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清远高一(下)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清远高一(下)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3 23:2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清远高一(下)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
1. 1961年4月,湖南省长沙县委将农村人民公社体制调整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生产队设管理委员会,规定生产队有权合理使用耕地,因地制宜种植。这些做法(  )
A. 意在纠正经济工作的“左”倾错误 B. 落实“三面红旗”的指导方针
C. 改变了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 D. 有利于长沙农耕经济的现代化
2. 20世纪70年代,在东盟走向中立化的前提下,中国也改变了对东盟的批评立场,与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盟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88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基本原则,强调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中国政府的这些主张旨在()
A. 参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 B. 为国家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C. 支持东南亚反对霸权主义 D. 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3. 如图左图是公元前7世纪至前6世纪的希腊雕刻,右图则是古代埃及公元前3千纪后期的雕刻。两者在发式、表情和站立姿势等多方面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这可以用来印证(  )
A. 希腊雕刻对埃及雕刻的影响
B. 古代和平往来促进文明的发展
C.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传播
D. 大河文明与农耕文明有相似性
4. 在雅典城邦,获得村社支持是通向政治舞台的必由之路。公元前5世纪中期,著名将军客蒙用大量家财捐助公共服务、资助同村公民,以获取政治上的支持。这表明()
A. 贵族对村民有监护义务 B. 公民责任意识衰落
C. 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缺陷 D. 理性精神逐渐消解
5. 如图是某同学在读史活动中摘抄的有关“罗马帝国兴衰”的读书笔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帝国;1世纪,在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
诞生了基督教,后来被定为国教,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2世纪初,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拉丁文也随之不断向外传播,逐渐成为被征服地区的官方语言;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曾繁荣一时。
A. 帝国起源于地中海区域 B. 帝国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人类文明传播
C. 帝国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 D. 帝国的扩张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
6. 下图所示是印加人的“飞毛腿”信使。他们在贯穿全国的两条大道上,借助沿途驿站接力传送,以接力的方式用最快速度把口信传递至目的地。这种驿传系统()
A. 促进了浮动园地经济发展 B. 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区域
C. 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D. 细化了国家政区的划分
7. 如表所示为古代非洲各地区发展的基础情况。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西非 东非 南非
人口因素 班图人最早在此发展,人口众多、开发早 人口较少,开发较晚 人口较少,开发较晚
地理环境 多处大河流域,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以高原为主,印度洋西岸(海上丝绸之路附近) 赞比西河流域,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受外来文明影响 较容易 较容易 较难
发展结果 大帝国 沿海城市国家 较原始的君主专制国家
A. 班图人的迁徙导致非洲发展迥异 B. 地理环境对非洲文明发展产生影响
C. 外来文明导致西非出现了大帝国 D. 东非地区经济领先于非洲其他地区
8. 在中世纪的欧洲,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当时有一个专用词汇谓之“撤回忠诚”。这说明当时欧洲领主和附庸关系的特点是(  )
A.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 带有严格等级性质 C. 具有双向契约特征 D. 属于行政管理关系
9. 厦门中学生助手在翻看史料时发现,16世纪中期,一场西班牙诉案的当事人迭戈(中国人)叙述道:“(我和十四五位同乡)被西班牙人卡斯塔涅达从中国宁波带往秘鲁的利马,接着经由陆地到达尼加拉瓜、巴拿马等地,最后回到西班牙。”该叙述可以用来研究(  )
A. 西班牙司法的公正性 B. 西班牙殖民者与华人的矛盾冲突
C. 中国古代外交的概况 D. 新航路开辟后人口的世界性流动
10. 电影《阿育王》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阿育王在印度家喻户晓,他在位时,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该用属于哪个等级(  )
A. 婆罗门 B. 刹帝利 C. 吠舍 D. 首陀罗
11. 1693年,康熙患疟疾,服御医药无效。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美洲的金鸡纳,康熙服用后疟疾速愈。这反映了()
A. 地理大发现后洲际间物种的交流 B. 闭关锁国下的朝贡贸易
C. 殖民扩张使美洲社会遭到破坏 D. 传统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12. 如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
A. 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B. 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 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D. 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13. 1492年,哲学家费奇诺写道:“这个世纪是金色的,它照亮了之前被扑灭的‘自由艺术’之光:语法、诗歌、修辞、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在佛罗伦萨它也把柏拉图的律条从黑暗引入了光明。”材料中“这个世纪”(  )
A. 开启了大工业的狂飙时代 B. 理性主义成为社会主流
C. 鼓励人们追求个人的价值 D. 信仰自由冲击神学统治
14. 1648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分别同法国、瑞典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新教的合法地位;帝国内各邦国可自行制定官方宗教,有外交自主权;帝国让与法国和瑞典的领土及权利等。该和约(  )
A. 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B. 侵蚀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C. 激化了法德两国之间的矛盾 D. 加深了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
15. 16~18世纪,“中国热”席卷欧洲。莱布尼茨撰写《论尊孔民俗》,积极推进欧洲多国科学院下设专门机构研究汉学。伏尔泰认为儒学是一种宣扬道德的宗教,乾隆是开明君主的代表。“中国热”的出现(  )
A. 表明中外交流深入到思想领域 B. 说明儒学是启蒙思想的渊源
C. 顺应当时西欧社会转型的需要 D. 表明当时中国文化领先西方
16. 《独立宣言》宣扬“人生而平等”,但1787年,美国制定的宪法规定,每个奴隶只能按照3/5个白人的比例折算税收和代表权资格。这说明,美国宪法(  )
A. 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 B. 维护了国家统一
C. 承认黑人的公民权利 D. 存在一定局限性
17. “对于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家,他像是两面神亚努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这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  )
A. 没有取得实际效果 B. 改革具有两面性
C. 不能反映资产阶级的利益 D. 完全违背了封建主的利益
18. 长期以来,英国是德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下表为1870年和1913年德国对英国贸易中的商品结构统计表(单位:%)。这表明德国()
工业品 原料 食品
1870年 39.7 34.7 25.6
1913年 70.8 20.4 8.8
A. 成为新的世界工业中心 B. 工业化水平逐渐赶超英国
C. 国家统一引发工业革命 D. 生产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
19. 马克思说:“现在,(巴黎公社)普选权已被应用于它的真正目的:由各公社选举它们的行政的和创制法律的公职人员。”材料中的“真正目的”是指(  )
A. 使工人阶级取得民主权力 B. 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C. 使人民成为巴黎公社的主人 D. 充分发动群众积极支持革命
20.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他们总还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乌托邦,为了建造所有这些空中楼阁,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资产阶级心灵与钱袋的仁慈。”马克思、恩格斯把“他们”的主张称作“乌托邦”“空中楼阁”主要是因为(  )
A. 缺乏实现的必要的物质基础 B. 他们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C. 未找到实现理想的正确途径 D. 其设想未触及当时社会弊病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21.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经济社会发展奇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上海《生活周刊》刊登了一篇《十问未来之中国》——吾国何时可稻产自丰、谷产自足,不忧饥馑?吾国何时可自产水笔、灯罩、自行表、人工车等物什,供国人生存之需?吾国何时可行义务之初级教育、兴十万之中级学堂、育百万之高级学子?吾国何时可参与寰宇诸强国之角逐?……此文的编者按语说,“此十问俱实现,则中国富强矣,国人安乐矣!”
材料二:以邓小平南方讲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随着邓小平南方讲话,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简表(部分)
国内生产总值 由1978年的3679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100万亿元。
对外贸易 从1978年到2004年中国为世界贸易增长做出了12%的贡献。2013年至2019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
加入WTO的3年里,中国进口了大约1.2万亿美元的商品。
——据吴恩远等《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整理
(1) 材料一中的作者生活在哪一政府统治时期?根据材料一的信息说说当时中国的社会面貌。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3) 据材料三,归纳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成就中获得的启示。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世纪以来的西欧,随着重犁普及和三圆制的推广,耕地与人口都有较大增长,处处可以遇见渴望到远方碰碰运气的年轻小伙、找钱赚的冒险者。国王或领主授权建立更多的市集,甚至授予城市自治特权,它们大多以修道院或教堂为中心,某些宗教节日,如礼拜日或圣徒日,也会成为市场日,随着十字军东征,地中海贸易重新开通,威尼斯、热那亚等许多商埠在东征途中发展起来,但绝大多数城市人口都在千人以下。
——据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等
材料二安史之乱后,节度使住往于要冲设镇,派遣心腹主持镇务,插手地方政治,从事商业经营,两宋之时,既裁撤旧镇,也建置新镇;盖因诸镇“人烟繁盛”“居民不帝数千家”,镇的主要官员由镇将逐渐变为监镇、巡检等。监镇负总责,巡检管治安,还有专门的监酒、监盐等掌税收。熙宁四年( 1071),神宗下诏,“勾画天下州、府、军、监、县、镇地图”。
——据于云汉《宋代“镇”的废与置》等
(1) 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因素。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镇在宋代的变化,并指出其与西欧中世纪城市相比的特点。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发展的认识。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之际300年,正是新的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之时。明清两朝推行朝贡贸易政策,朝廷对朝贡有严格的规定。明朝规定海外贡使来华的贸易活动必须在政府的控制下进行,不允许私自交易。1757年,清廷将过去对西方商人的多口通商改为一口通商。这种朝贡贸易关系从16世纪起开始不断受到西方殖民势力的挤压,处于衰落之中。明中后期开海贸易后,中国商人出海贸易面临着与西方殖民商人的竞争。明清政府对出海贸易的中国商民规定种种限制,削弱了中国商人的竞争力和防卫能力。当中国商民在海外遭受迫害和屠杀时,明清政府漠不关心。这严重助长了西方殖民者的气焰,等于是把世界市场的主动权拱手交给西方殖民势力,导致中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地位的衰落。
材料二:随着哥伦布远航美洲,印度洋、太平洋这些远离欧洲人的水域到16世纪成了欧洲人从事殖民和贸易活动的舞台。中国和欧洲是新的世界贸易的两个终端,由这个时代两条最主要的商业航线连接着。绕好望角而来的葡萄牙人在16世纪初到达中国,西方国家与中国贸易多经好望角跨越印度洋从西而来。经南美跨越太平洋而来的西班牙人也接踵而至,开通了太平洋丝绸之路。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大帆船,来往于墨西哥与菲律宾马尼拉之间。西班牙从美洲掠夺到大银,用来交换中国丰富的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源源不断地流入西方。太平洋丝绸之路的贸易利润惊人,但却控制在西班牙人手中。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自由贸易的世界大潮的冲击下,以垄断为特色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顺洪等《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1) 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政府对新的海上贸易的反应。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班牙控制太平洋丝绸之路的有利条件。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格局的演变。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61年4月,湖南省长沙县委将农村人民公社体制调整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生产队设管理委员会,规定生产队有权合理使用耕地,因地制宜种植”并结合所学,大跃进、人民公社等“左”倾错误导致了三年经济困难,人民公社过分强调公有化程度,挫伤人民生产积极性,1961年开始实行八字方针调整,所以材料中“调整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生产队设管理委员会,规定生产队有权合理使用耕地,因地制宜种植”这些做法意在纠正经济工作的“左”倾错误,A项正确;
“三面红旗”指的是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材料中这些做法是为了纠正“大跃进”、人民公社中的“左”倾错误,不是落实“三面红旗”,排除B项;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决不能被改变,排除C项;
农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科学来管理农业等等,材料不能体现农业现代化,排除D项。故选:A。
本题考查了国民经济的调整,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国民经济的调整,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也改变了对东盟的批评立场,与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盟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强调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可知,中国改善了同东盟的关系,为国家建设营造良好环境,B正确;
ACD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时期外交政策,要求学生结合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时期外交政策,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材料“两者在发式、表情和站立姿势等多方面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体现古代埃及对希腊文明的借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故排除C,排除A;
B题干不能明确体现,而且埃及与古希腊主要是通过战争方式实现交流,故排除B;
题干体现的并非农耕文明,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古代文明交流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两者在发式、表情和站立姿势等多方面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本题考查世界古代文明交流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4.【答案】C
【解析】材料“名将军客蒙用大量家财捐助公共服务、资助同村公民,以获取政治上的支持”信息显示,雅典有关官员通过不正当手段走上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故C项正确;
A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题干没有体现雅典公民意识状况,故排除B项;
理性精神逐渐消解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依据材料“名将军客蒙用大量家财捐助公共服务、资助同村公民,以获取政治上的支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5.【答案】B
【解析】材料“1世纪,在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诞生了基督教,后来被定为国教,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拉丁文也随之不断向外传播,逐渐成为被征服地区的官方语言”和“东罗马帝国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曾繁荣一时”都表明罗马帝国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人类文明传播,故选B;
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帝国的扩张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的信息,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考生可根据材料“1世纪,在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诞生了基督教,后来被定为国教,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拉丁文也随之不断向外传播,逐渐成为被征服地区的官方语言”“东罗马帝国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曾繁荣一时”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既考查了考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考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在贯穿全国的两条大道上,借助沿途驿站接力传送,以接力的方式用最快速度把口信传递至目的地”可知,印加驿传体系相对完善,有利于政令的上传下达,提升社会治理能力,C项正确;
浮动园地属于阿兹特克的成就,排除A项;
驿传系统只是有利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并不能扩大帝国的统治区域,排除B项;
印加帝国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根据“古代非洲各地区发展的基础情况”表格并结合所学可知,西非自然环境比较优越,因此人口众多、开发早,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高,南非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影响了文明的产生发展,东非印度洋西岸地区位于海上丝绸之路附近,促进了沿海城市国家的兴起,可见地理环境对非洲文明发展产生影响,B项正确;
材料中未提及班图人与东非、南非文明的关系,排除A项;
西非受外来文明影响,但不能因此就认为外来文明是影响西非的主要或唯一因素,排除C项;
东非地区在10—15 世纪兴起了一系列沿海城市国家,但当时北非和西非地区经济也有发展,从材料看不出东非经济领先,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古代非洲,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非洲,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可以看出,欧洲领主与附庸之间契约对双方均有约束”,其关系具有双向契约特征,故C正确。A项说的是古代中国的分封制,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故选:C。
9.【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我和十四五位同乡)被西班牙人卡斯塔涅达从中国宁波带往秘鲁的利马,接着经由陆地到达尼加拉瓜、巴拿马等地,最后回到西班牙”可知,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人口的世界性流动,D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西班牙司法的公正性,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西班牙殖民者与华人的矛盾冲突,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不是中国古代外交的概况,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史料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结合史料的重要作用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史料的重要作用,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A.阿育王属于刹帝利,并非婆罗门,故A项错误;
B.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古代印度创造出了种姓制度,其中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由此可知,阿育王应该属于刹帝利,故B项正确;
C.阿育王属于刹帝利,并非吠舍,故C项错误;
D.阿育王属于刹帝利,并非首陀罗,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古印度文明,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古印度文明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时间是新航路开辟以后,美洲的物产传播到了亚洲,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以后,促进了各大洲之间的物种交流。
B.材料反映的是传教士上供的药品,而不是政府的官方贸易行为,所以不是朝贡贸易。
C.材料,没有涉及到对美洲的破坏。
D.传统商务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是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材料,反映的是对亚洲的影响。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要求学生街和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商品交流发展的影响来分析材料。
新航路开辟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锤炼了欧洲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开阔了眼界,把世界各个地区连在一起,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和范围,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互相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图片中奴隶贸易数量不断增长,奴隶贸易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因欧洲殖民者大肆屠杀印第安人,导致美洲种植园缺乏大量劳动力,欧洲殖民者发现贩卖黑人奴隶有利可图,纷纷加入罪恶的黑奴贸易行列。从16世纪到19世纪持续了三百多年的“三角贸易”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精壮劳力,奴隶贩子大发横财,为欧洲积聚了巨额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正确;
因为美洲种植园缺乏大量劳动力才推行奴隶贸易,而不是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排除A项;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排除B项;
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贸易,要求学生结合三角贸易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贸易,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17世纪西欧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丰硕的成果,材料提及“佛罗伦萨”是因为文艺复兴运动最早起源于佛罗伦萨等意大利城市,材料所述“把柏拉图的律条从黑暗引入了光明”是说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古典文化的复兴和文学艺术的繁荣。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解放了人的思想,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开启了大工业时代,排除A项;
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精神内核,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不包括信仰自由,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需要结合文艺复兴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承认新教的合法地....各邦国有外交自主权“,可以推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推动了宗教改革,也使得王权独立与教权,新教的发展,使得邦国主权意识增强,因而加深了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所以D项正确;
A项史实错误,16世纪中期,已经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故排除;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欧洲国家达成的,使得罗马天主教会承认新教的合法地位,不是侵蚀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故排除B项;
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法德关系内容,不能得出该结论,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承认新教的合法地位;帝国内各邦国可自行制定官方宗教,有外交自主权”。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材料仅体现启蒙运动时期儒学思想传入欧洲,受到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追捧,但未体现欧洲思想传入中国并进行思想交流的情况。故A项错误;
启蒙运动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而儒学不是启蒙思想的渊源,故B项错误;
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此时传入欧洲的儒学思想顺应了当时启蒙运动的需要,因而受到启蒙思想家追捧。故C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中国文化领先西方且启蒙运动时期无法说中国文化落后西方或领先西方,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要求学生结合西方启蒙思想的发展表现以及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征来辨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6.【答案】D
【解析】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时,没有废除奴隶制,而是规定奴隶按3/5个白人折算税收和代表权资格,违背了《独立宣言》中强调的人生而平等原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美国宪法歧视黑人,没有体现联邦政府权力有所加强,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宪法不承认黑人具有和白人男子有相等的公民权利,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承认黑人的公民权利与“每个奴隶只能按照3/5个白人的比例折算税收和代表权资格”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B
【解析】根据“他像是两面神亚努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可得出材料强调俄国的农奴制改革一方面为俄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另一方面,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改革并不彻底,说明其改革具有两面性,B项正确;
俄国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排除AC项;
其改革保留了封建残余,并没有完全违背封建主的利益,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农奴制改革的评价,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农奴制改革的评价,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长期以来,英国是德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如表为1870年和1913年德国对英国贸易中的商品结构统计表”可知,1913年德国对英贸易与1870年相比,工业品比重最高,这是因为与英国相比,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后来居上超越英国,生产领域发生重大变化,D项正确;
材料反映只是德国与英国相比,并不是德国在世界贸易比重,排除A项;
工业化水平是一个漫长过程,工业品比重高不代表工业化水平高,排除B项;
国家统一为工业革命开展提供保障,工业革命的发生在于生产力,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C
【解析】从材料“由各公社选举它们的行政的和创制法律的公职人员”可以看出他们的真正的目的是人民真正的掌握国家权力,故C正确;
A项只是说了一个方面: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故A错误;
B项是在客观上的作用或影响,故B错误;
D项不是最终目的,而是途径,通过发动群众革命建立自己的政权真正当家作主,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的成立,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巴黎公社革命是从1871年3月 18日革命开始的。这一天,梯也尔政府仓皇逃往凡尔赛,国民自卫军占领了巴黎市政厅,取得了革命的胜利。10天后巴黎公社宣告成立。巴黎公社自革命开始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处在梯也尔反动军队和德国军队的包围之中。梯也尔政府同德国俾斯麦政府勾结,重新集结反动力量,向巴黎公社进攻。5月21~28日,巴黎公社战士经过一周的浴血奋战后失败。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的基本史实。巴黎公社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虽然失败了,但是却为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此外,巴黎公社的背景、措施、失败的原因也需要掌握。
20.【答案】C
【解析】材料“他们总还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乌托邦,为了建造所有这些空中楼阁,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资产阶级心灵与钱袋的仁慈”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描述,其中空想社会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路径。他们鼓吹阶级调和、阶级合作、幻想劝说达官巨富的施舍,并慷慨解囊来资助他们试验,通过和平的方式,逐步改良资本主义使理想社会得到实现,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把“他们”的主张称作“乌托邦”“空中楼阁”主要是因为未找到实现理想的正确途径,C项正确;
当时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实现均与具备经济基础,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实现理想的途径不对,排除A项;
空想社会主义代表早期无产阶级利益,排除B项;
空想社会主义已经认识到当时社会的弊病,但是实现方式不对,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空想社会主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空想社会主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答案】【小题1】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政治分裂,人民生活痛苦;工业基础薄弱;教育落后;外交屈辱。
【小题2】内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事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小题3】主要成就: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启示:改革开放需要解放思想,需要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等。
【解析】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事件分析;第三问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
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答案】【小题1】因素:生产力发展;人口增长;统治者授权;宗教影响:商业复兴。
【小题2】变化:军事职能为主转向经济职能为主;重新设镇;镇官分工。
特点:规模大、人户繁盛:中央政府重视,政治经济管控较多。
【小题3】认识: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城市发展有赖于商贸往来与社会安定;城市发展有利于提升政府财政收入与人民生活水平;城市发展对国家治理水平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解析】本题考查中外城市化的进程。第一问题和欧洲中世纪城市化的特征解答;第二问结合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解答;第三问结合城市化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中外城市化的进程,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答案】【小题1】反应:继续推行朝贡贸易;限制西方人来华贸易;限制中国人出海贸易;不保护中国商民的海外商贸活动。
【小题2】有利条件:率先开辟到美洲的新航路;墨西哥和菲律宾都是西班牙殖民地;在美洲掠夺了大量白银;先进的航海造船技术;政府支持。
【小题3】演变:地区性贸易发展为世界性贸易;欧洲开始主导世界贸易格局;中国丧失世界贸易主动权;阿拉伯商人丧失传统的印度洋贸易优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开辟、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明清政府对新的海上贸易的反应来分析;第二问结合西班牙控制太平洋丝绸之路的有利条件分析;第三问结合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格局的演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开辟、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