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7-22 16:3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同步练习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深邃(suì)   尘滓(zǐ)   流露(lù)   惩(chénɡ)罚
B.绝缘(yán) 汀(tīnɡ)草 寂寥(liáo) 反差(chā)
C.俭(jiǎn)朴 依偎(wēi) 干瘪(biě) 相差(chā)
D.憎(zēnɡ)恨 熏陶(tāo) 文雅(yǎ) 绚(xuàn)丽
解析 B项yán—yuán;C项chā—chà;D项tāo—táo。
答案 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4分)
A.勘察 前仆后继 提纲挈领 揠旗息鼓
B.慰藉 优柔寡断 穷兵黩武 明火执仗
C.脉博 同仇敌忾 利令智昏 沽名钓誉
D.赫然 贻笑大方 提心吊胆 日没途穷
解析 A项揠—偃;C项博—搏;D项没—暮。
答案 B
3.下列一段文字中有多处引用,其中有一处不合语境,这一句是(  )(4分)
司空图形容这壮硕的艺术精神说:“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返虚入浑,积健为雄”,“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是有真宰,与之浮沉”,“吞吐大荒,由道反气”,“与道适往,著手成春”,“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行神如空,行气如虹”。艺术家精力充实,气象万千,艺术的创造追随真宰的创造。
A.“返虚入浑,积健为雄” B.“是有真宰,与之浮沉”
C.“与道适往,著手成春” D.“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解析 从上下文语境来看,引用的语句都是用来说明“壮硕的艺术精神”的,D项不能体现这种精神。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4分)
A.工作之余做兼职,搞创收,靠劳动来养活自己,冠冕堂皇,无可非议。
B.有些官员利用婚丧嫁娶来收受贿赂,东窗事发后还狡称这是朋友之间的 礼尚往来。
C.小刘同学站起来说道:“李老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我将要讲的只 能算是狗尾续貂。”
D.有些学校发给学生的学习资料题目陈旧,毫无新意,这种残羹冷炙是很 难保证学习质量的。
解析 B项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正确。A项冠冕堂皇,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含有贬义,不合语境。C项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更成熟的意见,不能用于第三方,在本句中没注意使用对象的限制,所以错了。D项残羹冷炙,剩下的饭菜或别人的施舍,资料陈旧与词义无关。
答案 B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4分)
A.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能够提升威海市民的精神生活品位,而且可以进 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B.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 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是由中国作协主办的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C.中国能否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从历史的视角看,最重要的,就是看 现在的青年人将被教育、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D.《阿凡达》的国内公映之所以比国外推迟了两周,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该片的发行方中影集团为自己投资的《十月围城》让路导致的。
解析 A项,递进关系语序颠倒;B项,“生前”与“遗愿”重复,去掉“生前”;D项,句式杂糅,“原因是……”与“是……导致的”只能用一种形式。
答案 C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
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王羲之云: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干,诗的节奏、韵脚,从窗户看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
李方叔词《虞美人》过拍云:“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
李商隐词:“画檐簪柳碧如城,一帘风雨里,过清明。”
风风雨雨也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诗境,是画意。
中国画堂的帘幕是造成深静的词境的重要因素,所以词中常爱提到。韩持国的词句:“燕子渐归春悄,帘幕垂清晓。”况周颐评之曰:“境至静矣,而此中有人;如隔蓬山,思之思之,遂由静而见深。”
董其昌曾说:“摊烛下作画,正如隔帘看月,隔水看花!”他们懂得“隔”字在美感上的重要。
然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司空图《诗品》里形容艺术的心灵当如“空潭泻春,古镜照神”,形容艺术人格为“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神出古异,淡不可收”。艺术的造诣当“遇之匪深,即之愈稀”,“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陶渊明所爱的“素心人”,指的是这境界。他的一首《饮酒》诗更能表现出诗人这方面的精神状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爱酒,晋人王蕴说:“酒正使人人自远。”“自远”是心灵内部的距离化。
然而“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才能悠然见南山,并且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见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由“心远”接近到“真意”。
晋人王荟说得好:“酒正引人著胜地。”这使人人自远的酒正能引人著胜地。这胜地是什么?不正是人生的广大、深邃和充实?于是谈“充实”。
6.“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文中“觉心”指的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暂绝世务,没有挂碍,空明而平静的心态。(从“这时一点觉心”来看,“觉心”的内涵同代词“这”有很大关系,而“这”指代前文)
7.苏东坡的诗句“静故了群动”的含意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心静,所以能见到外界万象所呈现出来的充实、内在、自由的生命或“万物静观皆自得”。(这是文中的一个论据,结合本句的含意和所论证的观点可以得出答案)
8.作者认为艺术空灵化要具备哪些条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距离化、间隔化。(或:对物象造成距离。或: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隔”)
(2)精神的淡泊。(或:心灵内部的距离化。从文中两句话“然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和“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可以得出答案)
9.本文全篇谈“空”,末句却为“于是谈充实”。作者认为空和充实是什么关系?(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认为艺术境界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而是要由空获得充实,由空去感悟人生的真谛。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杜工部被后人送上他徽号叫做“诗圣”。诗怎么样才算“圣”,标准很难确定,我们也不必轻轻附和。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能将他的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地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两晋六朝几百年间,可以说是中国民族混成时代,中原被异族侵入,掺杂许多新民族的血;江南则因中原旧家次第迁渡,把原住民的文化提高了。当时文艺上南北派的痕迹显然,北派真率悲壮,南派整齐柔婉,在古乐府里头,最可以看出这分野。唐朝民族化合作用,经过完成了,政治上统一,影响及于文艺,自然会把两派特性合冶一炉,形成大民族的新美。初唐是黎明时代,盛唐正是成熟时代。内中玄宗开元间四十年太平,正孕育出中国艺术史上黄金时代。到天宝之乱,黄金忽变为黑灰。时事变迁之剧,未有其比。
当时蕴蓄深厚的文学界,受了这种激刺,益发波澜壮阔。杜工部正是这个时代的骄儿。
他是河南人,生当玄宗开元之初。早年漫游四方,大河以北都有他足迹,同时大文学家李太白、高适,都是他的挚友。中年值安禄山之乱,从贼中逃出,跑到甘肃的灵武谒见肃宗,补了个“拾遗”的官,不久告假回家。又碰着饥荒,在陕西的同谷县,几乎饿死。后来流落到四川,依一位故人严武。严武死后,四川又乱,他避难到湖南,在路上死了。他有两位兄弟,一位妹子,都因乱离难得见面。他和他的夫人也常常隔离,他一个小儿子,因饥荒饿死,两个大儿子,晚年跟着他在四川。他一生简单的经历,大略如此。
当时蕴蓄深厚的文学界,受了这种激刺,益发波澜壮阔。杜工部正是这个时代的骄儿。
他是河南人,生当玄宗开元之初。早年漫游四方,大河以北都有他足迹,同时大文学家李太白、高适,都是他的挚友。中年值安禄山之乱,从贼中逃出,跑到甘肃的灵武谒见肃宗,补了个“拾遗”的官,不久告假回家。又碰着饥荒,在陕西的同谷县,几乎饿死。后来流落到四川,依一位故人严武。严武死后,四川又乱,他避难到湖南,在路上死了。他有两位兄弟,一位妹子,都因乱离难得见面。他和他的夫人也常常隔离,他一个小儿子,因饥荒饿死,两个大儿子,晚年跟着他在四川。他一生简单的经历,大略如此。
他是一位极热肠的人,又是一位极有脾气的人。从小便心高气傲,不肯趋承人。他的诗道:
“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 (《奉先咏怀》)
又说:“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赠韦左丞》)
可以见他的气概。严武做四川节度,他当无家可归的时候去投奔他,然而一点不肯趋承将就,相传有好几回冲撞严武,几乎严武容他不下哩。他集中有一首诗,可以当他人格的象征: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言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茆屋。摘花不插鬓,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佳人》)
这位佳人,身份是非常名贵的,境遇是非常可怜的,情绪是非常温厚的,性格是非常高亢的,这便是他本人自己的写照。
(选自梁启超《情圣杜甫》)
10.两晋六朝几百年间,南北文艺分别有什么特点?至唐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南方整齐柔婉,北方真率悲壮,这在当时的乐府诗里体现明显。(2)自然会把两派特性合冶一炉,形成大民族的新美,育出中国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
11.作者为什么称杜甫为“情圣”?(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杜诗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②杜甫表达情感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真实自然,最大限度地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③他在写情方面的艺术成就,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人无人可比。
1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杜甫成为伟大诗人的原因。(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唐朝政治统一,有利于文化发展,文艺融真率悲壮、整齐柔婉于一体,形成大民族的新美,为杜甫的创作提供了文化氛围。②安史之乱后的流落经历,让杜甫更多地接触到百姓的苦难,丰富了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成为他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基础。③杜甫心忧天下的胸怀与刚直不阿的人格,是支撑其诗歌的重要精神内涵。
13.文中说杜甫是“一位极热肠的人,又是一位极有脾气的人”,试选择“热肠”或“脾气”中的一点,联系本文或者杜甫诗歌进行探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杜甫“热肠”主要体现在“忧国”“忧民”“友情、亲情”三个方面:他关注国家命运,《春望》一诗,面对“国破”的情景,他老泪纵横;他忧心百姓饥苦,在《奉先咏怀》一诗中,他感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写诗抒写与李白、郑虔等人的友情,思念兄弟、妻子儿女的情感也常见诸诗章,如用“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塑造妻子光彩照人的形象。②杜甫“极有脾气”,主要指杜甫的人格精神,他心高气傲,不阿权贵。他虽投奔严武,却不趋承将就,具有如兰一样温厚高亢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