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考生注意:1.本试题共8页。2.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简称“通语”,是一个国家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的语言和文字,在当代中国就是普通话和简体汉字。通语是相对于少数族群使用的语言文字而言的,在现实社会中,通语使用范围和程度往往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总体上来看,通语普及程度高的地方,往往市场经济发达。
通语普及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这种线性相关关系,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社会根源。早在1966年,有语言学家就观察到:“一个语言极度繁杂的国家,总是不发达的或半发达的;而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总是具有高度的语言统一性。”有学者在基于统计数据作实证分析后发现,劳动者语言能力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程度在11.62%至15.60%之间,其内在逻辑主要在于语言能力的提升增加了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语言文字不只是语言文字,更是一种文化资本,是一种身体化的资本形式,它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劳动者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也就意味着劳动力资源质量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促进经济繁荣发展与社会进步。
通语普及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相关关系,也与人们的日常经验深度契合。在城市中从事着环卫、保洁、保安等收入相对较低的职业的人们,许多都操着较为浓重的乡音。在收入越高的职业中掌握通语的劳动者比例通常也更高,总体上呈现通语掌握程度与职业薪酬回报之间的正比例关系。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在脱贫攻坚战中,语言扶贫被当作是“一项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扶贫措施”。早在2016年,国务院就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出了“加强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特困群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等语言扶贫举措。当前,我们已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同时也迎来了乡村全面振兴的艰巨任务,更需要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素质,修筑乡村振兴的“通语’大道”,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当然,在做好通语推广普及的同时,还应处理好通语与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的关系,促进少数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形成通语推广普及与少数民族和地方方言保护的有机统一,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这本身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摘编自《修筑乡村振兴的“‘通语’大道”》)
材料二: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普通话得以更广泛地应用,而方言的使用人群和使用范围则不断缩减。对许多“90后”“00后”而言,方言早已成为一个渐行渐远的概念。
方言,本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方言已逐渐形成完整的语音结构系统、词汇结构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并已成为区域内民众进行社会交际的一种联结纽带。方言富有特色的表达,往往与一个地方的风俗、文化等相互融合,是乡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一句句方言,连缀着很多人有关故乡的记忆。方言在长期的使用中,早已衍化为一种身份识别的“符号”,成为拉近人们情感、凝聚文化认同的重要媒介。在急遽变化的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如果方言与故乡的过往一并凋零,乡愁也就成了无根的浮萍。无论是出于情感传承,还是从文化传承等角度考虑,方言都应当受到保护。
保护、传承好方言应当成为一种共识,但保护方言不能只停留于理念层面。要实现“记得住乡愁”的目标,必须落脚于切实可行的举措之中。作为一种口口相传的语言文化资源,方言文化一旦消失就很难恢复。因而,保护工作必须重视起来。
更好地保护方言,民间层面的传承与保护必不可少,相关职能部门的主动作为同样不可或缺。湖北省早已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湖北片区项目,依托一批高校,湖北建立了10支调查团队,计划在3年内完成对省内50个汉语方言点的调查和记录。政府部门的积极介入,为系统、全面、深入地开展相关的调研和保护工作,创造了优渥的外部条件。
保护好方言,还离不开新科技、新手段。以湖北为例,调查团队分赴不同的汉语方言点实地调查,并进行音、像摄录和语料整理。每个调查点,寻找4名“方言发音人”。这些“发音人”,需在当地生活时间较长、到外地较少,能说纯正地道的方言,调查团队将对他们进行语音采集。而在上海、江苏、山东等地,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等相关依托新媒体渠道的保护举措,也正在推进之中。
(摘编自梁建强《留下乡音留下方言,或许不能再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当代中国,通语是一个相对于少数族群使用的语言文字而言的概念,简单地说,通语就是普通话和简体汉字。
B.研究表明,劳动者的语言能力对劳动者收入有一定的影响,因为语言能力的提升会增加劳动者的就业机会。
C.通语掌握程度与职业薪酬回报之间总体呈正比例关系,这从都操着乡音的保洁、保安的相对低的收入可见一斑。
D.方言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及早地保护、传承好方言需要社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我国脱贫攻坚战中,语言扶贫的举措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对乡村劳动力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B.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普通话的更广泛地应用,这些都是影响方言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因素。
C.湖北省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湖北片区项目,将对50个汉语方言点进行调查、记录,政府部门的介入对方言保护意义重大。
D.新科技、新手段可以有效保护方言,如对方言进行音、像摄录和语料整理,建立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都是值得推广的做法。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一些农村地区的小方言已呈现濒危状态,徐州、怀化、厦门、广州等地农村的方言,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萎缩趋势。
B.到2030年我国城市和城镇化比例将达到70%,未来中国的汉语方言保护可能就是什么样的方言值得保护的问题。
C.2017年,科大讯飞发起了“方言保护计划”,已实现包括粤语、四川话等11种方言的语音合成,并开始建设中国方言库。
D.截至目前,苏州市语委办已连续举办了十届中小学生苏州话比赛,已举办了五期苏州话辅导培训班。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普及通语与保护方言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蓝 眼
冯骥才
古玩行中有对天敌,就是造假画的和看假画的。造假画的,费尽心机,用尽绝招,为的是骗过看假画的那双又尖又刁的眼;看假画的,却凭这双眼识破天机,看破诡计,捏着这造假的家伙没藏好的尾巴尖儿,打一堆画里把它抻出来,晾在光天化日底下。
这看假画的名叫蓝眼。在天津卫锅店街裕成公古玩铺做事,专看画。蓝眼是他的外号,来源于他的近视镜,镜片厚得赛瓶底,颜色发蓝,看上去真赛一双蓝眼。而这蓝眼的关键还是在他的眼上。据说他看假画,双眼无神;看真画,一道蓝光。
这天,有个人来到铺子里,手拿一轴画,外边的题签上写着“大涤子湖天春色图”。蓝眼看似没看,刷地一拉,疾如闪电,露出半尺画心。这便是蓝眼出名的“半尺活”,他看画无论大小,只看半尺。是真是假,全拿这半尺画说话。蓝眼面对半尺画,眼镜片刷地闪过一道蓝光,他抬起头问来者:
“你打算卖多少钱?”
来者没急着要价,而是说:
“听说西头的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
黄三爷是津门造假画的第一高手。古玩铺里的人全怕他。没想到蓝眼听赛没听,又说一遍:
“我眼里从来没有什么黄三爷。你说你这画打算卖多少钱吧。”
“两条。”来者说。这两条是二十两黄金。
要价不低,也不算太高,两边稍稍地你抬我压,十八两便成交了。
打这天起,津门的古玩铺都说锅店街的裕成公买到一轴大涤子石涛的山水,尤其难得,十年内天津的古玩行就没现过。那时没有报纸,嘴巴就是媒体,愈说愈神,愈传愈广。接二连三总有人来看画,裕成公都快成了绸缎庄了。
大约事过三个月,开始有人说裕成公那幅大涤子靠不住。初看挺唬人,可看上几遍就稀汤寡水,没了精神。真假画的分别是,真画经得住看,假画受不住瞧。这话传开之后,就有新闻冒出来——有人说这画是西头黄三爷一手造的赝品!
蓝眼有根,理也不理。愈是不理,传得愈玄。后来就说得有鼻子有眼儿了。说是有人在针市街一个人家里,看到了这轴画的真品。于是,又是接二连三,不间断有人去裕成公古玩铺看画,但这回是想瞧瞧黄三爷用嘛能耐把蓝眼的眼蒙住的。向来看能人栽跟头都最来神儿!
裕成公的老板佟五爷心里有点发毛,便对蓝眼说:“咱是不是找个人打听打听那画在哪儿。要真有张一模一样的画,就想法把它亮出来,分清楚真假,更显得咱高。”蓝眼听出来老板没底,可是流言闲语谁也没辙,除非就照老板的话办,真假一齐亮出来。人家在暗处闹,自己在明处赢。
佟老板派尤小五去打听,转天有了消息。原来还真的另有一幅大涤子,也叫《湖天春色图》,而且真的就在针市街一个姓崔的人家!佟老板便叫尤小五引着蓝眼去看。蓝眼待到了那家一看,眼镜片刷刷闪过两道蓝光,傻了!
真画原来是这幅。铺子里那幅是假造的!这两幅画的大小、成色、画面,全都一样,连图章也是仿刻的。可就是神气不同——瞧,这幅真的是神气!
他当初怎么打的眼,已经全然不知。此时面对这画,真恨不得钻进地里去。他二十年没错看过一幅。他蓝眼简直成了古玩行里的神。他说真必真,说假准假,没人不信。可这回一走眼,传了出去,那可毁了。
他没出声。回到店铺跟老板讲了实话。裕成公和蓝眼是连在一块的,要栽全栽。佟老板想了一夜,有了主意,决定把崔家那轴大涤子买过来。两幅画都攥在手里,哪真哪假就全由自己说了。但办这事他们决不能露面,便另外花钱请个人,假装买主,跟随尤小五到崔家去买那轴画。谁料人家姓崔的开口就是天价。不然就自己留着不卖了。买东西就怕一边非买,一边非不卖。可是去装买主这人心里有底,因为来时佟老板对他有话“就是砸了我铺子,你也得把画给我买来”。这便一再让步,最后竟花了七条金子才买到手,反比先前买的那轴多花了三倍的钱还多。
待把这轴画拿到裕成公,佟老板舒口大气,叫伙计们把两轴画并排挂在墙上,彻底看个心明眼亮。等画挂好,蓝眼上前一瞧,眼镜片刷刷刷闪过三道蓝光。人竞赛根棍子立在那里。万事大吉下的怪事就在眼前——原来还是先前那幅是真的,刚买回来的这幅反倒是假的!
真假不放在一起比一比,根本分不出真假——这才是人家造假画的本事,也是最高超的本事!
可是蓝眼长的一双是嘛眼?肚脐眼?
蓝眼差点一口气闭过去。转过三天,他把前前后后的事情捋了一遍,这才明白,原来这一切都是黄三爷在暗处做的圈套,一步步叫你钻进来。人家真画卖得不吃亏,假画卖得比天高。他忽然想起,最早来卖画的那个人,不是对他说过“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吗?人家有话在先,早就说明白这幅画有真有假。再看打了眼怨谁?看来,这位黄三爷不单冲着钱来的,干脆说是冲着自己来的。人家叫你手里攒着真画,再去买他造的假画。多绝!等到他明白了这一层,才算明白到家,认栽到底!打这儿起,蓝眼卷起被袱卷儿离开了裕成公。
(选自《俗世奇人》,有删减)
文本二:
冯骥才坚持小说家的语言——不管写的时候多么激情澎湃,小说的语言最终应该是精当的。“这也是中国文学的传统,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先成熟的是诗,然后是散文,而诗歌给文学最大的影响就是语言。写《俗世奇人》的时候,我写得很快,但改的遍数很多,语言不行,我不敢放手。”
(选自蒋肖斌《冯骥才:在绘画与写作间甜蜜往返》)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在开头大加渲染蓝眼的看画本领,为后文蓝眼一步步走进黄三爷设下的圈套埋下伏笔。
B.卖画人说“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是故布疑云,他想用黄三爷的名头来刺激蓝眼,以期蓝眼能够花高价买下画作。
C.蓝眼第一次买画之后,关于人们接二连三地去看画的情节有两处,前一处人们是好奇,后一处人们则是想看笑话。
D.小说善用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如作者在塑造佟五爷的形象时,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
7.关于文本一中蓝眼的眼镜片闪过蓝光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蓝眼只拉开了半尺画,眼镜片就闪过一道蓝光,说明蓝眼名不虚传,他的“半尺活”确实厉害。
B.蓝眼在崔家看到另一幅《湖天春色图》时,眼镜片闪过两道蓝光,此时他的心里既吃惊又羞愧。
C.两轴画对照看时,蓝眼的眼镜片闪过三道蓝光,此处的三道光与最初买画时的一道光形成对比。
D.对蓝眼的眼镜片三次闪过蓝光的描写,不仅照应了小说的标题,也暗示了蓝眼的心理变化过程。
8.文本一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本二中冯骥才认为“小说的语言最终应该是精当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貂勃常恶田单,曰:“安平君,小人也。”安平君闻之,故为酒而召貂勃,曰:“单何以得罪于先生,故常见誉于朝?”貂勃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安平君曰:“敬闻命!”明日,任之于王。
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属,欲伤安平君,相与语于王曰:“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王曰:“左右孰可?”九人之属曰:“貂勃可。”貂勃使楚,楚王受而觞之,数日不反。九人之属相与语于王曰:“夫一人身,而牵留万乘者,岂不以据势也哉?且安平君之与王也,君臣无礼,而上下无别。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外怀戎翟,天下之贤士,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其志欲有为也。愿王之察之。”异日,王曰:“召相单来。”田单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五日,王曰:“子无罪于寡人,子为子之臣礼,吾为吾之王礼而已矣。”
貂勃从楚来,王赐诸前,酒酣,王曰:“召相田单来。”貂勃避席稽首曰:“王恶得此亡国之言乎?王上者孰与周文王?”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下者孰与齐桓公?”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然则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禽其司马,而反千里之齐,安平君之功也。王不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国危矣!”王乃杀九子而逐其家,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B.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C.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D.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貂勃常恶田单”与“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这两句中的“常”字,意义相同。
B.“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属”与“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这两句中的“属”,意义不同。
C.戎翟,即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D.稽首,古代九拜中最隆重的跪拜礼,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田单设宴招待貂勃并询问自己哪里得罪了他,貂勃以狗只认主人不分高贵卑贱为喻,巧妙地为自己中伤田单开脱。
B.齐王的九位宠臣推荐貂勃出使楚国,以报楚国的搭救之情,貂勃去后故意多日不返,九位宠臣便趁机向齐王诬陷田单。
C.田单不计前嫌,向齐王推荐貂勃;为了化解齐王对自己的猜忌,田单自请死罪;最终在貂勃的帮助下,被加封万户夜邑。
D.齐王的九位宠臣和貂勃都认为田单有治国安民之才,但前者认为其心怀不轨,希望齐王详察之,后者敦请齐王重用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貂勃是如何说服齐王“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孤松吟酬浑赞善①
卢 纶②
深山荒松枝,雪压半离披。朱门青松树,万叶承清露。
露重色逾鲜,吟风似远泉。天寒香自发,日丽影常圆。
阴郊一夜雪,榆柳皆枯折。回首望君家,翠盖满琼花。
捧君青松曲,自顾同衰木。曲罢不相亲,深山头白人。
【注】①赞善:官名,即赞善大夫,在太子宫中掌侍从、讲授。②卢纶: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家境贫寒,仕途不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二两句交代孤松生长在深山荒野,有时还被大雪压断枝条。
B.第三、四两句描写孤松汲取了清露的营养,枝繁叶茂,掩映着朱门。
C.第五至八句是说无论露重天寒还是清风丽日,孤松都能保持本性。
D.第十二句运用比喻手法,把松上白雪喻为满枝“琼花”,生动形象。
16.有人认为,这首诗是诗人在以“孤松”自况。请说说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代以“水”为意象烘托意境或表情达意的诗词数不胜数,如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了当时庸人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以迎合讨好为法度的恶劣行径。
(3)苏轼《石钟山记》启示我们:治学做事要有严谨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说到笛子,你的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隐隐约约觉得,“笛子”“二胡”这类乐器都是从“胡人”那里来的吧?可能有许多人都抱有这样的想法。可是,20世纪80年代出土的“贾湖骨笛”给这种猜想画上了句号。
“贾湖骨笛”是我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乐器,被称为世界笛子的鼻祖。经过探索,其音色明亮、古朴,在已经出土的史前音乐文物中,“贾湖骨笛”的地位之重要都是 ① 的,表明早在史前时代,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水平。“贾湖骨笛”的出土,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的发展史,提供了 ② 的实物资料。其制作工艺之精良,优美之音质,别具一格的风格,都令人叹为观止。其中一支骨笛在出土时就已经断为三截。经过专家分析,这支骨笛并非入土时折断,而是在墓主生前就已经被损坏。 ③ 的是,主人并未弃之,而是细心地在折断处钻了4个小孔,用细线连缀,由此可见墓主人对它的珍爱。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整句,要求字数相同,句式相同,结构一致。(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对于人们来说,漫步细雨中或许是浪漫而惬意的, ① ,譬如蚊子,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子体重的50倍之多。人们所谓的毛毛雨,在蚊子看来,不亚于一辆辆甲壳虫汽车从天而降。但是,在这“甲壳虫汽车雨”中, ② ,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而是与雨滴融为一体, ③ 。如果雨滴击中蚊子的翅膀或腿部,它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并通过“侧身翻滚”的高难度动作,让雨滴从身体一侧滑落;当雨滴正中蚊子身体时,它先顺应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之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而恢复飞行。
研究者还发现,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000倍的力,足以致命。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并采用“不抵抗”策略时,它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小为其体重的1/50至1/300,此时,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压在了蚊子身上——这是蚊子能够承受的。
21.下列选项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B.又在第二页上,写着“徐培根”三个字,我疑心这是他的真姓名。
C.后来,据说,因为芦柴棒“露骨”地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足趾!
D.他们竟一同被捕,我的那一本书,又被没收,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共有的价值规范及符号象征,新时代中,文化的内涵日渐趋厚,而传统文化的现实却令人尴尬。就拿端午节来说,古人通过端午吃粽子、挂香包、喝黄酒、赛龙舟等方式缅怀爱国诗人屈原,传递爱国情怀;而如今的端午节,人们除了吃粽子以外,好像它所传递的民族情怀已然淡漠。
材料二:
近年来,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老字号品牌,如张小泉、德州扒鸡、五芳斋等老字号企业掀起上市潮。与此同时,早时就“出圈”的老字号却大不如前,全聚德在2020年上半年亏掉了前两年的利润之和,天津狗不理已从新三板摘牌。
材料三:
西藏在保护发扬唐卡艺术的同时,唐卡产业也做大做强。通过“非遗+产业”的方式,解锁了乡村振兴新路径。数据显示,西藏从事唐卡绘制的人员目前已超过3000人,周边产业人员超万人,全区唐卡年产值已突破2亿元。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响水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都操着乡音”错,以偏概全。原文是“许多都操着较为浓重的乡音”。)
2.A(“实现了对乡村……的转变”错,未然与已然混淆。原文是“更需要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对乡村劳动力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错,偷换概念。原文是为了实现“乡村振兴”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故选A项。)
3.B(A项表述能支撑材料二的“方言的使用人群和使用范围则不断缩减”的观点。C项表述能支撑“保护好方言,还离不开新科技、新手段”这个观点。D项表述能支撑“民间层面的传承与保护必不可少,相关职能部门的主动作为同样不可或缺”。B项表述为挑选方言进行保护,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故选B项。)
4.①首先诠释通语的概念并提出通语使用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中心观点;②接着从理论和社会根源以及人们的日常经验等三个方面论证了本文中心观点;③然后论述通语在脱贫攻坚战及未来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作用;④最后指明普及通语的同时应处理好通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地方方言的关系。(每点1分,共4分)
5.不矛盾。①通语普及对区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保护方言是保护地方文化资源,对乡土风俗、文化的传承有重要意义。两者并不矛盾。②通语推广普及与方言保护的有机统一,可以促进各地区文化的繁荣。③通语普及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素质;保护好方言有利于拉近人们情感、凝聚文化认同,更好地赓续关于乡愁的记忆,这对乡村振兴有百利而无一害。所以说两者并不矛盾。(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4分)
6.B(“他想用黄三爷的名头来刺激蓝眼,以期蓝眼能够花高价买下画作”错误,卖画人说此话确实是故意为之,但并非是刺激蓝眼,让他高价买画,而是刻意提醒,为后文假画的出现作铺垫。)
7.C(“此处的三道光与最初买画时的一道光形成对比”错误,并没有对比,从一道蓝光、两道蓝光到三道蓝光,是故事情节的层层递进。)
8.①明线是蓝眼的一系列活动:买真画、被流言闲语困扰、买假画、发现上当、离开裕成公。暗线是黄三爷精心策划使蓝眼上当:卖真画、散布谣言、卖假画。②明暗两条线索互相交织,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也使小说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两条线索形成对照,突出了蓝眼和黄三爷不同的形象特征,能引起读者对人物的思考。(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①使用方言词汇,符合小说故事背景。如“听赛没听”“嘛能耐”“转天”“打眼”等天津方言的运用,符合小说故事发生于天津卫的背景。②运用修辞,富有表现力。如“捏着这造假的家伙没藏好的尾巴尖儿”,运用比喻手法,把造假的人的破绽比喻为没藏好的尾巴尖儿,生动形象,具体可感。③内涵丰富,语言有意蕴。如“可就是神气不同——瞧,这幅真的是神气”,写出当时的蓝眼被流言闲语所扰,已然失去了自我判断,以致误把假画当真画,引人深思。(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C(原文标点为: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11.A(A项中的两个“常”意义不同,前者意为“经常”;后者意为“固定的”。B项前者指同一类人;后者引申为劝酒。)
12.B(“貂勃去后故意多日不返”错,文中没有体现出貂勃是“故意”不回去。)
13.(1)楚王派将军率领万人来帮助齐国(抵抗燕军),如今国家已经安定了,为什么不派使者向楚王表示谢意呢?(第二个“将”“谢”、状语后置句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他)在国内治理百姓,安抚民心,救济穷困的人,弥补不足的人,对百姓广施恩惠。(“牧”“循抚”“振”各1分,语意通顺1分)
14.①先将周文王礼待吕尚、齐桓公礼待管仲与齐王不敬田单做对比,凸显齐王之错。②然后动之以情,列举田单诸多功劳,说明齐王做法欠妥。③最后晓之以害,不杀九子将危及国家。(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貂勃经常中伤田单,说:“安平君是个小人。”安平君知道后,故意摆设酒宴来招待貂勃,说:“我是怎么得罪了先生,使得先生经常在朝廷上赞美我?”貂勃说:“跖的狗对尧狂叫,并不是因为跖高贵而尧卑贱,狗本来就对不是自己主人的人狂叫。”安平君说:“恭敬地听到您的命令了。”第二天,就把他推荐给齐襄王。
齐襄王有九个宠幸的侍臣,他们想要谋害安平君,便共同对齐襄王说:“燕国攻打齐国的时候,楚王派将军率领万人来帮助齐国(抵抗燕军),如今国家已经安定了,为什么不派使者向楚王表示谢意呢?”齐襄王说:“左右的人谁可以(担任使者)呢?”这九个人都说:“貂勃可以。”貂勃出使到楚国,楚王接受了齐国的谢意并留貂勃饮酒,过了好几天都没有回国。九个人又去对齐襄王说:“一个普通的貂勃,竟然滞留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君那里,难道不是因为仰仗田单的势力吗?而且安平君对大王没有君臣礼节,上下也没有分别。(他)在国内治理百姓,安抚民心,救济穷困的人,弥补不足的人,对百姓广施恩惠;对外安抚戎狄与天下的贤明之士,暗中结交诸侯中的英雄豪杰。他的内心是想要篡位,希望大王详察。”有一天,襄王说:“把相国田单召来。”田单摘下帽子、光着脚、赤着上身来进见,然后退一步请求死罪。过了五天,襄王对田单说:“你对我没有罪过,你尽到了你的臣子之礼,我也尽到了我的君王之礼。”
貂勃从楚国回来,齐襄王当面赏赐他饮酒,他酒喝得正高兴时,齐襄王说:“把相国田单叫来。”貂勃离开坐席,向襄王行了九拜之中的最敬之礼说:“大王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大王向上和周文王相比,谁更有才能?”襄王说:“我不如周文王。”貂勃说:“是的,我本来也知道您不如周文王有才能。大王向下与齐桓公相比,谁更有才能?”齐襄王说:“我不如齐桓公。”貂勃说:“是的,我本来也知道您不如齐桓公有才能。既然如此,那么周文王得到吕尚,把他尊为太公,齐桓公得到管仲,把他尊为仲父,如今大王得到安平君却只叫‘单’。况且自开天辟地以来,治理百姓的人和为臣子而建立功勋的人中,有谁的功劳能比安平君更大?再说当初大王没有守下先王遗留下的国家,燕国人发兵来袭击齐国都城,大王逃到城阳的山中。安平君凭借令人忧惧的即墨城,靠着三里的内城,五里的外城,疲惫的七千士兵,却擒获了燕国的司马,使千里失地返归齐国,这些都是安平君的功劳。大王不赶快杀掉这九个人来向安平君谢罪,国家就危险了!”于是齐襄王杀掉这九个人并驱逐了他们的家眷,又把万户的夜邑加封给安平君。
15.B(“朱门青松树,万叶承清露”写的是生长在“朱门”的青松,青松是用来与“孤松”对比的;“青松”暗指对方。)
16.①从“深山”“雪压”“露重”“天寒”等可以看出,诗人所处的环境险恶,在官场上遭受排挤,仕途不顺。②从“色逾鲜”“香自发”等可以看出,诗人虽然处境不好,但仍然保持孤高、耿介的本性。③从“荒松”“衰木”等可以看出,诗人不被赏识,如今年华已逝,仍壮志未酬。(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7.(1)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2)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
(3)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该空不得分)
18.①无可争议 ②弥足珍贵 ③耐人寻味(每点1分,意对即可)
19.制作之精良,音质之优美,风格之独特(4分)
20.将“贾湖骨笛”的出土证明了“笛子”“二胡”这类乐器不是从胡人那里来的比喻成给猜想画上句号,(2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笛子”“二胡”之类的乐器不是从胡人那里来的,形象地肯定了“贾湖骨笛”的出土具有重大意义。(2分)
21.C(“甲壳虫汽车雨”与C项都表示特殊含义。A项表示引用;B项表示强调;D项表示特定称谓。)
22.①但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 ②蚊子却能够毫发无损 ③顺应它的趋势落下(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23.【写作提示】本题的三则材料紧扣“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材料的理解难度并不大,而且命题以组合材料的形式呈现,给了考生更多样化的取舍。但本题的难点在于,三则材料并非都是同向性的,考生要注意材料之间的关联点,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思考最成熟的角度来写作,并且应思考材料的时代性,进行由现象到本质的溯源,才能写出具有深度与高度的好文章。
【参考立意】新国潮回归下的思考;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文化传承内核与传播形式;融媒时代下文化传承的思考;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双向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