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3单元 进阶3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3单元 进阶3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3 11:42:13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第三单元 多样的文化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进阶三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
点击右图进入…





谢谢观看 THANK YOU!
W
浅仰芹赏别样文化 品百味人生
阅读导引
由于文化和地域的差异,东西方文学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我们学习外国文学名著名篇,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风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培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开放的文化心态。通过阅读这些文化作品,我们可以了解欧洲、美国、拉丁美洲文学的面貌,感受人类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一本书就是一种生活。一个人的一生,本来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痛苦与欢乐;然而,我们却能通过阅读走进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拥有别样的喜怒哀乐。让我们阅读下面介绍世界著名作家的文字,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感受他们独特的内心世界。
篇目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并不孤独
张 爽
作品比作者本人闻名的例子挺多,《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就是其中一个。巨作《百年孤独》这部小说自1967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影响遍及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
马尔克斯在获诺贝尔奖演说——《拉丁美洲的孤独》中的表白提出 “以真正繁荣的理想,来改变貌似繁荣的现实”。可见他跟福克纳一样,对未来都是乐观主义者。这样的人应该越来越多。在马尔克斯所臆想的那个“新型的、锦绣般的、充满活力的乌托邦”里,谁的命运也不能由别人来决定(包括死亡的方式),爱情是真正的爱情,幸福有可能实现,甚至“命中注定处于一百年孤独的世家终将并永远享有存在于世的第二次机会”。
马尔克斯不仅因其丰富的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坛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还以其深刻独到的文学创作观和美学追求著称于世。马尔克斯的创作立足于拉美大地,怀着深厚的民族感情,表现人民的生活和斗争,鞭挞各种各样的邪恶势力,同情弱小,反对强暴,表达人民对民主、自由和美好未来的渴望,揭示重要的社会问题,暴露形形色色的社会流弊等,从不同的方面反映拉丁美洲的历史和现实,展示当代拉美的社会面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被认为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代的代表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当人们提起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便自然联想到魔幻现实主义。之所以如此,不仅仅因为马尔克斯的小说创作是魔幻现实主义的,而更重要的是因为魔幻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因马尔克斯的小说而闻名于世的。《百年孤独》无疑是二十世纪留给后世的一尊金鼎,它的保守保证了它的沉积与留传。
他打破的不仅是个人的孤独、他的祖国哥伦比亚的孤独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孤独,还有世界的孤独。人类集体的孤独感,造就出勇于反抗孤独的作家——他们在孤独的挤压下,成为一股与孤独敌对(而不是妥协)的势力。
“孤独”思想一直贯穿于马尔克斯的整个创作过程中,他用自己的文字刻画了人类心灵中最深刻、最本质的“孤独”。马尔克斯不止一次地向人们指出“孤独”的症结——用他人的模式来解释我们的生活现实,只能使我们显得更加陌生,只能使我们越发感到孤独。
从某种意义上讲,“孤独”思想的原因是马尔克斯的创作理念在于向读者揭示二十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所处的封闭、落后、腐败和独裁的社会氛围。
与其说马尔克斯是一位因孤独而出名的作家,莫如说他是因谴责孤独而出名的。马尔克斯在努力地提醒人类,孤独是一种异乎寻常的现实,一种每一分钟都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实验。无知会造成孤独,自私会造成孤独,竞争与比较同样会造成孤独,而贫穷更是一种孤独,是孤独中最刻骨铭心的一种——甚至可能使一个落后的民族沉沦或枯萎。孤独是文明真正的敌人,不管它是来自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但孤独究竟为何物,仅靠马尔克斯一人,无法解释清楚。马尔克斯创作的意义在于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问题,关注自身的命运以及别人(哪怕发生在另一个国度、地区或另一半地球)的命运。
马尔克斯所谓孤独,主要是建立在贫穷的基础上的。其实,物质上有限的孤独,导致的是精神上无限的孤独——孤独这个概念比马尔克斯所理解的还要广大。
1982年,马尔克斯获诺贝尔文学奖,并任法国西班牙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同年,哥伦比亚发生地震,他回到祖国。1985年,《霍乱时期的爱情》发表,被加夫列尔·马尔克斯称为“一个老式的幸福的爱情故事”。1986年,他的报告文学《里丁智利历险记》第一版被智利政府在圣地亚哥公开销毁,不过这一事件保证了它后来几版的畅销。小说描述一个流亡国外的著名电影导演,秘密地回到他的祖国智利,拍摄一部皮诺切特政府统治下的人民的生活纪录片的经历。
2014年4月17日,这位以孤独闻名于世的老人,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岁。
(略有改动)
篇目
硬汉海明威
宋毅 田杰
1899年7月21日,欧内斯特·海明威出生在世界五大湖之一的密歇根湖南岸,一个叫橡树园的小镇。家里一共有六个孩子,海明威是第二个。父亲的影响使海明威终生充满了对捕鱼和狩猎的热爱。海明威29岁时,父亲因为糖尿病和经济困难,用手枪自杀了。
14岁时海明威在父亲支持下报名学习拳击。第一次训练,他被职业拳手打伤,第二天裹着纱布仍跳上拳台。20个月之后,海明威在一次训练中被击中头部,左眼受伤。
中学毕业以后,在堪萨斯明星报做了见习记者。在这里,海明威专心致志,很快掌握了新闻写作的技巧,并形成了自己的文字风格。
1918年5月,海明威如愿以偿加入了美国红十字战地服务队,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意大利战场。7月初的一天夜里,海明威被炸成重伤,一个膝盖被打碎了,身上中的炮弹片和机枪弹头多达230余块,一共做了13次手术,换上了一块白金做的膝盖骨。有些弹片没有取出来,到死都留在体内。那年他刚19岁。
大战后海明威回到美国,海明威依旧勤奋写作。1919年夏秋,他写了12个短篇,寄给报社被全部退回。母亲警告他:要么找一个固定的工作,要么搬出去。海明威从家里搬了出去,因为什么也改变不了他献身于文学事业的决心。他只想做第一流的、最出色的作家。
1922年冬天,他承受了自己全部手稿丢失的痛苦。1923年,海明威的第一部著作《三个短篇和十首诗》在法国的一个非正式出版社出版。总共只印了300册,在社会上毫无影响。
作为记者,海明威很受欢迎。但他呕心沥血写成的小说,却没有报刊肯用。尤其令他伤心的是,退稿信上总是称他的作品为“速写录”“短文”,甚至说是“轶事”,根本就不把他的稿件看成是文学创作。1924年,海明威辞去记者工作,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在这艰难的时候他的妻子带着儿子走了。他除了通宵达旦地写作,只能把看斗牛当作娱乐。
1925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问世,立即博得了一片喝彩声,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了20年代那一代人的典范之作。这部小说用美国女作家斯泰因的一句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作为题辞,作品契合了当时人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从而产生了一个文学流派——“迷惘的一代”,而海明威就成了这个流派的代表。
《太阳照常升起》发表之后,“迷惘的一代”文学的影响在欧洲许多国家一天天扩大。1929年,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问世。这本书在几个月内就销售了10万册,是海明威20年代的代表作,也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好莱坞为购买小说的摄制权,给出了空前的高价。
进入30年代,国家虽然正处在经济危机之中,海明威却捕鱼打猎,观看斗牛,过得十分愉快。1932年,海明威发表了关于西班牙斗牛的专著《死于午后》,被称为斗牛题材的经典著作。1933年他去非洲打猎和旅行,并出版了《非洲的青山》一书。1936年他又写成了短篇佳作《乞力马扎罗的雪》和《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它们是海明威最成功的短篇小说,均被拍成电影。
1939年,海明威写成他自己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塑造了“硬汉”罗伯特。小说出版后几天,妻子波林与他离婚。不久,他和女作家玛莎结婚,一起到中国来度蜜月。他们作为战地记者采访了我国的抗日战争,写了6篇中日战争的报道,高度赞扬了我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海明威始终态度鲜明地反对法西斯分子。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的当天,海明威就参加了海军。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战。他改装了自己的游艇,配备了电台、机枪和几百磅炸药,要与德国潜艇同归于尽,但海上追踪德国潜艇近两年,始终没有找到相撞的机会。
50年代初,海明威发表了他最优秀的作品《老人与海》,“硬汉”老人有着作者自己的影子。这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是他全部创作中的瑰宝。不久,他因此而获得了普利策奖。
海明威怀念非洲和狩猎生活。1954年1月,他又和妻子去非洲打猎。两次从飞机失事中站起,却带给他长长的一串病名:关节粘连、肾挫伤、肝损伤、脑震荡、二度和三度烧伤、肠道机能紊乱……身体尚未康复,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誉降临到他的头上了。他无法亲赴瑞典领奖,只好委托驻斯德哥尔摩的美国大使代他出席庆典。授奖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他的作品“硬汉”形象众多。
在完全丧失工作能力之后,1961年7月2日清晨,这位身高6英尺,体重220磅的巨人,把心爱的双筒猎枪放进嘴里,扣动了扳机。
(略有改动)
篇目
托尔斯泰的眼泪
余 杰
年轻的艺术家夏里亚宾跟友人、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一起去看望托尔斯泰。夏里亚宾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要知道,这是我有生以来初次面对这样一位以其语言和思想令世人激奋的巨匠。以前,我只是从画像上见过列夫·托尔斯泰,现在是活生生的本人。以前,他从照片上得出的印象,托尔斯泰不仅是精神的巨人,而且身材魁梧:高大、健壮、宽肩阔背。但是,此时此刻的托尔斯泰却是中等偏矮的个子。托翁亲切随和地向他伸出手来,小伙子感到非常害羞。即使是比夏里亚宾年长的拉赫玛尼诺夫,也感到很紧张,双手冰凉,小声说:如果让我演奏,真不知怎么办,我的手都冻僵了。
果然,托尔斯泰请拉赫玛尼诺夫弹一曲。夏里亚宾忐忑不安,看来自己也要被点将唱歌了。不出所料,托翁让两人一起表演歌曲《老伍士》。托翁恰好坐在他的对面,两手插在短衫的皮腰带里。夏里亚宾有时无意中把目光投向托翁,发现托翁兴致勃勃地盯着自己,注视着自己的眼睛和嘴巴。当夏里亚宾含着泪水唱出将被枪毙的士兵最后一句话:愿上天保佑你们回到家乡吧。托翁抽出手来擦去了流下的两滴眼泪。
唱完以后,所有的来客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和赞扬的话语。然而,托翁既没有鼓掌也没有说话,而是静静地坐着,好像陷入了沉思之中。客人们不敢打扰托翁,默默地下楼去了。托尔斯泰夫人稍后对夏里亚宾说:看在上天的份上,您可别暴露出您已经发现列夫·托尔斯泰流了泪。您知道,他有时很怪。他说是一码事,而心里除了冷静的思考,也有炽热的感情。夏里亚宾问:那么,列夫·托尔斯泰喜欢我唱的《老伍士》吗?托尔斯泰夫人握了握夏里亚宾的手,说:我敢肯定,他非常喜欢。于是,夏里亚宾动情地写道:我也感觉到了这位严肃的宗教信徒内心的温柔,我觉得很幸福。
许多人把写过《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的托尔斯泰看作是遥不可及的巨人,当然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真正的伟大却是平凡。托尔斯泰的那一串眼泪让我们窥见了他作为普通人的脆弱。在听演唱的时候,他并没有把自己当作托尔斯泰来看待,他完完全全地投入到演唱者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这时,他成了一个普通的听众。正是在这种平常的心境下,他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这个时候的托尔斯泰才是最自由的,也是最美的。流泪的托尔斯泰比海伦还要美丽,我觉得。
在托尔斯泰生命的最后一年里,与他最亲近的人物之一是年轻的秘书费·布尔加科夫。布尔加科夫是托尔斯泰热情的崇拜者,当时是莫斯科大学的学生。他在《列夫·托尔斯泰一生的最后一年》中回忆到第一次到托翁家的情形。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穿着西伯利亚式的毡靴,精神抖擞、容光焕发地走进来。我真高兴,非常高兴,他说,你来了,我需要您的帮助。片刻之后,托翁关切地问:您的嘴唇怎么这么干哪?您不舒服吗?布尔加科夫回答说,可能是累了,因为晚上在车厢里没有睡好。那你就躺着吧,托翁指着沙发对布尔加科夫说,休息一下,好好休息休息!当我读到这个片断时,久久不想翻过去。这是一座怎样的大山啊,你已经感受不到它的高度。有的半高的山,很有些凌人的气质,做出一副张牙舞爪的样子来。
看看真正的大山吧,这位代表着一个时代精神的最高成就的老人是怎样待人接物的:一见面,托翁就把年轻人当作家里人。托翁面对二十出头、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时,就像是老爷爷见到小孙子一样。托翁真不愧是大作家,一个照面就发现了年轻人干裂的嘴唇。那句问候,真是让人如坐春风。一切繁文缛节都显得多余了。
那些汗牛充栋的颂歌,在这样一些细节面前轻如鸿毛。流着眼泪的托尔斯泰,是不需要任何颂歌的。
(略有改动)
相关名言
马尔克斯名言:
1.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2.我去旅行,是因为我决定了要去,并不是因为对风景的兴趣。
3.很多人选择了向虚拟现实的魅力屈服,寄情于自我幻想,这纵然不切实际却更能与人安慰。
4.不到一百年,就不该有人知道其中的含义。
5.学会享受寂寞,那会让你学会思考自我。
海明威名言:
1.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2.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3.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
4.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5.你一有爱,你就会想为对方做些什么。你想牺牲自己,你想服务。
托尔斯泰名言:
1.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愈小。
2.哪里没有朴素、善良和真理,哪里也就谈不上有伟大。
3.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得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4.凡是人,都是一部分依照自己的思想,一部分依照别人的思想来生活和行动的。
5.英雄主义是在于为信仰和真理而牺牲自己。
6.请记住,环境愈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定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的害处也就愈大。
狄更斯名言:
1.爱情能持之以恒才是一件好事,可是,如果在别的方面没有恒心,那么爱情方面的恒心也就一文不值,毫无意义了。
2.成熟的爱情,敬意、忠心并不轻易表现出来,它的声音是低的,它是谦逊的、退让的、潜伏的,等待了又等待。
3.可以断定,思想和身体一样,稍有过度的安逸,便会如染瘟病。
4.成功好比一张梯子,“机会”是梯子两侧的长柱,“能力”是插在两个长柱之间的横木。只有长柱没有横木,梯子没有用处。
狄更斯的收获
夜晚,伦敦街头,车马熙熙,热闹非凡。这时总会出现一个身材矮小的年轻人,连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也不例外。刚一看会认为他是一个忠于职守的侦探。不过,他又显得不太高明。他有时候站在街上,明目张胆地打量着过往的行人;有时,他竟然尾随在一些高谈阔论或轻声低语的人身后,记下听到的话。这个人对古老建筑也非常感兴趣。站在建筑物前,他同样会掏出了本子,记个不停,问个没完。
这个人就是狄更斯。他是抓紧空闲时间在“深入生活”,寻找素材。这才使狄更斯在文学上有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托尔斯泰——反省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在青年时期,曾有过一段放荡的生活,有一些不良习惯,如贪玩、赌博。但不久,他立即醒悟。他认为,自己的放荡行为等同于禽兽,对自己十分不满。他又把错误的原因详细列出来,写在日记本上,共有8点:1、缺乏刚毅力;2、自己欺骗自己;3、有少年轻浮之风;4、不谦逊;
5、脾气太躁;6、生活太放纵;7、模仿性太强;8、缺乏反省。这一次反省,好像一个霹雳打在他的身上。他决心结束放荡生活,改正不良习惯,于是跟他哥哥尼古拉来到高加索,在炮兵队里当一个下级军官,并迈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把自己的缺点一一罗列出来,就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不失为一种改变缺点的好方法。只要下定决心,连有那么多缺点的托尔斯泰都能改邪归正,你还有什么不能改变呢?这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行为值得我们尊敬。
你的诗不像诗
许多年以后,当他站在瑞典皇家学院的领奖台上,也许会回忆起他半生文学路上的种种挫折与坎坷,并且为他当初的选择感到欣慰。
1948年4月,哥伦比亚的左派总统候选人遭到暗杀。一时朝野震惊,舆论哗然,首都波哥大陷入一片混乱,党争也白热化。这场动乱持续了三天三夜,几千人死于非命,史称“波哥大事件”。当时正在波哥大上大学的一位青年人,目睹了政治的肮脏和残酷,于是更加坚定了走文学创作的道路。而另一位青年人,作为学生代表正在波市参加国际学联会议,经此巨变,他却坚定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决心。此二人,是一对好朋友,后来皆成为美洲的风云人物,闻名全世界,前者为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后者为古巴的菲德尔·卡斯特罗。
说起马尔克斯,世人皆知他是文学大师,甚至可以说是二十世纪影响最大的小说家——没有之一。然而,马尔克斯是横空出世的天才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如果从他的巨大成就和影响来说,他当然算天才;但如果从他的成长经历来看,其实他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才。仔细考查马尔克斯的人生,非常有励志色彩,他的文学道路曾经是那么的曲折坎坷。
童年的马尔克斯喜欢读书,沉默寡言,不爱与同学交往,被认为是全校最怪的“怪人”,同学还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小老头”。他作文写得好,受到文学老师的鼓励,于是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要当一个作家。中学的几年时光,他是诗社的成员,沉醉于诗歌的阅读与写作中,幻想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虽然他写了不少诗,而且还自鸣得意,但是文学老师却说:“你的诗不像诗。”令他颇为沮丧。老师还说,诗歌与你无缘,还是写小说吧。就是这句话,改变了马尔克斯的人生道路,他终于放弃诗歌选择了小说。
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
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奥军的炮火上去抢救,结果自己也被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放他过去。
作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过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斯汤达打在地上说胡话。决心下定,就得奋力拼搏。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不服气,匆匆写了一部小说要超过人家,反遭失败。倔强的海明威爬起来再干,终于写出了小说《老人与海》,获得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
是的,人是不能被打败的,只要我们心中有目标,有信念。即使过程艰辛,最终也能有所收获。
1.《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并不孤独》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会产生孤独的情绪。请结合文本,谈谈人会产生孤独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人用别人的模式来解释自己的生活现实,就使得自己更加孤独。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处境,与社会中其他人的无限度的比较,会使人产生孤独情绪。②封闭、落后、腐败的社会让人产生孤独感。人的生活应该是与外界联系紧密的生活,生活的社会应该是公平、进步的,但信息的不通畅、经济的落后、社会的腐败等会造成人的孤独。③人的无知、自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会导致孤独。④贫穷以及贫穷对精神的影响会使人产生孤独感。贫穷是物质上有限的孤独,会导致精神上的无限孤独。
2.《硬汉海明威》文章题目为“硬汉海明威”,这种“硬汉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每个方面请各用一个事例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体现在战胜身体的痛苦方面:14岁与职业拳手的战斗;一战身中230余块弹片弹头;两次飞机失事。②精神方面(或文学方面)的“硬汉精神”:在母亲的警告中选择搬出家里从事写作。③抗击法西斯方面:参加海军,打算与德舰同归于尽(或当战地记者采访中国抗日战争)。
3.《托尔斯泰的眼泪》一文,为什么说流着眼泪的托尔斯泰,是不需要任何颂歌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学巨人托尔斯泰,在生活中更多地展示出作为一个普通人的风貌。他从未以伟人自居,从未以名家自傲。不为名声所累,不为声名所扰,更多地还原回归自我的本真状态;他待人谦恭,把每一位客人当作朋友,给予每一位来访者最热切的接待,他让人们感受到他最真诚的一面。这种生命本真状态的展示,是任何赞颂溢美之词所无法达到的。
4.假如某电视台“文化大百科”栏目要以“文学创作与生活”为主题做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组请到了海明威和托尔斯泰两位人物。而你作为节目主持人,要对他们进行采访。请你结合《硬汉海明威》和《托尔斯泰的眼泪》这两篇选文的内容以及两位作家的作品,充分发挥想象力,写一篇访谈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指导】 首先要在阅读《硬汉海明威》和《托尔斯泰的眼泪》这两篇选文以及相关小说的基础上,把握海明威和托尔斯泰这两位作家的形象特点、文学创作的特点和主要的创作思想。然后进行充分、合理的想象,依据访谈主题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要符合题目要求,要有层次感,要围绕主题并联系上述作品)。最后,拟设与海明威、托尔斯泰的谈话,既要体现出人物形象,也要服务于访谈主题。
6/11主题素养练(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奥地利]茨威格
一天下午,我带着我的那只西班牙狗去散步。突然,狗显得极为不安,它在地上翻滚、在树上蹭痒,同时不断地狂叫并发出呼噜声。
就在狗反常的当儿,我发现有人从我身边经过,他是一个差不多三十岁的男人,衣衫褴褛,没戴帽子。是一个乞丐,我想,并准备从口袋里掏出零钱。可这个陌生人非常安详地朝我微笑,用清澈的蓝眼睛望着我,像一个老熟人。
“这只可怜的小东西有些不舒服,”他说着,并用手指着狗,“你到这儿来,我们马上会弄好的。”
他用“你”来称呼我,仿佛我们是好朋友似的。从他的语气中流露出的这样一种热心的友情,使我根本不能表示拒绝。
于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的这只向来对陌生人极不友好的卡斯巴尔竟跑过来,顺从地把头伏在他的膝上。他开始用他那长长的手指检查狗的皮肤。终于,他发出一声满意的“啊哈”,随即进行了一次看起来是非常痛苦的“手术”,因为我的卡斯巴尔多次狂叫,可即使如此,它并没有跑开。
“好了,”他笑着说道,“可爱的小狗,你现在又能跳了。”狗跑开了,这当儿,陌生人立起身来,跟我说了声“再见”,点了点头就匆忙地离开了。
回到家,我还一直在想这个男人的奇怪举动,并把这次邂逅告诉了我的厨娘。
“他是安东,”她说,“他对这类事情可在行了。”
我问她,这个人的职业是什么,他靠什么来维持生活。
“职业?他要职业干什么?”
“哦,就算没有职业,”我说,“但毕竟每一个人都需要做某种工作来养活自己吧?”
“可安东不是,”她说,“每个人都给他所需要的。钱对他来说不重要,他根本不需要钱。”
人们必须为每一口面包和每杯啤酒付钱,也必须为住处和服装付钱。这样一个衣着破旧、不起眼的人怎么能绕开这个牢不可破的法则而无忧无虑地生活呢?
我决定去探寻这个人的秘密,不久就证实,我的厨娘说得完全正确。安东真的没有固定的职业。他优哉游哉,从早到晚在城里游荡,看起来毫无目的,实际却用一双警醒的眼睛观察一切。他拦住一辆马车的车夫,让他注意马的挽具松了;他发现一个篱笆里的一根柱子已经烂了,于是就去喊主人,建议他把篱笆加固,多半情况下,人们就委托他来做,因为大家都知道,他从来不是出于贪心才给人出主意,而是出于真正的善意。
安东的独特之处在于,不管工作多么劳累,他总是拒绝多拿一分钱,所得报酬够一天生活就行了。若是这天恰巧日子过得去,那他根本就不要报酬。“我会再次找您的,”他说,“若是我真的需要什么帮助的话。”
我必须老实地承认,在安东与我打交道过后,每当在路上,他经过我身边只是轻轻地点一下头向我致意时,我都感到恼火——仿佛在他眼里,我是随便某个陌生人一样。显然他不希望因为这件小事受人感谢,可这种客气的、无拘无束的态度,使我觉得自己被排除在一种伟大的和亲密的团体之外。于是,当我的房子要进行修理时——屋檐水槽滴水——我就让我的厨娘去叫安东。“他这个人不能随便去叫。他从不长时间待在同一个地方,但我能把消息告诉他。”她这样回答。
事实上,他在当天下午就到我这儿来了。他用审视的目光环顾四周。在穿越花园时,他说,这儿得加一道树篱笆,那儿需移植一棵小树。最后他仔细地检查了一下屋檐水槽,就开始工作了。
两个小时后,他说修好了,随即离开——又是在我向他道谢之前。但这次我至少委托我的厨娘郑重其事地付给他钱。我问她,安东是否满意。
“当然啰,”她回答,“他从来都是满意的。我要给他六个先令,但他只拿了两个,这就够他今明两天用的了。但是,如果博士先生有一件多余的旧大衣能给他的话——他……”
我很难描述我的喜悦之情,在我熟悉的人中,他是第一个奉献得多、索取得少的人。我急忙尾随他而去。
“安东,安东,”我朝他喊道,“我有一件大衣给你!”
我又看到他那明亮安详的目光。他对我跟在他身后跑来一点儿也不感到惊奇。在他看来,一个人把他多余的一件大衣送给另一个极为需要的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我的厨娘翻找着我的那些旧衣服。安东看了看,从一堆衣服里拿出一件大衣,试了试,随即非常平静地说:“这件我穿着合适!”
说这句话时,他像在一家商店陈列的货物里挑选自己需要的物品。随后,他对其他的衣服又投去一瞥。“你可以把这双鞋送给住在萨尔泽巷的弗里茨,他太需要了!那些衬衣给正阳大街的约瑟夫,它们对他有用处。若是你认为合适的话,我替你把这些东西带去。”
他把鞋和衬衣包起来并补充道:“您真是一个高尚的人,这些东西就这样送掉了!”
后来,我再也没有听到安东的消息。但是我几乎能向任何人表明,我对此毫不担心:他不会被上天抛弃,并且,更为少有的是,也从不会被人们抛弃。
(选自《茨威格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与安东的第一次接触是因为“我”的小狗生了病,安东从出现到离开的过程很短暂,但已经表现出与别人的不同,很“奇怪”。
B.厨娘告诉“我”的有关安东的情况使“我”更加好奇,因为“我”认为没有人能绕开一个牢不可破的法则:人活着就离不开金钱。
C.安东是一个流浪者,他不贪心,要的报酬很少,得过且过,这使周围的人都对他有好感,所以他有困难的时候大家都愿意主动帮助他。
D.安东的行为对周围的人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我”后来再也没有听到安东的消息,但“我”相信每一个接触过他的人都不会忘记他。
C [C项,“安东是一个流浪者,他不贪心,要的报酬很少,得过且过”是错误的,于文无据。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至上,人情冷漠。作者塑造的这个人物不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也不是得过且过的人;他塑造的是一个不为金钱所约束、自由、博爱、带有作者理想的、有着高尚品德和追求的艺术形象。]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东出现后,作者对他的外貌、神态和心理进行细节上的描写,接着用语言和动作描写,使读者对他有了初步印象。
B.厨娘作为次要人物形象在文中充当了“我”与安东联系的纽带,她的语言对刻画安东这个人物形象起到了补充作用。
C.小说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以“我”的情感变化作为线索来串联,在平静的叙述中交代了“我”与安东的两次交往过程。
D.小说通过安东这一形象宣扬自由和爱的主题,让读者在其中发现了一个陌生而吸引人的情感世界,并与之产生共鸣。
A [A项,“心理”是错误的。作者没有对安东进行心理描写,因为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不可能对别人进行心理描写,有的只能是对自己的心理的描写。]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文中说到安东不希望因为这件小事受人感谢,而这件事情却使自己的狗免除了痛苦,安东经过自己身边只是轻轻地点一下头向我致意,态度非常的客气和无拘无束,从而可以看出安东是一个有能力、有礼貌、自由不受约束的人,并且从“一种伟大的和亲密的团体”可以看出安东经常帮助别人,被大家热爱,正是这样的安东使“我”想和他有亲密的交往。但安东对自己客气的、无拘无束的态度,让“我”产生一种失落和被疏离的感觉,而“使我觉得自己被排除在一种伟大的和亲密的团体之外”写出了作者感觉自己不能成为他的伟大而亲密的团体中的一员,并因此而感到懊恼。
[答案] ①“我”感觉安东是一个有能力、有礼貌、自由不受约束的、被大家热爱的人,因此,想和他有亲密的交往。②安东对“我”的客气,使“我”产生一种失落和被疏远的感觉,为自己不能成为他的伟大而亲密的团体中的一员而懊恼。
4.小说中的安东为什么是“一个不能忘记的人”?并请谈谈你对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当我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做某种工作来养活自己,人们必须为每一口面包和每杯啤酒付钱,也必须为住处和服装付钱时,钱对安东来说却不重要,他根本就不需要钱,他绕开了世俗的这个牢不可破的法则而无忧无虑地生活,可以看出安东是一个打破世俗“牢不可破的法则而无忧无虑地生活”的人。安东没有固定的职业,他优哉游哉,从早到晚在城里游荡,看起来毫无目的,实际却用一双警醒的眼睛观察一切,然后出于真正的善意给人们出主意,围绕安东的是一个伟大的和亲密的团体,从而可以看出安东出于真正的善意帮助人们,使人们都成为朋友,没有敌人。安东从“我”这里挑选了一件大衣,并且把“我”的这些多余的东西送给了真正需要的人,从而可以看出安东充满爱心、追求自由。
(2)本文塑造的安东这一形象是一个不为金钱所约束、自由、博爱、带有作者理想的、有着高尚品德和追求的艺术形象,这也是我们生活中应该去追求的品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至上的现实中,这样的形象只能是作者的理想,我们不必用这一形象来苛求生活。
[答案] (1)安东不能被忘记,因为:①安东是一个打破世俗“牢不可破的法则而无忧无虑地生活”的人;②安东出于真正的善意帮助人们,使人们都成为朋友,没有敌人;③充满爱心、追求自由。
(2)认识:安东是寄托了作者理想的一个艺术形象,是作者要追求的自由与爱的化身,也是我们生活中应该去追求的品质。但是,我们不能把他具体化,以他的形象来苛求生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印度]杜麦克吐
黎明前天色灰暗,仍在闪闪发光的星星好像是幸福的回忆在照亮快要结束的生命。一位老人独自穿过城镇,他不时地拉紧那件破旧的外衣以抵挡刺骨的寒风。他不停地发抖,但目光专注。不远处矗立着一幢新式的漂亮大厦,关闭的门窗罅隙中透出明亮的灯光。
看到大厦的木拱门,老人满怀喜悦,好像是朝圣者到达目的地。木拱门上刻着“邮政局”几个字。老人静静地走进去,蹲在走廊上。透过墙壁可以听到两三个人正忙于常规工作的声音。屋里的职员把信件上的地址一个接一个地念过,随后把信件扔给在一边等候的邮递员。长期的训练使他能在扔出信件时快速读出信封上的姓名……
屋内发出了一声开玩笑的叫喊:“车夫亚利!”
老人站起来,向前走几步,把手放在门上:“我就是亚利,来拿信的。”
“那个疯子每天都为了从未到过的信件来麻烦我们!”文员对邮政局长说。
老人慢慢地走回那一张已坐过五年的凳子。
亚利从前是个能干的猎手,但晚年突然改变了惯常的生活方式,因为他唯一的女儿玛利安结婚后,跟着她丈夫到旁遮普去了,五年来他没有得到女儿的任何消息。虽然他的血液里有猎人的天性,但自从玛利安离开他的那一天起,他就陷入了孤独。从那一天起,他每天早上四点起床,步行到邮局。他一生从未收过一封信,但坚持这样做,而且常常是第一个到达邮局的人。人们取笑他,但怀着无限信心和耐心的亚利每天都来——每天空手离开。
“那个人疯了吗?”邮政局长问。
“是的,”文员回答,“不管什么天气,五年了,每天都来。”
有几天亚利没来邮局,大家都好奇。终于他来了,但是呼吸困难,脸上刻着末日到来的迹象。
“先生,”他请求局长说,“有没有我的玛利安寄来的信?”
邮政局长正忙于外出到乡下去。“老兄,你真讨厌死了!”他喊道。
“我的名字叫亚利。”老人心不在焉地回答。
“知道了!知道了!难道你以为我们为你那个玛利安注了册吗?”
“请你记下来吧,先生,如果信到了我又不在就会有用的。”
一个花了四分之三的生命去打猎的村民又怎会懂得除了他之外,玛利安这个名字是值不了分毫的呢?
“你疯了吗?滚开!你以为我们会把你的信吃进肚子里吗?”
亚利慢吞吞地朝外走,几步一回头看着邮局,无能为力的泪水涌上了眼。
亚利听到一个文员在身后走路的脚步声,转身说:“老兄!”
文员感到很惊奇:“什么事呢?”
亚利掏出一个旧盒子,把五枚金币倒在文员手里,说:“你能为我做一件事吗?”
“什么?”
“当我的玛利安来信时,你转交给我。”
“但是,我转交到哪里去呢?”
“我的坟墓。今天是我的最后一天了,但我没见到玛利安,也没收到她的信。”亚利含泪说。
文员慢慢地离开了他,口袋里放着金币。再也没有人见到亚利,也没有人问起他。
一天,邮政局长的女儿在另一个城里病倒了。他在等候她的消息。邮件堆在桌子上,看到一个他所预想的那样的颜色和形状的信封时,他兴奋地捡了起来,那却是玛利安给车夫亚利的信。
“赖斯米·达斯!”局长叫收下亚利金币的那位文员。
“什么事,先生?”
“这是车夫亚利的信,他在哪里呀?”
“我找找看吧,先生。”
局长等了一整天也没收到女儿的信。他一个晚上都没合眼,三点钟就从床上爬起来,坐到办公室里。“当四点钟他来时,”他心里想,“我亲自把信交给他。”
当时钟响了五次时,他似乎听到了轻轻的敲门声,他急忙站起来把门打开,以一个痛苦的父亲的心灵去接受另一个同样痛苦的父亲。
“进来吧,亚利老兄。”他叫道,并把信递给那个站在外面的老得弯了腰的老人。亚利倚着拐棍站着,满脸泪痕,眼中闪耀着一种非人世间能有的光芒,使局长吓得缩成一团。
赖斯米·达斯从邮局另一间办公室走进来时听到局长说话,问:“先生,是谁呀?”
“我是对亚利说话。”
“老亚利已经死了,请把他的信给我吧。”
“什么?你没弄错吧,赖斯米·达斯?”
“真是这样,”一位刚到的邮递员插话说,“三个月前亚利就死了。”
玛利安的信仍躺在门边地板上。局长困惑难解。
每天的常规工作开始了,文员读出每封信的地址、人名,熟练地扔出信件。邮政局长现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特殊心情注视着这种常规工作,感到每一封信里都有一颗温暖的心在跳动。
那天晚上,局长与赖斯米·达斯走到亚利的坟前,把信放在坟墓上。
(选自《黑姑娘——亚非拉小说选译》,李昕译,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描写黎明前亚利冒着严寒前往邮局的情形,写出了他的坚持与执着,而“破旧的外衣”暗示了他贫困的现状。
B.邮局里的人员傲慢无礼,如工作时“把信件扔给在一边等候的邮递员”,拿老人开玩笑,局长用“滚开”等言辞轰老人走。
C.文员将亚利叫作“疯子”,为他每天来问信件麻烦自己而心生抱怨,说明亚利对女儿的想念并没有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同情。
D.局长在办公室把信交给亚利,一是由于他一夜未眠而精神恍惚,同时也因为他理解了亚利的心情而急于亲手将信交给亚利。
B [“把信件扔给在一边等候的邮递员”主要是为了表现工作的忙碌,并不是体现人员的傲慢无礼。]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亚利的去世,前文有多处暗示,如“闪闪发光的星星好像……在照亮快要结束的生命”“呼吸困难,脸上刻着末日到来的迹象”等。
B.小说使用插叙的手法对亚利过去的生活进行了补充介绍,既丰富了老人的形象,也交代了老人五年来坚持不懈去邮局等女儿信件的原因。
C.小说使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既真实又准确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同时还联系了小说中的各个角色,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信”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前半部分讲亚利与“信”的故事,“信”象征父爱;后半部分讲局长、文员与“信”的故事,主要表现言而有信。
D [“主要表现言而有信”错。邮政局长、文员将信放到亚利的坟墓上,主要表现的不是言而有信,而是对亚利的理解与同情。]
7.小说在塑造亚利这一形象方面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人物描写的表现手法既有正面描写,如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也有侧面描写(侧面烘托、衬托)。本文除了正面描写亚利的动作、神态、语言外,还描写了别人对他的评价,同时也通过邮政局长对他前后态度的变化从侧面突出亚利不为人所知的痛苦心境和令人同情的形象。答题时可以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方面思考,且要有得分点意识。
[答案] ①动作、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如“亚利慢吞吞地朝外走,几步一回头看着邮局,无能为力的泪水涌上了眼”,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亚利在邮政局长的呵斥下的动作和神态。②语言描写。如亚利与邮政局长的对话,表现出他无视别人对他态度的好坏而沉湎于渴盼女儿书信的执念之中的精神状况。③侧面描写。如文员“不管什么天气,五年了,每天都来”的抱怨侧面表现了亚利执着的性格特点和对女儿的爱。④衬托手法。通过邮政局长对亚利从不耐烦到理解与同情的态度变化衬托出亚利不为人所知的痛苦心境和令人同情的形象。
8.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亚利还是邮政局长?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主人公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即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多个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人物。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主人公展开,其他次要人物的出现及其活动,也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并对主人公起一定的衬托作用。因此,判断主人公的标准可以确定为:①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②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③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围绕其展开;④其他人物的活动以其为中心,并对其起衬托作用。此外,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小说主题的承担者,因此体现主题也是判断小说主人公的标准之一。
[答案] (观点一)小说的主人公是亚利。理由:①小说主要记叙了亚利五年来每天风雨无阻地到邮局等女儿的来信,最终没有等到,带着遗憾死去的故事;②小说中出现的其他人物,如文员、邮政局长等都是为了从侧面表现亚利的形象,属于次要人物;③小说表现了父亲对女儿的牵挂、对亲情的渴望的主题,而这主要是通过亚利的故事传达出来的。
(观点二)小说的主人公是邮政局长。理由:①小说主要记叙了邮政局长从不理解亚利五年来每天风雨无阻地到邮局等女儿的来信,到在经历了焦急等待爱女信件的事后理解了亚利的心情;②邮政局长串联起故事情节,贯穿故事始终;③小说通过邮政局长对亚利从不理解到理解的态度变化进一步展现了父爱,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4/9主题素养练(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茨威格
一天下午,我带着我的那只西班牙狗去散步。突然,狗显得极为不安,它在地上翻滚、在树上蹭痒,同时不断地狂叫并发出呼噜声。
就在狗反常的当儿,我发现有人从我身边经过,他是一个差不多三十岁的男人,衣衫褴褛,没戴帽子。是一个乞丐,我想,并准备从口袋里掏出零钱。可这个陌生人非常安详地朝我微笑,用清澈的蓝眼睛望着我,像一个老熟人。
“这只可怜的小东西有些不舒服,”他说着,并用手指着狗,“你到这儿来,我们马上会弄好的。”
他用“你”来称呼我,仿佛我们是好朋友似的。从他的语气中流露出的这样一种热心的友情,使我根本不能表示拒绝。
于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的这只向来对陌生人极不友好的卡斯巴尔竟跑过来,顺从地把头伏在他的膝上。他开始用他那长长的手指检查狗的皮肤。终于,他发出一声满意的“啊哈”,随即进行了一次看起来是非常痛苦的“手术”,因为我的卡斯巴尔多次狂叫,可即使如此,它并没有跑开。
“好了,”他笑着说道,“可爱的小狗,你现在又能跳了。”狗跑开了,这当儿,陌生人立起身来,跟我说了声“再见”,点了点头就匆忙地离开了。
回到家,我还一直在想这个男人的奇怪举动,并把这次邂逅告诉了我的厨娘。
“他是安东,”她说,“他对这类事情可在行了。”
我问她,这个人的职业是什么,他靠什么来维持生活。
“职业?他要职业干什么?”
“哦,就算没有职业,”我说,“但毕竟每一个人都需要做某种工作来养活自己吧?”
“可安东不是,”她说,“每个人都给他所需要的。钱对他来说不重要,他根本不需要钱。”
人们必须为每一口面包和每杯啤酒付钱,也必须为住处和服装付钱。这样一个衣着破旧、不起眼的人怎么能绕开这个牢不可破的法则而无忧无虑地生活呢?
我决定去探寻这个人的秘密,不久就证实,我的厨娘说得完全正确。安东真的没有固定的职业。他优哉游哉,从早到晚在城里游荡,看起来毫无目的,实际却用一双警醒的眼睛观察一切。他拦住一辆马车的车夫,让他注意马的挽具松了;他发现一个篱笆里的一根柱子已经烂了,于是就去喊主人,建议他把篱笆加固,多半情况下,人们就委托他来做,因为大家都知道,他从来不是出于贪心才给人出主意,而是出于真正的善意。
安东的独特之处在于,不管工作多么劳累,他总是拒绝多拿一分钱,所得报酬够一天生活就行了。若是这天恰巧日子过得去,那他根本就不要报酬。“我会再次找您的,”他说,“若是我真的需要什么帮助的话。”
我必须老实地承认,在安东与我打交道过后,每当在路上,他经过我身边只是轻轻地点一下头向我致意时,我都感到恼火——仿佛在他眼里,我是随便某个陌生人一样。显然他不希望因为这件小事受人感谢,可这种客气的、无拘无束的态度,使我觉得自己被排除在一种伟大的和亲密的团体之外。于是,当我的房子要进行修理时——屋檐水槽滴水——我就让我的厨娘去叫安东。“他这个人不能随便去叫。他从不长时间待在同一个地方,但我能把消息告诉他。”她这样回答。
事实上,他在当天下午就到我这儿来了。他用审视的目光环顾四周。在穿越花园时,他说,这儿得加一道树篱笆,那儿需移植一棵小树。最后他仔细地检查了一下屋檐水槽,就开始工作了。
两个小时后,他说修好了,随即离开——又是在我向他道谢之前。但这次我至少委托我的厨娘郑重其事地付给他钱。我问她,安东是否满意。
“当然啰,”她回答,“他从来都是满意的。我要给他六个先令,但他只拿了两个,这就够他今明两天用的了。但是,如果博士先生有一件多余的旧大衣能给他的话——他……”
我很难描述我的喜悦之情,在我熟悉的人中,他是第一个奉献得多、索取得少的人。我急忙尾随他而去。
“安东,安东,”我朝他喊道,“我有一件大衣给你!”
我又看到他那明亮安详的目光。他对我跟在他身后跑来一点儿也不感到惊奇。在他看来,一个人把他多余的一件大衣送给另一个极为需要的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我的厨娘翻找着我的那些旧衣服。安东看了看,从一堆衣服里拿出一件大衣,试了试,随即非常平静地说:“这件我穿着合适!”
说这句话时,他像在一家商店陈列的货物里挑选自己需要的物品。随后,他对其他的衣服又投去一瞥。“你可以把这双鞋送给住在萨尔泽巷的弗里茨,他太需要了!那些衬衣给正阳大街的约瑟夫,它们对他有用处。若是你认为合适的话,我替你把这些东西带去。”
他把鞋和衬衣包起来并补充道:“您真是一个高尚的人,这些东西就这样送掉了!”
后来,我再也没有听到安东的消息。但是我几乎能向任何人表明,我对此毫不担心:他不会被上天抛弃,并且,更为少有的是,也从不会被人们抛弃。
(选自《茨威格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与安东的第一次接触是因为“我”的小狗生了病,安东从出现到离开的过程很短暂,但已经表现出与别人的不同,很“奇怪”。
B.厨娘告诉“我”的有关安东的情况使“我”更加好奇,因为“我”认为没有人能绕开一个牢不可破的法则:人活着就离不开金钱。
C.安东是一个流浪者,他不贪心,要的报酬很少,得过且过,这使周围的人都对他有好感,所以他有困难的时候大家都愿意主动帮助他。
D.安东的行为对周围的人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我”后来再也没有听到安东的消息,但“我”相信每一个接触过他的人都不会忘记他。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东出现后,作者对他的外貌、神态和心理进行细节上的描写,接着用语言和动作描写,使读者对他有了初步印象。
B.厨娘作为次要人物形象在文中充当了“我”与安东联系的纽带,她的语言对刻画安东这个人物形象起到了补充作用。
C.小说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以“我”的情感变化作为线索来串联,在平静的叙述中交代了“我”与安东的两次交往过程。
D.小说通过安东这一形象宣扬自由和爱的主题,让读者在其中发现了一个陌生而吸引人的情感世界,并与之产生共鸣。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的安东为什么是“一个不能忘记的人”?并请谈谈你对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杜麦克吐
黎明前天色灰暗,仍在闪闪发光的星星好像是幸福的回忆在照亮快要结束的生命。一位老人独自穿过城镇,他不时地拉紧那件破旧的外衣以抵挡刺骨的寒风。他不停地发抖,但目光专注。不远处矗立着一幢新式的漂亮大厦,关闭的门窗罅隙中透出明亮的灯光。
看到大厦的木拱门,老人满怀喜悦,好像是朝圣者到达目的地。木拱门上刻着“邮政局”几个字。老人静静地走进去,蹲在走廊上。透过墙壁可以听到两三个人正忙于常规工作的声音。屋里的职员把信件上的地址一个接一个地念过,随后把信件扔给在一边等候的邮递员。长期的训练使他能在扔出信件时快速读出信封上的姓名……
屋内发出了一声开玩笑的叫喊:“车夫亚利!”
老人站起来,向前走几步,把手放在门上:“我就是亚利,来拿信的。”
“那个疯子每天都为了从未到过的信件来麻烦我们!”文员对邮政局长说。
老人慢慢地走回那一张已坐过五年的凳子。
亚利从前是个能干的猎手,但晚年突然改变了惯常的生活方式,因为他唯一的女儿玛利安结婚后,跟着她丈夫到旁遮普去了,五年来他没有得到女儿的任何消息。虽然他的血液里有猎人的天性,但自从玛利安离开他的那一天起,他就陷入了孤独。从那一天起,他每天早上四点起床,步行到邮局。他一生从未收过一封信,但坚持这样做,而且常常是第一个到达邮局的人。人们取笑他,但怀着无限信心和耐心的亚利每天都来——每天空手离开。
“那个人疯了吗?”邮政局长问。
“是的,”文员回答,“不管什么天气,五年了,每天都来。”
有几天亚利没来邮局,大家都好奇。终于他来了,但是呼吸困难,脸上刻着末日到来的迹象。
“先生,”他请求局长说,“有没有我的玛利安寄来的信?”
邮政局长正忙于外出到乡下去。“老兄,你真讨厌死了!”他喊道。
“我的名字叫亚利。”老人心不在焉地回答。
“知道了!知道了!难道你以为我们为你那个玛利安注了册吗?”
“请你记下来吧,先生,如果信到了我又不在就会有用的。”
一个花了四分之三的生命去打猎的村民又怎会懂得除了他之外,玛利安这个名字是值不了分毫的呢?
“你疯了吗?滚开!你以为我们会把你的信吃进肚子里吗?”
亚利慢吞吞地朝外走,几步一回头看着邮局,无能为力的泪水涌上了眼。
亚利听到一个文员在身后走路的脚步声,转身说:“老兄!”
文员感到很惊奇:“什么事呢?”
亚利掏出一个旧盒子,把五枚金币倒在文员手里,说:“你能为我做一件事吗?”
“什么?”
“当我的玛利安来信时,你转交给我。”
“但是,我转交到哪里去呢?”
“我的坟墓。今天是我的最后一天了,但我没见到玛利安,也没收到她的信。”亚利含泪说。
文员慢慢地离开了他,口袋里放着金币。再也没有人见到亚利,也没有人问起他。
一天,邮政局长的女儿在另一个城里病倒了。他在等候她的消息。邮件堆在桌子上,看到一个他所预想的那样的颜色和形状的信封时,他兴奋地捡了起来,那却是玛利安给车夫亚利的信。
“赖斯米·达斯!”局长叫收下亚利金币的那位文员。
“什么事,先生?”
“这是车夫亚利的信,他在哪里呀?”
“我找找看吧,先生。”
局长等了一整天也没收到女儿的信。他一个晚上都没合眼,三点钟就从床上爬起来,坐到办公室里。“当四点钟他来时,”他心里想,“我亲自把信交给他。”
当时钟响了五次时,他似乎听到了轻轻的敲门声,他急忙站起来把门打开,以一个痛苦的父亲的心灵去接受另一个同样痛苦的父亲。
“进来吧,亚利老兄。”他叫道,并把信递给那个站在外面的老得弯了腰的老人。亚利倚着拐棍站着,满脸泪痕,眼中闪耀着一种非人世间能有的光芒,使局长吓得缩成一团。
赖斯米·达斯从邮局另一间办公室走进来时听到局长说话,问:“先生,是谁呀?”
“我是对亚利说话。”
“老亚利已经死了,请把他的信给我吧。”
“什么?你没弄错吧,赖斯米·达斯?”
“真是这样,”一位刚到的邮递员插话说,“三个月前亚利就死了。”
玛利安的信仍躺在门边地板上。局长困惑难解。
每天的常规工作开始了,文员读出每封信的地址、人名,熟练地扔出信件。邮政局长现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特殊心情注视着这种常规工作,感到每一封信里都有一颗温暖的心在跳动。
那天晚上,局长与赖斯米·达斯走到亚利的坟前,把信放在坟墓上。
(选自《黑姑娘——亚非拉小说选译》,李昕译,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描写黎明前亚利冒着严寒前往邮局的情形,写出了他的坚持与执着,而“破旧的外衣”暗示了他贫困的现状。
B.邮局里的人员傲慢无礼,如工作时“把信件扔给在一边等候的邮递员”,拿老人开玩笑,局长用“滚开”等言辞轰老人走。
C.文员将亚利叫作“疯子”,为他每天来问信件麻烦自己而心生抱怨,说明亚利对女儿的想念并没有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同情。
D.局长在办公室把信交给亚利,一是由于他一夜未眠而精神恍惚,同时也因为他理解了亚利的心情而急于亲手将信交给亚利。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亚利的去世,前文有多处暗示,如“闪闪发光的星星好像……在照亮快要结束的生命”“呼吸困难,脸上刻着末日到来的迹象”等。
B.小说使用插叙的手法对亚利过去的生活进行了补充介绍,既丰富了老人的形象,也交代了老人五年来坚持不懈去邮局等女儿信件的原因。
C.小说使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既真实又准确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同时还联系了小说中的各个角色,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信”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前半部分讲亚利与“信”的故事,“信”象征父爱;后半部分讲局长、文员与“信”的故事,主要表现言而有信。
 
7.小说在塑造亚利这一形象方面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亚利还是邮政局长?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