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综合练习(考查内容第五、六单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它的形成( )
①与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紧密相关 ②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体
③激发了亚非拉民族独立斗争不断高涨 ④严重地削弱了西方殖民者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9世纪初,普鲁士着手在地方行政区内各设立一所工业学校;1850年,普鲁士对其进行了第一次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870年,第二次改革进行,中等程度的职业学校升格为工科大学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些做法( )
A.为德国的统一奠定了人才基础 B.得益于德国成为欧洲科学中心
C.推动了德国政治民主化的实现 D.适应了新生产方式发展的需要
3.下表所示为1520~1801年英国人口结构变动趋势情况。
年份 城市人口(百万) 乡村人口(百万) 农业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例(%) 乡村非农业人口(百万)
1520 0.13 2.27 80 0.45
1600 0.34 3.77 76 0.90
1670 0.68 4.30 70 1.29
1700 0.85 4.21 66 1.43
1750 1.22 4.55 58 1.91
1801 2.38 6.28 50 3.14
据表可知,该时期的英国( )
A.具备社会转型的有利条件 B.人口增长大量劳动力剩余
C.经济生产结构变革完成 D.农村封建经济已经瓦解
4.在16—17世纪的英国,各类新建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社会上流阶层出巨资聘请高级教员专门为自己(或子女)授课的现象已很常见,他们有很多最终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其他阶层成员接受中小学教育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多。这一现象说明当时英国( )
A.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B.基础教育体系逐步得到完善
C.立宪政体基本确立 D.技术革命具有良好社会环境
5.《家,甜蜜的家》是19世纪初的一首歌曲,它令当时和后来的许多英美资产阶级动情陶醉。对他们而言,家不仅意味着豪华住宅和高雅、时尚的摆设,还是“枪林弹雨里的一片和平净土”。这反映了当时( )
A.资产阶级革命扩展 B.消费水平的大幅提升
C.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D.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6.19世纪中后期,以英国为开端,欧洲各国兴起了建立公共图书馆浪潮。无论是城市还是偏远农村,地方政府纷纷设立公共图书馆。进入图书馆的读者没有性别、身份限制,除提供图书阅读服务外,读者还可以享受台球室、棋艺中心、咖啡屋等娱乐设施。公共图书馆运动的兴起( )
A.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B.是工业革命时代产物
C.满足了精英群体文化诉求 D.是基层政府自治体现
7.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工业革命后,在工厂制普及的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这说明( )
A.社会需要是钟表普及的必要前提 B.技术创新是钟表普及的根本动因
C.思想解放是钟表普及的有力推手 D.经济实力是钟表普及的唯一基础
8.英国农民感受到时间的新单位是来自于进入村庄中的流动农业机械,谷物脱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时收费。很快,拥有机械的农业劳动者帮助邻居耕地也要求按小时计费。年青人都关心的脱粒机和收割机的效益,他们拿着小本子认真地记下这些机械的工作小时和消耗的燃料量。这说明( )
A.工业文明影响农民的劳动观念 B.工业革命加速农业生产衰落
C.农民受到工厂制度的严格限制 D.农业生产劳动的自主性增强
9.20世纪20年代,拉美国家的知识分子,政治家和艺术家提出了拉美民族认同的根源应该在印第安文化中寻找这一思想。它倡导恢复印第安人的价值和习惯,并要求通过社会改革提高印第安人的地位,以便将他们纳入国家发展的计划。这些主张旨在( )
A.反抗欧美国家的殖民侵略 B.增强拉美国家的文化独立性
C.保障印第安人的政治权利 D.顺应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潮流
10.英国人在印度阿萨姆建立了直接统治,并多次调整阿萨姆的行政建制。对于印度东北地区的诸山区部落,英国推行征服与控制,进行武力威慑以及实施隔离等政策。英国的这些举措( )
A.维护了印度边疆地区的稳定 B.加强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C.以民族分化政策分而治之 D.建立起完善的行政制度
11.16世纪至17世纪,西欧国家纷纷发行主要用于海外探险和殖民战争的公债券,使充当政府和人民之间中介人的金融家大发横财,大部分公债落入包税者、商人和工场主手中。公债券的发行( )
A.完成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 B.壮大了欧洲的庄园经济
C.助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D.促进了工厂制度的形成
12.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拉丁美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和改革时期,涌现了一批民族民主革命和改革的代表。其中,被誉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标志”的是( )
A.卡德纳斯 B.玻利瓦尔 C.圣马丁 D.桑地诺
13.拉丁美洲,曾经长期沦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从18世纪末期开始,拉美也开始了此起彼伏的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拉美独立运动期间,对其有利的国际因素是( )
A.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利配合 B.欧洲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
C.拉丁美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D.启蒙思想的动员
14.在1898-1905年乔治·寇松任印度总督期间,英印政府一方面发展教育,改良农业生产、改革税制、减轻农民负担,大力修筑铁路、发展公共事业等,另一方面又孤立知识分子,不让印度人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政府工作。其意图主要是( )
A.阻止印度无产阶级夺权 B.促进教育发展掠夺人才
C.禁止资产阶级参与政治 D.遏制印度民族主义发展
15.17世纪末“当英国人认识到法国人正取代荷兰人、成为他们最可怕的对手时,形势改变了。”1756-1763年,英国与法国为了争夺在北美的殖民地进行了7年的战争。这场战争后,英国( )
A.颁布了《航海条例》 B.开始走上殖民扩张之路
C.夺取了新阿姆斯特丹 D.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曼彻斯特居民主食在之前土豆、面包基础上,增加了荼、蛋类、鲜肉等,粮食替代品增多,农业劳动力加快了向畜牧业的转变。在发展中,由于环境保护观念不强,造成土地污染,影响了土地的生产能力。与英国大趋势相同,该地对国外粮食市场的依赖性显著增强,但其粮食供应和分配体系的组织性却比不上伦敦等大城市。同时,20多年的英法战争,法国长期经济封锁,切断了英国从国外进口粮食的主要来源。这些因素使曼彻斯粮食供应问题凸显,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动荡和骚乱。鉴于此,政府在曼彻斯特修筑了多条运河和铁路,方便了粮食供应;19世纪30年代该地成立的反谷物法同盟导致《谷物法》于1846年废除,迎来了英国自由贸易的时代。曼彻斯特粮食供应问题得以缓解。
——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
材料二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一些不法粮商操纵粮食市场,使上海米市从6月中旬起价格大涨。于是,中央委派陈云到上海开展一场保卫新生政权的经济战。在陈云指挥下中央财委和上海市政府从江苏、浙江等地收购大米,调运到上海。同时,国营粮食公司在市场实行有计划的批发抛售,在零售环节,对工厂、学校等办理直接供应和重点配售,使全市六分之一的人口能以低于市场批发的价格买到粮食。同时,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各项制度作重大改革,如规定中途退市后不得再进场交易,以割断粮食市场与其他市场间的联系避免相互哄抬价格等。这些措施很快收到了实际效果。另外,为打击私商投机哄抬,国营粮食公司连续降低售价,大量抛货,迫使私商以低于市场价亏本售出粮食。1950年,上海市政府又成立新的上海市米业市场,交易秩序大为好转,粮价平稳下来。这是新中国在经济战线上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摘编自贺涛《上海解放之初的“米粮大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曼彻斯特粮食问题产生的背景及其解决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上海解决粮食问题呈现的特点及其影响。
17.国际贸易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将不同地区紧紧连结在一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汉武帝)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伊朗高原)、奄蔡(今高加索一带)、黎轩(罗马帝国)、条支(叙利亚)、身毒国(印度)。……诸使外国一辈(批)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批),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
——引自《史记·大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条件。
材料二 全球贸易开始令古老的地中海贸易黯然失色。比利时的安特卫普迅速成为其中一个崭露头角的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中心。大西洋诸岛生产出的砂糖先集中到安特卫普,再销往欧洲各地。在十六世纪安特卫普的市场上,有英国的毛纺织品、北欧波罗的海地区的谷物、葡萄牙人从亚洲运回的胡椒和香料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在此买卖世界各地的商品,好不热闹。当时一位著名的意大利历史学家因此感叹道:“去一趟安特卫普的交易所,就能听到世界各地的语言。”
——摘自川北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十六世纪安特卫普”为例,说明当时欧洲在商业贸易方面所出现的新变化,用一句话指出“十六世纪安特卫普”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材料三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一方面,机器直接引起原料的增加,例如轧棉机使棉花生产增加。另一方面,机器产品的便宜和交通运输业的变革是夺取国外市场的武器。……例如,东印度就被迫为大不列颠生产棉花、羊毛、大麻、黄麻、靛蓝等;澳大利亚就变成了羊毛产地。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23卷)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概述工业革命后形成的“新的国际分工”的内涵,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思想家所探讨的“商”是包括“商事”“商局”“商战”“商务”等一切带有“商”元素的事务。振兴商业在方法论上也具有多重维度,“有国者苟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即当时思想家试图在“重商”的话语体系下对国民经济体系进行重新建构,在这同时又倒逼上层建筑改革,进而影响到意识观念的改变。具体来说,对外表现在贸易的互通有无上,对内表现在发展先进生产力、改良生产关系上,在思想上体现为开放性的思维,在政治上表现为简政放权、制定法律、兴商、保商。
——摘编自张翕喆《清季重商思想新论》
材料二 重商主义发轫于15世纪末的英国,并进而在欧洲各国蔓延。早期重商主义又被称为“货币主义”或“硬币主义”,奉行“少买”原则,主张严格限制金银出口,像守财奴一样死守着自己的钱袋;晚期重商主义又被称为贸易差额论,允许金银输出,发展工场手工业生产,鼓励本国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两个阶段都把货币当作财富的主要形态,并把流通领域的积累当作财富的源泉。差别只在于对财富来源认识的不同。“重商主义是近代历史上政府和商业的首次结盟”,其核心追求的是怎样才能使一个国家变富变强,怎样才能使国家积累更多的财富。
——摘编自李新宽《英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起源——重商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归纳出晚清重商思想与近代英国重商主义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与近代英国重商主义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重商思想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9.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是近代世界以来的主题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0年以后出现的营建帝国的巨大浪潮被称为“新帝国主义”,它使地球的很大一部分表面成为欧洲少数强国的附属物。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我以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在中国,它表现为一种显著的反抗外族的态度,偏向“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的理想;在波斯……觉醒似乎表现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不满的迹象同时出现,不能纯粹归于偶然。谁知道呢?或许东方真的从其酣眠中觉醒,我们即将目睹一场数百万不满者反对寡廉鲜耻的西方剥削的起义。
——摘编自爱德华·布朗《1905-1909年波斯革命》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殖民侵略对殖民地国家的影响。
(2)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的具体表现,简要分析觉醒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
【详解】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①正确;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列强加紧对外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体,②正确;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列强加紧对外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激发了亚非拉民族独立斗争不断高涨,③正确;两次世界大战,严重地削弱了西方殖民者力量,与材料无关,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2.D
【详解】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处于德国工业革命时期;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普鲁士职业教育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普鲁士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培养技术工人,顺应了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的需要,D项正确;发展职业教育与推动德国的统一无关,排除A项;19世纪70年代前的德国并非欧洲的科学中心,排除B项;德国建立代议制是在1871年,而且还存在大量封建残余,没能完全实现政治民主化,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1520~1801年英国人口结构变动趋势情况表”可得知,英国乡村中非农业人口数量逐渐上升,农业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相关知识,可得知乡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城市化进程加快,具备社会转型的有利条件,A项正确;材料数据不能表明大量劳动力剩余,排除B项;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是在19世纪中期,材料所示时期英国经济生产结构变革并未完成,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农村封建经济已经瓦解,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材料“在16—17世纪的英国,各类新建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体现的是英国教育水平发展较高,为技术革命变革提供良好的条件,D项正确;材料与启蒙思想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光是基础教育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治体制变革,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根据本题设问,这是本质题型,要选最深刻的根源或实质。时间19世纪初,大致应是1800-1820年左右,此时和后来许多英美资产阶级陶醉的是既有豪宅和时尚摆设(其实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果实),也有“枪林弹雨里的一片和平净土”(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改革成果以及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曲折发展及成就),且D项从经济根源上还是A项深入进行的一个经济条件,D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扩展,既片面又不够深刻,排除A项;工业革命创立巨额财富,但工人阶级相对贫困,贫富差距逐渐扩大,消费水平的大幅提升也主要是针对资产阶级,但都与题干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中后期,以英国为开端,欧洲各国兴起了建立公共图书馆浪潮......除提供图书阅读服务外,读者还可以享受台球室、棋艺中心、咖啡屋等娱乐设施”及所学知识可得知19世纪中后期在工业革命背景之下,图书馆的建立一方面为适应提高国民文化素养的需要,同时满足人们在工作之余休闲娱乐的需要,欧洲公共图书馆的修建,是工业时代社会发展的产物,B项正确;公共图书馆的建立不能标志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排除A项;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整个公民群体,而不只是精英群体,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基层政府自治,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依据材料“工业革命后,在工厂制普及的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并结合当时欧洲经济发展特征可知,在工厂中工业生产需要准确的时间规定,所以当时钟表成为社会的普通消费品,这说明社会需要是钟表普及的必要前提,A项正确;经济发展是钟表普及的根本动因,排除B项;技术创新是钟表普及的有力推手,排除C项;“唯一基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据题意可知,由于农业机械都要按时间收费,所以劳动者认真的记录这些机械的工作小时和消耗的燃料量以计算性价比,说明工业文明的出现影响到了农民的劳动观念,A项正确;工业革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信息是农民在计算使用农业机械的性价比,和工厂制度无关,排除C项;“自主性增强”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由题干中的“它倡导恢复印第安人的价值和习惯,并要求通过社会改革提高印第安人的地位,以便将他们纳入国家发展的计划”,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所以拉美很多国家寻求独立,B项正确;题干所讲述的是要增强拉美国家的文化独立性,并未涉及反抗欧美国家殖民侵略的内容,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到提高印第安人的政治权利,排除C项;题干要求的是文化的独立性,顺应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潮流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对印度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有利于殖民统治稳定,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印度不同地区,不仅仅是边疆地区,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针对不同地区并非不同民族,民族分化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行政制度的调整,并非完善,完善行政制度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据材料可知,16世纪至17世纪,西欧国家纷纷发行主要用于海外探险和殖民战争的公债券,使充当政府和人民之间中介人的金融家大发横财,大部分公债落入包税者、商人和工场主手中,增加了资本原始积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进行的资本积累,都被称为资本原始积累,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欧洲庄园经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材料强调的公债与庄园经济无关,排除B项;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据材料“被誉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标志’”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拉丁美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和改革时期,涌现了一批民族民主革命和改革的代表,其中尼加拉瓜的桑地诺带领的游击队与美军及政府军战斗近两百次,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桑地诺被誉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标志”,D项正确;卡德纳斯是1934--1940年间的墨西哥总统,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玻利瓦尔是十九世纪上半期拉美独立运动的领导人,玻利瓦尔率领的起义军由北向南解放了拉美大部分地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圣马丁是十九世纪上半期拉美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圣马丁率领的起义军由南向北解放了拉美大部分地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拉美独立运动时期,法国大革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为拉美独立运动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斗争环境,B项正确;拉美独立运动时期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完成,排除A项;民族意识觉醒及启蒙运动的动员均属于内部因素,不属于国际因素,排除C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英印政府孤立知识分子,不让印度人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政府工作,目的是压制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要力量的印度民族民主运动,防止印度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D项正确;材料提及的压制手段主要针对印度民族资产阶级,而非无产阶级,排除A项;材料除了提及教育外,还提及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教育”“掠夺人才”不能完全概括材料信息,排除B项;“不让印度人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政府工作”意为限制而非禁止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根据题干17世纪末英国与荷兰争霸殖民地,同时伴随着法国的殖民扩张,英国与法国在殖民地争夺上的矛盾也日渐凸显,最终在18世纪下半叶与法国进行了7年争夺北美殖民地的战争,最终建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被称为“日不落帝国”,D项正确;颁布《航海条例》的时间是17世纪,与英法7年的战争时间不符,排除A项;英国在16世纪就走上了殖民扩张之路,排除B项;英国夺取新阿姆斯特丹是在17世纪英荷战争中,排除C项。故选D项。
16.(1)背景:工业革命推动居民食品消费多样化,影响粮食生产;土地污染影响了土地的生产能力,粮食产量减少;供应市场结构不完善;法国经济封锁影响粮食进口;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带来人口大量增长。
意义: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2)特点:以政府为主导;遵循市场规律;市场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以全国为依托;措施具有针对性和多样性。
影响:稳定了粮食价格,维护了社会稳定;巩固了新生政权;为国民经济恢复奠定了基础。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工业革命时期,曼彻斯特居民主食在之前土豆、面包基础上,增加了荼、蛋类、鲜肉等,粮食替代品增多”可以得出工业革命推动居民食品消费多样化,影响粮食生产;根据材料“造成土地污染,影响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可得土地污染影响了土地的生产能力,粮食产量减少;根据材料“切断了英国从国外进口粮食的主要来源。这些因素使曼彻斯粮食供应问题凸显,”可以得出供应市场结构不完善和法国经济封锁影响粮食进口;根据所学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带来人口大量增长。
意义:根据背景角度,可以推知意义。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2)特点:根据材料“于是,中央委派陈云到上海开展一场保卫新生政权的经济战。在陈云指挥下中央财委和上海市政府从江苏、浙江等地收购大米,调运到上海”可以得出以政府为主导和遵循市场规律;从手段上来看市场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从范围看以全国为依托;措施具有针对性和多样性。
影响: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影响。粮价和市场社会角度可以得出稳定了粮食价格,维护了社会稳定;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可以得出巩固了新生政权;为国民经济恢复奠定了基础。
17.(1)特点:具有官方色彩;距离远且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交易数额巨大;贸易频率高。(答出其中3点)
条件:张骞出使西域(或“凿空”);对匈奴战争的胜利;河西四郡的设置;丝绸之路的开通等。(答出其中3点)
(2)新变化: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种类丰富;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或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一些高级奢侈品变为大众化商品;出现世界级的商品中转集散地等。(答出其中3点)
地位:新兴的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中心之一。
(3)内涵: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或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
原因: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或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产品大量增加,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机器生产直接引起对原料需求的增加(或工厂所需的原料需要从世界各地获取);交通运输业的变革(或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详解】(1)特点:根据“天子(汉武帝)以为然”得出具有官方色彩;根据“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得出距离远且范围广;根据所学得出持续时间长;根据“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汉始筑令居以西”得出交易数额巨大;根据“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批),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得出贸易频率高。条件: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有张骞出使西域;对匈奴战争的胜利;河西四郡的设置;丝绸之路的开通等。
(2)新变化:根据“有英国的毛纺织品、北欧波罗的海地区的谷物、葡萄牙人从亚洲运回的胡椒和香料等”得出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种类丰富;根据“全球贸易开始令古老的地中海贸易黯然失色。比利时的安特卫普迅速成为其中一个崭露头角的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中心。”得出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根据所学可得出一些高级奢侈品变为大众化商品;出现世界级的商品中转集散地等。地位:结合所学可得出是新兴的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中心之一。
(3)内涵:根据“一方面,机器直接引起原料的增加,例如轧棉机使棉花生产增加。另一方面,机器产品的便宜和交通运输业的变革是夺取国外市场的武器。”得出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原因: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可得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结合工业革命可得出机器生产直接引起对原料需求的增加;根据所学可得出是交通运输业的变革。
18.(1)特点
晚清:注重多重维度振兴商业;将兴商与救亡相联系;主张重构国民经济体系;要求改善商业发展的环境。(答出两点即可)
英国: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重视货币积累和对外贸易。
(2)背景
晚清: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深;新式生产方式和新思想传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形成;改良运动和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和发展。(答出三点即可)
英国:工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商业资产阶级的崛起;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答出三点即可)
(3)影响:加速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推动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变化;客观上为政治变革和暴力革命创造了条件。
【详解】(1)根据材料一“晚清思想家所探讨的“商”是包括“商事”“商局”“商战”“商务”等一切带有“商”元素的事务。”涉及商业的众多领域,可推出晚清注重多重维度振兴商业;“有国者苟欲攘外,亟须自强”,可推出将兴商与救亡相联系,挽救国家;“即当时思想家试图在“重商”的话语体系下对国民经济体系进行重新建构”,可推出主张重构国民经济体系;国民经济体系得到重建,必然会促进商业发展环境的进步,可得出晚清要求改善商业发展的环境。根据材料二中对英国重商主义不同时期的变化进行论述,可推出英国重商主义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以及材料“早期重商主义又被称为“货币主义”或“硬币主义”,奉行“少买”原则”、“晚期重商主义又被称为贸易差额论,允许金银输出,发展工场手工业生产,鼓励本国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可推出英国重商主义重视货币积累和对外贸易。
(2)背景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晚清重商思想兴起的背景政治上由于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深,经济上受到新式生产方式的影响,以及自身经济形态发生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形成,思想上改良运动和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和发展;英国重商主义形成的背景,经济上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工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获得发展,政治上商业资产阶级崛起,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3)晚清重商思想对社会转型的影响,重商思想的发展加速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商业的进步也推动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变化,商业不再是传统的末业,工商业者阶层壮大,推动了平等自由观念的传播,客观上为政治变革和暴力革命创造了条件。
19.(1)积极: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和科技,客观上推动殖民地的近代化进程。消极:给殖民地国家带来沉重灾难,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表现:伊朗的立宪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任答1个)
原因:政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民族危机。
经济: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力量壮大。
思想:亚洲人民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任答3点)
【详解】(1)影响:积极,从殖民地近代化的推动角度分析,得出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和科技,客观上推动殖民地的近代化进程。消极,从对殖民地的迫害角度分析,得出给殖民地国家带来沉重灾难,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表现:依据材料“在中国,它表现为一种显著的反抗外族的态度”,得出中国的辛亥革命、依据材料“波斯……觉醒似乎表现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得出伊朗的立宪革命、从印度反殖民角度分析,得出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原因:从政治角度分析,得出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民族危机。从经济角度分析,得出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从阶级角度分析,得出民族资产阶级等力量壮大。从思想角度分析,得出亚洲人民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