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3 10:5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①在文学报道领域,舒晋瑜的名字是一块响亮的招牌。从业二十多年来,舒晋瑜坚守在文学现场,与作家、诗人、学者交心,同时又如猫头鹰般冷静而敏锐地洞察着文坛冷暖,写出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人物特写、深度访谈和新闻报道。她把视线从作家延展到学者这一更具写作难度的对象上,描摹还原出周有光、马识途等29位名家大家的人生旅痕、思想历程与文化情怀,结集成《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下称“《风骨》”)。
②写人难,写学者、作家更难。舒晋瑜面临的挑战有三:他们的著述体大思精,如何理清其中脉络,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呈现?除了早年的曲折经历,他们的生活多是静态的书斋求索,如何写得生动可感?不同于对话体的你来我往,作为单篇文章,人、事、思想、情怀等如何在叙述中有机呈现,让各种要素如盐入水?这些都考验着作者的叙事艺术。
③在《风骨》中,舒晋瑜通过精准地点题、巧妙地设置篇章体例、合理地剪裁写作素材,克服了这些困难。
④拿到书后翻看目录,一眼可见的不仅是那些灿若星辰的名字,更有名字后舒晋瑜颇费思量的标题。如“我的观,点在人家看来太新潮”,写出了百岁老人周有光“苟日新,日日新”的特点;“我的生活宇典里没有投降二字”,写出了马识途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战士;“即使像蚂蚁爬,也要写下去”,凸显宗璞对写作《野葫芦引》的执着不弃;“全天候的诗歌爱好者和习作者”,强调邵燕祥与诗歌的须臾不可分离……作者没有从写作对象的学术成就和创作实绩入手,而是从他们的性格特质和精神气质入手,这就把与普通人颇有距离的名家大家拉到了读者面前。
⑤在每一章开头,作者用采访手记的形式记叙了自己与采访对象的交往,并以第一视角呈现出对其特质的观察。如在“草婴:像小草,更像战士”一章的采访手记中,舒晋瑜写2015年8月自己冒雨到上海华东医院看望草婴:“他正熟睡,面容苍白平静。我心里突然有一种冲动,想握住老人露在薄被外的双手。正是这双手,自1942年起陆续为中国读者介绍了众多苏俄作品,从肖洛霍夫到托尔斯泰,这双手,为中国读者推开了俄罗斯文学的窗户。”短短几句话,勾勒出时间的景深,一位饱经沧桑的俄罗斯文学盗火者的形象呼之欲出。《风骨》中涉及的主人公有29位,如何执牛耳而抓要害,写出千人千面,而非千人一面?舒晋瑜恐怕是受到《世说新语》的启发。书中记载,人问顾恺之,为何画人不,点晴?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而章节的标题和采访手记,正是《风骨》一书的点睛之笔。
⑥在编织素材和记述行文上,舒晋瑜做到了三重“互见”,一是同异互见,二是文史互见,三是生熟互见。
⑦所谓“同异互见”,是说书中人物的刻画摹写是于同中见异,于异中见同。譬如都是翻译家,许渊冲、草婴、居岸等人,在作者笔下,既有个性,又有相同的一面。许渊冲的特点是追求极致、有个性;草婴的特点是富于人道主义情怀,强调对译作中的人物饱含感情;屠岸的特点是强调不同批评观的碰撞阐发,要有“闻过则喜”的精神。但他们又都以真善美为最高的价值追求,都把翻译作为自己的终身志业,都秉持独立之精神,有着共同的知识分子气质。
⑧在讲述书中人物的生活史、学术史、创作史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穿插一段历史史实,时而引用一段传主原话,时而穿插一段轶闻趣事,时而点缀一段亲历见闻,既有历史还原,又有散文、小说之笔法,具有一般人物特写所没有的文学性,可视作“文史互见”。如写马识途接受美洲华人作家协会为其领发的“终身成就奖”时,竟然说自己的一生没有什么终身成就,只有终身遗憾。原来,作者先抑后扬,这遗憾正是作家一直忙于革命、建设,而罕有时间和精力去实现自己的文学理想。
⑨《风骨》中收录的名家大家,多是如雷贯耳的大人物,很多都在报刊网络中高频率出现过,如何于熟悉中见陌生,考验作者的功力;而对于那些默默求索、社会知名度并没那么高的人物,又要于陌生中见熟悉。这重“生熟互见”也是舒晋瑜的叙事特色之一。譬如冯其庸是著名红学家,主持《红楼梦》的校注工作,新校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畅销几十年。读者印象里,冯是以红学家名世,但舒晋瑜却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挖掘了他在考证玄奘东归古道、多次深入甘肃和新疆的戈壁沙漠进行学术调查的经历。从已知到未知看似跨度很大的研究,却都与冯其庸“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挖掘的新资料”的研究方法有关,彰显了他重实践的学风。
⑩在舒晋瑜娓娓道来的讲述中,当代学人的思想地形图呈现在我们面前。循人见精神,尽管书中的不少老人已经作古,我们依然可以从作者的讲述中,听到他们留下的空谷足音,看见中华文脉传承中的光风霁月。
(摘编自张鹏禹《一部摹写当代学人风仪与襟抱的用功之作》)
1.下列对文本第①段和第⑩段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舒晋瑜的名字是一块响亮的招牌”,“响亮的招牌”形象地说明了舒晋瑜在文学报道领域知名度之高。
B.“如猫头鹰般冷静而敏锐地洞察着文坛冷暖”,这一比喻揭示了舒晋瑜对文坛冷暖有冷静而敏锐的洞察力。
C.“当代学人的思想地形图呈现在我们面前”,用地形图比喻当代学人的思想,体现他们思想的丰富多样。
D.“听到他们留下的空谷足音,看见中华文脉传承中的光风霁月”,两个成语概括了《风骨》中人物的阅历。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是一部由舒晋瑜完成的合集,描摹还原出29位名家的人生旅痕、思想历程与文化情怀。
B.文章第②段介绍了舒晋瑜写作《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时面临的三大挑战,第③段领起下文④到⑨段的内容。
C.《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对29位知名人物轶闻趣事的穿插,既能体现人物学术精神的一个侧面,又增强了可读性。
D.知名度高的人物写出其陌生感,知名度不高的人物写出其熟悉感,这是《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的一大叙事特色。
3.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舒晋瑜将写作对象从作家延展到学者,体现了她勇于迎接挑战、迎难而上的精神。
B.舒晋瑜从《世说新语》中顾恺之画人不点睛一事中得到启发,设置了章节的标题。
C.现实中许渊冲等翻译家无法异中见同,但舒晋瑜却能发现并表现他们相同的一面。
D.舒晋瑜深入文学现场,是其《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4.写“改革文学”的旗手蒋子龙,作者并未平铺直叙,从他的少年时代讲起,而是如异峰突起般上来先讲了1975年《机电局长的一天》发表后遭遇的“检查风波”,蒋子龙固执已见的“硬骨头”风格如溢目前。
有人认为这一事例应该放在第⑧段中最好,请说明理由。(4分)
5.如果你校校长是全国知名校长,作为校报记者,你打算借鉴舒晋瑜写作《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的哪些方法来完成一篇以这位校长为对象的报告文学性质的文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梅雪图
王伟锋
画师梅山石从一场纷纷扬扬的雪梦中猛然醒来,推窗望去,触目皆白。冬日清寒,唯有墙角的蜡梅有几丝暖意。
凝寒锁香,黄灿灿的花朵在冰雪素裹之下,愈加晶莹剔透,仿若一盏盏倒挂的金钟。
梅山石用力抽了抽鼻子,于清冽的空气中,捕捉到了淡淡的清香。平日,花香馥郁,恍若因了这一场浩大的雪事,花香竞躲藏在了蕊里,不肯轻易地发散出来。不过,即便是这似有若无的清淡之气,亦令人无端地陶醉了。
梅山石不禁合了双目,沐浴在了这个晨光熹微的冬日。
这株蜡梅,还是当初学画的时候,师父特意赠送并移栽于他院中的。而今,光阴漫漶,师父已逝去经年。师父因擅画雪中蜡梅,而被人们称为雪梅大师。师父对世人敬赠的尊号并不看重,每每告诫于他,画画的就是画画的,什么大师,什么名家,人家敬重的不过是你的名,而真正能够存世的是你的画。画师还得靠一支画笔兼济天下,靠自身实力和画功画作立世。名啊利呀的,都是虚妄。一旦画笔沾染上了名利之心,那画笔流淌着的,就会是滞浊之气。
那样的话,画作也就毁了。
画作毁了,画师也就跟着完了。
偏是那时候,梅山石年轻,不服气。那次,江南一位富商,重金求师父画作而不得,转而求其次,约梅山石画一幅雪梅图,定金是两块沉甸甸的银锭。梅山石想,一幅画而已,有何妨?况有银两作酬。师父真是越老越糊涂了。遂瞒了师父,用心作了画出来。
过后,梅山石才知道,富商竟将此画作了伪,冒名是师父之作,被一竹姓之人重金购买,呈上朝廷。事发后,官府不但判富商无罪,反而将那姓竹的苦主,送进牢房监押了起来。
为此,师父盛怒,将他逐出师门,声明断绝师徒关系。
往事,不胜唏嘘。一念及此,梅山石禁不住老泪纵横,悔恨之情凝结成两粒硕大的泪珠,洒落雪地。
后来,师父病重,弥留之际,将他找去。待他急慌慌远路赶到,师父已口不能言,只是指着院中苍劲古朴的老梅,用力向他摇了摇手。他已然明白了师父的良苦用心,遂用力点了点头。
一场哑谜,看得众人莫名其妙。
回来,梅山石一把火烧了以往的画作。自此后,闭门思过,潜心作画,誓要将师父的衣钵传扬下去。师父赶他走之后,似有转悔之心,后来暗暗收了一关门弟子,方作罢。可惜,梅山石和师弟从未有缘谋面,只知其名曰竹一叟。
梅山石收住心,回到书房,铺开案头纸张,一番凝神沉思之后,勾画,点染,一幅雪中蜡梅图便跃然纸上,挥洒着淡淡的墨香。
原来,新来的知县嘱他多次,作一幅梅雪图,参加县里书画雅集,画好了,就将首届梅雪大师的牌匾赐予他。梅山石本不想参与,奈何心里又着实放之不下。百般思之,觉得自己沉寂多年,是该东山再起了。
梅山石仔细端详,这幅不满意,置之一旁。又接连画了数幅,看过,仍是不满意。今天这是怎么了?梅山石发觉,自己捉笔的手居然在微微颤抖。他叹一口气,重重地将画笔搁置下来。
书童忽然来报,说是大门口一个樵夫模样的人前来乞讨。
奇怪的是,给吃的不要,给银钱不接,偏要讨一枝墙角盛开的蜡梅。
书童知道,那株蜡梅是梅山石的最爱,宁可自己折胳膊断腿,也休想折断他一枝蜡梅。
梅山石不禁愣住,思忖片刻,亲自迎了出去。
那樵夫衣着破旧,不过,观其容貌言谈,倒也眉眼斯文,举止洒脱。樵夫深施一礼,听闻,梅画师以雪梅名动天下,在下斗胆,欲与梅画师切磋一二。
大胆,就凭你!书童出言斥责。
梅山石止住,吩咐书童,将樵夫让进书房。
樵夫倒也不客气,昂然前行,在书房的案头,将一枝画笔舞弄得酣畅淋漓。说也奇怪,那支画笔到了樵夫的手里,就好像全然变了样,不再滞浊凝咽,而是挥洒自如,纵情快意,无比畅达。那画上的朵朵寒梅,好像是在纸上立了起来似的,一朵朵傲立枝头,似乎还散发着若有若无的淡淡幽香。
樵夫画罢,并不署名,掷笔大笑而去。
梅山石捧着画作,心里波涛汹涌。这樵夫的笔墨,深得师父真味啊,分明就是师父再世。不,跳出了师父的框架,更胜一筹。
他想起了师父的关门弟子。莫非?梅山石不敢再想下去。
他立时追出门,哪里还有樵夫的影子。
门前曲曲折折的冰雪小道上,唯有一行竹叶样的瘦脚印,指引着樵夫远去的方向。于是,书童惊讶地看到,梅山石立住踉踉跄跄的步子,默然肃立,冲着樵夫远去的方向,深深地弯下腰去。许久,没有直起身来。
一乘棉布小轿停在门前的雪路上。
新知县一眼就相中了那幅花朵立起来的蜡梅画作。
转天,将梅雪大师的牌匾敲锣打鼓地送了过来,却发现梅画师早已人去院空了。唯有墙角抖落冰雪裹挟的蜡梅,自在地散发着清冽扑鼻的幽香。
新知县不明白,梅画师不肯接受梅雪大师的牌匾也就罢了,他很想当面问一问,为何要在画上落款为竹一叟?莫非,梅画师志趣转移,躲进山里改画竹子去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梅山石年轻时应江南富商之约偷偷画了一幅雪梅图,既带有一定的名利之心,也是出于对师父反复告诫的叛逆。
B.师父临终前指着院中老梅用力地摇手,其中包含的良苦用心,梅山石不但明白了,此后也一直切实地加以践行。
C.梅山石捧着樵夫画的梅雪图,心里波涛汹涌,是因为这幅画深得师父真味,甚至跳出了师父的框架,更胜一筹。
D.梅山石在樵夫的画上落款为“竹一叟”,并在梅雪大师牌匾送来时人去院空,表明他此时已真正抛却名利之心。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描写雪中蜡梅香气馥郁,色彩金黄,形若倒钟富有诗情画意,也为下文交代蜡梅的来历作铺垫。
B.“悔恨之情凝结成两粒硕大的泪珠,洒落雪地”语带夸张,化具体为抽象,变无形为有形,别具匠心。
C.小说刻画樵夫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形神兼备地突出了樵夫画艺的精湛、画作的精美、画品的高尚。
D.小说以两个疑问结尾,读者无从知晓答案,这样反而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8.小说带有浓郁的传统文化韵味,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的叙述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狄青之征侬智高也,自过桂林,即以辨色时先锋行。先锋既行,青乃出帐。受衙罢,命诸将坐,饮酒一卮,小餐,然后中军行,率以为常。及顿军昆仑关下,翼日,将度关。辰起,诸将俟立既久,而青尚未出。迨至日高,亲吏疑之,遽入帐周视,则不知青所在。诸将方相顾惊怛,俄有军候至曰:“宣徽传语诸官,请过关吃食。”方知青已微服同先锋出关矣。
侬智高守昆仑关,青至宾州。值上元节,令大张灯烛。首夜安将佐,次夜安从军,三夜飨军校。首夜,乐饮彻晓。次夜二鼓,青忽称疾,暂起入内。久之,使人喻孙元规,令暂主席行酒,少服药乃出。数使劝劳坐客,至晓未得退。忽有驰报者云,是夜三鼓,青已夺昆仑。
宝元中,党项犯寨。时新募万胜军未经战阵,遇寇多北。狄青为将,一日,尽取万胜旗付虎翼军,使之出战,寇望其旗易之,全军径趋,为虎翼所破,殆无遗类。又青在泾原,尝以寡当众,度必以奇胜,预戒军中尽舍弓弩,皆执短器。令军中闻征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士卒皆如其教才遇敌未接战遽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敌兵大笑相谓曰敦谓狄天使勇钲声止,忽前突之,敌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也。又尝与贼战,大胜。追奔数里,贼忽壅遏山路,士卒知其前必遇险,皆欲进击。青遽鸣钲止之,贼得引去,验其处采临深涧,将佐皆悔不击。青独曰:“不然,奔亡之寇,忽止而拒我,安知非谋?军已大胜,残寇不足利,得之无所加,万一失利,隳前功矣!”后平岭寇侬智高,亦不乘危深入,青之用兵,主胜而已,临利而能戒,其过人处也。
(节选自李宗孔《宋稗类钞》)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士卒皆如其教/才遇敌/未接战/遽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敌兵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
B.士卒皆如其教/才遇敌/未接/战遽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敌兵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
C.士卒皆如其教/才遇敌/未接/战遽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敌兵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
D.士卒皆如其教/才遇敌/未接战/遽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敌兵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相顾惊怛”中的“相”与《孔雀东南飞》中“会不相从许”的“相”意思相同。
B.“遇寇多北”中的“北”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北”本义相同。
C.“度必以奇胜”中的“度”与《离骚》中“竞周容以为度”的“度”意思不同。
D.“贼得引去”中的“引”与《苏武传》中“虞常果引张胜”中的“引”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狄青征讨侬智高的时候,派先锋先行出发,自己和部将随便吃点东西,再派中军出发:次日早晨,将士们才通过军候得知狄青已同先锋出了昆仑关。
B.时逢元宵节,狄青令军中连续三夜饮酒作乐;次夜二鼓,他忽然称病,暂起入帐,其间让孙元规主持宴席;岂料三鼓传来消息,狄青已夺取昆仑关。
C.党项侵犯宋朝边寨,当时万胜军战斗力差,狄青就让虎翼军打着万胜军旗帜与党项军交战,党项军以为是万胜军,全军奔来,结果被虎翼军打败。
D.一次,狄青与敌兵作战取得大捷,便乘胜追击敌人,忽然敌人挡住山路,士兵估计敌人前面遇险,都想进击,狄青却鸣钲收兵,阻止了士兵进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迨至日高,亲吏疑之,遽入帐周视,则不知青所在。(4分)
(2)令军中闻钲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4分)
14.狄青具有怎样的战术谋略和战略眼光?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完成15—16题。
行园诗
沈约
寒瓜方卧垄,秋菰亦满陂。
紫茄纷烂熳,绿芋郁参差。
初菘向堪把,时韮日离离。
高梨有繁实,何减万年枝①。
荒渠集野雁,安用昆明池②。
【注】①万年枝:冬青,栽种于宫中称万年枝。②昆明池:汉武帝时凿于长安西南郊,代指宫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写秋瓜躺卧在田垄之上,“卧”字描绘出秋瓜块然纷陈之态,十分形象。
B.三、四句突出茄、芋的鲜明颜色,又用叠韵、双声词传达出诗人的赞美之情。
C.五、六句从长势的角度虚写菘、菲之态,表现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期待之意。
D.后四句对比园圃、宫苑之景,委婉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由的向往。
1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运用了《诗经》中的“比兴”手法,本诗在写景时主要运用了《诗经》中的哪种艺术手法?请指出并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用春秋更替来抒发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海潮》(东南形胜)中“____________”写街巷河桥的美丽;“____________”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3)在《拟行路难》中,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当努力与耕耘不成正比时,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放弃;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总有非同一般的格外的倔强。
第一次索降训练,马成龙从4米高的空中沿绳索一撸到底,强大的摩擦力割破手套,在他的手掌上划出了令人 ① 的口子,手心的皮肉向两侧翻卷,疼得他直掉眼泪。
一旁的连长朱杰感叹:“没见过基础这么差的,也没见过这么拼命的。”马成龙龇着牙挤出难看的笑容。
半年的苦练换来了训练成绩的提升。第一年结束时,马成龙的专业水平已和老兵 ② 。第二年,他顺理成章地争取到了参加新疆军区侦察兵集训的机会。
“训练站排头,打赢当标兵。”出发前,班长告诉他,“这是一名军人最高的追求。”
在集训队,面对各路高手,马成龙拼了。攀登训练,他总是全副武装,经常双手磨破皮,脚踝划出血;格斗训练,他为增强抗打击能力,每天练习倒功上百次;立姿据枪,他将训练时间延长,并在枪管上放弹壳,掉一次加练10分钟……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奔跑越久梦想越近。”这是马成龙写在日记本扉页的一句话。就凭这股不服输的劲头,马成龙在集训队 ③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符合逻辑,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没见过基础这么差的,也没见过这么拼命的”若改为“没见过这么拼命的,也没见过基础这么差的”好不好?请简要分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关于“鸿”的文字记载,见于不同时期的碑文和古籍,几千年来字形变化不大。
“鸿”在《说文解字》中,指白色江鸟。苏东坡有诗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诗中的“鸿”应是白色的纤细瘦小的水鸟,那么“鸿”究竟是什么鸟?①____________:一是和凤凰、大鹏一样,为传说中的白色大鸟,但现实中并不存在;二是鸿鹄为古人对鹰雁之类飞行极为高远的鸟类的通称;三是鸿和鹄一起指天鹅。后“惊鸿”在文人墨客不断的追捧渲染之下,成为经典美禽。
或因“鸿”与“红”同音,②____________。“惊鸿”成为仙姿绝色的女子形象,始于魏晋文学家曹植。他在《洛神赋》中描绘了与洛神的浪漫邂逅,其中“翩若惊鸿,矫若游龙”句,意指如神女般体态轻盈、飘忽摇曳的样子,洛神美丽绝伦、缥缈迷离的形象跃然纸上。从此“惊鸿”又成为③____________。
21.下列各句中的“惊鸿”用作女子代称的一项是( )(3分)
A.彩笔谕戎矜倚马,华堂留客看惊鸿。——刘禹锡《酬窦员外郡斋宴客偶命柘枝因见寄兼呈张十一院长元九侍御》
B.楼中威凤倾冠听,沙上惊鸿掠水分。——杜牧《寄澧州张舍人笛》
C.平沙细草荒芊绵,惊鸿脱兔争后先。——苏轼《书韩干牧马图》
D.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其一)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入世、出世、遁世”是人生的三种姿态。“入世”是积极进取、当仁不让,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世”是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保持一种心灵的距离,这种距离可以让自己审视反省自身,从而生活得淡泊超脱、从容自在;但如果不能把握好“出世”的度,就会陷入“遁世”的境地,从而心灰意冷、消极逃避。人生奋斗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千世界,就显得至关重要。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1.答案D。解析:“两个成语概括了《风骨》中人物的阅历”理解错误,“空谷足音”和“光风霁月”概括的是《风骨》中人物的精神。
2.答案C。解析:“对29位知名人物轶闻趣事的穿插”扩大范围,文章说“时而穿插一段轶闻趣事”,并没有说写29位知名人物时都穿插了轶闻趣事。“体现人物学术精神的一个侧面”缩小范围,文章说“在讲述书中人物的生活史、学术史、创作史的过程中”,那么穿插的轶闻趣事有的是生活方面的,有的是学术方面的,有的是写作方面的。
3.答案A。解析:B.“从《世说新语》中顾恺之画人不点睛一事中得到启发”错误。原文“舒晋瑜恐怕是受到《世说新语》的启发。”这是本文作者的猜想,并未坐实。C.“现实中许渊冲等翻译家无法异中见同”错误,文章第7段,明确的说出了许渊冲等人各自的特点,以及“他们又都以真善美为最高的价值追求……”的共同特点。D.“根本原因”错。
4.答案:蒋子龙1975年《机电局长的一天》发表后遭遇的“检查风波”能够体现本段开始所说“时而穿插一段历史史实”,体现了《风骨》“历史还原”的写作原则;(2分)写蒋子龙“并未平铺直叙,从他的少年时代讲起,而是如异峰突起般上来先讲了……”,能够体现本段所论《风骨》“又有散文、小说之笔法,具有一般人物特写所没有的文学性”的写作特点。(2分)(能够将原文理论与事例的内容对应,如有其他说法合理可酌情给分。)
5.答案:①拟一个精准的、能够体现校长性格特质和精神气质的标题。②在文章开头以第一视角设置一段采访手记,体现对校长的独特观察。③文章主体注意穿插校长的真实经历或轶闻趣事等,体现文章的真实性。④运用散文、小说笔法,以体现文章的文学性。⑤挖掘知名校长不为人知的、有价值的事例,以彰显校长某方面的精神特质。(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意思相近即可。)
6.答案B。解析:“此后也一直切实地加以践行”不正确。从知县嘱他作画,他“本不想参与,奈何心里又着实放之不下。百般思之,觉得自己沉寂多年,是该东山再起了”可知,他仍未放下名利之心。
7.答案C。解析:A项,“雪中蜡梅香气馥郁”不正确。原文说“平日,花香馥郁”,而雪后“凝寒锁香”“花香竟躲藏在了蕊里,不肯轻易地发散出来”。B项,“化具体为抽象”不正确。D项,“读者无从知晓答案”不正确。第一个问题的答案,读者从上文中可以推知。
8.答案:①小说中的物象梅、雪、竹等均为传统文人画的常见题材,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②小说中所表现的不慕名利、注重操守、洁身自好的主旨,属于优秀传统道德的范畴。③小说语言凝练典雅、人名古色古香,写景富有诗意,颇有中国传统小说的文化韵味。(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符合文意、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答案:①巧妙设置叙述线索。以蜡梅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蜡梅花开写到蜡梅来历再到梅、竹二人画梅,一步步推动情节发展。②运用插叙。在叙述梅山石醒后赏梅、画梅过程中插叙蜡梅来历、与师傅断绝师徒关系的经历、画梅缘由,既清晰地交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凸显了人物形象。③叙述与描写水乳交融。在叙述中融入了对蜡梅花、画等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增添了小说的美感。④有伏笔、悬念设置。交代梅山石了解师父收了关门弟子,为后文竹一叟出场埋下伏笔,竹一叟出场时其身份很有悬念,非常吸引读者阅读。(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符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0.D。
11.A。解析:文中的“相”是互相,《孔雀东南飞》中的“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态度。
12.B。解析:“三鼓传来消息”概述错误,三鼓是狄青夺取昆仑关的时辰,从“至晓未得退”看,传来消息时已是拂晓。
13.(1)等到太阳升高时,狄青身边的军吏疑惑,立刻进入营帐环视,却不知道狄青在哪里。(“迨至”“遽”“周视”各1分,句意1分)
(2)命令军中将士听到敲钲一声就停止,(听到)两声就摆好严整的阵势假装后退,钲声停止就大声呐喊冲锋。(“再”“阳”“却”各1分,句意1分)2
14.答案:①善于出奇制胜。②善于迷惑敌人。③面对好处利益懂得取舍分寸。(面临好处能警惕)(每点1分)
参考译文:
狄青征讨侬智高的时候,亲自(带兵)经过桂林,就在黎明时让先锋前行。先锋已经出发,狄青才走出营帐。到衙府后,命令众将坐下,饮酒一杯,随便吃点东西,然后让中军出发,这成为经常的事情。等到在昆仑关下驻军。第二天将过昆仑关。早晨起来,众将站立等候已经很长时间,可狄青还没出来。等到太阳升高时,狄青身边的军吏疑惑(他为什么还不出来),立刻进入营帐环视,却不知道狄青在哪里。众将正面面相觑、惊恐不已,不一会儿有军候来到说:“宣徽使传话众将,请过关吃早餐。”众将才知道狄青已经改变行装与先锋出关了。
侬智高据守昆仑关,狄青到达宾州。恰逢元宵节,狄青下令军中大张灯火。第一夜宴请军中将领及佐吏,第二夜宴请从属军官,第三夜犒劳军校。第一夜饮宴奏乐通宵达旦。第二夜二鼓时分,狄青忽然称病,即刻起来进入内帐。过了很久,狄青派人告诉孙元规暂且主持宴席劝酒,并说自己稍微服点药就出来。狄青多次派人劝酒慰问宾客,到了拂晓,将校们都不敢擅自退席。(这时)忽然有人飞马前来报告说,当天晚上三鼓时,狄青已夺取了昆仑关。
宝元年间,党项侵犯边寨。当时刚招募的万胜军没经过作战的阵势,遇到敌人大多败逃。狄青担任将领,一天,将万胜军的旗帜都取过来交给虎翼军,让虎翼军出战。敌人看到旗帜都换了,全军径直奔来,(最终)被虎翼军打败,几乎不留一人。又一次,狄青在泾原,曾经以少敌众,估计一定凭借奇计取胜,事先告诫军中把弓弩全部舍弃,都拿着短兵器。命令军中将士听到敲钲一声就停止,(听到)两声就摆好严整的阵势假装退却,钲声停止就大声呐喊冲锋。士卒都按照狄青的指教(去做),刚遇到敌人,还没有交战,立刻敲响钲,士兵都停止下来,(敲)两声(士兵)都退却。敌兵大笑,互相说:“谁说狄天使勇武?”钲声停止,士兵忽然向前冲击,敌兵大乱,互相踩踏而死的士卒不计其数。又一次,狄青曾经与敌人作战,大获全胜。追击敌人几里,敌人忽然挡住山路,士兵知道他们前面遇到险阻,都想着进击。狄青立刻敲钲阻止,敌人得以带兵逃离,查验刚才敌人阻挡的地方,果然临近深涧,将佐都后悔没有追击。只有狄青说:“不能追击敌人,奔跑逃亡的敌人,忽然停下阻拦我们,怎么知道不是阴谋?我军已大获全胜,残敌不值得当作好处去获取,得到它不增加什么,万一失利,就会毁掉前面的胜利果实了!”后来平定岭寇侬智高,也不乘危深入,狄青用兵,重要的是取胜罢了,面临好处却能警惕,这是他过人的地方。
15.答案:C。解析:“虚写”不对。五、六句意为栽种不久的白菜渐渐地有一把大了,应季的韭菜日见其茂盛,这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故为实写。
16.答案:本诗写景主要运用的是赋。(2分)诗歌描述了园中的各种蔬果,从垄上寒瓜到累累高梨,一一细数,向读者描绘了一幅充满层次感的“秋园蔬果图”(简单说明铺陈内容2分),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17.(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2)烟柳画桥;风帘翠幕(3)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18.①触目惊心②不相上下(相差无几、不分伯仲、不差上下、不分高下)③脱颖而出
19.当努力与收获不成正比时,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放弃;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总是格外倔强(总有非同一般的倔强)。(语病有二:一是“努力与耕耘不成正比”不合逻辑,应为“努力与收获不成正比”;二是重复赘余。每一处修改正确得2分)
20.答案:不好。原句强调了马成龙刻苦训练的拼命精神,表达了对他的肯定与赞许。(2分)改后的句子则强调的是马成龙基础差,虽拼命训练也难以提高水平,表达的是遗憾和失望,与文意不符。(2分)
21.答案:D。(D项,借指体态轻盈的美女或旧爱,诗句中指唐婉;A项,形容轻盈优美的舞姿;B项,指惊飞的鸿鸟;C项,以惊飞鸿雁喻指马动作迅捷。)
22.①一般来说有三种解释②“惊鸿”成为女子代称③浪漫初见的代名词(每句话2分,关键词出现即可得分。)
23.立意指导:①以入世的积极姿态做事,以出世的恬淡心性做人;②入世有担当,出世得从容;③入世、出世皆可为,消极遁世不可取;等等
材料解读:材料给出“入世”“出世”“遁世”三种人生姿态并对其内涵加以阐释,引导考生思考“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千世界”。结合材料与学习生活实际来看,“入世”是一种勇担重任、努力拼搏,将个人与国家、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积极进取的人生姿态,“出世”是一种善于反省自身涵养精神、淡泊名利,从而达到从容洒脱境界的人生姿态,而“遁世”则是一种消极逃避的人生姿态。我们应积极“入世”,投身于时代发展与国家建设之中,保持奋发风貌,也要从容“出世”,注重心灵上的修行,保持淡泊的心境,还要把握好“出世”的度以免消极“遁世”,要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机遇和挑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