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关键能力提升
语言运用
为了向优秀科学家学习,弘扬科学精神,幸福实验小学六年级(一)班开展了“致敬科学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在本次活动中,班主任让你负责策划一期以“致敬科学家”为主题的板报,请拟写两个栏目名称。
2.从下列科学家中任选一位,以“我想对他说”的形式,抒写你对他的崇敬之情。
邓稼先: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钱学森:空气动力学家、系统科学家,工程控制论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正是因为有了钱学森,中国才在1970年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他是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最敬佩的人物
我想对他说
3.在本次活动中,我们聚焦科学发展,致敬为科学发展奉献一生的科学家。但是也有人说,科技发展带给人类的不仅有好处,也有坏处。科技的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请发表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你的观点:
你的理由: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一)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①,孙莘老②识文忠公③,乘间④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①顷岁:近年来。②孙莘老:人名,字复明,号莘老。③文忠公:欧阳修。④乘间:趁着空闲。
1.请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一处停顿。
唯 勤 读 书 而 多 为 之
2.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字各代表什么。
(1)乘间以文字问之( )
(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
(3)多作自能见之( )
3.翻译文中画“ ”的句子。
4.古人作文讲究言简意赅,有时会省略一些成分。请补充下面的句子中省略的内容。
)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5.欧阳修认为写好文章的诀窍是什么
三、(新题型)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
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用黏性胶泥制成厚块,刻上字,用火把泥块烧硬。印书时,就按照书稿的次序,把一个个活字块放在一块铁板上,用松香、蜡和纸灰等东西把它们粘在一起,用平板把字面压平整,就可以印刷了。活字印刷速度快、质量好,制版比较容易,发现错误可以随时改正。印完,把版拆掉,活字可以继续使用。这是印刷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改革。
(二)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上;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 , 与 、
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2.文段(二)中的哪些语句能说明文段(一)中的“活字印刷速度快、质量好” 用“﹏”画出来。
3.文段(一)和文段(二)为了说明活字印刷术“活”的特征,都运用了适当的说明方法。文段(一)主要运用的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文段(二)则主要运用了 、 等说明方法。
4.读了两则短文中关于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介绍,你有何感受
课外阅读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郑和的远航
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那条通往遥远海岸的探索之路是中国人长期远洋航行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郑和远航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强大的导航能力是关键。
首先,要归功于指南针和罗盘等定向技术的运用。从历史资料可知,郑和船队 能够借助潮汐、洋流和季风判断方向, 掌握了综合运用罗盘指向、物标定向等复杂的航海技术。
其次,是航海图的绘制与使用。《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虽略显(粗糙 粗劣),但已经可以提供很准确的航道指引了。船队绘制了40幅海图,涉及530多个地名,所标地名包括东非海岸的16个城市。海图对一些重要城市、岛礁、山脉等的位置与特征作了详细标注。这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图,正是这套航海图,引导着郑和船队在惊涛骇浪中驶向一个又一个目标港。
“牵星术”这一天文定位技术的运用,也是郑和船队顺利远航的法宝。此技术通过观察夜间星斗位置,并结合罗盘定向来提高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直到20世纪,还有国家在采用这种技术。
除了强大的导航能力,郑和船队在组织协调方面同样体现了高水平。相较人类航海史上的其他(创意 创举),郑和下西洋之行,不仅时间比他们早,规模也比他们大得多。郑和每次远航,都以多艘大中型船只为主体,组成为数一二百艘的庞大混合船队,随行者更达两万人之多,而后来哥伦布的船队只有3艘船,船员只有88名。郑和的远洋船队有宝船(船队中的大中型船只)、粮船、马船、战船(护航船只)等,在没有电子通信技术的情况下,尤其在夜晚漆黑的大海上,众多船只之间能够做到前后联系、航向协调,需要极高的沟通、组织能力。
此外,在船只的设计上,我们可以(领略 领悟)到六百多年前中国高超的造船技术。关和宝船中最大的长44丈,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载重量1000吨左右。一共有4层,可容纳上千人。船上有9根桅杆,可挂12张帆。这样的船,就是放到今天,也是“大制作”。
郑和船队导航技术之先进、组织协调之有效,都是同时代其他远航活动无法比拟的,明代的舰船建造水平在当时世界上也是一流的。郑和远航的成功证明了14、15世纪的中国、不仅国力强大,科技水平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位置。
1.用“ ”选出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词语。
2.根据上下文,填入第3自然段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 所以 B.不仅 而且 C.虽然 但是 D.即使 也
3.(新题型)根据短文第2~6自然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4.短文第6自然段中画“ ”的句子在文中起 的作用。
5.短文第7自然段主要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体现了
6.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你还知道我国哪些领先世界的科技发明 试举一两例。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人生需要一点“埋头”精神
厉振彪
工作中,常有一些人不愿意干不容易出成绩的工作,觉得埋头苦干不如“巧为”、有选择性地干更加“见效”。不可否认,干工作有时确实需要一点“窍门”,多一些创新求变。但寻找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能走捷径靠的是日积月累和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而不是挖空心思,妄想一劳永逸、一步登天。
“根深才能叶茂”,埋头做好基础性工作,才能积少成多,厚积薄发。“埋头”不是不知变通,而是一种踏实做事的作风。“埋头”的好处,在于不投机取巧,耐心经事,直面困难和矛盾。如此“愚拙”,更有利于打牢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进。纵览古今,很多成绩的背后,都有“十年寒窗”的苦功。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花了34年,马克思著《资本论》用了40年,屠呦呦整理了2000多个药方,最终获得青蒿素样品……可见,人生要有所收获,的确需要一点“埋头”的精神。
《汉书·枚乘传》云:“泰山之雷穿石,单极之统断幹。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细细想来,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多,而是知识太多;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过于聪明,总想着避开问题,缺少“埋头”的精神。华罗庚在诗中写道:“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硬要把“伪聪明”当作真聪明,不过是真愚拙的做法。做事情,还是要有那么一点“埋头”精神、需要那么几分“愚气”。
世间事多不会一蹴而就,一件好的作品需要反复打磨,一种本领的获得需要不断学习实践,许多事情要想做成功,都需要埋头下一番苦功夫。人们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如果不能打牢厚实的功底,到头来学的不过是花拳绣腿。做人做事,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才能有所成。而一些所谓的“聪明人”对“埋头”干不屑一顾。他们自恃头脑灵活,做事灵巧,好高骛远,崇尚“效率至上”。几十个小时就想速成一门语言,做生意立马就想赚钱……世上哪有这样的捷径 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一遇到困难即刻调转方向,这样做多半会一事无成。
人生成败的关键就在于一个人能否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目标。这种持之以恒,就是“埋头”精神的表现。执着于追梦,才会最终梦想成真。所有的积累、沉淀和改变,都是对时间的尊重,也是对人生的尊重。就如同龟兔赛跑中的兔子,起步快不代表就能赢。要知道,跑步前进最多只能跑几十公里,而选择“埋头”走路,却可以走出两万五千里长征。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投机取巧:
(2)一蹴而就:
2.而一些所谓的“聪明人”对“埋头”干不屑一顾。他们自恃头脑灵活,做事灵巧,好高骛远,崇尚“效率至上”。几十个小时就想速成一门语言,做生意立马就想赚钱……世上哪有这样的捷径 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一遇到困难即刻调转方向,这样做多半会一事无成。
这句话中双引号的作用是什么 选择正确答案,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表示引用;②表示特定称谓;③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④表示特殊含义(也表示否定和讽刺)。“聪明人”引号的作用是: “一口吃成个胖子”引号的作用是:
3.(新题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围绕论点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 读短文,完成思维导图并回答问题。
你还能列举其他人的事例来证明这个论点吗 举出一例并简要说明。
4.第3自然段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 的方法进行论证,作用是
5.读了短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我的启示:
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潜水艇的发明者之一西蒙在自传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现代直升机发明者西科斯基的灵感源于年轻时读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云的快船》,他经常引用凡尔纳的话:“一个人可以想象任何东西,另一个人可以使之变成现实。”
【材料二】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伽利略说:“一切推理都必须从实验中得来。”爱迪生做了1600多次耐热材料的实验、600多种植物纤维的实验,才制造出第一个碳丝灯泡,可以一次燃烧45个钟头。后来他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良制造的方法,终于做出了可以点燃1200小时的竹丝灯泡。
1.由材料一可知,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
2.除了灵感,科学进步也离不开科学精神。阅读材料二,你认为最重要的科学精神是什么
3.请为下面的这幅科幻图片取一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