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辽宁省各地市2023届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2默写与写作专题
一、情景默写
1.(2023届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写秦统治者生活极尽奢侈,任意挥霍财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周瑜战场上指挥从容,建立赫赫战功,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
(3)唐宋诗词中常用奔流不息的江水来创造意境,抒发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3届辽宁省丹东市高三一模(总复习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古代诗文中,“美人”可以是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比如“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
(2)李密在《陈情表》中情真意切,表达希望能先奉养祖母、再报答皇上之情的典故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史记》记载,荆轲刺杀秦王未成,致秦王大怒,发兵灭燕。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这一史实。
3.(2023届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用“________,________”写岀了作者真正的意图并不是在谈种树,而是在谈“养人”,借这种方式抨击了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
(2)苏轼《石钟山记》中有一脍炙人口的警语“________,________,可乎?”告诫人们对事物做结论前要注重搜集第一手资料,不可妄加臆断。
(3)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寓才能出众之意。古诗文中多有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 。”
4.(2023届辽宁省抚顺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要谈中国的酒文化,一定绕不开传统的酒器文化。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写到了酒器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
(2)“敏而好学”是宝贵的求学精神。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告诉我们,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3)古典诗词常以“水”这一意象来表达文人家国情怀、生活况味、人生态度,这样的诗句不胜枚举,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23届辽宁省鞍山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
(2)鸿雁、鲤鱼传书信是古代传说,而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一诗中却反用此传说,具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蛟或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异动物,常被引入诗文中以表现特定情景或表达特殊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23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南都行》中“清歌遏流云,艳舞有馀闲”一句运用典故“响遏行云”描写音乐的美妙之处,《李凭箜篌引》中也有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登泰出记》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远望天边有一线奇异色彩,瞬间变成五彩缤纷朝霞的景象。
(3)“罗”作为一种丝织品,质地轻柔,经常在古典诗歌中出现,表现繁华富丽的生活品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材料作文
7.(2023届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巴西大草原上有一种斑纹鹿,这种鹿在草原上健步如飞,可在沟壑中行走艰难。它们的天敌是花豹。斑纹鹿每年都要进行一次迁徙,大概要走出四百多公里,到达另一片草原。这期间,会发生一个让人不解的现象:斑纹鹿所走的路线,是一个绕远的弓背路线,这条路上到处都是花豹。而如果走弓弦路线,这个距离中花豹出没的机率几乎为零。
后来,人们发现,弓弦路线中共有沟壑36个,而且都是悬崖陡坡,这对于斑纹鹿来说,才是一场真正的挑战。因为相对于花豹的威胁,在它们迁徙过程中,一次最多也就是损失一只同伴,但如果走到沟壑悬崖边,它们很有可能掉下去许多只。
读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思考或受到了什么启发?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8.(2023届辽宁省丹东市高三一模(总复习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②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
③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④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⑤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
⑥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诸子百家著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在治国理政、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诸多方面,对于当代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读了上述六个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9.(2023届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22年度尼康小世界摄影大赛结果揭晓,中国江苏的程序员章叶飞凭借—张蛾卵照片获得比赛第11名,这是近年来首次有中国选手在该赛事中取得如此好的成绩,这也刷新了人们对程序员的刻板印象:埋头敲代码、“996”加班、发型“地中海”、格子衬衫牛仔裤沉默寡言、无聊无趣……
材料二:
广东东莞,35岁的炒粉摊主唐女士和丈夫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在街巷小摊点娴熟地翻锅抖粉,日销二百余盒炒粉。近日,她因衣着时尚、妆容精致、颜值与烟火气齐飞而引人注目。人们惊叹:风吹日晒、备菜颠锅、油烟扑面的大排档摊主,原来也不止不修边幅、素面朝天的一种形象。
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当下实际和自己的感受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0.(2023届辽宁省抚顺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必须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材料二: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汉·桓宽《盐铁论》
材料三:美国作家塔勒布将那些出乎意料发生的小概率高风险事件,一旦发生影响足以颠覆以往任何经验,具有不可预测性的事件称为“黑天鹅”事件。
新时代新征程,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青年学生该如何把握新使命?请结合上面所给材料确定立意,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得少于800字。
11.(2023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说文解字》对“”(共)字的解释是四手,两人之手相连,是共为一事之状。共,有同、和、共有、共同、总共等含义。
壬寅年末疫情突发,威海市一线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医务人员和志愿者们立足各自岗位,迅速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以“一对一”、定制化的服务保障群众日常生活及看病就医等个性化需求,让疫情防控工作不仅有力度、有速度,也更有温度。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升旗仪式的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话题作文
12.(湖北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学家史铁生说:“我站在今天设想过去又幻想未来,过去和未来在今天随意交叉,因而过去和未来都刮着现在的风。”
革命先驱李大钊说:“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以“过去、现在、未来”为话题,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鼎、铛、砾、樯橹、萧。
2. 望美人兮天一方 恐美人之迟暮 乌鸟私情 死当结草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兮”“暮”“卿”等。
3. 吾问养树 得养人术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示例一: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示例二:骐骥一跃,不能十步。示例三:骐骥生绝域,自矜无匹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术”“臆断”“驰骋”“矜”“俦”等。
4. 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樽”“酌”“觞”“焉”。
5.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沧、蓝、度、潜、渊、焉。
6.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户盈罗绮,竞豪奢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蜀”“凝”“颓”“臾”“裁”“蓉”“钿”“篦”“鹧”“鸪”“盈”。
7.例文:
两害相权,取其轻
斑纹鹿有两条迁徙路:一条平坦却处处遇天敌,一条安全却峭壁处处立。前者危险但能健步如飞,后者安全但易坠身崖底。两条路各有利弊,最终看似匪夷所思的选择却暗含着不易察觉的玄机,斑纹鹿用自然法则和生存智慧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两害相权,取其轻。
人生路上,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趋利避害是我们的本能,但令人苦恼的是,每每总是利弊参半,就如同购物时买一赠一,选择了一个有利的方面,就必然会搭配一个不利的因素,让人纠结不已,举棋不定。止步于此,就当学会,两害相权,取其轻。
苏秦连横不成,铩羽而归。此时,进虽可逞未竟之志,又不得赏识;退虽能以图将来,却颜面尽失。在进退维谷之中,苏秦果断权衡,择其长远处,韬光养晦,悬梁刺股,发奋苦读。终挂六国相印,荣归故里,一举成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传书孙权,“欲与将军会猎于吴”。此时,战,若胜则可分庭抗礼,若败则是覆水难收;降,于自身毫发无损,于东吴屈居人下。孙权稍一权衡,取其有利者,决一死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终获鼎足之势。他们,深谙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道理,用自己的胆识和眼光,为自己擎起一方晴朗的天空。
治国途中,国家也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的歧路。何去何从,极易歧路亡羊。每一处选择,都体现着祸福相依的哲理,定要胸中有大丘壑,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用一双慧眼,穿透层层迷雾,选择一条正确的路。当此之时,两害相权,取其轻,显得尤为重要。
伟大的祖国,为我们选择了一条社会主义道路,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遇到了瓶颈:有榜样可仿,却出现了橘生淮北的窘境;由自己探索,又遇见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困难。为求长治久安,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果断选择自我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阳光大道。沿着这条路,我们一路奔跑,富起来了,更强起来了。可是世界这个万花筒,又“乱花渐欲迷人眼”,是木秀林中,任风摧之,还是赠人玫瑰,携手并进,我们来到了又一个十字路口前。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勇敢选择共存共荣,于是又打造了一个顶天立地的锦绣中华。国家颇解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真谛,以超常的胸襟和气魄,为我们经营了一个幸福的家园。
世人皆知,从来没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物,亦没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选择,只有懂得两害相权取其轻的人,才是明白睿智的人。我辈青年,一直活在前辈栽种的大树的庇护下,从未体验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尤应在是躺平享受毫无未来还是奋斗拼搏未来可期的摇摆中,正确权衡,理智选择,方可肩挑使命,不负此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文字构成。第一段文字讲述了巴西大草原上斑纹鹿迁徙的故事:首先介绍了斑纹鹿行走的特点、天敌及每年迁徙的习惯;然后指出斑纹鹿迁徙让人不解的地方,是放弃天敌出没几率为零的弓弦路线,而选择绕远路走到处是天敌的弓背路线。第二段文字具体解释了斑纹鹿选择路线让人不解的原因:弓弦路线尽是沟壑和悬崖峭壁,斑纹鹿行走艰难,可能会掉下许多只,而弓背路线虽有花豹的威胁,但损失会小很多。
可见,斑纹鹿的选择是正确而明智的,对这一行为的解读,是审题的关键,可以见仁见智,言之成理即可。从两条路的危险来说,一条路虽可健步如飞,却处处天敌;一条路虽几无天敌,却崎岖难行。在各有利弊的情况下,两害相权取其轻,要选择利大弊小的路,所以斑纹鹿,放弃了虽没有天敌却损失更大的路,而选择了直面天敌而损失更小的路。从选择本身来说,合适的才是正确的。即便是处处天敌时时危险,但每次也只会损失一只同伴,总好过因路崎岖难行而每次损失许多同伴。在迁徙的过程中保持种群数量是首选,是最适合于斑纹鹿的选择。从路途长短来说,弓背路绕得更远,弓弦路更近,但是弓背路是更正确的选择,所以说,只要道路正确,不怕绕远。
从“思考”“启发”可知,文体主要倾向于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斑纹鹿迁徙给自己带来的启示是什么,如:两害相权取其轻;其意义何在,如两害相权取其轻可以得到更满意的结局、达到更好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如选择更有利的、更有前途的、可持续发展的。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来谈。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
立意:
1.两害相权,取其轻。
2.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3.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绕远。
8.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这道题目有多则材料,题目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文章。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从中选择一句作为立意的中心,联系另一句进行分析。
首先解读句意内涵: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经常去回忆、复习旧的知识,是能够从中获取新的知识的,这样的人就能够成为老师了。
②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朝菌不知道有月初月末,寒蝉不知道有春天和秋天。经常用来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③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千里长的大堤,因蝼蚁的洞而溃决;百尺高的房屋,因烟囱裂缝中迸出的火苗而焚毁。意在告诫人们不要小看自己的所犯的错误,细节性的问题往往会成为致命的问题,对待事物不能忽视细节,微小的事物一旦被忽略就会由小引大,终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④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意志不坚强的,智慧一定不高;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一定不果敢。意在强调坚强和信用对于智慧和行动的重要性。
⑤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善于学习的人,借用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意在说明一个人有不足和毛病很正常,关键是怎么对待自己的不足和毛病,反映出一个人胸襟的大小,也决定着其功业的成败。
⑥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对敌人的情况和自己的情况都有透彻的了解,作战就不会失败。强调对客观现实的了解和把握对事情成败的重要性。
综合以上分析,再针对此题的作文情境,诸子百家著作在治国理政、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诸多方面对我们有很多借鉴意义,其中的名句内容是关于学习、眼界、行动、自我认知等几个方面,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两句关联组合立意。可以有多重立意方向,可重在写学习之道,也可写善于学习,取长补短,也可写正确地认知自我,发展自我等,当然必须要正确合理,逻辑关系严密。
在行文思路上,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主体部分可用并列式或递进式两种形式,如写“意志坚韧,诚信谨慎,打造亮丽的青春”,论证过程可用分论点的形式从多个角度来论证,一是要意志顽强,智慧乐观;二是要讲诚信,言必信,行必果;三是要充分地认知自我和世界,以此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论点,强调以意志、诚信、充分的认知来完善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立意:
1.把握学习之道。(①⑤)
2.认识自我,走向成功。(②④⑥)
3.取长补短,提升自我。(②⑤)
4.意志坚韧,诚信谨慎,打造亮丽的青春。(③④⑥)
9.例文:
且品多元形象,不拘刻板印象
章叶飞于摄影大赛获奖,刷新了人们对程序员的刻板印象;唐女士于炒粉摊前精致亮相,使人们改变了对大排档摊主的单一印象。不止他们二人,每个人的形象都可以不一样。于此,我们应欣赏人之多元,而不拘于认知里的刻板印象。
品多元之形象,我们应以开放包容的眼光看向他人,看向世界,而非以刻板印象先入为主。
人们脑海中,对特别的群体总是会有特别的单一刻板印象。但人是多元又多变的,也许这一刻板印象能囊括这个群体中的多数,但永远无法涵盖所有。以刻板印象或单一印象视人,无异于抹去了作为个体的人的独特性,也为自己思维的驰骋套上了枷锁。所以我们应把每一个人当做每一个个体来看,接纳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用开放、包容的胸怀代替审视,才能拥抱世界的多元所带来的奇特与美好。
不拘刻板印象,不将自己放入某种单一形象的条框内,才能长足发展。
不要让别人对自己的刻板印象的眼光限制了自己的发展,人生“不设限”才能活得多姿多彩。章叶飞不因自己是程序员而理所应当地埋头敲代码,唐女士不因自己开大排档就舍弃自己美丽的一面。同样,人们对盲人的印象总是按摩店里的师傅们,可张晨却不囿于此,而是主动学习声乐,成为国内首位盲人声乐硕士,打破了盲人按摩这一单一职业的限制。刻板印象、单一形象绝不是我们应顺从的安排。人生不设限,不拘于此才能成就最真实的自我。
揆诸当下,我们青年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也应勇于突破各种印象之条框,选择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我们常常听到外界的各种声音,你是男生/女生,不适合某某专业;理科生难学好语文,文科生学不好数学……繁芜的声音一多,就容易让人生成疑虑:真的如此吗?于此,我们永远应坚定回答,不是的,我们不遵循刻板而单一的某种印象。我们应坚定,作为青年,我们的未来无比光明而又充满各种可能,我们的人生永远由我们自己主宰,而非受命运的支配落入单一的刻板形象。未来之路向我们敞开,我们用我们的心去抉择,去创造,而非顺应他人口中单一刻板印象的指引、走向单一形象。这才是青年该有的自信模样。
身处多元而美好的时代,吾辈青年,应既不以刻板印象视人,又不以单一印象封闭自己,而应以开放、多元之视角,拥抱独特的自己,拥抱多元而精彩的世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两则材料都关乎对传统或印象中职业形象类型化的突破。材料一中,程序员章叶飞参加摄影大赛获中国选手目前最好成绩打破了程序员无聊无趣的刻板印象,这让人们发现,程序员不仅是代码专业户,也可以是擅长主动思考、追求灵魂有趣的人。材料二中,炒粉摊主唐女士衣着时尚、妆容精致地炒粉让人惊叹大排档摊主不止不修边幅、素面朝天的一种形象。这说明,小摊主不仅是一个生计维持者,也可以是美丽代言人。试题要求思考材料中相关现象对我们的启示。对此,从程序员和摊主自我角度来说,这启示我们不可太局限于以往既定的职业形象,应勇于突破,活出自我。同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任何时候、任何处境下都不可缺少。人总要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才能直面单调、不堪的现实,激发内心的勇气,一步步披荆斩棘,渐入佳境。而作为旁观者,我们也发现,用刻板印象去给一个人贴标签,也是不恰当的行为。
因此,写作时,需先根据材料总结出努力打破刻板印象与偏见的启发与相关写作主题。对此,可从自我定义的角度而言,指出我们要敢于为自己代言:用一种热爱生活的态度,向着一个美的方向,点亮自己,照亮别人,而不过分拘泥于他人的刻板印象、流言蜚语。对此可举当下一些诸如染发文身不像英雄、粉发女孩被网暴、中国风动漫就是水墨的刻板印象辅助论证。其次,也可以身为旁观者,如何评价他人这一角度出发,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从全面、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他人,而不是被大众意见所裹挟,对某些人盲目“贴标签”。
立意:
1.告别刻板,拥抱生活。
2.唯有美不可辜负。
3.认识与评价他人的立体性。
4.打破固有思维,接纳多元魅力。
10.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强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进程中,需要“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这是从如何应对变化的角度来谈的,在面对不断出现的“变化”时,采取“主动”的态度,认识变化、积极应对变化、寻求变化,唯有主动出击,才能抢占先机。材料二引用名言,意思是:聪明的人会根据时期的不同来改变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智慧的人会伴随着事物发展方向的不同来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这句话同样指向当如何应对时世变化,“时”和“世”,指的就是时势、世情,是决策的依据、政策的根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只有实事求是,才可能真正做到创新。材料三介绍“黑天鹅”事件的内涵,抓住关键词“出乎意料”、“小概率高风险”、“颠覆以往任何经验”、“不可预测性”。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的时代,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需要做好应对”黑天鹅”事件的准备。
三则材料共同指向“变化”,也就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材料一启示我们面对“变化”,当主动出击,事变求变;材料二启示我们当“因时而变”“顺势而制”。材料三启示我们当注意小概率但影响大的“黑天鹅”事件。“青年学生该如何把握新使命?”则要求我们结合“青年学生”身份去思考,如何握好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机遇,迎接新挑战。行文时要紧扣“机遇”与“挑战”,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谈如何把握新使命的问题。比如:以积极主动识变应变的心态,以因时而变的识别力、敢战必胜的信念等去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认清时局,把握机遇,“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二、积极主动,做好准备。机遇青睐的从来都是那些对时势和人生预先有准备的人。三、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求实和创新,高度统一于实践,有求真务实的前提,才有开拓创新的结果。
立意:
1.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2.发现机遇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危机中蕴含机遇。
3.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11.例文:
融于人,融于世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全校师生表达我的思考与畅想。
疫情突发,我们既有勠力同心的团结协作,也有针对特殊人群个性化需求的定制化服务。由此可见,个体与共体是密不可分的存在。“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我们作为即将步入人生新阶段的新时代青年,必然胸中有鸿图,而在描绘未来的蓝图之时,不可不考虑我辈新青年所处时代之关键,不可不怀有家国天下之心。我辈新青年的人生之路,当融于人、融于世。
就比如我经常在电视上关注国情时事,无论是脱贫改坚、精准扶贫,还是区域协调、发展戮力同心,都可见个体之奋斗于群体之贡献、群体之要护予个体之力量,这便不可不融于人;关注国际形势,从丝绸之路共创发展,到各国互接同心抗疫,人类日益成为命运共同体,这便不可不履于世。融于人,将个人命运融于群体命运之中携手同行;融于世,将个人命运融于人类命运之中同担风雨。唯有融于人、融于世,我辈青年的未来之路方可光明而无穷尽。
融于人,关注群体的力量而重视人的价值,个人与群体相互促进,群体之间互联守望。山东济南商河县副县长王帅是一名80后博士,他利用“黄河王小帅”帐号发布带货短视频,宣传商河皇家扒鸡,因精通网络语言而受到广大网友的喜爱与支持,凭个人智慧带动商河的发展,奉献于群体。今年2月4日,汶川三江龙竹村党支部书记带领11位村民驾驶6辆卡车,日夜兼程3小时,运送10吨薪鲜蔬菜至武汉,每辆车上都写着跨越时空的感动:“汉川感谢您,武汉要雄起。”群体之时互助共享。携手同行。融于人,是个体与群体的紧密联结,是不同群体同根同源的守望。我辈青年融于人,心怀他人,眼观四处,以爱相连。
融于世,着眼于全球命运,融入洪流中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我国爆发新冠肺炎疫情,日本援助物资上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尽写休戚与共;当日本困厄,我国援助回以“青山一道,同担风雨”,再书共同命运的华章。见此互援互助,见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成,我辈青年融于世,以全球目光凭广纳胸怀,将个人命运与贡献铺筑世界的未来之路。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我们每一个体的未来,离不开群体家国,离不开全人类的命运。毕业之际重启新篇,将个体之篇章写于群体之章,写于世界之章。融于人,融于世,行至未来,大道景行。
我的发言结束了,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由对《说文解字》中“共”字的解释引出话题,指出同心协力、和谐团结的“共”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材料第二段由壬寅年末疫情突发这一事件,引出威海市一线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医务人员和志愿者等各个岗位上的不同群体同心协力抗疫的故事。但在“共”的基础上,工作者们还关注到了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从而给出“一对一”、定制化的服务。这既说明,不管个人还是国家民族,多个相互平等、各自独立的不同个体,需要同心合力、和衷共济,形成更大的力量,才能克服单个个体仅凭一己之力无法克服的困难,实现光明的未来,也说明每个人都有其特殊之处,也有各自不同的需求和追求,因此我们不能抹杀个体的意义。所以,本次作文题实际上是引导考生思考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
写作的时候,可以首先指出:一个健康的、有活力的社会是由保持着人格独立、精神独立的人,在和衷共济的通力合作中建成的。接下来,可以辩证分析个性的意义:对自我来说,要努力坚持自己的精神独立;对他人来说,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他人的积极个性与合理的个人需求,唯有如此才能相互之间形成真正的合作。此后,则可借此引出共性的话题:只有拥有了相同的目标、形成凝聚力人集体,才能有力量,不然只是一团散沙。在此处,可以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进行论述。然后,可以强调,个体、集体、国家之间在相处交往时,都应遵循这一原则,这样,才能让社会更和谐,让世界更美好。写作时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求。
立意:
1.参差才为美,“不同”方能“和”。
2.尊重个体才能共克时艰。
3.投身集体洪流,共建命运共同体。
4.从个体走向群体,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5.个群相融,命运共同。
1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话题是“过去、现在、未来”,两则材料则是围绕“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关键词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史铁生认为“今天”是“设想过去”和“幻想未来”的基点,“今天”关联着过去和未来。站在“今天”回望过去,可以有反思和总结;站在“今天”想象未来,今天就是未来的起点,影响着未来的发展。
李大钊的名言是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思考。那么这三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李大钊说“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所有的努力成就了现在,而现在所做的一切又影响着你的未来;因此他认为“现在”连接着“过去”和“未来”,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
在这三者之中,史铁生和李大钊又特别看重“现在”,因为“过去和未来都刮着现在的风”,“‘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有了“现在”,“过去”的荣光方能延续,“过去”的错误方能改正;有了“现在”,才会有光明美好的“未来”。“现在”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环。因此,我们应该好好把握“现在”,做好“现在”该做的事,这样才不负“过去”,才能展望“未来”。
写作时要注意把为何要珍惜“现在”,做好“现在”,放入“过去”与“未来”的整个链条当中去思考,这样才能明白“现在”的重要性。这才是出题者的真正意图。考生还要把“过去”“现在”“未来”当成一条动态的链条,每个环节都对另外两个环节有影响,从而必须要正确面对这三个环节,找到正确态度和最佳做法。如“过去”,如果做得好,那么“现在”就应该继续过去的做法;如果做得不好,不要只是沉浸于懊悔当中,应在“现在”改正,为“未来”奠基。面对“未来”,空想不切实际,要想赢得未来就必须做好“现在”,你的“现在”就是你“未来”的延伸。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思考如何做好“现在”,才能更好地把“过去”和“未来”连接起来,如珍惜时间,脚踏实地,努力拼搏等。总之,青年应该有整体意识,着眼于“未来”,修正“过去”,珍惜“现在”,用努力奋斗争取光明的“未来”。
立意:
1.“现在”继往开来。
2.铭记过去,珍惜现在,相信未来。
3.做好“现在”,不负过去,赢得未来。
试卷第1页,共3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