先后在花盆里的土上摁下了属于自己的手印。
4.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围绕大奶奶为孙女们种凤仙花的事展开,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充满了诗意与美感。
B.小说中,奶奶和三个孙女关于种指甲草的对话朴素有趣,通俗易懂,既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又具有生活气息。
C.小说于行文当中,不时闪现出哲思之光,如“人不管干啥事儿都不能着急”“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等。
D.小说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如写大奶奶种花籽,“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细致入微。
5.作者认为“情感之美是小说之美的核心”,这篇小说表达了哪些美好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6.刘庆邦小说的语言个性主要表现为地方化、本色化、审美化三个方面的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47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30分)
甲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节选自韩愈《祭十二郎文》)
乙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丙
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竹也。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雨露,振荡风气。春而萌芽,夏而解驰。散柯布叶,逮冬而遂。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涉寒暑之徂变,傲冰雪之凌厉。均一气于草木,嗟壤同而性异。信物生之自然,虽造化其能使。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郁乎萧骚,曲直横斜,稼纤庳高,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子岂诚有道者邪?”
—— 节选自苏辙《墨竹赋》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
B.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
C.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
D.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吾往河阳省坟墓 省:探望
B.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
C.余因而实之 实:实例
D.发函得诗 发:打开
9、下列对文中句子中词语用法和句式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选文甲中“莫如西归”中的“西”与《伶官传序》中“函君臣之首”的“函”用法不相同。
B、选文乙中“与可厌之”中的“厌”与《六国论》中“暴秦之欲无厌”的“厌”意义相同。
C、选文乙中“初不自贵重”的“贵重”用法与《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的“兴”用法不同。
D、选文丙中“赋生意于崇朝”的句式与《伶官传序》中“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不同。
10.下列对选文中的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3分) ( )
A.苏洵、苏轼、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B.“薨”指天子或诸侯之死,唐代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
C.“记”这种文体,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D.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文中“千寻”虚写竹之高。
11.下列对选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文运用叙家常、吐心曲的方法,追忆往事,直言悔恨,激动的情绪可见可感。
B. 乙文尽是戏笑,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是以乐写哀,与下文的哀哭映照,更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收到了倍增其哀的效果。
C.选文甲乙都是怀念逝者,以对逝者的悲痛悔恨之情为线索,展开对亲友的回忆。
D.丙文《墨竹赋》,赋中借客之口赞美竹子,将竹子的禀赋与道德人格结合起来写,既表现了竹子的特性,又展示了个人的胸襟。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2)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3)春而萌芽,夏而解驰。散柯布叶,逮冬而遂。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小题。
朝中措①
宋·朱敦儒
登临何处自销忧?直北看扬州。朱雀桥边晚市②,石头城下新秋。
昔人何在?悲凉故国,寂寞潮头。个③是一场春梦,长江不住东流!
【注】①这首词为作者南渡一段时间之后登临建康(今南京,即词中“故国”),回顾此地当年繁华,感慨今昔所作。“扬州”是抗金前线重镇。“朱雀桥”是昔日建康城繁华之所。“石头城”即建康。②晚市,傍晚的集市。③个,这。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设问并统领全文,“自”突出登临的孤独感,“忧”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
B.“朱雀桥边”化用《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巧妙地暗示建康的昔盛今衰。
C.“晚市”热闹,“新秋”畅好,眼前繁盛之景给心绪复杂的词人带来短暂的安慰。
D.“昔人”指昔日往来如织的游人,“寂寞潮头”把物拟人化,表达物是人非之悲。
14.“个是一场春梦,长江不住东流!”与李煜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抒发了愁情, 有何异同?请从手法和情感两个方面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5、理解性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善于调动外界资源,来达到我们的预定目标,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当是我们每个人应具备的素质。
(2)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在择师学习的问题上,看重官爵高下的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3)《庄子·逍遥游》中认为,小物有小物的凭借,大物有大物的凭借。比如“___ _____”,就只能拿芥草作舟;而蜩与学鸠不理解,所以用一句“___ _____”对大鹏的行为质疑。
(4)“鸟”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其余的还有很多,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从田间地头到抗疫现场,从祖国边疆到异国他乡,从足球赛场到绚丽舞台,从扫黑一线到绿色军营,创作者将十年间无数为国家、为社会、为生活努力奋斗的身影浓缩进11个故事中,以点带面地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___ ①_ 的变化——在时下播出的众多迎接党的二十大重点剧目中,《我们这十年》以宏大的时代格局、鲜明的主题立意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格外引人注目。
在“我们这十年”作品主旨的统御下,多维聚焦,全线出击,将蓬勃宏大的时代发展转换为真实生动、鲜活可感的现实生活故事,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大时代折射小人物,对新时代中国重大发展成就进行集中巡礼。在创作格局、题材视野和叙事角度上,该剧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出发,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全方位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发展的辉煌历程,为作品赋予了____② ___的深度、广度、力度与温度,具有宏大的历史视野、高远的创作格调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我们这十年》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彰显了中国气魄。作品为现实题材影视创作赋予了新时代的审美风范和文化气象,必将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留下__③____的一笔。
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小题。
如今人们想御寒保暖,不必非要把自己裹成“粽子”,用在冬衣上的“黑科技”能够帮助人们“既有风度、也有温度”。
人体热量的散失是由于热传递造成的,而热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为了达到保温效果, _______①_____。冬季保暖材料及保暖服装也都是围绕着这一原理进行研发和设计的。
仿造鹅绒作为一种填充材料,不仅保暖性强、轻便,即便_______②______,例如,在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的防寒服中就用这种仿鹅绒絮片作为填充材料,其在完全浸湿的条件下仍然能够达到98%的保暖率。
而碳纳米管加热膜的优势在于_______③_______。碳纳米管加热膜被内置于衣服中制成电热服,当电热服连上充电设备后,电流经过衣服内部的加热材料就会产生热量;该类衣服还内置了传感器,通过蓝牙即可实现对衣服的智能控温,用户只需要下载一个APP,就可以用手机随时调整衣服的温度。除此之外,价格相对便宜的金属丝线性加热元件,如镍铬加热丝、复合加热丝等,也是加热“能手”。
19.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他们在茶几旁唱着跳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
B.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
C.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
D.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从不缺少可歌可泣的人物。春秋时期,在缺乏人文关怀的郑国就曾先后出现过两个这样的“匹夫”:一位是烛之武,他大半生未曾得到君主赏识,暮年却不计得失,冒着殒命矢石之险,最终用自己的胆识和智慧挽救了即将灭亡的郑国;另一位是弦高,他以商人之身行国士之责,一边用仗义疏财麻痹即将袭击郑国的秦军,同时又派人向毫无防备的郑国报信,拯救了郑国。
而今在新时代的中国,党和国家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滋养了青年成长的沃土,一簇簇绚丽的青年之花先后绽放:他们或深入农村,服务于乡村振兴;或投身于科技强国事业,助力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或迎难而上,携手冲锋在救灾前线;或热衷于体育事业,用自己的拼搏为国争光……
以上材料阐释了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试卷第1页,共3页【高二语文答案】
1.D D.“未来才能将其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血脉”错。文章最后一段是“留存在中华大地上的古籍典藏,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血脉”。选项把原文“早已”变成了“未来”,改变了时态。
2.B B.“采用了对比论证”错误,文章第三段只用了举例论证,没有对比论证。
3.D D.“就是指要利用科学技术推进古籍的数字化”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第五段“推动古籍的保护传承,要学会向科技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做好当代古籍保护工作,科技的保护支撑作用十分重要”可知,古籍保护向科技要动力,不仅指利用科学技术推进古籍的数字化,还包括利用科学技术进行古籍修复等。如文章第五段“智能化古籍脱酸增强装置可以对整本古书进行脱酸加固处理,让面临风化消失风险的古籍‘重获新生’”。
4.A “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说法错误,原文描写老人捻蚕丝织绸布,替爱美的孙女们种指甲草,叙写乡土生活的质朴与琐碎,流露出乡村大地寻常百姓家老人和儿子孙女的款款温情,情节舒缓有致,并未一波三折。
5.①热爱质朴、琐碎而又快乐的乡土生活。 ②赞美温暖、真挚而又亲密的祖孙之情。
③感恩大奶奶在日常小事和平淡话语中所寄寓的人生智慧。
6.①地方化:小说中多处使用方言,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如称凤仙花为“指甲草”,以及“捻蚕丝”“衣服哐里哐当”等,亲切自然。
②本色化:小说中人物语言多用口语,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如“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如话家常,本色质朴。
③审美化:小说语言纯净质朴,富有诗意。如写奶奶捻蚕丝、撒花籽儿,捕捉一个场景,娓娓道来,让人感到一种细微而美妙的意境美。
7、D 8、C.实:证实 9、B 10、B “薨”在春秋战国时期指诸侯之死,天子之死为“崩”。
11、C 甲文中韩愈流露出对侄儿早逝的痛悔之情,而乙选文没有悔恨之情。
12、(1)假如 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采分点:诚,假如;辍,离开;就,赴任)
(2)(文与可)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采分点:诸,之于,把丝绢抛在;以为,把……当做;口实,话柄)
(3)春天竹子开始萌芽生长,夏天竹笋就脱离竹壳,舒展为竹。等到叶子慢慢增多,到了冬天竹子就长成了。(采分点:“解”,脱离,解脱;“逮”,等到;“遂”,顺利成长。)
文段丙译文:文同擅长画墨竹,画出的竹子看起来和真的一样。 客人见到他画的竹子之后非常惊讶,说:“大自然赋予了竹子生命和形貌。竹子受到雨露滋润,存在于天地间。春天竹子开始萌芽生长,夏天竹笋就脱离竹壳,舒展为竹。等到叶子慢慢增多,到了冬天竹子就长成了。竹子性情刚直,长得姿态却娴雅妩媚。历经寒暑变化,笑傲面对冰雪严寒。草木所吸收的天地间浑然之气是一样的,嗟叹它们生长的土壤一样,但是性情却不一样。确实万物生长有其天然的本性,除了造物主谁能够驾驭的了 如今你却用松烟制成的墨,用兔毛制成的笔,漫不经心地看着作画的墙壁,然后在绢帛上尽情挥洒,不一会儿就画好了。竹子枝叶纷繁茂盛,极为传神,仿佛能听到风吹竹叶发出的声音。画出的竹子弯直横斜,粗细高低,形态各异。窃取了造物主的神妙构思,赋予画竹以蓬勃生机。你难道就是那得道的人吗 ”
13、C.“眼前繁盛之景”错误。晚市、新秋不是眼前之景,是作者对往昔繁盛的追怀,而今物是人非,这种追怀带来的只能是无尽愁苦,而不是安慰。
14、相同点:①两首诗都借用比喻来抒情,将愁怨融入流水意象,把美好往事或绵绵愁绪写得具体可感 ,化无形为有形,体现了愁情的浓郁、绵长。(答出比喻得1分,分析得1分)
不同点:①朱词先回首往事,并将往事比作一场春梦,流露出醒后无限的怅惘失落;然后回到现实,眼前的江河正如衰颓的国事,进而引发了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担忧,体现忧国忧民情怀。(2分)
②李词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强调愁绪之深,再用虚设的满江春水作比,自然流畅地表达出国破家亡的愁恨。(2)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翻天覆地 海纳百川 浓墨重彩(3分,每个词1分。有其他符合语境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此句有三处语病:(1)成分残缺:“多维聚焦”前加“该句”;(2)成分残缺:在“时代发展”后加“图景”;(3)语序不当:“大时代折射小人物”改为“小人物折射大时代” (4分,每改对一处得2分)
四个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感强,(1分)体现了《我们这十年》创作题材之广、范围之大的特点。(1分)凸显了该剧宏大的创作格局、多彩的时代图景和以点代面的艺术构思。(1分)(意思答对即可)
C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引号表特殊含义。 A.表引用。B.表特定称谓。C.表特殊含义。D.表强调。
①要减少热量经由这3种途径流失 ②在潮湿的环境下依旧可以持续保暖 ③通电即发热,温度可调控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写古人,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引出烛之武与弦高两位爱国人士,他们都是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拯救自己的国家。材料第二段写当代青年,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拼搏,为国家争光。两段材料阐述的核心话题为“个人和国家”。
写作要求阐发青年人对“个人和国家”关系的阐述。写作时首先要明确“个人”和“国家”的概念,它们分别指什么,有哪些内涵和外延。“个人”,即生命个体,自然人,也是社会人;“国家”指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是多个“个体”的结合形式。因此,个人是国家的一份子,国家是由无数个“个人”聚合成的。
从二者关系来看,一是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国家的兴衰。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强大的国家才能带来个人的尊严,如果国家衰败,个人则没有权利可谈。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个人如水滴,国家如大海,水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落后挨打,承受痛楚的是每个国民;山河破碎,没有人会是幸存者。在今天的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人民谈何尊严与幸福?二是国家的命运依靠个人的主观努力。个人在系统中占有核心地位,因为个人既是民族和国家的构成元素,又是国家的建设者和引领者。个体的努力看似微不足道,但千千万万个个体的力量汇聚起来,就能成为不可小觑的国力。在科技、航空、医药等领域作出贡献的个体,以一己之力,一点一滴地填补着国家的空缺,描画着国家灿烂的未来;在文化、艺术领域作出贡献的个体,用玲珑之心,一点一滴地丰富着国之精神与文化内蕴。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努力。
写作时可以先明确观点:个人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强盛,国家强盛需要青年人贡献力量。主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进行写作。个人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强盛;国家的强盛需要青年人努力奋斗。可以列举一些各个领域的例子。最后,照应开篇。
立意:
1.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2.少年强则国强;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国。 3.弱国无强民,强国必荣身。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国有许多名言向世人诠释个人与国家的之间的关系:“国家之本,在于人民”“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我死国生,我死犹荣”……无不向我们昭示着将国之昌隆当作个人发展的终极目标的拳拳之心。国运盛衰,关系着个体国民之境遇;个体国民的强弱,又决定着国运之未来。因此,个体发展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休戚相关,牢不可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当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时,从19世纪中叶到新中国成立这当中的100多年里,我国遭遇外敌从海上入侵达470多次。在我们被亡国灭种的危机威胁之时,国民朝不保夕,人人自危,痛苦绝望。个人的生命安全都无法得到基本保障,遑论人格与尊严。弱国无外交,落后就会挨打,唯有国运昌盛、经济繁荣,才能以巨翼荫庇国民,使我们每一个个体生命享受到独立自尊的快乐。
孙中山说:“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涓滴成河,百川入海,国运盛衰,是由身为国民的每一个人倾力铸就的。没有千万个“小我”的牺牲奉献,哪来“大我”的繁荣富强?1919年,23岁的茅以升成产美国匹兹堡加里基工学院第一个工科博士,荣誉、金钱、地位接连而来,他却怀着为祖国桥梁事业献身的满腔热情回到了祖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途经香港时,他发表了一封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满腔热情地呼吁他们:“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该回去!”著名麻类纤维专家酆云鹤是世界上第一个用草类纤维制造出人造丝的发明家,莱比锡大学提出以高职称换取她的论文,日本资本家也提出用高价和总工程师的条件换取她的发明专利。酆云鹤说:“不卖,我要留给我的祖国。”一个个丰厚伟大的生命个体,用言行筑起中华民族一块又一块永不坍塌破败的基石,为祖国积聚起星星点点的不灭之火,终将带领一代又一代国民,将这火烧作燎原之势,照耀出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盛世之光!
盛世太平,不需要我们去咬断手指以感顽主,不需要我们去冲锋陷阵、浴血疆场。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每个人孜孜不倦、努力学习、奋斗不息,需要我们每个人心怀梦想,全力以赴,不忘初心!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让我们争做国之脊梁,勇担大业,为国家的未来尽一份自己的心力;也祝愿未来的下一代在更加灿烂的盛世里,健康成长,润德润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