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3张PPT)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进阶一 教材单元文本学习
第6课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篇目一 | 《老子》四章
01
预习任务单
鉴赏活动单
讲了“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阐述了有道者不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的道理。
本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
自我修养。
本章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
行
形
泮
判
分离
累
蔂
土筐
行走不稳。
行事,做事。
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
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
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
长起来的。
点击右图进入…
文
本
对
应
练
篇目二 | 五石之瓠
02
预习任务单
鉴赏活动单
龟
皲
皮肤冻裂
纩
丝绵絮
有一个善于制造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宋国人。
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腰间来充当大的腰舟,而漂浮于江
湖之上。
点击右图进入…
文
本
对
应
练
谢谢观看 THANK YOU!
W
三十辐
共一毂,当
其无,
1
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只有车毂中间是空的(就是
有
车
用。
说只有有了它中间空的地方),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
埏埴
以为器,
当其
无,
有器
之用。
和陶土来做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作用。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
无,
有室
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具备房屋
之用。故
有
之以
为
利,无
之
以
的作用。因此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
为
用
毂(g心):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
使它们发挥了作用。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
车轴。当:有、只有。无:指车毂的中空处。埏埴
(shan zhi):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
户猴(y6u):门窗。利:便利k第十一章)
以为:以之为,省略句。
浅仰芹
三十辐
共一毂,当
其无,
1
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只有车毂中间是空的(就是
有
车
用。
说只有有了它中间空的地方),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
埏埴
以为器,
当其
无,
有器
之用。
和陶土来做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作用。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
无,
有室
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具备房屋
之用。故
有
之以
为
利,无
之
以
的作用。因此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
为
用
毂(g心):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
使它们发挥了作用。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
车轴。当:有、只有。无:指车毂的中空处。埏埴
(shan zhi):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
户猴(y6u):门窗。利:便利k第十一章)
以为:以之为,省略句。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学习《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文中表达的对待“有”“无”关系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3.鉴赏《庄子》借助寓言增强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文中表达的观点。 《老子》《庄子》中的思想常有突破俗见之处,可以说是见人所不见、知人所不知,想人所不能想,言人所不能言。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云游,在函谷府留下《道德经》,庄子铸就哲学巅峰,却逍遥于尘世。在他们远去的背影中,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哲思,引领我们去探索、思考。
1.三十辐(车轮的辐条)共一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当其无(车毂的中空处),有车之用(功用)。埏(揉和)埴(黏土)以为器(陶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门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请概括段意:讲了“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2.企(踮起脚)者不立(不能久立),跨(阔步行走)者不行,自见(偏执己见)者不明,自是(以……为是)者不彰(彰显),自伐(夸耀)者无功,自矜(夸耀)者不长(长久。一说读zhǎnɡ,意思是得到敬重)。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赘瘤)行(同“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为,做)。(第二十四章)
请概括段意:阐述了有道者不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道理。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勤勉而行)者有志(意志)。不失其所(地方、位置,指立身之地)者久,死而不亡(不朽)者寿(长寿)。(第三十三章)
请概括段意:本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4.其(代指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安(安稳)易持(持守),其未兆(显露迹象)易谋(解决),其脆(脆弱)易泮(同“判”,分离),其微(细微)易散(散失)。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九层之台,起于累(同“蔂”,土筐)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接近)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以……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以……为学)不学,复(弥补、补救)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请概括段意:本章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
一、辨识通假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行”同“形”。
2.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
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累”同“蔂”,土筐。
二、古今异义
1.跨者不行
古义:行走不稳。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2.民之从事
古义:行事,做事。今义:投身于某种活动或事业中去。
三、一词多义
1.伐
(1)自伐者无功(夸耀)
(2)伐竹取道(砍伐)
(3)十年春,齐师伐我(讨伐)
(4)此五霸之伐也(功绩,战功)
2.企
(1)企者不立(踮起脚)
(2)不胜翘企,万里托命(盼望)
(3)渠黄不能企其景(企及,赶上)
3.足
(1)知足者富(满足)
(2)始于足下(脚)
(3)竖子不足与谋(值得,配)
(4)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支撑器物的部件)
(5)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足够,充足)
4.强
(1)自胜者强(刚强)
(2)赏赐百千强(有余,略多)
(3)其死也坚强(僵硬)
(4)强国请服(强大,强盛)
四、词类活用
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用法,使……失败)
五、文言句式
1.自矜者不长。(被动句)
译文: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宾语前置句)
译文: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
3.为之于未有。(状语后置句)
译文: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状语后置句)
译文: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车轴。当:有、只有。无:指车毂的中空处。埏埴(shān zhí):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
(第十一章)
(第二十四章)
(第三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中国哲学之父”——老子
老子(生卒年不详),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认为他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东)人,有人又称他老聃。相传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曾任周王朝藏室之史(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老子跟孔子同时,相传孔子还曾向他请教过“礼”。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老子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春秋战国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各诸侯国为了称霸,经常爆发战争,抢夺土地和人民,而老子为周王朝藏书室的官吏,掌管史册典籍。作为一个史官,他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最终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衰亡。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可以达到长久之道的,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度。
[情境活动]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诸侯混战,统治者好大喜功,强作妄为,相互征伐,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提出的“无为而治”治国方略,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你是怎样理解这种“无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之意,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闪烁辩证光芒的哲理经典——《老子》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老子五千言》,即《老子》,也叫《道德经》,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经典。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原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
《老子》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的现实。
《老子》一书中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失去其中的一方,另一方也就随之失去。说明了相互对立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中,人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一切呢?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思想来做指导,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规律来为人处世:因小成大、积少成多、慎始慎终……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有道者不处 ②慎终如始
任务探究一 把握老子的思想观点
《老子》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一方面,《老子》的语体比较独特,它是一篇诗化的哲理性散文,属于文艺性语体;另一方面,在语言的表现风格上,《老子》的主调是言简义丰、朴素自然。
[任务设计]
1.《老子》第十一章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与“无”对立而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怎样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说偏执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因为“自见”“自是”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他们只关注自我,只依赖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
3.如何理解《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知足”“强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让我们不但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与热爱,人生才有方向;看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给人生以合理定位。
“知足者富”是说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满足,懂得“知足”,才是一种真正的富足。“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不能持久。
任务探究二 赏析《老子》的艺术特色
4.探究老子“精美的语言,透辟的说理”的艺术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句式运用独具一格。《老子》一书善于使用排比、对偶、递进等各种句式,表情达意,形式新颖,变化灵活。就排比而言,可以说是数量众多,格式齐备,形式灵活,运用巧妙。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样的句子在《老子》一书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这些排比句的运用,既使论述的事理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层层递进,详尽通达,也使文章雄健有力,气势磅礴。就对偶句而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等名言名句更是早已深入人心。这些对偶句以整齐的句式有序地错落在各章中,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含有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迪。
②设喻说理独具匠心。《老子》为了使说理形象透彻,大量地运用明喻、博喻、隐喻来阐说事理,形式灵活,风格多变,有其独到之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些活泼生动、丰富多彩的比喻,直接来自老子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细密思考,不仅将人生的道理说得通透,而且也给其语言增添了艺术光彩,增强了感人的力量。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赠送)我大瓠(葫芦)之种,我树(种植)之成而实五石(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把……做成)瓢,则瓠落(宽大空廓的样子)无所容(可盛受的东西)。非不呺然(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击破)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同“皲”,皮肤冻裂)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漂洗)eq \o(,\s\do8(·))(同“纩”,丝绵絮)为事(职业)。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卖)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带兵)。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割地)而封(封赏)之。能不龟手一(相同,一样)也,或(有人)以(凭借)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用绳结缀)以为大樽而浮乎(于,在)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比喻不通达的见识。蓬,一种草,弯曲不直)也夫!”
一、辨识通假
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同“皲”,皮肤冻裂。
2.世世以洴澼为事 “”,同“纩”,丝绵絮。
二、一词多义
1.固
(1)夫子固拙于用大矣(本来)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稳固,安定)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
(4)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坚固)
2.举
(1)其坚不能自举也(胜任)
(2)吾力足以举百钧(举起,抬起)
(3)戍卒叫,函谷举(攻克,占领)
(4)大喜,笼归,举家庆贺(全,合)
(5)杀人如不能举(尽)
3.以
(1)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介词,用来)
(2)剖之以为瓢(介词,把)
(3)客得之,以说吴王(介词,凭着,凭)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介词,因为)
三、词类活用
1.其坚不能自举也(形容词作名词,硬度)
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形容词作名词,长处)
3.越有难(形容词作动词,发动战争)
4.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名词作动词,种植;实,形容词作动词,充实,填满)
四、文言句式
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定语后置句)
译文:有一个善于制造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宋国人。
2.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省略句)
译文: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腰间来充当大的腰舟,而漂浮于江湖之上。
eq \f(宋人有善为不龟手 之药 者, 世世以洴澼,宋国有一个善于制造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人,代代以漂)
eq \f(为 洴 澼 , 不 过 数 金。今一朝而,代代从事漂洗绵絮的事业,所得到的金很少。现在一下子)
eq \f(洴 澼, 则所用之 异也。,艰苦的漂洗绵絮的劳动,那么就是使用它的地方有不同啊。)
eq \b\lc\ (\a\vs4\al\co1(皮肤冻裂。洴澼(píng pì):漂洗。(kuàng):同“纩”,,丝绵絮。有难:发难,指军事进攻。使之将:派他率领))
“南华真人”——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一般认为其生年约为公元前369年,卒年约为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人,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是继老子之后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庄子学问渊博,能言善辩,是一个因愤世、厌世而遁世的没落知识分子。他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庄子的思想核心是虚无主义和唯心主义,其源出于老子,又从消极和唯心主义方面发展了老子的学说。魏晋以后,与老子并称“老庄”。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二月被封为“南华真人”。
[情境活动]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每年都会吸引无数人参与,所评选出来的人物也感动着整个中国,感动着整个世界。如果庄子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你为其拟写一则颁奖辞。要求:讲究文采,评价准确,表达得体,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九千里豪情荡漾于三千濮水之上,悲天悯人的赤子之心光耀日月,曳尾涂中,逍遥尘世。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厚宽仁;踌躇满志却似是而非,螳臂当车又游刃有余。一部《庄子》,深邃宏阔,那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那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怎能不令我们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战国时代,各种不同学派蜂拥而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空前活跃的局面。老庄的道家学派,与儒家和名家学派是相对立的,尤其表现为对儒家思想的尖锐批判。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立场是鲜明突出的。他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强烈不满,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排除一切功利目的,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清静无为,逍遥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庄子》自然产生了。
汪洋恣肆的道家经典——《庄子》
《庄子》是庄周及其门人以及后学所著,被道教奉为《南华经》,属于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一书想象力极强,文笔变化多端,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具体特点如下:
(1)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交融;
(2)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讲述道理,其语言注重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把深奥的哲理形象化,具有寓真实于诡诞的浪漫主义色彩;
(3)大胆借鉴神话传说,突破常规性思维的局限,展开奇异丰富的想象,富于浪漫色彩;
(4)文章汪洋恣肆,结构富于跳跃性,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语言奇峭富丽、生动活泼,有时用韵,颇富有诗意。
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这段文字的寓意是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大而无用 ②大有用处
任务探究一 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
[任务导引]
庄子善于运用富有形象性的寓言,把自己的思想隐含其中,而且使感情更加深邃,寓意更加深刻。在学习时,我们要抓住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其言行举止和思想活动,认识庄子的生活状态及深厚的哲学思想。
[任务设计]
1.请简要分析惠子和庄子在文中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庄子在文中是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顺其自然,不凝滞于物的形象;惠子则是内心受到世俗经验的束缚,拘泥于成见,因而见识不够通达的形象。
任务探究二 体会文中庄子的哲学思想
[任务导引]
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其哲学思想。
[任务设计]
2.惠子和庄子的大瓠之争,可做怎样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蕴含着对“有用”和“无用”的认识问题。庄子认为只要不凝滞于物,则大小皆为可用,这是有用。有用必须超然物外,优游于忘我之境。当然,最好是无用,无用则无害,也无困苦,就可以逍遥自在,绝对自由了。因而无用就是大用,这是庄子追求的理想境界。而惠子则基于对现实的认识,自然限于一般的理解和困惑。
3.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形式上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庄子提出了对大瓠的使用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还批评了惠子不通达。
从逻辑上看,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对于大瓠来说,惠子的立足点是实用功能,庄子的立足点是精神功能。
4.有人说,儒家和道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从整体上影响了中国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既入世又出世的“理想主义”的民族性格。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儒家的思想是“入世”,它重视求真务实的精神,以成就道德人格和不朽事业为价值取向,理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积极入世,承担社会责任。②道家的思想则是“出世”,它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主张摆脱世俗的精神束缚,希望人们能从庸常的世俗生活中解脱出来,能从更高远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最终获得内心的平静,达到逍遥的境界。③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影响了中国封建时代读书人的价值选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当人生不得志,抱负不得施展之时,道家思想则成了失意文人的精神避难所,帮助他们找寻内心的宁静。
7/17文本对应练(十) 《老子》四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埏埴以为器 埴:黏土
②自伐者无功 伐:讨伐
B.①跨者不行 跨:阔步行走
②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
C.①曰余食赘行 行:同“形”,形体
②自胜者强 强:强壮
D.①凿户牖以为室 户牖:门窗
②自知者明 知:知识
B [A项,②伐:夸耀。C项,②强:刚强、果决。D项,②知:了解。]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埏埴以为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死而不亡者寿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当其无,有车之用 民之从事
D.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吾其还也
B [A项,介词,用/介词,因为。B项,连词,表转折关系。C项,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D项,代词,指事物/连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①强行者有志 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③民之从事 ④跨者不行 ⑤勇则冠军,威能振敌
A.①②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⑤
D [①强行:古义,强劲奋进;今义,强制别人做某事。②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③从事:古义,指办事,处理事务;今义,投身于某种活动或事业中去。④不行:古义,行走不稳;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⑤冠军:古义,列于诸军之首;今义,体育运动等比赛中的第一名。据此判断答案为D。]
4.下列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见者不明 ②其脆易泮 ③小学而大遗 ④学不学 ⑤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⑥赢粮而景从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①④/⑤/⑥
C [①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明察。②脆: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脆弱的时候。③小、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④学: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学。⑤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⑥景:名词作“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那样。据此可知答案为C。]
5.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是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中国古代哲学家,法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B.辐,车轮的辐条,古时候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间有圆孔,可以插轴,后借指车轮或车。
D.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A [A项,“法家学派”错,老子应是道家学派。]
6.下列对课文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第十一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
B.在《老子》第二十四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这些做法是不足取的。
C.《老子》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进行对比,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道理。
D.老子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
C [C项,“进行对比”说法不当,这里不是对比,而是比喻论证。]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2)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3)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4)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B.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C.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D.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A [“无益于子之身”为状语后置句,大意是:“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告”的宾语是“子”,要连在一起,排除D项,故选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隐君子,原指隐居逃避尘世的人,最早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是隐士与君子的结合。
C.玄孙,曾孙的孙子,自身以下的第五代。泛指远孙。
D.太傅,中国古代官职。起始于西周,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君王老师(辅弼官,君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
C [C项,“玄孙,曾孙的孙子”有误。玄孙指曾孙的儿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篇中孔子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积极入世的思想与本文中老子对孔子的教导是一致的。
B.老子认为真正生意做得好的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像什么都没有的样子,德行非常高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却是十分愚钝。
C.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的虚怀若谷、温良恭俭,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D.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不在一起商量事情。
A [A项,“是一致的”有误。老子认为君子遇到时机就出来做官,赶不上时机就隐居起来,老子这个说法与《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篇中孔子勇于担当、积极入世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2)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5.选文中,体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君子应当具有高尚的品德,要谦虚,戒欲望,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志向。②老子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③主张无为而治,清静不扰,百姓自然趋于“化”,归于“正”。
【参考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隐居起来。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表面上看起来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为其难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身而长寿的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隐居的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孝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不在一起商量事情”,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清静无为,百姓就能自己变得正直守义。
6/6文本对应练(十) 《老子》四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埏埴以为器 埴:黏土
②自伐者无功 伐:讨伐
B.①跨者不行 跨:阔步行走
②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
C.①曰余食赘行 行:同“形”,形体
②自胜者强 强:强壮
D.①凿户牖以为室 户牖:门窗
②自知者明 知:知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埏埴以为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死而不亡者寿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当其无,有车之用 民之从事
D.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吾其还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①强行者有志 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③民之从事 ④跨者不行 ⑤勇则冠军,威能振敌
A.①②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⑤
4.下列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见者不明 ②其脆易泮 ③小学而大遗 ④学不学 ⑤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⑥赢粮而景从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①④/⑤/⑥
5.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是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中国古代哲学家,法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B.辐,车轮的辐条,古时候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间有圆孔,可以插轴,后借指车轮或车。
D.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6.下列对课文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第十一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
B.在《老子》第二十四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这些做法是不足取的。
C.《老子》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进行对比,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道理。
D.老子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2)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3)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4)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B.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C.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D.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隐君子,原指隐居逃避尘世的人,最早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是隐士与君子的结合。
C.玄孙,曾孙的孙子,自身以下的第五代。泛指远孙。
D.太傅,中国古代官职。起始于西周,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君王老师(辅弼官,君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篇中孔子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积极入世的思想与本文中老子对孔子的教导是一致的。
B.老子认为真正生意做得好的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像什么都没有的样子,德行非常高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却是十分愚钝。
C.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的虚怀若谷、温良恭俭,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D.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不在一起商量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中,体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