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进阶一 教材单元文本学习
第7课 兼爱
预习任务单
01
文意理解
知识梳理
文白对译
资料链接
开篇指出议论的焦点,提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
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
分析原因,列举事例,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
“起不相爱”。
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天下
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当
尝
尝试
亡
无
没有
有
又
弟弟、儿子
给人治疗
古代官职名
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
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
都是起于不相爱。
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
鉴赏活动单
02
点击右图进入…
文
本
对
应
练
谢谢观看 THANK YOU!
W
浅仰芹
圣人以治
天下
为事
者也,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
必
知乱之所
自
起,焉能
治之;
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才能对它进行治理;
不知
乱之
所自起
则不能
治。譬之
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
如
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
疾之
所自起
好像医生给人治疗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
焉能攻之;不知
疾之所
自起,则弗能攻。
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
治乱者何独不
然?必知乱之所
自
起
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
焉能治之;不知
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以治天下为事:把治理天下作为(自
己的)事务。焉:于是。攻:治疗。
圣人以治
天下
为事
者也,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
必
知乱之所
自
起,焉能
治之;
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才能对它进行治理;
不知
乱之
所自起
则不能
治。譬之
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
如
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
疾之
所自起
好像医生给人治疗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
焉能攻之;不知
疾之所
自起,则弗能攻。
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
治乱者何独不
然?必知乱之所
自
起
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
焉能治之;不知
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以治天下为事:把治理天下作为(自
己的)事务。焉:于是。攻:治疗。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说理的写法。3.感悟墨子的兼爱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到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欺小家、强凌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墨子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了一系列为广大平民着想的方针和措施。墨子的精神,直到今日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启迪力量,让我们擦亮眼睛,共同走进墨子的伟大思想王国吧!
(第1段)圣人以治天下为事(事务)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治疗)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不)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请概括段意:开篇指出议论的焦点,提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
(第2段)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考查)乱之所自起。当(同“尝”,尝试)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使受损失)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即使)父之不慈(慈爱)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者,亦然。盗爱其室(家),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卿大夫的封地)、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纷乱之事),具此(全都在这里。具,完备、齐全)而已矣。
请概括段意:分析原因,列举事例,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起不相爱”。
(第3段)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相当于“何”“怎么”)施(实行)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同“无”)。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请概括段意: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第4段)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鼓励)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互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请概括段意: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一、辨识通假
1.当察乱何自起
“当”同“尝”,意义:尝试。
2.故不孝不慈亡
“亡”同“无”,意义:没有。
3.故盗贼有亡
“有”同“又”。
二、一词多义
1.焉
(1)焉能治之(于是)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常用在句末,根据情况可译为“啊”“呢”“了”等,有时也可不译)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
(4)犹且从师而问焉(表第三人称,相当于“之”)
(5)割鸡焉用牛刀(表疑问,哪里,怎么)
(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哪里)
2.故
(1)故亏父而自利(所以)
(2)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旧的;原来的)
(3)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旧交情)
(4)暮去朝来颜色故(旧、老)
(5)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故意;特意)
(6)此物故非西产(同“固”,本来)
3.若
(1)若使天下兼相爱(假使,如果)
(2)爱人若爱其身(就像)
(3)彼与彼年相若也(同,相当)
(4)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
(5)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人称代词,你)
4.恶
(1)恶施不孝(wū,相当于“何”“怎么”)
(2)交相恶则乱(憎恨)
(3)廉君宣恶言(坏;不好)
三、词类活用
1.故亏父而自利(使动用法,使受损失)
2.故窃异室以利其室(使动用法,使……受利)
3.故贼人以利其身(名词作动词,伤害)
四、古今异义
1.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古义:给人治疗。
今义:攻击别人。
2.大夫各爱其家
古义:古代官职名。
今义:医生。
3.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古义:弟弟、儿子。
今义:徒弟。
五、文言句式
1.当察乱何自起?(宾语前置句)
译文: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
2.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判断句)
译文: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
3.皆起不相爱。(状语后置句)
译文:都是起于不相爱。
4.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判断句)
译文: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
侠之大者——墨子
墨子,名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
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他提出了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的主张。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支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原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一般认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篇体现了墨子本人的主要思想。
墨子生活在先秦,那是一个礼制崩坍、王权衰败、诸侯纷争的时代,广大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极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了积极关注与深入思考,映现出鲜明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坚决无情地揭发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情境活动]
“兼爱”“非攻”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药方,它在当时的社会可能实现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是春秋战国时期非常超前的理论,但它脱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违背了统治集团武力争雄、称霸天下的意愿,所以就没人理睬,也不可能获得成功。
“兼爱”是墨家的核心主张之一。本文认为天下之乱起源于“不相爱”。父与子、兄与弟、君与臣,都是更加爱自己而不爱对方,亏人而自利的,因此天下混乱;盗贼自爱而不爱他人,因此行窃和残害别人;诸侯大夫自爱其国与家,而不爱他人之国与家,故相互攻伐与侵害。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如己,则所有窃夺攻伐的现象都会消除,天下就会太平安定。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兼相爱 ②禁恶劝爱
任务探究一 理解墨子的“兼爱”思想
[任务导引]
墨子以“兼爱”为理论基础,进而提出了“非攻”等治国思想。他主张不兴战争,兼爱天下人。唯此,才能使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最终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理解墨子“兼爱”的思想及其价值在当今社会也是很有意义的。
[任务设计]
1.墨家“兼爱”思想和儒家“仁爱”有何不同?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墨子的“兼相爱”和“交相利”是相结合的,摆脱了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只讲“义”不讲“利”的片面性。“兼爱”有利于自己,不“兼爱”则有害于自身,墨子将伦理道德和功利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
2.墨子的“兼爱”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杀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任务探究二 分析墨子的论证说理艺术
[任务导引]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先秦时期继孔子之后出现的第二位文化伟人。墨子的说理与众不同,技巧高超,既不像孟子那样气势奔放、咄咄逼人,也不像庄子那样纵横跌宕、变幻莫测,而是朴实无华、推理严密,用词准确,语言缜密,百无疏漏,这在先秦诸子中是首屈一指的。学习时要注意品读其论理方法。
[任务设计]
3.本文运用“譬”式证明法,既给人以哲理上的启迪,又给人以艺术上的美感,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比喻论证。“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提出要治理好天下混乱的状况,就要知道发生混乱的原因,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以此说明治理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的重要性,并引出下文。
②运用例证法。文章在论述乱起于“不相爱”的观点时用了大量的例证。墨子认为造成国家混乱的根源主要是人与人“不相爱”:臣、子不孝,君、父不慈;盗贼之行;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而如果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之间“兼爱”,就不会有“不孝不慈”的现象产生;如果人与人之间“兼爱”,就不会有盗窃的事发生;如果大夫与大夫、诸侯与诸侯之间“兼爱”,就不会爆发战争。这样便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4.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语言质朴、通俗易懂。文章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
(2)逻辑严密,明辨是非。本文先指出议论的焦点:“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再通过对比指出,如果“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论辩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
6/11文本对应练(十二) 兼爱
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当察乱何自起
B.故不孝不慈亡
C.恶施不孝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 [A项,“当”同“尝”,尝试。B项,“亡”同“无”,没有。D项,“内”同“纳”,“内交”即“结交”。]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事:事务
B.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攻:治疗
C.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察:观察
D.恶施不慈 施:实行
C [察:考查。]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虽至大夫之相乱家
B.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C.常于几成而败之
D.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D [A项,古义:卿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家庭的住所。B项,古义:鼓励。今义: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C项,古义:几乎(差不多)成功。今义:相当于“多少分之一”。D项,古今意义都是“孝敬慈爱”。]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故亏父而自利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
B.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
C.欲速则不达 形容词作动词,快速完成
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B [B项,应为“名词的使动用法”。]
5.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焉:怎么
B.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弗:不
C.故亏父而自利 而:连词,表目的
D.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以:介词,用
A [焉:于是。]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墨子宣传“非攻”与“兼爱”,其学说与孔子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影响极大,韩非子将其与儒学并称为“显学”。
B.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C.“圣人”有多种解释,在“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中,“圣人”指的是孔子。
D.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被称为“平民哲学家”,他的思想学说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平民的愿望,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利益和要求。
C [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借助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C项,“‘圣人’指的是孔子”错误,“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中的“圣人”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故选C项。]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墨子》一书中“节用篇”详细论述了节约的好处和必要性。物质财富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墨子的观点是用财不费,去其无用,则国家强大,人民富裕。财富是生活的利用品,不是炫耀物。人类的发展无穷无尽,自然资源却日益减少。 ① ,既能保护自然环境,又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 ② ,衣服不能因为旧了就抛弃;饭菜不能因为不可口就浪费;家具不能因为不时髦就丢掉……节用是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一种美好的道德风格;节用是爱物惜物的生活态度,济世利人福及子孙;节用是爱国、爱自然的伟大情操,心胸宽阔境界高远; ③ ,为持久发展蓄存更大能量。节用的风俗应当伴随文明世代留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提示语,如第①空,注意前面“人类的发展无穷无尽,自然资源却日益减少”,强调的是资源减少,所以要循环利用;第②空,注意后面的“节用是一种行为”;第③空,注意前面“节用是爱国、爱自然的伟大情操,心胸宽阔境界高远”和分号。
[答案] ①适度地循环利用自然资源
②节用应该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③节用是持之以恒、聚沙成塔的积累
8.某校文学社团开展“感动心灵的先秦诸子”评选活动,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推介词。要求所写内容与所选人物的思想或作品相符,至少运用两种修辞。
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要求“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推介词。要求所写内容与所选人物的思想或作品相符,至少运用两种修辞”,这与推荐词是相同的。首先确定一个比较熟悉的人物,即熟知人物的事件、精神、作品等。然后回顾该人物的一些名言,最后连缀成句,要注意使用修辞。
[答案] (示例)孔子就像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告诉我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要省察是否符合道义;“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按时复习不仅可以巩固旧知而且还能获得新知;“朝闻道,夕死可矣”告诉我们对真理的热爱要胜过对生命的珍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其人滋众,其所谓义者亦滋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辨,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
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所以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节选自《墨子·尚同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B.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C.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D.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A [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结构对称,中间要断开,排除B、D两项;最后一句中有判断句“此……者也”,“今若天”后不能断开,“天”做后面句子的主语,排除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墨翟,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B.“三公”是一种爵位。爵位是古代天子或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赏,相传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
C.“百姓”在文中指平民,但战国之前“百姓”也指贵族,如,《诗经·天保》“群黎百姓”,郑玄注为:“百姓,官族姓也。”
D.“五刑”指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法,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所指各异,商、周时代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
B [B项,“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尚书大传》《礼记》等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周礼》则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三公”是官职不是爵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上古时期由于百姓之间相互残害,导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进而造成天下混乱,民众犹如禽兽一般。
B.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没有行政长官,故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
C.文章认为,民众判断是非曲直要以上面的意见为准,而不能与下面相互勾结,这样就能做到上面所要惩罚的就是百姓所要非议的。
D.墨子认为,天下混乱是由于没有符合天意的好的首领,因此主张要选择“仁人”“贤者”来担任国家各级领导并有效治理国家。
B [B项,“故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错,是主观臆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此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意见对,而别人的意见错,因而相互攻击。
(2)上面根据这些方面来行使赏罚,就必然十分清楚明白、审慎而有信。
5.联系文本谈谈你对墨子“尚同”思想主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可知,在国家出现之前,意见不能统一,各人有各人的是非标准,因而天下大乱;由“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可知,墨子认为,天下大乱,可选举贤德、善良、人格高尚而又有智慧的人立为天子;由“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辨,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可知,选择贤德的天子仍然不够,应选择贤者来任“三公”“诸侯国君”;由“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可知,还应选择贤能的各级的“行政长官”。由“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可知,再帮助天子统一民众的思想,这样做就是尚同于天的意志。墨子“尚同”的主张倾向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模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答案] 墨子认为,在国家出现之前,意见不能统一,各人有各人的是非标准,因而天下大乱。所以,他主张选举贤德、善良、人格高尚而又有智慧的人立为天子。然后天子又选择贤者来任“三公”“诸侯国君”与各级的“行政长官”,以帮助天子统一民众的思想,这样做就是尚同于天的意志。墨子“尚同”的主张,在当时只是一种善良的幻想,他的主张倾向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模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译文】
墨子说:古时人类刚刚诞生,还没有刑法政治的时候,人们用言语表达的意见,也因人而异。人越多,他们不同的意见也就越多。因此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意见对,而别人的意见错,因而相互攻击。所以在家庭内父子兄弟常因意见不同而相互怨恨,使得家人离散而不能和睦相处。天下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药相互残害,以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有余财者宁愿让它腐烂,也不分给别人;有好的启发也自己隐藏起来,不肯教给别人。以致天下混乱,有如禽兽一般。
明白了天下所以大乱的原因,是由于没有行政长官。所以(人们)就选择贤能的人,立之为天子。立了天子之后,认为他的力量还不够,因而又选择天下贤能的人,把他们立为三公。天子、三公已立,又认为天下地域广大,他们对于远方异邦的人民以及是非利害的辨别,还不能一一了解,所以又把天下划为万国,然后设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已立,又认为他们的力量还不够,又在他们国内选择一些贤能的人,把他们立为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已经设立之后,天子就向天下的百姓发布政令,说道:“你们听到善和不善,都要报告给上面。上面认为是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上面认为是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上面有过失就应该规谏,下面有好人好事就应当广泛地推荐给国君。是非与上面一致,而不与下面勾结,这是上面所赞赏,下面所称誉的。假如听到善与不善,却不向上面报告;上面认为对的,也不认为对,上面认为错的,也不认为错;上面有过失不能规谏,下面有好人好事不能广泛地向上面推荐;与下面勾结而不与上面一致,这是上面所要惩罚,也是百姓所要非议的。”上面根据这些方面来行使赏罚,就必然十分清楚明白、审慎而有信。
国君是这一国的仁人。国君发布政令于国中百姓,说道:“听到善和不善,必须报告给天子。天子认为是对的,大家都必须认为对;天子认为是错的,大家都必须认为错。去掉你们不好的话,学习天子的好话;去掉你们不好的行为,学习天子的好行为。”那么,还怎么能说天下会乱呢?我们考察天下治理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天子能够统一天下的意见,所以天下就治理好了。
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与天子一致,而不知道与天一致,那么灾祸还不能彻底除去。现在假如天刮大风下久雨,频频而至,这就是上天对那些不与上天一致的百姓的惩罚。所以墨子说:“古时圣王制定五种刑法,确实用它来治理人民。就好比丝线有纪(丝头的总束)、网罟有纲一样,是用来收紧那些不与上面意见一致的老百姓的。”
8/8文本对应练(十二) 兼爱
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当察乱何自起
B.故不孝不慈亡
C.恶施不孝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事:事务
B.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攻:治疗
C.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察:观察
D.恶施不慈 施:实行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虽至大夫之相乱家
B.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C.常于几成而败之
D.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故亏父而自利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
B.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
C.欲速则不达 形容词作动词,快速完成
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5.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焉:怎么
B.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弗:不
C.故亏父而自利 而:连词,表目的
D.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以:介词,用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墨子宣传“非攻”与“兼爱”,其学说与孔子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影响极大,韩非子将其与儒学并称为“显学”。
B.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C.“圣人”有多种解释,在“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中,“圣人”指的是孔子。
D.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被称为“平民哲学家”,他的思想学说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平民的愿望,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利益和要求。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墨子》一书中“节用篇”详细论述了节约的好处和必要性。物质财富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墨子的观点是用财不费,去其无用,则国家强大,人民富裕。财富是生活的利用品,不是炫耀物。人类的发展无穷无尽,自然资源却日益减少。 ① ,既能保护自然环境,又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 ② ,衣服不能因为旧了就抛弃;饭菜不能因为不可口就浪费;家具不能因为不时髦就丢掉……节用是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一种美好的道德风格;节用是爱物惜物的生活态度,济世利人福及子孙;节用是爱国、爱自然的伟大情操,心胸宽阔境界高远; ③ ,为持久发展蓄存更大能量。节用的风俗应当伴随文明世代留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某校文学社团开展“感动心灵的先秦诸子”评选活动,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推介词。要求所写内容与所选人物的思想或作品相符,至少运用两种修辞。
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其人滋众,其所谓义者亦滋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辨,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
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所以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节选自《墨子·尚同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B.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C.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D.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墨翟,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B.“三公”是一种爵位。爵位是古代天子或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赏,相传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
C.“百姓”在文中指平民,但战国之前“百姓”也指贵族,如,《诗经·天保》“群黎百姓”,郑玄注为:“百姓,官族姓也。”
D.“五刑”指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法,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所指各异,商、周时代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上古时期由于百姓之间相互残害,导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进而造成天下混乱,民众犹如禽兽一般。
B.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没有行政长官,故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
C.文章认为,民众判断是非曲直要以上面的意见为准,而不能与下面相互勾结,这样就能做到上面所要惩罚的就是百姓所要非议的。
D.墨子认为,天下混乱是由于没有符合天意的好的首领,因此主张要选择“仁人”“贤者”来担任国家各级领导并有效治理国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文本谈谈你对墨子“尚同”思想主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