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2单元 进阶1 第7课 包身工(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2单元 进阶1 第7课 包身工(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3 18:14:50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二单元 苦难与新生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进阶一 教材单元文本学习
第7课 包身工
预习任务单
01
语基构建
资料链接
盈利
营利
保障
保证
鉴赏活动单
02
点击右图进入…





谢谢观看 THANK YOU!
W
浅仰芹
我仰
h
团结守纪勤学春
猪粥鲷锋尧欧特部鲆契据

头蹒跚1.厘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2.体会文章在选材、组材方面的特点,学习点面结合及细节描写的写法。3.赏析文章语言,体会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在20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干的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也不能拥有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作者夏衍以纪实的文字预示了“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包身工制度必然覆灭的命运,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意义。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褴褛(lán lǚ)  谄媚(chǎn)  譬如(pì)
籼米(xiān) 搽粉(chá) 蹒跚(pán shān)
骷髅(kū lóu) 嘈杂(cáo) 蓬头(pénɡ)
隶属(lì) 锭壳(dìnɡ) 胆怯(qiè)
莴苣(wō) 虐待(nüè)
二、辨析下列词语,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营利·盈利
[辨词] 两者都有获得利润的意思。“营利”指通过某种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获得利润,以赚钱为目的,未必赚到钱。“盈利”指扣除成本,还赚到了钱,其手段是合法的。也写为“赢利”。
[运用] ①价值投资不能保证我们盈利,但价值投资给我们提供了走向真正成功的唯一机会。
②孤儿网,是专门从事孤残儿童和其他身处各种困境的儿童救助的非营利性网站。
2.保障·保证
[辨词] “保障”用来指“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如:保障人身安全。作名词时,富有形象色彩,指像屏障一样起保护作用的东西。如:安全是生产的保障。“保证”指“担保做到”,“确保既定的要求和标准,不打折扣”。如:保证完成任务。作名词时,指“作为担保的事物”。如:党的领导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运用] ①军民团结,众志成城,是国家安全的最佳保障。
②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填谬误。
三、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将错误的改正。
在包身工所有者——带工老板的立场来看,后面的两种当然是很不利了,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脱口而出地就爱上了欧打这办法。每逢端午重阳年头年尾,带工头总要对拿莫温们送礼,那时候他们总得谄(xiàn)媚地讲……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脱口而出”应为“不假思索”;“欧”应为“殴”;“谄”应读chǎn。
四、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这是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________。
A.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把它划成狭长的两块
B.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将它划成狭长的两块
C.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
D.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使它划成狭长的两块
C [承前应用被动句,与前面的主语相搭配。]
五、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温情,没有人道,没有热……没有法律,没有希望。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语序不当,应改为“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著名剧作家——夏衍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艺术剧社”,在戏剧界发起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并积极参与“左联”的筹建工作,成为我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夏衍的文学成就主要集中在话剧创作方面。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曾产生较大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作品有《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心防》和《法西斯细菌》等。
本文写于1935年,反映了“一·二八”战争以后到全民族抗战以前的国统区的黑暗。那时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民生活极为困苦。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度日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原因是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而资本家为了摆脱罢工的威胁,大量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文章是作者在纱厂工人的热心帮助下,深入工厂实地观察了三个月,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积极的作用。
[情境活动]
筛选下面文字中的信息,给“包身工”下定义,不超过40个字。
这样说着,咬着草根树皮的女孩子可不必说,就是她们的父母,也会怨恨自己没有跟去享福的福分了。于是,在预备好了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包身费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三年之内,由带工的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赚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包洋十元,人银两交,“恐后无凭,立此包身契据是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包身工是签署了“包身契”并预付三年包身费,由带工者供给住食、生死疾病一听天命的无偿劳动者。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的特点。因为它是“报告”,要求反映事实,所以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所以具有文学性。《包身工》就是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文章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线索,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既介绍了包身工的居住、饮食、劳动等情况,又对“芦柴棒”等典型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怒控诉,对包身工命运的深切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工头老板的无比愤恨。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包身工的来历 ②命运悲惨
任务探究一 分析文章的选材组材特点
[任务导引]
本文主线与副线交互发展,有机结合,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既有触目惊心的直观印象,又有深刻全面的历史认识。全文纵横交错,虚实相生,学习时要注意分析。
[任务设计]
1.这篇文章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本文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中间都有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比如写四点一刻被骂作“猪猡”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下姑娘是如何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②在介绍了四点半包身工们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价的机器”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进行了具体、详细的介绍。
2.这一篇报告文学的材料极为丰富,结构纵横交错,作者是如何构思谋篇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辑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②作者把具体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说明议论交织在一起,相互补充,层层推进。既从纵的方面展示出包身工们的悲惨生活境况,又从横的方面说明了包身工制度的发生、发展及后果;既揭露了中国封建势力的凶残本性,又控诉了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从而使作品主线突出,穿插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他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请结合文本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床、早餐、上工、放工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生病被打”“被泼冷水”“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小福子”遭到“拿莫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任务探究二 赏析文章的语言
[任务导引]
《包身工》作为报告文学的典范,通过精练的词语、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细节描写,塑造了包身工这一饱受摧残、深受剥削压迫的人物群像。作品一直以来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章的语言打动了每一个善良人的心,激起了每一个人的良知。学习时要注意赏析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任务设计]
4.赏析文章开头“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包身工们的住所比喻为蜂房,将她们的活动比喻为生物的蠕动,一方面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她们住宿条件的拥挤、恶劣,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她们社会地位的低下,没有了人的尊严。
5.文章第二段“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句话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②“芦柴棒”形象地勾画出了小女孩瘦弱的外形特征,表明了其受摧残、剥削之严重;而“猪猡”这一称呼更是对包身工们的侮辱,表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包身工当作人看待,写出包身工地位的低贱卑微。
6.“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候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两小时不做工作,赶不出一天该做的‘生活’,那么工资减少又会招致带工老板的殴打,也就是分内的事了。”其中加点的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句中加点的词语属于褒词贬用,是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②说明无论哪种惩罚方式,其残酷程度是一样的,只不过看上去比直接的殴打更省力,也不那么血腥罢了。表现了作者对带工老板的残酷无情的极大嘲讽和强烈的愤慨。文本对应练(十)
1.下列词语的写法及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夏衍(yán)   怜悯(mǐn)
荤腥 搽粉
B.揩油(kāi) 契约(qiè)
考绸 蠕动
C.骷髅(lǒu) 弄堂(nòng)
缜密 皮辊
D.游说(shuì) 籼米(xiān)
惺忪 栅栏
D [A项,“衍”应读“yǎn”。B项,“契”应读“qì”;“考绸”应为“拷绸”。C项,“髅”应读“lóu”;“弄”应读“lòng”。]
2.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关联词,依次是(  )
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________她们根本就没有“做”________“不做”的自由。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________在生病的时候,老板________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
A.因为  和   即使  也
B.所以 或者 虽然 还
C.因为 或者 虽然 也
D.所以 或者 即使 也
D [第一个横线处前后是前因后果,所以排除A、C两项,后两个横线处是假设关系,排除B项。故选D。]
3.下列句子中,引号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包身工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表示特定称谓)
B.“芦柴棒”实在不能挣扎着起来了。(表示强调)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表示讽刺或否定)
D.东洋婆会心地笑了:“这个小姑娘坏得很,懒惰!”(表示强调)
C [A项,表示强调。B项,表示特定称谓。D项,表示引用。]
4.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B.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D.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面色像死人一样地惨!
C [A、B、D三项都是比喻,C项是褒词贬用,属于反语用法。]
一、语言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的选择总是残酷而又无情的。几年前,《包身工》退出了中学课本的原因是因其“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导致的。在《包身工》被删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特别是在当下社会出现了种种________的事件。然而这些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因为黑企业老板有着________的权力致使工人在生死边缘徘徊挣扎,而是老板和工人之间缺少了人间的那种________,只靠赤裸裸的金钱来维系彼此的关系。以上种种事件的发生使得“包身工”这个词再一次让世人思考到它的新旧内涵,也使得《包身工》再一次在中学教材中“复活”。
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经典作品,凝固着岁月和人们的记忆,是不会淡出每一个有思想、有忧患意识的人的________的。《包身工》的文学价值并不是依靠入选教科书来彰显的,文学有自己固有的价值,其价值绝对不会因为其入选或撤出而受到质疑。一个民族的经典文化是促进社会进步、塑造民族灵魂、纯洁人们心灵的很好的精神资源,无论在什么时期,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都应当得到珍惜和保护。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罄竹难书  生杀予夺  真情  视线
B.令人发指 生杀予夺 温情 视野
C.罄竹难书 草菅人命 温情 视野
D.令人发指 草菅人命 真情 视线
B [令人发指:叫人头发都竖了起来,形容愤怒到极点。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形容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生杀予夺: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的大权。草菅人命:把人命看得和野草一样,指任意残杀人民。温情:温柔的感情,温和的态度。真情:真实的情况,真诚的心情或感情。视野:眼睛看到的空间范围,眼界。视线:用眼睛看东西时,眼睛和物体之间的假想直线;指注意力。]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包身工》退出了中学课本的原因是因其“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
B.《包身工》退出了中学课本的原因是其“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
C.《包身工》退出了中学课本,其原因是“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导致的。
D.《包身工》退出了中学课本,其原因是因其“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
B [原句句式杂糅,应去掉“因”“导致的”。]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对它的关注和热议并未消减,不少教育界人士一直呼吁《包身工》应回归课本
B.不少教育界人士一直呼吁《包身工》应回归课本,人们对它的关注和热议并未消减
C.《包身工》里描述的内容慢慢被人们忘记了,夏衍也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D.夏衍渐渐被人们遗忘了,《包身工》里描述的内容也慢慢被人们忘记了
A [B项,不合逻辑,应先写众人的反应,再写少数人的呼吁。C、D两项和选文表述的观点不相符。]
二、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端午节
振 鹏

“明天不准停工。”
这是端午节的前一天。在下午将要放工的时候,C厂一间机声隆隆的屋子外面,庄严的写字间的对面墙上——叫工人抬头发抖的布告处,张贴了这样一张新的布告。
拿着血汗去兑换工银的工人,经过了长时间劳作之后,面色都呈现着银灰如死的惨容,凝滞无光的双目更是冷涩不堪。在他们疲乏不支的躯体上,一个个都被棉花灰裹着,远看去就好像都穿了白花飞絮的花衣。悲鸣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后,这些流血冒汗的动物(在他们的生活状况上着想,根本就不能说是“人”)都陆续从花絮飞舞、浊气蒸发的车间(工人工作的地方)里面没精打采、很狼狈地走出。出了车间,在他们眼帘前首先呈现的,就是厂主方才新贴的赫赫布告,在“不准停工”的字样面前,放工的伴侣们都不知不觉地呆立着,一些受教育权在先天就被褫夺了的工人,张望了一回不觉就一致发出了“又是什么”的疑问,少数略微认得几个字的看后,即垂头丧气地发出了微微的叹息,从幽怨不平的叹息声中,可以听出“明天——不准停——工”的断句。一切看亲友、打牌、玩耍、休息的幻想和计划,都在这“明天——不准停——工”的断续声中化为轻烟——缥缈了而不可触摸了。
这些血汗被榨取了的工人,现在心坎里都起了异样的感触。他们失望而又沉默地经过管门的挨次严厉的搜索之后,各自回到自己的暗淡而又简陋,且不经风雨的贫民窟里去了。

“隆隆……”“隆……隆……隆……”常动不息的机器,仍旧不断地旋转着。
“呜——”早晨第一次的汽笛响了,提了饭篮,拿了衣包,一个个工人依然照例陆续走进那数千劳动者的总压榨机关内去拼滴血汗。
花絮依旧飞舞着,浊气依旧蒸发着,机器依旧转动着……这正是“不准停工”的“明天”——旧历端午节。
又是汽笛一声,上午十二时放工的信号悲鸣了。
车间里的机器不停地转动,花絮不停地飞舞,工人们在车轮转动花絮飞舞中,各自拿了饭篮,在机器旁的气管中吸取那黄色的带有强性锈质的蒸汽水,将饭泡热,用他们的午餐。花絮不时地落入碗内,随之就进了他们的口腔;纱头不时地断脱,饭碗便时常离开手而去从事工作。——这是每日的经常情形;不过在今天,各车间里都似乎呈出一种异样的哀怨、悲愤、沉闷、凄惨……的情景来。
沉默着……只有机器转动声……
一张字数较多的公告,又出现在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上了:
“王阿三、张小毛、李定国、胡小妹、余国祥、朱长富、卫炳生、刘阿桂、张翠芝等九人,不服命令,擅自停工,着即开除,以警将来,此布。”
第三次汽笛呜咽了,工人们机械似的又走出车间,拥挤到黑牌子旁边张望。
只有“唉……唉……”“王阿三、张小毛……开除了”“开除了九个”的低微的感叹声息,在死的沉默中颤动着……
一切依然继续着——飞絮的白花,出门时严密的搜索,疲乏躯体的挣扎……
(原载于1926年6月《中国青年》,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厂主方才新贴的赫赫布告”中的“赫赫”写出了布告的显眼,布告一下子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令人惊讶。
B.“一些受教育权在先天就被褫夺了的工人”中的“褫夺”表明工人的受教育权已被贫困的生活强力剥夺了,也暗示作者能接受教育的幸运。
C.“缥缈了而不可触摸了”中的“缥缈”“不可触摸”表明端午节放假的想法已经被彻底打碎了。
D.“凝滞无光的双目更是冷涩不堪”中的“凝滞无光”写出了工人们的疲惫、眼神呆滞、对生活没有期待的状态。
B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B项,“也暗示作者能接受教育的幸运”错误,“褫夺”的意思是用强制的方法夺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文中的工人们的同情,并没有暗示作者能接受教育的幸运。]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汽笛声显示时间的推移,渲染环境气氛,表现工人们像牲畜般的悲惨生活。
B.文章通过写工人们从早到晚不停地工作,出门时还要被严厉地搜身,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
C.文章以“一切依然继续着——飞絮的白花,出门时严密的搜索,疲乏躯体的挣扎……”结尾,照应前文,表现了工人们被压迫之深。
D.文章描写了纺织工人端午节前一天下午和端午节这天的主要生活、劳动过程,展现了旧中国纺织工人凄凉惨淡的生活境况。
B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错误,是表达了作者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吃人”的罪恶的控诉和声讨。]
6.“布告”在文中有不同的说法,请找出两三处,试分析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作答时,先通读文章,在文章中圈画出关于“布告”的不同说法,如“叫工人抬头发抖的布告处”“赫赫布告”“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然后根据文章的主旨,结合“布告”所在的上下文内容加以分析。“叫工人抬头发抖的布告处”,结合后文“拿着血汗去兑换工银的工人,经过了长时间劳作之后,面色都呈现着银灰如死的惨容,凝滞无光的双目更是冷涩不堪”可见,劳作使工人疲惫不堪,而布告常常也不会是什么好的内容;“赫赫布告”,结合前后文“端午节的前一天”“在‘不准停工’的字样面前”可知,这布告令人绝望,压榨工人的休息时间;“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上的内容是“不服命令,擅自停工,着即开除,以警将来,此布”,开除九个员工,又是令人压抑的内容。综上可见,“布告”经常给工人带来坏消息,不是无报酬的加班,就是开除工人,令人窒息。从资本家的角度来看,这“布告”是资本家发出来的,压榨一切可能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力,所以“布告”也可以看作贪婪残酷的资本家的象征。
[答案] ①“叫工人抬头发抖的布告处”“赫赫布告”“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②从这些语言中可以看出,“布告”经常给工人带来坏消息,不是加班,就是开除工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布告”也可以看作贪婪残酷的资本家的象征。
7.《端午节》和《包身工》同属于报告文学,这两篇文章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请分别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这种比较类试题,要整体把握两篇文章的大意,然后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比较,指出异同。对于本题来说,可以从文章主旨、写作手法、行文线索等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知,两篇文章都是在描绘旧中国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控诉和声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而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包身工》写的是包身工从清晨起身到夜晚放工的整个过程,注重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端午节》写的是纺织工人端午节前一天下午和端午节当天两个时间点发生的事情,注重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
[答案] 相同之处:两者都属于报告文学,两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一致的,作者都以饱蘸血泪的笔触描绘了旧中国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控诉和声讨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不同之处:①《包身工》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将横断面的描写与一般情况介绍相结合,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既有文学性,又具有新闻性;《端午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连缀了一系列场面,并注重环境氛围的渲染烘托。②《包身工》截取包身工从清晨起身到夜晚放工这样一个横断面进行描写,即所谓“包身工一日”;《端午节》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描写了纺织工人端午节前一天下午及端午节当天的主要生活、劳动过程,即所谓“纺织工一日半”。(意思对即可)文本对应练(十)
1.下列词语的写法及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夏衍(yán)   怜悯(mǐn)
荤腥 搽粉
B.揩油(kāi) 契约(qiè)
考绸 蠕动
C.骷髅(lǒu) 弄堂(nòng)
缜密 皮辊
D.游说(shuì) 籼米(xiān)
惺忪 栅栏
 
2.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关联词,依次是(  )
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________她们根本就没有“做”________“不做”的自由。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________在生病的时候,老板________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
A.因为  和   即使  也
B.所以 或者 虽然 还
C.因为 或者 虽然 也
D.所以 或者 即使 也
 
3.下列句子中,引号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包身工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表示特定称谓)
B.“芦柴棒”实在不能挣扎着起来了。(表示强调)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表示讽刺或否定)
D.东洋婆会心地笑了:“这个小姑娘坏得很,懒惰!”(表示强调)
 
4.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B.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D.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面色像死人一样地惨!
 
一、语言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的选择总是残酷而又无情的。几年前,《包身工》退出了中学课本的原因是因其“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导致的。在《包身工》被删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特别是在当下社会出现了种种________的事件。然而这些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因为黑企业老板有着________的权力致使工人在生死边缘徘徊挣扎,而是老板和工人之间缺少了人间的那种________,只靠赤裸裸的金钱来维系彼此的关系。以上种种事件的发生使得“包身工”这个词再一次让世人思考到它的新旧内涵,也使得《包身工》再一次在中学教材中“复活”。
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经典作品,凝固着岁月和人们的记忆,是不会淡出每一个有思想、有忧患意识的人的________的。《包身工》的文学价值并不是依靠入选教科书来彰显的,文学有自己固有的价值,其价值绝对不会因为其入选或撤出而受到质疑。一个民族的经典文化是促进社会进步、塑造民族灵魂、纯洁人们心灵的很好的精神资源,无论在什么时期,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都应当得到珍惜和保护。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罄竹难书  生杀予夺  真情  视线
B.令人发指 生杀予夺 温情 视野
C.罄竹难书 草菅人命 温情 视野
D.令人发指 草菅人命 真情 视线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包身工》退出了中学课本的原因是因其“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
B.《包身工》退出了中学课本的原因是其“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
C.《包身工》退出了中学课本,其原因是“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导致的。
D.《包身工》退出了中学课本,其原因是因其“年代过于久远”“不能与时俱进”。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对它的关注和热议并未消减,不少教育界人士一直呼吁《包身工》应回归课本
B.不少教育界人士一直呼吁《包身工》应回归课本,人们对它的关注和热议并未消减
C.《包身工》里描述的内容慢慢被人们忘记了,夏衍也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D.夏衍渐渐被人们遗忘了,《包身工》里描述的内容也慢慢被人们忘记了
 
二、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端午节
振 鹏

“明天不准停工。”
这是端午节的前一天。在下午将要放工的时候,C厂一间机声隆隆的屋子外面,庄严的写字间的对面墙上——叫工人抬头发抖的布告处,张贴了这样一张新的布告。
拿着血汗去兑换工银的工人,经过了长时间劳作之后,面色都呈现着银灰如死的惨容,凝滞无光的双目更是冷涩不堪。在他们疲乏不支的躯体上,一个个都被棉花灰裹着,远看去就好像都穿了白花飞絮的花衣。悲鸣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后,这些流血冒汗的动物(在他们的生活状况上着想,根本就不能说是“人”)都陆续从花絮飞舞、浊气蒸发的车间(工人工作的地方)里面没精打采、很狼狈地走出。出了车间,在他们眼帘前首先呈现的,就是厂主方才新贴的赫赫布告,在“不准停工”的字样面前,放工的伴侣们都不知不觉地呆立着,一些受教育权在先天就被褫夺了的工人,张望了一回不觉就一致发出了“又是什么”的疑问,少数略微认得几个字的看后,即垂头丧气地发出了微微的叹息,从幽怨不平的叹息声中,可以听出“明天——不准停——工”的断句。一切看亲友、打牌、玩耍、休息的幻想和计划,都在这“明天——不准停——工”的断续声中化为轻烟——缥缈了而不可触摸了。
这些血汗被榨取了的工人,现在心坎里都起了异样的感触。他们失望而又沉默地经过管门的挨次严厉的搜索之后,各自回到自己的暗淡而又简陋,且不经风雨的贫民窟里去了。

“隆隆……”“隆……隆……隆……”常动不息的机器,仍旧不断地旋转着。
“呜——”早晨第一次的汽笛响了,提了饭篮,拿了衣包,一个个工人依然照例陆续走进那数千劳动者的总压榨机关内去拼滴血汗。
花絮依旧飞舞着,浊气依旧蒸发着,机器依旧转动着……这正是“不准停工”的“明天”——旧历端午节。
又是汽笛一声,上午十二时放工的信号悲鸣了。
车间里的机器不停地转动,花絮不停地飞舞,工人们在车轮转动花絮飞舞中,各自拿了饭篮,在机器旁的气管中吸取那黄色的带有强性锈质的蒸汽水,将饭泡热,用他们的午餐。花絮不时地落入碗内,随之就进了他们的口腔;纱头不时地断脱,饭碗便时常离开手而去从事工作。——这是每日的经常情形;不过在今天,各车间里都似乎呈出一种异样的哀怨、悲愤、沉闷、凄惨……的情景来。
沉默着……只有机器转动声……
一张字数较多的公告,又出现在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上了:
“王阿三、张小毛、李定国、胡小妹、余国祥、朱长富、卫炳生、刘阿桂、张翠芝等九人,不服命令,擅自停工,着即开除,以警将来,此布。”
第三次汽笛呜咽了,工人们机械似的又走出车间,拥挤到黑牌子旁边张望。
只有“唉……唉……”“王阿三、张小毛……开除了”“开除了九个”的低微的感叹声息,在死的沉默中颤动着……
一切依然继续着——飞絮的白花,出门时严密的搜索,疲乏躯体的挣扎……
(原载于1926年6月《中国青年》,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厂主方才新贴的赫赫布告”中的“赫赫”写出了布告的显眼,布告一下子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令人惊讶。
B.“一些受教育权在先天就被褫夺了的工人”中的“褫夺”表明工人的受教育权已被贫困的生活强力剥夺了,也暗示作者能接受教育的幸运。
C.“缥缈了而不可触摸了”中的“缥缈”“不可触摸”表明端午节放假的想法已经被彻底打碎了。
D.“凝滞无光的双目更是冷涩不堪”中的“凝滞无光”写出了工人们的疲惫、眼神呆滞、对生活没有期待的状态。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汽笛声显示时间的推移,渲染环境气氛,表现工人们像牲畜般的悲惨生活。
B.文章通过写工人们从早到晚不停地工作,出门时还要被严厉地搜身,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
C.文章以“一切依然继续着——飞絮的白花,出门时严密的搜索,疲乏躯体的挣扎……”结尾,照应前文,表现了工人们被压迫之深。
D.文章描写了纺织工人端午节前一天下午和端午节这天的主要生活、劳动过程,展现了旧中国纺织工人凄凉惨淡的生活境况。
 
6.“布告”在文中有不同的说法,请找出两三处,试分析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端午节》和《包身工》同属于报告文学,这两篇文章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请分别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