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8张PPT)
第三单元 历史的现场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进阶一 教材单元文本学习
第10课 *苏武传
预习任务单
01
文意理解
文白对译
知识梳理
资料链接
介绍苏武的简历、汉朝与匈奴交往的背景,以及
苏武出使的情况。
缑王和虞常等在匈奴谋反,苏武的副使张胜参与其事。
虞常等在匈奴谋归汉失败,导致了苏武以后面临
的激烈斗争。
卫律因张胜参与虞常谋反召苏武受辞,苏武引刀
自刺,自杀未成,张胜被捕。
苏武伤愈,单于借机审虞常招降苏武。但苏武既
不为卫律的刀剑所动,也不理会卫律以财富、权力为诱饵的引诱。
苏武终不肯降,单于先把他囚禁在大窖里,后又
迁到北海无人处,在饮食断绝的艰苦环境里,他仍然不忘自己的使
命和身份,后来,於靬王器重他,给其衣食、马畜、服匿、穹庐,
但於靬王死后,丁灵人盗其牛羊,使苏武又陷于困境。
李陵劝降,苏武大义凛然,决不投降。
苏武不为所动,以死坚拒。
昭帝即位,匈奴与汉和好。
苏武不辱使命,终于出使归来。
栽培,提拔。
确实活着。
指财物。
拿着。
对去世的委婉说法。
指年纪。
汉朝的天子是我的长辈。
要见你干什么?
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被侮辱后才死。
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匈奴)护送留在
汉朝的匈奴使者。
适逢匈奴国内的缑王与原长水校尉虞常等人密谋反叛。
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
使苏武背朝上卧在燃火的坑上。
在异族那里做俘虏。
匈奴把他当作神人。
让他放牧公羊。
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鉴赏活动单
02
点击右图进入…
文
本
对
应
练
谢谢观看 THANK YOU!1.了解班固及《汉书》,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分析苏武的形象特点,感悟苏武的人格魅力,学习其忠贞不屈的气节。3.学习并运用细节描写等手法。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擎一支旄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洒一路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第1段)武,字子卿。少以(凭借)父任,兄弟并(都)为郎。稍(渐渐)迁(升迁,升任)至栘中厩监。时(当时)汉连(连续,多次)伐胡,数(屡次)通使(互派使者)相窥观(窥探观察)。匈奴留(扣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十几批)。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相抵)。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对长辈的尊称)行( 辈)也。”尽归(使……回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赞许)其义(做事合乎情理),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趁着,乘便)厚赂(赠送礼物)单于,答(回报)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募(招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备办)币(财物)遗单于;单于益(渐渐)骄,非汉所望也。
请概括段意:介绍苏武的简历、汉朝与匈奴交往的背景,以及苏武出使的情况。
(第2段)方(正要)欲发(派遣)使送武等,会(适逢)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陷入而不能脱身)胡中。及卫律所将(率领)降者,阴(暗地里)相与(一起)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一向)与副张胜相知(相熟识,有交情),私(私下)候(拜访)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希望)蒙(蒙受、得到)其赏赐。”张胜许(答应)之,以货物(财物)与常。
请概括段意:缑王和虞常等在匈奴谋反,苏武的副使张胜参与其事。
(第3段)后月余,单于出猎,独(只有)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动,动手),其一人夜亡(逃跑),告(告发)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指被活捉)。单于使卫律治(审理)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暴露、泄露),以状(情状、情况)语(告诉)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牵连)我,见犯(指受到侮辱)乃死,重(更加)负(对不起)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牵扯)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假使)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使动用法,使……投降)之。”
请概括段意:虞常等在匈奴谋归汉失败,导致了苏武以后面临的激烈斗争。
(第4段)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听取供词)。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即使)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骑马)召医。凿地为坎(坑),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同“搯”,叩击,拍打。一说当作“焰”,熏)其背以出血。武气绝(断绝),半日复息(呼吸)。惠等哭,舆(车,这里用作动词,用车载送)归营。单于壮(意动用法,认为……豪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问候)武,而收系(逮捕监禁)张胜。
请概括段意:卫律因张胜参与虞常谋反召苏武受辞,苏武引刀自刺,自杀未成,张胜被捕。
(第5段)武益(渐渐)愈,单于使使(派使者)晓(通知)武,会(会同)论(判罪)虞常,欲因(趁着)此时(机会,时机)降(使……投降)武。剑(用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判处)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相连坐(治罪)]。”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比画)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这样)。空以身膏(滋润)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通过)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即使)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同“叛”,背叛)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使……相斗)两主,观祸败。若(你)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请概括段意:苏武伤愈,单于借机审虞常招降苏武。但苏武既不为卫律的刀剑所动,也不理会卫律以财富、权力为诱饵的引诱。
(第6段)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更加)欲降(使……投降)之。乃幽(囚禁)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动词,下)雪,武卧啮雪,与旃(同“毡”,毛织的毡毯)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公羊 ),羝乳(生子)乃得归。别(分开、离析)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官府发给的粮食)不至,掘野鼠去(同“弆”,收藏)草实(野生果实)而食之。杖(执、拄)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结网)纺缴,檠[矫正弓弩的工具,这里用作动词,用檠矫正(弓弩)]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困顿)。
请概括段意:苏武终不肯降,单于先把他囚禁在大窖里,后又迁到北海无人处,在饮食断绝的艰苦环境里,他仍然不忘自己的使命和身份,后来,於靬王器重他,给其衣食、马畜、服匿、穹庐,但於靬王死后,丁灵人盗其牛羊,使苏武又陷于困境。
(第7段)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第二年),陵降,不敢求(访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一向关系很好),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白白地)自苦亡(同“无”,没有)人之地,信义安所见(同“现”,显示)乎?前长君(指苏武的大哥苏嘉)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宫殿的台阶,说指门与屏(今所谓照壁)之间的通道],触柱折辕,劾(判决)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祀)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对去世的委婉说法),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改嫁)矣。独有女弟(妹妹)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精神恍惚的样子)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关押)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年纪)高,法令亡常(没有定规),大臣亡罪夷灭(诛灭,这里指全家杀尽)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栽培,提拔),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亲近之臣),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即使)蒙(受)斧钺汤镬,诚(的确)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请概括段意:李陵劝降,苏武大义凛然,决不投降。
(第8段)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一定)听陵言!”武曰:“自分(料想,断定)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尽,结束)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极,最)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达)于天!”因泣下沾衿(沾湿了衣襟),与武决(同“诀”,辞别、告别)去。……
请概括段意:苏武不为所动,以死坚拒。
(第9段)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寻求)武等,匈奴诡言(欺骗说)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完全、详尽)自陈道(陈述说明)。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依照)惠语以让(责备)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道歉)汉使曰:“武等实在(确实活着)。”……
请概括段意:昭帝即位,匈奴与汉和好。
(第10段)单于召会(会见)武官属,前以(同“已”,已经)降及物故(死亡),凡(共)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在……的时候)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等到)还,须发尽白。
请概括段意:苏武不辱使命,终于出使归来。
任用。依汉朝制度,凡职位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
举子弟一人做郎官。苏武的父亲苏建曾为代郡太守,
以功封平陵侯,所以苏武享有这种待遇。兄弟并为
郎: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官。兄弟,指苏武的
哥哥苏嘉和弟弟苏贤。郎,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
从官。稍:渐渐。栘(yí)中:厩名。连伐胡:接连讨伐
行:辈。嘉其义: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中郎将:
官名。持节:手拿旄节。节,旄(máo)节,以竹为杆,
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赂:赠送礼物。
假吏: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官。募士斥候:招募士卒和侦
事:审理这个案件。恐前语发:担心以前(与虞常)的谈话泄漏。
见犯乃死: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见,表示被动,相
大臣及其眷属的处所。何以过陵:(不肯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
(当时的)我?春秋高:年纪老。春秋,指年龄。法令亡常:法令
一、辨识通假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同“毡”,毛织的毡毯)
3.去草实而食之(“去”同“弆”,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同“无”)
5.与武决去(“决”同“诀”,辞别、告别)
6.前以降及物故(“以”同“已”)
二、一词多义
1.会
2.当
3.使
4.及
5.始
6.发
7.因
8.以
三、词类活用
1.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名词作状语,向上)
2.得夜见汉使(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天雨雪,武卧啮雪(名词作动词,下)
4.羝乳乃得归(名词作动词,生子)
5.杖汉节牧羊(名词作动词,执、拄)
6.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名词作动词,祭祀)
7.惠等哭,舆归营(名词作动词,用车载送)
8.因泣下沾衿(动词作名词,眼泪)
9.欲因此时降武(使动用法,使……投降)
10.反欲斗两主(使动用法,使……争斗)
11.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使动用法,屈,使……受屈;辱,使……受辱)
12.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动用法,使……回去)
13.兄弟亲近(形容词作名词,亲近的人)
14.空以身膏草野(使动用法,使……滋润肥美)
15.何久自苦如此(使动用法,使……受苦)
16.单于壮其节(意动用法,认为……豪壮)
17.诚甘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
四、古今异义
1.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栽培,提拔。
今义:①事业上的成绩;②完成(多指事业)。
2.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活着。
今义:①形容词,诚实,不虚假;②副词,的确;③副词,其实。
3.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古义:指财物。
今义:供出售的物品。
4.卧起操持
古义:拿着。
今义:料理;筹划。
5.太夫人已不幸
古义:对去世的委婉说法。
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的。
6.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指年纪。
今义:春季和秋季。
五、文言句式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句)
译文:汉朝的天子是我的长辈。
2.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
译文:要见你干什么?
3.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
译文: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4.见犯乃死。(被动句)
译文:被侮辱后才死。
5.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
译文: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匈奴)护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
6.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
译文:适逢匈奴国内的缑王与原长水校尉虞常等人密谋反叛。
7.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
译文: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
8.覆武其上。(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译文:使苏武背朝上卧在燃火的坑上。
9.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
译文:在异族那里做俘虏。
10.匈奴以为神。(省略句)
译文:匈奴把他当作神人。
11.使牧羝。(省略句)
译文:让他放牧公羊。
1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被动句)
译文: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断代史的创始人——班固
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班固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班固始得获释,被任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初以来,匈奴领袖冒顿单于不断南下。汉高祖刘邦率部亲征,却在公元前200年被匈奴在白登围困七天七夜。直到汉武帝凭借雄厚的国力,多次对匈奴用兵,经过几次大战役(汉武帝对匈奴的讨伐战争,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分别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力量减弱,才解除了汉朝北方农业地区所受到的威胁。由于汉朝国力强盛,早先的和亲政策改为恩威兼施,遂互派使者以示亲善之举,在表面修好的背后,其实质是乘机窥探对方的虚实,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被扣留。《苏武传》就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后被扣留的主要情况。
[情境活动]
背景资料中提到汉朝由于国力的强盛,改变了原先的和亲政策。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现象,你是否了解“和亲”的有关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和亲,也叫“和戎”“和番”,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者外国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和亲作为历朝民族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历史发展有着或隐或显的影响。和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清代,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数不等、缘由各异的和亲。
《汉书》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共100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229年间史事。《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人们历来将《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本文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面对威逼利诱而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这一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颂扬了苏武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表现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气节。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答案] ①卫律劝降 ②李陵劝降 ③匈汉和亲
任务探究一 感悟苏武的精神品质
[任务导引]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一首曲调古朴闻之令人落泪的歌曲,唱出了苏武的忠贞。但要想真正读懂苏武身上的坚贞不渝,就必须了解苏武是怎样走出种种人生困境的。
[任务设计]
1.苏武痊愈后,单于却并没有打算放苏武归汉。当时苏武面临的困境有哪些?又是如何走出这些困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诱惑困境。单于想招降苏武,首先派出了汉降臣卫律前来劝降。卫律劝说苏武只要投降,阶下囚就可以一跃而成为匈奴王,可以拥众数万,马畜弥山,极尽富贵荣华,但苏武依然没有答应,苏武抵制住了匈奴人的诱惑。②生存困境。单于先“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后又“徙武北海上无人处”“廪食不至”,企图使苏武屈服。但苏武却顽强地活了下来,你将我“置大窖中,绝不饮食”,我就“啮雪,与旃毛并咽之”;你将我“徙北海上无人处”“廪食不至”,我就“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③情感困境。李陵归降匈奴“久之”,单于派出了李陵前来劝降苏武。李陵从二人过去的情谊谈起,到现在苏武的处境,再到假使苏武回国后茫茫未知的结果,可以说李陵都替苏武想到了,不可谓不全,不可谓不细,试图以情感来软化苏武。但苏武却不为所动。李陵不死心,想再次劝说苏武时,苏武却说“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一个“王”字,从情感上拉开了与李陵的距离;一个“死”字,表明了自己誓死不降的决心。④心灵困境。对于苏武而言,高官诱惑可以抵制,生存困难可以克服,情感软化可以不为所动,但苏武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心灵困境——孤独、绝望、寂寞、无助……受不了孤独,忍不了绝望,耐不了寂寞,抗不了无助,是人类的通病。但苏武却毅然决然地忍受着心灵的煎熬,持节牧羊,终于等到了归汉的那一天。
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曾两度自杀,为什么后来又想方设法地要活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苏武在胡地把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斗争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①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他选择了自杀,以避免受审。②匈奴知道威吓、利诱已无法征服苏武,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因此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后来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的处境中坚强地活下去,并且不辱使命,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发生着变化。
任务探究二 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
[任务导引]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对于写人叙事类文章而言,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感情的重要方法,我们可通过人物传记《苏武传》学习体会。
[任务设计]
3.试举一例说明班固是如何浓墨重彩地写好“苏武自刺”这一典型场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苏武自刺”场面描写,其细节描写精彩至极:“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听取供词)”,苏武不愿“屈节辱命”,“引佩刀自刺”;苏武被置于地坎煴火之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这些描写使情节紧张,充满悲壮色彩,而精彩的细节描写又真实地映衬出苏武形象。面对苏武自刺,周围的人又有着不同的反应:“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4.结合文中其他的细节描写,谈谈作者是如何借助细节描写塑造苏武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面对卫律“复举剑拟之”,苏武岿然不动,这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面对卫律絮絮叨叨的劝降,苏武默然不应,这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贞!牧羊北海上,“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落尽了节旄,却溢满了忠心!收尾处,作者饱含叹惋、钦佩、欣慰之情写道:“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白尽了须发,却坚守了气节,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这些鲜明感人的细节,使苏武的形象一次次丰满,一步步升华。文本对应练(十五)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抵押
B.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论:商讨
C.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穷厄:困顿
D.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栽培,提拔
B [B项,“论”应为“判罪”的意思。]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D [D项,连词,即使。A项,第一个“以”,介词,意为“凭借”,第二个“以”,介词,意为“把”;B项,第一个连词,意为“于是,就……”,第二个副词,意为“才”;C项,第一个为音节助词,无实义,第二个为代词,“他们”。]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欲因此时降武
A.空以身膏草野 B.反欲斗两主
C.单于壮其节 D.杖汉节牧羊
B [B项和例句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A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滋润肥美”;C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豪壮”;D项,名词用作动词,译为“执、拄”。]
4.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汉亦留之以相当 B.且陛下春秋高
C.卧起操持 D.单于募降者赦罪
D [A项,古义:相抵。今义:①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②适宜,合适;③表示程度高。B项,古义:年纪。今义:春季和秋季。C项,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D项:古今义均指赦免罪罚。]
5.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子卿尚复谁为乎?
C.何以复加?
D.信义安所见乎?
A [A项是定语后置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李陵传
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诏陵:“以九月发。”
陵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陵引士出营外为陈,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
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B.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C.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D.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C [“召陵”和“欲使为贰师将辎重”两句主语为皇上,中间应断开,排除A、D两项;“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是一个判断句,且“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不能再断开,排除B项。故选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尉,秦汉时重要的中高级武官,职位次于将军。《陈涉世家》中“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也表明吴广的职位次于陈涉。
B.胡,这里指中原以北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C.天汉,和下文的“元平”一样,指年号。在位之君或即位新君改换年号称建元,用新年号的第一年称元年。
D.单于,匈奴称其最高首领为“撑犁孤涂单于”,并以其名为国号。单于,是汉译的简称。
C [“在位之君或即位新君改换年号称建元”错误,王朝初立时颁布年号则称为建元,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称为改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他向汉武帝提出率领五千步兵出征,牵制单于的兵力,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B.李陵非常勇猛,面对三万强敌,毫不胆怯,杀死很多敌人。单于又召集八万骑兵,李陵愈战愈勇,匈奴一时难以取胜。
C.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全军突围,韩延年战死,李陵被迫投降,四百多人逃回塞内。
D.听说李陵投降,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只有司马迁高度评价他;而汉武帝则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将司马迁下狱施腐刑。
C [“李陵在夜里率全军突围”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分析可知,李陵仅率十几人突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复:又。(2)提:率领。抑:压制(搏杀)。转斗:转战。虽:即使。
[答案] (1)李陵军队一天战斗几十回合,又杀伤两千多敌人。
(2)(李陵)率领不满五千步兵,搏杀几万军队,转战千里,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5.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什么还极力为李陵说情辩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主要信息在最后一段,应结合前面的具体内容把要点补充完整。从“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一句,联系第一段李陵请兵的原因,可以概括出要点①;从“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联系第2、3两段的战绩及失败的原因,可以概括出要点②;从“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可以概括出要点③。
[答案] ①李陵出师远征,主要意图是分化匈奴兵的实力,不让匈奴专心对付李广利;②李陵军队寡不敌众,没有援兵,兵败而降,但他的战绩也足以显扬天下;③李陵投降,应该是想寻找恰当的机会报效汉朝。
【参考译文】
李陵字少卿,被授为骑都尉,带领五千精兵,在酒泉、张掖教习箭术以防卫匈奴。天汉二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在天山攻击右贤王。(武帝)召见李陵,想让他为李广利的军队运送粮草。李陵向武帝叩头请求说:“我所率领的人都是荆楚勇士、奇才、剑客,力气(大到)能掐住老虎,射箭必中,希望能自成一军,来分散单于兵力。”武帝说:“没有马匹拨给你。”李陵答道:“我愿意以少击多,用五千步兵进入单于王庭。”(武帝)传诏李陵:“在九月发兵。”
李陵率领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到达浚稽山,和单于相遇,约三万匈奴骑兵包围李陵军队。军队驻扎在两山之间,李陵领兵冲出营垒摆开队伍,下令说:“听到击鼓声就进攻,听到鸣金就收兵。”匈奴见汉军人少,径直向前扑向汉军营垒。李陵搏战出击,千箭齐发,(敌兵)中箭倒下。匈奴军败退上山,汉军追击,杀敌几千人。单于大惊,召集八万多骑兵一起围攻李陵。李陵向南且战且退,南行几天,抵达山谷中。连日苦战,很多士卒中箭受伤,三处受伤者便用车载,两处受伤者驾车,一处受伤者坚持战斗。
第二天再战,斩杀三千多敌人。单于命令他的儿子率骑兵向李陵发起攻击。李陵的军队在树林间步行与匈奴骑兵拼杀,又杀敌几千人,趁机连发弩箭射单于,单于下山逃跑。李陵军队一天战斗几十回合,又杀伤两千多敌人。匈奴军队不能取胜,准备撤走,恰逢李陵军中的军候管敢被校尉凌辱,逃出投降了匈奴,详细地说出“李陵的军队没有后援,弓箭将要用完”。单于非常高兴,让军队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汉军向南行走,士兵还剩三千多人,空手斩断车轮辐条当武器,军吏们拿着短刀,抵达山下进入狭谷。单于的军队挡住了他们的退路,(单于军队)顺着山势滚下石块,很多士兵被砸死,不能前行。黄昏后,李陵叹息说:“我不战死,不是壮士。再能有几十支箭,就能逃脱。如今没有武器再战,不如分散开,或许还有逃回去报告皇上的人。”夜半时分,李陵与韩延年一同上马,十几名壮士跟随他们。几千匈奴骑兵追赶,韩延年战死。李陵说:“我没有脸面去见陛下啊!”于是投降了。军人们四散逃命,逃回塞内的仅四百多人。
后来听说李陵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司马迁极力辩解说:“李陵常常奋不顾身以赴国家的危难。(李陵)率领不满五千步兵,搏杀几万军队,转战千里,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虽然深陷重围战败,但他打败敌人的战绩也足以显扬天下。他不死,应该是想寻找恰当的机会来报效朝廷。”武帝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把他下狱施以腐刑。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元平元年病死。文本对应练(十五)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抵押
B.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论:商讨
C.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穷厄:困顿
D.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栽培,提拔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欲因此时降武
A.空以身膏草野 B.反欲斗两主
C.单于壮其节 D.杖汉节牧羊
4.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汉亦留之以相当 B.且陛下春秋高
C.卧起操持 D.单于募降者赦罪
5.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子卿尚复谁为乎?
C.何以复加?
D.信义安所见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李陵传
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诏陵:“以九月发。”
陵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陵引士出营外为陈,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
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B.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C.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D.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尉,秦汉时重要的中高级武官,职位次于将军。《陈涉世家》中“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也表明吴广的职位次于陈涉。
B.胡,这里指中原以北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C.天汉,和下文的“元平”一样,指年号。在位之君或即位新君改换年号称建元,用新年号的第一年称元年。
D.单于,匈奴称其最高首领为“撑犁孤涂单于”,并以其名为国号。单于,是汉译的简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他向汉武帝提出率领五千步兵出征,牵制单于的兵力,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B.李陵非常勇猛,面对三万强敌,毫不胆怯,杀死很多敌人。单于又召集八万骑兵,李陵愈战愈勇,匈奴一时难以取胜。
C.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全军突围,韩延年战死,李陵被迫投降,四百多人逃回塞内。
D.听说李陵投降,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只有司马迁高度评价他;而汉武帝则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将司马迁下狱施腐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什么还极力为李陵说情辩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