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课时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课时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3 19:5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一、选择题
1.据记载,亚述帝国在征服叙利亚中部后,设置行省进行管理,并在该行省设置了三个驿站,驿站配有邮驿长和军队指挥官,又迁移30户家庭对其进行照料。这说明( )
A.驿站旨在服务百姓生活 B.驿站是帝国地方治理的组成部分
C.亚述帝国强制奴隶服役 D.交通建设保证了军事征服的胜利
2.史载,波斯贵族麦伽比佐斯在一次陪同国王狩猎狮子时,用标枪刺死了狮子,挽救了国王的性命,但违背了国王触碰猎物之前其他人不得行动的惯例,被以破坏法律、有篡位嫌疑罪判处死刑。这本质上说明古代波斯( )
A.法律存在不合理的规定 B.崇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国王是国家的最高主宰 D.波斯帝国注重赏罚分明
3.有学者认为,波斯帝国的兴起打断了西亚、北非原有古代文明独立发展的进程,灭亡波斯帝国的亚历山大帝国又从波斯帝国的传统中吸收了不少东西,开启希腊化时代。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帝国兴衰的历史周期规律 B.波斯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C.西亚北非文明的传承路径 D.亚历山大帝国的历史影响
4.如图为古代世界的帝国疆界示意图,在该帝国统治下( )
A.迎来著名的希腊化时代 B.首次地跨亚欧非三大洲
C.基督教兴起且影响力扩大 D.形成辉煌的古巴比伦文明
5.如图为某帝国的疆域图。该帝国是( )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6.西亚地区是连接欧亚非的重要交通要道,历史上多次建立横跨欧亚非的帝国,建立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的是( )
A.马其顿人 B.阿拉伯人
C.波斯人 D.罗马人
7.公元前6世纪,波斯国王大流士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涉及;建立完备的军政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统一货币铸造制度,规定只有波斯国王有权铸造金币;修筑道路,设置驿站:以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他的改革主要意在( )
A.增强军事力量 B.巩固帝国统一
C.扩大贵族特权 D.发展奴隶经济
8.公元前334年,亚厉山大征服波斯时宣称是为希腊文明而战,在征战途中,鼓励马其顿将士与波斯显贵女子通婚;多次举办希腊式的运动会;还沿着帝国边疆修建了几十座具有希腊建筑风格的城市。这些做法( )
A.旨在激发远征军的战斗意志 B.强化了对被征服地区的奴役
C.客观上推动希腊文明的传播 D.埋下了帝国统治崩溃的根源
9.在远征路上的亚历山大经常向宙斯、雅典娜等希腊诸神致敬,找希腊预言家占卜,举办希腊式的体育、文学、音乐、艺术等领域的赛事。一批优秀的希腊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学者陪伴在他左右。由此可见,亚历山大( )
A.提高了被征服地区文明程度 B.热衷于传播希腊文化
C.借助希腊文化实行专制统治 D.催生了希腊人文精神
10.罗马共和国中晚期,罗马城盛行“权力支持下的表演”。将军们纷纷用战利品建造公共神庙,又当众向士兵分发战利品;贵族们竞相进行公共演说,还在艺术等领域展示自己和家族的功绩与德性。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自然法精神影响贵族的行为 B.平民在政治上具有重要作用
C.重视品德成为社会主流价值 D.参与公众活动属于贵族职责
11.有史家认为:“罗马是古典世界的集大成者,而共和国正是罗马璀璨的珍宝”:“罗马共和国时期,实际上是罗马帝国出现并且不断发展的重要积累阶段”。下列各项中,出现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是( )
①具有浓厚贵族寡头特征的政体 ②古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
③把罗马与各行省连起来的道路 ④集柱式与圆顶于一体的万神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2.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打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
A.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原则
C.有习惯法的痕迹 D.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13.4世纪中后期,遭到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410年攻占罗马城。此后西罗马帝国被汪达尔人和日耳曼人陆续进入,最终在476年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据此可知,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匈奴人的进攻 B.西哥特人的占领
C.欧洲的民族大迁徙 D.西罗马帝国的没落
14.公元313年《米兰敕令》后,基督教界逐步在罗马帝国中形成国中之国,罗马逐步变成上帝之城的对立面和被抛弃的对象,古典传统文化的信仰者被视为“异教徒”。从长时段看,这种历史趋势( )
A.导致罗马帝国走向分裂灭亡 B.形成基督教权一家独大局面
C.使宗教世俗力量斗争复杂化 D.不利于古典文化的长期保存
15.下表为腓尼基、希腊、希伯来、埃特鲁斯坎和拉丁字母对照表。这可以用来说明腓尼基字母( )
A.促成了世界文明的多元一体 B.取代了各个地区的文字
C.影响了其他语种的发展轨迹 D.加剧了异域文化的冲突
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既不是互不关系的也不是彼此独立的。希腊文化传播到整个东方,主要是靠追随亚历山大军队东进的希腊商人。同样,印度佛教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也可以沿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了解到。”这表明促进东西方文明交融的两种方式是( )
A.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 B.暴力冲突与和平交流
C.希腊商人和亚历山大军队 D.马可·波罗和阿拉伯商人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为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波斯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交通的便利,币制的统一等都是促进交流的有利条件。重要的是,波斯统治者尽量不以残暴的方式控制被征服人民,而是采取宽容大度的姿态,这种政策有效地保护了古代文明的许多优秀成就,使得许多古老文明在失去其所依赖的国家和政体之后,还能将其精神遗产融入新生的文明之中。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包含了古代波斯帝国的诸多信息。根据材料信息确定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在东方被征服各地先后建立起几十座城市,这些城市既是统治当地居民的军事据点,也是经济活动中心,许多随军而来的希腊奴隶主在这些城市里开设手工作坊,经营工商业,与当地居民进行贸易活动。许多随军学者包括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沿途搜集资料,采集动植物标本,与当地人交往。亚历山大发现东方民族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愚昧无知,而是具有较高程度的文明的,所以在治理帝国的各项政策上,处处都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亚历山大东征毕竟是奴隶制时代赤裸裸的侵略行为,所以这个帝国的建立固然也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摘编自于春英、申芬《评亚历山大帝国在历史上的作用》
材料二 汉朝沿袭中国长久以来的文化传统,是典型的农耕民族,“追求安居乐业,不到不得已,帝国不会轻易越过长城的防线去开拓领土”,因此,汉朝对外的冒险和军事征战十分有限,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也以汉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主。罗马帝国作为一个依靠战争不断壮大的国家,其对外开拓的传统一直影响着罗马帝国各个阶层,“上至元首下至平民,都热衷于冒险和商业贸易”,因此,在罗马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中,罗马帝国的主动性更明显。在交流的物种中,罗马帝国对汉朝物品的渴求度远远高于汉朝对罗马商品的渴求度。在罗马社会上丝绸一直都被高度重视,甚至帝国还曾掀起以穿丝绸为时尚的风潮。反观汉朝,虽然罗马的玻璃、钱币、毛织品等对汉朝社会也产生过一定影响,但是由于汉人更崇尚玉的传统,玻璃和钱币在汉代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有限。
——摘编自祁潇潇《罗马帝国与汉朝经济交流问题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经济文化交流的不同之处。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尼禄是罗马帝国第一位迫害基督教的皇帝,在其统治时期(公元54——68 年),基督教已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但与犹太教的矛盾贯穿其发展的始终。图拉真时期(公元98——117年)为维护帝国稳定,强调信仰基督教为死罪,不放弃信仰的人会被判处死罪。君士坦丁大帝时期(公元306- -337 年),罗马国教分崩离析,帝国军队中有大量基督徒,本人并不排斥基督教信仰,在他的宫廷中有很多基督徒官员。后来,他还正式成为一名基督徒,于313年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合法地位。这导致基督教在数年间为整个帝国提供了统一的意识形态。
——摘编自张帅《罗马帝国皇帝对早期基督教态度变化及其原因综述》
材料二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主要思想,是权力和信仰的源泉,它影响着西方国家的人权与民主、民族观、双重政治观和双重权力制度。许多杰出文学家根据《圣经》创作出了他们的杰作。例如,17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根据《创世纪》创作了著名的史诗《失乐园》。在西方,当人们出生时,必须去教堂接受洗礼,因为在洗礼之后,他们就成了神的儿子;在死了之后,他们的罪是可以被神赦免的,并得以上天堂。他们每个周末都去教堂听布道。
——摘编自孙平《试析罗马帝国时期统治者对基督教态度极其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帝国皇帝对基督教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基督教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述帝国在新建立的行省设置驿站,并派官员和军队管理,说明驿站是帝国地方治理的组成部分,B项正确。亚述帝国强制推行邮驿制度,其目的是巩固帝国统治,不是服务百姓,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奴隶的信息,未体现强制奴隶服役,排除C项;交通建设有利于军事征服但不能保证其胜利,“保证了”一说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波斯贵族麦伽比佐斯在一次陪同国王狩猎狮子时,用标枪刺死了狮子,挽救了国王的性命,但违背了国王触碰猎物之前其他人不得行动的惯例,被以破坏法律、有篡位嫌疑罪判处死刑。”可知麦伽比佐斯虽然挽救了国王,但是违背了国王的命令而被判处死刑,这说明当时国王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国王是国家的最高主宰,C项正确;法律将麦伽比佐斯处以死刑,适应了当时波斯帝国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具有合理性,排除A项;根据材料“但违背了国王触碰猎物之前其他人不得行动的惯例,被以破坏法律、有篡位嫌疑罪判处死刑。”可知贵族违背了国王的命令被处死,可见人和人并不平等,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国王权力的至高无上,并非波斯帝国注重赏罚分明,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波斯帝国一方面继承了西亚和北非的文化,另一方面又将之传承于亚历山大帝国,体现了波斯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的兴衰,不能体现帝国兴衰的历史周期规律,排除A项;波斯帝国对亚历山大帝国的影响并非完全是西亚和北非文明的传承,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波斯帝国对亚历山大的影响,并非强调亚历山大帝国的历史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材料中的时间“公元前500年左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流士一世执政时期(公元前522年—公元前486年)波斯帝国疆域最为辽阔,而波斯帝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B项正确;希腊化时代指从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埃及托勒密王朝为止的一段历史时期,排除A项;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在罗马帝国时期影响力得到扩大,排除C项;古巴比伦文明早于波斯帝国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B
【解析】结合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帝国地域上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统治区域主要涉及北非埃及、西亚两河流域、西欧部分,题干中还有“击败大流士三世”等信息,据此我们不难判断出是亚历山大帝国,B项正确;波斯帝国的统治区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但是题干中有“击败大流士三世”的信息,显然该图是亚历山大帝国对外扩张示意图,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虽然也是地跨三大洲帝国,但是帝国统治区域不到印度河,不到小亚细亚,排除C项;奥斯曼帝国虽然也是地跨三大洲帝国,但是帝国统治区域不到印度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波斯帝国是位于西亚伊朗高原地区以古波斯人为中心形成的君主制帝国。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大帝开创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的攻陷波斯波利斯,帝国灭亡。C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前336年至前323年),是对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的马其顿王国的称呼,由著名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开创,其版图东起葱岭与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湾并包括埃及,西到色雷斯和希腊,北抵黑海及阿姆河,是历史上继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后第二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632年至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一系列伊斯兰穆斯林封建王朝。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称号,建立元首制,罗马共和国事实上被罗马帝国所取代。帝国鼎盛时期,疆域西起西班牙、高卢与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波斯国王大流士通过政治、经济、交通、宗教等方面的改革,客观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帝国统一,B项正确;大流士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帝国统一,虽然也起到增强军事力量和发展奴隶经济的作用,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D项;大流士改革打击了贵族特权,排除C项。故选B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在征战途中,鼓励马其顿将士与波斯显贵女子通婚;多次举办希腊式的运动会;还沿着帝国边疆修建了几十座具有希腊建筑风格的城市。”可得出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希腊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C项正确;激发远征军的战斗意志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统治,排除A项;材料中的做法并不是奴役民众的做法,排除B项;帝国的崩溃与希腊文化的传播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找希腊预言家占卜,举办希腊式的体育、文学、音乐、艺术等领域的赛事。一批优秀的希腊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学者陪伴在他左右。”可知,亚历山大的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传播了希腊文化,开启了希腊化时代,B项正确;被征服地区与希腊地区文明类型不同,文明程度高低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体现亚历山大对希腊文化的向往和传播,没有他的统治方式,排除C项;希腊人文精神源于希腊政治经济的发展和自然地理环境,并非由亚历山大远征所催生,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罗马共和国中晚期。共和国晚期,不管是将军还是贵族,都积极参与公共活动,这种活动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因此出现了“权力支持下的表演”,这说明当时平民在政治上有重要作用,B项正确;自然法强调的是公正平等,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社会上层在权力下的表演本身带有功利性,是为了获得权力,这种行为不能认定为品德高尚,排除C项;“权力支持下的表演”不属于贵族的职责,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共和国时期贵族共和制下保留了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元老院和执政官权力较大,①正确;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颁布与罗马共和国早期,②正确,①②正确,A项正确;罗马帝国时期修建的道路把把罗马与各行省连起来的道路 ,③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集柱式与圆顶于一体的万神殿是罗马帝国时期修建的,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故选A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个规定带有一定的野蛮性,具有习惯法的痕迹,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保护奴隶主贵族或者平民的利益,排除A、D项;罗马法维护奴隶主利益,材料没有体现人人平等的原则,排除B项。故选C项。
13.【答案】C
【解析】据材料“此后西罗马帝国被汪达尔人和日耳曼人陆续进入,最终在476年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可知,由于欧洲的民族大迁徙导致日耳曼人等外族入侵西罗马帝国,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C项正确;匈奴人的进攻只是促使了日耳曼各分支进入西罗马帝国,排除A项;西哥特人的占领只是欧洲各民族迁入罗马帝国的原因,排除B项;西罗马帝国的没落是其灭亡的原因之一,但材料没有提及,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通过《米兰敕令》成为国教,其与王权、古典传统文化的斗争和冲突,经过长期发展,使中世纪后期的宗教世俗力量斗争复杂化,C项正确;导致罗马帝国走向分裂灭亡并非该现象长期发展的产物,排除A项;基督教权一家独大局面不是基督教与世俗政治、古典文化斗争的历史发展趋势,排除B项;不利于古典文化的保存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腓尼基、希腊、希伯来、埃特鲁斯坎和拉丁字母对照表”可知,腓尼基字母是世界字母文字的开端,在西方,它派生出古希腊字母,后者又发展为拉丁字母等,说明腓尼基字母影响了其他语种的发展轨迹,C项正确;多元一体是在近现代考古学证据的支持下,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一项理论,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腓尼基字母对其他文字的影响,而非取代,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异域文化冲突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既不是互不关系的也不是彼此独立的。希腊文化传播到整个东方,主要是靠追随亚历山大军队东进的希腊商人。同样,印度佛教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也可以沿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了解到。”可知,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有希腊文化传入靠追随亚历山大军队东进的希腊商人,也有印度佛教和平交流传播到中国,说明促进东西方文明交融的两种方式是暴力冲突与和平交流,B项正确;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和平交流的方式,不全面,排除A项;希腊商人和亚历山大军队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暴力冲突的方式,不全面,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马可·波罗和阿拉伯商人是属于和平交流的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示例:
观点:波斯帝国在推动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阐释:波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地理位置优越,易于充当各地区、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媒介和桥梁的角色。波斯帝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如行省制等政治制度的实行,使波斯帝国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优势地位。良好的道路系统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再加上币制的统一、相对开明的政策,这些都使波斯帝国在保护古代文明的许多优秀成就、促进地区之间文化的融合这些问题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解析】本题是观点类的论述题。观点:根据“波斯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可得出波斯帝国在推动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上发挥了积极作用。阐释:根据“交通的便利,币制的统一等都是促进交流的有利条件。”可得出波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地理位置优越,易于充当各地区、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媒介和桥梁的角色。根据所学可得出波斯帝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如行省制等政治制度的实行,使波斯帝国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优势地位。根据“交通的便利,币制的统一等都是促进交流的有利条件。”可得出良好的道路系统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再加上币制的统一、相对开明的政策,这些都使波斯帝国在保护古代文明的许多优秀成就、促进地区之间文化的融合这些问题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8.【答案】(1)影响:促进了东西方经济贸易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欧亚非科学文化事业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侵略行为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言之有理即可。)
(2)不同之处:罗马帝国对外交往主动性强,汉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缺乏动力;罗马帝国对汉朝物品需求度较高,而汉朝对罗马帝国物品需求有限;罗马帝国对外武力交往,汉朝更倾向于和平交往。
【解析】(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亚历山大帝国。根据材料一“这些城市既是统治当地居民的军事据点,也是经济活动中心,许多随军而来的希腊奴隶主在这些城市里开设手工作坊,经营工商业,与当地居民进行贸易活动”可得出促进了东西方经济贸易的交流与发展;根据材料一“许多随军学者包括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沿途搜集资料,采集动植物标本,与当地人交往”可得出促进了欧亚非科学文化事业的交流与发展;根据材料一“在治理帝国的各项政策上,处处都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可得出促进了东西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根据材料一“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亚历山大东征毕竟是奴隶制时代赤裸裸的侵略行为,所以这个帝国的建立固然也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可得出侵略行为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罗马帝国和中国汉朝。根据材料“在罗马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中,罗马帝国的主动性更明显”“汉朝……追求安居乐业,不到不得已,帝国不会轻易越过长城的防线去开拓领土”可得出罗马帝国对外交往主动性强,汉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缺乏动力;根据材料二“在交流的物种中,罗马帝国对汉朝物品的渴求度远远高于汉朝对罗马商品的渴求度”“虽然罗马的玻璃、钱币、毛织品等对汉朝社会也产生过一定影响,但是由于汉人更崇尚玉的传统,玻璃和钱币在汉代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有限”可得出罗马帝国对汉朝物品需求度较高,而汉朝对罗马帝国物品需求有限;根据材料二“罗马帝国作为一个依靠战争不断壮大的国家,其对外开拓的传统一直影响着罗马帝国各个阶层”“汉朝对外的冒险和军事征战十分有限,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也以汉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主”可得出罗马帝国对外武力交往,汉朝更倾向于和平交往。
19.【答案】(1)变化:从禁止信仰基督教到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原因:基督教的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传统国教走向崩溃;基督教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统治阶级的喜好和支持。
(2)影响:成为罗马帝国维护统治的工具;对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为西方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源泉;是西方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尼禄是罗马帝国第一位迫害基督教的皇帝”、“图拉真时期(公元98——117年)为维护帝国稳定,强调信仰基督教为死罪”、“君士坦丁大帝……承认基督教合法地位”可知罗马帝国皇帝对基督教的态度为:从禁止信仰基督教到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罗马国教分崩离析”可得出,传统国教走向崩溃;根据材料“帝国军队中有大量基督徒……很多基督徒官员”可得出,基督教的社会影响力扩大,统治阶级喜好和支持;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维护统治角度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一中“这导致基督教在数年间为整个帝国提供了统一的意识形态”可得出,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维护统治的工具;根据材料“影响着西方国家的人权与民主、民族观、双重政治观和双重权力制度”可得出,对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根据材料“许多杰出文学家根据《圣经》创作出了他们的杰作”可得出,为西方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源泉;根据材料“在西方,当人们出生时,必须去教堂接受洗礼……他们每个周末都去教堂听布道。”可得出,基督教是西方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