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第三单元 历史的现场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进阶二 单元主题任务探究
任务一 评说历史
01
任务二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02
任务三 学习史传(论)文的写作技巧
03
点击右图进入…
主
题
素
养
练
谢谢观看 THANK YOU!
W
浅仰芹
我仰
h
团结守纪勤学春?活动1 研读史传,感受爱国情怀
1.屈原与苏武都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者,请写出他们的生活时代和官职,并概括出他们的爱国事迹和爱国精神,填写下表。
爱国者 生活时代 官职 爱国事迹 爱国精神
屈原
苏武
[答案]
爱国者 生活时代 官职 爱国事迹 爱国精神
屈原 战国时期 左徒 ①改革弊政,振兴楚国②与危害国家的恶势力斗争③流放期间,始终忧国忧民,创作了大量诗篇来表达这种情怀 热爱祖国、人民,始终忧国忧民
苏武 汉武帝时期 中郎将 受尽威逼利诱,历尽千辛万苦,不肯投降匈奴,北海牧羊十九载,终回汉朝 维护国家尊严,严守民族气节
2.什么是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做无谓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谈一谈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苏武的忠诚不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之间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牺牲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始终保持民族气节,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来是对汉武帝的,实际上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所治理的国家。
(示例二)苏武的忠诚里面有一些愚忠的成分。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地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汉武帝肝脑涂地。汉武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汉武帝的恩情不能抵消对其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争取的权利也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
?活动2 研读史论,评论历史兴亡
3.《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这两篇史论,都是建立在盛衰兴亡的史实基础之上的。请结合课文,梳理出两文叙述的盛衰兴亡史实,填写下表。
(1)《过秦论》:秦之盛衰兴亡
过程 表现
盛(兴) 崛起 孝公 ⑤
① ②
③ ④
衰(亡) 灭亡 ⑥ ⑦
(2)《五代史伶官传序》:李存勖之盛衰兴亡
过程 表现
时间 年龄 事件
盛(兴) 908年 24岁 ① ④
913年 29岁 ②
923年 39岁 ③
衰(亡) 926年 42岁 ⑤ ⑥
[答案] (1)①发展 ②惠文、武、昭襄、孝文王、庄襄王 ③极盛 ④始皇 ⑤山河险固,信臣精卒,威震四海,百有余年 ⑥秦二世 ⑦一夫作难,天下响应,很快灭亡
(2)①继承父亲遗志 ②灭燕 ③灭梁,建立后唐 ④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⑤身死国灭 ⑥数十伶人困之,仓皇东出,不知所归,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4.同样是基于盛衰兴亡之史实,贾谊为什么将秦朝灭亡的原因认定为“仁义不施”?欧阳修又为什么认为后唐庄宗“身死国灭”是由于宠信伶人?请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秦统一天下,到楚汉相争,汉朝建立,经历了五百年战乱破坏,因而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为此,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民安方得维持汉王朝统治。《过秦论》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为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
②欧阳修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到衰的时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社会危机越来越令人不安。欧阳修等人针对当时的弊政,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然而他却因此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担心五代惨痛的历史重演。因此,欧阳修作《五代史伶官传序》,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的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希望宋朝统治者能够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以免出现国家败亡的后果。
5.《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两篇文章,分别探讨了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请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参考相关资料,谈一谈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过秦论》一文说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由此似乎可以推出秦得天下是比六国要仁义的。其实秦的残暴是一贯的,灭六国之时,它也不比六国更仁义。秦统一天下之时,仁义不是取胜的关键因素。那么,它灭亡的真实原因,也肯定不是不施行仁义。秦朝灭亡主要是它的不断扩张造成的。陈涉、项梁等起事之时,秦朝的百万大军正在远征,兵力周转不过来,这才使得起义队伍不断壮大。若秦朝军队没有远征,陈涉等刚起事时,力量极为弱小,是根本没有办法与秦朝军队相抗衡的。因此,秦朝灭亡主要是军事原因,而不是不施行仁义。
②《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将后唐庄宗李存勖身死国灭的原因归结为宠信伶人,诛杀功臣,“智勇多困于所溺”,最终身死国灭。从表面来看,李存勖确实死在自己宠幸的伶人手里,然而一个如日中天的王朝仅仅三年就由盛而衰迅速倾覆,并不只是“伶人乱政”这么简单。实际上,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为了“削藩”。庄宗为解决藩镇割据问题,采取了重用伶人宦官和新官僚的措施,让依附于皇权的伶人和宦官去藩镇给节度使当监军,甚至破格提拔两个伶人当刺史,分担和限制军队和功勋贵族的权力,直接削弱了节度使的权力。这一招恰恰触动了藩镇的根本利益,故而他们最终背叛了李存勖。所以,宠信伶人不是李存勖之死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是李存勖削藩导致的军队谋反。
?活动1 判断句梳理与探究
1.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句式标志词,思考一下如何辨识判断句。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虎狼之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自言本是京城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汉天子是我的长辈。(标志词是“也”)
(2)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标志词是“者……也”)
(3)秦国是像虎和狼一样凶猛的国家。(无标志词)
(4)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标志词是“也”)
(5)应立的是公子扶苏。(标志词是“乃”)
(6)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标志词是“为”)
(7)她说自己原是京城女子。(标志词是“是”)
判断方法:一是看外在语言标志,“者……也”“……也”“……者……”,以及副词“皆”“则”“乃”“必”“非”等。二是从特征入手,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天下所共传宝也”就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要求。
关于“是”字,它在文言文中一般作指示代词“这”讲,偶尔也作判断动词。例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是”作“这”讲,“也”才是判断标志词;“自言本是京城女”中的“是”就是一个判断动词。
牢记判断句类型的口诀:四种文言判断句,是为副词加者也,另有直接(意念)判断句。
?活动2 宾语前置句梳理与探究
2.指出下列宾语前置句的宾语,并将句子还原为正常语序。
(1)何以汝为见?(2)子卿尚复谁为乎?(3)客何为者?(4)沛公安在?(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微斯人,吾谁与归?(7)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8)是以君子远庖厨也。(9)一言以蔽之。(10)夫晋,何厌之有?(11)唯利是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何/汝。以何见汝为?(2)谁。子卿尚复为谁乎?(3)何。客为何者?(4)安。沛公在安?(5)之。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6)谁。微斯人,吾与谁归?(7)自。忌不信自,而复问其妾曰…… (8)是。以是君子远庖厨也。(9)一言。以一言蔽之。(10)何厌。夫晋,有何厌?(11)利。唯图利。
3.请结合上面的题目,归纳一下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的几种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如活动2T2的(5)(7)。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这其中又分两种类型:
a.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如活动2T2的(1)(2)(3)。
b.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如活动2T2的(1)(6)。
[注:(1)“何以汝为见”中有两处宾语前置,其中“何”是介词“以”的宾语,“汝”是动词“见”的宾语]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时宾语前置,如活动2T2的(10)(11)。
④用“自”作宾语,也常常前置,如活动2T2的(7)。今天我们常用的“自制”“自杀”“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都属于宾语前置,是从文言中继承而来的。
?活动3 被动句梳理与探究
4.指出下列被动句的标志词。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若属皆且为所虏 (4)而君幸于赵王 (5)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7)皆为陛下所成就 (8)智勇多困于所溺 (9)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见”表被动 (2)用“为”表被动 (3)用“为所”表被动 (4)用“于”表被动 (5)用“被”表被动 (6)用“见……于”表被动 (7)用“为……所”表被动 (8)用“于”表被动 (9)没有标志词,需要根据上下文意思进行判断
5.文言文中,“见”字可以表被动,但它也可以用在动词前,指动作的承受方,如“见谅”意为“原谅我”。请说出下列句子中“见”字的用法。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子无知,幸勿见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冀君实或见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被动。(2)表承受方,我。(3)表承受方,我。(4)表被动。
6.请结合上面两题,思考一下如何判断被动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判断被动句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被动句的标志词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为”“为……所……”或“……为所……”。
②“于”或“受……于……”。
③“见”或“见……于……”。
④“被”字。
(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被动意,所以单凭标志词判断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
(3)巧借“添”“变”二法。
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
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牢记被动句类型的口诀:三种文言被动句,为所见于被意念。
?探究1 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
1.《屈原列传》作为一篇传记,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如“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是叙述介绍《离骚》的内容;“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举类迩而见义远”评述了《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评传结合,既塑造了传主鲜明的个性特征,又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请你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描写你心目中的屈原,体现出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不少于20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逆流而上,一位老者在水一方。他那爬满皱纹的额头,那微微弓着的瘦弱身躯,那沉吟江边满脸的迷茫……
我忆起了,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他在江边徘徊着……突然,仰天长叹:“天啊!奈何你这般待我?圣上啊,你为何听信谗言,疏远我啊!天下之大,无人明吾心意也!”纵身一跃,投入了滚滚奔流的江水之中……
我欲哭无泪,欲助无能。只能对着江心,对着屈原呼喊道:“我懂!我真的懂!”
屈原为国为民捐躯,这份真挚强烈的感情铭记在后人的心中,永远不会忘记……小人当道,统治者无能。屈原满腔热血和报国之心,换来的却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悲哉!哀哉!
夹叙夹议“三要点”
(1)以记叙为基础。夹叙夹议的基础是记叙。因此,要在记叙中把事件的过程写清楚,把人物或场景写具体,为下文的议论做好充分的铺垫。
(2)以“议”为灵魂。议论,是夹叙夹议中的关键,是所叙事件、人物或场景的意义之所在。要在议论中揭示出事例的内涵,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3)灵活安排“叙”和“议”的位置。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边叙边议,还可以先议后叙。
?探究2 学习生动的细节描写
2.《苏武传》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这些细节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动人、高大的英雄形象,充分表现了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的爱国情操。
王昭君,一个柔弱的女子,却在国家危难之际甘愿牺牲自己,她为民族团结奉献了自己的全部。昭君出塞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汉匈两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关系。
在听到和亲的消息时,昭君内心肯定经历了艰难的选择和痛苦的挣扎。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恰当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个不少于200字的片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昏暗的灯光下,一只幼蛾一头栽在作响的灯焰上,发出“噼里啪啦”的爆鸣声。昭君拔下玉钗,挑弄灯芯,试图将蛾儿救出来。就在这时,传来和亲的消息!“啪”,玉钗落地,断为两截,昭君的手剧烈地颤抖着。宫廷的猜忌、冷落、倾轧、空虚像阴影死死揪住她的心,让她颤抖;异域的寂寞、无助、思乡却又像寒流时时侵袭她的心,让她感到颤栗。和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待嫁的少女举目无亲,戍边的将士浴血奋战,无辜的父兄沙场喋血,一幕幕,在昭君脑海里,频频跳动……处于生死边缘的蛾儿在跃动的火焰中狂乱地挣扎着,终于,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出火海。昭君痴痴地看着蛾儿,看着它越飞越远,飞出围墙,飞过茫茫草原,飞向遥远的大漠……
细节描写“三入手”
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好的细节描写能够使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增强内容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那么,如何在文章中成功地运用细节描写呢?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细节描写必须典型真实。所谓真实,是指细节描写能够精确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的特征。所谓典型,是指描写的细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通过个别的、细小的事物,反映一般与全貌,由现象揭示本质。
(2)精心锤炼词语。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
(3)巧妙运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主题素养练(三)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所著述意。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固又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①,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②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彪、固讥迁,以为是非颇谬于圣人。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呜呼,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
(节选自《后汉书·班固传》)
【注】 ①抑抗:缩小与夸张。②亹(wěi)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B.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C.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D.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D [“潜精积思二十余年”指班固潜心研究二十多年,语意完整,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当世”指当世的人,“重”作“当世”的谓语,与“其书”构成动宾结构,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故选D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作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B.本纪:古代纪传体史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是写帝王传记,按帝王纪年的顺序记事。放在史书的最前面。
C.宾客:古代同宗族出身的或投靠依附贵族、官僚并为其效命的门客,在本文中指窦氏的族人。
D.论:附在史传后面的评语,多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有时也是作者的讽喻或感慨。
C [C项,“同宗族出身”“指窦氏的族人”错。“宾客”指对依附世家豪族的人的称谓或官名,不包括古代同宗族出身的人。原文“及窦氏宾客皆逮考”,意思是“等到窦氏门客都被逮捕拷问之时”,这里的“宾客”指门客,并非窦氏的族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固聪颖多才,年轻有为。他九岁时就能写文章、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不拘泥于一家学说;刚成年就向刘苍荐才并被采纳。
B.班固历经磨难,矢志修史。他因被人举报私修国史而遭牢狱之灾;被班超澄清冤情营救后,又被皇帝派到校书部继续著书。
C.班固潜心著述,享誉当世。他追溯记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写他们的本纪,人们称赞他与司马迁都有优秀的史官的才能。
D.班固治家无方,受牵连被害。班固疏于管教家人,因奴仆醉酒冒犯种兢而被其怀恨在心,后来遭到种兢挟私报复,死在狱中。
C [C项,“他追溯记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写他们的本纪”张冠李戴,根据原文“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可知,“追溯记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写他们的本纪”是当时的“史臣”的做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所著述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会南匈奴掩破北庭,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为……所……:表被动。诣:到。具:详细。(2)会:适逢。掩破:攻破。引:带领。坐:获罪。
[答案] (1)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郡吏拷问,而他自己不能申辩清楚,便疾驰赶到朝廷上书,详细说明班固著书的意图。
(2)适逢南匈奴攻破北匈奴所在地,班固听说他们发生内乱,便带领骑兵返回。等到窦宪败亡后,班固首先获罪被免官。
5.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概括《汉书》的优点和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可概括出“补录缺失,对前代历史进行了详细记录”;根据“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可概括出“极有文采,叙事详尽又有条理”;根据“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可概括出“缺少正确的评价标准,轻视仁义和气节”。
[答案] 优点:①补录缺失,对前代历史进行了详细记录;②极有文采,叙事详尽又有条理。不足:缺少正确的评价标准,轻视仁义和气节。
【参考译文】
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写文章,背诵诗和赋,长大后,就博览并贯通书籍。他所掌握的学问不是向某一家某一人学的,不拘泥于章节字句的解释,掌握文章大意就行了。永平初年,东平王刘苍凭借天子至亲的身份担任骠骑将军的职务辅佐朝政,广纳贤才,延请英雄。当时班固才二十岁,上书游说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等人,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父亲班彪去世后,班固回到故乡。班固因为班彪续写的前代历史不详细,就专心钻研,想完成班彪的事业。不久有人给显宗上书,举报班固私自修改撰写国史,天子下诏书给班固所在郡的郡守,将班固逮捕拘囚到京兆狱中,将他家中的书籍全部取走。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郡吏拷问,而他自己不能申辩清楚,便疾驰赶到朝廷上书,详细说明班固著书的意图。显宗认为他很有奇才,下诏让他到校书部,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同完成《世祖本纪》。(班固)晋升为郎。班固又创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进献给皇帝。皇帝于是又让他继续完成以前所撰写的书。班固认为汉朝承继尧的气运,以此建立帝王功业,直至六代,史官便追述他们的功劳和恩德,私下里创作本纪,编写在百王的末尾,排在秦始皇、项羽之列,太初之后,空缺没有记录,班固因而试探着撰写前记,汇集听说的内容,把这些编为《汉书》。班固自永平中开始接受诏令,专心钻研二十多年,至建初年间才完成。当时的人非常重视他的书,学者们没有不朗读背诵它的。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任命班固为中护军,参与军务。北单于听说汉军出动,派遣使者到居延塞,想遵循呼韩邪从前和亲的做法,朝见天子,请派大使。窦宪上书派遣班固代行中郎将事,率领数百名骑兵与匈奴使者一起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适逢南匈奴攻破北匈奴所在地,班固听说他们发生内乱,便带领骑兵返回。等到窦宪败亡后,班固首先获罪被免官。班固不教导他的儿子们,他的儿子们多不遵守法度,官吏和百姓以之为苦。当初,洛阳令种兢曾经出行,班固的奴仆冒犯种兢的车马,差役捶击呵斥奴仆,奴仆醉酒谩骂,种兢大怒,(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怀恨在心。等到窦氏门客都被逮捕拷问之时,种兢趁此机会逮捕拘囚了班固,班固最终死在狱中。时年六十一岁。天子下诏谴责种兢,用主谋的官吏来抵罪。
评论说:司马迁、班固父子,他们所写的史书著作,重要的旨义都清楚明白。评论的人都称他们有优秀的史官的才能。司马迁文辞简洁、恳切而叙事准确,班固文辞丰富而叙事详尽。就像班固叙述事情,不毁誉过当,不缩小夸张,丰富而不杂乱,详细而有条理,使人读起来不知疲倦,他能够成名也是理所当然的啊。班彪、班固讽刺司马迁,认为他的是非认识有悖于圣人。但是他们的论议常常摈斥为坚守气节而死的人,否定公正刚直的行为,而不叙述杀身成仁这样具有美德的事,就显得有些轻视仁义过分鄙薄守节之人了。班固感伤司马迁见多识广、博闻多识,却不能凭借智慧避免被处以最残酷的刑罚;然而班固自己也身受杀戮,他的智慧可以说比得上司马迁却依然不能自保。唉,这就是古人对眼睛看不到睫毛而发表议论的原因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一)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以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生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岖②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选自《说苑》,有删改)
(二)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选自《史记·南越列传》,有删改)
【注】 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②踦岖:同“崎岖”。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二个“王”是名词作动词,在南越称王,故与“南越”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闻”的宾语是“君王王南越”,不能断开;“天下诛暴逆”是“不助”的宾语,不能断开;“百姓新劳苦”是“怜”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C项。]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尉,秦设置的县一级的武官名称。
B.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
C.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
B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 “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错,这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是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没有体现“恭”。故选B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B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 “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错,根据原文“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意思是南越与汉王无法相比。而尉佗自己说“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说自己如果生在中原,也能建立汉王一样的丰功伟业,并没有认为南越可以与中原抗衡。故选B项。]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
(2)我没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
10.陆贾在劝说尉佗时,摆出了哪几个方面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尉佗本是中原人,宗族及祖先坟墓仍在中原。②大汉天子有上天辅佐,成就帝业是大势所趋。③汉朝爱惜百姓,不想再动用武力。
【参考译文】
(一)
陆贾跟随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 (所以)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在高祖刚把中原平定的时候,尉佗平定了南越,于是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贾到了南越,尉佗梳着一撮椎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他。陆贾就此向尉佗说道:“您本是中原人,亲戚、兄弟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况且秦朝政治差失、混乱,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大汉天子听说你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你。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您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你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桀骜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你祖先的坟墓,诛灭你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你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尉佗听罢,于是立刻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 “我在蛮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太失礼节了。”接着,他又问陆贾: “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有德有才呢?”陆贾说道: “你似乎比他们强一点。”尉佗又问: “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贾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王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原。而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你的人数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你怎么能同汉王相比呢!”尉佗听了哈哈大笑,说道:“我没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于是就非常喜欢陆贾,留下他和自己饮酒几个月。尉佗说:“南越人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的道理。”陆贾完成授予尉佗南越王封号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朝的管制约束。陆贾还朝之后,把以上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
(二)
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六国,统一天下。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任嚣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他代行南海郡的职务。任嚣死后,赵佗趁此机会逐渐用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被消灭后,赵佗就攻击并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已经平定了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汉高祖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汉高帝十一年,派遣陆贾去南越,赐予赵佗南越王的称号。主题素养练(三)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所著述意。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固又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①,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②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彪、固讥迁,以为是非颇谬于圣人。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呜呼,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
(节选自《后汉书·班固传》)
【注】 ①抑抗:缩小与夸张。②亹(wěi)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B.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C.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D.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作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B.本纪:古代纪传体史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是写帝王传记,按帝王纪年的顺序记事。放在史书的最前面。
C.宾客:古代同宗族出身的或投靠依附贵族、官僚并为其效命的门客,在本文中指窦氏的族人。
D.论:附在史传后面的评语,多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有时也是作者的讽喻或感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固聪颖多才,年轻有为。他九岁时就能写文章、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不拘泥于一家学说;刚成年就向刘苍荐才并被采纳。
B.班固历经磨难,矢志修史。他因被人举报私修国史而遭牢狱之灾;被班超澄清冤情营救后,又被皇帝派到校书部继续著书。
C.班固潜心著述,享誉当世。他追溯记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写他们的本纪,人们称赞他与司马迁都有优秀的史官的才能。
D.班固治家无方,受牵连被害。班固疏于管教家人,因奴仆醉酒冒犯种兢而被其怀恨在心,后来遭到种兢挟私报复,死在狱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所著述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会南匈奴掩破北庭,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概括《汉书》的优点和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一)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以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生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岖②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选自《说苑》,有删改)
(二)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选自《史记·南越列传》,有删改)
【注】 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②踦岖:同“崎岖”。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尉,秦设置的县一级的武官名称。
B.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
C.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陆贾在劝说尉佗时,摆出了哪几个方面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