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国论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7-23 18:0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国论》导学案
【总体学习目标】
1、能记住文中重点词语及各种特殊句式,能准确流畅的翻译重点句子。
2、能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本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密的特点。
3、能找出本文的论证方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能记住文中重点词语及各种特殊句式,能准确流畅的翻译重点句子。
【学习重点】:能记住文中重点词语及各种特殊句式,能准确流畅的翻译重点句子。
【学习过程】
【课前导学】
一、知识链接——
1、作家零距离:
苏洵(1009—1066) 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代著名的散文家。相传“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二十七岁才发愤攻读。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和儿子苏轼、苏辙从四川到汴京(今开封)。翰林学士欧阳修把他的著作二十二篇(即《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呈给仁宗皇帝看,宰相韩琦也认为他的文章写得好,向朝廷举荐。于是仁宗就召试他于舍人院。可是他却假托有病而未去应试。仁宗因为他有才名,就授以秘书省校书郎的职务。后来又叫他参加修礼书,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之后他就去世了。苏洵著作有《嘉祐集》,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著有《东坡全集》、《东坡志林》等,苏辙(字子由)著有《栾城集》。父子三人俱以散文名世,后人合称之“三苏”。
2、写作背景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12月),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chán)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
3、议论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事实论证:用典型事实做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作用——更有说服力。有力论证论点。
(2)道理论证:又叫引证,使用理论论据(名人名言)证明论点的方法。作用——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有力论证论点。
(3)比喻论证::就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以事喻理。作用——使论证浅显易懂,形象生动,易被接受。比如《爱莲说》中作者把自己的优秀品质赋予给了莲,这就是比喻论证。
(4)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使文章更全面、更严密,是非曲直更加分明。运用这种方法是正反事例对用,在正反转换中常常出现“反之”,“否则”等词语,以示正反之间的变化。
对议论文开头写法的考察。(开门见山,点明中心论点;由故事引出,自然引出中心论点;由现象、问题在分析中引出中心论点;名言引出中心论点)
4、资料链接
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二、预习导读
1、读准字音
赂秦 ( ) 五国既丧( ) 厥( ) 暴霜露( ) 草芥( ) 与嬴而不助五国( )殆尽( ) 洎( ) 当与秦相较( ) 或未易量( ) 日削月割 ( )为国者( ) 下咽也( )
2、重点字词句
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尝试将加点字词解释落实到书上,翻译划“ ”句子,有疑问处用红笔圈出。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课中导学】
【知识卡片梳理】
一、重点词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4、此言得之
5、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6、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9、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10、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二、古今异义
1.思厥先祖父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3.可谓智力孤危 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7、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8、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三、词类活用
(1)日削月割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义不赂秦 (4)李牧连却之
(5)理固宜然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并力西向 (8)小则获邑,大则夺城
四、一词多义
1.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此言得之 ③诚不得已
2.势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②其势弱于秦
3.以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秦以攻取之外
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⑦洎牧以谗诛 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之
①破灭之道也 ②子孙视之不甚惜
③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④苟以天下之大
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五、文言句式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3、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4、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5、 洎牧以谗诛。
6、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7举以予人 9赵尝五战于秦。
10、苟以天下之大 11、其势弱于秦
12、赵尝五战于秦
六、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七、翻译下列句子: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4.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5.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7、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8、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八、默写
?1.古人云:“ ”
2、 , , ,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 , 。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刺客不行,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或未易量。
4、 , ,是又在六国下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本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密的特点。
2、能找出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本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密的特点。
【学习过程】:
环节一:【学贵有思】
1、曾巩评论苏洵文章“烦能不乱,肆能不流” (意思是“多但是不混乱,随意但是不流散”)试结合此评价梳理本文的结构提纲: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反证—结论
环节二:【学贵探究】
欧阳修称赞苏洵散文“博辩宏伟”( 从多方面、运用多种方法有力地论证,雄辩;气势宏大),就此评价结合文本选取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点评。
(论证方法、作用、感情)
环节三:【学贵有求】背诵全文
环节四:【学贵有疑】
你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还有哪些疑问,请写下来我们共同探讨!

【课后导学】
自我检测
阅读以下两段文字,结合苏洵的《六国论》回答1—6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节选)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选自李桢《六国论》节选)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①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 ②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过错)
③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凭借) ④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完整)
⑤以阴助其急(暗地里) ⑥未有能愈于秦者也(胜过)
⑦视秦无异也(看待) ⑧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擅长)
A.②③④⑧ B.②④⑦⑧ C.①⑤⑥⑦ D.①③⑤⑥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④而四国休息于内
⑤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⑥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③⑥ D.②③
3.李桢认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其原因是( )
A.六国都想做秦国想做的事情。
B.六国在沉溺于攻战,惯于欺诈、弱肉强食等方面与秦国没有差别。
C.当时,崤山以东的国家没有能胜过秦国的。
D.沉溺于攻战的六国最终因为自己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苏辙假设“彼秦者将何为哉”的条件是“韩魏无东顾之忧”,四国“阴助其急”。
B.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C.苏洵认为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5.苏洵、苏辙、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
①苏洵:
②苏辙:
③李桢: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②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

③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