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0-2022三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02中国近代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2020-2022三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02中国近代史(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4 10:4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徽省2020-2022三年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02中国近代史
一、选择题
1.(2020·安徽·统考中考真题)“这次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长达3万字的八个决议’,确立了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系统性的建党与建军文件,使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军队日益成为一支精干而富有战斗力的力量。“这次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2.(2020·安徽·统考中考真题)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一直为这场运动缺乏传统文化支撑、处于浮游漂离状态而苦恼,五四运动令他们眼前豁然一亮,找到了传统价值的立足点。这里的“立足点”是
A.尊孔复古 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爱国主义
3.(2020·安徽·统考中考真题)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两者的共同作用是
A.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B.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C.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D.实现了土地公有的目标
4.(2020·安徽·统考中考真题)如图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部分国家伤亡人数及持续作战时间,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美国援助是中国抗战取胜的关键因素
B.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
C.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最大
D.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5.(2021·安徽·统考中考真题)1937年3月,陕甘宁边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后又明确宣布:“(地主)出租土地给农民,只要地租不苛刻,政府不加以任何干涉。”这一做法有助于
A.团结各阶级共同抗战 B.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C.打击国民党投降势力 D.结束国共十年内战
6.(2021·安徽·统考中考真题)清末,127所高等专门学校中有理、工、农、医类学校23所,学生2195人,占全部专科学生总数的9.2%。1915年,94所专科学校中有工、农、医类学校29所,学生4763人,占全部学生总数的19.8%。这反映出
A.专科学校分布科学合理 B.新文化运动成果丰硕
C.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 D.全国学制得到了统一
7.(2022·安徽·统考中考真题)“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阳阴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这幅对联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是
A.男尊女卑 B.新旧并呈 C.封闭保守 D.自由博爱
二、改错题
8.(2020·安徽·统考中考真题)技术进步加速文化传播。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
(1)北宋时期,毕昇发明雕版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技术有了新的突破。
(2)中华书局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3)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深受观众欢迎。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三、综合题
9.(2020·安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 事件
1600年 英国女王特许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英国与好望角以东各国的贸易
1607—1733年 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共建立了13个殖民地
1652—1674年 英国发动数次对荷战争,给荷兰以致命打击
1756—1763年 英法七年战争,法国战败,英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强国
1757—1765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孟加拉国库中夺走价值526万英镑的财富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
材料二 19世纪末期,随着世界强国地位的最后确立,出于同老牌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需要,美国开始推出其独立的对华政策。1900年7月,美国又照会列强,重申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实质上,该政策完全是美国政府从其自身利益出发、以损害中国人民利益为目的的侵华政策。
——据王斯德《世界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提出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对殖民扩张的合理性。
10.(2020·安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强运动的倡导者推动现代规划,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未能在官办工业或官督商办企业中注入个人的能动性,那些企业继续不断地备受官场中司空见惯的无能、任人唯亲和贪污腐败等现象之困扰。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自强运动”的目的并概括其失败的原因。
材料二 1952年,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5%。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从计划制定到计划实施,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再到每一个建设者,可以说是上下一条心,举全国之力,步调一致搞建设的。“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
——据王树恩《新中国“一五计划”出台的台前幕后》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现实国情并分析其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工业化建设给你的启示。
11.(2021·安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估计,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企业共有698家,资本总额33082万元。到1920年,近代工业企业达到1759家,资本总额50062万元。中国的产业工人在1913年只有60多万人,到“五四”之前,达到了200多万人。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逐渐成长,并于五四时期开始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必将产生其政治的代表。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3——1920年中国工业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四时期工人阶级是如何“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的”。
材料二 中国工人运动最初主要是自发的经济斗争。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工人运动转变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阶段。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独立斗争是不可能得到胜利的。中共三大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单纯领导工人运动转移到国民革命中来。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工人运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时代特点,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12.(2022·安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本书编写组编著《中国共产党简史》
(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给材料一拟个恰当的标题:________。将材料一所示历史事件进行归类,属于“统一战线”的是______;属于“武装斗争”的是______;属于“党的建设”的是________(填写编号即可)
(2)根据上述材料一、二并结合相关史实,请人选其中一个“法宝”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考查点:古田会议。解题思路:依据题干的“确立了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系统性的建党与建军文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会议,即古田会议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故B符合题意;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排除A;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排除C;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D,故选B。
2.D
【详解】考查点:五四运动。解题思路:分析“五四运动令他们眼前豁然一亮,找到了传统价值的立足点。”是解题的关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中形成的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传统价值的立足点。故D符合题意;尊孔复古是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排除A;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B;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排除C。故选D。
3.C
【详解】考查点:土地改革。解题思路: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使农民获得土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使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故C符合题意;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不符,排除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与《中国土地法大纲》不符,排除B;实现了土地公有的目标与《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都不符,排除D。故选C。
4.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所给信息可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的抗日战争持续时间最长,伤亡人数最多,这说明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抗战中美国对中国的援助,故A错误;中国是参加反法西斯战争最早的国家,故排除B项;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最大,故排除C项。故选D。
5.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37年是全面抗日战争前夕,此时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有利于团结地主阶级一致抗日,故选A;中共的这一做法是为了团结抗日,BCD都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
6.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到1915年,近代新式教育的学科分类覆盖已经越来越全面,科学技术专业的人才明显增多。因此,题干反映出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只提到了专科学校的数量,没有涉及学校分布和学制问题,排除AD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与题干“科技人才增多”不符,排除B项。故选C项。
7.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封建社会,只有男尊女卑、阴历,不讲女权、公历,而现在,开始提倡男女平等,采用公历,体现了新旧并呈,B项正确;男尊女卑、封闭保守是旧的一面,排除AC二项;材料体现的是提倡女权、实行公历,不是说自由博爱,排除D项。故选B项。
8.(1)错误;“雕版印刷术”改为“活字印刷术”
(2)错误;“中华书局”改为“商务印书馆”
(3)错误;“《歌女红牡丹》”改为“《定军山》”
(4)正确
【详解】(1)考查点:活字印刷术。解题思路:依据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判断题干说法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技术有了新的突破。故本题说法错误,将“雕版印刷术”改为“活字印刷术”。
(2)考查点:商务印书馆。解题思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解题的关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务印书馆是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故本题说法错误,将“中华书局”改为“商务印书馆”。
(3)考查点:《定军山》。解题思路: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解题的关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定军山》,深受观众欢迎。故本题说法错误,将“《歌女红牡丹》”改为“《定军山》”。
(4)考查点:互联网。解题思路:依据互联网的相关知识解答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故本题说法正确。
9.(1)成立特权贸易公司;建立殖民地;发动争夺殖民地的战争;掠夺财富等。
(2)美国世界强国地位的确立;同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霸权的需要;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正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等。
(3)理由一:殖民扩张具有侵略性,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破坏了这些国家的主权,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贫困落后。
理由二:殖民扩张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激化了殖民国家之间、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威胁世界和平。
【详解】(1)考查点:英国早期殖民扩张。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一概括是解题关键。根据材料一的“英国女王特许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英国与好望角以东各国的贸易”可以概括出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是成立特权贸易公司;根据材料一的“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共建立了13个殖民地”可以概括出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是建立殖民地;根据材料一的“英国发动数次对荷战争,给荷兰以致命打击;英法七年战争,法国战败,英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强国”可以概括出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是发动争夺殖民地的战争;根据材料一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孟加拉国库中夺走价值526万英镑的财富”可以概括出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是掠夺财富等。
(2)考查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是解题关键。根据材料二的“19世纪末期,随着世界强国地位的最后确立,出于同老牌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需要,美国开始推出其独立的对华政策。”可以概括出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提出的背景有:美国世界强国地位的确立;同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霸权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提出的背景有: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正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等。
(3)考查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对殖民扩张。解题思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是解题关键。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对殖民扩张的理由有:殖民扩张具有侵略性,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破坏了这些国家的主权,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贫困落后;殖民扩张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激化了殖民国家之间、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威胁世界和平。
10.(1)目的: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原因:没有改变封建制度;领导者缺乏现代化观念;没有调动个人的积极性;管理混乱、贪污腐败等。
(2)国情:工业落后,重工业比重低。原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国家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发展规划:各界齐心协力等。
(3)民族独立是国家工业健康发展的前提;良好的社会制度有利于促进工业发展;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等。
【详解】(1)考查点:洋务运动。解题思路:“自强运动”指的是洋务运动,分析材料一,归纳洋务运动的目的和失败原因。依据材料一的“自强运动的倡导者推动现代规划,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可知洋务运动的目的是: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巩固清王朝的统治。依据材料一的“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可以归纳出洋务运动失败原因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领导者缺乏现代化观念。依据材料一的“未能在官办工业或官督商办企业中注入个人的能动性,那些企业继续不断地备受官场中司空见惯的无能、任人唯亲和贪污腐败等现象之困扰。”可以归纳出洋务运动失败原因是:没有调动个人的积极性;管理混乱、贪污腐败等。
(2)考查点:第一个五年计划。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二归纳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现实国情和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根据材料二的“1952年,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5%。”可知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现实国情是:工业落后,重工业比重低。根据材料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从计划制定到计划实施,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再到每一个建设者,可以说是上下一条心,举全国之力,步调一致搞建设的。”可以归纳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国家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发展规划:各界齐心协力等。
(3)考查点:我国工业化建设。解题思路:答案不唯一,围绕工业化建设思考。我国工业化建设给我的启示是:民族独立是国家工业健康发展的前提;良好的社会制度有利于促进工业发展;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等。
11.(1)状况:企业数量、资本总额、工人总数增加。说明: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等。
(2)变化:从自发的经济斗争到有组织的政治斗争;从独立斗争到国民革命。原因:近代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等
(3)示例: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是近代历史的必然选择
【详解】(1)第一问状况,根据材料一“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企业共有698家,资本总额33082万元。到1920年,近代工业企业达到1759家,资本总额50062万元。中国的产业工人在1913年只有60多万人,到‘五四’之前,达到了200多万人。”可知,1913—1920年中国工业的发展状况是企业数量、资本总额、工人总数增加。第二问说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2)第一问变化,根据材料二“中国工人运动最初主要是自发的经济斗争。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工人运动转变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阶段。”可知,从自发的经济斗争到有组织的政治斗争;根据材料二“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独立斗争是不可能得到胜利的。中共三大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单纯领导工人运动转移到国民革命中来。”可知,从独立斗争到国民革命。第二问原因,根据材料二“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独立斗争是不可能得到胜利的。”可知,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根据材料二“中共三大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单纯领导工人运动转移到国民革命中来。”可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使中国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3)根据时代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救亡图存”、中国“向何处去”,是当时许多仁人志士所探索的大问题,而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则是近代以来中国关于社会发展方向的所有争论的焦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尽管中国人民已进行了80多年的艰苦斗争,但没有一个阶级、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认清这场斗争的本质,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纲领。历史实践证明,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才能真正担负起领导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因此,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是近代历史的必然选择。
12.(1)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的不懈探索等,围绕中国共产党,符合材料主题即可) ④ ⑤② ①③
(2)示例:选择法宝:“统一战线"。观点:坚持统一战线能够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阐释: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屠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局面,推动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点,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946年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为了粉碎国民党的进攻。中国共产党决定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解放战争胜利之后,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促进国家发展。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1次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会议正式确立,爱国统一战线形成。爱国统一战线的形成有利于最广泛的团结和凝聚各民族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的力量,聚合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力量。)
综上所述,建立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坚持统一战线能够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观点:建立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保障(运用两个中史实加以论证,要求史实准确,表述清晰,论证充分。)
【详解】(1)根据材料“1921.7、开天辟地”、“1927.8 武装起义”、“1935.1、生死攸关”、“1936.12、扭转时局”、“1948.9 战略决策”及所学知识可得,其标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的不懈探索等,围绕中国共产党,符合材料主题即可);根据材料“1936.12、扭转时局”及所学知识可得,这指的是④西安事变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根据所学可知②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⑤三大战役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属于“武装斗争”的是⑤三大战役和②南昌起义;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属于“党的建设”的是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③遵义会议的召开。
(2)本小题课任意选择一个法宝,解释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示例:选择法宝:“统一战线"。观点:坚持统一战线能够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阐释: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屠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局面,推动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点,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946年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为了粉碎国民党的进攻。中国共产党决定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解放战争胜利之后,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促进国家发展。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1次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会议正式确立,爱国统一战线形成。爱国统一战线的形成有利于最广泛的团结和凝聚各民族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的力量,聚合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力量。)综上所述,建立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坚持统一战线能够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确伟力。观点:建立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保障(运用两个中史实加以论证,要求史实准确,表述清晰,论证充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