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各地区2023届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2选择题组、选择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各地区2023届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2选择题组、选择类(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3 23:5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津市各地区2023届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2选择题组、选择类
一、选择题组
(2023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何谓中国传统色?早在春秋时期,《尚书》便下了定义,“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赤、黄、青、黑、白为基础色,将天地宇宙、万物万象,按照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对应起来,其中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地谓之“玄黄”。五种颜色各有不同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稳居中心方位的黄色,与黄金、皮肤、大地同色,象征着尊贵和中正,为历代帝王所尊崇,被奉为皇家专用色;青色虽然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但实际颜色却让人( )不透,有时可以表示为蓝色,有时又可以是绿色,无论什么色都富有美好寓意;玄即为黑,道家将黑色列为众色之首,秦统一六国后,无论是帝王、大臣抑或兵士,服饰、铠甲均以黑色为主;白,最初的颜色,被古人视为各种颜色的基础色,万物之始,大道为简,简简单单的颜色成为百搭色,即使大面积留白也有无穷意境。
古老中国大地上的先民,很早就发现了颜色并能够运用颜色。20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 )在各处发现颜料。此外,还发现各种彩绘陶器如俗称的红顶碗,陶器上的朱书、墨书等,这些都表明中华文明中颜色应用的渊源。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寓意 琢磨 断续 B.意蕴 捉摸 断续
C.寓意 捉摸 陆续 D.意蕴 琢磨 陆续
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赤色,华夏之正色,战国之后,人们常常把赤与红归为同一种颜色,被尊为吉祥如意的象征
B.赤色,战国之后,人们常常把赤与红归为同一种颜色,华夏之正色,被尊为吉祥如意的象征
C.战国之后,人们常常把赤与红归为同一种颜色,赤色,被尊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华夏之正色
D.战国之后,人们常常把赤与红归为同一种颜色,赤色,华夏之正色,被尊为吉祥如意的象征
3.下列与颜色相关的文学常识及相关词语的解释,对应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纨素:洁白精致的绢 《孔雀东南飞》
B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如丹:像朱砂色一样 《登泰山记》
C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翠幕:青绿色的帷幕 《望海潮》
D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既白:天色微明的样子 《后赤壁赋》
A.A B.B C.C D.D
(2023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一模(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 )的古代文献典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古籍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和悉心指导。仅以北京大学为例,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给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回信;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探望哲学家汤一介先生,了解《儒藏》编纂进展情况;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文学科的多位学者亲切交流,与曾翻译《论语》《孙子兵法》等古籍的美籍汉学大师安乐哲教授交谈,希望他更多向国外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不仅为北京大学做好古籍工作提供了不竭动力,也为相关高校共同做好古籍保护、整理、出版等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___________。古籍工作不仅仅是少数人文学者( )的职业,更是一项事关( )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助力民族复兴的重要事业。进入新时代,研究阐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古籍工作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4.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卷帙浩繁 韦编三绝 因袭
B.卷帙浩繁 皓首穷经 赓续
C.车载斗量 韦编三绝 赓续
D.车载斗量 皓首穷经 因袭
5.下列填入文中划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高校是涵养精神文化的殿堂和知识传承创新的家园更是推动古籍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B.高校是推动古籍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涵养精神文化的殿堂和知识传承创新的家园
C.高校是知识传承创新的殿堂和涵养精神文化的家园,也是推动古籍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D.高校是推动古籍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知识传承创新的殿堂和涵养精神文化的家园
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过秦论》、李密的《陈情表》、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是历代奏议类文本的典范。
B.《左传》是编年体史书,《史记》《汉书》《新五代史》是纪传体史书;《诗》是经书,《左传》是古代解释《春秋》的著作。
C.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辰,旧时从黄昏到拂晓一夜间分为五更;“黄昏”“人定”对应现代时间分别为19时至21时、21时至23时。
D.《哈姆莱特》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著名悲剧,《玩偶之家》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创作的社会问题剧,老舍的《茶馆》是20世纪中国戏剧的经典之作。
(2023届天津市复兴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秋天的物候,很容易让人想到芦苇,一句“ ”,不仅道尽了深秋的( ),也是古往今来咏芦苇诗的祖宗。芦苇,没有袅娜的身姿和妍丽的容颜,只是江边湖畔平凡的存在,对它( )的人实在寥寥。不过,一叶虽小,或可障目,一苇虽轻,有时也能载无亚之重。我们熟知的典故“一苇渡江”,流传千年,影响甚广。其大概率是出于民间的传说想象,也一直是中国文学戏曲美术作品中大家( )的题材。它要赞颂的一种所承载者大,所凭藉者微,不畏险阻、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也再次告诉世俗众人:只要有初心恒心决心,一苇也可渡过大江,如果没有勇猛精进的意志,即有艨艟巨舰也难到光明彼岸。
7.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蒹葭苍苍,白踞为霜
D.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8.下列是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组是( )
A.气象 青睐 喜闻乐见
B.气相 青睐 脍炙人口
C.气象 垂青 脍炙人口
D.气相 垂青 喜闻乐见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赞颂的是一种所承载者大,所凭藉者微,不畏险阻、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
B.它赞颂的一种所承载者大,所凭藉者微,是不畏险阻、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
C.它要赞颂的一种所凭藉者微,所承载者大,是不畏险阻、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
D.它是要赞颂一种所凭藉者微,所承载者大,不畏险阻、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
(2023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互联网虽然实现了我们的一个古老梦想,把远在天涯的人变得( ),但与此同时也可能恰好相反,把身边的人变得如在天涯,因而引发了一种普遍的担心: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线上的虚拟世界时,我们是否会最终失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 )。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过度沉迷有可能让一些人“越来越拥抱技术、越来越忽略彼此”。
实际上,线上与线下之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 )。研究发现,互联网中的社交关系大多是通过“上传”线下的好友形成的,是现实社交的延续。从空间角度来讲,互联网有助于我们( )远距离的线下关系;从时间角度来看,媒介化创造了一种广泛的双向即时互动。由于空间和时间不断压缩,互动性大大增强,社会交往效率得到显著提高。______。“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实世界为虚拟生活源源不断地提供养料,虚拟生活又能激发和充实现实世界的活力。
10.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触手可及 空穴来风 泾渭分明 维护
B.近在咫尺 空穴来风 格格不入 维护
C.触手可及 杞人忧天 格格不入 维系
D.近在咫尺 杞人忧天 泾渭分明 维系
11.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社会交往是如此,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B.社会交往是如此,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C.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和社会交往也是一样的
D.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不仅是社会交往
(2023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魏晋之际,特殊的历史社会背景下,出现了一批名士,他们放浪形骸、任诞不羁,遨游于山水之间,酣饮于林泉之下,或清谈吟咏,或弹琴长啸,以潇洒的风貌显示了对自由与超越的向往,这就是“竹林七贤”。__________。
从来没有人把审美放在生命之前。嵇康临刑,要求把他的琴拿来,他要在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弹一弹琴,临死前不是( )生命,而是说:“《广陵散》于今绝矣”。这是他对音乐的审美,以此表达自己的生命哲学。
在文学上,他们继“三曹”“七子”以后,又创造了诗学新的辉煌。钟嵘《诗品》里将“竹林七贤”中的阮籍诗列入上品。阮诗继承了《小雅》的现实情怀“怨诽而不乱”。文学之外,影响更大的是“竹林七贤”的思想、生命哲学和他们( )的风度;他们过人的才气、过人的至情和清新脱俗的风韵,都永远让后人景仰。
“竹林七贤”标志着人的自然观的改变。竹林与诗人的关系,诗人与诗的关系,文学中的自然物我的融合、人与自然的嬉戏、心与精神的( )让中国诗歌美学从此有了新的形而上的维度,并充分展示了人性的智慧、与山水的亲善和绝对的优美。
中国历史上如果没有“竹林七贤”,魏晋时代如果没有“竹林七贤”,没有嵇康和阮籍,整个时代都将( )。
12.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吝啬 洒脱不羁 契合 黯然失色
B.吝惜 放荡不羁 契合 黯然神伤
C.吝啬 放荡不羁 翱翔 黯然神伤
D.吝惜 洒脱不羁 翱翔 黯然失色
13.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竹林七贤”在当时和后世都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在文化上的意义,在于他们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美学。
B.“竹林七贤”在后世和当时都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在文化上的意义,在于他们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美学。
C.“竹林七贤”在后世和当时都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在文化上的意义,对于他们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美学。
D.“竹林七贤”在当时和后世都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在文化上的意义,对于他们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美学。
14.下列关于音乐与文学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与嵇康一样,南宋词人姜夔既是文学家,也是音乐家。他首创《扬州慢》词牌,聚焦维扬城今昔盛衰的对比,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
B.曹操是“三曹”之一,他的代表作《短歌行》,用的就是乐府旧题。乐府诗是汉魏六朝时重要的诗歌类型,而乐府本是管理音乐的机构。
C.元曲中的本色派与“竹林七贤”的寄情自然不同,本色派更关注现实生活。王国维称赞其代表人物关汉卿的名作《窦娥冤》“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D.诗歌的音乐性来自于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新月派诗人主张节奏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其代表诗人闻一多的《红烛》,诗句长短错落体现了节奏美。
(2023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个冬天,围炉煮茶悄然走红。古色古香的院落中,生一炉火、烧一壶茶、放两把干果、烤几颗橘子或柿子,与三五好友围炉而坐,不禁让人想起白居易笔下“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情景。都达夫在《江南的冬景》中也曾写道“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其实,围炉煮茶古已有之。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在《茶经》中记录了煮茶的过程,到了宋代,又出现了点茶、分茶、斗茶等技艺,绵延千年的茶文化毋庸( )地成为了围炉煮茶的基因和底蕴。在古代,围炉煮茶与流筋曲水同为文人雅事,一茶一酒,( ),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浪漫。围炉煮茶在现代人中的流行,是( )火热的传统文化回归生活的又一例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不仅是陶渊明的追求,也是都市人( )的心之所向。 。围炉,不只煮茶饮茶,细品的是文化,慢煮的是生活。茶炉前氤氲的香气,构筑起消弭寒意的诗和远方,在人间烟火中体味诗意生活,“围炉煮茶,能饮一杯无”?
15.依次填入选文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置疑 殊途同归 连续 返璞归真 B.质疑 殊途同归 连续 洗尽铅华
C.置疑 异曲同工 持续 返璞归真 D.质疑 异曲同工 持续 洗尽铅华
16.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休闲、社交、品饮需求,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闲”,还能品味其他娱乐方式无法提供的文化审美
B.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闲”,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休闲、社交、品饮需求,还能品味其他娱乐方式无法提供的文化审美
C.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闲”,不仅能品味其他娱乐方式无法提供的文化审美,还能满足消费者的休闲、社交、品饮需求
D.不仅能品味其他娱乐方式无法提供的文化审美,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闲”,还能满足消费者的休闲、社交、品饮需求
17.下列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代表作《琵琶行》《卖炭翁》等。
B.郁达夫,原名郁文,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故都的秋》写出北平秋天的清、静、悲凉,表达了他对故都之秋的浓浓深情。
C.流觞曲水,语出王羲之《兰亭集序》,是古时上巳节的一种饮宴风俗,高逸雅致。
D.“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陶渊明《饮酒》组诗中的名句,表达了对回归田园的向往。
二、选择类
18.(2023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是元杂剧的代表性作品,说白凝练、唱词优美,既有“素车白马”“古陌荒阡”这样的成语,也有“东海曾经孝妇冤”这样的典故,兼具语言的活泼与庄重之美。
B.《论语》是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见贤思齐”等富于哲理意味的语句均出自此书。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选自郭沫若的诗集《女神》,诗歌对大自然表现出来的强烈情感,是对“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精神的讴歌,体现了诗人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勇猛革命精神。
D.《蜀道难》是一首杂言古体诗,这首诗想象奇特、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
参考答案:
1.C 2.A 3.D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寓意:一指寄托或蕴含意旨;二指寄托或隐含的意思。意蕴:事物的内容或含义。语境指各种颜色的文化蕴含,应选用“寓意”。
琢磨:1.意思是琢和打磨玉石;2.比喻修养德业,研讨义理,修饰诗文等。3.思考,研究;4.磨炼,折磨。捉摸:猜测、预料、揣测。语境指猜不透颜色,应选用“捉摸”。
断续:时而中断,时而继续。陆续:有先有后,时断时续。结合“20世纪以来”可知,语境指时间上的先后,应选用“陆续”。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前后句子话题都是颜色,故句子应该以颜色开头。排除CD;
主语为颜色,应该先对其进行阐释释,即“华夏之正色”应承接“赤色”。排除B。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及实词含义的能力。
D. “《后赤壁赋》”错误,本句出自《前赤壁赋》,也叫《赤壁赋》。
故选D。
4.B 5.C 6.A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卷帙浩繁:书籍(数量)浩大而繁多。车载斗量:形容数量很多,多用来表示不足为奇。语境指古代文献典籍丰富,应选“卷帙浩繁”。
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在句子中通常做谓语。皓首穷经:钻研经典到老,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定语。语境指少数人文学者穷尽一生研究古籍,应选“皓首穷经”。
因袭:继续使用(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模仿(别人)。赓续:继续。语境。形容对文脉的延续,应选“赓续”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从逻辑看,高校的功能“知识传承创新”在先,“推动古籍事业发展”在后,排除BD;
而“知识传承创新”与“涵养精神文化”也有先后顺序,排除A。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贾谊的《过秦论》是史论,不是奏议。
故选A。
7.C 8.A 9.D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结合上句“秋天的物候,很容易让人想到芦苇”可知,所填诗句应该是描写芦苇的景色。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衿”写情人青色的衣领,表达的是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描写的是桑树;
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思是: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D.“彼黍离离,彼稷之苗”描写的是黍子和高粱。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气象”,自然景色;社会境况。“气相”,比喻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此处语境是指深秋的自然景色,所以应该用词语“气象”。
第二空,“青睐”,形容重视,看得起。“垂青”,表示尊重爱悦。此处语境是指看得起芦苇的人实在寥寥,所以应该用词语“青睐”。
第三空,“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脍炙人口”,美味大家都喜欢吃。比喻人人都赞美和传诵好的诗文或事物。此处语境是指是中国文学戏曲美术作品中大家喜欢听,乐意看的题材,所以应该用成语“喜闻乐见”。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
一是成分残缺,“它要赞颂的一种……精神”不合逻辑,应该是“它是要赞颂……精神”,或“它要赞颂的是一种……精神”;
二是语序不当,“所承载者大,所凭藉者微”语序不当,应该是先说“所凭藉者微”,再说“所承载者大”。
只有D项修改正确。
故选D。
10.D 11.A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触手可及:指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语境是形容距离极近,但并非实指。再根据语境中的“远在天涯”可推知,应选“近在咫尺”。
第二空,杞人忧天:总是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空穴来风:有了空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流言、消息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指消息和传闻毫无根据。语境说的是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没有必要,应选“杞人忧天”。
第三空,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非此即彼:意思是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语境是说现在线上线下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再联系后文“‘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知应选“泾渭分明”。
第四空,维护:使免于遭受破坏、维持、保护。维系:指牵绊,也指保持不使涣散。语境用于互联网中人与人的社交关系,应选“维系”。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横线前面说的是“互联网中的社交关系”,也就是“社会交往”,因此应以“社会交往”开头与前面衔接,排除CD;
横线后面说“‘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说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而“社会交往”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并列关系,排除B。
故选A。
12.D 13.A 14.D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吝啬:①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应该用的时候也舍不得用;②不肯拿出一点自己的财物来给别人享用。吝惜:舍不得,顾惜。第一空语境是说嵇康临死前并非顾惜自己的生命,应选“吝惜”。
洒脱不羁:形容潇洒自然,不受拘束。放荡不羁:放纵任性,不加检点,不受约束;含有贬义。第二空是形容“竹林七贤”的风度,不能用贬义词,所以选择“洒脱不羁”。
契合:指投合,意气相投。翱翔:本义是鸟在空中自由自在盘旋高飞,也指遨游,通常用于描写有志气的人。第三空是说心与精神的遨游,使用“翱翔”对应前面的“嬉戏”。
黯然失色:本指心情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比之下有很大差距,远远不如。黯然神伤:指心神悲沮的样子。第四空是说如果没有“竹林七贤”,魏晋时代将会失去很多光彩,应选“黯然失色”。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语序上应是“当时和后世”,据此排除BC;
“……意义,对于他们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美学”搭配不当,应是“意义在于……”,排除D。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节奏美”错误,应是“音乐美”。
故选D。
15.C 16.B 17.A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质疑:提出疑问。此处与“毋庸”搭配,应选“置疑”。
殊途同归:从不同的道路回到同一个地方。比喻使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同样的结果。异曲同工:作品曲调不同,而同样精妙。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的效果。此处说的是“一茶一酒”的相同效果,应选“异曲同工”。
连续:一个接一个地连续不断。持续:延续不间断。此处与“火热”搭配,应选“持续”。
返璞归真: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到原来质朴、纯真的状态。洗尽铅华:指从低俗中脱离出来,一种世俗的改变。结合前文“传统文化回归生活”的语境可知,此处应选“返璞归真”。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语境的陈述对象的“围炉煮茶”,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闲’”,这样与上文衔接紧密,由此可知排除AD。
“不仅能”“还能”为递进关系,应先说“满足消费者的休闲、社交、品饮需求”,再说“品味其他娱乐方式无法提供的文化审美”,排除C。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唐代浪漫主义诗人”错,白居易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故选A。
18.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B.“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故选B。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