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短文两篇 《陋室铭》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7 短文两篇 《陋室铭》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4 14:21:4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七年级下册语文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它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熠熠生辉。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短小精美,对偶工整,虚实相生,言志如诗,韵味如歌。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加入到朗读、分析、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2、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教学过程
一、 讲
讲故事导入并解题。(学生结合工具书,自己讲解有关刘禹锡的故事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文体等,教师适当补充。)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厢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屏幕显示对联)
  解题: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文体一般是用韵的。(引导学生找出文章韵脚。)
二、 读
1、朗读课文:要求注意节奏、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2、熟读课文:范读、自读、齐读、轮读等多种方式。
3、读懂课文:
a、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b、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c、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d、翻译全文。
学生自行对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读懂课文。在这过程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可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讨论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这一设计,在于训练学生运用工具书的能力,也有利于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生的自主阅读,交流合作,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符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不是强硬灌输,包办代替,但也不是不管不问不讲,而是发挥主导作用,适当点拨,提醒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句,如:“名”、“灵”、“上”、“入”、“鸿儒”、“白丁”、“丝竹”、“劳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屏幕显示重点词句及意思)。
三、品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个性化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
1、作者“德馨”表现在何处?怎样表现的?
(用文中的话回答)(苔---劳形)
(分析:德在何处:中国文人中“君子”所秉持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精神。馨在哪里: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运用比兴手法。)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发挥想象描述出来。
3、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人)
讲解:这里既有正面的描写,又有反面的描写;既有实写,又有虚写。正面描写的句子是:调素琴,阅金经,这是写实,表现了从容、恬淡的生活。反面描写的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虚写,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4、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商品经济的社会中,我们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表见解,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教师引导学生择善而从)。
四、悟
1、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
2、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
(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3、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照应了哪句?
(再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同时又照应了“惟吾德馨”一句,以古代圣贤自比。)(照应“惟吾德馨”)
4、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多媒体展示)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个性化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
五、写
拓展延伸:读先生美文,写我辈心声。
1、仿写:《 铭》
2、课堂交流。
结束语:同学们,一首《学生铭》送给你们,生活中我们不必因出身贫寒而自卑,也不必因居于豪宅而炫耀,只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就能拥有充实的人生!
《学生铭》: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斯是求学,唯苦唯勤。读书破万卷,求知凭悟性。谈笑添学问,思辨助长进。可以明事理,冶性情。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学海巧为舟,书山行捷径。吾辈云:“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