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美术作品的创作 课件(共21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美术鉴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美术作品的创作 课件(共21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美术鉴赏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3-05-13 23:0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美 术 作 品 的 创 作
第 课
1
情 景 导 入
艺术源于生活
课 后 小 结
艺术高于生活
一、情景导入
1、中国画《愚公移山》是20世纪中国画家徐悲鸿的代表作。他用中西结合的形式语言表现了一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2、《梅杜萨之筏》, 19世纪法国画家籍里柯的作品,描绘了一场真实的海难,将绝境中的希望表现得动人心魄,是西方浪漫主义美术的杰作。
提问:这两件作品是如何创作完成的 又是如何达到这样的艺术高度的呢
基本问题
美术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为什么创作这件作品?
怎样搜集创作素材?
二、艺术源于生活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具体而言,生活既是美术创作的原因与动力,也为美术创作提供了灵感与素材。
徐悲鸿是在印度创作的《愚公移山》,当时是抗日的危急时刻,徐悲鸿是想用古代寓言借古喻今,表达中国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定决心。
创作时,徐悲鸿正客居印度。在那里,他不断搜集和寻找创作索材,绘制了大量素描、速写与线描画稿。《愚公移山》中的每个人物、每处风景皆有出处,都来自生活的经验。
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的原因和动力是什么?
搜集和寻找创作索材
籍里柯创作的原因和动力是什么?
1816年7月,法国护卫舰梅杜萨号因舰长玩忽职守而触礁失事,舰长匆匆带亲信乘坐小艇逃生。被遗弃的150人只能用梅杜萨号的舰骸造了一条救生筏,在海上漂流了12天,淡水食物耗尽后,人们绝望疯狂,甚至互相残杀,啃食死人,最后只有10人幸存下来。惨案发生后,法国路易十八政府企图掩盖真相,激起了公愤。籍里柯深受震撼,为此好事8个月创作了这幅画。
搜集和寻找创作素材
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指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三、艺术高于生活
作品《愚公移山》进行了怎样的艺术处理?






衣纹:中国传统画法
身体结构和体积塑造:西方写实的技法
徐悲鸿的艺术主张
1、“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意思:古代画法好的去遵守,接近失传的去继承,不好的去修改,不完整的去补充,西洋画中可以采纳的就加之融会贯通。
2、徐悲鸿开拓性地将西方素描技法融入中国水墨画,走出了一条“中西合璧”的艺术道路。
作品《梅杜萨之筏》进行了怎样的艺术处理?
二、艺术高于生活
选择创作题材
提炼创作素材
精心经营画面有力表达主题
相关链接
清代画家郑板桥曾经讲述他画竹的三个阶段:“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也正是美术创作从体验、构思到表达的完整过程。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眼中之竹——艺术体验
胸中之竹——艺术构思
手中之竹——艺术表达
《田横五百士》徐悲鸿
1、谈谈画作表现
了哪段情节?
2、为什么要创作
此作品?
探究与发现
《田横五百士》所描绘的是《史记·田儋列传》中的农民起义领袖田横在刘邦称帝后,将到洛阳招安,他手下忠心的500名战士为他送行的情景。
1927年秋徐悲鸿回国后正值蒋介石叛变了大革命,祖国灾难深重,他痛恨国民党反动统治,痛感知识界不少人投靠国民党反动派,丧失爱国者应有的气节,所以时代召唤“威武不屈”的“高节”,《田横五百士》就是在这种国内现实形势下于1927-1930年间创作出来的。所以《田横五百士》响应了时代的号召,具有时代性特色。
2、为什么要创作此作品?
1、谈谈画作表现了哪段情节?
探究与发现
比较籍里柯的画稿和最终作品,谈谈籍里柯为什么选择了最终的构图方案?
《梅杜萨之筏》法国 籍里柯
籍里柯将木筏与人物安排在一个倾斜的金字塔内,保证了画面的视觉整体性,又让木筏具有向前的动势。稍远处,黑人船员让·查尔斯被众人托举在金字塔的顶端,挥舞的红巾将情绪推到高潮。在金字塔底部则画出了浸泡得变色的尸体,还有尽力抱着儿子遗体的老水手,再现出惨绝人寰的一幕。在光线处理上,左侧投入画面的强光让明暗对比更强烈,场景更具戏剧性、泛白的天色则暗示着获救的希望。籍里柯为了创作这幅作品曾数次改变构图,从留存下来的画稿帮,然选择了一个最佳方案。
为什么选择了最终的构图方案?
美术创作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表达。所有的创作都离不开时代,离不开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和研究。只有在生活的源泉中汲取营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并真诚地表现对生活的感受,作品才会具有生命力。徐悲鸿与籍里柯的这两件作品创作背景、核心主旨不同,但两人对创作与生活的态度是高度一致的。
四、课堂小结
拓展学习
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表现题材。徐悲鸿创作的《奔马》形象生动、神骏无比。
阅读画中的题跋,谈一谈《奔马》创作的时代背景,并尝试解释徐悲鸿为什么创作《奔马》。
从《奔马图》的题跋上看,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
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重庆。二次会战中中国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举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