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1单元 进阶1 第2课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1单元 进阶1 第2课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3 18:23:39

文档简介

(共77张PPT)
第一单元 理论的价值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进阶一 教材单元文本学习
第2课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篇目一 | 改造我们的学习
01
预习任务单
鉴赏活动单
一经
已经
严密
周密
前仆后继
前赴后继
可歌可泣
可圈可点
生吞活剥
囫囵吞枣
点击右图进入…





篇目二 |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02
预习任务单
鉴赏活动单
实验
试验
检验
检测
滔滔不绝
源源不断
点击右图进入…





谢谢观看 THANK YOU!
W
浅仰芹
我仰
h
团结守纪勤学春
墙凌围快重脚图根底田西间格
天废厚腹中空审
精神到物质1.把握文章的观点及主要内容,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2.学习文章思路周密、逻辑严谨的论证特点,分析论证方法,领会其深刻的思想。3.体会文章说理深透而又通俗明白的语言风格,分析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的理论思想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就是要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肤浅(fū)   谆谆(zhūn)   诊治(zhěn)
滥调(làn) 有的放矢(shǐ) 臆造(yì)
闭塞(sè) 生吞活剥(bō)
二、辨析下列词语,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一经·已经
[辨词] 一经:用在动词或表示条件的词组前面,表示只要经过某种行为或某个步骤,就可以产生相应的结果,后面常有“就”“便”等相呼应。已经:表示动作、变化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
[运用] 各种补习补课班一经查实,授课人员将被取消教师资格,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2.严密·周密
[辨词] 二者都是形容词,都有“紧密、细密”的意思。严密:事物之间结合得紧,没有空隙;周到;没有疏漏。周密:周到而细密。
[运用] 这次大会的安保工作组织很严密,对每一位代表的生活都做了周密的安排。
3.前仆后继·前赴后继
[辨词] 都指一个接着一个去做。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紧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向前,连续不断。
[运用] ①古希腊傍海而居,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间前仆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
②一百年来,中华民族优秀人物前赴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
4.可歌可泣·可圈可点
[辨词] 都指表现好,值得赞扬。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得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可圈可点: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
[运用] ①抗战中每一个英雄的名字后面,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②虽然没有超强的明星阵容,但该剧全部起用实力派演员,老戏骨们的表演可圈可点。
5.生吞活剥·囫囵吞枣
[辨词] 二者都含有不加分析地接受的意思。生吞活剥:原指生硬地搬用别人诗文的词句。现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经验、理论等。囫囵吞枣: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含贬义,一般用来形容读书不认真。
[运用] ①我们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决不能生吞活剥,食古不化。
②读书就像品茶一样,囫囵吞枣是喝不到其中味道的,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三、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词语运用的正误,并将错误的改正。
其结果,谬(niù)种留传,误人不浅。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这样一来,就在许多学生中造成了一种反常的心理,对中国问题反而无兴趣,对党的指示反而不重视,他们一心追求的,就是从先生那里学来的其实是万古不变的教条。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谬”应读miù;“留传”应为“流传”;“追求”用词不当,应为“向往”;“其实”应为“据说”。
四、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成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们要从……”缺少谓语,应在“实际情况”后补出“出发”;“成为……向导”搭配不当,应将“成为”改为“作为”。
五、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为此目的,就要引导同志们的眼光向着这种实际事物的调查和研究。就要使同志们懂得,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________。
A.前一件事就是所谓改造世界,后一件事就是所谓认识世界
B.前一件事就是所谓认识世界,后一件事就是所谓改造世界
B [横线处的句子要与前面的“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相对应。]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有《毛泽东选集》五卷,其中《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都是重要篇章。他的诗词想象奇特,《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蝶恋花·答李淑一》等都是著名诗篇。
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标志着整风运动开始;1945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整风运动结束。延安整风运动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党的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延安整风,使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本文是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是关于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文献之一。针对党内存在的种种问题,毛泽东同志作了三个动员报告:整顿学风——《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风——《整顿党的作风》,整顿文风——《反对党八股》。
对联及其特点
对联又称对子、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一说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本文深刻地批判了理论和实际分离的主观主义的学风,精辟地阐明了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号召全党必须改造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必须注重研究现状、注重研究历史、注重马列主义的应用,以便更好地完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任务。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答案] ①阐述改造的理由 ②两种对立态度 ③提出解决方法
任务探究一 把握文章的内容
[任务导引]
毛泽东在文中结合历史经验,说明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重要性,指出在学习中存在的缺点,倡导理论与实际统一的学风,并提出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的三点建议,指明了改造学习问题的途径。
[任务设计]
1.文章第三部分中“主观主义的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各指什么?请加以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观主义的态度”指不研究现状,片面地研究历史,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态度;“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指善于调查研究,联系地看待历史,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
2.文章第四部分提出了哪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系统地周密地研究周围环境。②分析研究近百年的中国史。③教育干部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
任务探究二 分析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任务导引]
本文观点深刻,思路周密,逻辑严谨,综合应用多种论证方法。学习时要注意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体会论证方法之精要。
[任务设计]
3.在第二部分作者谈到党内“极坏的典型”,从论证上看,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些典型材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的是例证法。①作者在列举了主观主义态度的三个方面表现之后,又举出这三类典型材料进一步说明,充分证实了在我们党内确实存在着主观主义这种极坏的典型,必须高度重视。②从而有力地证明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突出了中心论点。
4.课文第三部分说要“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这一部分不是第二部分的简单重复。试从论证角度、论证方法等方面分析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论证角度来说,这部分虽也谈到主观主义的表现、危害等,但在概括归纳其表现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分析,将其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类型,并指出其特点。在揭示其危害的同时还揭露出它的实质,指明对待它应有的态度。同时,在这部分不是单写主观主义的态度,而是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相对照,从而更加突出了改造学风的迫切性。②从论证方法来说,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例证法,而这一部分则采用了对比法、引证法(引用马、恩、列、斯的教导)和喻证法(用射箭要有的放矢的比喻和芦苇、竹笋的比喻来证明自己的论点)。
任务探究三 品味文章语言
[任务导引]
毛泽东的语言功底深厚,他不是板着面孔说教,而是将鲜活、接地气的词语信手拈来,读来妙语连珠,生动活泼。在阅读时要认真加以体会。
[任务设计]
5.标题中为什么选用“改造”这个动词?能不能换用“改变”或者“改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改造”在这里有“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的意思,它包含“改”(改变)和“造”(创造)两个语素,体现了在学风问题上破旧立新的精神。②“改变”没有强调“立新”这一面,“改进”比较强调“有所进步”而没有强调“破旧”这一面,因此这两个词都不能代替“改造”。
6.文章第二部分“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这句话能否直接表述为“但是,我们还有很大的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能。①书上的句子采用递进方式,肯定了成绩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与前段相照应;②而改后的句子则抹杀了成绩,突出并夸大了缺点,容易引起误解。
7.这篇文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有哪些特点?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行文的气势。作者善于运用整句以及排比、反复、对偶等修辞手法,这有助于增强行文的气势,使论证更加有力。②善于运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化为具有某种形象性的生动表述,如“留声机”“墙上芦苇”“山间竹笋”“有的放矢”等,使所要阐述的道理更加深入浅出。③运用各种修辞手法,都是为了调动多种语言写作手法来增强论证的效果。
8.从语言上看,生动性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作者是怎样使自己的语言富有生动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使用了一些特别贴切的词语,包括①富有生命力的古词,如“粗枝大叶”“一知半解”等。②来自人民群众的生动活泼的口头词语,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对不住”“满天飞”等。这些词有的是成语,有的是惯用语。它们或通俗易懂,或凝练含蓄,但全都准确恰当又传神,具有感染力,又不失幽默风趣。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飞跃(yuè)   暂时(zàn)
二、辨析下列词语,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实验·试验
[辨词] 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它是相对于知识理论的实际操作。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试验都是实验。实验比试验的范围宽广。
[运用] 每一个科学实验都要经过无数次的具体试验来进行验证,才能够应用于实践。
2.检验·检测
[辨词] 二者都含有“检查”的意思。检验:指用工具、仪器或其他分析方法检查各种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是否符合特定的技术标准、规格的工作过程。检测:在测量和控制过程中,搜集或获取信息的全部操作。
[运用] ①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搞运动、一阵风,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②这款产品通过行业权威机构公安部检测认证,并被列为省优推荐产品。
3.滔滔不绝·源源不断
[辨词] 都形容接连不断。滔滔不绝: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完。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
[运用] ①上综合课时,黄老师滔滔不绝地给我们介绍茶叶的知识,让我们受益匪浅。
②这项技术研发成功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其为原理制造出的产品源源不断,现在该技术已可谓是无人不晓。
三、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正误,并将错误的改正。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如果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如果……就……”表假设关系,根据文意,这里应改为“一旦……就……”表条件关系。
四、指出下面语段中画线句子的语病,并改正。
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也觉得不可理解。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画线句子缺少宾语,应在“飞跃”后补出“现象”。
1963年5月2日至12日,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会议,讨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会议讨论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要求全国各地把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十个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去研究,并且就有关工作订出计划,全面部署,抓紧时机,在不误生产、密切结合生产的条件下,分期分批地有步骤地推行,争取在两三年内全部办到,并力求办好”。同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这个文件。在发布前,毛泽东在这个文件前面加写了具有前言性质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大段内容,提出应当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这一阐述,坚持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政论文
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 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重大事件或社会等问题,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一种文体。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政论文是学术作品,因此其表述要严谨简明,重点突出,专业常识应简写或不写,做到立论正确、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凝练、说明透彻、推理严谨,避免使用文学性质的或带感彩的非学术性语言。政论文中如出现一个非通用性的新名词、新术语或新概念,需随即解释清楚。
这篇文章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根本问题、核心问题,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向广大党员干部进行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教育,要求他们要具有“实事求是”的作风,以便正确地对待形势,全面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开展工作。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②精神→物质
任务探究一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任务导引]
本文写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既是当时党的工作开展的具体指导,又是精辟的理论著作。文章语句深刻,含义幽邃,展现出毛泽东思想的强大力量。学习时我们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论点。
[任务设计]
1.“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种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外还独立存在着所谓“世界精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产物。②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思想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
2.从文中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什么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感性认识只反映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它以具体性、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印象)三种形式。②理性认识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它以抽象性、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
3.一个正确认识的形成,为什么需要经过“这样多次的反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还要受到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即使对于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因此人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这样多次的反复”。
任务探究二 厘清论证思路
[任务导引]
论述文一般是三段论式的结构层次,即: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其中,本论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文章运用论据对论点展开论证的重要部分。怎样对论点展开论证,或者采用什么方式展开论证,需根据表达需要来决定。本文思路周密,逻辑严谨,学习时要注意分析文章各部分的逻辑关系,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任务设计]
4.本文属于逻辑严密的政论文,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本文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文章。文章虽然只有一段, 但是结构非常完整。②第一部分就用三个问题并简单给出答案,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是全文的总纲。第二部分讲认识的两个飞跃,是对第一部分的具体阐释。第三部分点明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教育的意义。
5.本文开头的三问三答,用的是群众最为熟悉的语言,表达的却是极其严密的哲学观点。请简要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文章开头就提出三个问题并简单给出答案:“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这三个问题并不是并列关系,第一个问题统摄全篇,同时包含后两个问题;而后两个问题也是有针对性的,因为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反的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②作者提出后面两个问题,并肯定地回答说“不是”,这里包含着对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否定。作者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③在提出的三项实践之中之所以把“生产斗争”排在最前面,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文章对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对三项实践的认识发展过程都没有说明,而是把正确的意见用两个“只能”表达出来,通过三项实践的排列顺序表达出来。
任务探究三 赏析文章的语言
[任务导引]
语言是思想的表现形式。本文语言通俗易懂,用词准确贴切,句式灵活多变。字里行间闪耀着思想的光辉,作者的情感和观点跃然纸上,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任务设计]
6.如何理解“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代表先进阶级”说明“思想”的阶级性,“正确”说明“思想”的真理性。②“改造社会、改造世界”说明这种物质力量的作用,“改造世界”则是“改造社会”意义的更进一层。
7.“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怎样理解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前一个插入语,指明了后一判断的前提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②主句后的补充,则特别强调了这一判断所适用的范围。文本对应练(二)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红楼梦》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的________,它塑造了几百个栩栩如生的________人物。
②有部分年轻人对某方面有了点________的认识,就自以为了不得,大加炫耀,恰恰暴露了他们的________。
A.典范  典型  肤浅  浮浅
B.典范 典型 浮浅 肤浅
C.典型 典范 浮浅 肤浅
D.典型 典范 肤浅 浮浅
A [“典型”泛指具有代表性、概括性的人物或事物,或者有代表性、概括性的艺术形象。是中性词。“典范”专指特别突出的、不可多得的、能起示范作用的,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是褒义词。根据语境,第①句第一空应用“典范”,第二空应用“典型”。“肤浅”与“浮浅”意义侧重点不一样,“肤浅”强调不深入、不深刻,止于表面,多与表示人的认识活动的词语搭配,比“浮浅”常用。“浮浅”则强调浅薄、轻浮,重在表示缺乏某种知识、修养。根据语境,第②句第一空应用“肤浅”,第二空应用“浮浅”。]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在长达一个小时的演讲中引经据典,用大家所熟知的名人、名言、名事来作妙喻,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B.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
D.满车的羊从车上重重摔到地面,有的被活活摔死,有的挤压成一堆,嗷嗷待哺,现场一片狼藉。
A [A项,“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使用正确。B项,“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一般用于人与人之间,这里用错对象。C项,“江河日下”,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本句望文生义,理解成“落日下的江河”,使用错误。D项,“嗷嗷待哺”,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形容受饥饿的悲惨情景。这里指叫声,应用“嗷嗷乱叫”。故选A。]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同志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堪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篇经典之作。
B.我们重温毛泽东同志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在他所倡导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中,重新体会他提出的一种基本的唯物主义方法——实事求是,感到很有针对性。
C.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
D.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D [“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是引用,应用引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调查人员已经从爆炸案发生前的一段监控录像中锁定了两名犯罪嫌疑人。
B.由于《改造我们的学习》是1941年毛泽东创作的议论文,使得它指出应对中国共产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进行改造。
C.中国国防部在白皮书中表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海洋利益,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D.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指要尽力降低日常生活所耗用的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速度。
A [B项,“由于……,使得……”,主语残缺。C项,“坚持”的宾语残缺。D项,主宾搭配不当,在“排放量”后加“的生活方式”;另外,在“有利于”前加“这种生活方式”。]
一、语言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点出了这样几类党员干部:有的对理论学习不重视,把自学变不学;有的想起来就学一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拿学习来装门面,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有的学习碎片化、随意化,感兴趣的就学,不感兴趣的就不学。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学习的最大敌人是自我满足,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永不自满。
党员干部必须马上改造我们的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学”就是要在自学的时候慎独。一些党员干部在进行网络课程学习时,只播放而不认真听,还有的钻空子、钻漏洞。因此,端正态度,真正把学习重视起来,是我们学习要走出的第一步。“真懂”就是要在持之以恒的学习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错不在鱼和网,在于那个不能坚持的打鱼人。只有坚持不懈地“打鱼晒网”,掌握打好鱼晒好网的方法,__①__。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知识时,要掌握其核心要义、思想灵魂,于融会贯通中抓牢立场,抓到根本,抓住精髓。“真信”就是要在入脑入心的基础上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学习不是为了装门面,是要完成一种转化,__②__。所谓转化,就是学习之后入脑进行思考,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判断甄别,进而接受。所谓升华,就是要与作者心灵相通,产生政治上的认同、思想上的认同、理论上的认同,继而将其变成自己的一种武装。这才算是真信。“真用”就是要化零为整、学以致用。系统化地学习,完完整整地学习,并且有意识有目的地把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1.下列各项中的引号和文中“‘真学’就是要在自学的时候慎独”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冯对自己的母亲横挑鼻子竖挑眼,可真是“孝顺”啊!
B.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
C.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曾在改革开放之初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 [“真学”的引号和B项中的引号均表示强调。A项,表示讽刺和否定。C项,表示特定称谓。D项,表示直接引用。]
2.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借代 对偶 引用  B.顶真 比喻 排比
C.引用 排比 比喻 D.排比 借代 拟人
C [“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等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抓牢立场,抓到根本,抓住精髓”“政治上的认同、思想上的认同、理论上的认同”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继而将其变成自己的一种武装”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文中没有运用借代、对偶、拟人、顶真的修辞手法。]
3.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处,句式上,由前文的“只有……”可知,后文应填“才能……”;内容上,由“掌握打好鱼晒好网的方法”和后文“抓到根本,抓住精髓”可知,此处应该是形象化的说法,可填“我们才能抓到‘大鱼’”之类的内容。②处,由前文的“要完成一种转化”和后文的“所谓转化”“所谓升华”可知,此处可填“变成一种升华”之类的内容。
[答案] ①我们才能抓到“大鱼” ②变成一种升华
二、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材料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这句话出自伟大的革命导师毛泽东,也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真理。从社会实践和治理来看,调查研究是关键,不仅是谋事之道,而且是治理之道,更是成事之基。
调查研究是“找题”的路径。发展是一种规律,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也是一种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对问题解决的唯一影响,就是解决问题的快慢程度、彻底程度。发展与问题是相伴的,有发展就会产生问题,推动问题解决就推动了发展。因此,当我们没有发现问题的时候,不能说问题是不存在的,而可能只是我们没有发现问题。
调查研究是“解题”的办法。党的各级干部在工作中,必须努力寻找“解题”的办法,重点是提高“解题”的能力。要加强能力建设,不断强化对政治理论、社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让自己在不断学习中增强本领,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党员干部应当增强的“八项执政本领”。比如,当前脱贫攻坚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向脱贫攻坚聚焦聚力,加强对贫困户的帮扶,帮忙出谋划策、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致富能力,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是绝难做到的。
调查研究是各级干部的一项“基本功”,是领导力的重要体现。各级干部要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看问题、做决策前都要搞一搞调研,广泛听取各个方面的声音,让自己对事物的判断更加清晰具体,防止出现“自以为是”的情况。要在调查研究中不断探索方法、创新形式,真正助力领导力、执行力、凝聚力的提升,这才是干部治理能力的体现。
(摘编自舒维春《调查研究是治理之道》,映象网)
材料二: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可以说,高质量的调查研究能够客观精准掌握基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而谋划破题之策、探寻工作规律,对于推进落实党的各项任务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毛主席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这些都充分表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然而,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不可否认的是,在推进调查研究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抑或是机械看看、走走过场,等等。这些都让本该务实求真、密切联系群众的调查研究工作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甚至成为个别领导干部“作秀”的“盆景”,不仅给调查研究“抹了黑”,也难免让群众鄙夷。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组织部门来说,调查研究是“家常便饭”,是高效率、高质量推进落实工作的“金钥匙”,甚至可以说调查研究开展的好坏直接关乎工作的成败,在此过程中,组工干部应把握好针对性、实效性、严谨性。
调查研究要突出针对性。若射之有的也,的必先立。调查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真实准确掌握基层“第一手”资料,为推进落实工作打好基础、谋划路径。因此,开展调查研究之前必须厘清具体调查内容、调查方式,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尽可能地把调查研究各项工作想细想透,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调查研究要突出实效性。所谓调查研究,应分为两个阶段,即“调查”和“研究”,二者密不可分、互相依存。因此,调查时要真要实、要活要暖,要“听见”还要“看见”,要“身入”更要“心入”;研究时要紧密贴合调查结果,绝对不能搞成“调查”和“研究”两层皮,要把调查的实际情况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不能藏着掖着。
调查研究要突出严谨性。毛主席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调查研究的核心要义就是真实可靠,就是真正把握好民意、挖掘到实情。因此,开展调查研究时从始至终都要高标准、高质量,不能打半点折扣,坚决不能高高在上、官味十足,要用行动消除距离,用脚步丈量民情,进而真正形成真感情、真判断、真举措,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摘编自李金见《调查研究要讲究“三个性”》,人民网)
材料三:
究竟什么是调查研究?科学意义上的调查研究具有什么特征?对于这些问题,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当需要亲自动手进行一项调查研究时,有些人往往仅凭头脑中对调查研究的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就大胆去做。当然,这种精神是好的,但是这种调查研究得来的成果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现实情况?会不会歪曲事实、误导决策?比如,有的在几万人的总体中,仅仅调查十几个人,甚至只调查了几个人,就得出有关这个总体的结论;有的根据极端特殊的样本,得出的却是有关一般总体的结论;有的把表面上存在差别而实际上并无差别的统计结果作为阐述变量关系的依据;还有的在调查中对调查对象提出一些很难回答,甚至完全无法回答的问题;等等。
老一辈革命家经常深入基层亲自做社会调查,撰写了许多调查报告。他们调查研究的实践和成果,对于指导党和人民的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当今时代信息手段十分发达,利用信息工具了解和掌握情况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方式。但不管通信手段多么发达,有多少了解情况的其他渠道,都不能替代亲自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实地调查研究。党政领导干部和学者学生们,应当走出书斋,深入基层,在实际生活中“望闻问切”,在充分占有和分析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把群众的创造吸收到文章、著作中来,使我们的思想和文字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国家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发展中的问题,比如均衡发展问题、创新创业问题、精准扶贫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公平正义问题、环境治理问题等。很多问题前无古人、旁无借鉴,这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研究对象和广阔的实践平台……但是,有时候通信工具发达了,离群众却远了;科技手段先进了,了解群众的真实诉求却难了。当前的调查研究,还不能紧跟理论研究的步伐,还不能为党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撑,这就需要我们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做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
(摘编自廉思《如何有效开展调查研究》,《人民周刊》)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发展就有问题,有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而调查研究就是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B.只有把握好调查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与严谨性,调查研究工作才可能做得更好。
C.那种立足于少数样本或极端样本的调查都属于凭借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进行的调查。
D.要想解决好均衡发展、精准扶贫、收入分配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
C [材料三第一段中只是说“有些人往往仅凭头脑中对调查研究的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就大胆去做”“只调查了几个人,就得出有关这个总体的结论;有的根据极端特殊的样本,得出的却是有关一般总体的结论”,这并不等于“那种立足于少数样本或极端样本的调查都属于凭借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进行的调查”。]
5.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问题的解决,人只在快慢程度、彻底程度上产生影响,因此,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党政领导干部和学者学生们应该深入基层,进行科学调查,认真研究并精确判断,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与新举措等。
C.只要能把那些走马观花等的“作秀”式调查习气戒除掉,领导干部们就可练就调查研究的“基本功”。
D.三则材料在阐明“调查”与“研究”的关系的同时,都或多或少地谈到了调查研究的具体策略。
B [A项,因果关系不当,材料一说的是“发展是一种规律,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也是一种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对问题解决的唯一影响,就是解决问题的快慢程度、彻底程度”。C项,“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D项,只有材料二比较清晰地探讨了“调查”与“研究”的关系问题,且材料一没有谈及调查研究的具体策略。]
6.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C.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
D.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
D [D项可以用来证明调查研究要突出实效性。A项的意思是,言语虚浮夸张,超出实际情况或自身实际能力,这样的人不能委以重任。强调用人的原则。B项的意思是,要想让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要想让河水流得更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强调根基与源头对事物发展的重要性。C项的意思是,用明亮的镜子照自己,污垢斑渍就不会留在身上;倾听坦率正直的批评,使错误行为得到纠正,就不会使自己受影响。强调了自我反思、自我反省以及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性。]
7.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材料二的论证结构相对清晰,主要按照常规的三段式结构行文,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文本先在开头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与毛主席的观点,提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观点;然后结合调查研究的现实从反面分析“为什么应该重视调查研究”;接着从三个角度阐释调查研究工作要讲究“针对性、实效性、严谨性”,且作者是采用分论点并列式结构展开论证的,思路清晰。
[答案] ①结构上严格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②在针对现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时,采用分论点并列式结构,有的放矢、一目了然。
8.要想真正做好调查研究工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材料二告诉我们要端正调查研究的态度,且重点强调了调查研究应该注意的三个“性”;材料三强调要立足于现实进行调查研究,并且要学会使用更加科学的调查手段与研究手段等。
[答案] ①不仅要明确调查研究的目的,还要端正调查研究的态度;②注重调查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与严谨性,要注意调查与研究的完美结合,并形成符合实际、符合科学的调查报告;③善于联系实际,借助各种有效的调查手段与科技手段进行更加科学的统计与分析。文本对应练(二)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红楼梦》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的________,它塑造了几百个栩栩如生的________人物。
②有部分年轻人对某方面有了点________的认识,就自以为了不得,大加炫耀,恰恰暴露了他们的________。
A.典范  典型  肤浅  浮浅
B.典范 典型 浮浅 肤浅
C.典型 典范 浮浅 肤浅
D.典型 典范 肤浅 浮浅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在长达一个小时的演讲中引经据典,用大家所熟知的名人、名言、名事来作妙喻,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B.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
D.满车的羊从车上重重摔到地面,有的被活活摔死,有的挤压成一堆,嗷嗷待哺,现场一片狼藉。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同志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堪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篇经典之作。
B.我们重温毛泽东同志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在他所倡导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中,重新体会他提出的一种基本的唯物主义方法——实事求是,感到很有针对性。
C.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
D.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调查人员已经从爆炸案发生前的一段监控录像中锁定了两名犯罪嫌疑人。
B.由于《改造我们的学习》是1941年毛泽东创作的议论文,使得它指出应对中国共产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进行改造。
C.中国国防部在白皮书中表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海洋利益,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D.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指要尽力降低日常生活所耗用的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速度。
 
一、语言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点出了这样几类党员干部:有的对理论学习不重视,把自学变不学;有的想起来就学一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拿学习来装门面,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有的学习碎片化、随意化,感兴趣的就学,不感兴趣的就不学。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学习的最大敌人是自我满足,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永不自满。
党员干部必须马上改造我们的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学”就是要在自学的时候慎独。一些党员干部在进行网络课程学习时,只播放而不认真听,还有的钻空子、钻漏洞。因此,端正态度,真正把学习重视起来,是我们学习要走出的第一步。“真懂”就是要在持之以恒的学习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错不在鱼和网,在于那个不能坚持的打鱼人。只有坚持不懈地“打鱼晒网”,掌握打好鱼晒好网的方法,__①__。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知识时,要掌握其核心要义、思想灵魂,于融会贯通中抓牢立场,抓到根本,抓住精髓。“真信”就是要在入脑入心的基础上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学习不是为了装门面,是要完成一种转化,__②__。所谓转化,就是学习之后入脑进行思考,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判断甄别,进而接受。所谓升华,就是要与作者心灵相通,产生政治上的认同、思想上的认同、理论上的认同,继而将其变成自己的一种武装。这才算是真信。“真用”就是要化零为整、学以致用。系统化地学习,完完整整地学习,并且有意识有目的地把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1.下列各项中的引号和文中“‘真学’就是要在自学的时候慎独”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冯对自己的母亲横挑鼻子竖挑眼,可真是“孝顺”啊!
B.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
C.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曾在改革开放之初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借代 对偶 引用  B.顶真 比喻 排比
C.引用 排比 比喻 D.排比 借代 拟人
 
3.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材料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这句话出自伟大的革命导师毛泽东,也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真理。从社会实践和治理来看,调查研究是关键,不仅是谋事之道,而且是治理之道,更是成事之基。
调查研究是“找题”的路径。发展是一种规律,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也是一种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对问题解决的唯一影响,就是解决问题的快慢程度、彻底程度。发展与问题是相伴的,有发展就会产生问题,推动问题解决就推动了发展。因此,当我们没有发现问题的时候,不能说问题是不存在的,而可能只是我们没有发现问题。
调查研究是“解题”的办法。党的各级干部在工作中,必须努力寻找“解题”的办法,重点是提高“解题”的能力。要加强能力建设,不断强化对政治理论、社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让自己在不断学习中增强本领,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党员干部应当增强的“八项执政本领”。比如,当前脱贫攻坚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向脱贫攻坚聚焦聚力,加强对贫困户的帮扶,帮忙出谋划策、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致富能力,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是绝难做到的。
调查研究是各级干部的一项“基本功”,是领导力的重要体现。各级干部要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看问题、做决策前都要搞一搞调研,广泛听取各个方面的声音,让自己对事物的判断更加清晰具体,防止出现“自以为是”的情况。要在调查研究中不断探索方法、创新形式,真正助力领导力、执行力、凝聚力的提升,这才是干部治理能力的体现。
(摘编自舒维春《调查研究是治理之道》,映象网)
材料二: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可以说,高质量的调查研究能够客观精准掌握基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而谋划破题之策、探寻工作规律,对于推进落实党的各项任务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毛主席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这些都充分表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然而,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不可否认的是,在推进调查研究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抑或是机械看看、走走过场,等等。这些都让本该务实求真、密切联系群众的调查研究工作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甚至成为个别领导干部“作秀”的“盆景”,不仅给调查研究“抹了黑”,也难免让群众鄙夷。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组织部门来说,调查研究是“家常便饭”,是高效率、高质量推进落实工作的“金钥匙”,甚至可以说调查研究开展的好坏直接关乎工作的成败,在此过程中,组工干部应把握好针对性、实效性、严谨性。
调查研究要突出针对性。若射之有的也,的必先立。调查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真实准确掌握基层“第一手”资料,为推进落实工作打好基础、谋划路径。因此,开展调查研究之前必须厘清具体调查内容、调查方式,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尽可能地把调查研究各项工作想细想透,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调查研究要突出实效性。所谓调查研究,应分为两个阶段,即“调查”和“研究”,二者密不可分、互相依存。因此,调查时要真要实、要活要暖,要“听见”还要“看见”,要“身入”更要“心入”;研究时要紧密贴合调查结果,绝对不能搞成“调查”和“研究”两层皮,要把调查的实际情况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不能藏着掖着。
调查研究要突出严谨性。毛主席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调查研究的核心要义就是真实可靠,就是真正把握好民意、挖掘到实情。因此,开展调查研究时从始至终都要高标准、高质量,不能打半点折扣,坚决不能高高在上、官味十足,要用行动消除距离,用脚步丈量民情,进而真正形成真感情、真判断、真举措,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摘编自李金见《调查研究要讲究“三个性”》,人民网)
材料三:
究竟什么是调查研究?科学意义上的调查研究具有什么特征?对于这些问题,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当需要亲自动手进行一项调查研究时,有些人往往仅凭头脑中对调查研究的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就大胆去做。当然,这种精神是好的,但是这种调查研究得来的成果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现实情况?会不会歪曲事实、误导决策?比如,有的在几万人的总体中,仅仅调查十几个人,甚至只调查了几个人,就得出有关这个总体的结论;有的根据极端特殊的样本,得出的却是有关一般总体的结论;有的把表面上存在差别而实际上并无差别的统计结果作为阐述变量关系的依据;还有的在调查中对调查对象提出一些很难回答,甚至完全无法回答的问题;等等。
老一辈革命家经常深入基层亲自做社会调查,撰写了许多调查报告。他们调查研究的实践和成果,对于指导党和人民的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当今时代信息手段十分发达,利用信息工具了解和掌握情况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方式。但不管通信手段多么发达,有多少了解情况的其他渠道,都不能替代亲自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实地调查研究。党政领导干部和学者学生们,应当走出书斋,深入基层,在实际生活中“望闻问切”,在充分占有和分析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把群众的创造吸收到文章、著作中来,使我们的思想和文字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国家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发展中的问题,比如均衡发展问题、创新创业问题、精准扶贫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公平正义问题、环境治理问题等。很多问题前无古人、旁无借鉴,这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研究对象和广阔的实践平台……但是,有时候通信工具发达了,离群众却远了;科技手段先进了,了解群众的真实诉求却难了。当前的调查研究,还不能紧跟理论研究的步伐,还不能为党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撑,这就需要我们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做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
(摘编自廉思《如何有效开展调查研究》,《人民周刊》)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发展就有问题,有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而调查研究就是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B.只有把握好调查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与严谨性,调查研究工作才可能做得更好。
C.那种立足于少数样本或极端样本的调查都属于凭借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进行的调查。
D.要想解决好均衡发展、精准扶贫、收入分配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
 
5.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问题的解决,人只在快慢程度、彻底程度上产生影响,因此,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党政领导干部和学者学生们应该深入基层,进行科学调查,认真研究并精确判断,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与新举措等。
C.只要能把那些走马观花等的“作秀”式调查习气戒除掉,领导干部们就可练就调查研究的“基本功”。
D.三则材料在阐明“调查”与“研究”的关系的同时,都或多或少地谈到了调查研究的具体策略。
 
6.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C.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
D.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
 
7.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要想真正做好调查研究工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本对应练(三)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竹笋(sǔn)  谆谆(chún)
希腊 前仆后继
B.暂时(zhàn) 臆造(yì)
漆黑 涛涛不绝
C.飞跃(yuè) 清脆(cuì)
墙壁 等闲视之
D.篡夺(cuàn) 钦差(qīn)
告戒 可歌可泣
C [A项,谆(zhūn)。B项,暂(zàn);“涛涛不绝”应为“滔滔不绝”。D项,“告戒”应为“告诫”。]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要从根本上改革________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不允许任何领导人实行个人专断和把个人________于组织之上。
③如果对同级党的委员会处理案件的决定有不同意见,可以请求上一级纪律检查委员会________复查。
A.制约 凌驾 与之  B.束缚 凌驾 予以
C.制约 驾驭 予以 D.束缚 驾驭 与之
B [“制约”侧重控制、约束;“束缚”侧重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根据语境,应用“束缚”。“凌驾”侧重在什么之上,高高在上;“驾驭”侧重统率、掌握。根据语境,应用“凌驾”。“与之”相当于“给他(它)”或“和他(它)”;“予以”相当于“给与”。根据语境,应用“予以”。]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的单位不是实事求是,而是虚报产量,骗取荣誉,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B.在这次演讲会上,他大胆发言,夸夸其谈,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C.美国对各国的关切非但等闲视之,反而在两年前变本加厉,以它的国内法代替国际法,反过来要对同古巴有贸易往来的国家或公司进行制裁。
D.那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A [实事求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此处应用“侃侃而谈”。等闲视之:把这件事看成平常的事,不予重视。不合语境,应用“置若罔闻”。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敢干。此处误将贬义词用作褒义词。]
4.下面句中标点符号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
B.5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
C.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告诉我们,没有正确的思想,就没有正确的行动。
D.这篇文章,从哲学角度概括和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经验,它是《实践论》基本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B [B项应改为:《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
一、语言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  ),国家动荡、政权更迭、制度失效(  )始于思想领域的混乱、指导思想的动摇。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近年来一些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就是(  )。正所谓:“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这警示我们,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高度自觉并(  )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道路不偏向、江山不变色,保证国本永固、事业常青。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承受着繁重的执政使命,科学理论思维如果缺乏,就难以战胜各种困难。时代是____①____,实践是____②____。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研究,就是要____③____、____④____,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中,不断深化、拓展、升华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规律性认识。应当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践只有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____⑤____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表示 往往 他山之石 矢志不渝
B.表示 常常 前车之鉴 始终不渝
C.表明 往往 前车之鉴 始终不渝
D.表明 常常 他山之石 矢志不渝
C [表明:表示清楚。表示:①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②事物本身显出某种意义或者凭借某种事物显出某种意义。前面说的是“历史经验”,用“表明”更合适。往往: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常常:表示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前者强调一定的规律性,后者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且时间相隔不久。根据语境,用“往往”更合适。前车之鉴:指当作鉴戒的前人的失败教训。他山之石:比喻能够帮助自己弥补缺失或提高水平的外力。在语境中,前面的内容主要强调失败的教训,应该用“前车之鉴”。始终不渝:自始至终一直不变。矢志不渝:发誓立志,决不改变。在这里,两个词语均可使用。]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科学理论思维如果缺乏,就难以战胜各种困难。
B.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科学理论思维,就难以战胜各种困难。
C.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承受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科学理论思维,就难以战胜各种困难。
D.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承受着繁重的执政压力,科学理论思维如果缺乏,就难以战胜各种困难。
B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整个语句的主语是“我们党”,中间的“科学理论思维如果缺乏”将主语偷换成了“科学理论思维”,可将“科学理论思维”放到“缺乏”之后,据此排除A、D两项。二是搭配不当,“承受”与“使命”不能搭配,可以改成“承受……压力”或“肩负……使命”,据此排除C项。故选B。]
3.请根据语境,把下面的五个短语分别填在文中标有序号的地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在每个短语后的横线上写上序号即可)
理论之源:____________ 思想之母:____________
根据时代变化:________ 把握时代特点:________
直面时代课题:________
[解析] 这五个短语可以分为两组,“理论之源”“思想之母”属于第一组,可填写在第①②处,根据“实践”与“理论”的对应性,可确定“理论之源”放在②处,“思想之母”放在①处。另外三个短语是一组,根据第⑤处横线后面的“实践发展”可知,“根据时代变化”放在⑤处最合适;然后分析剩下的两个短语“把握时代特点”“直面时代课题”的逻辑关系可知,应在“把握时代特点”的基础上确定“课题”,所以“把握时代特点”放在③处,“直面时代课题”放在④处。
[答案] 理论之源:② 思想之母:① 根据时代变化:⑤ 把握时代特点:③ 直面时代课题:④
二、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材料一:
所谓“物质变精神”,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外部客观物质的东西反映到主观意识中来,形成主观的如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等东西。所谓“精神变物质”,就是将实践中业已形成的方针、政策、理论、方案等观念性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群众实践,从而转化成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力量。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从认识的过程来看,表现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来看,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干部的领导实践过程来看,表现为制定和贯彻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毛泽东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并不是任意的过程,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物质可以变精神,但是正确的思想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精神可以变物质,“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总之,毛泽东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摘编自樊瑞平、张心立《毛泽东倡导对干部进行认识
论教育——重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每次大挫折,都是唯心论盛行的结果。共产党早期的干部像陈独秀等,革命信仰都很坚定,但最大的问题是脱离实际,结果给党带来1927年的大挫折。开始以为,只要听苏联的就肯定能取得胜利,后来才知道盲从他国经验,脱离中国实际是要掉脑袋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堂学到东西的党课是谁上的?是共产党的对立面蒋介石在1927年给上的。敌人是最好的教师,沙场是最好的课堂。你正儿八经地给他讲,他听不进去,一流血,什么都学会了。那一次蒋介石逼得共产党人抛弃了陈独秀“绘画绣花”式的革命,脱了西服,拿起枪上了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逻辑就这样展开了。
开展武装斗争,刚刚打开一点局面,王明又带着斯大林的圣旨来了。李德、博古等人听不进长期坚持实际斗争的同志们的意见,将用于欧洲平原的坚守阵地决战的战法用于中国东南山地,最后把根据地丢了个干净。红军大转移开始时,他们还是死守他们那一套办法,结果损失惨重。当时你说他,他不听,很多人也不敢怀疑他。为什么?人家是“权威”,王明曾受到斯大林单独召见。后来的张国焘更厉害,他受到过列宁的接见,而且据他自己说是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中唯一见过列宁的人。这些人牌子都很硬,文凭也很高,但一打仗就不行。长征路上打得赢就是硬道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最后实践的权威打倒了观念的权威,到陕北后,我们党明白了,马列主义的原理要跟中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实际结合,这是不断付出血的代价才明白的道理。不流血谁也不承认自己是错的。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谈到《毛泽东选集》时说:“这是血的著作。”
当时,共产国际是世界革命的灯塔,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大家都是坚定的革命者,自觉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但问题是唯心主义是不能带领革命走向胜利的。当时许多在领导岗位的人缺乏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更缺乏历史自觉和道路自信。为此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邓小平后来说,这篇文章写得好。我认为,它好就好在这篇文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曾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盛行的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毛泽东认为:中国的问题需要听听中国同志的意见。对世界革命的贡献取决于中国革命取得的胜利。制定方针政策必须以中国革命的利益为最高原则,不能机械地服从其他国家的革命经验。这是毛泽东和教条主义者争论的一个焦点。教条主义本质上就是唯心主义。
延安整风期间,全党充分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对中国革命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反过来想,如果没有长征及其路途上经历的生死实践的检验,这些共识的形成是很难想象的。
所以说,毛泽东思想来自血的教训,这不是从书本和课堂里就能学来的。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昨天不是从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掉下来的,今天也不是从华盛顿的白宫掉下来的,它是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不这样,与长征一样,还是要流血,要亡党亡国的。
(摘编自张文木《我们赢在哪里?赢在人才!》,
《北京日报》)
材料三:
社会实践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经过社会实践检验所证明了的真理,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性,即不论什么人,只要是他的思想、理论、认识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就是真理性认识,相反便是谬误。但在现实生活中,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往往与“某些领导人的某些意志”“某些书本中的某些原理”“某些权威人士的某些言论”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识路线坚持下去,就应该遵照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和“此外再无别的”而“只能是”的“绝对性”要求,坚持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情况出发,检验、修正他们的那些错误意志、言论和丰富、发展书本上写的不成熟不完备的原理。“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是中国共产党人所信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其他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生命力所在。所以说,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由它所赋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的客观性,是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一切形式的主观理论不相容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唐梅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学习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用方针、政策指导实践则是认识到实践的转化。
B.在毛泽东看来,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都属于能够检验思想的正确性的社会实践。
C.邓小平认为,《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好就好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
D.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主观理论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既公正又无情。
B [A项,“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错,根据材料一可知,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C项,由材料二中的“我认为……幌子的唯心论”可知,选项中的“好就好在……唯心论”是作者的观点。D项,“马克思主义真理既公正又无情”错,材料三说的是“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
5.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物质变精神”这个过程中,“精神”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要靠实践来检验。
B.真理具有客观性,它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
C.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借助血的教训从实践中来的。
D.不论是何人的言论还是何种书本中的原理,只要没有通过实践的检验,都需要修正。
C [C项,“借助血的教训从实践中来的”错,由材料一可知,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6.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一些管理咨询公司从不研究行业、企业实际,动不动就照搬照抄世界500强公司的理论,盲目给企业开处方。
B.许多缺点和错误根本上是由一些领导满足于听纸上的报告,听口头汇报,下去的时候走马观花,不求甚解造成的。
C.人们只有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使自己的认识逐步合乎规律。
D.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但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发展、不注重自身物质利益的大公无私的人。
D [材料二主要谈的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D项说的是追求的问题,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7.请指出材料二在论证上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并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论证的特点一般包括论点的提出、论证的过程、论证的方法以及论证语言的风格等。对于本题来说,可先看论证方法,材料先举了王明等人的例子,从反面论证了理论脱离实际给中国革命造成的危害,后以毛泽东为例子,从正面论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然后看论证的语言,材料的语言形象生动。
[答案] ①运用举例论证,将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具有说服力。如文章先以陈独秀、王明、李德等人为反面事例,后以毛泽东为正面事例,论证了理论应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具有说服力。②论证语言形象生动。如“掉脑袋”“圣旨”等词语的使用。
8.在阐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材料内容可知,二者都阐释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但侧重点略有不同。材料一是对毛泽东的文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再认识,这可从文段的出处以及具体内容的引用上看出来;材料三先确定了“真理性认识”的内涵,再观照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强化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
[答案] ①材料一,立足于对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解读,重点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②材料三,立足现实,强化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文本对应练(三)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竹笋(sǔn)  谆谆(chún)
希腊 前仆后继
B.暂时(zhàn) 臆造(yì)
漆黑 涛涛不绝
C.飞跃(yuè) 清脆(cuì)
墙壁 等闲视之
D.篡夺(cuàn) 钦差(qīn)
告戒 可歌可泣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要从根本上改革________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不允许任何领导人实行个人专断和把个人________于组织之上。
③如果对同级党的委员会处理案件的决定有不同意见,可以请求上一级纪律检查委员会________复查。
A.制约 凌驾 与之  B.束缚 凌驾 予以
C.制约 驾驭 予以 D.束缚 驾驭 与之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的单位不是实事求是,而是虚报产量,骗取荣誉,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B.在这次演讲会上,他大胆发言,夸夸其谈,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C.美国对各国的关切非但等闲视之,反而在两年前变本加厉,以它的国内法代替国际法,反过来要对同古巴有贸易往来的国家或公司进行制裁。
D.那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4.下面句中标点符号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
B.5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
C.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告诉我们,没有正确的思想,就没有正确的行动。
D.这篇文章,从哲学角度概括和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经验,它是《实践论》基本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一、语言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  ),国家动荡、政权更迭、制度失效(  )始于思想领域的混乱、指导思想的动摇。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近年来一些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就是(  )。正所谓:“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这警示我们,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高度自觉并(  )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道路不偏向、江山不变色,保证国本永固、事业常青。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承受着繁重的执政使命,科学理论思维如果缺乏,就难以战胜各种困难。时代是____①____,实践是____②____。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研究,就是要____③____、____④____,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中,不断深化、拓展、升华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规律性认识。应当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践只有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____⑤____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表示 往往 他山之石 矢志不渝
B.表示 常常 前车之鉴 始终不渝
C.表明 往往 前车之鉴 始终不渝
D.表明 常常 他山之石 矢志不渝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科学理论思维如果缺乏,就难以战胜各种困难。
B.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科学理论思维,就难以战胜各种困难。
C.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承受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科学理论思维,就难以战胜各种困难。
D.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承受着繁重的执政压力,科学理论思维如果缺乏,就难以战胜各种困难。
 
3.请根据语境,把下面的五个短语分别填在文中标有序号的地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在每个短语后的横线上写上序号即可)
理论之源:____________ 思想之母:____________
根据时代变化:________ 把握时代特点:________
直面时代课题:________
 
二、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材料一:
所谓“物质变精神”,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外部客观物质的东西反映到主观意识中来,形成主观的如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等东西。所谓“精神变物质”,就是将实践中业已形成的方针、政策、理论、方案等观念性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群众实践,从而转化成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力量。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从认识的过程来看,表现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来看,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干部的领导实践过程来看,表现为制定和贯彻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毛泽东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并不是任意的过程,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物质可以变精神,但是正确的思想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精神可以变物质,“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总之,毛泽东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摘编自樊瑞平、张心立《毛泽东倡导对干部进行认识
论教育——重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每次大挫折,都是唯心论盛行的结果。共产党早期的干部像陈独秀等,革命信仰都很坚定,但最大的问题是脱离实际,结果给党带来1927年的大挫折。开始以为,只要听苏联的就肯定能取得胜利,后来才知道盲从他国经验,脱离中国实际是要掉脑袋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堂学到东西的党课是谁上的?是共产党的对立面蒋介石在1927年给上的。敌人是最好的教师,沙场是最好的课堂。你正儿八经地给他讲,他听不进去,一流血,什么都学会了。那一次蒋介石逼得共产党人抛弃了陈独秀“绘画绣花”式的革命,脱了西服,拿起枪上了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逻辑就这样展开了。
开展武装斗争,刚刚打开一点局面,王明又带着斯大林的圣旨来了。李德、博古等人听不进长期坚持实际斗争的同志们的意见,将用于欧洲平原的坚守阵地决战的战法用于中国东南山地,最后把根据地丢了个干净。红军大转移开始时,他们还是死守他们那一套办法,结果损失惨重。当时你说他,他不听,很多人也不敢怀疑他。为什么?人家是“权威”,王明曾受到斯大林单独召见。后来的张国焘更厉害,他受到过列宁的接见,而且据他自己说是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中唯一见过列宁的人。这些人牌子都很硬,文凭也很高,但一打仗就不行。长征路上打得赢就是硬道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最后实践的权威打倒了观念的权威,到陕北后,我们党明白了,马列主义的原理要跟中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实际结合,这是不断付出血的代价才明白的道理。不流血谁也不承认自己是错的。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谈到《毛泽东选集》时说:“这是血的著作。”
当时,共产国际是世界革命的灯塔,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大家都是坚定的革命者,自觉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但问题是唯心主义是不能带领革命走向胜利的。当时许多在领导岗位的人缺乏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更缺乏历史自觉和道路自信。为此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邓小平后来说,这篇文章写得好。我认为,它好就好在这篇文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曾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盛行的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毛泽东认为:中国的问题需要听听中国同志的意见。对世界革命的贡献取决于中国革命取得的胜利。制定方针政策必须以中国革命的利益为最高原则,不能机械地服从其他国家的革命经验。这是毛泽东和教条主义者争论的一个焦点。教条主义本质上就是唯心主义。
延安整风期间,全党充分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对中国革命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反过来想,如果没有长征及其路途上经历的生死实践的检验,这些共识的形成是很难想象的。
所以说,毛泽东思想来自血的教训,这不是从书本和课堂里就能学来的。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昨天不是从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掉下来的,今天也不是从华盛顿的白宫掉下来的,它是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不这样,与长征一样,还是要流血,要亡党亡国的。
(摘编自张文木《我们赢在哪里?赢在人才!》,
《北京日报》)
材料三:
社会实践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经过社会实践检验所证明了的真理,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性,即不论什么人,只要是他的思想、理论、认识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就是真理性认识,相反便是谬误。但在现实生活中,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往往与“某些领导人的某些意志”“某些书本中的某些原理”“某些权威人士的某些言论”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识路线坚持下去,就应该遵照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和“此外再无别的”而“只能是”的“绝对性”要求,坚持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情况出发,检验、修正他们的那些错误意志、言论和丰富、发展书本上写的不成熟不完备的原理。“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是中国共产党人所信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其他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生命力所在。所以说,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由它所赋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的客观性,是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一切形式的主观理论不相容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唐梅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学习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用方针、政策指导实践则是认识到实践的转化。
B.在毛泽东看来,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都属于能够检验思想的正确性的社会实践。
C.邓小平认为,《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好就好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
D.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主观理论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既公正又无情。
 
5.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物质变精神”这个过程中,“精神”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要靠实践来检验。
B.真理具有客观性,它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
C.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借助血的教训从实践中来的。
D.不论是何人的言论还是何种书本中的原理,只要没有通过实践的检验,都需要修正。
 
6.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一些管理咨询公司从不研究行业、企业实际,动不动就照搬照抄世界500强公司的理论,盲目给企业开处方。
B.许多缺点和错误根本上是由一些领导满足于听纸上的报告,听口头汇报,下去的时候走马观花,不求甚解造成的。
C.人们只有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使自己的认识逐步合乎规律。
D.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但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发展、不注重自身物质利益的大公无私的人。
 
7.请指出材料二在论证上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并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阐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