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3 20:0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重难点】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时空框架】
【自主预习】
概括察举制与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选官标准以及历史意义。
归纳三省六部制的职能、特点、影响。
概括唐初实行租庸调制的内容与作用
总结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主要内容,并用唯物史观评价两税法。
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和选必一的内容,列举隋唐时期进行的制度创新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预习自测】
1、公元833年,尚书省曾因“虫旱相因,恐致灾荒”而宣布取消第二年的春闱(春季的省试及殿试);但后来唐文宗念在各地举子们积极备考、立志报国的实际情形,下诏恢复次年春闱,只是将考期推迟了一个月。这一现象反映出科举制( )
A.实现了社会公正 B.具有社会导向功能 C.建立了文官政治 D.杜绝了官本位思想
2、唐开元年间,政事堂虽设在中书省,但自成机构,后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以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凡一切政令,包括皇帝诏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并加盖印章方能生效颁行。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 )
A.实现了对皇权的有效制衡 B.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督
C.废除了尚书省及下属六部 D.有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3、公元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在税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两税三分”的原则,即中央派十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两税定额,再将定额划分为上供、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三分。这一举措( )
A.解决了安史之乱遗留问题 B.加剧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
C.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体系 D.增强了地方的自主性积极性
4、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预习反馈】
【课堂过程】
一、选官制度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材料二:十六至十八世纪,来华传教的传教士在回国后把科举制度介绍到了西方,十六世纪末的时候,欧洲人就已经对科举制度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了,他们对于这项制度倍加赞赏。伏尔泰曾说:“中国的官职由那些通过考试及第的人担任,中国由这些人治理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牛津大学教授纽曼也说过:“中国行政制度是存在于东方的无与伦比的优秀制度”。
思考: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与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相比,说明科举制度的历史进步之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吸取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哪些合理内核?并说明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的不同之处
探究一:简要梳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朝代 制度 途径 标准 选官权
西周至春秋
春秋战国

两汉
魏晋
隋唐至明清
思考:1、通过表格,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2、以国家治理的视角分析说明选官制度的重要性。
二、三省六部制
探究二:
思考:1、从中朝到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中枢机构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结合汉至唐中枢机构的发展趋势,如何理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三、赋税制度
材料一: “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田租)粟二石,其调(户税)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指国家无需征发力役)则收其庸(以纳绢、布代力役),每日三尺……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制(贵族官僚可免除力役)。”
——摘自《唐六典·尚书户部》
材料二:
材料三: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
思考:1、根据所学,梳理魏晋到隋唐赋税制度的变化
2、据材料一,概括唐代的租庸调制在赋税征收和力役征发上的规定。
3、在政事堂会议中,宰相杨炎针对当前户口变化,想推行赋税改革,请你根据材料二三为他准备一份提纲。(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当堂自测】
1、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由现任中央职官兼任,须“德充才盛”,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A.无法为政府选拔优秀的人才 B.有利于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C.彻底改变了乡里评议的传统 D.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2、唐公主之子刘得仁,出入考场三十年而无功名,尝自言道:“外家虽是帝,当路且无亲。”唐宗室子弟李洞,在昭宗时屡次应考却榜上无名,于是写下“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的伤感诗句。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  )
A.导致士庶矛盾尖锐 B.受学以致用原则制约
C.相对客观公平公正 D.有利于选拔才学之士
3、唐朝中后期,看重文章词华的进士科地位超越了明经科,许多寒庶子弟因而置身高官,而一些擅长儒家旧学经术的山东士族 “转成孤寒之族 ”。由此可知,唐朝中后期(  )
A.儒家思想受到佛道冲击 B.选官取士标准不够合理
C.土族子弟的仕途被阻断 D.科举制有助于阶层流动
4、《唐会要》记载,开元三年六月,玄宗下诏,县令、州刺史有业绩者可调任京官, “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 ”不能够担任中央三省的负责官员。唐玄宗的做法旨在(  )
A.提高地方官员地位 B.增强官员执政能力
C.实现地方吏治清明 D.促进官僚队伍流动
5、唐朝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基础上,设立了政事堂议政制度,主要由皇帝亲自主持集体商 议,参与政事堂议政的除了三省长官,还有皇帝直接指派的亲信官员参与议政。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改设到中书省,唐朝中期将政事堂议政处设在中书门下省,两省合署办公之所。唐朝政事堂的演变(  )
A.加强了皇帝独裁权力 B.提高了尚书省的地位
C.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 D.取消了宰相的决策权
6、两税法是古代中国税制史上的重大改革,标志着古代税收从以 “税人 ”为核心转向以 “税地 ”为核心。推动这一转变最重要的因素是(  )
A.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破坏 B.安史之乱使百姓大量成为流民
C.“履亩而税 ”理想的贯彻 D.经济重心的南移和租佃制发展
【课后巩固】
1.(2022·湖南高考·3)据下表可知
时间 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2、(2021·江苏高考·3)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
3、(2020·山东高考)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
时期 概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4、(2018·全国卷高考·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5、(2021·重庆高考·3)隋炀帝时,势倾当朝的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占田违限,刑部尚李园通“判字文述田以还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农民经济负担减轻 B.严刑峻法思想推行
C.官员特殊权益消失 D.均田制的贯彻实施
6.(2023·济宁·一模)780年,唐政府开始实行"两税法",田赋分夏、秋两季征收,统一规定夏税不得过六月,秋税不得过十一月。929年,后唐明宗首次改进两税法,规定辖区南部黄淮地区夏税自五月十五起征,八月初一纳足;最北部地区自六月十日起征,九月纳足。这一调整有利于( )
A.简化税收程序 B.减轻农户负担
C.增加政府收入 D.发展商品经济
7.(2021·北京高考·2)下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
①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 ②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
③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 ④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
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8、(2023·山东济南·统考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唐朝后期中央财税问题
材料一 是岁(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上之,总计天下方镇四十八,州府二百九十五,县千四百五十三。其凤翔、廊坊、邠宁、振武、泾原、银夏、灵盐、河东、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沧景、淮西、淄青等十五道七十一州不申户口外,每岁赋税倚办止于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八道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万户。—[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三》
材料二
唐朝地方建制与财政划分(810年)
—据[英]崔瑞德《剑侨中国隋唐史》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唐朝的中央财税征收状况进行解读。
参考答案
【预习自测】BDCB【当堂自测】DCDBCD
【课后巩固】ABDCDBD
8.状况:在唐代后期,江淮八道(或:浙东、浙西等八道;东南地区;南方地区)成为中央财赋倚重的核心区域。
原因:从北方社会形势和原有财税征收格局变化角度分析。如:安史之乱导致北方地区社会动荡,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由于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部分原来中央财赋倚重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断绝对中央的贡赋;其余部分地区不定期缴纳贡赋;国家盐铁税的征调受到严重影响。
从南方社会形势和江淮地区特殊地位角度分析。如:江淮地区未遭战争直接破坏,经济发展较快,国家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淮地区为国家直接控制区域;地接运河,南北交通便利。
从财税状况折射出唐朝统治走向衰落的角度作答。如:中央集权的削弱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