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各地市2023届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5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各地市2023届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5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5 08:5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辽宁省各地市2023届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5古代诗歌阅读
一、古代诗歌阅读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金陵九日
【唐】彦谦
野菊西风满路香,雨花台上集壶觞。
九重天近瞻钟阜,五色云中望建章。
绿酒莫辞今日醉,黄金难买少年狂。
清歌惊起南飞雁,散作秋声送夕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写诗人九月九日在金陵雨花台上聚友宴饮,共度重阳节的所见所感。
B.首句以“野菊”“西风”这些典型意象写出重阳节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象。
C.颔联以“九重天”与“五色云”为烘托,写出了钟山与南京殿阁之壮观。
D.“绿酒”“清歌”写出了宴饮之乐,也在“送夕阳”中流露出思亲的哀伤。
2.前人评价此诗“章法紧严”,据此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3届辽宁省丹东市高三一模(总复习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鹰①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镞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诗创作于开元末期,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起笔不凡,先说洁白画绢之上现出风霜肃杀之气,然后再点明原因,有力地勾勒了画鹰的气势。
B.中间两联具体描绘画上的苍鹰,“耸身”写其动态,“侧目”写其静态,“光堪摘”描摹其饰件,极为传神。
C.尾联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发出追问,何时才能出击凡鸟,即使血染荒原也在所不辞,寄寓深意。
D.全诗章法严谨,托物言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将画中苍鹰卓然不凡、展翅搏击的形态描摹得淋漓尽致。
4.题画诗创作讲究“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即可以通过题诗来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和情感。你认为本诗补出了哪些“画之不足”?请简要分析。
(2023届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拟青青河畔草诗
【南北朝】鲍令晖
袅袅临窗竹,蔼蔼垂门桐。
灼灼青轩女,泠泠高台中。
明志逸秋霜,玉颜艳春红。
人生谁不别,恨君早从戎。
鸣弦惭夜月,绀黛羞春风。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系仿写之作,描写的对象为美丽女子,也可能是诗人自身经历写照。
B.诗中的女主人公非常怨恨自己的丈夫为了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而抛弃了她。
C.第九、十句中的“惭”“羞”,非常微妙地传达了女主人公微妙而复杂的心情。
D.整首诗具有高古清澈的诗境与优雅轻倩的诗风,这与意象的选择不无关系。
6.诗中多处使用叠词,有何效果?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3届辽宁省抚顺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听筝[注]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岐路洛阳城。
[注]当时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南方。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着力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借乐声传情,抒发感时伤别之情,真切感人。
B.首联上句“抽弦促柱”描述弹筝的动作,下句“无限”一词强化了听筝引发的悲怨情。
C.颈联用“谁家”“何处”连续发问,其句式特点与《春江花月夜》里的相关诗句相似。
D.尾联写由听筝引发的诗人与族侄身处两地的离别之恨,照应了第二句的“悲怨”之意。
8.请比较本诗颔联与《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在描写音乐方面的异同点。
(山东省青岛市三区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河上亭壁四首【注】
寇准
其一
堤草惹烟连野绿,岸花经雨压枝红。
年来多病辜春醉,惆怅河桥酒旆风。
其三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注】《书河上亭壁》为四首构成的组诗,作者于宋真宗咸平元年谪镇河阳时所作。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写春天之景,“惹”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堤草蕴含的勃勃生机,将春天的景致写得气韵飞动。
B.第一首诗“春醉”一指醉人的春色,与上两句所写景物相联;二指希望在春光里醉饮,但因多病而不能。
C.第二首诗写秋日黄昏之景,词人独自倚着栏杆,凭高俯瞰河面,河岸宽阔,船只稀少,益发衬得烟波浩渺。
D.第二首诗与陶潜《归园田居》(其一)一样境界壮阔,在语言上质朴自然,在情感上委婉动人。
10.寇准是一位刚毅的政治家,即使被贬谪,他在诗中也不放任自己无限制地流露感情。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2023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①
柳宗元
临蒸②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
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③南下水如汤。
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
非是白蘋洲畔客④,还将远意问潇湘。
【注】①此诗作于816年,是柳宗元被贬谪到柳州的第二年。②临蒸:衡阳旧名,县城东傍湘江,北背蒸水,是卢衡州任职之地。③牂牁:指牂牁江,意指柳州处在南荒之地。④白蘋洲畔客:南朝诗人柳恽的《江南曲》中有“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逄故人”的诗句。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劝慰友人虽气候难耐,环境恶劣,但秋来雁到,尚可借雁寄语,互致问候。
B.颔联对险恶环境的描写令人产生窒息的严酷感,林邑与群柯表现出柳州位置的偏远孤绝。
C.颈联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描绘出色彩艳丽、充满画意的景致,与上文内容形成鲜明对比。
D.尾联“潇湘”用湖南的两条水名,代指卢衡州,诗人与友人对话,回应前文,情感真挚。
12.本诗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D 2.首联扣题目中的“九日”,写“野菊西风”之景,写重阳节“集壶觞”聚友宴饮之事。颔联扣题目中的“金陵”,写钟山之高大,写南京的殿阁五色祥云缭绕。颈联承首联“集壶觞”写重阳节宴饮之乐。尾联接续颈联的宴饮,写清歌惊雁,写秋声夕阳,重阳欢聚之情尽在其中。全诗紧扣题目,诗句间前后照应,结构严紧,诗句间流转自然,诗意豁朗。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D.“流露出思亲的哀伤”与文无据,从诗句中看,饮酒须醉,清歌惊雁,诗人写重阳节聚友欢宴极高的兴致,未见哀伤之感。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结构的能力。
“章法紧严”指结构紧凑,这可以体现在扣题、照应,过渡等方面。
首联中“野菊西风”“集壶觞”紧扣题目中“九日”,“雨花台”扣“金陵”,写重阳节在金陵雨花台上“集壶觞”聚友宴饮之事。
颔联“九重天近瞻钟阜”中“钟阜”即南京钟山,扣题目中的“金陵”,使用夸张手法描写南京钟山高大;“建章”本是汉武帝于长安城外所建的宫殿名称,后世以此泛指宫阙。“五色云中望建章”写南京的殿阁五色祥云缭绕。
颈联“绿酒莫辞今日醉,黄金难买少年狂”写重阳节这天,大家一起畅怀大饮,写出了宴饮时的尽兴和欢乐,照应首联“集壶觞”。
尾联“清歌惊起南飞雁,散作秋声送夕阳”写大家饮酒正酣,高歌一曲,歌声惊飞了大雁,散落在夕阳秋风中。这一联,接续颈联的宴饮,重阳欢聚之情尽在其中。
全诗紧扣题目,诗句间前后照应,结构严紧,诗句间流转自然,诗意豁朗。
3.C 4.①更加传神地表现了苍鹰的心理活动、搏击的激情及威猛的气势。“风霜起”写出了诗人看到画作时觉得它“挟风带霜”的心理感受;“思狡兔”传神的写出苍鹰欲搏击狡兔时的心理状态;写出了画面之外的意趣,突出了绘画的艺术效果。
②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尾联“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将“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托物言志,借咏“画鹰”来表现自己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即使血染荒原也在所不辞”理解错误。“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它一定会把凡鸟的毛血洒弃在平远的草地上。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起句用惊讶的口气说: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种肃杀之气,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风霜起”写出了诗人看到画作时觉得它“挟风带霜”的心理感受。“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思狡兔”传神的写出苍鹰欲搏击狡兔时的心理状态。这几句更加传神地表现了苍鹰的心理活动、搏击的激情及威猛的气势,写出了画面之外的意趣,突出了绘画的艺术效果。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最后两句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托物言志,借咏“画鹰”来表现自己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
5.B 6.运用叠词让诗歌具声律之美,音韵和谐。①描写了清雅幽静的环境。临窗的细竹随着微风轻轻摇曳;迎门有高大梧桐,绿荫笼罩。②刻画女子容颜之美与体态之美。“灼灼”刻画了女子容颜的明艳之美,“泠泠”刻画了女子体态的轻盈之美。
【解析】5.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
B.“抛弃了她”理解有误,诗中只是说丈夫早年远出戍边久久不归。
故选B。
6.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特色及效果的能力。
“袅袅临窗竹,蔼蔼垂门桐”,句意:临窗的细竹随着微风轻轻摇曳;迎门有高大梧桐,绿荫笼罩。“袅袅”意为随风摇摆的样子。“蔼蔼”意为茂盛的样子。“袅袅”“蔼蔼”运用叠词,写了清雅幽静的环境。音韵和谐,具有声律之美。
“灼灼青轩女,泠泠高台中”,句意:一位年华正盛的深闺少妇,神情凄清地步上高台凭栏远眺。“灼灼”意为鲜艳的样子。“泠泠”意为轻盈的样子。“灼灼”刻画了女子容颜的明艳之美,“泠泠”刻画了女子体态的轻盈之美。运用叠词让诗歌具声律之美,音韵和谐。
7.A 8.同:在摹写音乐方面,两处都没有正面写音乐,而是用了侧面描写。
异:
①柳诗这两句运用通感,写柳条伴着春风絮絮话别,啼鸟的杜鹃鸟绕着落花的场景,将筝声由听觉转化为视觉效果,化无形为有形(以形写声),写出了听筝的悲怨之情。(或运用想象的手法。写听到筝声而想象到了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的画面。化无形为有形,表达出伤春惜别之情。)
②白诗这两句借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出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渲染出宁静凄清的氛围,以效果写声,以听者沉醉于琵琶女的琴声来体现琵琶女技艺高超。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本诗着力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错误。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人世悲欢。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艺术手法的能力。
同:本诗颔联写“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借柳条随风摇荡、啼鸟围绕落花的视觉描写,来侧面描写音乐带给人的感受。“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描写的是琵琶女弹完一曲后,周围船只中的人们都还沉浸在琴声中,安静无言,一轮江月映在江心的凄清景象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故而二者都用了侧面描写手法。
异:本诗中,通过描摹柳枝追逐春风,仿佛依依不舍话别;鸟儿绕着落花声声啼鸣,仿佛充满惜花哀情的景象,用视觉画面来展现听觉感受,采用了通感手法,化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写出筝声中的“悲怨声”。
白居易的诗句,一是借人人沉醉于琵琶声中,回味无穷,久久没有回过神来的“悄无言”的效果来体现琵琶女技艺高超,二是渲染出“江心秋月白”的宁静凄清氛围来衬托琵琶声的余音绕梁之感。
9.D 10.①情绪自持。第一首诗,诗人以多病之身面对春色,想开怀畅饮而不能,生发隐隐的失落感,唯有惆怅叹息而已;第二首诗,诗人独倚危栏,面对秋日黄昏之景,只用“思何长”一句带过无限感慨。②融情于景,抒情委婉含蓄。第一首诗,借堤草、岸花等生机勃勃的春景,表达淡远的思情;第二首诗,秋景虽萧瑟,夕阳却美丽,寄托虽被贬却不颓废的情绪,表现出诗人的刚毅性格。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与陶潜《归园田居》(其一)一样境界壮阔”。首先陶潜《归园田居》(其一)并不具备境界壮阔的特点,而是清新自然。其二,这首诗写的是虽是在这样酷热燥人的日子里,诗人却镇静地手执竹杖,独自行吟避暑,这与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诗意相通,而非陶潜的诗。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艺术特色,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从诗人的情感态度上来分析,第一首中,“年来多病辜春醉”一句是说以多病之身置于这美好春光之中,实在是有违春意,辜负大好时光。诗人因为年来多病,不能去酒肆豪饮,而依诗人的豪放本性是多么向往在这大好春光里开怀畅饮啊。正是这种欲饮不能、欲罢不忍的心境使得诗人生出了无限伤春之感。但是,对这一情感与现实的矛盾,诗人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波动,而是仅仅以淡淡的“惆怅”表现出来。第二首中,诗人凝望着滚滚东流的河水,心潮激荡,不尽的思绪像东流之水一样悠长难收。面对秋日黄昏之景,诗人想到了什么呢?他没有明说,只用“思何长”一句省净地一带而过,给人留下了大片咀嚼回味的空白。
从表现手法上分析,作者在这两首诗里,都没有进行直接抒情,而是通篇以景物开始,又以写景做结,将情感寄托在对景物的观察和感叹中。如第一首,对于向往“春醉”与自身多病不能豪饮的矛盾,作者并没有将这种矛盾的失意、不满、痛苦激烈地直接喷发出来,而是将这种情感寄托在“河桥酒旆风”的惆怅之景中。第二首中,东去的秋水、浩渺的烟波,使人易生人生无定之感,“独凭危槛”又表明自己处境的艰危困厄。以艰危困厄之身,登楼远望烟波渺茫的不尽东流之水,逝者如斯、人生无端的感思和谪人的离忧自然会涌上心头。然而诗人没有一任这伤感的情绪发展,而是笔锋一转,将视角转向了远天的树林和秋山。诗人抬眼远望,一片稀疏的树林在苍苍暮色中若隐若现,略带几分萧瑟;秋树之外是莽莽秋山,此时已有一半被夕阳染红。那景观,虽仍不免迟暮苍凉,而那一半秋山在夕照中的灿亮却透出一种悲壮的意味,诗人在这美好的景致里获得了快慰。
11.C 12.①直抒胸臆:诗人收到友人来信,得知友人难以忍受衡阳的炎热,直接劝慰对方不要悲观,正好可借雁寄语。
②借景物抒情:作者借“蒹葭”“橘柚”表达自己对美好品格的追求,寄托怀人之思。
③用典抒情:引用“白蘋洲”典故,劝勉友人,表达对友人的遥远祝福。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颈联用比拟”错误。“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意思是:正是淅沥的芦苇含着秋雾的时候,也正是玲珑的橘柚透着夕阳的色泽之际。运用了对偶的修辞,并没有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你处在临蒸,也用不着叹息身处在炎热的南方,秋天到来时还有几行大雁到你那里栖息。诗人收到友人来信,得知友人难以忍受衡阳的炎热,直接劝慰对方不要悲观,正好可借雁寄语。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正是淅沥的芦苇含着秋雾的时候,也正是玲珑的橘柚透着夕阳的色泽之际。颈联写衡阳一带美好的景色,借“蒹葭”“橘柚”表达自己对美好品格的追求,寄托怀人之思,借景抒情。
“非是白蘋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我虽然不是江南白苹洲般的游客,仍然寄上这首诗,来表达对潇湘水边的你的遥远祝福。尾联诗人引用“南朝诗人柳恽的《江南曲》中有‘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逄故人’”典故,劝勉友人,表达对友人的遥远祝福。
试卷第1页,共3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