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及故事背景。2、整体了解全文内容。3、学习课文一二段,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学习重点:试找出文章中出现的文言现象(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一、回顾预习: 1、注音氾南( ) 佚之狐( ) 夜缒( )而出 共其乏困( ) 瑕( ) 杞子 ( ) 逢孙( ) 阙秦( ) 戍之( ) 秦伯说( ) 失其所与( ) 朝济而夕设版( )2、多音字:朝(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 )(人名逢孙)3.文学常识。(1)、春秋时五等爵位为 、 、 、 、 。(2)、《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 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所作。《左传》是 的简称,又名 。因为《左传》和 、 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3、利用早自习熟读课文,并尝试背诵4、尝试归纳文中各种文言现象二、自主、合作、探究探究一:学习第一二段,总结文言知识1、通假字(找出并解释含义)无能为也已 2、本文重要的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④是寡人之过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 探究二:概括故事内容,梳理文章脉络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解题: 烛之武退秦师 退: 师: 理清层次 ,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三、当堂达标 翻译下列句子(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四、反思提升回顾以、而的用法。五、拓展延伸 熟练背诵课文 相关知识补充:1、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补充2: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2、简介背景 晋国是西部的一个古老国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晋国祖先是唐叔虞。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小儿子,成王幼弟。唐是地名,位于黄河与汾水之间,方圆百里。叔是排行。叔虞出生时手握“虞”字,就以虞为名,字子于。尚在孩提时,成王桐叶封弟,封叔虞于唐。唐叔虞后代于此繁衍生息,就是后来的晋国。到了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果然极富政治才能。在大臣狐偃、贾 ( http: / / www.21cnjy.com )佗等人协助下,晋文公采取了一系列整顿政治、经济的措施,“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稼穑劝分,省用足财”、“赋职任功”、“举善援能”等。经过几年经营,晋国国力大为增强,称霸的欲望迅速膨胀,而楚国却成了前进路上的最大障碍。公元前632年,晋楚兵戎相见,晋文公先是退避三舍,以报优待之恩,再联合齐、宋、秦之师破楚于城濮,从而使晋文公确立了继齐桓公之后的霸主地位。城濮之战中,郑国帮助了楚国,又加上重耳流亡期间结下的恩怨,公元前630年,晋国联合秦国包围郑国,要把郑国国君叫出来好好辱骂一顿。郑人害怕,献上叔瞻的头颅仍解决不了问题,万不得已,走出一步险棋,派烛之武实施离间计。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学习 指导首先结合课下注释看课文,将字音和词义写到原文中。并找到疑问点。然后做回顾预习,独立完成!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相关知识点,课堂上仔细理解,力争掌握。首先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好语言,可查阅相关资料。将相关知识整理在整理本上。注意字字落实仔细阅读相关知识,并记忆。可当做写作素材。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归纳熟记掌握文言文常见文言知识点。2、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学习重点:掌握文章中出现的文言现象(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一、检查背诵课文二、自主练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两个 B、晋军函陵 军:驻军C、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D、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3、 找出通假字①无能为也已 ②共其乏困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④失其所与,不知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5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 )A、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 B、越国以鄙远C、既东封郑 D、郑既知亡矣 ( http: / / www.21cnjy.com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 ( http: / / www.21cnjy.com )、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越国以鄙(偏僻)远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D. 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惟君图之9、 “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10、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君知其难也A、共其乏困 B、又欲肆其西封 C、吾其还也D、失其所与11、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12、烛之武的话表现了外交辞令中“婉曲”这种表达方式的是( )A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附: 烛之武、邹忌、触龙的游说艺术二 烛之武,郑国之“老”百姓也,其挑拨离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邹忌,齐国之美男子也,其“美”仅次于城北徐公,假此以己推人说服齐王广纳群谏名扬天下。触龙,老朽矣,“蹩脚”的赵国重臣,却长于口才。世间皆知老妇人因唠叨而著名,不料触龙爷爷竟也大发唠叨,迂回包抄,晓之以理,使得赵太后将其爱子长安君“恣触龙之所使之”。 国籍不同,时机不同,事件不同,游说对象不同,游说方法不同,然而游说结果相同。何故?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的切身利益着想,是游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应遵循的原则之一。烛之武先讲明秦和晋围郑(即使是攻下郑国),秦国无大裨益;进而分析晋侯出征目的在于扩张领土,且欲壑难填。一方面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一方面顿感危险将至矣。可见,烛之武头头是道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这叫曲线救国。 邹忌可谓酒色财气俱全,竟还拥有聪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脑瓜支配下的厉害嘴巴,叫人刮目相看。他从妻、妾、客人的阿谀之词“小题大作”——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献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也使齐国夺得人才乃至发展先机。 触龙用“缓冲法”拉家常套近乎,用“引诱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后门托幼子,用“旁击法”谈燕后陪衬人,用‘植入法”论历史望未来。先用三寸不烂之舌变相息怒缓和气氛,再用反证法“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来巧设鱼饵,引鱼上钩,推出“为长安君计短也”的结论。迂回包抄使得赵太后主动缴械。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谏,否则会引来杀身之祸。虽然烛之武和触龙年岁已高,但岂敢倚老卖老?烛之武早有言“无 能”,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触龙嘘寒问暖“曾不能疾走……窃自恕……”没话找话,话题轻松,铺设情境。此三者谙习“良药蜜口更于病,忠言顺耳更利于听”之道。事实亦如此,良言一声三冬暖,冷语一句六月寒。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优 烛之武长于外交辞令,说理透辟,步步深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层层逼紧。他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申明围郑对秦无任何好处,晓之以利害,因说服力很强,所以句句打动对方。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隐忧国之清明;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心理),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触龙非常了解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便采用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太后心结。当然更见触龙为国之忧心,忠心明鉴。 烛之武、邹忌、触龙游说的成功也告诉我们:游说时要不亢不卑,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 学习 指导初读课文,了解悼词的一般结构,理清课文结构。结合课下注释看课文,解决字音和词义。仔细理解,全面把握。首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组织好语言,可查阅相关资料。仔细阅读相关知识,并记忆。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习重点:掌握文章中出现的文言现象(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一、回顾预习: 1、利用早自习熟读课文,并尝试背诵2、尝试归纳文中各种文言现象二、自主、合作、探究探究一:1、通假字(找出并解释含义)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 ) ②共其乏困 ( ) ③何厌之有? ( ) ④秦伯说 ( ) ⑤失其所与,不知 ( ) 2、词类活用①夜缒而出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 ) ④越国以鄙远 ( )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 )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 3、古今异义①行李之往来( /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泛指主人) )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尊称人的妻子 ) ④亦去之 ( /距离 ) 4、特殊句式(1)夫晋,何厌之有? (2)邻之厚,君之薄也 (3)是寡人之过也 (4) 以其无礼于晋。 (5)佚之狐言于郑伯。 (6)敢以烦执事(7)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5、重点实词(1)鄙 ① 蜀之鄙有二僧 ②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许 ① 许君焦、暇,朝济而夕设版焉 ② 杂然相许。 ③ 潭中鱼可百许头。 ④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3)微 ①微言大义(成语) ②见微知著(成语)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 6、重点虚词1、以 ①敢以烦执事 ②越国以鄙远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而 ①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且焉置土石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4、之:①子犯请击之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臣之壮也 ④夫晋,何厌之有 ⑤辍耕之垄上探究二:1、烛之武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2、概括一下烛之武的形象特点。三、当堂达标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五、拓展延伸 概括一下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1、志士。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辩士。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 ( http: / / www.21cnjy.com )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学习 指导首先结合课下注释看课文,将字音和词义写到原文中。并找到疑问点。然后做回顾预习,独立完成!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相关知识点,课堂上仔细理解,力争掌握。首先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好语言,可查阅相关资料。将相关知识整理在整理本上。注意字字落实仔细阅读相关知识,并记忆。可当做写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