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第二次联合考试(期中考试)生物学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第二次联合考试(期中考试)生物学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5-15 10:46:36

文档简介

2022-2023 学年第二学期六校联合体第二次联合调研
高一生物学答案
一、单选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B A D C A D A
题号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D B B C C D B
二、多选题
题号 15 16 17 18 19
答案 ABC CD BCD AD ABC
三、非选题
20.(11分)
(1)受精作用 有丝分裂
(2)16 c、g
(3)g 次级卵母细胞
(4)细胞分化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不完全相同
(5)减数分裂Ⅰ前期(联会期)四分体内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
减数分裂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答基因突变也可得分)
21.(12 分)
(1) 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解旋 DNA聚合 5'→3'
(2) ②③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3)60
(4)960
(5)C B 100 (15a+b)/16
22.(12分)
(1)转录 RNA聚合酶(不能答解旋酶) 一 (4种)核糖核苷酸
(2)AAUCAGUCC 线粒体
(3)从右向左 提高翻译(蛋白质/多肽合成)的效率 tRNA(转运 RNA)
(4)U-A
(5)不能
(6)表观遗传
23.(10分)
(1) X 隐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遵循
第 1 页 共 2 页
甲病和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甲病致病基因在 X染色体上,乙病致病基因
在常染色体上)
(3)BBXAY或 BbXAY bbXAXa
(4)1/8
(5)不能
(6)1/12
24.(12分)
(1)雄 性染色体组成为 XY
(2) 4 AaXBY
(3) 1/2
(4)⑤ Aa
(5)基因与环境
(6)室温(20 ℃) F2正常翅与残翅的比例为 7∶9; F2正常翅与残翅的比例为 3∶1;
F2全为残翅
第 2 页 共 2 页2022-2023 学年第二学期六校联合体第二次联合调研
高一生物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 1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
选项最符合题意)。
1.甲至丁为某生物卵巢中的细胞分裂图,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若图中细胞分裂具有连续性,则顺序为乙→丙→甲→丁
B.甲、乙、丙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依次为 8、4、2
C.甲、乙、丙中都有同源染色体
D.乙是次级卵母细胞,丁可能为卵细胞
2.如图所示为某动物(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2n)在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
核 DNA分子的数量关系图,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c时期包括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后期
B.图中具有姐妹染色单体的时期是 b和 c
C.a和 d代表的时期不同,染色体发生的主要行为变化相同
D.a时期属于有丝分裂,b、c、d时期属于减数分裂
3.下列有关孟德尔遗传杂交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在亲本杂交、F1自交和测交的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B.所作假说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C.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 F1的基因型
D.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4.以非甜非糯性玉米与甜糯性玉米为亲本杂交得 F1,F1自交得 F2,F2的性状分离比为
9︰3︰3︰1。则 F1中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
第 1 页 共 8 页
5.下列图示过程存在基因自由组合的是
亲代 亲代
配子 子代
A B C D
6.下列有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科学研究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B.萨顿在观察的基础上推断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D.约翰逊指出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一定是等位基因
7.如图为人类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Ⅱ5为男性患者。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病属于隐性遗传病,Ⅰ1一定带有致病基因
B.若Ⅰ2不携带致病基因,则Ⅱ3一定是杂合子
C.若Ⅱ5与携带者结婚,子代中男性患病率更高
D.若Ⅱ3和Ⅱ4分别与正常人结婚,子代都正常
8.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没有细胞核的生物遗传物质是 RNA
B.含有尿嘧啶的生物遗传物质是 RNA
C.人的遗传物质主要是 DNA
D.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或 RNA
9.下图甲是加热杀死的 S型细菌与 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
图乙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第 2 页 共 8 页
A.图乙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 DNA与蛋白质分开
B.图乙经离心的试管中,沉淀物中也具有少量的放射性
C.图甲中,BC段 R型细菌减少的原因是 R型细菌大量转化为 S型细菌
D.若用 S型细菌 DNA与 R型活菌进行体外转化,两种细菌数量变化与图甲相似
10.下图是某学生制作的一个 DNA结构模型,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四种不同的碱基(①、③
代表嘌呤,②、④代表嘧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可以代表遗传信息不同
B.该模型表明每个脱氧核糖都与一个磷酸相连
C.①②③④位于 DNA双螺旋结构的内侧
D.此链和其互补链连接,需要 10个连接物代表氢键
11.正常情况下,DNA分子在细胞内复制时,双螺旋解开后会产生一段单链区,DNA结合
蛋白(SSB)能很快地与单链结合,防止解旋的单链重新配对,而使 DNA呈伸展状态,SSB
在复制过程中可以重复利用。下列有关推理合理的是
A.SSB是一种解开 DNA双螺旋的解旋酶
B.SSB与单链的结合将不利于 DNA复制
C.SSB与 DNA单链既可结合也可分开
D.SSB与单链的结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2.下列关于基因的理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片段
B.基因是生物体控制性状遗传的基本功能单位
C.基因只存在于细胞核中,而核酸可存在于细胞质中
D.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13.如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能进行②③过程的细胞都能进行①过程
第 3 页 共 8 页
B.对于染色体上某个基因的表达,②③过程可以同时进行
C.①②③过程所用原料都有核苷酸,参与③过程的 RNA有三类
D.不同组织细胞的同一 DNA分子进行过程②时的起始点有所不同
14.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1970年他又重申了中心法则的重要性并完善了中心法
则(如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①—⑤过程都可以在细胞内发生
B.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界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
C.中心法则描述了生物界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D.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共 5小题,共 15 分。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
确答案,全部选对得 3 分,少选得 1分。)
15.某雄性高等动物在细胞减数分裂的分裂期开始时,染色体数为 N,核 DNA数为 Q,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B.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可能形成四种精细胞
C.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含有 N/2 条染色体
D.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含有 Q/2个 DNA分子
16.显性基因 D对人的耳蜗管的形成是必需的,显性基因 E对听神经的发育是必需的,二
者缺一则表现为耳聋,这两对基因自由组合。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夫妇中有一个耳聋,不可能生下听觉正常的孩子
B.一方只有耳蜗管正常,另一方只有听神经正常的夫妇,只能生下耳聋的孩子
C.基因型为 DdEe的双亲生下耳聋的孩子的概率为 7/16
D.耳聋夫妇可以生下基因型为 DdEe的孩子
17.艾弗里通过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探究转化因子的实验过程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第 4 页 共 8 页
A.甲组培养基上出现两种菌落,主要是 S型细菌形成的菌落
B.乙组培养皿中有 R型和 S型菌的菌落,推测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C.丙组培养基上只有 R型细菌,说明 DNA被水解之后不具有转化功能
D.该实验利用的原理是逐一去掉不同成分以确定细胞提取物的转化活性
18.DNA 甲基化主要表现为抑制转录活性,而对 DNA 复制过程无明显影响。关于 DNA甲
基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某基因发生甲基化,一般会导致该基因的表达量下降
B.DNA 甲基化会干扰 DNA聚合酶与模板的识别
C.若某基因发生甲基化,则该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变化
D.DNA 甲基化可能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
19.下列关于遗传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实验证明了 DNA是遗传物质,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B.沃森和克里克研究发现了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法
C.孟德尔用豌豆作为材料进行实验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D.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共 5 小题,共计 57 分。)
20.(11分)下图一为某哺乳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核 DNA和染色体数量变化的坐标图,图
二为细胞的部分生命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图一
图二
(1)图一中③阶段包括 ▲ 、 ▲ 两个过程。
(2)图二中 c细胞中的染色体共含有 ▲ 条脱氧核苷酸链,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同源
染色体的细胞有 ▲ (填字母)。
(3)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图二 ▲ (填字母)细胞中,h细胞的名称是 ▲ 。
(4)图二中 d细胞形成 f细胞的过程称为 ▲ ,其本质为 ▲ ;与 e相比较,f中
的 mRNA与 e ▲ (填 “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或“不完全相同”)。
第 5 页 共 8 页
(5)该哺乳动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既能保持遗传稳定性,又表现出遗传多样性。试从配
子形成的角度分析,产生遗传多样性的原因有 ▲ 、 ▲ 。
21.(12 分)图一中 DNA 分子有 a和 d 两条链,I和 II均是 DNA 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要
的酶,图二是图一中某一片段的放大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一可看出 DNA复制的特点是 ▲ ,Ⅰ是 ▲ 酶,Ⅱ是 ▲ 酶。DNA
复制过程中新形成的子链延伸方向是 ▲ 。
(2)图二中,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 ▲ (填序号)交替连接而成,④的名称是
▲ 。
(3)若亲代 DNA分子中 A+T占 60%,则子代 DNA分子某一条单链中 A+T占 ▲ %。
(4)某 DNA含有 100个碱基对,其中 A40个,其在第五次复制时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
苷酸 ▲ 个。
(5)为证明 DNA复制的方式,科学家利用大肠杆菌进行了相关实验:将大肠杆菌在 15NH4Cl
培养液中培养若干代,再将其转移到 14NH4C1培养液中培养,在不同时刻收集大肠杆菌并
提取 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记录离心后试管中 DNA带的位置。下图表示几种可能的离
心结果,则:
①大肠杆菌转移到 14NH4Cl培养液中增殖一代,如果 DNA为全保留复制,则 DNA带的分
布应如图中试管 ▲ 所示;如果为半保留复制,则DNA带的分布应如图中试管 ▲ 所
示。
②在整个实验中出现了甲、乙、丙三条带,证明 DNA是半保留复制,则大肠杆菌增殖 3代
后,含 14N的 DNA分子占 ▲ %。
③若在氮源为 14NH4Cl和 15NH4Cl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分别为 14N-DNA
(相对分子质量为 a)和 15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 b),则上述亲代大肠杆菌在 14NH4Cl
培养液中繁殖 4代后,子四代大肠杆菌 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 ▲ (用字母
a、b表示)。
22.(12分)科学家在果蝇中发现了生物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他们认为 PER基因表达产
第 6 页 共 8 页
生的 PER蛋白会通过抑制性反馈回路,阻遏其自身的合成,从而以一种连续、循环的节奏
对 PER蛋白含量进行调节,进而产生昼夜节律。下图为 PER蛋白的产生与调控过程(甲、
乙代表生理过程,①、②代表分子):
请据图回答:
(1)甲过程为 ▲ ,在 ▲ 酶的作用下,以 DNA分子的 ▲ 条链为模板合
成物质①,该过程所需的原料为 ▲ 。
(2)若 PER基因的模板链序列为 5′﹣GGACTGATT﹣3′,写出①对应的序列 5′﹣ ▲ ﹣3′。
除图示场所外,在果蝇细胞的 ▲ 中也可发生甲过程。
(3)乙过程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为 ▲ (填“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多个核糖体
相继结合在②上的生物学意义是 ▲ 。该过程还需要 ▲ 来转运氨基酸。
(4)与甲相比,乙过程中特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 ▲ 。
(5)TIM蛋白是由 TIM基因控制合成,若阻止 TIM基因表达,则果蝇 ▲ (填“能”
或“不能”)产生正常的昼夜节律。
(6)PER基因的启动子中胞嘧啶被甲基化之后导致其无法顺利表达,从而影响昼夜节律的
形成。研究发现子代果蝇有可能通过继承亲代果蝇的这种甲基化基因而同样不能产生昼夜节
律,这种遗传现象被称为 ▲ 。
23.(10分)如图为某家族中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经基因检测发现Ⅰ-1和Ⅱ-7
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甲病由基因 A、a控制,乙病由基因 B、b控制(不考虑致病基因
在 X和 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回答下列问题:
第 7 页 共 8 页
(1)结合系谱图判断,甲病的致病基因在 ▲ (填“常”或“X”)染色体上,是 ▲ (填
“显”或“隐”)性遗传病;乙病的遗传方式是 ▲ 。
(2)甲、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 ▲ (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 ▲ 。
(3)写出下列个体的基因型:Ⅰ-1: ▲ ;Ⅲ-11 ▲ 。
(4)Ⅱ-6和Ⅱ-7 再生一个孩子,基因型和Ⅲ-11相同的概率是 ▲ 。
(5)根据图中信息, ▲ (填“能”或“不能”)确定Ⅲ-11的乙病致病基因来自Ⅰ-1还是Ⅰ-2。
(6)假设Ⅲ-10和Ⅲ-11结婚,生一个甲乙两病均患的儿子的概率是 ▲ 。
24.(12分)下图一表示某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基因 A、a控制果蝇的翅型(长翅、
残翅),基因 B、b控制果蝇的眼色(红眼、白眼)。环境温度会影响果蝇的翅型(如表一),
现在用 6只果蝇进行三组杂交实验(如表二),其中雄性亲本均在室温(20 ℃)长大,结
合图表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表一
饲喂条件/基因型 AA Aa aa
室温(20℃) 正常翅 正常翅 残翅
低温(0℃) 残翅 残翅 残翅
表二
组别 雌性亲本 雄性亲本 子代饲喂条件 子代表现及数量
I ①残翅 ②残翅 低温(0℃) 全部残翅
图一 II ③正常翅 ④残翅 室温(20℃) 正常翅 91 残翅 89
III ⑤残翅 ⑥正常翅 室温(20℃) 正常翅 152 残翅 49
(1)图一表示的是 ▲ 性的果蝇。判断的依据是 ▲ 。
(2)图一果蝇细胞中有 ▲ 对同源染色体,其基因型可写为 ▲ 。
(3)图一为红眼果蝇,若其与另一只白眼果蝇交配,后代中白眼雄性果蝇占总数的 ▲ 。
(4) 亲代雌果蝇中 ▲ (填表二中序号)一定是在低温(0 ℃)条件下饲养的,亲代果
蝇中③的基因型一定是 ▲ 。
(5)果蝇翅型的遗传说明了生物性状是 ▲ 共同调控的。
(6)为确定亲本①的基因型,请完善以下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将第Ⅰ
组的子代自由交配得 F2,把 F2幼体放在 ▲ 的条件下饲喂,观察统计 F2表现型及比例。
预测结果及结论:
若 ▲ ,则果蝇①的基因型为 Aa;
若 ▲ ,则果蝇①的基因型为 AA;
若 ▲ ,则果蝇①的基因型为 aa。
第 8 页 共 8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