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五年级下册《平均数再认识》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五年级下册《平均数再认识》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5-14 07:4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师大五年级下册
《平均数再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具有代表性,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就会受影响。
2.通过计算平均数的过程,认识平均数的灵敏性。
3.通过学习平均数,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平均数具有代表性,体会一个数变化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探究 1.2 米免票线确定的合理性,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1.激活生活经验,引出免票线。
海宝剧场温馨提示:所有演出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观看,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免费入场看演出。
师:这里的学龄前儿童指的是不满6周岁的儿童。根据这个规定,身高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免费入场?
生:身高不足 1.2 米的儿童才能免费入场。
2.交流 1.2 米这个数据是怎样得到的。
师: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1.2 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 ?
(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汇报 )
(1)调查一些 6 岁儿童的身高。
(2)1.2米可能是这些身高的平均数。
师:确实如此。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 0-6 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师:在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了平均数,知道了平均数能够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具有代表性。(板书:代表性 ------ 平均水平)
师:平均数还有什么秘密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的再认识)
3.解释 1.2 米免票线规定的合理性。
课件出示:据统计,目前北京市 6 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 119.3 厘米,女童身高的平均值为 118.7 厘米。
师:这里平均值 119.3 和 118.7 分别代表什么?
生:分别代表 6 岁男童和 6 岁女童的平均身高情况。
师:那么国家用 1.2 米作为免票线合理不合理呢?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大部分 6 岁男童、 6 岁女童的身高都低于 1.2 米,那么用 1.2 米作为免票线最大可能地保证 6 岁以下儿童能免费乘车,所以是合理的。
4.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师:结合四年级所学的知识和刚才对 1.2 米免票线的分析,我们发现,平均数不仅能够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且还能够反映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具有代表性。生活中经常 会用到平均数,除了平均身高,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生:平均工资、平均成绩、平均体重……
师: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平均数之所以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正是因为它的代表性。除了代表性,平均数还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继续往下探究。
二、探究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积累分析数据的方法。
1.根据平均年龄猜测 6 个人的年龄。
师:操场上有 6 个人正在做游戏, 他们的平均年龄是 12 岁,猜一猜,这 6 个人的年龄分别可能是 多少呢?把你想到的数写在学习单上。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并收集学生作品。投影展示:
师:每个人都是 12 岁,那么平均年龄也是——
生:12 岁。
师:这个同学猜的 6 个数分别是——
生:11 , 13 , 12 , 12 , 11 , 13
师:平均数是不是 12 呢?
生:是,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
2.出示 前 5 个人的年龄和平均年龄,猜测第 6 个人的年龄。
课件出示:
师:猜猜第 6个人的年龄会比 12 ?
生:大,前面5个人的年龄都在平均数之下,那么第6个人的年龄应该在平均数之上。
师:说的真好!那么比12大一点点还是大得多?
生:大得多。如果第6个人的年龄不大得多的话,那就不够前面 5个人的年龄补到12岁了。
3.出示第6个人的年龄,进行数据分析。
师:你们感觉真不错,那究竟是几岁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
师:你们觉得在这里,平均数 12 还能很好地代表这 6 个人的年龄情况吗?
师:这两组数据中,你们觉得平均数 12 在哪组数据中更能反映多数人的年龄情况?更具有代表性?
生:左边的,因为左边的数据都在 12 岁左右,而右边第 6 个人的年龄和其他人差距特别大。
师:刚才我们通过仔细观察每个数据,比较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分析这两组数据的不同特征(板书:观察——比较——分析——发现),我们发现,像这样当数据之间差距不大时,平均数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更具有代表性。
师:那在右边这组数据中, 是哪个数据使 12 这个平均数不能很好地代表这 6 个人的年龄情况呢?
生:33。
师:前面 5 个人的年龄差距怎么样?
生:差距不大。
师:第 6 个人的年龄和他们相比,差距怎么样?
生:差距很大。
师:像这样在一组数据中与其他数据相比差距特别大的数,叫做极端数据。这里极端数据是哪个?
生:33。
师:因为受极端数据 33 的影响,导致 12 这个平均数在这里不能很好地代表这 6 个人的年龄情况。可见,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板书: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4.变换年龄,感受平均数的灵敏性。
师:如果把第 6 个人的年龄变一变,平均数会有变化吗?
生:会。
课件演示拉动第 6 个人的年龄,平均数会跟着变大变小。
师 : 如果变动其他人的年龄,平均数会有变化吗?
生:会。
师:看来,平均数真的很灵敏,会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灵敏性。
(板书:灵敏性)
师:看来,平均数真的很神奇,有时因为它具有代表性,所以用平均数来解决某些问题是合理的,比如 1.2 米免票线;但有时,又因为它的灵敏性,特别是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使平均数不能很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变得不那么具有代表性了。
师:那么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是怎么避免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的呢?我们来看下面这个问题。
三、探究去掉极端数据再计算平均数的合理性,积累处理数据的方法。
1.歌唱比赛。
课件出示 : 西安市“少年好声音”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师:从统计表中,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师:你认为谁的成绩较好?
生:我认为 1 号选手的成绩较好,因为他的成绩都在 92 分以上。
……
师:看来,要比较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光靠判断是不够的,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每一位选手的成绩?
生:用平均成绩来表示。
师: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呢?
生:先求出这组数据的和,然后用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学生独立计算)
师 : 谁来说一说他们 的平均成绩分别是多少?分别是第几名呢?
生1:1号选手的平均成绩是96分,他是第一名,2号选手的平均成绩是95分,他是第二名。3好选手的平均成绩是90分,他是第三名。
师: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生:有的评委可能打分太高或太低,出现极端数据会影响平均分。
生: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再求平均数更公平、合理,更 具有代表性了。
师:由于每个评委的欣赏角度不同,打出的分数有高有低,这是正常的。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 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这样处理数据可以避免或减少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使平均数更具有代表性,更能代表选手的实际水平。
师:现在请同学们 按照上面 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学生再次计算,然后汇报)
2.招聘广告:马小跳找工作。
课件出示:招聘广告
A公司因工作需要,招聘职员 1 名,待遇从优,员工月平均工资 3700 元。
B公司因工作需要,招聘职员 1 名,待遇从优,员工月平均工资 3500 元。
师:你们觉得小明的爸爸应该选哪家公司?课件出示:A 、 B 公司的内部工资结构表:
师: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师:你觉得哪一家公司的平均工资更能代表他们公司一般 员工 的工资水平?
生:B公司。
师:现在你有没有办法帮忙把 A 公司的 招聘广告上的这个平均工资改一改,免得大家在拿到工资时都有上当的感觉 ?
生:可以把总经理 、副经理的工资去掉,再算其他员工工资的平均数。
师:这个办法真好,请大家去算一算。(学生独立计算,汇报结果。)
师:刚才我们是站在员工的角度来分析这些员工的工资水平的,如果我们站在 招聘人也就是公司老板 的角度想要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应聘还是用哪个平均数比较好 为什么
3. 淘气调查了操场上做游戏的小朋友的年龄情况:7岁,7岁,7岁,8岁,8岁,8岁,9岁,9岁。
(1)计算这些小朋友的平均年龄。
(2)这时,老师也加入做游戏的队伍。他的年龄是45岁,估计并计算此时做游戏的人的平均年龄。说一说你对平均数的认识。
四、梳理总结,拓展认知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平均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据的世界里,在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进而发现数据背后的真相,为人们解决问题提供重要依据,使我们的决策更有科学性。
师:奖励一个故事《猜牛重,赢大奖》。
播放动画 : 1906 年的一天,英国科学家费朗西斯 伽尔顿在散步时,看到集市上正在举行“猜牛重,赢大奖”的比赛。好几百人在对一头肥壮公牛的体重下赌注,其中有些是屠户和农民,但更多的则是凑热闹的外行人,他们只不过是想碰碰运气罢了 ! 当竞猜奖品分发完毕,伽尔顿找了张纸,记下了所有竞猜者估计的重量,然后准备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伽尔顿想,这个平均重量与实际重量一定相差很远。因为,外行人占大多数,他们对牛的体重心中无数,猜的重量会很不靠谱。结果,他完全错了。事实上,牛的体重为1198磅,而猜测的平均体重为1197磅!
师:故事听完了,你有什么感受
生 ( 不约而同 ): 好奇怪。
师:奇怪什么
生:有些人猜得很小,有些人猜得很大,为什么会和真实的体重差不多呢 ( 学生自发鼓起 掌来。)
师:好问题!
师:其实生活中外行人占大多数,就会有人猜的太高或太低,这就会产生极端数据,为什么最后平均数却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更接近实际情况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课后 继续 思考,也许你对平均数还会有更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