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3单元 进阶1 第9课 复活(节选)(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3单元 进阶1 第9课 复活(节选)(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3 11:45:00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第三单元 多样的文化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进阶一 教材单元文本学习
第9课 复活(节选)
预习任务单
01
温顺
温和
竭力
极力
堕落
腐化
鉴赏活动单
02
点击右图进入…





谢谢观看 THANK YOU!
W
浅仰芹
我仰
h
团结守纪勤学春
嫣袋斜晚冠楚蹙藏寒不阁



稚除1.了解文章内容,鉴赏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2.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小说在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表达技巧。3.理解题目“复活”的意蕴,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道主义理想。   “复活”从字面上看指的是“死了又活过来”,一般指的是肉身的复活,这种形式的复活可能只存在于影视剧中。今天我们将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去认识另一种更为高级的复活类型——精神的、灵魂的复活,并从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主人公身上去感知美好人性的复归。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栅栏(zhà) 斜睨(nì) 啰唆(suo)
步履(lǚ) 饶恕(shù) 踱步(duó)
窘态(jiǒnɡ) 赎罪(shú)
二、辨析下列词语,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温顺·温和
[辨词] 二者都有温柔和气的意思。“温顺”指温和顺从,按别人意见不违抗,常形容小姑娘、小孩、动物等。“温和”意义范围比“温顺”广。常形容性格、态度、说话口气等的和气平和,使人感到亲切,如温和的脸;它还指气候的不冷不热,如厦门气候温和。
[运用] (1)印象中的河马是温顺的食草性动物,然而实际上,河马属于杂食性动物,而且是一种性格非常暴躁的动物。
(2)他非常善于用温和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
2.竭力·极力
[辨词] 二者都有用尽力量的意思。“竭力”指竭尽所有力量,常说尽心竭力。“极力”着重指极其用力,可说极力推崇,极力控制感情等。
[运用] (1)土木堡之变影响深远,纵使后人竭力挽回,明朝终究还是由盛转衰。
(2)这位出色的物理学家被认为极力否定了上天的存在,理由是霍金研究宇宙和黑洞,解开了宇宙的秘密,证明宇宙不是神创造的。
3.堕落·腐化
[辨词] 二者都有思想、行为变化的意思。“堕落”多指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变坏或日趋反动,如他堕落为人民的敌人,堕落为贪污分子,一直堕落下去等。“腐化”着重于贪图享受,生活糜烂,思想行为变坏,如贪污腐化分子。它们都是贬义词,常“腐化堕落”连用。
[运用] (1)20世纪40年代,这位红极一世的女作家,虽然身处乱世,却不堕落,一次次坠入绝境,却仍能绝处逢生,活出自己的骄傲。
(2)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丧失理想信念,无视党纪国法,政治上蜕变、经济上贪婪、生活上腐化,将公权力变为权钱交易的砝码。
三、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他一想到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A.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
B.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
C.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说不下去
D.眼泪就夺眶而出,说不下去。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喉咙也哽住了
A [解答此题,要注意明确这几个分句之间的关系及与横线后句子的关系。先说表情,“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然后是动作“抓”,最后是“说”,这样才能与后面“竭力……”衔接。]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了其人生旅程。
《复活》是托尔斯泰根据一个法官的真实见闻创作而成。19世纪80年代末构思,1899年完成。此时,沙皇专制下官僚制度的腐败和农奴制的破败暴露无遗,持续了一个世纪的反专制农奴制的社会变革运动全面激化,托尔斯泰的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民主倾向和社会批判倾向。同时,他的道德自我完善思想、基督教博爱思想、勿以暴力抗恶思想,也越来越明显坚定。这两个方面的思想在《复活》中得到了全面集中的体现。
[情境活动]
某班举办外国文学名著阅读活动,请为托尔斯泰的《复活》写几句图书推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讲述的内容是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情形。聂赫留朵夫来到监狱,希望得到玛丝洛娃的宽恕,心中有了想与她结婚的想法,这是聂赫留朵夫道德、情感与精神的复活。而玛丝洛娃的表现则让聂赫留朵夫认为,曾经可爱纯洁的恋人已不复存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探望 ②赎罪
任务探究一 分析人物形象
[任务导引]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在《复活》中作者为我们成功塑造了聂赫留朵夫这样一个通过身体力行使灵魂得到救赎的主人公形象。原本心灵纯洁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伤害了玛丝洛娃以后抛弃了她。后来他们又相遇在法庭上,由于玛丝洛娃被诬陷为杀人犯,引起了聂赫留朵夫心灵中善良的一面开始复活。学习时要注意分析其人物形象。
[任务设计]
1.请结合文本分析聂赫留朵夫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形象。①他对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处在深深的痛苦和自责之中,他在庭审后第一次去探监,一心一意要拯救玛丝洛娃,不仅要帮助她脱离牢狱,还希望在精神上将她唤醒。②他前来见玛丝洛娃体现了他要赎罪的真诚,后来的动摇看出了他此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是他斗争的结果体现了他的坚定性。这是一个正在走上复活之路的青年形象。
2.玛丝洛娃这一形象有何特点?作者塑造这一人物有何意义?请联系整部小说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经历了由天真烂漫逐步走向堕落,又从天昏地暗中良知觉醒,最终实现精神复活的曲折过程。
②作品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揭露了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农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主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这一形象对俄国底层人民实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
任务探究二 赏析文章的表达技巧
[任务导引]
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为什么在世界文坛的历史上具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为什么一百多年过去了,他的小说仍发人深省?这和他成熟的表达技巧是分不开的。学习时要注意赏析文中的表达技巧。
[任务设计]
3.文中对玛丝洛娃的神态描写非常到位,请选择几处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神态描写 反映的内心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此时,玛丝洛娃还是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笑容
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玛丝洛娃认出了眼前的人就是伤害她的聂赫留朵夫,这使她的内心非常痛苦
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聂赫留朵夫提到两人的孩子,但孩子的夭折对玛丝洛娃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此时,玛丝洛娃内心是痛苦的,是愤恨的
4.当玛丝洛娃认出聂赫留朵夫后有何表现?请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玛丝洛娃在认出聂赫留朵夫之后,她的脸色变得阴沉了,斜睨的眼光盯住聂赫留朵夫不放,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朝他微微一笑。②这一细节描写表明了聂赫留朵夫给她带来的伤害仍然难以平复,但现在的她精神已近麻木,面对这个曾经伤害自己的男子,仍然把他当成一个顾客,露出妖媚的笑容。
5.“天哪!你帮助我,教教我该怎么办!”这一内心独白表现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聂赫留朵夫内心充满了矛盾。法庭上,他被玛丝洛娃的冤案震惊而醒悟,开始认识到自己犯的罪行,因此要帮助玛丝洛娃;但当他真正面对已经堕落了的变得丑陋的玛丝洛娃时还是有一丝犹豫的。此刻,他不知道该作出怎样的决定。
任务探究三 探究小说的主旨
[任务导引]
聂赫留朵夫在面对一个失去价值规范的荒诞世界时,并未纵情堕落,而是进行了艰难的自我救赎,并对这个荒诞世界进行批判、重新审视,最终获得新生。在学习时,要通过《复活》对当时的社会现象以及主人公心灵复活的复杂过程的描述,体会其中蕴藏的人性的光辉,进而把握小说的主旨。
[任务设计]
6.课文的题目为《复活》,有何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人性的复活。曾经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沉迷声色的花花公子,每天的生活看似光鲜,实则内心空虚。直到他再次看到玛丝洛娃,那个因为他的欲望被毁掉的女孩,那一刻,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经历,开始直面自己过去的错误。那一刻,他内心中善良的一面,在压迫中终于开始苏醒!②道德的复活。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他放下自己的贵族身段,向她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乞求获得宽恕。这一刻,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这是他道德的复活!③精神的复活。当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的身份在法庭上与被告的玛丝洛娃重逢时,相信他的内心是受到了极大震撼的,沉睡在心灵深处的精神开始觉醒,他开始认识到正是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才造成了玛丝洛娃一生的悲剧,开始认识到自己犯了罪。于是,聂赫留朵夫走上了自己的赎罪之路,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救赎,他的精神走向了复活!
7/7文本对应练(十四) 复活(节选)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嫣然(yān) 害臊(sào) 窘态(jiǒnɡ) 刹那(chà)
B.斜睨(nì) 嫌恶(wù) 鬈发(juán) 踱步(duó)
C.啰唆(luō) 赎罪(shú) 栅栏(zhà) 模糊(mó)
D.褴褛(lǚ) 哽住(ɡěnɡ) 堕落(duò) 擤鼻(xǐnɡ)
B [B项,“鬈”应读“quán”。]
2.下列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位不知名的外科大夫医术高明,一会儿的________就为弟弟包扎好了伤口。
②这种中成药能够________胃寒、胃痛,帮助恢复胃肠正常功能。
③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________稍稍加一点儿力气,________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
A.工夫 驱除 只有 才
B.功夫 祛除 只有 才
C.工夫 祛除 只要 就
D.功夫 驱除 只要 就
C [①“工夫”指占用的时间或空闲时间;“功夫”一是指花费的时间、心思或精力,二是指本领、造诣。应选“工夫”。②“驱除”后跟的是人或物及抽象事物,“祛除”表示去除和疾病有关的东西。应选“祛除”。③“稍稍加一点儿力气”和“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是充分必要条件,应选“只要……就”。]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今天是董事长的六十大寿,同事们个个衣冠楚楚,一同前往赴宴。
B.一到放学的时候,学生们接二连三地走出校门。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新旧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无法一刀两断。
D.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容的。
B [B项,“接二连三”指一个接着一个,形容接连不断。这里应该用“成群结队”。A项,“衣冠楚楚”指穿戴整齐、漂亮。C项,“一刀两断”比喻坚决断绝关系。D项,“水火不容”指二者对立,绝不相容。]
4.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
列夫·托尔斯泰忠告作家:绝对不要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阿·托尔斯泰则再三强调:作品要写得好,一定要写自己愿意写的东西。非常正确!但是要补充:作家的兴趣是什么,意愿是什么。因为归根到底,作家的作品不是写给自己看的,必须想到它对读者的影响。严肃的责任感对作家是同样重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段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段中筛选出关键词即可。读后可知,文段写作家在写作品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关键词:作家、作品、兴趣、读者、社会责任感。
[答案] 作家、作品、兴趣(或意愿)、责任感。
一、语言综合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而我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女时代,还是进入了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________地美丽。
②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慈的心灵。
③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就读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三部长篇巨著。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明白这位老人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他笔下的人物刻画得那样________。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他的才华实在太________了。
④所以,每逢我读完托尔斯泰写的一本书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观看。他的画像有时印在书的扉页上,有时印在杂志上,都是出自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列宾之手。
⑤托尔斯泰有着卷曲的花白头发和胡须,天庭十分宽阔饱满,眉骨突出。眼睛深陷、大鼻子、大手,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一幅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我常常目不转睛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
⑥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渐渐地学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________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英国人英德与法国人罗曼·罗兰分别为他写的传记,慢慢地理解了托尔斯泰这位作家的特别伟大之处,以及为什么他被人称为“俄罗斯伟大的心魂”。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异乎寻常 惟妙惟肖 卓越 对于
B.无与伦比 栩栩如生 卓著 关于
C.无与伦比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
D.异乎寻常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
D [第一空,“异乎寻常”,跟平常的情况很不一样。“无与伦比”,意思是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这里强调托尔斯泰的美与平常意义上的美是不一样的,所以用“异乎寻常”。第二空,“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这里指托尔斯泰作品中刻画的人物逼真,所以用形容艺术形象的“栩栩如生”。第三空,“卓著”,指突出显著。“卓越”,杰出的,超出一般的。这里指托尔斯泰才华杰出,超出一般,用“卓越”。第四空,“关于”,介绍事物包含的范围或内容,组成介词结构,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作定语。“对于”,表示指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表示人、事物、行为之间的对待关系。这里后面接的是“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英国人英德与法国人罗曼·罗兰分别为他写的传记”,是介绍作者读书的范围,所以用“关于”。]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托尔斯泰”都可以换成“他”。
B.文中加下划线的两处引号,用法相同。
C.文中加点的两个“等”字,用法不同。
D.将第⑥段置于③④段之间,全文会更连贯。
C [A项,改换后句意不明确,第一处改换后读者不一定能知道作者讲的是谁,后面两处作者有意不用代词,其实也是为了更明确阐述自己的观点;B项,前者“丑陋的列夫”表示引用,后者“丑陋”表示强调,用法不同,判断错误;C项,前者表示完全列举,后者表示列举未尽,用法确实不同,判断正确;D项,改后逻辑上不连贯。文章先以“托尔斯泰非常美丽”总起全文,引出下文。③④段再从肖像和“良知”方面概括说明其“美丽”。然后第⑥段过渡到从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等角度,思路清晰,不宜变换顺序。]
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托尔斯泰塑造的“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比作“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珍珠的圆润饱满突出了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具有鲜明饱满生动的特点,也呼应了文段“美丽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主题。同时这个比喻在意境上也很和谐,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跃,熠熠生辉,这和月光下珍珠闪耀的意境相似。总之,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
[答案] ①把一个个人物形象比作一粒粒的珍珠,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饱满生动,这和珍珠圆润饱满的特点相似;③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跃,这和月光下珍珠闪耀的意境相似。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通过塑造众多的人物来展现从1805~1812年的俄国卫国战争,再到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前夜这一重大历史时期的波澜壮阔的社会风貌,气势磅礴,场面广阔。 ① :一类贵族接近宫廷,雍容华贵,但道德败坏,醉生梦死,漠视祖国命运;另一类是理想化的领地贵族,忠厚慷慨,感情强烈,富于爱国主义精神。小说中人物还可以按真实与虚构分为两类,库图佐夫、沙皇、拿破仑等等众多历史人物是这一历史时期的“真实”人物。但是,托尔斯泰反对历史书上对他们的记录和描写, ② 。他写《战争与和平》最大的动机就是要还原历史本来的面目,这是这部小说成为世界名著的最重要的原因。在小说中,托尔斯泰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推出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观,提出了他的著名的历史发展“金字塔”理论,即越是高高在上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越渺小,推动历史车轮的不是那些金字塔上层的达官贵人, ③ 。小说所热情歌颂的正是这些普通人民,是许多平民出身的士兵和军官,他们朴实英勇,藐视死亡,和贵族军官的哗众取宠形成对照。
4.请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空,根据后面的冒号和“一类贵族……另一类是理想化的领地贵族”可知,这里是对下文的总述,可以填:小说中塑造了两类不同的贵族。第二空,结合前面“托尔斯泰反对历史书上对他们的记录和描写”和后面“他写《战争与和平》最大的动机就是要还历史本来的面目”,这里应该填他的观点,可以填:认为历史书有很多不真实的内容。第三空,注意与“不是那些金字塔上层的达官贵人”的对应关系,句式应该用“而是……”,依据下文“小说所热情歌颂的正是这些普通人民,是许多平民出身的士兵和军官”可知,“金字塔上层”对应的是“金字塔底层”,“达官贵人”对应的是“普通人民”,所以可以填:而是那些金字塔底层的普通人民。
[答案] ①小说中塑造了两类不同的贵族 ②认为历史书有很多不真实的内容 ③而是那些金字塔底层的普通人民
5.根据上面的文字,概括出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的创作中体现的历史观,不超过4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通过塑造众多的人物来展现从1805~1812年的俄国卫国战争,再到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前夜这一重大历史时期的波澜壮阔的社会风貌,气势磅礴,场面广阔”“他写《战争与和平》最大的动机就是要还原历史本来的面目,这是这部小说成为世界名著的最重要的原因”可知,他用文学反映历史的真实。由“在小说中,托尔斯泰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推出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观,提出了他的著名的历史发展‘金字塔’理论”可知,他提出历史发展的“金字塔”理论。由“小说所热情歌颂的正是这些普通人民,是许多平民出身的士兵和军官,他们朴实英勇,藐视死亡,和贵族军官的哗众取宠形成对照”可知,他讴歌爱国的普通人民。最后可以整合为:文学反映历史的真实,提出历史发展的“金字塔”理论,讴歌爱国的普通人民。注意表达简洁,不要超过字数。
[答案] 文学反映历史的真实,提出历史发展的“金字塔”理论,讴歌爱国的普通人民。
二、阅读鉴赏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玛丝洛娃的绝望
①这天夜里,玛丝洛娃久久不能入睡。她睁大眼睛躺在板铺上,想着心事。
②她想,她到了萨哈林岛后绝不能嫁个苦役犯,要么嫁个长官,或者嫁个文书,至少也得嫁个看守。他们都是色鬼,她想起那个辩护人怎样盯住她,庭长怎样盯住她,法庭上遇见她和故意从她身边走过的男人怎样盯住她。
③她想到许许多多人,就是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因为回想起来太痛苦了,这些往事原封不动地深埋在她的心底。今天她在法庭上没有认出他来,倒不是因为她最后一次看见他时他还是个军人,没有留胡须,如今却留着大胡子,显得很老成,主要是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他。在他从军队回来,却没有拐到姑母家去的那个可怕的黑夜,她在心里把她同他发生过的事全部埋葬掉了。
④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满心希望他回来,因此不仅不讨厌心口下的娃娃,而且常常对她肚子里时而温柔、时而剧烈地蠕动的小生命感到亲切。但在那个夜晚以后一切都变了。后来的遭遇使未来的孩子纯粹成了累赘。
⑤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可是他回电说不能来,因为要如期赶回彼得堡。玛丝洛娃决定自己到火车站去同他见面。玛丝洛娃服侍两个老姑娘上床睡了,怂恿厨娘的女儿玛莎陪她一起去。
⑥这是一个黑暗的风雨交加的秋夜,温暖的大颗雨点时下时停。玛丝洛娃虽然熟悉这条路,但或许太兴奋,在树林里还是迷失了方向。玛丝洛娃一跑上站台,立刻从头等车厢的窗子里看见了他。这节车厢里的灯光特别明亮。有两个军官面对面坐在丝绒座椅上打牌。聂赫留朵夫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坐在软椅扶手上,臂肘靠着椅背,脸上泛着让玛丝洛娃感到神秘奇怪的笑容。玛丝洛娃急切地用冻僵的手敲敲窗子。但就在这当儿,火车缓缓开动了。一个军官手里拿着纸牌站起来,往窗外张望。她又敲了一下窗子,把脸贴在窗玻璃上。那个军官想放下窗子,可是怎么也放不下来。聂赫留朵夫站起来,推开那个军官,粗暴地把窗子放下,这时玛丝洛娃彻底看清了仅一窗之隔的这张陌生的脸上那神秘奇怪的笑容。
⑦火车加快了速度。玛丝洛娃也加快脚步跟住火车。就在窗子放下的一刹那,一个列车员走过来把她推开,自己跳上火车。玛丝洛娃落在后头,但她仍一个劲儿地在湿漉漉的站台上跑着,但头等车厢已经离得很远了。接着二等车厢也一节节从她旁边驶过,然后三等车厢以更快的速度掠过,但她还是跑个不停。等尾部挂着风灯的最后一节车厢驶过去,她已经越过水塔,周围一点遮拦也没有了。风迎面刮来,掀起她头上的头巾,吹得衣服裹紧她的双腿。她的头巾被风吹落了,但她还是一个劲儿地跑着。
⑧“阿姨!卡秋莎[注]阿姨!”玛莎喊着,好不容易才追上她,“您的头巾掉了!”
⑨“他在灯光雪亮的车厢里,坐在丝绒软椅上,有说有笑,喝酒玩乐,可我呢,在这儿,在黑暗的泥地里,淋着雨,吹着风,站着哭!”玛丝洛娃想着站住了,身子往后一仰,双手抱住头,放声痛哭起来。
⑩玛莎害怕了,搂住她湿淋淋的衣服。
“阿姨,我们回家去。”
“等一列火车开过来,往轮子底下一钻,就完事了。”玛丝洛娃想着,没有回答小姑娘的话。
她打定主意这样做。但就在这当儿,她肚子里的孩子,他的孩子,突然颤动了一下,忽然间,那在一分钟前还那么折磨她、使她觉得几乎无法活下去的重重苦恼,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满腔愤恨,她不惜一死来向他报复的念头——这一切顿时都烟消云散了。她平静下来,理了理衣服,扎好头巾,匆匆走回家去。
从那天起,她心灵上发生了一场大变化,她不再相信善了。如果她心里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们互相欺凌,受苦受难?那么,最好就是不要去想它。如果她感到苦闷,那就抽抽烟,喝喝酒,同男人谈谈爱情,这样也就会把苦闷忘掉。
(节选自《复活》,有删改)
【注】 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名字。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玛丝洛娃夜里想到要嫁个长官或文书,想到盯着她的辩护人、庭长,主要是为了体现玛丝洛娃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
B.玛丝洛娃在法庭上没有认出聂赫留朵夫,不是因为完全忘记了他,而是不愿意想起他,想起他就痛苦,说明玛丝洛娃没有完全麻木。
C.玛丝洛娃的堕落是从在车站见到聂赫留朵夫开始的,她认为抽烟、喝酒、同男人谈谈爱情可以忘掉痛苦。
D.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回来,主要是希望聂赫留朵夫能对玛丝洛娃有个交代,但他借口要如期赶回彼得堡而拒绝回去。
D [D项,“主要是希望聂赫留朵夫能对玛丝洛娃有个交代,但他借口要如期赶回彼得堡而拒绝回去”的说法无中生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画线部分的风雨描写渲染了社会环境的无情冷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了玛丝洛娃内心的悲伤与无助凄惨的处境,也暗示了玛丝洛娃悲惨的命运。
B.第⑥段对另一个军官的描写客观简单,只抓住了他的动作;对聂赫留朵夫的描写带有玛丝洛娃的主观感受,更加深入细致,抓住了他的穿着、神态、动作等。
C.玛丝洛娃在站台看到聂赫留朵夫后便敲他座位旁边的窗子,而聂赫留朵夫粗暴地将窗子放下的动作描写,体现了他对玛丝洛娃的视而不见。
D.小说节选部分采取了倒叙的手法,描述了玛丝洛娃遭聂赫留朵夫抛弃的情形,对玛丝洛娃的性格塑造完整全面。
C [C项,“视而不见”一词不够准确,文中没有明确说明聂赫留朵夫是否看见了玛丝洛娃。]
8.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概括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文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因此需要对文本内容梳理之后才能按时间顺序概括出答案。通过“她满心希望他回来”“玛丝洛娃决定自己到火车站去同他见面”等语句可看出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情感。但当她发现聂赫留朵夫抛弃了她的时候,她想到要以死报复他,从“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满腔愤恨,她不惜一死来向他报复的念头”等句可见她对他情感的转变。根据“从那天起,她心灵上发生了一场大变化”可见玛丝洛娃内心的变化。
[答案] ①爱恋,期盼聂赫留朵夫归来,急切地要见聂赫留朵夫;②怨恨,看到聂赫留朵夫在列车上喝酒玩乐,玛丝洛娃内心充满了对他的怨恨,想以死来报复他;③绝望,回来后彻底埋葬了她与聂赫留朵夫的往事。
9.第 段写玛丝洛娃从孩子那里获得活下去的力量,与前文中她觉得孩子是累赘是否矛盾?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结合语境分析玛丝洛娃的不同心理。可以认为这样的情节安排不矛盾,从玛丝洛娃的经历角度考虑问题;也可以认为这样的情节安排矛盾,从玛丝洛娃本身的善良角度考虑,虽然生活的打击让她灰心、失望,但人的内心美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答案] 不矛盾。当玛丝洛娃刚被聂赫留朵夫抛弃时,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因腹中的孩子而产生活下去的勇气;后来经历了生活的重重打击,她失去了对美好人性的信任与追求,这时孩子就成了累赘;这样的情节安排符合人物的独特经历。(答“矛盾”也可,结合文本,答之有据,言之有理即可)
9/9文本对应练(十四) 复活(节选)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嫣然(yān) 害臊(sào) 窘态(jiǒnɡ) 刹那(chà)
B.斜睨(nì) 嫌恶(wù) 鬈发(juán) 踱步(duó)
C.啰唆(luō) 赎罪(shú) 栅栏(zhà) 模糊(mó)
D.褴褛(lǚ) 哽住(ɡěnɡ) 堕落(duò) 擤鼻(xǐnɡ)
 
2.下列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位不知名的外科大夫医术高明,一会儿的________就为弟弟包扎好了伤口。
②这种中成药能够________胃寒、胃痛,帮助恢复胃肠正常功能。
③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________稍稍加一点儿力气,________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
A.工夫 驱除 只有 才
B.功夫 祛除 只有 才
C.工夫 祛除 只要 就
D.功夫 驱除 只要 就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今天是董事长的六十大寿,同事们个个衣冠楚楚,一同前往赴宴。
B.一到放学的时候,学生们接二连三地走出校门。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新旧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无法一刀两断。
D.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容的。
 
4.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
列夫·托尔斯泰忠告作家:绝对不要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阿·托尔斯泰则再三强调:作品要写得好,一定要写自己愿意写的东西。非常正确!但是要补充:作家的兴趣是什么,意愿是什么。因为归根到底,作家的作品不是写给自己看的,必须想到它对读者的影响。严肃的责任感对作家是同样重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语言综合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而我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女时代,还是进入了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________地美丽。
②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慈的心灵。
③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就读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三部长篇巨著。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明白这位老人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他笔下的人物刻画得那样________。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他的才华实在太________了。
④所以,每逢我读完托尔斯泰写的一本书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观看。他的画像有时印在书的扉页上,有时印在杂志上,都是出自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列宾之手。
⑤托尔斯泰有着卷曲的花白头发和胡须,天庭十分宽阔饱满,眉骨突出。眼睛深陷、大鼻子、大手,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一幅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我常常目不转睛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
⑥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渐渐地学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________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英国人英德与法国人罗曼·罗兰分别为他写的传记,慢慢地理解了托尔斯泰这位作家的特别伟大之处,以及为什么他被人称为“俄罗斯伟大的心魂”。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异乎寻常 惟妙惟肖 卓越 对于
B.无与伦比 栩栩如生 卓著 关于
C.无与伦比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
D.异乎寻常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托尔斯泰”都可以换成“他”。
B.文中加下划线的两处引号,用法相同。
C.文中加点的两个“等”字,用法不同。
D.将第⑥段置于③④段之间,全文会更连贯。
 
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通过塑造众多的人物来展现从1805~1812年的俄国卫国战争,再到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前夜这一重大历史时期的波澜壮阔的社会风貌,气势磅礴,场面广阔。 ① :一类贵族接近宫廷,雍容华贵,但道德败坏,醉生梦死,漠视祖国命运;另一类是理想化的领地贵族,忠厚慷慨,感情强烈,富于爱国主义精神。小说中人物还可以按真实与虚构分为两类,库图佐夫、沙皇、拿破仑等等众多历史人物是这一历史时期的“真实”人物。但是,托尔斯泰反对历史书上对他们的记录和描写, ② 。他写《战争与和平》最大的动机就是要还原历史本来的面目,这是这部小说成为世界名著的最重要的原因。在小说中,托尔斯泰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推出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观,提出了他的著名的历史发展“金字塔”理论,即越是高高在上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越渺小,推动历史车轮的不是那些金字塔上层的达官贵人, ③ 。小说所热情歌颂的正是这些普通人民,是许多平民出身的士兵和军官,他们朴实英勇,藐视死亡,和贵族军官的哗众取宠形成对照。
4.请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上面的文字,概括出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的创作中体现的历史观,不超过4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玛丝洛娃的绝望
①这天夜里,玛丝洛娃久久不能入睡。她睁大眼睛躺在板铺上,想着心事。
②她想,她到了萨哈林岛后绝不能嫁个苦役犯,要么嫁个长官,或者嫁个文书,至少也得嫁个看守。他们都是色鬼,她想起那个辩护人怎样盯住她,庭长怎样盯住她,法庭上遇见她和故意从她身边走过的男人怎样盯住她。
③她想到许许多多人,就是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因为回想起来太痛苦了,这些往事原封不动地深埋在她的心底。今天她在法庭上没有认出他来,倒不是因为她最后一次看见他时他还是个军人,没有留胡须,如今却留着大胡子,显得很老成,主要是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他。在他从军队回来,却没有拐到姑母家去的那个可怕的黑夜,她在心里把她同他发生过的事全部埋葬掉了。
④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满心希望他回来,因此不仅不讨厌心口下的娃娃,而且常常对她肚子里时而温柔、时而剧烈地蠕动的小生命感到亲切。但在那个夜晚以后一切都变了。后来的遭遇使未来的孩子纯粹成了累赘。
⑤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可是他回电说不能来,因为要如期赶回彼得堡。玛丝洛娃决定自己到火车站去同他见面。玛丝洛娃服侍两个老姑娘上床睡了,怂恿厨娘的女儿玛莎陪她一起去。
⑥这是一个黑暗的风雨交加的秋夜,温暖的大颗雨点时下时停。玛丝洛娃虽然熟悉这条路,但或许太兴奋,在树林里还是迷失了方向。玛丝洛娃一跑上站台,立刻从头等车厢的窗子里看见了他。这节车厢里的灯光特别明亮。有两个军官面对面坐在丝绒座椅上打牌。聂赫留朵夫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坐在软椅扶手上,臂肘靠着椅背,脸上泛着让玛丝洛娃感到神秘奇怪的笑容。玛丝洛娃急切地用冻僵的手敲敲窗子。但就在这当儿,火车缓缓开动了。一个军官手里拿着纸牌站起来,往窗外张望。她又敲了一下窗子,把脸贴在窗玻璃上。那个军官想放下窗子,可是怎么也放不下来。聂赫留朵夫站起来,推开那个军官,粗暴地把窗子放下,这时玛丝洛娃彻底看清了仅一窗之隔的这张陌生的脸上那神秘奇怪的笑容。
⑦火车加快了速度。玛丝洛娃也加快脚步跟住火车。就在窗子放下的一刹那,一个列车员走过来把她推开,自己跳上火车。玛丝洛娃落在后头,但她仍一个劲儿地在湿漉漉的站台上跑着,但头等车厢已经离得很远了。接着二等车厢也一节节从她旁边驶过,然后三等车厢以更快的速度掠过,但她还是跑个不停。等尾部挂着风灯的最后一节车厢驶过去,她已经越过水塔,周围一点遮拦也没有了。风迎面刮来,掀起她头上的头巾,吹得衣服裹紧她的双腿。她的头巾被风吹落了,但她还是一个劲儿地跑着。
⑧“阿姨!卡秋莎阿姨!”玛莎喊着,好不容易才追上她,“您的头巾掉了!”
⑨“他在灯光雪亮的车厢里,坐在丝绒软椅上,有说有笑,喝酒玩乐,可我呢,在这儿,在黑暗的泥地里,淋着雨,吹着风,站着哭!”玛丝洛娃想着站住了,身子往后一仰,双手抱住头,放声痛哭起来。
⑩玛莎害怕了,搂住她湿淋淋的衣服。
“阿姨,我们回家去。”
“等一列火车开过来,往轮子底下一钻,就完事了。”玛丝洛娃想着,没有回答小姑娘的话。
她打定主意这样做。但就在这当儿,她肚子里的孩子,他的孩子,突然颤动了一下,忽然间,那在一分钟前还那么折磨她、使她觉得几乎无法活下去的重重苦恼,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满腔愤恨,她不惜一死来向他报复的念头——这一切顿时都烟消云散了。她平静下来,理了理衣服,扎好头巾,匆匆走回家去。
从那天起,她心灵上发生了一场大变化,她不再相信善了。如果她心里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们互相欺凌,受苦受难?那么,最好就是不要去想它。如果她感到苦闷,那就抽抽烟,喝喝酒,同男人谈谈爱情,这样也就会把苦闷忘掉。
(节选自《复活》,有删改)
【注】 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名字。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玛丝洛娃夜里想到要嫁个长官或文书,想到盯着她的辩护人、庭长,主要是为了体现玛丝洛娃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
B.玛丝洛娃在法庭上没有认出聂赫留朵夫,不是因为完全忘记了他,而是不愿意想起他,想起他就痛苦,说明玛丝洛娃没有完全麻木。
C.玛丝洛娃的堕落是从在车站见到聂赫留朵夫开始的,她认为抽烟、喝酒、同男人谈谈爱情可以忘掉痛苦。
D.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回来,主要是希望聂赫留朵夫能对玛丝洛娃有个交代,但他借口要如期赶回彼得堡而拒绝回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画线部分的风雨描写渲染了社会环境的无情冷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了玛丝洛娃内心的悲伤与无助凄惨的处境,也暗示了玛丝洛娃悲惨的命运。
B.第⑥段对另一个军官的描写客观简单,只抓住了他的动作;对聂赫留朵夫的描写带有玛丝洛娃的主观感受,更加深入细致,抓住了他的穿着、神态、动作等。
C.玛丝洛娃在站台看到聂赫留朵夫后便敲他座位旁边的窗子,而聂赫留朵夫粗暴地将窗子放下的动作描写,体现了他对玛丝洛娃的视而不见。
D.小说节选部分采取了倒叙的手法,描述了玛丝洛娃遭聂赫留朵夫抛弃的情形,对玛丝洛娃的性格塑造完整全面。
 
8.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概括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 段写玛丝洛娃从孩子那里获得活下去的力量,与前文中她觉得孩子是累赘是否矛盾?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