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好的故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6好的故事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3 19:5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好的故事
——六年级上册第26课《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文本教学解读:
《好的故事》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教读课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描写了“昏沉的夜”里“我”所梦见的一幅交织着“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的生活图画。课文首先写昏沉的夜,接着写由记忆在恍惚中进入梦境,并对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进行了具体而生动的描绘,最后写“好的故事”破灭,又回到“昏沉的夜”。反映了美好希望与残酷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作者对“好的故事”的“真爱”,想要“追回、完成、留下”,也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赞美,当然,也有一些情感更在希望与绝望之外。从全文来看,作者仿佛是与自我对话,在讲一个并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以散文的形式,语言极其诗化,“一天云锦”“万颗奔星”“缕缕的胭脂水”等,色彩明丽,意境深远。各种境物的直接铺排,让语言自然朴素又错落有致,给人以极丰富的想象空间,满了声韵美和散文诗特有的节奏美。无论是文字的内容、内蕴还是形式,都是走近鲁迅的很好的通道。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走近鲁迅”,本课中要完成的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针对要点:落实语文要素如何避免概念化、标签式的讲解与机械训练。
教学理念:与文本本身相比,更充分考虑编者意图和学生起点,把难文教得适切一些。
教学目标:
1.识字学词:能在语境中,借助相关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关键句段,体会梦境的“好”。
3.能借助资料,体会文中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从而走近鲁迅。
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2.课前搜集资料,了解1925年前后的鲁迅。
教学过程:
一、远或近:“我与鲁迅”
1.出示老师照片:生日1981年9月26日
2.由我来跟大家讲鲁迅,有一种奇妙的缘份:出示鲁迅照片:1881年9月25日
交流:你觉得鲁迅离你远吗?
3.读课题。
【意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资料”的获取有很多种方式,生活中有太多信息都可以成为资料,比如,作为老师的我和鲁迅的生日正好有这样的奇妙相遇,可以作为资料一用。这里,以生活作资源,力求在一个自然的气氛中学习鲁迅。】
二、好或昏沉:故事与夜
(一)整体感知
1.预习检测:课文的结构图:哪些自然段写了“好的故事”。(完成结构图)
2.引导看结构图:
小结:“好的故事”起于“昏沉的夜”,碎于“昏沉的夜”。
3.去文中找找:“故事”出现了几次?“昏沉的夜”出现了几次?
小结:先生是要重点写“好的故事”
【意图:本文对于学生来说,阅读的难度很大,难在对于语言的具体理解。把整体感知的点放在结构,更直观,既是对于文本的整体把控,也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概括后再观察本文的结构,毫无疑问,写作的重心是在好的故事:除标题外,文中6次直接用到“故事”,2次用“昏沉的夜”,这样的信息抓取,只需要学生能观察到语言的形式层面即可,降低学习的难度,建立学习的信心,同时,对全文的对比学习也是一种铺垫。】
(二)品味故事之“好”
1.默读3-8自然段,充分感受故事的“好”和语言的“好”,哪一处描写让你觉得“最好”,勾划出来,写点批注。
2.交流:预设三个点,重点交流更宜于学生理解的“丰富的事物与音韵之错落”(分好详略)。
1)丰富的事物与音韵之错落: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
(引导读好:逗号的停顿——句中的分节停顿——边读边想象画面)
2)形色的变幻与动态之奇幻:随着每一打桨……在一瞬间……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引导读好:动的画面,加入自己的想象。如果朗读能力较强,可以尝试读好变化的“回环”<无穷尽>。)
3)奇妙的交织与色彩之明丽: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
(引导读好:各种各样的红——白云——碧水——青天。)
小结:
这些“好”,先生用三个词来形容:美丽、幽雅、有趣。配乐读,读出“好”。
【意图:鲁迅的文字极具音韵美,特别是这样清丽的文字,必须用读来感受,来表现,来交流。对于学生而言,会有些不甚理解的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只能用“读”来进行模糊的表现,利于培养语感与寻找到更适合的学习鲁迅的方式。先用配乐,意在先把学生快速地从上一个环节对于结构的理性思考中拉进到感性的语言品味中来。事实上,鲁迅本人也强调“读”的。】
三、希望或失望:鲁迅与故事
转折:再看结构图,引导质疑:让这好的故事起于昏沉又碎于昏沉,鲁迅先生想表达什么呢?
1.补充资料:课后阅读链接1
一个“昏沉的夜”里,作者于工作之余闭眼休息的刹那间,在蒙胧中看见一幅很美丽的生活的图画,其中“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这一幅美丽的生活图画也绝不是模糊的,而是十分清楚和真实的,它像记忆中的江南农村的美丽景色那样实在,像河岸美景倒映在澄碧的河水中那样分明……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选自冯雪峰的《论<野草>》
(提示:提取资料中的关键信息。)
1)小结:希望。
2)引导对比读:昏沉的夜与“希望”。
美好的梦境是昏沉的夜里显出的一丝希望之光。夜越昏沉,这美丽的梦境越闪亮。
师生完成对比读:
a部分: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b部分: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
2.引导思考:好的故事是希望的话,“昏沉的夜”又是什么呢?
1)补充资料:阅读链接2
作者憧憬于“美的人和美的事”,但现实是“昏沉的夜”,没有“美的人和美的事”,所以只能在梦中看见;醒来却“只见昏暗的灯光”,“何尝有一比碎影”。表现了作者的怅惘和失望,也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但作者最后还是坚信他看见了一篇好的故事,虽然在“昏沉的夜”。在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把美好的事物描绘得非常“美丽、幽雅、有趣”,艳绚多姿;表面是在描写风景,眷恋故乡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选自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提示:提取关键信息:怅惘、失望、矛盾……)
1)小结:是失望,是怅惘,是矛盾
2)再次品读: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品味其中鲁迅先生在“失望与怅惘”中对于希望的执着追求。
3.再聊鲁迅印象。
【意图:对于本文象征意义的理解是抽象的,如何化解呢?一是引入资料,资料的引入去概念化,作为一种辅助,读资料的方法区别于读文,抓取关键信息。二是“读”——用反复的对比读来突出作品中的种种对立,只意会,不言传。反复三次对比:正面,好的故事是什么,比出“希望”;反面,昏沉的夜是什么,比出“失望”与“怅惘”;追问,“我终爱这一篇好的故事”,问出“执着的追求”,以此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完成对于语言背后象征意义的理解。】
四、尾声或序言:我与鲁迅
1.引导:《好的故事》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是第十篇。在反复品读《野草》的23篇作品的时候,我发现:
资料补充《野草》:
第十二篇《死火》的开头是这样的: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
第十三篇《狗的驳诘》的开头是这样的: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
第十四篇《失掉的好地狱》的开头是这样的:我梦见自己躺在床上,在荒寒的野外,地狱的旁边。
第十五篇《墓碣文》的开头是这样的:我梦见自己正和墓碣对立,读着上面的刻辞。
第十六篇《颓败线的颤动》的开头是这样的:我梦见自己在做梦。
(课件标红“我梦见自己”,引导发现关键之处)
2.结语:钱理群语——读鲁迅,必读《野草》。
【意图:鲁迅先生的“深刻”,只有在他的作品中去品味,课的结束是阅读鲁迅的开始,去往更广阔的鲁迅的世界,认识更为个人化的、立体的鲁迅,为阅读《野草》埋下一颗种子。】
板书设计:
昏沉的夜————好的故事————昏沉的夜
怅惘 美丽 幽雅 有趣 失望
希望
执着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