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5.2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课件(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5.2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课件(共5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5-15 08:5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第五章
协 调 人 地 关 系
实 现 可 持 续 发 展
第二节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教学分析
课程标准
1
学习目标
2
核心素养
3
运用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结合案例,分析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
结合案例,具体说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综合思维:运用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人地协调: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转变以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人地思想关系演变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01
02
目录
Content
GO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03
课堂检测
探究导入--大熊猫的生境
大熊猫生活在高山有竹丛的树林中,喜食竹类,为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秦岭山区是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有许多林场在该区域进行采伐作业。1998 年以后,国家明令禁止对天然林的采伐。108 国道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建成通车,2000 年秦岭隧道开通后,原翻越秦岭主脊的干线公路被废弃。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探究导入--大熊猫的生境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探究一:大规模采伐森林和修建道路后,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栖息地逐渐远离交通线分布;分布越来越分散,呈现不连续块状
探究导入--大熊猫的生境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探究二:108 国道秦岭隧道建成通车后,为恢复和扩展大熊猫栖息地,人们拆除了原翻越秦岭主脊路段的机械围栏和铁丝网,并营造箭竹林。议一议,这样做是否必要?
有必要,机械围栏和铁丝网的存在破坏了熊猫的栖息地环境,也阻隔了原交通线两侧熊猫栖息地的联系,不利于熊猫的生存和繁衍。箭竹是熊猫的食物,营造箭竹林,有利于给熊猫提供充足的食物,弥合块状栖息地之间的阻隔
Part 1
人 地 关 系
思想的演变
GO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指地球表层作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也就是说,人地关系是指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人地关系的演变--原始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下且发展缓慢。
人地关系: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有限,保持着原始平衡状态。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地思想):尚未形成明显的人地思想,崇拜自然,敬畏自然。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人地关系的演变--农业社会
生产力水平:很大提高。
人地关系:人类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与广度都明显增大,环境遭到破坏,人地关系开始出现不平衡。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地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改造自然。并开始出现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课堂互动--中国古代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
我国战国时的孟轲,在《孟子·公孙丑》中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定胜天思想。他认为,只要人们团结起来,就可以战胜大自然。
天人相关论的核心思想,是荀况在其著作《天论》中提出来的。他写道:“天有
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他主张“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
在中国,古代的先民很早就知道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的道理,即农作物的种植必须与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相适宜。春秋初期的管仲,曾在其《管子·地员》中写道:“地者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北魏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种谷·第三》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些论述都表达了人类积极顺应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思想。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人地关系的演变--工业社会
生产力水平:极大地提高。
人地关系: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空前的规模和高度,环境问题愈发严峻,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地思想):征服自然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和谐论”应运而生.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课堂互动--八大公害事件
事件 基本情况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排放的废气,造成数千人中毒,约60人死亡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主要污染源为汽车排放的尾气,导致约400人死亡
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排放的废气,小镇43%的居民患病,约20人死亡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主要污染源为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取暖燃煤排放的废气,最严重的一次5天内死亡约4000人
日本熊本县水俣病事件 1953-1961年,日本熊本县水俣病事件,污染源为工业排放的含汞废水,导致2200多人患病,1000 多人死亡
日本四日哮喘病事件 1955年, 日本四日哮喘病事件,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排放的废气,患者500多人,死亡36人
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日本米糠油事件,因食用米糠油受污染,导致10000多人受害,死亡15人
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 1931-1975年, 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污染源为工业排放的含镉废水,确诊患者258人,死亡200多人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人地关系的演变--信息社会
生产力水平:极大地提高。
人地关系: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制度、经营管理、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等产生了一系列变革。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地思想):向生态化、低碳化、绿色化、循环化等方向发展。追求人地协调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人地关系的演变
时期 采集渔猎时代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现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 水平低下,发展缓慢 灌溉和耕作技术发展 空前提高 继续提高
主要问题 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 依附减弱,对抗增强、环境趋于恶化 全面不协调 人地矛盾激化 自然界开始向人类报复,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人地关系 既崇拜又依赖,人地关系处于原始平衡状态 基本和谐 征服环境,主宰自然,人地关系全面激化 追求人地关系和谐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课堂互动--人地关系演变分析
活动一:议一议,美国为什么要拆除艾尔瓦河的大坝?
大坝挡住了原本溯河洄游的通道,破坏了河中其他鱼类和贝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河口泥沙,改变河口生态环境,使大量生物失去了栖息地;该地区介入国家电网后,大坝供电功能减弱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课堂互动--人地关系演变分析
活动二:艾尔瓦河的大坝由修建到拆除,体现了人地关系思想怎样的转变?
从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态度转变为人地协调的观点,积极谋求人地和谐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课堂互动--人地关系演变分析
活动三:分析各发展阶段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主要依靠采集天然野果和打猎为生,生活资源主要依赖天然食物,资源极为匮乏,且极不稳定,所以人口增长率极低。由于人类处于自然的从属地位,环境问题极少。农业社会,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所以产业活动以农业为主,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上升,环境问题亦有所呈现,但依然不很明显。工业社会,由于工业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的大量开发和工业技术的大幅进步,经济迅猛发展,人口增长剧烈,人地矛盾日益加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信息社会,由于高技术、清洁技术,信息技术的进步,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大力开发,产业活动以信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环境问题逐步缓解。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课堂互动--人地关系演变分析
活动四:当前,我们应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口的增长应该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经济的发展应该基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要注意合理控制人口增长
Part 2
走可持续发展
之 路
GO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传统发展观念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简单地把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尺, 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
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产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
含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内涵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原则
公平性原则:强调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同代人之间、全球不同地区之间,以及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平等。
共同性原则:强调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需要各国共同参与
持续性原则:强调人类必须在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活动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课堂互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活动一: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科研人员对某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土地利用拟订了三种方案。根据表格信息,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有利于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说明理由?
C方案更加有利于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由:方案C的侵蚀量最少,涵养水源的能力最强,所以对地理环境的破坏最小;虽然3~8年内总收入最低,但和其他方案差距并不大,长远上其总收入远远超过其他方案。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课堂互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活动二:上述两种生产致富方式中,哪一种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为什么?
乙山村,因为乙山村的方案积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中草药和葡萄的种植既发展了经济,产生了经济效益,还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村里依然是青山绿水,因此也实现了村里脱贫的社会效益
甲山村干部为了带领村民奔小康,想出一个致富的办法:利用当地的草山草坡放养黑山羊,待黑山羊长大后再卖掉。刚开始时,每家只养几只羊。几年后,每家都有了一大群羊,经济收入比以前提高了几十倍。村民手里有了钱,大家都很高兴,由衷地感谢他们的致富带头人。但是,由于过度放牧,该村的草场都被破坏了,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乙山村的自然环境与甲山村差不多。该村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的特点,大力种植中草药,并在山脚下种植优质葡萄。中草药和葡萄都获得了丰收,村民收入比以前大幅度提高了,而且的山仍是青的,水还是绿的。村民们纷纷说,这才是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课堂互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活动三: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角度,谈一谈你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当当要注重生态效益,也应当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三个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
甲山村干部为了带领村民奔小康,想出一个致富的办法:利用当地的草山草坡放养黑山羊,待黑山羊长大后再卖掉。刚开始时,每家只养几只羊。几年后,每家都有了一大群羊,经济收入比以前提高了几十倍。村民手里有了钱,大家都很高兴,由衷地感谢他们的致富带头人。但是,由于过度放牧,该村的草场都被破坏了,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乙山村的自然环境与甲山村差不多。该村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的特点,大力种植中草药,并在山脚下种植优质葡萄。中草药和葡萄都获得了丰收,村民收入比以前大幅度提高了,而且的山仍是青的,水还是绿的。村民们纷纷说,这才是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转变发展模式
传统发展模式,往往是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这使得人类的社会生产多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形成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入严
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传统发展模式
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以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耗竭。
VS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转变发展模式--具体要求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具体要求
然资源的利用由高耗粗放型向高效集约型、更多地依靠可再生资源的方向转变,并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
环境污染的治理
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形成低能耗、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结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生态保护
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扩大轮作休耕试点,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转变发展模式--途径--工业可持续发展
清洁生产在产品生产过程或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需要,是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模式。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转变发展模式--途径--农业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是指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以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
农业资源得到再生:生态农业利用生态学理论调整了农业结构,保护了农业资源,使资源再生,永续利用
综合效益突出:生态农业科学地增加了物质和技术投入,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利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现良性循环:生态农业可以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五业合理发展,并可调节气候,减少灾害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课堂互动--工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活动一:污水处理厂一般建设在哪里?
污水处理厂一般设置在城市郊区较为空旷,离居民区较远,河流较近的地区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课堂互动--工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活动二:查找相关资料,说一说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原理?
粗格栅:打捞较大的渣滓;细格栅:打捞较小的渣滓;沉砂池:以重力分离为基础,将污水中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沉淀并排除;混流池:稀释和混流,以便于生化处理;生化池:采用活性污泥法去除污水里的BOD5、SS和以各种形式的氮或磷;二沉池:排除剩余污泥和回流污泥;人工池:可以存储处理后的水,资源化利用,通过溢流方式排入江河。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课堂互动--工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活动二:除建设污水处理厂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和循环利用水资源?
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保护水资源;农业:生产中发展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水污染;工业:实现废水处理,达标排放;生活:日常家庭用水的循环利用;公共厕所用水的再生循环等(具体措施可以从生产、生活两个方面列举)。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课堂互动--循环经济
活动一:议一议,建材行业利用了哪些行业的废弃物?这种生产方式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什么作用?
建筑、建材行业、化工产业、电力产业、“三废”综合利用后的再利用资源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强调以“资源—
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组织经济活动,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小化;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追求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一般认为,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结合,具有在社会经济生活的所有环节实现的潜力。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课堂互动--循环经济
活动二:以你了解的行业为例,绘制该行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模式图,并与同学交流?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建设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
推进主体功能区制度建设
严格保护耕地
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1
2
3
4
5
6
7
8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工作重点主要包括: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获得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课堂互动--我国可持续发展
活动一:过度砍伐的森林,污染严重的河流、大气等,都是上述“悲剧”的典型例子。结合所见所闻,试列举若干类似的案例?
长江中下游两岸的能源重化工业快速涌现、密集布局,呈现杂乱无序,过度开发之势。这些能源重化工业每天产生的各类工业废水偷排入江,混杂着生活污水及航运激增带来的船舶污染,使长江遭到了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污染程度远超自身的水体净化能力和环境承载力。
一群牧民在一块公共草场上放牧。如果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通常都会多养些羊来谋取更高的收入,草场退化的代价则由大家共同承担。如此这般,悲剧就发生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结局是所有牧民都会破产。据此,完成相关任务。。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课堂互动--我国可持续发展
活动二:假如你是上述材料中的当事人,你又会怎么做呢?
分析草场资源的承载力,控制放牧总量;进行个体放牧量的合理分配;种植和培育人工草场,提高草场承载力;鼓励因地制宜地发展奶制品和羊肉制品的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收入。
一群牧民在一块公共草场上放牧。如果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通常都会多养些羊来谋取更高的收入,草场退化的代价则由大家共同承担。如此这般,悲剧就发生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结局是所有牧民都会破产。据此,完成相关任务。。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课堂互动--我国可持续发展
活动三:对我国的基本国情,你是怎样理解的?
由于人口基数大,各类资源需求量大,工农业产品需求量大,经济规模大,经济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虽然取得了辉煌成绩,但是也付出了巨大资源和环境代价。传统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必然无法推动我国的持续发展,所以转换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必然的选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基数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城镇化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课堂互动--我国可持续发展
活动四: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哪些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资源短缺问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基数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城镇化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课堂互动--我国可持续发展
活动五:议一议,国家为何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的基本国情,目前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城镇建设用地不断扩张,耕地面积不断被蚕食,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守住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优化规划、节约土地,推动城市集约化发展、经济和环境可持续与均衡发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强制性保护,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生态系统,改善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基数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城镇化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Part 3
课堂检测
GO
On-the-spot inspection
课堂检测
“牧童经济”是指对资源进行掠夺、破坏的经济模式,使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同时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此回答问题。
1.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是( )
A.土地荒漠化 B.大气污染 C.破坏性地震 D.温室效应
2.下列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C.封山育林,永不采伐 D.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C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A
On-the-spot inspection
课堂检测
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是21世纪发展的两大新亮点,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当前,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
A.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 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C.庞大的人口数量和较低的人口素质 D.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4.按照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解决的两大难题是( )
①人口膨胀②生态恶化③资源超常规利用④经济超常规增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有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环境问题更为严重B.发展中国家常将污染物转移至发达国家
C.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水平高,可自行解决本国的环境问题
D.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C
B
D
On-the-spot inspection
课堂检测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生态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On-the-spot inspection
课堂检测
6.该生态农业模式在我国的分布区是( )
A.华北平原 B.黄土高原 C.东南丘陵 D.太湖平原
7.该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的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因为( )
A.价格低廉 B.交通便捷 C.绿色优质 D.品种丰富
8.下列关于该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的生态效益描述正确的是( )
A.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B.使用沼气能源,减少植被破坏
C.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D.促进餐饮、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C
C
B
On-the-spot inspection
课堂检测
察雅县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区域年平均气温约为11℃,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50mm,“种养循环一体棚”项目位于该县的河谷地区。该项目以棚室为边界将种植系统、生猪养殖和发酵系统相结合,是一种立体养殖新模式,其种植系统年产蔬菜约4000kg,年产成品苗约39万株,生猪养殖年出栏仔猪约1600头。左图示意“种养循环一体棚”剖面,右图示意其农业生产过程。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三章第一节
On-the-spot inspection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三章第一节
(1)描述“种养循环一体棚”模式的农业生产过程
(2)从自然地理要素角度分析本地区采用该模式的必要性
(3)从自然地理要素角度分析本地区采用该模式的必要性
通过相关农业资源的输入,构建起种植、养殖及发酵系统;生猪养殖为发酵系统提供原料并提供肉产品;发酵系统为种植系统提供有机肥并输出肥料产品;种植系统分别为养殖、发酵、人类提供饲料、原料、蔬菜产品。
课堂检测
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废弃物排放减少,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带动建材、资源回收等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地处高原,气候高寒,使用大棚利于保温;河谷地形,立体养殖节约养殖空间;该区土壤肥力低,该模式利于为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大棚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水源利用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