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各地区2023届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4名著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各地区2023届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4名著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3 10:4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市各地区2023届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4名著阅读
一、名著阅读
1.(2023·北京延庆·统考一模)请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论语·公冶长》)
②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③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宪问》)
④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
(1)根据上面内容,说说孔子对“勇”有着怎样的理解和思考?
(2)你认同孔子关于“勇”的认识吗?请简述理由。
2.(2023·北京延庆·统考一模)根据下面提示的《红楼梦》中相关情节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薛宝钗的形象。
(1)宝钗在自己的庆生宴上,为贾母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
(2)探春大观园里搞改革,宝钗给探春提具体的改革建议。
(3)金钏投井而死,宝钗探望王夫人,说了一番话,消除了王夫人的自责心理。
3.(2023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下面是《红楼梦》第五回中《红楼梦曲》正曲第末支《飞鸟各投林》的曲文: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1)请根据《红楼梦》全书内容,选出曲文中画线句子暗对的人物。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巧姐 熙凤 晴雯 探春 妙玉
B.巧姐 宝钗 黛玉 李纨 惜春
C.湘云 熙凤 黛玉 探春 妙玉
D.湘云 宝钗 晴雯 李纨 惜春
(2)请结合具体例子,简评《飞鸟各投林》这首曲子在全书的作用。
4.(2023届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②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日:“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③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④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⑤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⑥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论语·子路》)
(1)翻译选段中的划线句子。
①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②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2)请结合以上选段,简要概括孔子“德政”思想的内涵。
5.(202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下面是《红楼梦》中与梦相关的情节。请在横线处填入作品中人物的名字。
①______________梦幻识通灵
②______________梦游太虚幻境
③______________学诗,梦中得佳句
④______________醉卧芍药裀,香梦沉酣
(2)请从以上情节中任选一个,概述该情节的内容,并分析它在表现主题、刻画人物、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6.(2023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温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罕》)
(1)请结合上面的材料,概述孔子对出仕的看法。
(2)请结合孔子对出仕的看法,谈谈下面材料中漆雕开表示对出仕没有信心,为什么孔子却感到高兴。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公冶长》)
7.(2023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③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④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路》)
⑤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1)对①中“是知也”的“知”,有读一声和四声两种处理。请根据语境,就两种不同的处理分别解释“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
(2)如果用“学习”话题来统率上面各句,这些文字论及了关于“学习”的哪些方面?请作简要概括,并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论语》谈谈你的认识。
8.(2023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长篇小说注重叙事节奏。《红楼梦》在家族兴衰与宝黛爱情两条主线上,形成六大叙事高潮:元妃省亲、宝玉挨打、祭宗祠开夜宴、抄检大观园、黛死钗嫁、贾府抄家。请从中任选一个高潮事件,完成下面题目。
(1)请简要概述该高潮事件的内容,不超过60字。
(2)请简要说明该事件成为“高潮”的理由。
9.(2023届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红楼梦》中多处描写生日宴会。脂砚斋有批语:“一部书中若一个一个只管写过生日,复成何文哉?故起用宝钗,盛用阿凤,终用贾母,各有妙文,各有妙景。”请梳理相关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回目 寿星 相关事件列举
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 薛宝钗 ②
第四十三回第四十四回 闲取乐偶攒金庆寿 不了情暂撮土为香变生不测凤姐泼醋 喜出望外平儿理妆 ① 贾母提议凑份子、宝玉素衣祭香魄、凤姐泼醋起风波、宝玉为平儿理妆
第六十二回第六十三回 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 贾宝玉薛宝琴邢岫烟平儿 ③
第七十一回 嫌隙人有心生嫌隙鸳鸯女无意遇鸳鸯 贾母 荣宁两处齐开筵宴、邢夫人陷熙凤于难堪
(2)《红楼梦》生日宴上多有不相宜之处,但又有相宜之理。请选择一个人物,分析生日宴事件,并结合作品其他相关情节,分析人物行为的“相宜之理”。
10.(2023届北京市平谷区高三一模(质量监控)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论语·尧曰》)
(1)翻译划横线句子。
(2)这三段文字是孔子对三代以来美德善政的高度概括,也是《论语》全书中治国思想的总结。请结合三段文字,分析孔子理想中的“美德善政”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11.(2023届北京市平谷区高三一模(质量监控)语文试题)《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是曹雪芹精心塑造的两个典型人物,二人均品貌俱佳,德才兼备,但性格中有截然相反之处。请结合作品相关情节,分析二人性格的显著差异。
12.(2023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一回中癞头僧对甄士隐念了四句言词: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以上四句诗是谶语,暗藏“盛衰”的意图。
(1)结合小说第一回内容,简要说明“烟消火灭时”所指的情节。
(2)结合小说后面情节,请分别写出表现贾府“佳节元宵”之“盛”、“烟消火灭”之“衰”的一个情节。
(3)小说将甄士隐家的盛衰安排在贾家盛衰故事的前面,你认为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1)①勇以仁为基础。②勇以智为指导。③勇以义为约束。
(2)示例1:勇是个人修德、与人为善必备的品格。孔子最担忧的事,就是“不善不能改”。如果“不善”之后进行改正,这是一种敢于正视自己错误和不道德行为的勇气。而改正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德的过程。真正的仁爱之人,一定是有勇气不断修正自己的人。并且敢于无私地去推己及人,修养德行。
示例:2:勇者要有勇德,见义勇为,以正义之身立足于世间。见到合乎正义的事就奋勇地去做,而不是袖手旁观、隔岸观火。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这就是勇敢有胆识,不图回报、不图名利的精神品格。
示例3:勇者要勇气和智慧兼备。一个人如果好勇,但却没有智慧,没有能够明辨是非的能力,那么此人的行为所造成的祸害将不可想象,所造成的祸乱也无法预计。一个勇敢的人真正的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就要拥有仁爱之心,明智之心,使之能够在拥有了能力和勇气的状态下,明辨是非黑白,临危不惧,面对事情做出最好的决断。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本题最关键的一点是读懂《论语》中所给的四句话,会翻译。
孔子之“勇”是同“仁”一样发自内心的一种德性,我们可以称之为勇德。“勇”是人类德性的内在构成因素之一,与仁、智并称为“三达德”,是孔子人格的德性基础。勇是在仁爱信念的指导下,受仁义的束缚,为达到某一目标而表现出来的无所畏惧的行为及其所体现的精神。考生分析时应从勇与仁、智、义三者间的关系角度谈论。
具体可以这样理解:
①是孔子教导子路的话,说明孔子始终以天下为己任,不会遁世以求自保,是为“仁”,说明“勇以仁为基础”。
②句可以理解为如果能为当世所用,就施展才华,在社会上大力推行仁道;若是不为当世所用,就隐藏才能,韬光养晦,退而隐居起来。这种处世之道,依据社会现实决定进退,洒脱自如,堪称极为高深的大智慧,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可以理解为“勇以智为指导”。
③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此句是在阐述“仁”和“勇”的关系。
④是说见到合乎正义的事而不做,那是没有勇气,可以理解为“勇以义为约束”。
(2)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建立在对第(1)题的正确理解之上,考生可以就孔子提出的“勇”的认识的其中任何一点进行阐述,需注意的是:一、不能否定孔子关于“勇”的认识;二、可以在认同孔子关于“勇”的认识的基础之上,阐述自己的观点。具体答题时需分两步走:一、对“勇”的认识;二、阐述理由。
如我们可以谈“‘勇’是以‘仁’为归宿的。 ‘仁’是人们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仁’应当成为人们思想修养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也是‘勇’所要达到的目标,如果不是以‘仁’为指向,那就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勇’了”。
也可以谈“‘勇’要在和谐的氛围下才能发挥作用。孔子曾说‘巧而好度必节,勇而好同必胜,知而好谦必贤’,一个懂得团结集体的、勇敢又喜好争强的人必然胜任使命,相反,一个只懂得‘匹夫之勇’的人是不可能胜任工作的”。
还可以谈“‘勇’要以‘义’为导向。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只有在‘义’的指导下,君子才会有大无畏的精神去做正义的事情。孔子说:‘见义不为,非勇也。’如果知道是正义的事情而没有去做,就等于没有‘勇’,这不是一个勇者的品质。所以,既要有‘义’,又要有‘勇’,不义的事情不要一往无前,义的事情就要勇敢地去做”。
参考译文:
(1)孔子说:“我所主张的治国之道如果不能实施,我就乘上小竹筏到海外去隐居。能跟从我的人大概只有子路了。”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的勇猛超过了我,但是在裁断事理的能力方面就不可取了。”
(2)孔子对颜渊说:“如果用我,就去积极行动;如果不用我,就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子路说:“如果让您率领三军,您愿找谁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大河,即使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会与他共事的。我所要找的共事的人,一定是遇事谨慎小心,善于谋划而且能完成任务的人。”
(3)孔子说:“仁者,一定是有勇之德的人;有勇之人,未必就是仁人。”
(4)孔子说:“祭祀不该自己祭祀的鬼神,那是献媚;见到合乎正义的事而不做,那是没有勇气。”
2.(1)行为举止: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沉静矜持,平和稳重、宽容忍让;
(2)为人处世:孝顺、体贴、细心周到、乐于助人;
(3)聪敏,有深刻的洞察力;博学多才(涉猎广泛,工诗善画懂戏懂医、精于女红,擅长理家)自觉遵循传统女德规范,淑女的典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1)行为举止:红楼梦》中作者写薛宝钗的时候,用“藏愚守拙”这个词汇。第八回原文“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她“行为豁达”,如不计较黛玉的小心眼;“安分随时”,如她罕言寡语,不随意开口,不作秀林之木,只做一位乖巧典雅的淑媛。宝钗温柔平和宽容忍让,尽量避免口角是非,卷入矛盾纠葛,素来“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言语谨慎。
(2)为人处世:孝顺、体贴、细心周到、乐于助人。她孝顺体贴,时时不忘为寡母分忧;她善良真诚、细致体贴、乐于助人,她能在绮罗锦绣丛中,一片欢声笑语背后,看出湘云和岫烟的艰辛,私下里劝袭人不要让湘云帮着做活计,帮岫烟拿回所当衣物;她也能在酒令中察觉黛玉“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的失语,兰言解疑痴,这旨在保护黛玉免受谤议的从旁点拨,让黛玉深为感激,那一番女子“识礼守分”“得重于才”的说教,更是让黛玉心下叹服。
(3)聪敏,有深刻的洞察力:如宝钗听到金钏儿跳井的消息后,立刻就来到王夫人的住处,向王夫人道安慰。宝钗当时只有十几岁,对人性的洞察之深让人惊讶。她知道金钏儿是王夫人的丫鬟,金钏儿被王夫人撵出去想不开跳井而死,这件事会给王夫人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宝钗劝解时说,金钏儿未必是投井自杀,很有可能是在井边玩耍,不小心掉进去的,一下子就把整个事情的性质给颠覆了。把一个因为受辱而自杀的事件颠覆成一个意外死亡的事件。假如是意外死亡,那么王夫人就没有任何责任了。这一句话就把王夫人的心理压力化解掉了百分之八十,真的不得不佩服宝钗对人性深刻的洞察。接着宝钗说,就算是自杀,那也是金钏儿自己糊涂,一个糊涂人,不值得可惜。一个丫鬟,被主人打骂是应该的。被主人撵出去也是常有的。倘若因此而自杀,那就是一个不懂事的丫鬟。一个不懂事的丫鬟死了就死了,没什么值得可惜的。宝钗的第二句话,继续化解了王夫人百分之十的心理压力。最后说,人已经死了,人死不能复生,多给点银子就尽了主仆之情了。对于王夫人来讲,给钱是最容易办到的事情。多给一些,死者的家属也不好说什么,自己也无需内疚自责了。第三句话又化解了王夫人最后的百分之十的压力。再如,第二十二回,在自己的庆生宴上,为贾母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因为她深知贾母老年人喜欢热闹,由此也可窥见其洞察力。
博学多才:如宝钗协助探春在大观园搞改革,展现出杰出的治理才华;她写的白海棠诗、咏柳絮的词可以与黛玉媲美;她还给惜春指点绘画需要准备的东西,指导她如何画大观园;过生日时为贾母点《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趁机给宝玉说戏;与宝玉谈到“冷香丸”时表现出对药理的精通;她更擅长做女红,不仅自己动手做,还帮助湘云做活计。总之,薛宝钗堪称封建淑女的典型,她谨守封建妇德,几乎放弃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要求,近乎封建统治阶级眼中的完人,体现着封建时代贵族女子正统的风范。
3.(1)B
(2)从这首曲子的曲名看,用“飞鸟各投林”喻家败人散,各奔东西。这支曲子是十二支曲子的总结。从曲子所在的第五回关联全书,可以看到开头两句从贾府衰亡领起,结尾处“食尽鸟投林”点出贾府“事败抄没”“子孙丧尽”败涂地”的结局。从“有恩的,死里逃生”到“枉送了性命”交代出十二金钗的悲惨结局最后一句,交代了主要人物贾宝玉“悬涯撒手”“弃而为僧”叛离封建家庭的选择。这首曲子是作者对四大家族的命运和十二个女子的悲剧结局作的总括,也是阅读、赏析《红楼梦》的一个纲领之提挈。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有恩的,死里逃生”,应说的是巧姐。刘姥姥曾得到过王熙凤的恩惠,在贾家被抄家后刘姥姥竭尽财力帮助巧姐,使之得以逃离魔窟,也算是报答了王熙凤的恩惠。
“无情的,分明报应”,应说的是宝钗。宝钗最突出的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特点,她对谁都看似有情,实则最为无情,最后取得了胜利,却不能拥有爱情,得到了物质上的满足,心灵的空虚却无以填补。
“欠泪的,泪已尽”,指林黛玉。黛玉本为报恩还泪而来,黛玉听说宝玉和宝钗完婚,焚稿断痴情,泪尽而死。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指的是李纨。李纨是侥幸逃脱败落抄家的危险。
“看破的,遁入空门”,指惜春,惜春感到了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最后便剃发为尼了。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飞鸟各投林》是《红楼梦曲》的收尾曲,曲名取自“家散人亡各奔腾”之意。曲子既是金陵十二钗曲的尾声,当然带有总结概括以上曲子中所咏各主人公命运结局的性质,为小说情节发展安排了线索。但作者的视野并不仅限于金陵十二钗,也不限于以十二钗为代表的大观园中所有女性,而是以十二钗命运为凭借,昭示整个贾氏家族甚至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共同命运和结局。它并不是对上述已有诸曲咏唱的十二钗命运再以更凝练的语句复述一遍,而是概括她们各自命运的共同特点在更高层次上的总述和预示。“飞鸟各投林”,是各安天命的意思,呼应“树倒猢狲散”。从曲子所在的第五回关联全书,可以看到开头两句从贾府衰亡领起,结尾处“食尽鸟投林”点出贾府“事败抄没”“子孙丧尽”败涂地”的结局。贾家抄家覆亡以后,四大家族以及背后势力分崩离析,众人各自寻找生存之道。虽说凄凉却留了一线生机,只看个人如何选择生存。然后,作者详细概括了大部分人的命运,从“有恩的,死里逃生”到“枉送了性命”交代出十二金钗的悲惨结局最后一句,交代了主要人物贾宝玉“悬涯撒手”“弃而为僧”叛离封建家庭的选择。“富贵的,金银散尽”是指“四大家族”,尤其薛家这等富贵人家,面临败亡会散尽家财,一文不名。此曲概括地写出了封建社会末期以贾府为代表的贵族家庭中发生的急剧变化,从中表现出整个封建制度和封建阶级正在加速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这首曲子是作者对四大家族的命运和十二个女子的悲剧结局作的总括,也是阅读、赏析《红楼梦》的一个纲领之提挈。
4.(1)①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政事,而又恪守信用。
②您用行正道做表率,谁敢不走正道呢?
(2)①爱民养民 ②举贤任能 ③治国以礼 ④取信于民 ⑤率先垂范 ⑥勤勉不倦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道”,治理;“千乘之国”,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敬事”,严谨认真地办理政事;“信”,恪守信用。
(2)“帅”,做表率;“帅以正”,用行正道做表率;“孰”,谁;“正”,走正道。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概括:孔子“德政”思想的内涵之一是爱民养民。
(2)根据“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概括:孔子“德政”思想的内涵之一是举贤任能。
(3)根据“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概括:孔子“德政”思想的内涵之一是治国以礼。
(4)根据“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民无信不立”概括:孔子“德政”思想的内涵之一是取信于民。
(5)根据“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概括:孔子“德政”思想的内涵之一是率先垂范。
(6)根据“先之,劳之”“无倦”概括:孔子“德政”思想的内涵之一是勤勉不倦。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是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②鲁哀公问道:“怎样才能使老百姓服从?”孔子说:“举荐正直的人把他安置在邪曲的之上,百姓就从;举荐邪曲的人把他安置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服从。”
③鲁定公问道:“君主役使臣子,臣子侍奉国君,怎么样对待这件事呢?”孔子说:“国君用礼节役使臣子,臣子用忠诚侍奉国君。”
④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要死,但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⑤季康子向孔子问政治。孔子答道:“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呢?”
⑥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懈怠。”
5.(1) 甄士隐 贾宝玉 香菱 史湘云
(2)示例: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宁府梅开,贾母领去赏梅,宝玉倦怠,在秦可卿的卧室中睡去,梦入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受荣宁二公之灵嘱托,引宝玉看“金陵十二钗”的图册、判词,又听了《红楼梦》十二曲,谁知宝玉竟不解悟;便又将一女许配给他,以使领略幻境风光不过如此,令其改悟前情,致力经济之道;宝玉误入迷津,大叫醒来。
作用: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为日后的悲惨收场埋下了伏笔。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梦幻识通灵”:《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主要讲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来历。
“梦游太虚幻境”: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太虚幻境,由警幻仙子司主。它位于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的放春山遣香洞,以梦境的形式向甄士隐、贾宝玉二位有缘人显现。
“学诗,梦中得佳句”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写黛玉教香菱学诗,香菱梦中获得《吟月》诗。
“醉卧芍药裀,香梦沉酣”第六十二回 “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史湘云醉卧芍药裀,是大家公认的《红楼梦》里最美的场景之一。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本题要求概述故事情节,考生可从以上四个故事情节中选择一个,故事情节概述题,注意表述完整,如故事发生的背景,说清相关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讲述事件的经过以及结果等。
如选择“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要答出背景:宁府梅开,贾母领众姐妹赏梅。同时答出跟情节有关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宝玉倦怠,在秦可卿的卧室中睡去,梦入太虚幻境。事情的经过:警幻仙子受荣宁二公之灵嘱托,引宝玉看“金陵十二钗”的图册、判词。又听了《红楼梦》十二曲,谁知宝玉竟不解悟。便又将一女许配给他,以使领略幻境风光不过如此,令其改悟前情,致力经济之道。事情的结果是宝玉大叫醒来,原来是一场梦。
分析该情节在的作用,主要从表现主题、刻画人物和情节发展等方面展开分析。如“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属于全书的总纲,作者在这一章节进行了大量隐晦的描写,为以后的情节发展进行铺垫,在情节发展中极为重要;人物塑造上,对于《红楼梦》中主要女子的命运和结局起了交代作用。
6.(1)孔子期待被赏识,对出仕抱有积极态度。他认为要发愁的不应该是没有职位,而是没有胜任的本领,出仕应该首先努力提高自己的从政素质。他认为学有所成还不念及做官,难能可贵,反对以做官为学习目的。.
(2)示例1:漆雕开表示没有信心,是对出仕能力没有信心。孔子认为做官最应该担心的是自己没有足以胜任职务的能力,他因漆雕开对自身从政的素质高要求和严于律己感到高兴。
示例2:漆雕开表示没有信心,是委婉地表示不急于出仕。孔子认为学业有成却不急于出仕做官,难能可贵,他为漆雕开以修身为要和笃志求学的精神感到高兴。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根据“子贡曰:‘有美玉于斯,温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分析,这个美玉是代表孔夫子自己的道德学识。子贡问孔子,如果你有道德学问,你是自己藏起来独善其身,还是说要入世找一个认识你的人,识货的人来用你。孔子连说了两句,“沽之哉,沽之哉”,意为:我要卖,我要卖。他的意思是不是到处求人去卖,而是等待,等待那个识货的商人来买。可见,孔子期待被赏识,对出仕抱有积极态度。
根据“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可知,他认为要发愁的不应该是没有职位,而是没有胜任的本领,出仕应该首先努力提高自己的从政素质。
根据“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可知,他认为学有所成还不念及做官,难能可贵,反对以做官为学习目的。.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分析能力。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句意:孔子要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孔子弟子)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还不能有信心。”孔子很高兴。
根据“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分析,孔子认为做官最应该担心的是自己没有足以胜任职务的能力。而漆雕开对出仕能力没有信心。孔子因漆雕开对自身从政的素质高要求和严于律己感到高兴。
根据“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可知,孔子认为学业有成却不急于出仕做官,难能可贵。而漆雕“吾斯之未能信”可以理解为委婉地表示不急于出仕。孔子为漆雕开以修身为要和笃志求学的精神感到高兴。
参考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里仁》)
孔子说:“读书三年,没想到去做官得俸禄,这是难得的。” (《泰伯》)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子罕》)
7.(1)①“知”读一声时,句意:这是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啊。(这是真正的知道啊)②“知”读四声(读“知”为“智”)时,句意:这是聪明智慧啊。(这是智慧啊)
(2)第一问:论及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意义(价值)、学习目标等方面。
第二问:“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了学习的方法,要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和句意的理解能力。
“知”读一声,是知道的意思,“是知也”意思是这是真正的知道啊。
“知”读四声,为通假字,通“智”,智慧的意思,“是知也”意思是这是智慧啊。
孔子在本章中阐明了对待学习时应当持有的态度,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映出了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求知态度。他觉得,对待任何事情都应谦虚诚恳,知道的就说知道,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
第一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及学习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及学习方法;
“不如丘之好学也”论及学习态度;
“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论及学习意义;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及学习目标。
第二问:首先选择以上材料论及的一个方面,并结合《论语》来谈自己的看法。
比如选择学习态度来谈,《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具备所有的知识和才能,应该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向别人学习。
比如选择学习方法来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说明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道理。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②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
③孔子说:“就是在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守信的人,只是赶不上我这样好学罢了。”
④孔子说:“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他却搞不懂;派他出使到四方各国,又不能独立应对外交。虽然读书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⑤孔子说:“古代学者学习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装饰给别人看。”
8.(1)元春获恩准回家省亲,贾府为此兴建别院。元妃与亲人叙离别情,为省亲别院与各院落赐名,后命宝玉和众姐妹题诗。元妃赐物于众人,后挥泪而别。
(2)元妃省亲事件描绘省亲时繁华奢靡,极写贾府的兴盛与荣耀,但又以财用之短、元妃之悲、戏文之伤等情节暗示人物命运和贾府的衰亡,构成了《红楼梦》家族兴衰这一主线上的高潮和转折点。同时,由元春省亲“以势补天”的失败,使贾府“无才补天”的问题更加凸显,所以贾政要对贾宝玉进行严苛的入世教育,从而为下一个高潮“宝玉挨打”的出现作了铺垫。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名著相关情节的能力。
开端:“贾政生日那天,正在热闹之际,忽然传贾政入朝。全家老小不知出了什么事,心情不定地等了好一阵子,才见管家报信说,贾政的大女儿贾元春被选入凤藻宫,加封贤德妃,皇上恩准明年元宵节回家省亲”皇上恩准元春回家省亲。可概括为:元春获恩准回家省亲。
发展:“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为元春省亲,专门设置一座省亲别院。可概括为:贾府为此兴建省亲别院。
高潮:元妃省亲时先看到大观园,暗叹过于奢华。后来与贾母等人相遇,都哭了一场。接着见了林黛玉、薛宝钗和薛姨妈,又见了贾宝玉,然后看了匾额,她着各人选一首题诗,薛,林二人得到赞誉。元妃看了贾宝玉的诗,喜之不尽,说最后一首为上。把山庄名改成了“稻香村”。可概括为:元宵节元妃回家省亲,与亲人叙离别情,为省亲别院与各院落赐名,之后命宝玉和众姐妹题诗。
结局:听戏之后又是赏赐了贾母等人许多礼物,太监便说要回宫了。“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宫闱深深,与亲人别离,何时再能相见。元妃能说的也只限于这一句了。暗示人物的命运。可概括为:元妃赐物于众人后,与亲人挥泪而别。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思想内涵、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高潮理由:
事件本身是高潮点的理由:“帐舞龙蟠,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贾元春在看到如此奢华的大观园之后的反应:“且说贾妃在轿内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省亲时繁华奢靡,道出了贾府的荣耀和兴盛。元妃省亲事件描绘省亲时繁华奢靡,极写贾府的兴盛与荣耀。
全书主线高潮转折点的理由:元妃省亲,在经济上,令本已萧瑟的贾府,陷入更深重的经济危机中去。“满眼垂泪”“呜咽对泪”“垂泪无言”“哭泣一番”“隔帘含泪”“含泪启道”“泪如雨下”,省亲全的是孝道,施的是皇恩,如此悲伤的情绪,明显与主旋律不合。“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宫闱深深,元妃能说的也只限于这一句了。暗示人物的命运。元妃省亲写元春显贵所带来的贾府盛况,也是为了预示后来她的死是庇护着贾府大树的摧倒,为贾府事败、抄没后的凄惨景况作了反衬。可以概括为:但又以财用之短、元妃之悲、戏文之伤等情节暗示人物命运和贾府的衰亡,构成了《红楼梦》家族兴衰这一主线上的高潮和转折点。
引出其他高潮事件的转折点的理由:元妃省亲,虽然也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是经济上,令本已萧瑟的贾府,陷入更深重的经济危机中去。才迫使贾家对子弟的教养问题更加重视。为下文“宝玉挨打”作铺垫。可以概括为:由元春省亲“以势补天”的失败,使贾府“无才补天”的问题更加凸显,所以贾政要对贾宝玉进行严苛的入世教育,从而为下一个高潮“宝玉挨打”的出现作了铺垫。
9.(1)①王熙凤
②示例:贾母出资摆戏、宝钗点戏、宝钗解读戏文、湘云直言引不快
③示例:湘云醉眠芍药裀、香菱情解石榴裙、众人行令吃酒
(2)示例:王熙凤
王熙凤的生日是贾母主持操办的,但是却发生了两件荒诞的事:一是宝玉借给北静王死妾探丧之名祭奠投井而死的金钏儿,二是贾琏与鲍二家的私通被凤姐撞见,掀起轩然大波。最终这两件事又被轻易地平息了。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情节的把握能力。
①这两回写到贾母提议凑份子,亲自主持策划,而能让贾母亲自主持策划生日,可见这人在贾母心中的位置,而这两回的回目是围绕凤姐来写的,所以寿星是王熙凤。
②正月二十一日是宝钗的生日,贾母特为宝钗过生日,特意在自己的小院子里搭了一个小戏台,白天唱戏,第二天晚上猜灯谜。宝钗为得贾母欢心,点了一出浅显热闹的《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贾宝玉不怎么喜欢,宝钗说你不懂,其实这戏很好,里面有一曲叫《寄生草》的极妙,然后还给他背了一段。晚上散场后王熙凤说戏里那个小旦很像一个人,大家心里都清楚,小旦长的很像林黛玉,但谁也没搭腔,只有湘云没想那么多,说了出来,于是引出了一大篇撒娇使小性的变态爱情故事。
③探春提出要大家众筹给平儿过生日,没有了贾母等人的约束,大家都玩得很尽兴,宴会结束后湘云醉倒在一块青石板上,芍药花洒了满身。香菱与众人在嬉戏时弄脏了宝琴所送的裙子,于是宝玉就叫袭人给香菱换一件裙子,香菱走之前叮嘱不要这件事告诉薛蟠。到了晚上,袭人等八个丫鬟自凑份子钱给宝玉单独过生日,待林之孝家的等婆子检查后,即可关门饮酒作乐,开始划拳行酒令。
(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在王熙凤生日的时候,贾母决定动员全家上下凑银子给凤姐过生日。正当凤姐过生日春风得意之时,却又有两件荒诞的事情——宝玉借给北静王死妾探丧之名祭奠投井而死的金钏儿,贾琏与鲍二家的私通被凤姐撞见,掀起轩然大波。我们可以看到,不相宜之处是,在生日的时候宝玉却去祭奠死人,王熙凤的丈夫在生日宴会背后偷腥,鲍二家的也因偷腥之事败露上吊而死,一场生日狂欢的背后有命案发生,这是多么的荒诞。然而,这样的荒诞又异常平静地平息了,两个荒诞的事件平息者都是同一个人,贾母。因为宝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孙子,因而宝玉的所有荒诞行为贾母都可包容;而贾母平息贾琏偷腥事件也是因为要维护家庭和睦,在她眼中男人年轻时难免“馋嘴猫儿”是的,但只要不特别过分,做妻子的也就该忍了。因而这两桩事件虽然不相宜,但也能较为平静地得以平息了。
10.(1)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恳守信就会得到民众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功绩,公正大家就心悦诚服。
(2)①“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有法可依, 社会才有秩序可言,才能实现“四方之政行焉”。②“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是对已有传统的继承,颠覆前代的同时,还要有继承,有发展。③“所重四者”是围绕百姓生活的四个方面来说的,是民本思想的体现。④“宽、信、敏、公”都是帝王治理天下所必须的人格品质,目的就是获得百姓信服、拥护。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宽”,宽厚;“信”,诚恳守信;“任”,信任;“敏”,勤敏;“功”,功绩;“公”,公正;“说”,通“悦”,高兴。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意为“检验并审定度量衡,修复已废弃的机关工作,全国的政令就都会通行了”。“权量”代表制度;“法度”代表法律。这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有法可依,社会才有秩序可言,才能实现“四方之政行焉”。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意思是“恢复被灭亡的国家,承续接继已经断绝了的世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的百姓就都会心悦诚服了”。注意“兴”“继”“举”,这样做的目的是对已有传统的继承,颠覆前代的同时,还要有继承,有发展。
“所重:民、食、丧、祭”,所重视的有:百姓、粮食、丧事、祭祀。百姓、粮食、丧事、祭祀都是围绕百姓生活等方面来说的,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恳守信就会得到民众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功绩,公正大家就心悦诚服。“宽、信、敏、公”都是帝王治理天下所必须的人格品质,目的就是获得百姓信服、拥护。
参考译文:
检验并审定度量衡,修复已废弃的机关工作,全国的政令就都会通行了。恢复被灭亡的国家,承续接继已经断绝了的世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的百姓就都会心悦诚服了。
所重视的有:百姓、粮食、丧事、祭祀。
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恳守信就会得到民众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功绩,公正大家就心悦诚服。
11.示例1黛玉热,宝钗冷。从香菱学诗可以看出,黛玉对香菱倾囊相授,香菱上门请教时,黛玉一口答应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可见她是从心底关心香菱,心肠是热的。而宝钗对香菱说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帐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可以看出宝钗从心里认为香菱是“十足的呆”,断断不肯收下她,可见宝钗的心是冷的。
示例2黛玉的率真,宝钗的圆滑。元妃省亲时,命众姐妹和宝玉作诗。元妃不喜“香”“玉”二字,宝钗首先觉察,回身暗示宝玉说,“绿玉”二字有意冒犯,再想一个字改了罢。而黛玉却不把元妃省亲当一回事,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且因元妃只命一匾一咏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中人物形象比骄傲赏析能力。
分析“性格中有截然相反之处”可从二人性格差异点“直与曲、刚与柔、热与冷、尖锐与圆浑、天真与世故”等分析,也可以从传统观念不同骄傲都分析主流与非主流,即正统与非正统。首先把握人物形象。
林黛玉因为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教育环境的原因造就了她奇高的天分,极强的自尊心,特别敏感(甚至过度敏感),特别孤傲,表现为某种讽刺性甚至幼稚的攻击性。黛玉的尖刻,既有姐妹之间、姑嫂之间的喜谑,如她和湘云之间的口角之争。而这类刁钻,令人只觉其伶俐可爱。同时又有针对脾性不合、品性相左的人,才显现出的真正的孤傲和讥锋。譬如对于“阴微鄙贱”、搞“魔魔法”害人,向贾政告密挑唆的赵姨娘,“林丫头把我们娘俩儿正眼也不瞧”。这恰恰包含着她纯正明朗、洁身自好、不歪不斜的为人品格。而对宝钗、宝玉,则是大量的、主要的,但属于爱情纠葛。前34回中黛玉三天两头的跟宝玉呕气吵闹,跟宝钗斗心眼儿,作者描写了黛玉的大小十几次争吵,斗嘴:因宝玉在宝钗处“比通灵”,“喝冷酒”而“半含酸”;为夜访怡红院叫门不开而大吵;为不放心湘云的金麒麟而最后一次吵,等等。而另一方面,这位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少女,对于意趣相投、情性相合的姐妹、诗友乃至丫头、婆子,又是那样地谦和、尊重、友好、宽厚。妙玉嘲笑她“竟是大俗人,连水都尝不出来”,她也不反唇相讥,反而尊称妙玉为“诗仙”,虚心真诚地请教她改正自己的诗作。林黛玉天生叛逆,人格理想跟贾府择偶标准乃至当时世道轩轻不合。她从不规劝宝玉为官做宰、立身扬名,大胆背叛贵族阶级的政治道路和人生规范。与宝钗相反,黛玉对贾母们“接待不周,礼教粗忽”,这正概括了她与礼法井井的贾府环境格格不入的叛逆人格。
薛宝钗出身名门,自小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使得她颇具淑女风范,有才貌、有学问、有头脑,修养极高,功夫很深,处理人事的水平、技巧,超出常人。宝钗是“任是无情也动人”,而引人深省的也正是她的“无情”。第27回宝钗在滴翠亭外展扇扑蝶,显出的是一种少女的青春情趣。但是她无意听到小红与坠儿的谈话,她便用计嫁祸颦儿,结果小红真以为是林姑娘听了,走露了风声。宝钗眼看得逞,“心中好笑”。宝钗的圆滑,不是灵机一动的偶尔为之,而是有着一贯的指导思想的。宝钗的为人准则是“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守己,自云守拙”。这给人留下端庄的印象,但她明明不愚不拙,还要藏着掖着做什么?宝钗的藏愚守拙,跟探春的“朴而不俗,直而不浊”一对比,便显出宝钗的装蒜、圆滑甚至虚伪,而不是谦虚。与黛玉的大胆追求、直率表露不同的是,宝钗的爱情总是发乎情而止乎礼,决不贸然逾规越矩,分外隐蔽曲折,又是反而远着宝玉,而她爱得越深,越表现为规劝宝玉“务正”,十分满意和有意支持袭人的箴谏。宝钗对于金玉良缘是力争的,且属于暗争。宝钗是第一个觉察宝黛私情的,因此她也是第一个讥刺黛玉:“如来佛有管林姑娘的姻缘了”。她明明知道姨妈王夫人嫌黛玉对儿子多心,要补黛玉的心,她却有意当着王夫人的面,让宝玉“陪着林姑娘走一趟吧”,“快瞧瞧林妹妹去吧”,“她心里打紧不自在呢!”在感情上宝钗远不如黛玉光明正大。宝钗是一个封建家族秩序的忠实捍卫者,她很符合当时的道德准则。她性格的悲剧归根到底是封建伦理纲常的模式制约出来的,窒息了她幼时纯真烂漫的天性,最终成了封建礼教和没落贵族的殉葬品。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相关情节,任选一组对比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12.(1)英莲被拐,遭火灾,导致甄士隐家逐渐破败。
(2)盛:元妃省亲。 “衰”:贾府入不敷出,王熙凤暗中偷贾母东西当银子,抄检大观园等情节。
(3)甄士隐家的盛衰是小盛衰,贾家的盛衰是大盛衰。前者是后者缩影。甄家亲人的聚散,成为了小说后面的预演。一“甄(真)”一“贾(假)”,遥相呼应。暗示了小说中大家族走向衰败的趋势。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把握名著相关情节、内容的能力。
好防佳节灯火后:香菱是在元宵佳节时被人拐走的。便是烟消火灭时:甄家整个败落于大火之中,被一把火烧得干净,最后甄老爷也出家了,自然是烟消云散了。这两句话暗示了元宵佳节英莲被拐以后,在三月十五隔壁葫芦庙炸供品起火殃及甄家,把一个小康家业烧得一干二净的故事情节。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相关情节、内容的能力。
红楼梦中详细描写了贾府过元宵节的情景有两次。第一次是元妃省亲时,当时贾府处于极盛时,整个荣国府装扮得花团锦簇,灯光灿烂,非寻常人家可比,所以“佳节元宵”之“盛”可以答:元妃省亲。
到了贾府第二年再过元宵节时,便开始显露出衰败的景象。贾母开夜宴时,虽然荣宁二府赏灯吃酒,笙歌聒耳,喜乐喧天。但是贾氏族人来者却寥寥无几。虽然此时的元宵佳节,还显得流光溢彩,浮华奢侈,但早已没有了过去那种雍容华贵的万千气象。
贾府是百年望族,看似家大业大,其实早已是入不敷出,外强中干。贾府上下,安尊享荣者多,筹划进益者少。作为打理荣国府执行者贾链来说,想钱都要想疯了。为了维持府中日常生活以及迎来送往的人事,需要花费大量金钱,贾链资金周转困难,不得已的情况下,就打上了拿假母的东西当上些银子先应急的主意。
抄检大观园的直接后果:逼死了晴雯、司棋,赶走了四儿、入画和所有唱戏的女孩子,促使惜春、芳官、蕊官、藕官等少女选择了葬送青春的出家之路,宝钗也避嫌搬出了大观园……大观园欢乐美好的生活从此结束了。遭此浩劫,人间仙境大观园由盛转衰,情节急转直下,悲剧气氛越来越浓,贾府及四大家族也日渐衰败,灾难一个个接踵而至。所以“抄检大观园”是牵动全书的一个大转折、大波澜,预示着封建家族及封建社会无可挽回的崩溃结局。考生可以从以上分析中选取一个情节说明“烟消火灭”之“衰”。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情节作用、明确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甄士隐谐音“真事隐”,“贾”谐音“假”,一“甄(真)”一“贾(假)”,用甄家的小盛衰呼应贾家的大盛衰,暗示了小说中大家族走向衰败的趋势。通过甄士隐家庭的荣枯浮沉的故事作为前奏,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甄士隐是一个由荣到枯的典型人物,《红楼梦》由盛而衰的主题可以从甄士隐的经历中预示出来,甄士隐的大彻大悟也预示着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的结局。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