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荆轲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7-23 18:1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荆轲 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熟读文本,把握文意;了解荆轲的性格特点,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2.鉴赏精彩的场面、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
3. 进一步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词“ 解、教、资、振、图、诏、被、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且、因”等虚词的用法。
二、故事梗概:
荆轲刺秦王背景简介:
荆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三、基础知识
(一)易读错写错的字
囊者( ) 嘿而逃去( ) 沈深( ) 居有间( ) 不能须臾( ) 蔽席( ) 俛而笑 ( ) 偻行( ) 揕其匈 ( ) 以药焠之 ( ) 变徵( ) 箕踞( )
(二)1. 通假字
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嘿而逃去 祸必不振矣
北购于单于 心惛然 恐不能须臾
太子送至门,戒曰 其意不厌 莫敢合从
使悉反诸侯侵地 秦王必说见臣 右手揕其匈
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请辞决矣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图穷而匕首见 卒起不意
2. 古今异义
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 古义: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古义:
且至于燕 古义: 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古义:
太子逢迎 古义: 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 古义:
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 古义: :
3. 一词多义
①之
卫人谓之庆卿 而之燕 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居顷之 擅巴、汉之饶 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
②而
而之燕 盖聂怒而目之
民众而士厉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③使
使使往之主人 使得毕使于前
④其
其后秦伐魏 然其为人沈深好书
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其后乃可图也
(5)以
以术说卫元君 酒酣以往
易水以北 柰何以见陵之怨 以次进
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6)于
徙于卫 荆轲游于邯郸 北购于单于
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言足下于太子也
(7)乃
其先乃齐人 其后乃可图也 乃造焉
(8)且
且至于燕 且非独于此也
(9)见
柰何以见陵之怨 偻行见荆卿
(10)因
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因而刺杀之
4. 常见实词
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其少时与丹欢
欲批其逆鳞哉 委肉当饿虎之蹊 却行为导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敢有所道
尽纳其地 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鄴
微太子言 臣愿谒之 今行而毋信 秦王购之金千斤
人不敢忤视 请辞决矣 既祖 比诸侯之列
至陛 前谢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 轲被八创 愿大王少假借之
若曹沫之与齐桓公 自引而起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王负剑 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 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
5. 词类活用
盖聂怒而目之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必入臣 太子前顿首 於期乃前曰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稍蚕食诸侯 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发尽上指冠 太子受而舍之 使使以闻大王
臣海内之王者 太子迟之 群臣怪之
6. 特殊句式
荆轲者,卫人也 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南有泾、渭之沃 擅巴、汉之饶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三)翻译句子:
1、“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曰:“微太子言,臣愿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
2、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3、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
6、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7、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8、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四)研讨探究
1. 写高渐离与田光这两个人物,对刻画荆轲有什么作用?在结构上有什么好处?
2.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六、拓展阅读  
   壮士,让我送你一程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西风古道不再有漫天的黄沙,柔美的丝绸也已带不走那悠扬的驼铃,当曾经的辉煌已成为淡淡的往事,经典的传说就成了永垂不朽的奏鸣。此刻,站在绵长的历史河畔,岁月如同滔滔不绝的一江春水,日日夜夜奔流不息……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惨淡的黄昏,一位年轻的壮士踏着最后一抹斜阳,缓缓走来。
  一个足以彪炳史册的名字,你——荆轲 ( http: / / www.21cnjy.com )映入了我的视线,站在易水河畔,你那为国分忧的爱国之心让我震撼不已。为了报效太子,更为了让我们这些燕国的子民继续过着幸福安宁的生活,你毅然决然地作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刺秦。此刻“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壮士,让我送你一程吧!当你“和而歌,为变徵之声”时,我们早已“垂泪涕泣”,或许不久之后,我们就能看到你凯旋的身影。
  报国路,险象环生,你以如燕国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般宽厚的脊背,负起了太子及百姓的重托,“士为知己者死”,国家多事之秋,舍弃小我,成就大我,这一切都让我万分激赏,“回首河山空荡响,只留风雨响青萍”不会是你的叹息,“白刃临头惟一笑,青天在上任人狂”才是你无畏的精神,而这一切怎能不让我热泪盈眶,你此去也许会“壮志难酬”,也许会“英雄气短”,但你毫不畏惧,就为这,壮士,让我送你一程!
  路上,是那沙沙的树叶声;河边,是那缓 ( http: / / www.21cnjy.com )缓的浪涛声;高空,是那嗷嗷的孤雁声,它们是在为壮士你奔赴前路而叹息么?秦国是虎狼之地,此去必是凶多吉少,壮士,珍重啊!
  壮士,请留步
  为什么你执意要走,连头也不回?我用模糊的双眼凝视着马车远去的背影和那两道压得深深的伸向远方的车辙……
  你也许早就预料到此行必是有去无回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以,易水河畔你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既然不能凯旋而归,又何必作那无畏的牺牲呢?但你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只是让我不明的是,你是为了燕国,还是为了自己?
  壮士,请留步!国家“合久必分,分久 ( http: / / www.21cnjy.com )必合”,这是不可改变的历史趋势,春秋战国列国纷争,土地荒芜,民不聊生。黑暗的世道,混乱的时代,这样的惨况怎能不让七国统一变成大势所趋,秦国此刻便有这个能力,灭掉六国,平息连年的战火,统一天下,秦国责无旁贷。而你,你去刺杀秦王嬴政,不是以卵击石么?即使刺杀成功,又能怎样?杀了一个秦王,还有第二个,甚至第三个……他们灭亡六国的步伐也会像嬴政一样坚定,而你无论成功与否,都逃脱不了秦庭的利剑和刺刀,你最终也不过是个黄土下哀鸣的冤魂,是的,刺秦成功,燕国也许能苟延残喘几年,但历史的趋势又岂是一个小国所能阻挡的!
壮士,请留步!如果说你是为了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己,也只是图得虚名,也许你会认为,选择了退缩,你便会像金子一般埋没在世俗的沙砾里,就好像漫长的历史隧道中,诸葛亮没有出茅庐,艾青没能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任贤齐没有唱《心太软》,你也就默默无闻了,当然更不会有后人的崇拜了,更或许当历史的大潮奔涌过后,连你的子孙都会怀疑你是否存在过。你的刺秦举动正如老鼠与狮子决斗,你利用这场力量悬殊的决斗贬低了秦王的身份,提高了自己的名气,但名气二字也终是虚幻,赞赏你的人站成了一列,眼里饱含感动的泪水,但轻视你的人不也耻笑你剑术低下。世人的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只会让你所追求的名气虚幻不已。
  壮士,是啊,你有坚毅的眼神,铿锵的步伐,是该叫你一声壮士,但请你留步!
壮士,我想拉住你的手
  远远地,远远地传来击鼓的声音,这一阵阵鼓声不断敲击着我自责的心,我正扬鞭策马追赶着你,此刻,我多么想紧紧地拉住你的手。
  易水即在眼前,我的心像一支离弦的箭 ( http: / / www.21cnjy.com )向往着立刻飞到你的面前,可是,当我到达这哀风轻拂的易水时,你早已离去,那穿白衣戴白帽的士人仍站在易水边久久不忍离去,鼓声渐停,凋零的树叶飘荡在空中,我的眼前不断延伸的是你车轮碾过的深深车辙,那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犹在林间回响,衬着阵阵暮鸦的悲鸣显得如此的哀伤……
  壮士,为何你不多等片刻,让我拉住你的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你携手同行。你可知道,如果你的死讯传来,我会多么自责,世人都会骂我贪生怕死,我也会为没能助你一臂之力陷入痛苦的漩涡,而我不愿,真的不愿!
  壮士,稍等片刻吧!也许仅凭你我之力也无法成功刺秦,但只要拉住你的手,和你一起深入虎穴,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好汉,即使是死,我也死而无憾!
  壮士,我不想再用优美的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句描绘你的壮举和你不屈的精神,你的爱国之心天地可鉴,我真想拉住你的手与你共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让我们用共同的悲壮成就共同的梦想!
素材运用
话题1: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
登山者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半途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废”也不悔,别人却认为他应该登到山顶。但是说不定到了山顶这位登山者就会因为缺氧而死去,所以登山者是明智的。
荆柯却不明智,他不能清楚地认识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己。他在卫、在榆次、在邯郸之时,人们对他的期待很低,卫元君不用他,盖聂“怒而目之”,鲁勾践“怒而比之”,这些人都看不起他,而他自己却认为自己不是平凡之人,整日与高渐离饮于市,歌于市,旁若无人,最后还真被太子丹看中,担负起刺秦的重任。结果,秦王没死,自己这方先死了田光、樊於期,最后自己死了不算,还加速了燕的灭亡。太子丹开始说他能刺秦时,荆柯还说“恐不足任便”,没想到,经不住太子的“固请”,荆柯竟不顾此“国之大事”而接了这个活,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他荆柯就被别人的期待弄昏了头。结果,在他死后,鲁勾践笑话他说:“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囊者吾叱之,彼以为我非人也。”
(2004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节选)
话题2:明智
古时,荆轲因勇刺秦正为人称颂。的确 ( http: / / www.21cnjy.com ),荆轲的勇气是非同一般的,然而,我总觉得荆轲死得糊涂。记得《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历史,此话可算得至理名言了。战国后期,七个诸侯国再加上七零八碎的许多小国,中国被分得支离破碎,多年战事,弄得民不聊生。这时候,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是民心所向,可惜,荆轲不知这个理,他一心一意要杀秦王,促成那一批势单力薄的小国。不过,荆柯毕竟只是一介书生,战国以前的历史也不很长,他不明白分久必合的道理是不足为怪的。荆轲死了不算,秦王恼羞成怒,下令立刻攻打燕,救燕不成反加速了燕的灭亡,荆轲实在太失算。所以,荆轲不但没救燕,还加速了燕的灭亡,真是太糊涂了。(《评荆轲》节选)
话题3:性格
有一种观点认为,秦王固然该刺,但荆轲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品行为并不足取,他也不是一个称职的刺客或侠士。唐代文豪柳宗元就写诗责备荆轲“愚蠢”,与东晋诗人陶渊明对荆柯的盛赞形成鲜明对照。就在今天,很多人对荆柯也有不同看法,甚至同一个人对他的印象也是一波三折……
有人认为:面对因剑长拔不出的秦 ( http: / / www.21cnjy.com )王和皆没有武器的群臣,荆柯竟然没有能刺伤秦王,他被秦王的淫威慑服了,固有的不学无术,整日与高渐离击筑唱歌的消极一面都在这一刻显露得淋漓尽致……
两千年弹指而逝,荆柯到底是侠士还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刺客其实已不重要。客观地说,他既是崇尚节义的侠士,也是冷血无情的刺客。历史上多少英雄人物仔细分析起来都具有两面性……
(《议成败》节选)
话题4:命运与时代
有人说,荆轲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式,为了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而无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也有人说,荆轲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而用生命拥抱信仰,这就注定了其完成的必定是个时代悲剧。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荆轲也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勇气与权利的棋子,在那个时代,荆轲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同时,他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无论哪个时代,生命与生活都充满了悖论,面对扑面而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也常常走出了一个陷阱,却又陷人了另一个困境。人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我们从一个时代去反观另一个时代的局限时,往往忽略了自己所处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用白己所处时代的价值作为标准去衡量荆轲那个时代的信仰价值。因而,荆轲的选择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也是那个时代的无奈。其信仰的成功度己体现在其悲剧行为过程的执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