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2单元 进阶3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2单元 进阶3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3 11:22:20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进阶三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
点击右图进入…





谢谢观看 THANK YOU!
W诸子人格 光耀千秋
阅读导引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的多元状态造成了思想上的极度解放和自由。一时间,社会上各种思想流派如同绚丽的百花竞相开放,中国文化由此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之为百家争鸣。
  这一时期,涌现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成为我们传统文化之根,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思想源泉,他们身上体现的人格魅力光耀千秋,令人景仰。
篇目
想象的孔子
孟宪实
近些年国学再兴,国人振作,于是中国文化的人物代表——孔子,日益受到国人的爱戴,不仅《论语》一书被人争相阅读,孔子之像也如雨后春笋,神州大地,纷然竖立。古代人物缺少形象记录,孔子像多用吴道子的画《先师孔子行教像》,而吴道子所作的画像自然也是根据想象。
什么样的孔子形象最符合大家心目中的孔子,这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孔子的外表,《史记》的记载是“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看来孔子在当时是真正的高人。对此,孔子像应该说最容易表现。但是作为雕像,多高更合理,显然需要考察多种条件,并非符合这个尺寸就一定是最好的。另外,孔子的学生曾经这样描写孔子的外表:“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也就是说,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但不凶猛,恭顺而安静。这个记载,对于孔子像的设计,十分重要。然而,一座雕像,不是连环画,不会把孔子的所有表情都表现出来。那么,一个比较恒定的孔子表情,应该是怎样的呢?把众多的元素,人们的希望、想象和认识都集中表现在雕像的神情上,艺术家的水准此刻无法不接受检验。
普查网上能够搜集到的孔子像,可以说,有多少雕刻家就有多少孔子像。孔子像,如今在中华大地上,很容易就会遇到,但是比较这些孔子像,如果没有文字注明“先师孔子”,恐怕没有什么人会相信,这些雕像竟然是在表现同一个人。不知道是雕刻家的问题还是我们敬仰者的问题,很多孔子像,一点儿都看不到孔子的影子,随便写上什么人的名字,都不会有人反对。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不该如此。
从历史印象上来说,应该选择孔子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时期来表现。孔子的一段话,历来被当作孔子自身的故事,那就是从十五岁而志于学到七十而耳顺。我以为,无论如何应该选择七十岁的孔子,那时候的孔子已经到达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种充分而理想的自由状态。这绝不仅仅是孔子个人的状态,后代中国人也把这看成了中国人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的雕像,应该以孔子的七十岁为自然界标。
七十岁的孔子应该是怎样的表情?经历了人生的所有阶段,周游列国,困于陈蔡,有家国而难报效,弟子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但是孔子毕竟完成了古籍的整理,教育出了一批人才,尤其是在理论上创立了儒家学派,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道德与政治源泉。在古人的“三不朽”之说中,真能当得起“立德”者,孔子是争议最少的。在孔子最后的岁月里,他的心态一定是最平静的,对于现实社会虽然依旧有很多不满,但是他展望未来,信心十足。因为最后的岁月,孔子的工作目标已经不是现实,而是未来。因为对未来有信心,所以孔子的表情应该是平静中有喜悦,目光是略带沉思而远望。
最后,孔子应该用怎样的身姿展望未来呢?思前想后,还是以现在常见的身姿较好。孔子很恭敬地拱手而立,对于未来他有信心,但是这不妨碍他一贯的恭敬态度。未来是后生的天下,后生可畏。为什么?因为孔子的理想,儒家观念的普及,所有一切,都得指望后生。可畏,也是一种期待,恭敬的态度,并不排斥道义的嘱托。当然,还有一个传统不能拒绝,那就是流传很久的吴道子所绘《先师孔子行教像》,正是恭敬的孔子,带出中国的礼仪之邦。但是,反对那种弯腰过分的姿态,最好就是直立身体,拱手于胸前的样子。
然而,瞻仰了很多现在的孔子像,说实话,内心真的很恐慌,为什么就没有我心目中的孔子像呢?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陈一帆先生的孔子像,心悦诚服之后,也终于感到了踏实。这才是我心目中的孔子。温文尔雅、有德固勇、自信乐观、通达宽恕、心怀坦荡……凡是孔子赞扬的美德,在这尊雕像中似乎都已经具备;凡是孔子强调的精神,在这里都有展现。总之,我们能够想象的一切有关孔子的印象、故事和要素,一尊雕像都给予了表达。第一次被艺术品这样地震撼,我有了通神的感觉。
后来,我才知道陈一帆先生此像,是获得了大奖的,当时的评委会评语就一句话“先师的风范”。这是一句绝对到位的评语,顶得上我的千言万语。说来说去,那些我也不满意的雕像,缺的不正是先师的这种风范吗?
(有删改)
篇目
庄子的翅膀
叶春雷
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泥沼的围困中挣脱出来,但是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
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中。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是为了娱乐。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视人命如草芥的时代。
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充当自己的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
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庄子这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对翅膀。
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
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但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君主豢养的哈巴狗。庄子是有翅膀的人。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浩渺宇宙间。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
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
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拼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
庄子是战国时最伟大的散文家。 因为庄子的散文也有一对翅膀。能够飞翔的散文才是好散文,而能够在飞翔中不被大风刮散的散文才是散文中的珍品。庄子的散文在历史的大风中飞翔了两千多年,不仅没有散,没有像羽毛一样被刮得无影无踪,反而在风沙的打磨中日益铮亮,这得益于庄子翅膀的轻盈,还有坚定。
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儿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
(选自《散文》,有删改)
篇目
景仰墨子
郭远庆
我不知道,在中国古代,有哪个思想家比墨子更为高大与完美。2500年前,正当孔子热衷于复古、老子醉心于逃避的时候,墨子却脚踏现实的土壤勇敢地建设着理想的未来社会。他的旗帜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科学、和平、平等、博爱。
要知道,直到今天,这几个大字仍然是我们全人类在努力靠近的目标啊!
他不光思想,而且行动。他充满了智慧,又燃烧着血性。墨家集团一代又一代“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地实践着老师的理想。
墨子狂奔十个昼夜,至少跑过两千里路赶到楚都,劝说楚王不要攻宋。楚王自恃有鲁班发明的攻城器械,不肯听从。于是墨子与鲁班进行了攻防演习,结果九攻九守,鲁班都不能取胜。鲁班说:“我还有最后的一着,但我不说出来。”墨子说:“我知道你那最后一着是什么,我也不说出来。”楚王不明其意,便问其详。墨子说:“他那一着就是杀了我,但是已经晚了。我的三百门徒已经进入宋国,登城协防,准备作战……”楚王只好罢兵。在诸子百家里,还有哪家哪派有墨子这样的大智大勇?
不趋利,不避害,言必信,行必果,克勤克俭,勇敢坚定,墨家是一个具有“我为人人”献身精神的完全值得信赖的集体。领袖孟胜受托为阳城郡守城,寡不敌众。弟子徐弱谏说:“死守无益,反倒会令墨家后继无人,不如放弃。”孟胜说:“对于阳城君,我不算老师也算朋友,不算朋友也算臣僚。如果不拼死守城,从此以后,寻求严师、贤友、良臣,谁会想到我们墨家呢?”徐弱信服,请求先死,为自家的弟兄们当开路先锋。当时,墨家派往宋国传达田襄子继任消息的两名弟子在完成任务之后,不听劝阻,毅然决然地返回围城,与墨家兄弟一同拼杀。最后,墨家186人全部战死殉城。
墨家对自身的要求之严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墨家人必须穿布衣、着麻鞋、吃糙食,苦行僧般地终日为“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而奔波劳碌。领袖腹的独生子杀了人,秦惠王本来已经赦免了他儿子的死罪,腹却说:“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于是,他坚持把儿子判处死刑。如果历代执法者都能如此,这个社会不早就变得清平公正了吗?
那些反对墨家学说的人也无不钦佩墨子的德行:孟子赞他“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庄子夸他累得骨瘦如柴也不舍弃理想。真是天下少有的壮士!尽管“墨翟之言盈天下”,与儒家对峙抗衡了几百年,终于像一盏明灯一样,隐没于历史无边的暗夜之中了。这一切,谁又能很好地作出诠释呢?
我猜一定是因为,权势者不光要“墨守”,更要攻伐;不喜欢“兼爱”别人,只愿意偏爱自己。20世纪初,只有梁启超挺身疾呼:“只可惜我们做子孙的没出息,把祖宗遗下的无价之宝,埋在地窖里两千年……我们还有面目见祖宗吗?如何才能够一雪此耻,诸君努力啊!”还有胡适烛幽洞微,著《先秦名学史》,称《墨子》是当时“真正有价值的唯一著作”,墨子也许是中国出现过的最伟大的人物,“是伟大的科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是一种高度发展的科学的方法的创始人”……
然而这一切,似乎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时至今日,著书也好,立论也好,闲聊也好,很少有人提起那位背时的先哲和英雄。实在是不亦悲乎!
(有删改)
相关名言
1.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宋)朱熹
2.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瑞典)汉内斯·阿尔文
3.不读《道德经》,不懂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4.《道德经》有一种魅力,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以一种神奇的力量。 ——(日)卢川芳郎
5.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 ——(德)马丁·海德格尔
6.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孟子
7.墨子是劳动人民的大圣人。 ——梁启超
8.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是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 ——毛泽东
(1)孔子的幽默
孔子是幽默的。《论语》一书,有很多他的幽默语,因为他脚踏实地,说了很多入情入理的话。只可惜前人理学气太厚,不曾懂得。他十四年间,周游于宋、卫、陈、蔡等国,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总能泰然处之。他那安详自适的态度,在陈绝粮一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弟子都已出怨言了,孔子独弦歌不衰,不改那种安详幽默的态度。他三次问弟子:“我们一班人,不三不四,非牛非虎,流落到这步田地,为什么呢?”还有一次,孔子与弟子相失于路上,后来有人在东门找到孔子,说他的相貌,并说他像一条“丧家犬”。孔子听到后说:“别的我不知道,至于像一条丧家犬,倒有点像。”
(2)任公子钓大鱼
任公子做了大鱼钩和粗黑的绳子,他把五十头肥壮的牛作为鱼饵,然后蹲在会稽山上,将钓钩甩到东海,天天在那里钓鱼,等了一年还没钓到鱼。后来有一条大鱼吃鱼饵了,牵动巨大的鱼钩,它将巨大的鱼钩拖入水下,迅速地昂头扬尾摆动鳍背,激起的白色波涛就像山一样,(似乎整个)海为之震荡,发出的声响好像出自鬼神,骇人的声威震慑千里。任公子钓到这条鱼,将这条大鱼切成小块然后腌制成干鱼肉,从制河以东,到苍梧以北的人们,没有不饱食这条鱼的。
庄子由此生出感慨:那些手拿小竿细绳,直奔小河、沟渠,钓到一条鲇鱼或鲫鱼就开心的人,怎么可能钓到大鱼呢? 目光短浅的人难以和志向高远的人相比,浅陋无知的人也不能和经世之才相提并论,因为二者的差别实在太大了。任公子大气、洒脱,毫不在意别人的言论,专心致志于钓竿,耐心等待,所以钓到了大鱼。古今中外的许多事实表明:一个人在生活的起跑线上,选择什么目标、树立什么志向,确实关系着他的前途命运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只有那些立志高远、奋斗不息的人,才能以优异的成绩跑到人生的终点!诸葛亮在写给他外甥的一封信中说:“夫志当存高远。”一个人伟大或渺小,都决定于这个人的志向。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没有生活目标和远大志向的人,只会变得懒散、听天由命,很难把握成功的契机。
庄子这个寓言告诫人们,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大的事业,必须有宏大的抱负、广阔的视野,不追求一朝一夕之得失,而要按照既定的目标,始终坚持下去。兴安岭的松树百年成材,所以缜密;新疆的葡萄因为日照时间长,才最甘甜。投机取巧也许会达到目的,但要知道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财富,不踏踏实实做事的人是不会得到的。做大事要有大气魄、大气量,一切从容安排、用心对待。就像锻炼真金,急躁的人得不到有分量的成果。人生更像一场马拉松,前一百米的领先者不一定就能成为最终的优胜者。在这遥远的征途上,要有耐心、雄心、爱心、真心,才能像任公子一样,笑到最后。
(3)墨子的哲学方法
孟子说:“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存心是行为的动机。《大学》说的诚意,也是动机。儒家只注意行为的动机,不注意行为的效果。推到极端,便成董仲舒说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只说这事应该如此做,不问为什么应该如此做。墨子的方法,恰恰与此相反。墨子处处要问一个“为什么”。例如造一所房子,先要问为什么要造房子。知道了“为什么”,方才可知道“怎样做”。知道房子的用处是“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方才可以知道怎样布置构造始能避风雨寒暑,始能分别男女内外。人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如此。如今人讲教育,上官下属都说应该兴教育,于是大家都去开学堂,招学生。大家都以为兴教育就是办学堂,办学堂就是兴教育,从不去问为什么该兴教育。因为不研究教育是为什么的,所以办学和视学的人也无从考究教育的优劣,更无从考究改良教育的方法。
墨子说:“是犹曰:‘何故为室?’曰:‘室以为室也。’”墨子以为无论何种事物、制度、学说、观念,都有一个“为什么”。换言之,事事物物都有一个用处。知道那事物的用处,方才可以知道它的是非善恶。为什么呢?因为事事物物是为了应用的,若不能应用,便失了那事那物的意义了,便应该改良了。例如墨子讲“兼爱”,说:“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兼爱(下)》]这是说能应“用”的便是“善”的,“善”的是能应“用”的。譬如我说这笔“好”,为什么“好”呢?因为能书写,所以“好”。又如我说这会场“好”,为什么“好”呢?因为它最合开会讲演的“用”,所以“好”。这便是墨子的“应用主义”。
1.《想象的孔子》中作者是如何刻画孔子形象的?你心目中的孔子是什么样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独辟蹊径,从古代画家的传统画作、孔子学生记述的角度来描写孔子形象。(2)孔子精神主要是温文尔雅、有德固勇、自信乐观、通达宽恕、心怀坦荡等。
2.庄子的翅膀含义是什么?作者对它有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庄子的翅膀指庄子摆脱名利等束缚的思想。
(2)评价:①它是在君王的诱惑和暗藏杀机的逼迫之下产生的。②它使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自信。③因为它,庄子珍爱生命;坚守人格尊严、精神吞吐宇宙。④因为它,庄子保全了自己,让世人吃惊仰望。
3.《景仰墨子》向读者揭示了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篇文章以翔实的材料向我们揭示了诸子百家之一的墨家及其代表人物墨子。墨子“不光思想,而且行动。他充满了智慧,又燃烧着血性”。墨家“不趋利,不避害,言必信,行必果,克勤克俭,勇敢坚定”。
4.通过对上面几篇文章的阅读,结合所学,说说儒、道、墨等流派的思想为何能影响深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儒、道、墨等流派都有杰出的代表人物,这些人物著书立说,极力传播自己的学说。(2)儒、道、墨等流派的学说适应了中国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为较多人所接受,流传较广。(3)他们的思想大都是谈论立身处世之道的,或阐述持身以道、以礼、以仁、以恕、以义的道理,或辨析君子、小人,或论述经典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价值,都富于启发性。(4)他们的很多论说都文采斐然,自成一格,对后世文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9主题素养练(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A [“吠噬”与“狂走”是“数州之犬”发出的动作,“吠噬”与“狂走”这两个词语内部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D两项。“累日”表示时间,意思是好几天;“至无雪”意思是到没有雪的时候,也是表示时间的一个词,在“至无雪”前断开,据此排除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如苏轼的《赤壁赋》。
B.先达,对前辈的尊称。“先达”中的“先”字与“先哲”“先贤”中的“先”字意思一样。
C.字,古代对一个人的称呼,可与名的意义一致,也可相关,甚至相反。如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意义相反。
D.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三等,称三甲。考中一甲者称“进士及第”,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B [B项,“对前辈的尊称”说法错误,先达,应该指有德行有学问的前辈;“‘先达’中的‘先’字与‘先哲’‘先贤’中的‘先’字意思一样”错误,“先哲”“先贤”是对已故的有才德的人的尊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
B.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顾虑。他对为人师者遭受谩骂而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
C.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历勉励他潜心向学。
D.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颍昌向程颢学习,四十岁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以免打扰他休息。
B [B项,“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错误,原文“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意思是“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这里的“病”是“诟骂责备”的意思,应该是“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顾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以是,因此;暇,空闲;挈挈,匆匆忙忙)
(2)一天(杨时)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醒来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瞑,闭着眼睛;去,离开;既,已经)
5.柳宗元用“蜀犬吠日”“越犬吠雪”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理解这两个故事的含义,然后把握作者讲述故事的创作目的。“蜀犬吠日”是说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越犬吠雪”是说越地很少下雪,所以一下雪,越地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当时的现状是“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即当时很少有人从师尊师,也很少有人“好为人师”,有的话就觉得奇怪甚至是嘲笑侮辱和咒骂攻击,这跟“蜀犬吠日”和“越犬吠雪”的情况是一样的,柳宗元援引“蜀犬吠日”“越犬吠雪”的例子,来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流弊,揭示出当时贵族阶层压抑、打击勇为人师者的嚣张气焰。他用类比手法讽刺了士大夫之族无知无识、少见多怪的恶劣行径,并对韦中立不受流弊束缚,拜师求学的态度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答案] 揭露当时不尊师从师,对敢为人师者、从师学习者妄加非议的社会现实。
【参考译文】
第一篇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被人们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了《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群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遇到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
第二篇
我小的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寒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的圣贤的学说。又忧虑不能与才学渊博的老师和有名的学者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一屋子,他从不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话;等待他高兴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第三篇
杨时字中立,是南剑将乐这个地方的人。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年龄稍大一点,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考中进士。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一同求学的人。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经四十岁了。一天(杨时)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醒来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大宗师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馀、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选自《庄子·大宗师》,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B.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C.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D.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B [本题中“真人之息以踵”和“众人之息以喉”句子结构一致,所以在“踵”后和“喉”后分别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者”为句末语气词,所以在“者”后断开,据此排除C项。翻译为:“真人”呼吸凭借的是着地的脚根,而一般人呼吸则靠的只是喉咙。被人屈服时,言语在喉前吞吐就像哇哇地曼语。那些嗜好和欲望太深的人,他们天生的智慧也就很浅。]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所待:有所依凭。庄子认为人们的认识和了解都离不开认识、了解的对象。
B.狐不偕为尧时贤人,尧让天下于他而不受,投河而死。务光为舜时人,汤要让帝位给他,他不接受,负石沉水而死。
C.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死,兄弟相让,不肯嗣位。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而谏,武王不从,遂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最后饿死。
D.觚,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
B [B项,“务光为舜时人”错误,务光为夏商时人。]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用浪漫、神妙的笔法向我们阐述了“真人”的特征。庄子的“真”强调的是追求精神上的相对自由。
B.“真人”的表现从内在德行的角度来说,就是不以众欺寡,不居功自傲,不思虑图谋,不为过懊悔,不为赢得意。
C.“真人”不在乎生死,无拘无束地面对自然中的一切,内心安然,容颜淡漠安闲。
D.在论述了“真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后,庄子把“古之真人”概括为“天与人不相胜也”。
A [A项,“追求精神上的相对自由”错误。应该是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承受什么际遇都欢欢喜喜,忘掉死生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源。这就叫作不用心智去损害大道,也不用人为的因素去帮助自然。这就叫作“真人”。
(2)那些同一的东西跟自然同类,那些不同一的东西跟人同类。自然与人不可能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具有这种认识的人就叫作“真人”。
10.什么是“大宗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宗师”就是“道”,是指导人们学习的老师,也可以说是终极老师,“真人”也可以称为“大宗师”。
[参考译文]
大宗师
知道自然的作为,并且了解人的作为,这就达到了认识的极点。虽然这样,还是存在忧患。人们的知识一定要有所依凭方才能认定是否恰当,而认识的对象却是不稳定的。怎么知道我所说的本于自然的东西不是出于人为呢?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人为的东西又不是出于自然呢?
况且有了“真人”方才有真知。什么叫作“真人”呢?古时候的“真人”,不倚众凌寡,不自恃成功雄踞他人,也不图谋琐事。像这样的人,错过了时机不后悔,赶上了机遇不得意。像这样的人,登上高处不战栗,下到水里不会沾湿,进入火中不觉灼热。这只有智慧能通达大道境界的人方才能像这样。
古时候的“真人”,他睡觉时不做梦,他醒来时不忧愁,他吃东西时不求甘美,他呼吸时气息深沉。“真人”呼吸凭借的是着地的脚根,而一般人呼吸则靠的只是喉咙。被人屈服时,言语在喉前吞吐就像哇哇地曼语。那些嗜好和欲望太深的人,他们天生的智慧也就很浅。
古时候的“真人”,不懂得喜悦生存,也不懂得厌恶死亡;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推辞;无拘无束地就走了,自由自在地又来了罢了。不忘记自己从哪儿来,也不寻求自己往哪儿去;承受什么际遇都欢欢喜喜,忘掉死生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源。这就叫作不用心智去损害大道,也不用人为的因素去帮助自然。这就叫作“真人”。像这样的人,他的内心忘掉了周围的一切,他的容颜淡漠安闲,他的面额质朴端严;冷肃得像秋天,温暖得像春天,高兴或愤怒跟四时更替一样自然无饰,和外界事物合宜相称而没有谁能探测到他精神世界的真谛。所以古代圣人使用武力,灭掉敌国却不失掉敌国的民心;利益和恩泽广施于万世,却不是为了偏爱什么人。办事求名而失掉自身的本性,不是有识之士;丧失身躯却与自己的真性不符,不是能役使世人的人。像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馀、纪他、申徒狄,这样的人都是被役使世人的人所役使,都是被安适世人的人所安适,而不是能使自己得到安适的人。
古时候的“真人”,神情巍峨而不矜持,好像不足却又无所承受;态度安闲自然、特立超群而不执着顽固,襟怀宽阔虚空而不浮华;怡然欣喜像是格外地高兴!一举一动又像是出自不得已!容颜和悦令人喜欢接近,与人交往德性宽和让人乐于归依;气度博大像是宽广的世界,高放自得从不受什么限制;绵邈深远好像喜欢封闭自己,心不在焉的样子又好像忘记了要说的话。把刑律当作主体,把礼仪当作羽翼,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等待时机,用道德来遵循规律。把刑律当作主体的人,那么杀了人也是宽厚仁慈的;把礼仪当作羽翼的人,用礼仪的教诲在世上施行;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等待时机的人,是因为对各种事情出于不得已;用道德来遵循规律,就像是说大凡有脚的人就能够登上山丘,而人们却真以为是勤于行走的人。所以说人们所喜好的是浑然为一的,人们不喜好的也是浑然为一的。那些同一的东西是浑一的,那些不同一的东西也是浑一的。那些同一的东西跟自然同类,那些不同一的东西跟人同类。自然与人不可能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具有这种认识的人就叫作“真人”。
1/9主题素养练(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如苏轼的《赤壁赋》。
B.先达,对前辈的尊称。“先达”中的“先”字与“先哲”“先贤”中的“先”字意思一样。
C.字,古代对一个人的称呼,可与名的意义一致,也可相关,甚至相反。如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意义相反。
D.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三等,称三甲。考中一甲者称“进士及第”,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
B.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顾虑。他对为人师者遭受谩骂而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
C.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历勉励他潜心向学。
D.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颍昌向程颢学习,四十岁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以免打扰他休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柳宗元用“蜀犬吠日”“越犬吠雪”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大宗师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馀、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选自《庄子·大宗师》,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B.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C.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D.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所待:有所依凭。庄子认为人们的认识和了解都离不开认识、了解的对象。
B.狐不偕为尧时贤人,尧让天下于他而不受,投河而死。务光为舜时人,汤要让帝位给他,他不接受,负石沉水而死。
C.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死,兄弟相让,不肯嗣位。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而谏,武王不从,遂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最后饿死。
D.觚,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用浪漫、神妙的笔法向我们阐述了“真人”的特征。庄子的“真”强调的是追求精神上的相对自由。
B.“真人”的表现从内在德行的角度来说,就是不以众欺寡,不居功自傲,不思虑图谋,不为过懊悔,不为赢得意。
C.“真人”不在乎生死,无拘无束地面对自然中的一切,内心安然,容颜淡漠安闲。
D.在论述了“真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后,庄子把“古之真人”概括为“天与人不相胜也”。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什么是“大宗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