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第一单元 伟大的复兴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进阶一 教材单元文本学习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预习任务单
01
语基构建
资料链接
觉醒
觉悟
不屈不挠
百折不挠
鉴赏活动单
02
点击右图进入…
文
本
对
应
练
谢谢观看 THANK YOU!
W
浅仰芹
永垂宋杨复癖繁果人文主题——伟大的复兴
体会革命志士的革命精神和伟大人格,感受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获得崇高的体验和革命传统的浸润;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涵,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语文素养
1.探寻革命精神的价值,结合历史背景研读作品,把握作品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感受作品中革命志士和英雄人物的艺术形象,领略富有时代特征的语言和创作风格,把握各自不同的写作技巧。
3.有意识地积累材料,恰当地组织加工材料,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
1.一篇演讲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该文立足于历史转折的伟大时刻,论证了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对国家的发展大计作出规划,描绘出民族振兴的壮丽蓝图。文中运用了较多的判断句、表示强调的词语和句式来加强语气。
2.两篇回忆录:《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
这两篇文章都是共和国将军对往昔那段火热的战斗生活的回忆。前者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表达了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之情,文中既有具体的场面和细节描写,又有恰当的议论和抒情;后者以朴实无华的笔触重点叙写了中国人民在残酷战争中对人道主义的坚守。
3.三篇新闻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这三篇作品分别诞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和当下。前者是一篇消息,后两者是通讯。要注意把握这两种新闻体裁的不同特点,体会三篇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1.厘清文章回顾过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结构层次,把握论述的具体内容和各部分之间的关联。2.精读重点语句和重点段落,领略富有时代特征的语言和创作风格。3.结合历史背景,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深刻含义,感受其中蕴含的自豪之情。 每当国歌奏响,我们心中都会涌动着无限的自豪和骄傲。可是你知道吗?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在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学习这篇文章,会让我们体会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感受领袖的伟大豪情。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渴望(kě) 勉强(miǎn) 残酷(kù) 妥协(tuǒ)
侮辱(wǔ) 松懈(xiè) 阴谋(móu) 警惕(tì)
二、辨析下列词语,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觉醒·觉悟
[辨词] 觉醒:醒悟;觉悟。觉悟:由迷惑而明白;一定的政治认识。两者都有“清醒”的意思。“觉醒”是从某种状态或者事情中清醒过来的意思,经历从迷惑到明白的过程,侧重“醒”;“觉悟”是变清醒了并从中悟到了些什么,是从明白到更高层次的理解,侧重“悟”。
[运用] (1)这些国产品牌在新消费趋势下,正逐渐觉醒、崛起,甚至“走出去”,成为在海外崛起并改写世界市场格局的一流品牌。
(2)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好,他的境界和格局也是比较大的,相应地也会比较有远见。
2.不屈不挠·百折不挠
[辨词] 不屈不挠:形容在困难或恶势力面前不屈服,不退缩。百折不挠: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两者都有“坚毅、不退缩”的意思。“不屈不挠”偏重指“不屈服”,多形容斗志顽强;“百折不挠”偏重指“不动摇”,多形容意志坚强,还含有“受到无数次挫折”的意思。
[运用] (1)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
(2)新时代,我们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胜利,必须大力弘扬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三、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如果我们的先人和我们自己能够渡过长期的极端艰难的岁月,战胜了强大的内外反动派,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__________,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
A.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
B.只有我们团结一致,只有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
C.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只要我们团结一致
D.只有团结一致,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
A [横线后面有关联词语“就”,前面相呼应的词语应为“只要”,排除B、D两项;根据事理顺序,“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应当在前,排除C项。故选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军事家。他又是一位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毛泽东在各时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革命形势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主要作品有政论文《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诗词《七律·长征》《沁园春·雪》《西江月·井冈山》《念奴娇·昆仑》《卜算子·咏梅》等。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致开幕词。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含候补代表)共662人参加了会议。
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代表们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人们表达在历经艰难困苦以后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
[情境活动]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是中国人民的一件大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这次会议的影像资料,聆听毛泽东的演讲,体会当时人们在胜利前夕的自豪之情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幕词
开幕词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在会议开幕时所做的讲话,旨在阐明会议的性质、宗旨、任务、要求和议程安排等,集中体现了大会的指导思想,起着定调的作用,对引导会议朝着既定的正确方向顺利进行,保证会议或活动的圆满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
开幕词有如下特点:
一是简明性。开幕词要简洁明了、短小精悍,最忌长篇累牍,言不及义。多使用祈使句,表示祝贺和希望。
二是口语化。它的语言应该通俗、明快、上口。
三是宣告性。开幕词是会议或者活动的序曲,所以开幕词具有宣告会议或活动正式开始的特性。
四是鼓动性。开幕词通过介绍会议或活动激起参与者的参与意识,调动其积极性。
本文点明了召开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与职能。缅怀先烈,既深感胜利来之不易,又有无比的信心,相信人民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指明了全国人民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未来努力的方向。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召开的基础和背景 ②会议议程和任务 ③“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意义
任务探究一 理解文章的内容
[任务导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开启了伟大的新征程。这篇讲话内涵深刻,学习时要注意分析。
[任务设计]
1.作为一篇演讲词,其精髓在于向全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围绕这一点,作者论述了三方面具体内容,请指出这三方面内容分别是什么以及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围绕“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中心,阐述了三方面内容:一是回顾过去,回顾中国近代一百多年来尤其是近三年多的解放战争历程,阐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历史必然性;二是立足当下,正式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对国家发展大计作出规划,阐述了“站起来”的伟大历史意义;三是展望未来,描绘出民族振兴的壮丽蓝图,阐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以后的美好前景。
②关联:第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因,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果;第二部分又是第三部分的基础和前提。
2.“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站起来了”的意思是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经过百余年不屈不挠的斗争,打倒了内外压迫者,从此当家做主了,在政治上真正有地位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
②“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有着深刻的历史内涵: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王朝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之后其他西方列强也接踵而至使中国一步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又经过长达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了自己的主权。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3.结合全文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文化、生活水平从此可以得到切实的保障,并不断提高。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国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壮大了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任务探究二 鉴赏文章的语言
[任务导引]
毛泽东以气壮山河的语言,向人民、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这些豪言壮语中包含的是无限的情感和自信,深入品读,领略伟人的语言表达艺术,深入体会并抒写大国自信。
[任务设计]
4.文中运用“任何”“一切”“完全”“从来”“必须”“决无”等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逻辑上讲,都属“全称”词语,即包含了一切情况;从语气上讲,则有坚定无疑的意味。②毛泽东在演讲中大量使用这些词语,则反映了他广阔的胸怀、对时局的清醒认识。这也是他的文章和讲话总给人一种大气磅礴之感的重要原因。
5.本文观点鲜明,大气磅礴,将情感抒发与理性表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是因为大量判断句的使用。如在第2段里,先就代表的组成成分进行了说明,然后得出结论:“这就指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对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作了判定,给人一种掷地有声、不容置疑的感觉。大量判断句的使用,给人一种斩钉截铁、毫不拖泥带水之感。
②大量运用了表示强调的词语和句式。强调性的词语有“决无”“必然”“从来”等,这些强调性的词语,或是涵盖一切情况与事件,如“决无”“一切”等,或是涵盖一切可能,如“必然”“必将”等,都给人以确凿无疑的感觉。强调性的句式主要有“是……的”“之所以……,是因为……”“只要……就……”句式,这些句式,给人一种充满信心与希望的意味。
4/9文本对应练(一)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剥削(bō) 挣扎(zhēnɡ) 不屈不挠(náo)
B.复辟(pì) 或者(huò) 辛亥革命(hài)
C.勉强(qiánɡ) 企图(qǐ) 英勇事迹(yīnɡ)
D.警惕(cì) 侮辱(wǔ) 大肆屠杀(sì)
A [B项,“辟”应读“bì”;C项,“强”应读“qiǎnɡ”;D项,“惕”应读“tì”。]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的复辟阴谋的有力的武器,我们必须牢牢地________这个武器。
②幸福的感觉总被思念________,因为思念有时候是苦的。
③尽管有的地方的“政绩工程”看起来规模宏大,但是由于脱离了实际,弄得劳民伤财,________没有使群众受益,________加重了群众的负担。
A.掌握 湮没 不但 而且
B.把握 淹没 不但 而且
C.掌握 淹没 不仅 反而
D.把握 湮没 不仅 反而
C [掌握:控制,主持;了解事物,因而能充分支配或运用。把握:握,拿;抓住(抽象的东西);成功的可靠性(多用在“有”或“没”后面)。语境是了解并运用这个武器,选“掌握”。淹没:大水漫过、盖过,引申指一物盖过一物。湮没:埋没,没人知道。句意是“思念”盖过了“幸福的感觉”,选“淹没”。“不但……而且”表示前后的顺进;“不仅……反而”表示前后的反进。表达的语意是前后反进,选“不仅……反而”。]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基层栉风沐雨、摸爬滚打,与群众________的10个春秋,给我的身心深深地烙上了“来自老百姓”的印记,乡亲们还馈赠我“农民书记”的绰号。
②当前,党和政府正在努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该说,作为寒窗七载的研究生毅然去创业,________,但要摆摊卖烤脑花,就值得商榷了。
③合理的心理咨询和抚慰可以起到________的效果,增强老年患者对疾病康复的信心,鼓起生活的勇气,积极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困扰,更好地配合各项治疗。
④母亲执意挨家挨户送年糕。我坚决不肯。让我去敲平常少有往来的邻居家门,还真没那个勇气。母亲________,拿起包好的年糕要自己去送,我赶紧跟了过去。
A.水乳交融 无可厚非 事倍功半 不屈不挠
B.如胶似漆 无可非议 事半功倍 不依不饶
C.水乳交融 无可非议 事半功倍 不依不饶
D.如胶似漆 无可厚非 事倍功半 不屈不挠
C [如胶似漆:形容感情炽烈,难舍难分,多指夫妻恩爱。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很紧密。描述与群众的关系,只能选“水乳交融”。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语境是说做法正确,选“无可非议”。事倍功半:工作费力大,收效小。事半功倍: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语境强调效果好,选“事半功倍”。不屈不挠: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非常顽强。不依不饶:在反对者面前不放弃,继续纠缠。语境是母亲不顾“我”的反对,坚持去做,选“不依不饶”。]
4.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②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
③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
④推动伟大祖国实现了史诗般的进步
⑤新中国七十年,中国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奋斗
⑥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A.⑤⑥②④③① B.⑤②④③①⑥
C.①⑤②④③⑥ D.①⑥⑤②④③
B [通读六句话可知,⑤是做法,其余是效果,所以⑤应当是首句,排除C、D两项。依据①“迎来了”,⑥“迎来了”可知①⑥应该相连,排除A项。]
一、语言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70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________、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100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________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
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________、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繁荣稳定,保持香港、澳门长期和平发展,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________的开放战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穷二白 宁死不屈 同舟共济 互利共赢
B.积贫积弱 不屈不挠 同心同德 互惠互利
C.一穷二白 宁死不屈 同舟共济 互惠互利
D.积贫积弱 不屈不挠 同心同德 互利共赢
D [“一穷二白”,形容基础差,底子薄(穷,指工农业不发达;白,指文化科学水平不高)。“积贫积弱”,(国家、民族)长期贫穷、衰弱。此处指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极度的贫困和弱小、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所以选用“积贫积弱”。“不屈不挠”,形容在恶势力和困难面前意志十分坚强;“宁死不屈”,宁愿死也不屈服,形容人的态度。此处侧重强调指面对斗争时意志坚强,所以选用“不屈不挠”。“同舟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同心同德”,指思想和行动完全一致,为同一目标而共同努力。此处指全国各族人民思想统一,信念一致。选用“同心同德”。 “互利共赢”,互相都有利,双方都可以取得成功。“互惠互利”,互相给予好处,互相有利。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是双方互赢,故用“互利共赢”。]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推动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保持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继续奋斗。
B.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推动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保持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团结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继续奋斗。
C.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团结全体中华儿女,继续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
D.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全体中华儿女,继续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
C [本题中“推动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保持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搭配不当,应是“保持……繁荣稳定,推动……和平发展”,排除A、B两项;“全体中华儿女”暗换主语,“我们”应是全句主语,排除D项。]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任何力量不能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任何力量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B.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
C.任何力量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任何力量不能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
D.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D [本题中补写语句承接“前进征程上”,联系前句“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可知,后面衔接应先强调地位的稳固,再“前进”,排除B、C两项。且用否定式表达“没有任何力量”语气更强烈,排除A项。]
二、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林雅华最近在和中学任教的同学聊天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老师家长都力推孩子看《觉醒年代》,孩子竟然难得‘听话’,和家长一起坐下来,看得津津有味——代际之间形成目光的交汇”。
《觉醒年代》凭什么吸引年轻人,或者说,当下收视和口碑双赢的主旋律剧,究竟有什么秘密,让年轻人如此“上头”?
林雅华认为,主旋律剧满足了当下年轻人了解新话题、认识新思想的欲望。在国家与社会昂扬奋进的总体氛围中,新的话题随之产生,新的“流行”亦随之产生。年轻人是社会中最活跃的文化群体,他们对国家与社会的变化也是感受最为敏锐的群体,在某种意义上,这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同频共振”。文化领域的现象更是如此。如果没有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山海情》一类的作品也就没有如此坚实的依托,年轻人也不会对此形成话题的场域。《觉醒年代》同样如此。国力的提升唤起了当下年轻人“平视”这个世界的自信心,也给他们带来新的话题,而《觉醒年代》恰好是这个话题最好的呈现。
另外,主旋律剧的价值和意义迎合了当下年轻人的成长需求。林雅华说:“无论是《山海情》还是《觉醒年代》,剧中都有一个很突出的主题——年轻人应该怎样活着。”
“个人层面的痛苦和烦恼,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代年轻人都在时代的大潮中找寻青春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林雅华说,“当下,身处巨大竞争压力中的年轻人,在主旋律剧中,可以看到他们所不熟悉的风云激荡的时代,看到上一代年轻人追寻意义的过程。这在某种意义上为他们打开了视野,让他们看到了青春意义与生命意义的深刻书写——那就是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在为理想和信仰的奋斗中,克服琐碎和平庸,从而获得某种超越。”
在林雅华看来,为了“打入”年轻人的圈子,主旋律剧也逐渐善于“娱乐”。当然,这里的“娱乐”,并不是娱乐化。“娱乐化”往往将娱乐放在首位,人为降低了严肃性与真实性;而“娱乐”是寻找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借助故事、细节和走下“神坛”的人性,使中国历史与主旋律思想更易于被年轻人接受。
从这个角度看,年轻人之所以喜欢《觉醒年代》,是因为剧作消弭了历史人物与当下年轻人之间的距离。对于剧中人,现在的年轻人不需要仰视,也不必被他们的“权威”吓倒,师长、朋友般的形象,让大家觉得他们宛若眼前,蔡元培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慢羊羊村长”,还有他那句挂在嘴边的“谁也不能伤害我蔡元培的学生”,很难不让人心生喜爱。
《觉醒年代》还让年轻人对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产生了感性的发现。陈独秀在陶然亭约见钱玄同、刘师培,三位文人有诗酒相伴,在大雪当中谈论国家与民族未来,有诗情画意,也有豪情壮志;新旧文化两派人马对战,双方都很有PK精神,为了怎么在杂志与报纸上“打嘴仗”,两方也经常在内部唇枪舌剑,火花通常在此诞生,这对年轻人来说,是种陌生体验。
在好看和“上头”之后,主旋律剧的价值和意义终究会凸显出来,年轻人其实一直在寻找活着的意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从这些主旋律剧作中,带着温度和情感,穿越历史而来。
(摘编自蒋肖斌《〈觉醒年代〉〈山海情〉
回答的是:你的青春应当怎样度过》)
材料二: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觉醒年代》用初心、匠心、诚心、史心、艺心,熔铸成有质感的影像语言,追寻跨越历史长河的中华民族精神,为电视剧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再添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品力作,照亮了同类电视剧的创作之路。
这部作品首次以电视剧的形式回溯中国共产党的起源和孕育过程,生动再现中国近代历史的大变局,深刻讲述中国人民是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此外,这部剧首次将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陈独秀和李大钊追求真理、寻找救国救民之路的过程正面清晰展现出来,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来历和初心,这是《觉醒年代》的主题,也是最重要的艺术贡献。
该剧以精巧的故事架构全景展示中国近代惊心动魄的思想变革。《觉醒年代》从社会思想观念的进步切入,以《青年杂志》问世到《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立这一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觉醒年代》对思想变革进行戏剧性架构,既保持政论性又突出观赏性,达到了“让观感舒服的状态”。
(摘编自杨明品《〈觉醒年代〉:党史学习的优质教科书》)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轻一代对主旋律剧《觉醒年代》的关注,让他们与老师、家长有了共同的话题,两代人对此剧有了共识。
B.在国家与社会昂扬奋进的总体氛围中,年轻人作为社会中最活跃的文化群体,在某种意义上能与文化现象形成一种“同频共振”。
C.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是所有中国人的梦,《觉醒年代》用“三位文人雪中陶然亭把酒相谈”这样富有感性色彩的画面表现了这一理想。
D.《觉醒年代》首次以电视剧的形式回溯中国共产党的起源和孕育过程,从这个角度说,它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C [C项,“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是所有中国人的梦,《觉醒年代》用‘三位文人雪中陶然亭把酒相谈’这样富有感性色彩的画面表现了这一理想”错误。从原文“《觉醒年代》还让年轻人对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产生了感性的发现。陈独秀在陶然亭约见钱玄同、刘师培,三位文人有诗酒相伴,在大雪当中谈论国家与民族未来,有诗情画意,也有豪情壮志……”来看,《觉醒年代》用“三位文人雪中陶然亭把酒相谈”是为了说明年轻人喜欢《觉醒年代》的原因,并非为了表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是所有中国人的梦”这一理想。]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主旋律剧也讲求娱乐,但并不把娱乐放在首位,而是以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切入,通过多种方式,使主旋律思想被年轻人接受。
B.只要主旋律剧能够得到当下青年一代的广泛喜爱,这些剧作对于他们的价值与意义就会凸显出来。
C.材料二对《觉醒年代》主题艺术的阐释,可以推断出以前的剧作反映陈、李二人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都是不清晰的。
D.材料二提到的《觉醒年代》精巧的故事架构达到了“让观感舒服的状态”,与材料一主旋律剧善于“娱乐”的观点不一致。
A [B项,“只要主旋律剧能够得到当下青年一代的广泛喜爱,这些剧作对于他们的价值与意义就会凸显出来”错误。选项中“只要……就……”的表述太过绝对,原文是说“在好看和‘上头’之后,主旋律剧的价值和意义终究会凸显出来”。C项,“材料二对《觉醒年代》主题艺术的阐释,可以推断出以前的剧作反映陈、李二人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都是不清晰的”错误。从原文“此外,这部剧首次将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陈独秀和李大钊追求真理、寻找救国救民之路的过程正面清晰展现出来”来看,是说“首次”“正面清晰展现”,并不能说明以前的剧作都是不清晰的。D项,“与材料一主旋律剧善于‘娱乐’的观点不一致”错误。原文是说“而‘娱乐’是寻找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借助故事、细节和走下‘神坛’的人性,使中国历史与主旋律思想更易于被年轻人接受”,故材料二提到的《觉醒年代》精巧的故事架构达到了“让观感舒服的状态”与善于“娱乐”的观点是一致的。]
6.下列场景设计,不能表现“主旋律剧作善于‘娱乐’”思想的一项是( )
A.陈独秀是《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者,是五四运动的倡导者,其先进思想对早期的共产党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剧中我们还看到他和儿子“拧巴”的日常相处。
B.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他的杂文被毛泽东誉之为“匕首”和“投枪”,在剧中我们还看到他被“人血馒头”深深刺痛而眼含泪水。
C.《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在剧中我们还看到中国第一部《共产党宣言》是陈望道先生翻译的。
D.剧中不乏大段有关中国人精神与尊严的演讲与争论,但内容脱离了口号,都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 [根据材料一可知:主旋律剧作的“娱乐”是寻找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借助故事、细节和走下“神坛”的人性,使中国历史与主旋律思想更易于被年轻人接受。C项,《共产党宣言》没有体现“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借助故事、细节和走下‘神坛’的人性”这一主旋律剧作的“娱乐”的特征,是一部严谨客观的写实性剧作。]
7.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段,由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林雅华和同学的聊天内容引出话题:《觉醒年代》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第二到八段,分析《觉醒年代》受到年轻人喜爱的原因。第九段,指出主旋律剧的价值和意义终究会凸显出来。整体上看,材料一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其中,主体部分,在分析《觉醒年代》受到年轻人喜爱的原因时,第三到五段“林雅华认为,主旋律剧满足了当下年轻人了解新话题、认识新思想的欲望”“另外,主旋律剧的价值和意义迎合了当下年轻人的成长需求”,从主旋律剧迎合了年轻人的思想的角度分析;第六到八段“在林雅华看来,为了‘打入’年轻人的圈子,主旋律剧也逐渐善于‘娱乐’”,从主旋律剧满足年轻人娱乐需求的角度分析问题,属于并列式结构。在分析主旋律剧迎合了年轻人的思想时,从“主旋律剧满足了当下年轻人了解新话题、认识新思想的欲望”“主旋律剧的价值和意义迎合了当下年轻人的成长需求”的角度加以论述,属于并列式结构。在分析主旋律剧的“娱乐”特点时,分别从“消弭了历史人物与当下年轻人之间的距离”“让年轻人对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产生了感性的发现”的角度加以论述,属于并列式结构。
[答案] 材料一整体上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从主旋律剧迎合了年轻人的思想与娱乐需求两个方面分析问题;每个方面又分别采用并列式从两个方面分析论证。
8.《觉醒年代》契合了当下年轻人什么样的思想需求?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国力的提升唤起了当下年轻人……是这个话题最好的呈现”“林雅华认为……认识新思想的欲望”可知,中国国力提升,年轻人有了自信,《觉醒年代》迎合了当下年轻人想要了解新话题的欲望。由“主旋律剧的价值和意义迎合了当下年轻人的成长需求”“当下,身处巨大竞争压力中的年轻人……克服琐碎和平庸,从而获得某种超越”可知,社会竞争压力大,《觉醒年代》迎合了当下年轻人追寻人生价值的需求。由“该剧以精巧的故事架构全景展示中国近代惊心动魄的思想变革……这一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可知,当下,正值建党百年华诞,《觉醒年代》迎合了当下年轻人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需求。
[答案] ①中国国力提升,年轻人有了自信,《觉醒年代》迎合了当下年轻人想要了解新话题的欲望。②社会竞争压力大,《觉醒年代》迎合了当下年轻人追寻人生价值的需求。③建党百年华诞,《觉醒年代》迎合了当下年轻人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需求。
8/10文本对应练(一)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剥削(bō) 挣扎(zhēnɡ) 不屈不挠(náo)
B.复辟(pì) 或者(huò) 辛亥革命(hài)
C.勉强(qiánɡ) 企图(qǐ) 英勇事迹(yīnɡ)
D.警惕(cì) 侮辱(wǔ) 大肆屠杀(sì)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的复辟阴谋的有力的武器,我们必须牢牢地________这个武器。
②幸福的感觉总被思念________,因为思念有时候是苦的。
③尽管有的地方的“政绩工程”看起来规模宏大,但是由于脱离了实际,弄得劳民伤财,________没有使群众受益,________加重了群众的负担。
A.掌握 湮没 不但 而且
B.把握 淹没 不但 而且
C.掌握 淹没 不仅 反而
D.把握 湮没 不仅 反而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基层栉风沐雨、摸爬滚打,与群众________的10个春秋,给我的身心深深地烙上了“来自老百姓”的印记,乡亲们还馈赠我“农民书记”的绰号。
②当前,党和政府正在努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该说,作为寒窗七载的研究生毅然去创业,________,但要摆摊卖烤脑花,就值得商榷了。
③合理的心理咨询和抚慰可以起到________的效果,增强老年患者对疾病康复的信心,鼓起生活的勇气,积极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困扰,更好地配合各项治疗。
④母亲执意挨家挨户送年糕。我坚决不肯。让我去敲平常少有往来的邻居家门,还真没那个勇气。母亲________,拿起包好的年糕要自己去送,我赶紧跟了过去。
A.水乳交融 无可厚非 事倍功半 不屈不挠
B.如胶似漆 无可非议 事半功倍 不依不饶
C.水乳交融 无可非议 事半功倍 不依不饶
D.如胶似漆 无可厚非 事倍功半 不屈不挠
4.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②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
③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
④推动伟大祖国实现了史诗般的进步
⑤新中国七十年,中国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奋斗
⑥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A.⑤⑥②④③① B.⑤②④③①⑥
C.①⑤②④③⑥ D.①⑥⑤②④③
一、语言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70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________、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100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________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
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________、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繁荣稳定,保持香港、澳门长期和平发展,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________的开放战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穷二白 宁死不屈 同舟共济 互利共赢
B.积贫积弱 不屈不挠 同心同德 互惠互利
C.一穷二白 宁死不屈 同舟共济 互惠互利
D.积贫积弱 不屈不挠 同心同德 互利共赢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推动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保持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继续奋斗。
B.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推动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保持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团结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继续奋斗。
C.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团结全体中华儿女,继续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
D.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全体中华儿女,继续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任何力量不能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任何力量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B.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
C.任何力量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任何力量不能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
D.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二、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林雅华最近在和中学任教的同学聊天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老师家长都力推孩子看《觉醒年代》,孩子竟然难得‘听话’,和家长一起坐下来,看得津津有味——代际之间形成目光的交汇”。
《觉醒年代》凭什么吸引年轻人,或者说,当下收视和口碑双赢的主旋律剧,究竟有什么秘密,让年轻人如此“上头”?
林雅华认为,主旋律剧满足了当下年轻人了解新话题、认识新思想的欲望。在国家与社会昂扬奋进的总体氛围中,新的话题随之产生,新的“流行”亦随之产生。年轻人是社会中最活跃的文化群体,他们对国家与社会的变化也是感受最为敏锐的群体,在某种意义上,这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同频共振”。文化领域的现象更是如此。如果没有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山海情》一类的作品也就没有如此坚实的依托,年轻人也不会对此形成话题的场域。《觉醒年代》同样如此。国力的提升唤起了当下年轻人“平视”这个世界的自信心,也给他们带来新的话题,而《觉醒年代》恰好是这个话题最好的呈现。
另外,主旋律剧的价值和意义迎合了当下年轻人的成长需求。林雅华说:“无论是《山海情》还是《觉醒年代》,剧中都有一个很突出的主题——年轻人应该怎样活着。”
“个人层面的痛苦和烦恼,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代年轻人都在时代的大潮中找寻青春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林雅华说,“当下,身处巨大竞争压力中的年轻人,在主旋律剧中,可以看到他们所不熟悉的风云激荡的时代,看到上一代年轻人追寻意义的过程。这在某种意义上为他们打开了视野,让他们看到了青春意义与生命意义的深刻书写——那就是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在为理想和信仰的奋斗中,克服琐碎和平庸,从而获得某种超越。”
在林雅华看来,为了“打入”年轻人的圈子,主旋律剧也逐渐善于“娱乐”。当然,这里的“娱乐”,并不是娱乐化。“娱乐化”往往将娱乐放在首位,人为降低了严肃性与真实性;而“娱乐”是寻找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借助故事、细节和走下“神坛”的人性,使中国历史与主旋律思想更易于被年轻人接受。
从这个角度看,年轻人之所以喜欢《觉醒年代》,是因为剧作消弭了历史人物与当下年轻人之间的距离。对于剧中人,现在的年轻人不需要仰视,也不必被他们的“权威”吓倒,师长、朋友般的形象,让大家觉得他们宛若眼前,蔡元培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慢羊羊村长”,还有他那句挂在嘴边的“谁也不能伤害我蔡元培的学生”,很难不让人心生喜爱。
《觉醒年代》还让年轻人对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产生了感性的发现。陈独秀在陶然亭约见钱玄同、刘师培,三位文人有诗酒相伴,在大雪当中谈论国家与民族未来,有诗情画意,也有豪情壮志;新旧文化两派人马对战,双方都很有PK精神,为了怎么在杂志与报纸上“打嘴仗”,两方也经常在内部唇枪舌剑,火花通常在此诞生,这对年轻人来说,是种陌生体验。
在好看和“上头”之后,主旋律剧的价值和意义终究会凸显出来,年轻人其实一直在寻找活着的意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从这些主旋律剧作中,带着温度和情感,穿越历史而来。
(摘编自蒋肖斌《〈觉醒年代〉〈山海情〉
回答的是:你的青春应当怎样度过》)
材料二: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觉醒年代》用初心、匠心、诚心、史心、艺心,熔铸成有质感的影像语言,追寻跨越历史长河的中华民族精神,为电视剧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再添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品力作,照亮了同类电视剧的创作之路。
这部作品首次以电视剧的形式回溯中国共产党的起源和孕育过程,生动再现中国近代历史的大变局,深刻讲述中国人民是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此外,这部剧首次将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陈独秀和李大钊追求真理、寻找救国救民之路的过程正面清晰展现出来,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来历和初心,这是《觉醒年代》的主题,也是最重要的艺术贡献。
该剧以精巧的故事架构全景展示中国近代惊心动魄的思想变革。《觉醒年代》从社会思想观念的进步切入,以《青年杂志》问世到《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立这一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觉醒年代》对思想变革进行戏剧性架构,既保持政论性又突出观赏性,达到了“让观感舒服的状态”。
(摘编自杨明品《〈觉醒年代〉:党史学习的优质教科书》)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轻一代对主旋律剧《觉醒年代》的关注,让他们与老师、家长有了共同的话题,两代人对此剧有了共识。
B.在国家与社会昂扬奋进的总体氛围中,年轻人作为社会中最活跃的文化群体,在某种意义上能与文化现象形成一种“同频共振”。
C.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是所有中国人的梦,《觉醒年代》用“三位文人雪中陶然亭把酒相谈”这样富有感性色彩的画面表现了这一理想。
D.《觉醒年代》首次以电视剧的形式回溯中国共产党的起源和孕育过程,从这个角度说,它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主旋律剧也讲求娱乐,但并不把娱乐放在首位,而是以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切入,通过多种方式,使主旋律思想被年轻人接受。
B.只要主旋律剧能够得到当下青年一代的广泛喜爱,这些剧作对于他们的价值与意义就会凸显出来。
C.材料二对《觉醒年代》主题艺术的阐释,可以推断出以前的剧作反映陈、李二人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都是不清晰的。
D.材料二提到的《觉醒年代》精巧的故事架构达到了“让观感舒服的状态”,与材料一主旋律剧善于“娱乐”的观点不一致。
6.下列场景设计,不能表现“主旋律剧作善于‘娱乐’”思想的一项是( )
A.陈独秀是《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者,是五四运动的倡导者,其先进思想对早期的共产党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剧中我们还看到他和儿子“拧巴”的日常相处。
B.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他的杂文被毛泽东誉之为“匕首”和“投枪”,在剧中我们还看到他被“人血馒头”深深刺痛而眼含泪水。
C.《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在剧中我们还看到中国第一部《共产党宣言》是陈望道先生翻译的。
D.剧中不乏大段有关中国人精神与尊严的演讲与争论,但内容脱离了口号,都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7.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觉醒年代》契合了当下年轻人什么样的思想需求?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