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各地区2023届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2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2023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①。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②,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冬狩狝狩③,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④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书曰:“公矢⑤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⑥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
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⑦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惟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
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⑧,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取材于《左传》)
注释:①春:指鲁隐公五年春天;下文中“秋”指隐公十一年秋天。鱼:捕鱼的器具。②大事:指祀典与戎礼。③蒐(sōu)、苗、祢(xiǎn)、狩:均指田猎。④皂隶:贱役。⑤矢:陈列。⑥子都,即“公孙阏”,与颍考叔、瑕叔盈均为郑国大夫。⑦许叔:许庄公之弟。⑧大岳:神农。胤:继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 章:标记
B.吾将略地焉 略:巡视
C.君谓许不共 共:供给
D.度德而处之 度:考虑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故从君讨之
B.陈鱼而观之 周麾而呼曰
C.寡人弗敢与闻 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
D.其敢以许自为功乎 吾其能与许争乎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它的材料不能拿来做祭祀或军事的器具,做国君的不必去理它。
B.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 每过三年要出外训练士兵,练了归来,整顿队伍到宗庙(去告禀祖宗)。
C.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 上天降祸许国,鬼神不放过许君,把许国给予了我。
D.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 宁肯让许公重新供奉他的宗庙。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臧僖伯认为无论什么季节,只要是农闲时,通过打猎讲习武事,是符合礼法的。
B.公孙阏因嫉妒瑕叔盈第一个登上许国的城墙,暗中把瑕叔盈射下城,暗箭伤人。
C.鲁隐公没有接受齐侯的谦让,把许国让给了郑国,这说明鲁隐公也是讲礼之人。
D.郑伯派百里、公孙获驻守许国边境,既考虑到郑国的利益,也有意替许国着想。
5.作者认为鲁隐公观鱼是“非礼”的,郑伯对待许国的态度是“有礼”的。请根据下面《论语》中相关语句,结合选文内容,分析作者判断“非礼”“有礼”的理由。
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②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论语·学而》)
③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 八佾》)
(2023届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轩记
曾巩
得邻之茆地①,蕃之,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嚣然②而乐。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
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驱之就烦,非其器所长,况使之争于势利、爱恶、毁誉之间邪?
然吾亲之养无以修,吾之昆弟饭菽藿羹③之无以继,吾之役于物,或田于食,或野于宿,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
少而思,凡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者,有以为之矣。士固有所勤,有所肆,识其皆受之于天而顺之,则吾亦无处而非其乐,独何必休于是邪?顾吾之所好者远,无与处于是也。
然而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疏之书,与夫论美刺非、感微托远、山镵冢刻、浮夸诡异之文章,下至兵权、历法、星官、乐工、山农、野圃、方言、地记、佛老所传,吾悉得于此。
皆伏羲以来,下更秦汉至今,圣人贤者魁杰之材,殚岁月,惫精思,日夜各推所长,分辨万事之说,其于天地万物,小大之际,修身理人,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之致,罔不毕载。处与吾俱,可当所谓益者之友非邪?
吾窥圣人旨意所出,以去疑解蔽。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始终之概以自广。养吾心以忠,约守而恕者行之。其过也改,趋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
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
彼何与于我哉?此吾之所任乎天与人者。然则吾之所学者虽博,而所守者可谓简;所言虽近而易知,而所任者可谓重也。
书之南轩之壁间,蚤夜觉观焉,以自进也。南丰曾巩记。
注释【1】茆地:杂草丛生的土地。【2】嚣然:悠闲的样子。【3】饭菽藿羹:吃粗粝的食物。菽,豆类植物;藿羹,豆叶煮成的菜羹。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 易:交换
B.与夫论美刺非、感微托远 非:指责
C.仆仆然求行其道者 仆仆:形容旅途劳顿
D.蚤夜觉观焉 蚤:通“早”,早上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况使之争于势利、爱恶、毁誉之间邪 ②凡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者
B.①然吾亲之养无以修 ②然则吾之所学者虽博
C.①结茅以自休,嚣然而乐 ②或恶而毁之者
D.①日夜各推所长 ②而所任者可谓重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 由此明白处于闲散的生活状态中,隐居在僻静的处所,与我的性情最为合适
B.顾吾之所好者远,无与处于是也 顾念我所爱好的东西很高远,于是没有办法跟这里的人和谐相处
C.吾窥圣人旨意所出,以去疑解蔽 我窥探圣人主旨用意的出发点,用它来去除疑惑,解开蒙昧
D.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 靠永不止息来实现最高的目标,这些都是我要从内心来加以索求的原因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拥有南轩这间茅草屋,自己就足以傲视在朝为官的尊贵和富拥四海的财富。
B.作者认为,读圣贤书可增长见闻,养忠义之气,学会宽以待人,有错就改,自强不息。
C.作者认为,作为读书人需要审时度势,如果遇到有利时机,就出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D.作者认为,不能因外界的评价而动摇自己的志向与思想,要勇于承担赋予自己的重任。
10.文章开头说“结茅以自休,嚣然而乐”,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乐”的原因。
(202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艺之兴也,其由民心之有智乎?造艺者,将以有理乎民。生而心知物,知物而欲作,欲作而事繁,事繁而莫之能理也。故圣人因智以造艺,因艺以立事,二者近在乎身,而远在乎物。艺者,所以旌智饰能、统事御群也,圣人之所不能已也。艺者,以事成德者也;德者,以道率身者也。艺者,德之枝叶也;德者,人之根干也。斯二物者,不偏行,不独立。木无枝叶则不能丰其根干,故谓之瘣;人无艺则不能成其德,故谓之野。若欲为夫君子,必兼之乎。
先王之欲人之为君子也,故立保氏【1】掌教六艺,一曰礼,二曰乐,三曰射,四曰御,五曰书,六曰数。教六仪,一曰祭祀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大胥掌学士之版,春入学,舍采【2】,合万舞,秋班学,合声,讽诵讲习,不懈于时。故《诗》曰:“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美育群材,其犹人之于艺乎?既修其质,且加其文,文质著然后体全,体全然后可登乎清庙,而可羞乎王公。故君子非仁不立,非义不行,非艺不治,非容不庄,四者无愆,而圣贤之器就矣。《易》曰:“富有之谓大业。”其斯之谓欤?君子者,表里称而本末度者也。故言貌称乎心志,艺能度乎德行,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纯粹内实,光辉外著。孔子曰:“君子耻有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行。”故宝玉之山土木必润,盛德之士文艺必众。
孔子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存乎六艺者,著其末节也。夫陈笾豆、置尊俎、执羽籥、击钟磬、升降趋翔、屈伸俯仰之数也,非礼乐之本也。礼乐之本也者,其德音乎?《诗》云:“我有嘉宾,德音孔昭。示民不佻,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宴以敖。”此礼乐之所贵也。故恭恪廉让,艺之情也;中和平直,艺之实也;齐敏不匮,艺之华也;威仪孔时,艺之饰也。通乎群艺之情实者,可与论道;识乎群艺之华饰者,可与讲事。事者,有司之职也;道者,君子之业也。君子兼之,则贵也。艺者,心之使也,仁之声也,义之象也。故礼以考敬,乐以敦爱,射以平志,御以和心,书以缀事,数以理烦。敬考则民不慢,爱敦则群生悦,志平则怨尤亡,心和则离德睦,事缀则法戒明,烦理则物不悖。六者虽殊,其致一也。其道则君子专之,其事则有司共之,此艺之大体也。
(取材于徐干《中论》)
注释:【1】保氏;古代以礼义匡正君王、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2】舍采:古代学子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仪式。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之所不能已也 已:完成
B.文质著然后体全 著:显著
C.而可羞乎王公 羞:推荐
D.四者无愆 愆:过失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知物而欲作耻有其容而无其辞
B.事繁而莫之能理也盛德之士文艺必众
C.木无枝叶则不能丰其根干爱敦则群生悦
D.其斯之谓欤其致一也
1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阐明了“艺”与“德”的关系。
B.“六艺”之学内容丰富,古代君主会设立专门的官员来教授。
C.作者认为礼器设置、舞蹈动作等都不属于“艺”的范畴。
D.文章多处引用典籍、名人名言,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1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识乎群艺之华饰者,可与讲事。
15.君子为何要学“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
(2023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夫人识有通塞,神有晦明,毁誉以少不同。爱憎由其各异。盖三王之受谤也,值鲁连而获申;五霸之擅名也,逢孔宣【1】而见诋。斯则物有恒准,而鉴无定识,欲求铨核得中,其唯千载一遇乎!况史传为文,渊浩广博,学者苟不能探赜索隐,致远钩深,乌足以辨其利害,明其善恶。
观《左氏》之书,为传之最,而时经汉、魏,竟不列于学官,儒者皆折此一家,而盛推二传。夫以丘明躬为鲁史,赍经仲尼,语世则并生,论才则同耻。彼二家者,师孔氏之弟子,预达者之门人,才识本殊,年代又隔,安得持彼传说,比兹亲受者乎!加以二传理有乖僻,言多鄙野,方诸《左氏》,不可同年。
逮《史》《汉》继作,踵武相承。王充著书,既甲班而乙马;张辅持论,又劣固而优迁。然此二书,虽互有修短,递闻得失,而大抵同风,可为连类。班氏式遵曩例,殊合事宜,岂谓虽浚发于巧心,反受嗤于拙目也。
刘祥撰《宋书·序录》,历说诸家晋史,其略云:“法盛《中兴》,荒庄少气,王隐、徐广,沦溺罕华。”夫史之叙事也,当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若斯而已可也。必令同文举之含异,等公斡之有逸,如子云之含章,类长卿之飞藻,此乃绮扬绣合,雕章缛彩,欲称实录,其可得乎?以此诋诃,知其妄施弹射矣。
夫人废兴,时也。穷达,命也。而书之为用,亦复如是。若乃《老经》撰于周日,《庄子》成于楚年,遭文、景而始传,值嵇、阮而方贵。若斯流者,可胜纪哉!故曰“废兴,时也。穷达,命也”。适使时无识宝,世缺知音,若《论衡》之未遇伯喈,《太玄》之不逢平子,逝将烟烬火灭,泥沉雨绝,安有殁而不朽,扬名于后世者乎!
(取材于《史通·鉴识》)
注释:【1】孔宣:孔子。
1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A.神有晦明 明其善恶
B.值鲁连而获申 值嵇、阮而方贵
C.欲求铨核得中 其文直,其事核
D.才识本殊 殊合事宜
1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毁誉以之不同 乌足以辨其利害
B.其唯千载一遇乎 知其妄施弹射矣
C.方诸《左氏》 历说诸家晋史
D.而大抵同风 辩而不华
1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得持彼传说,比兹亲受者乎怎么能拿那再传之说,来比这亲自受经而写成的《左传》呢
B.岂谓虽浚发于巧心,反受嗤于拙目也难道说虽然是费尽神思创造出来的著作,反而要受见识浅薄的人讥笑
C.欲称实录,其可得乎要想称作实录,难道可能吗
D.若斯流者,可胜纪哉像这一类的人,可以记载得完吗
1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对三王五霸的评价,引出对人毁誉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标准无法确定。
B.作者认为左丘明与孔子生于同时代且才识相当,故《左传》比二传更具优势。
C.刘祥批评各种晋书缺乏文采气势,作者认为这种批评违背史书的记事原则。
D.作者认为史书能否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和人的命运一样,也与机缘有关。
20.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观点,并说明作者得出这个观点的依据。
(2023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世之言天者二道焉。拘于昭昭者①,则曰:“天与人实影响:祸必以罪降,福必以善来,如有物的然以宰者。”泥于冥冥者,则曰:“天与人实剌异:跖、蹻②焉而遂,孔、颜焉而厄,是茫乎无有宰者。”
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其说曰: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阳而阜生,阴而肃杀;水火伤物,木坚金利;气雄相君,力雄相长:天之能也。阳而艺树,阴而揫敛;防害用濡,禁焚用光;义制强讦,礼分长幼;右贤尚功,建极闲邪:人之能也。
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之必罚。当其赏,虽三旌之贵、万钟之禄,处之咸曰宜。何也?为善而然也。当其罚,虽族属之夷、刀锯之惨,处之咸曰宜。何也?为恶而然也。故其人曰:“天何预乃事邪?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奚预乎天邪?”法小弛,则是非驳,赏不必尽善,罚不必尽恶。或贤而尊显,时以不肖参焉;或过而僇辱,时以不辜参焉。故其人曰:“彼宜然而信然,理也。彼不当然而固然,岂理邪?天也。福或可以诈取,而祸亦可以苟免。”人道驳,故天命之说亦驳焉。法大弛,则是非易位,赏恒在佞,而罚恒在直,义不足以制其强,刑不足以胜其非,人之能胜天之具尽丧矣。故曰: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法大行,则其人曰:“天何预人邪?我蹈道而已。”法大弛,则其人曰:“道竟何为邪?任人而已。”法小弛,则天人之论驳焉。今以一己之穷通,而欲质天之有无,惑矣!
余曰: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非有预乎治乱云尔;人恒执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预乎寒暑云尔;生乎治者人道明,咸知其所自,故德与怨不归乎天;生乎乱者人道昧,不可知,故由人者举归乎天,非天预乎人尔。
(取材于刘禹锡《天论》)
【注】①拘于昭昭者:指那些认定天以意志而主宰人间祸福的人。下文“泥于冥冥者”指那些认定天与人完全没有关系的人。②跖、蹻:盗跖与庄蹻,古代传说中的两个强盗。下文“孔、渊”指孔子和颜渊。
2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与人实剌异 剌:违背。
B.动物之尤者也 尤:优异。
C.右贤尚功 右:崇尚。
D.法小弛,则是非驳驳:反驳。
2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是茫乎无有宰者 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
B.为善而然也 而祸亦可以苟免
C.天何预乃事邪 奚预乎天邪
D.或贤而尊显 福或可以诈取
2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拘于昭昭或泥于冥冥,容易就天道与人事作出简单对应。
B.天之所长是促进万物繁衍生长,并通过抑强济弱来调和。
C.法令得以普遍推行时,赏罚依法而定,能为民众所接受。
D.人世的治或乱,都会对当时的人如何认识天道产生影响。
2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以一己之穷通,而欲质天之有无,惑矣!
25.结合文意,简要概括文中所论述的 “天”与“人”之间的关系。
(2023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议法
古者以仁义行法律,后世以法律行仁义。夫三代【1】之圣王,其教化之本出于学校,蔓延于天下,而形见于礼乐。下民被其风化,务为仁义,以求避法律之所禁。故其法律虽不用,而其所禁亦不为不行于其间。至于汉、唐,其教化不足以动民,而一于法律,故其民惧法律之及其身,亦或相勉为仁义。唐为《刑统》,毫厘轻重,明辩别白,附以仁义,无所阿曲。但不能先使民务为仁义,使法律之所禁不用而自行如三代时。然要其终,亦能使民勉为仁义。而其所以不若三代者,则有由矣:政之失,非法之罪也。
是以宋有天下,因而循之,变其节目而存其大体。比闾【2】小吏奉之以公,则老奸大猾束手请死,不可漏略。然而狱讼常病多,盗贼常病众者,则亦有由矣:法之公而吏之私也。而况法律之间又不能无失,其何以为治
今夫天子之子弟,卿大夫与其子弟,皆天子之所优异者。有罪而使与氓隶并笞而偕戮,则大臣蒙耻而朝廷轻,故有赎焉,所以自尊也,非与其有罪也。夫刑者,必痛之而后人畏焉;罚者不能痛之,必困之而后人惩焉。今也,大辟【3】之诛,输一石之金而免。贵人近戚之家,一石之金不可胜数,且不笞不戮,彼已幸矣,而赎之又轻,是启奸也。
夫罪固有疑,今有人或诬以杀人而不能自明者,有诚杀人而官不能折以实者,是皆不可以诚杀人之法坐。由是有减罪之律,当死而流。使彼为不能自明者邪,去死而得流,刑已酷矣;使彼为诚杀人者邪,流而不死,刑已宽矣:是失实也。
今也贵人近戚皆赎,而疑罪不与,莫若皆重赎。彼贵人虽号为富强,苟数犯法而数重困于赎金之间,则不能不敛手畏法。彼罪疑者,虽或非其辜,而法亦不至残溃其肌体;若其有罪,则法虽不刑,而彼固亦已困于赎金矣。夫使有罪者不免于困,而无辜者不至陷于笞戮,一举而两利。斯智者之为也。
(取材于《苏洵集》)
注释:【1】三代:夏商周三朝。【2】比闾:乡里。【3】大辟:死刑,古代五刑之一。
2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要其终 要:总括
B.然而狱讼常病多 狱:案件
C.必困之而后人惩焉 惩:惩处
D.虽或非其辜 辜:罪责
2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求避法律之所禁 其何以为治
B.而一于法律 而彼固亦已困于赎金矣
C.比闾小吏奉之以公 故其民惧法律之及其身
D.则大臣蒙耻而朝廷轻 法虽不刑
2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变其节目而存其大体改变了一些条目,保留了它的基本内容
B.必痛之而后人畏焉一定要痛恨有罪者并使后世之人畏惧
C.是皆不可以诚杀人之法坐这些都不可用制裁真正杀人者的法律定罪
D.而疑罪不与而证据不足的疑犯却不在赎罪之列
2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商周三代教化突出,虽有法却可不用,说明仁义廉耻是其立法的价值内核。
B.唐代的法令细致明晰,所以虽然法律没有施行,也能使百姓尽力奉行仁义。
C.宋代虽然沿袭唐代法令,但官吏偏私,法有漏洞,致使违法事件常有发生。
D.古代对疑罪者施以减罪之律和现代的“疑罪从无”,都是司法人性化的体现。
30.苏洵主张“莫若皆重赎”,请结合第三、四段内容概述其提出这一主张的依据,并对这一主张作简要评价。
(2023届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简点使右仆射封德彝等,并欲中男十八已上,简点入军。敕三四出,征执奏以为不可。
德彝重奏:“今见简点者云,次男内大有壮者。”
太宗怒,乃出敕:“中男已上,虽未十八,身形壮大,亦取。”征又不从,不肯署敕。
太宗召征及王珪,作色而待之,曰:“中男若实小,自不点入军。若实大,亦可简取。于君何嫌?过作如此固执,朕不解公意!”
征正色曰:“臣闻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获兽,明年无兽。若次男已上,尽点入军,租赋杂徭,将何取给?且比年国家卫士不堪攻战,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遂使人无斗心。若多点取人,还充杂使,其数虽众,终是无用。若精简壮健,遇之以礼,人百其勇,何必在多?陛下每云,我之为君,以诚信待物,欲使官人百姓并无矫伪之心。自登极已来,大事三数件,皆是不信,复何以取信于人?”
太宗愕然曰:“所云不信,是何等也?”
征曰:“陛下初即位,诏书曰:‘逋租宿债,欠负官物,并悉原免。’即令所司,列为事条。秦府国司,亦非官物。陛下自秦王为天子,国司不为官物,其余物复何所有?又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1】一年。百姓蒙恩,无不欢悦。更有敕旨:‘今年白丁多已役讫,若从此放免,并是虚荷国恩。若已折已输,令总纳取了,所免者皆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更征收,百姓之心,不能无怪。已征得物,便点入军,来年为始,何以取信?又共理所寄,在于刺史、县令,常年貌税【2】,并悉委之。至于简点,即疑其诈伪。望下诚信,不亦难乎?”
太宗曰:“我见君固执不已,疑君蔽此事。今论国家不信,乃人情不通。我不寻思,过亦深矣。行事往往如此错失,若为致理?”乃停中男,赐金瓮一口,赐珪绢五十匹。
(取材于《贞观政要·直谏》)
注释:【1】给复:免除徭役。【2】貌税:清查户口,征收赋税。
3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实大,亦可简取 简:选拔,选取。
B.焚林而畋,非不获兽 畋:打猎,捕猎。
C.今年白丁多已役讫讫:完毕,完成。
D.我见君固执不已,疑君蔽此事 蔽:遮蔽,隐瞒。
3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虽未十八 其数虽众
B.遇之以礼 何以取信
C.我之为君 散还之后
D.乃人情不通 乃停中男
3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哪里是因为年龄小,只是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
B.逋租宿债,欠负官物,并悉原免:过去欠下的租税债务,拖欠官府的财物,全部免除。
C.若已折已输,令总纳取了:若是已经开始服役或缴纳租税的,今年仍然收纳了结。
D.行事往往如此错失,若为致理:处理事情常常像这样有过错失误,怎能治理好国家呢?
3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简点中男入军如同“竭泽取鱼”“焚林而畋”,体现封德彝等人只顾及眼前的利益。
B.太宗多次下敕文,魏征坚持不从,便是面对太宗怒火也不退缩,可见他刚直尽责。
C.不把秦王府所征的租税和债物算入官物,说明唐太宗施政随心,不遵守条例规定。
D.刺史、县令等官员身负治理天下的责任,君主应把事务交给他们,不能独断专行。
35.魏征犯颜直谏,让太宗由“怒”而“愕然”,最后慨叹纳谏。魏征是如何做到的?请简析。
(2023届北京市平谷区高三一模(质量监控)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老子曰:“柔胜刚,弱胜强。”汉文帝以柔御天下,刚强者皆乘风而靡。尉佗称号南越,帝复其坟墓,召贵其兄弟。佗去帝号,俯伏称臣。匈奴桀敖,陵驾中国。帝屈体遣书,厚以缯絮。虽未能调伏,然兵革之祸,比武帝世,十一二耳。吴王濞包藏祸心,称病不朝。帝赐之几杖,濞无所发怒,乱以不作。使文帝尚在,不出十年,濞亦已老死,则东南之乱,无由起矣。至景帝不能忍,用晁错之计,削诸侯地。濞因之号召七国,西向入关。汉遣三十六将军,竭天下之力,仅乃破之。
错言:诸侯强大,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反疾而祸小,不削,反迟而祸大。世皆以其言为信,吾以为不然。诚如文帝忍而不削,濞必未反。迁延数岁之后,变故不一,徐因其变而为之备,所以制之者,固多术矣。猛虎在山,日食牛羊,人不能堪,荷戈而往刺之,幸则虎毙,不幸则人死,其为害亟矣。晁错之计,何以异此!若能高其垣墙,深其陷阱,时伺而谨防之,虎安能必为害。此则文帝之所以备吴也。
鸣呼!为天下虑患,而使好名贪利小丈夫制之,其不为晁错者鲜矣!
(取材于北宋苏辙《汉文帝论》)
三王以降,论君德者,必首汉文,非其治功有不可及者也;自魏、晋及五季,虽乱臣盗贼闇奸天位,皆泰然自任而不疑,故用天下以恣睢而无所畏忌;文帝则幽隐之中,常若不足以事此,而惧于不终,此即大禹“一夫胜予”、成汤“栗栗危惧”之心也。世徒见其奉身之俭,接下之恭,临民以简,以为黄、老之学则然,不知正自视缺然之心之所发耳。
然文帝用此治术,亦安于浅近,苟可以为而止。其闻张季之论,犹曰“卑之毋高”,盖谓兴先王之道以明民,非己所能任也。孔子曰:“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而不能教也。”《书》曰:“周公师保万民。”若文帝者,能保之而不能师也。夫是,乃杂于黄、老之病矣夫!
(取材于清代方苞《汉文帝论》)
3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刚强者皆乘风而靡”中的“靡”与“求之靡途”中的“靡”意思不同。
B.“其不为晁错者鲜矣”中的“鲜”与“终鲜兄弟”中的“鲜”意思相同。
C.“论君德者,必首汉文”中的“首”与“方首长胫”中的“首”意思相同。
D.“能保之而不能师也”中的“师”与“或师焉,或不焉”中的“师”意思不同。
3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濞因之号召七国 蒙故业,因遗策
B.削之,反疾而祸小 顷之,持一象笏至
C.皆泰然自任而不疑 人而不仁,如礼何
D.盖谓兴先王之道以明民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3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复其坟墓,召贵其兄弟:文帝修复了尉佗在中原的祖坟,召唤并赐予他兄弟显贵的身份。
B.诚如文帝忍而不削,濞必未反:如果像文帝那样采用隐忍怀柔的政策,刘濞不一定会发动叛乱。
C.接下之恭,临民以简:(文帝)对待大臣恭敬,用宽缓的政策治理百姓。
D.苟可以为而止:如果可以维持下去就行了。
3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文帝对待匈奴显得很软弱,虽然没能让匈奴政权彻底归服,但基本保证了汉匈政权的和平相处。
B.面对诸侯割据势力的日渐强大,晁错认为中央政权“削藩”导致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早动手比晚动手要好。
C.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虽然都是叛臣和外族阴谋篡夺的天子之位,但是都自信而专横地统治天下,没有畏惧和顾忌。
D.汉文帝不让张季高谈阔论治国方略,只让他关注眼前能落实的事,是认为张季不具备复兴先王之道的水平。
40.宋代文学家苏辙和清代文学家方苞各自在《汉文帝论》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又是如何论证的?
(2023届北京市延庆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者之法,民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九年而余三年之食,三十岁而民有十年之蓄。故禹水九年,汤旱七年,甚也,野无青草,而民无饥色,道无乞人,岁复之后,犹禁陈耕①。古之为天下,诚有具也。王者之法,国无九年之蓄,谓之不足;无六年之蓄,谓之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今汉兴三十年矣,而天下愈屈②,食至寡也,陛下不省邪?未获年,富人不贷,贫民且饥;天时不收,请卖爵鬻子,既或闻耳。曩顷不雨,令人寒心,一雨尔,虑若更生③。天下无蓄,若此甚极也。其在王法谓之何?必须困至乃虑,穷至乃图,不亦晚乎!窃伏念之,愈使人悲。
然则所谓国无人者,何谓也?有天下而欲其安者,岂不在于陛下者哉?上弗自忧,将以谁偷?五岁小康④,十岁一凶,三十岁而一大康,盖曰大数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天下何以相救?卒然边境有数十万之众,天下将何以馈之矣?兵旱相承,民填沟壑,剽盗攻击者兴继而起,中国失救,外敌必骇,一日而及,此之必然。且用事之人,未必此省,为上者弗自忧,魄然⑤事困,乃惊而督下,曰:“此天也,可奈何?”事既无如之何。及方今始秋时,可善为。陛下少闲,可使臣从丞相、御史计之。
(贾谊《新书·忧民》)
【注】①陈耕:古法,土地耕种若干年就需要休息,不得连续耕种。②屈:贫困。③更生:再次发生。④小康:小的饥荒。⑤魄然:困窘的样子。
4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三十岁而民有十年之蓄 有:通“又”
②诚有具也 具:方法
③贫民且饥 且:将要
④请卖爵鬻子 鬻:卖
⑤穷至乃图 穷:贫穷
⑥窃伏念之 窃:私下;私自
⑦盖曰大数也 大数:自然规律
⑧此天也,可奈何 奈何:怎么办
A.①⑤ B.②④ C.⑥⑦ D.③⑧
42.下列对文中句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禹水九年,汤旱七年:夏禹时连续有九年水涝,商汤时连续七年旱灾
B.曩顷不雨,令人寒心:从前有一段时间不下雨,就让百姓感到忧心忡忡
C.上弗自忧,将以谁偷:陛下如果自己不肯操心(国事),又能和谁一起苟且偷安呢
D.中国失救,外敌必骇:国家对这些情况无法制止,外敌就一定感到惊骇
4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圣王治理天下的法则,一定要确保国家有充足的粮食储蓄。
B.面对汉兴三十年来国家储蓄粮越来越少的局面,作者忧心至极。
C.国家储粮不充足必然会导致民不聊生、兵祸接至的结果。
D.作者委婉劝谏,请君王自省,为实现国富民安尽早谋划。
4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卒然边境有数十万之众,天下将何以馈之矣
45.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粮食问题是国家重大安全问题。请根据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2023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谊、陆贽①、苏轼,此三子者,迹相类也。贽与轼,每自比谊也,称之者亦以为然。贽盖希谊矣,而不能为谊,然有愈于谊者也。轼亦希贽矣,而不能为贽,况乎其犹欲希谊也。
奚以知其然邪?谊之说:教太子以端本,奖廉隅以善俗,贽弗逮焉。而不但此,傅梁怀王,王堕马毙,谊不食死,贽弗能也。所以知其不能者,与窦参②为难之情,胜于忧国也。顾谊之为学,粗而不纯,几与贽等;而任智任法,思以制匈奴、削诸侯,其三表五饵③之术,是婴稚之巧也;其削吴、楚而益齐,私所亲而不虑贻他日莫大之忧,是仆妾之智也;贽之所勿道也。故辅少主、婴孤城、仗节守义,以不丧其贞者,贽不如谊;而出入纷错之中,调御轻重之势,斟酌张弛以出险而经远也,谊不如贽。是何也?谊年少,愤盈之气,未履艰屯,而性之贞者略恒疏,则本有余而末不足。斯谊与贽轻重之衡,有相低昂者矣。
若夫轼者,恶足以颉颃二子乎!酒肉也,佚游也,情夺其性者久矣;宠禄也,祸福也,利胜其命者深矣。志役于雕虫之技,以耸天下而矜其慧。学不出于揣摩之术,以荧天下而雠其能。习于其父张仪、苏秦、商鞅、李斯之邪说,遂欲以揽天下而生事于平康之世。文饰以经术,而自曰“吾谊矣”;诡测夫利害,而自曰“吾贽矣”;迷失其心而听其徒之推戴,且曰“吾孟子矣”;俄而取道于异端,抑曰“吾老聃矣”“吾瞿昙④矣”。若此者,谊之所不屑,抑贽之所不屑也。
周勃、灌婴之非谊曰“擅权纷乱”,于谊为诬,于轼允当之矣。藉授以幼主危邦,恶足以知其所终哉!乃欲推而上之,列于谊与贽之间,宋玉所云“相者举肥”也。
(取材于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释】①陆贽:唐德宗时期曾担任宰相,指陈弊政,废除苛税,后遭构陷后罢相。②窦参:曾任宰相,恃权贪婪,与陆贽不和。③三表五饵:指贾谊向汉文帝陈献的防御匈奴之策。④瞿县,指佛。
4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贽盖希谊矣 希:仰慕 B.私所亲而不虑贻他日莫大之忧 私:私下
C.辅少主、婴孤城 婴:坚守 D.恶足以颉颃二子乎 颉颃:较量
4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而不能为谊 其削吴、楚而益齐
B.然有愈于谊者矣 俄而取道于异端
C.奚以知其然邪 以不丧其贞者
D.其三表五饵之术 情夺其性者久矣
4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太子以端本:教育太子来端正根本
B.是婴稚之巧也:这是小孩子一样的机巧
C.以荧天下而雠其能:以此来迷惑天下而仇视其他有才能的人
D.藉授以幼主危邦:假如交给他君主年幼、国家危难的局面
4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贾谊、陆贽在为政、操守、为学等方面各有长短。
B.作者眼中贾谊年轻气盛,未经历过艰难险苦,故不能成功。
C.“擅权纷乱”“相者举肥”两句是作者引用来抬高苏轼的。
D.文中评论人物,论点精到,列举相应事实论证,逻辑清晰。
50.第三段是作者对苏轼的评价。在王夫之看来,苏轼有哪些不足?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至少写出三条)。
参考答案:
1.A 2.D 3.C 4.B 5.①因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是说圣明君王治理国家时,要小事大事都要做得恰当。鲁隐公去棠地“观鱼”违反古制,做得不恰当,违反了“君道”之礼。臧僖伯劝说他,他不听,违反了“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君臣之礼。所以说“公矢鱼于棠,非礼也”。
②对于许国,郑伯从郑国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安抚百里和许叔,态度谦恭。同时替公孙获着想,分析时势,很有远见,可谓“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所以作者说他“有礼”。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章”,“彰明”。句意:取用材料,把那些物采设法彰明,这就叫作“物”。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代前文“不轨不物”的情况。/代许国。句意:如果不是一定的轨,正当的物,这就叫作“乱政”。/所以跟你来攻打他。
B.“而”,表顺承。/表修饰。句意:大设捕鱼的器具来观赏。/向四面挥着旗子大喊道。
C.“与”,赞同。/和。句意:我也不敢赞同啊。/来和我郑国争夺这许地。
D.“其”,哪里、怎么。意义和用法相同。句意:哪里还敢把攻克许国这件事算作自己的功绩呢?/我怎么能和许国相争呢?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错误。句意:上天降祸许国,鬼神实不满意许君,所以借我的手来攻打他。“逞”,满意;“假”,借。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公孙阏因嫉妒瑕叔盈第一个登上许国的城墙,暗中把瑕叔盈射下城,暗箭伤人”错。由原文“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可知,颍考叔取了郑伯的螯弧旗,首先登城。子都从城下射他一箭,考叔便坠下死了。此项说错人物。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的意思是: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由“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可知,鲁隐公去棠地“观鱼”违反古制,做得不恰当,违反了“君道”之礼。臧僖伯劝说他,他不听,违反了“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君臣之礼,即“国君要以礼仪使用臣子,臣子要以忠心侍奉国君”。所以说“公矢鱼于棠,非礼也”,即“隐公陈设鱼具在棠的地方,这是不合礼的事情”。
由“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可知,对于许国,郑伯从郑国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安抚百里和许叔,态度谦恭。同时替公孙获着想,分析时势,很有远见,可谓“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即“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所以作者说他“有礼”。
参考译文:
鲁隐公五年的春天,隐公将到棠地去参观捕鱼的器具。臧僖伯进谏道:“凡是鸟兽等物,不能拿来讲习祭祀和兵戎的事情,它的材料不能拿来做祭祀或军事的器具,(照这样看来),做国君的就不必去理它。国君是要引导百姓到一定的法度、正当的事情上去的。所以讲习大事,把那些法度打量妥当,这就叫作“轨”;取用材料,把那些物采设法彰明,这就叫作“物”。如果不是一定的轨,正当的物,这就叫作“乱政”。乱政屡屡发生,国家就要失败了。所以在春、夏、秋、冬季节打猎,这都是在农事的闲暇时,用田猎来讲习武事的。每逢过了三年,便要出外训练兵士;练了归来,整顿队伍到宗庙(去告禀祖宗),大家喝一回酒;再点数军用的器具和猎得的禽兽,显出君主、大夫、士、车、服、旌旗的文采;表明贵贱的等级;分别上下的等第位列,坐作进退;顺着小辈和长辈出入的礼节:这都是讲习上下的威仪。鸟兽的肉不能放在俎豆上去供祭祀,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能用在礼器上去做装饰,那么国君就不去猎射,这是古时的法制。像那些山林川泽的品物,器用的材料,这是贱役的事情,是臣下的职责,不是国君当干预的。”隐公道:“我将巡行边境啊!”就动身前去,大设捕鱼的器具来观赏。臧僖伯假托有病没有跟去。史官写道:“隐公陈设鱼具在棠的地方。”这是不合礼的事情,并且说棠是很远的地方。
秋天七月,隐公会合齐侯、郑伯去攻打许国。庚辰这一天,三国的军队会集在许国的城下。颍考叔取了郑伯的螯弧旗,首先登城。子都从城下射他一箭,考叔便坠下死了。瑕叔盈再拿螯弧旗登城,向四面挥着旗子大喊道:“国君登城了!”郑国的兵因此全部登城。到了壬午日,(三国的军队)便打进了许国。许庄公逃到卫国。
齐侯把许国让给隐公,隐公道:“你说许国不供给职贡,所以跟你来攻打他。现在许国既是服罪了,虽然你有命令来,我也不敢赞同啊。”于是把许国让给了郑人。
郑伯让许国大夫百里拥立许庄公的弟弟住在许国东面的边鄙,对他说:“上天降祸许国,鬼神实不满意许君,所以借我的手来攻打他。可我只有一两个同姓的群臣,尚不能供给缺乏,使得他们安乐,哪里还敢把攻克许国这件事算作自己的功绩呢?我有一弟,尚不能和睦,令他寄食在四方,怎么能够长久地管理许国呢?你且拥立许叔去安慰那边的百姓,我将派公孙获来帮助你。倘若我得善终地下,上天或加恩礼,懊悔前日的降祸许国,宁肯让许公重新供奉他的宗庙,只(希望)我郑国有所求告于许国,犹如旧日的婚姻一般,许国能够降心相从吗?切勿放任别族,确实逼近住在这里,来和我郑国争夺这许地;我子孙快要灭亡,尚觉得无暇挽救,岂能祭祀许国的山川呢?我所以让你住在这里,不但是为许国打算,也姑且要坚固郑国的边境啊!”
于是派公孙获住在许国西面的边境,对他说:“凡是你的用具钱财,不要放在许国,我如果死了,你赶快离开许国。我先君新迁的地方就在此地。周朝自从东迁之后已渐渐地衰败了,因此子孙的位次一天一天的失掉了。许国是神农的后嗣,上天既然厌恶周朝的德性,我怎么能和许国相争呢?”
君子说:“郑庄公对于这件事情是很有礼的。礼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使百姓有秩序,有益于子孙的。许国没有法度就去攻打他,打服了便去舍放它。考虑自己的德行去处置它,酌量自己的能力去施行它,见机会然后发动,不连累后人,可说是知礼的人啊。”
6.B 7.D 8.B 9.A 10.①居住在南轩,欣赏自然美景,忘掉功名富贵,感到快乐。
②南轩如同朋友,在这里博览群书,懂得修身养性之道,感到快乐。
③读圣贤书,明白事理,懂得治国之道,感到快乐。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的能力。
B.非:丑恶现象。句意:以及评定美好事物,讽刺丑恶现象,对细微的东西别有感触而寄托又深远。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代词,代在势利、爱憎、毁誉中间争斗的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何况还要让人到那势利、爱憎、毁誉中间去争斗呢/大凡像我这样违背自己的性情,劳苦自己的身体,被生活问题所驱迫的情况。
B.然而/这样。句意:然而我母亲的赡养没条件达到最好/既然如此,那么我所研习的学问虽然很广博。
C.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因果。句意:搭建起草房来供自己休息,悠闲又快乐/有人厌恶我而对我进行诋毁。
D.均为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句意:日夜各自推究自己所擅长的学问/但所承当的却可以称得上重大。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B.“于是没有办法跟这里的人和谐相处”错误,“无与处于是也”的意思是:与身在这草房中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自己就足以傲视在朝为官的尊贵和富拥四海的财富”错误,原文的表述是“结茅以自休,嚣然而乐。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意思是:搭建起草房来供自己休息,悠闲又快乐。世上固然有身在朝廷的显贵,财富与国君匹敌(相当)的富人,但我不愿意和他们互换位置。“不愿意和他们互换位置”不等于“傲视在朝为官的尊贵和富拥四海的财富”。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得邻之茆地,蕃之,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嚣然而乐。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可概括为:居住在南轩,欣赏自然美景,忘掉功名富贵,感到快乐。
依据“然而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疏之书,与夫论美刺非、感微托远、山镵冢刻、浮夸诡异之文章,下至兵权、历法、星官、乐工、山农、野圃、方言、地记、佛老所传,吾悉得于此”“处与吾俱,可当所谓益者之友非邪”可概括为:南轩如同朋友,在这里博览群书,懂得修身养性之道,感到快乐。
依据“吾窥圣人旨意所出,以去疑解蔽。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始终之概以自广。养吾心以忠,约守而恕者行之。其过也改,趋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可概括为:读圣贤书,明白事理,懂得治国之道,感到快乐。
参考译文:
南轩记
曾巩
得到邻近杂草很多的一块地,围上篱笆,栽上竹木,在里面灌水种蔬菜,搭建起草房来供自己休息,悠闲又快乐。世上固然有身在朝廷的显贵,财富与国君匹敌(相当)的富人,但我不愿意和他们互换位置。
世人的性情各不相同,由此而明白处于闲散的生活状态中,隐居在僻静的处所,与我的性情最为合适。迫使我去做繁杂的事情,原本就不是我那天赋的长处所在,何况还要让人到那势利、爱憎、毁誉中间去争斗呢?
然而我母亲的赡养没条件达到最好,兄弟们的粗食淡饭也没办法每顿都吃得上,我被解决这些生活问题驱迫,有时在田地里用饭,有时在野外住宿,不能够经常呆在这草房中,哪能在心里不焦躁呢?
不过冷静一下再想想,大凡像我这样违背自己的性情,劳苦自己的身体,被生活问题所驱迫的情况,也是有理由去做的了。读书人原本就有该勤苦的事,也有该尽力的事,明白这些都是从上天那里承受过来的,进而顺从它,那我也就没有任何地方不是该欢乐的了,为什么偏偏一定要在这草房里休息才算好呢?回想我所爱好的东西很高远,与身在这草房中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然而六经、诸子百家、史家的著述,注解之类的书籍,以及评定美好事物,讽刺丑恶现象,对细微的东西别有感触而寄托又深远,凿于山崖和镌刻在墓石,浮夸又诡谲怪异的文章,下至用兵谋略、历法星象、乐舞音律、农作物种植、方言和地理书,佛教道教所传授的教义法术,我又全在这草房中获取到。
从伏羲以来,往下又历经秦朝汉朝直至当代,圣人贤人和突出的奇才穷尽岁月,付出极大的精密思索,日夜各自推究自己所擅长的学问,分析辨明各种事物的论断。这些论断对于天地万物,小事与大道的关系,修养好自身,治理民众,国家天下安定混乱安危存亡的最高表现,没有不详尽载述的。这样一来,草房与我在一起,可以够得上人们所说的增长自己见闻的好朋友吧?
我窥探圣人主旨用意的出发点,用它来去除疑惑,解开蒙昧。贤人和明智者称说事物,连及类属,勾勒出由始至终的大概情形,用它来扩充自己。拿忠诚来培植我的心性,紧紧约束住节操,按宽容的原则去行事。人有过错就改正,凭勇敢去对待所要奔赴的事业,靠永不止息来实现最高的目标,这些都是我要从内心来加以索求的东西(原因)。
获得到适当的时机就去施行,这时还守身在深山长谷而不出世,显然也是错误的。得不到适当的时机就作罢,这时还要不辞劳苦地去谋求践行自己的主张,显然也是错误的。我在适宜问题的处理上做得还不够,有人喜爱我而对我加以称赞,这是不对的。我在适宜问题的处理上做得很充分,有人厌恶我而对我进行诋毁,这也是不对的。
他们这两种态度,与我又有什么相干呢?进退适宜,正是我对上天和世人所应承当的东西。既然如此,那么我所研习的学问虽然很广博,但所持守的却可以称得上简要;所谈论的东西尽管浅近,很容易了解,但所承当的却可以称得上重大。
把以上这些话写在南轩的墙壁上,早晚看看它,用来激励自己上进。南丰曾巩记。
11.A 12.C 13.C 14.通晓各种技艺的外在表现的人,可以和他讲习六艺之事。 15.①学“艺”以修身:君子通过学“艺”丰富技能,修饰仪态,培养德行,充实内在,以成为文质兼美的盛德之士。
②学“艺”以理民治世:君子学“艺”既要知晓“艺”的外在形式,也要通晓“艺”的内在实质,将内在品德充分表现出来。这样的君子治世,可使百姓尊卑有序、和睦友爱,进而安上治民、移风易俗。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A.已,止。句意:圣人也不能停止(学艺)。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句意:解外物就会生发欲念/君子以只穿上君子服装而无君子仪容为耻。
B.代词,代繁多的事/助词,的。句意:事繁多就无法有条理地处理好了/品德高尚的人学问技艺必定丰富。
C.均为连词,那么。句意:树木没有枝叶就不能使根干壮大/仁爱之心具备了,那么百姓就会愉悦。
D.语气词,大概/代词,六艺的。句意: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但六艺的目的是一样的。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不属于‘艺’的范畴”错误。原文是说并不是礼乐的根本。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识”,通晓;“华饰”,外在表现;“可与讲事”,省略句。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第二段“先王之欲人之为君子也,故立保氏掌教六艺……教六仪……艺能度乎德行,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纯粹内实,光辉外著……故宝玉之山土木必润,盛德之士文艺必众”可概括为:学“艺”以修身:君子通过学“艺”丰富技能,修饰仪态,培养德行,充实内在,以成为文质兼美的盛德之士。
结合第三段“故恭恪廉让,艺之情也;中和平直,艺之实也;齐敏不匮,艺之华也;威仪孔时,艺之饰也。通乎群艺之情实者,可与论道;识乎群艺之华饰者,可与讲事。事者,有司之职也;道者,君子之业也。君子兼之,则贵也。艺者,心之使也,仁之声也,义之象也。故礼以考敬,乐以敦爱,射以平志,御以和心,书以缀事,数以理烦。敬考则民不慢,爱敦则群生悦,志平则怨尤亡,心和则离德睦,事缀则法戒明,烦理则物不悖。六者虽殊,其致一也。其道则君子专之,其事则有司共之,此艺之大体也”可概括为:学“艺”以理民治世:君子学“艺”既要知晓“艺”的外在形式,也要通晓“艺”的内在实质,将内在品德充分表现出来。这样的君子治世,可使百姓尊卑有序、和睦友爱,进而安上治民、移风易俗。
参考译文:
艺的产生,大概是因为人心有智慧吧?创造艺的人,是想要用它教化百姓。(人)生在世就要了解外物,了解外物就会生发欲念,欲念起事就繁多,事繁多就无法有条理地处理好了。所以圣人凭借智慧而创造艺,凭借艺来成事,二者近则关乎自身,远则关乎外物。艺是用来彰显智慧、发挥能力控制事情和治理百姓的,圣人也不能停止(学艺)。艺是通过行事培养德行的,德是通过道义引导自身的。艺是德行的枝叶,德行是人的根本。这二者不能偏重其一,不能离开彼此而存在。树木没有枝叶就不能使根干壮大,所以称它为病树;人不学艺就不能成就德行,所以称他为粗鄙的人。如果要想成为君子,就一定要兼备德与艺。
先王想让人们成为君子,所以设置官员掌管教授六艺,一是礼,二是乐,三是射,四是御,五是书,六是数。教授六仪,一是祭祀的仪容,二是招待宾客的仪容,三是朝廷上的仪容,四是丧事上的仪容,五是军旅中的仪容,六是车马上的仪容。大胥掌管在学校读书人的名册,(学生)春季入学,(先)祭祀先圣先师,(再学习舞蹈)使动作整齐又符合音乐节奏;秋季区分才艺高下,使声音符合旋律节奏,诵读讲习,按时(进行)不懈怠。所以《诗》说:“获蒿葱茏真繁茂,丛丛生长在山坳。已经见到那君子,快快乐乐好仪表。”善育人材,不就如让人学艺一样吗?既修养了内在品质,再加上外在才艺的修饰,内在品质与外在才艺都显著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完人,之后才可进入太庙,才可推荐给王公。所以君子无仁就无法立身,无义就不能行事,无艺就无法提升修养,没有符合礼法的仪容就不庄重,四方面都无过失,那么圣贤之才就具备了。《易》说:“无所不有就叫做伟大业绩。”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君子就是(要让)外在与内心相称、大事小情都符合礼义法度。所以外表言行要与内心相符合,才能技艺要与德行匹配,(这样)美在其中,通达四肢,才干与品德充实于内,光辉形象显著于外。孔子说:“君子以只穿上君子服装而无君子仪容为耻,以只有君子仪容而无君子谈吐为耻,以只有君子的谈吐却没有君子的品德为耻。”所以藏着宝玉的大山土地草木一定很有光泽,品德高尚的人学问技艺必定丰富。
孔子认为安定国家、治理百姓,没有比用礼教更有效的了。改变风气及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存在六艺之中,显现出的是其中的小节。那些摆放礼器、拿着音乐舞蹈的用具、登高趋下,疾行腾跃或屈曲伸舒,俯身仰首这些技艺,并不是礼乐的根本。礼乐的根本,难道不是合乎仁德之音吗?《诗》说:“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嬉娱任逍遥。”这就是礼乐所崇尚看重的。所以恭敬谨慎、清廉、逊让是艺的本性;中正平和、正直无私是艺的实质;敏捷不懈是艺的外在光环;仪容庄重甚合时宜是艺的外在装饰。通晓艺的本性实质的人,可以和他谈论六艺之道;通晓各种技艺的外在表现的人;可以和他讲习六艺之事。六艺之事是官员的职责,六艺之道是君子的追求。君子既通晓艺的本性实质,又知晓艺的外在表现,就很可贵了。艺是内心(对品德)的追求,是仁的言语,是义的外化。所以礼用来促进敬肃,乐用来勉励仁爱,射来使心志平和,御来使心境平和,书用来记叙事情,数用来梳理烦难。敬肃之心加强了,那么百姓不会怠慢;仁爱之心具备了,那么百姓就会愉悦;心志平和了,那么责备埋怨就没有了;心境调和了,那么思想不一致的人也会和睦相处了;事情用文字记录下来了,那么法规戒律就明了了;烦难梳理了,那么事情就顺利了。六艺虽然不一样,但目的是一样的。六艺之道是君子一心追求的,六艺的仪事是官员掌管的,这就是艺的大略。
16.B 17.D 18.D 19.A 20.观点:史家的鉴识会影响史书命运。
依据:
(1) 《左传》是三传中最优者,但经历汉、魏不被列于学官,儒者也不尊崇。
(2) 《汉书》继承《史记》的风格,二者却因评论者见识水平不一而褒贬不同。
(3) 刘祥违背史书记事原则,对各种晋书进行了不恰当的评价。
(4) 《老经》《庄子》《论衡》《太玄》都因为遇到合适的时代或知音,才得以扬名于世。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明”,清醒。句意:人的神智有昏聩有清醒。
“明”,分清。句意:分清其中的善恶是非。
B.“值”,碰到。句意:碰到鲁仲连才得以澄清。
“值”,碰到。句意:碰上嵇康、阮籍才受到重视。
C.“核”,研核。句意:要想评价研核恰如其分。
“核”,真实。句意:它的事情真实。
D.“殊”,不相同。句意:才能见识本不相同。
“殊”,非常。句意:非常合适恰当。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因此。句意:对事物的诋毁赞誉因此而不同。
“以”,用来。句意:怎么能够用来辨别它们的利害得失。
B.“其”,大概。句意:大概只有千年才能遇到一次吧!
“其”,这。句意:可见这是无的放矢地妄加批评了。
C.“诸”,兼词,相当于“之于”。句意:和《左传》相比。
“诸”,各个。句意:一一评说各家晋史。
D.“而”,但是。句意:但它们大抵上风格相同。
“而”,但是。句意:应当明辨而不浮华。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若斯流者,可胜纪哉”,“若”,像;“斯流”,这一类;“胜”,尽、完;“纪”,记载。句意:像这一类的遭遇,能记载得完吗?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主要原因是标准无法确定”错误,根据原文“斯则物有恒准,而鉴无定识”可知,引出对人毁誉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事物有一定的标准,而鉴别却没有固定的认识。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原文“斯则物有恒准,而鉴无定识,欲求铨核得中,其唯千载一遇乎!况史传为文,渊浩广博,学者苟不能探赜索隐,致远钩深,乌足以辨其利害,明其善恶”可知,本文的观点是史家的鉴识会影响史书命运。
根据原文“观《左氏》之书,为传之最,而时经汉、魏,竟不列于学官,儒者皆折此一家,而盛推二传”可知,《左传》是三传中最优者,但经历汉、魏不被列于学官,儒者也不尊崇。
根据原文“逮《史》《汉》继作,踵武相承。王充著书,既甲班而乙马;张辅持论,又劣固而优迁。然此二书,虽互有修短,递闻得失,而大抵同风,可为连类”可知,《汉书》继承《史记》的风格,二者却因评论者见识水平不一而褒贬不同。
根据原文“刘祥撰《宋书·序录》,历说诸家晋史,其略云:‘法盛《中兴》,荒庄少气,王隐、徐广,沦溺罕华。’夫史之叙事也,当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若斯而已可也”可知,刘祥违背史书记事原则,对各种晋书进行了不恰当的评价。
根据原文“若乃《老经》撰于周日,《庄子》成于楚年,遭文、景而始传,值嵇、阮而方贵”“若《论衡》之未遇伯喈,《太玄》之不逢平子,逝将烟烬火灭,泥沉雨绝,安有殁而不朽,扬名于后世者乎”可知,《老经》《庄子》《论衡》《太玄》都因为遇到合适的时代或知音,才得以扬名于世。
参考译文:
人的认识有畅通有滞塞,人的神智有昏聩有清醒,对事物的诋毁赞誉因此而不同,喜爱憎恨因此而各异。三王受到诽谤,碰到鲁仲连才得以澄清;五霸享有名声,遇上孔子才受到诋毁。这就是事物有一定的标准,而鉴别却没有固定的认识,要想评价研核恰如其分,大概只有千年才能遇到一次吧!何况史传作为文献,精深博大,学者如果不能窥探求索它的幽深隐微之处,不能探寻其中深远的事理,怎么能够辨别它们的利害得失,分清其中的善恶是非。
看看《左传》这部书,是三传中最好的,而在汉、魏两代,竟然不列入学官,儒学者都轻视《左传》一家,而极力推崇《公羊传》《谷梁传》。左丘明身为鲁国史官,从孔子处接受了《春秋》经,论时代与孔子出生于同一时代,论才德他们都以巧言伪善为可耻。另外两家,都师从于孔子的弟子,是最先显达者的门人,才能见识本不相同,年代又相隔久远,怎么能拿那再传之说,来比这亲自受经而写成的《左传》呢!再加上《公羊传》《谷梁传》的道理又有偏颇,言词多鄙俗粗野,和《左传》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到《史记》《汉书》相继著述,前后相承。王充著书,已经称班固第一司马迁第二;张辅立论,又贬低班固而褒扬司马迁。然而这两部史书,虽然互有长短,不断听到有关它们得失的评价,但它们大抵上风格相同,可以看作同类著作。班固遵循过去的惯例,非常合适恰当,难道说虽然是费尽神思创造出来的著作,反而要受到见识浅薄的人讥笑。
刘祥撰写《宋书·序录》,一一评说各家晋史,他的观点概括地说是:“何法盛的《晋中兴书》,杂芜而缺少气象,王隐的《晋书》、徐广的《晋纪》,沉沦而缺乏华彩。”史书的叙事,应当明辨而不浮华,质朴而不俚俗,它的文辞正直,它的事情真实,像这样就可以了。如果一定要像孔文举的文章那样含有特异的气质,像刘公幹的文章一样高爽飘逸,像扬子云的文章那样内含美质,像司马相如的文章那样文采飞扬,这就成了拼凑汇集华丽的辞藻,雕琢描绘漂亮的文章,要想称作实录,难道可能吗 以此来诋毁指责史书,可见是无的放矢地妄加批评了。
人的废弃兴起,是时机造成的。人的困窘显贵,是命运主宰的。而史书的命运,也正是如此。至于《老经》撰著于周代,《庄子》成书于楚国时代,遇到汉文帝、汉景帝才开始流传,碰上嵇康、阮籍才受到重视。像这一类的遭遇,能记载得完吗!所以说“废弃兴起,在于时机。困窘显贵,决定于命运”。假使当时没有识宝的人,世上缺乏真正的知音,就像《论衡》没有遇到蔡伯嘴,《太玄》没有碰到张平子,这些书就将会烟消火灭,湮没无闻,哪里还有埋没而不朽,扬名于后世的呢!
21.D 22.C 23.B 24.现在凭借个人的困窘与显达,就想要评判天道是否存在,糊涂啊(太糊涂了)! 25.①天与人各有所胜:天道胜在化育万物保证生长,人道胜在制定法令治理万物;
②天与人互相影响:天为人类生活提供物质基础,人发挥才智弥补上天的不足;
③天与人互不主宰:天不会决定人世的治乱兴衰,人改变不了天时季节的轮转。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D.“驳:反驳”解释错误,应解释为“混淆”,句子意思是:如果法令稍微废弛,那么是非就会混淆。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形容词后缀,……的样子。/介词,相当于“于”,引出对象。句意:这说明天道昏昧模糊,并不存在一个发挥主宰作用的天。/天常常凭借它的能力来俯视人间。
B.连词,表因果关系。/连词,表并列。句意:因为是做了善事所以这样。/祸患也能够凭借侥幸而得以避免。
C.均是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句意:天怎么能干预人们的事呢?/跟天有什么关系呢?
D.代词,有人。/副词,或许。句意:有人因为贤德而尊贵显赫。/福禄或许能够凭借奸诈的方式获取。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并通过抑强济弱来调和”说法错误,原文“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说的是天的规律是生养培育万物,它的作用是使万物或强或弱,并不是“抑强济弱”。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以”,凭借;“穷通”,困窘与显达;“质”,评判;“惑”,糊涂。
2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依据原文“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与人交相胜耳。其说曰: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可知,天与人各有所胜:天道胜在化育万物保证生长,人道胜在制定法令治理万物。
依据原文“阳而阜生,阴而肃杀;水火伤物,木坚金利;气雄相君,力雄相长:天之能也。阳而艺树,阴而揫敛;防害用濡,禁焚用光;义制强讦,礼分长幼;右贤尚功,建极闲邪:人之能也”可知,天为人类生活提供物质基础:阳气升腾,万物旺盛生长,阴气弥漫,万物肃杀萧条;而人可以发挥才智弥补上天的不足:阳气升腾时种植培育,阴气弥漫时聚敛收藏;防治水害,也用水灌溉;杜绝火灾,也用火取暖。所以天与人互相影响。
依据原文“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非有预乎治乱云尔;人恒执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预乎寒暑云尔”可知,天与人互不主宰:天不会决定人世的治乱兴衰,人改变不了天时季节的轮转。
参考译文:
世人谈论天道的认识有两种。那些认定天以意志而主宰人间祸福的人,会说:“天和人其实是形体与影子、原声与回声的关系:灾祸一定是因为罪行而降临,幸福一定是因为善举而招致,就跟的确有一个事物每天在发挥主宰作用的情形一样。”那些认定天与人完全没有关系的人,会说:“天和人其实是相违背不相同的关系:盗跖、庄蹻这样的人一生顺遂,孔子、颜渊这样的人却一生困厄,这说明天道昏昧模糊,并不存在一个发挥主宰作用的天。”
大凡有形的东西,都存在能或不能这样不同的情形。天,是有形体的事物中庞大的一种;人,是动物之中优异的一类。天能做到的,人一定做不到;人能做到的,天也有做不到的。所以我说:天和人的关系是各有所长。我的主张如下:天的规律是生养培育万物,它的作用是使万物或强或弱;人的规律在于制定法令制度,作用在于明辨是非。阳气升腾,万物旺盛生长,阴气弥漫,万物肃杀萧条;水和火可以损伤物体,木质坚硬,金属锋利;精气雄健者、体力强健者争相为主宰:这是天的作用。阳气升腾时种植培育,阴气弥漫时聚敛收藏;防治水害,也用水灌溉;杜绝火灾,也用火取暖;用正义来制止强暴和攻讦,用礼制来区分长幼尊卑;尊重贤德崇尚功绩,设立准则防止邪恶:这是人的作用。
人道能胜过天道的地方,是法令。法令得到普遍推行时,法令认定为正确的就是大家共同认为正确的,法令认定为错误的也就是大家共同认为错误的。天下的民众如果践行正道一定会得到奖赏,违反正道一定要接受惩罚。一个人得到奖赏,即使是被授予三公的尊位、超乎寻常的优厚俸禄,大家对待这样的情形时也都认为合适。为什么呢?因为是做了善事所以这样。一个人接受惩罚,即使是遭受亲属族人被害、身受刀锯的酷刑,大家对待这样的情形时也都认为合适。为什么呢?因为是做了坏事所以这样。所以人们说:“天怎么能干预人们的事呢?福禄能够因为善举取得,祸患也就能够因为恶行招致,跟天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法令稍微废弛,那么是非就会混淆,受奖赏的不一定都是好人,受惩罚的不一定都是坏人。有人因为贤德而尊贵显赫,有时也会有品性不好的人位列其中;有人因为犯错而受到羞辱,有时也会有无罪的人置身其中。所以人们会说:“那些理所应当的事情确实发生了,是合理的;那些不应发生的事情也发生了,难道合理吗?这是天命啊。福禄或许能够凭借奸诈的方式获取,祸患也能够凭借侥幸而得以避免。”人间的道义出现混乱,所以对天命的认识也就混乱了。如果法令完全废弛,那么是非颠倒,奖赏常常落在奸佞之辈,而惩罚常常落在正直人身上,道义不足以制服强暴,刑罚不足以战胜错误,人能够超出天的才能就完全丧失了。所以说,天能做的,是生养万物,人能做的,是治理万物。法令得以普遍推行,人们就会说:“天怎么会干预人事呢?我践行正道就行了。”法令完全废弛时,人们就会说:“天道究竟有什么作用呢?不过是任人摆布罢了。”法令稍微废弛时,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就出现混乱了。现在凭借个人的困窘或显达,就想要评判天道是否存在,糊涂啊!
我说:天常常凭借它的能力来俯视人间,并不会干预人间治乱;人们常常凭借自身能力仰望天,也不能干预寒暑季节的轮转;生于太平之世的人,(因为)法令清明,都知道赏罚源于何处,所以不会去感激或怨恨天;生于乱世的人,(因为)法令废弛,赏罚的依据不可知,所以把人为的过失归结于天,这并不是天在干预人事。
26.C 27.D 28.B 29.B 30.第一问答案要点:
①“轻赎之法”对犯罪的富贵者打击力度有限,削弱了法律的威慑力,甚至变相引发奸恶。
②“减罪之律”使无辜者因不能自我辩白清楚而获酷刑,使有罪者因无证据而免死,导致量刑轻重失实。
第二问参考角度:
①立足于历史,认同苏洵主张。如:重赎有助于打击权贵肆意违法的嚣张气焰,能够使“罪疑者”中真正的罪犯受到严惩,也能使“罪疑者”中的无辜者免遭杀头,所以“重赎”能够发挥法律的作用。
②立足于现实,不认同苏洵主张。如:权贵虽然因重赎而付出了惨重代价,但也获得了免罪的特权;而无钱的疑罪者,依然会被判有罪,所以,重赎会破坏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起不到法律应有的作用。
③将以上二者结合,通过比较,辨证地评判。如:从苏洵的时代局限性角度谈重赎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再从现代法制观的角度谈重赎的局限性。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惩:惩处”错误。“必困之而后人惩焉”的意思是“但一定要使受罚的人穷困,然后人们才会惧怕”,所以“惩”的意思是“戒惧,惧怕”。
故选C。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目的;介词,用。句意:以求回避法律的制裁。/这靠什么能治理得好呢?
B.介词,引出动作对象;介词,表被动;句意:于是统一实施法律。/但他们也一定被沉重的赎金压得困穷不堪。
C.助词,取独;代词,它。句意:地方小吏若奉公执法。/所以那时的百姓害怕法律制裁到自己身上。
D.都是连词,那么。句意:那么大臣将蒙受耻辱,朝廷也会受到轻视。/那么虽然他没有受到法律刑处。
故选D。
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一定要痛恨有罪者并使后世之人畏惧”错误,“必痛之而后人畏焉”的意思是:一定要使受刑的人痛苦,然后人们才会畏惧。
故选B。
2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
B.“所以虽然法律没有施行”错误。由原文“但不能先使民务为仁义,使法律之所禁不用而自行如三代时”可知,但这样的法律不能首先使百姓致力于行仁义,不能使它所规定的禁令像夏、商、周三代时那样,虽然不曾实施却自然得到执行。由此可知,原文说的是“虽然不曾实施却自然得到执行”,可见法律有施行。
故选B。
3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评价的能力。
第一问答案要点:
由原文“今也,大辟之诛,输一石之金而免。贵人近戚之家,一石之金不可胜数,且不笞不戮,彼已幸矣,而赎之又轻,是启奸也”可知,而现在,大辟这种死罪,缴纳一石之金就可赦免。显贵和皇亲国戚这样的人家,一石之金不可胜数,再说不受笞刑,不被处死,他们已经是万幸了,而用金赎罪又如此轻松,这是引发奸恶啊!由此可知,“轻赎之法”对犯罪的富贵者打击力度有限,削弱了法律的威慑力,甚至变相引发奸恶。
由原文“使彼为不能自明者邪,去死而得流,刑已酷矣;使彼为诚杀人者邪,流而不死,刑已宽矣:是失实也”可知,假使他是属于自己不能辩白的人呢,去掉死刑而改判流放,这刑罚已够残酷了;假使他是的确杀了人的呢,判为流放而不受死刑,这刑罚又够宽松了。这是量刑失实的弊病啊!由此可知,“减罪之律”使无辜者因不能自我辩白清楚而获酷刑,使有罪者因无证据而免死,导致量刑轻重失实。
第二问参考角度:
立足于历史,认同苏洵主张。由原文“彼贵人虽号为富强,苟数犯法而数重困于赎金之间,则不能不敛手畏法。彼罪疑者,虽或非其辜,而法亦不至残溃其肌体”可知,那些显贵虽然号称富强,若屡次犯法而屡次受困于沉重的赎金,那他们也不能不畏惧法律而收敛恶行。那些罪行有疑问的,虽然有的确属无辜,但刑法也不至于使他们的肌体受到摧残。重赎有助于打击权贵肆意违法的嚣张气焰,能够使“罪疑者”中真正的罪犯受到严惩,也能使“罪疑者”中的无辜者免遭杀头,所以“重赎”能够发挥法律的作用。
立足于现实,不认同苏洵主张。由原文“若其有罪,则法虽不刑,而彼固亦已困于赎金矣。夫使有罪者不免于困,而无辜者不至陷于笞戮”可知,如果他真有罪,那么虽然他没有受到法律刑处,但他们也一定被沉重的赎金压得困穷不堪。使真正有罪的人不免于困穷,而无辜的人不至于受到笞刑和杀戮。权贵虽然因重赎而付出了惨重代价,但也获得了免罪的特权;而无钱的疑罪者,依然会被判有罪,所以,重赎会破坏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起不到法律应有的作用。
将以上二者结合,通过比较,辨证地评判。从苏洵的时代局限性角度谈,“重赎”能够发挥法律的作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再从现代法制观的角度谈,重赎会破坏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起不到法律应有的作用,有其局限性。
参考译文:
议法
古代用仁义实施法律,后世靠法律实施仁义。夏、商、周三代的圣王,他们推行教化的根本是从学校开始,然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天下,而表现在礼乐制度的实行。下面的百姓受到礼乐感化,致力于施行仁义,以求回避法律的制裁。所以他们的法律虽然没有实施,但法律所规定的禁令在百姓中也不是没有得到执行。后来到了汉代、唐代,那时的教化已不能够感动百姓,于是统一实施法律,所以那时的百姓害怕法律制裁到自己身上,也有时互相勉励奉行仁义。唐代制定《刑统》,罪责细分轻重,辨析明白,加上奉行仁义,没有什么偏袒不正。但这样的法律不能首先使百姓致力于行仁义,不能使它所规定的禁令像夏、商、周三代时那样,虽然不曾实施却自然得到执行。然而概括它的最终结果,也还能够使百姓尽力奉行仁义。而它之所以比不上三代,是有原因的,那是施政的过错而非法律的过错。
因此,宋据有天下后,沿袭汉、唐法律,改变了一些条目,保留了它的基本内容。地方小吏若奉公执法,老奸大猾就要束手请死,丝毫不会遗漏。然而事实上常常忧虑讼案太多,又往往担心盗贼甚众,这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法律公正无私而官吏偏私不正。何况法律规定的条款中又不能没有一点漏洞,这靠什么能治理得好呢?
当今皇帝的子弟,以及卿大夫和他们的子弟,都是皇帝认为优秀特异的人。他们当中有人犯了罪,如果让他们与贱民一同受笞刑,一同被杀戮,那么大臣将蒙受耻辱,朝廷也会受到轻视,所以有用金赎罪的规定,这是用来使人保持自尊的,不是用来帮助罪人的。施刑一定要使受刑的人疼痛,然后人们才会畏惧;出钱赎罪虽不能使人疼痛,但一定要使受罚的人穷困,然后人们才会惧怕。而现在,大辟这种死罪,缴纳一石之金就可赦免。显贵和皇亲国戚这样的人家,一石之金不可胜数,再说不受笞刑,不被处死,他们已经是万幸了,而用金赎罪又如此轻松,这是引发奸恶啊!
犯罪行为本来就有怀疑,如果有人被诬告杀人,他自己却又不能辩白清楚;有人的确杀了人,但官吏却不能用事实来折服他,这些都不可用制裁真正杀人者的法律定罪。因此有减罪的法律规定,应当判死刑的改判流放。假使他是属于自己不能辩白的人呢,去掉死刑而改判流放,这刑罚已够残酷了;假使他是的确杀了人的呢,判为流放而不受死刑,这刑罚又够宽松了。这是量刑失实的弊病啊!
如今显贵和皇亲国戚都可用金钱赎罪,而证据不足的疑犯却不在赎罪之列,不如都实行重赎的做法。那些显贵虽然号称富强,若屡次犯法而屡次受困于沉重的赎金,那他们也不能不畏惧法律而收敛恶行。那些罪行有疑问的,虽然有的确属无辜,但刑法也不至于使他们的肌体受到摧残;如果他真有罪,那么虽然他没有受到法律刑处,但他们也一定被沉重的赎金压得困穷不堪。使真正有罪的人不免于困穷,而无辜的人不至于受到笞刑和杀戮,如此可谓一举而两利。这是智者应做的事。
31.D 32.B 33.A 34.D 35.要点:魏征先以“竭泽取鱼”“焚林而畋”类比,指出简点中男入军造成的危害;接着分析兵在于精不在于多,礼遇精兵可以提高作战能力,不必虚增细弱之民;再针对现实中的三件大事指出太宗失信于民的问题,朝令夕改,不信臣下,会造成臣民不知所从的后果。
魏征言辞恳切,层层反问突出观点,且与太宗以民为本、崇礼立信的治国方略一致,缓解了太宗的情绪,直言指出太宗自以为的诚信是失信,虽令太宗惊愕,但依据事实阐说,引起太宗反思自身,最终接受谏言。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D.“蔽”:被蒙蔽。句意:我见你固执己见没完没了,怀疑你不大了解这些事情。
故选D。
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虽”:连词,即使。句意:即使未满十八岁。
“虽”:连词,虽然。句意:士兵人数虽然增多了。
B.“以”:介词,用,凭。句意:用礼来对待他们。
“以”:介词,用,凭。句意:让百姓凭什么相信?
C.“之”: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我做国君。
“之”:代词,代百姓。句意:免除租税的命令下达百姓之后。
D.“乃”:动词,是。句意:是我不通民情。
“乃”:连词,于是。句意:于是下令停止征召中男入伍。
故选B。
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年龄小”错误,句意:哪里是因为人数少,只是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
故选A。
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君主应把事务交给他们,不能独断专行”错误,从“至于简点,即疑其诈伪。望下诚信,不亦难乎?”可知,原文是说君主要给予官员应该有的信任。
故选D。
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臣闻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获兽,明年无兽。若次男已上,尽点入军,租赋杂徭,将何取给?”可知,魏征先以“竭泽取鱼”“焚林而畋”类比,指出简点中男入军造成的危害;
从“且比年国家卫士不堪攻战,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遂使人无斗心。若多点取人,还充杂使,其数虽众,终是无用。若精简壮健,遇之以礼,人百其勇,何必在多?”可知,魏征接着分析兵在于精不在于多,礼遇精兵可以提高作战能力,不必虚增细弱之民;
从“陛下每云,我之为君,以诚信待物,欲使官人百姓并无矫伪之心。自登极已来,大事三数件,皆是不信,复何以取信于人?……”可知,魏征再针对现实中的三件大事指出太宗失信于民的问题,朝令夕改,不信臣下,会造成臣民不知所从的后果。
从“太宗愕然曰:‘所云不信,是何等也?’”“征曰:‘陛下初即位……望下诚信,不亦难乎?’”“太宗曰:‘……今论国家不信,乃人情不通。我不寻思,过亦深矣。行事往往如此错失,若为致理?’”可知,魏征言辞恳切,层层反问突出观点,且与太宗以民为本、崇礼立信的治国方略一致,缓解了太宗的情绪,直言指出太宗自以为的诚信是失信,虽令太宗惊愕,但依据事实阐说,引起太宗反思自身,最终接受谏言。
参考译文:
简点使、右仆射封德彝等人,都想把年满十八岁以上未成壮丁的中男也征召入伍。敕书已制,进行审议,魏征上奏认为不可以实行。
封德彝又上奏说:“今天看到简点军士的官员说,在次男中有很多身强体壮的人。”
太宗发怒,于是制敕:“中男以上,即使未满十八岁,只要身体强壮的,也可征召入伍。”魏征又不听从,不肯签署敕文。
太宗将魏征、王珪都召来,怒形于色,对他们说:“中男如果确实瘦小,自然不能简点入军。如果身体确实强壮,也可以征召入伍。这对你们有什么妨碍?为什么要这样过于固执,我不了解你们的用意!”
魏征严肃地回答说:“臣听说排尽池塘的水捕鱼,不是捕不到鱼,而是第二年就没有鱼可捕了;焚烧树林捕猎,不是抓不到野兽,而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可猎了。如果次男以上的男丁,都简点入军,那么租赋杂役将靠谁来供给?而且近年来的士卒不能胜任攻城作战的要求,哪里是因为人数少,只是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这使他们失去了斗志。如果再多多征召士卒,勉强充当杂役,士兵人数虽然增多了,但终究也没有什么用。如果精心选拔身体健壮的成年男子,以礼对待他们,那么人人都会勇气百倍,何必要那么多兵士?陛下常说,我做国君,以诚信对待他人,想要让官吏、百姓都没有矫饰虚伪的心思。但是自从陛下即位以来,有几件大事都是不守信用的,这又凭借什么取信于人呢?”
太宗惊愕地说:“你所说的不守信用的事,是指哪些?”
魏征说:“陛下刚即位时,下诏书说:‘过去欠下的租税债务,拖欠官府的财物,全部予以免除。’并且立刻命令主管部门,列为条例公布。但秦王府所征的租税和债物,却不算在官府财物之列。陛下从秦王到天子,原秦王府所征调的财物都不算官府财物,那还有什么东西才算是官府财物呢?又如诏令关中免除两年租税,关外免除徭役一年。百姓蒙受皇恩,无不欢欣喜悦。随即却再下诏书:‘今年百姓大多已经服完徭役,如果从今年开始放免,便都是空受皇恩。若是已经开始服役或缴纳租税的,今年仍然收纳了结,所免除的租税都从明年开始。’免除租税的命令下达之后,又重新征收,这样百姓的心里,不能不感到奇怪。已经征得租税财物,就立即征召士卒入伍,所谓明年开始,让百姓凭什么相信?再如,共同治理国家的责任寄托在刺史和县令身上,每年清查户口,征收赋税,都委派他们去操办。到了选取士卒时,又怀疑他们弄虚作假。如此,希望下级诚实守信,不是很困难的吗?”
太宗说:“我见你固执己见没完没了,怀疑你不大了解这些事情。现在你谈论的国家失信于民,是我不通民情。我没有认真思考,错误确实严重啊。处理事情常常像这样有过错失误,怎能治理好国家呢?”于是,下令停止征召中男入伍,赐给魏征金瓮一口,赐给王珪绢五十匹。
36.C 37.D 38.B 39.D 40.苏辙认为:柔弱可以胜过刚强,赞许汉文帝的怀柔政策。首先列举尉佗、匈奴、刘濞等相关史实进行正面例证;接着举晁错削藩导致七国之乱,从反面进行论证;然后借百姓刺虎进行类比论证。行文简洁明了,论证思路清晰。
方苞认为:汉文帝有“君德”,但少“治功”,是因为他信奉黄老之道,有缺然之心。首先将魏晋南北朝以来专横统治的帝王与汉文帝进行对比论证,然后引用孔子及《尚书》中的话展开论证。行文雅洁有序,论证思路严谨。
【解析】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靡”意思不同。倒下,引申为归服;无,没有。句意:那些刚硬强大的人全都顺风归服了。/可是求官缺少门路。
B.正确,“鲜”意思相同,都是“少”。句意:大概不重蹈晁错覆辙的,就很难了。/又缺少兄弟。
C.错误,“首”意思不同。以……为首;头。句意:品评帝王的品德,一定以汉文帝刘恒为首位。/方头长腿,从神情上看是促织的优良品种。
D.正确,“师”意思不同。教化;向……学习。句意:能养活百姓却不能教化他们。/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故选C。
3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A.介词,趁;动词,沿袭。句意:刘濞趁这样的时机号召七个诸侯。/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
B.代词,代诸侯国;音节助词,不译。句意:中央主动削减他们的封地,他们发动叛乱迅速并且损害相对小。/过了一会儿,拿着一个象笏回来。
C.转折连词“却”;假设连词,“如果”。句意:全都从容自如地享有帝王宝座却没有半点犹疑。/人如果不讲仁义,怎么对待礼呢?
D.都是连词“来”。句意:大概意思就是,复兴先王的治国策略来使百姓明达。/君臣牢固地把守着来窥视周王朝。
故选D。
3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刘濞不一定会发动叛乱”错,应该是,刘濞一定不会叛乱。其中“必”,是“一定”,“未反”是“不反”的意思。
故选B。
3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认为张季不具备复兴先王之道的水平”错,原文“盖谓兴先王之道以明民,非己所能任也”,意思是“复兴先王的治国策略来使百姓明达,不是自己所能够胜任的”,是汉文帝说自己不具备复兴先王之道的水平,不是说张季。
故选D。
4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和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苏辙开篇引老子的话,然后亮明观点“汉文帝以柔御天下,刚强者皆乘风而靡”,可见苏辙认为:柔弱可以胜过刚强,赞许汉文帝的怀柔政策。
论证时先举例正面论证,“尉佗称号南越……佗去帝号,俯伏称臣。匈奴桀敖……虽未能调伏,然兵革之祸,比武帝世,十一二耳。吴王濞包藏祸心……濞无所发怒,乱以不作”,首先列举尉佗、匈奴、刘濞等相关史实进行正面例证;
接着举例反面论证,“至景帝不能忍,用晁错之计,削诸侯地。濞因之号召七国,西向入关。汉遣三十六将军,竭天下之力,仅乃破之”,举晁错削藩导致七国之乱,从反面进行论证;
然后借百姓刺虎进行类比论证,“猛虎在山,日食牛羊,人不能堪,荷戈而往刺之,幸则虎毙,不幸则人死,其为害亟矣。晁错之计,何以异此!”。
行文简洁明了,论证思路清晰。
方苞先指出“三王以降,论君德者,必首汉文,非其治功有不可及者也”,指出汉文帝有“君德”,但少“治功”;然后分析原因,“世徒见其奉身之俭,接下之恭,临民以简,以为黄、老之学则然,不知正自视缺然之心之所发耳”,是因为他信奉黄老之道,有缺然之心。
论证时先说“自魏、晋及五季,虽乱臣盗贼闇奸天位,皆泰然自任而不疑……文帝则幽隐之中,常若不足以事此……之心也”,首先将魏晋南北朝以来专横统治的帝王与汉文帝进行对比论证;
然后引用孔子及《尚书》中的话展开论证,“孔子曰:‘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而不能教也。’《书》曰:‘周公师保万民。’”。
行文雅洁有序,论证思路严谨。
参考译文:
老子说:“柔韧能够战胜刚硬,弱小能够战胜强大。”汉文帝采用怀柔的策略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