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浑南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
语文科试卷
答题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①汉字赓续着厚重的历史文脉,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独具魅力的瑰宝。2月17日至22日,“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河南举行,全国网络媒体与广大网友共同探寻文字起源,活动历时六天,登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突破3亿,在互联网上掀起中国汉字热潮。记载和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风采的古老文字,跨越历史长河,在网络世界闪烁着璀璨光芒,等待着人们的品阅。
②出土于中国河南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献遗产,传承着中国基因,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在网络文化语境下,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对甲骨文进行传播与普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机。正如网友们在活动互动区的评论所说,“古老的汉字萌发新潮魅力!”借助“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汉字独有的形式之美和厚重的历史沉淀,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永恒的魅力。
③“一片甲骨惊天下”,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里,通过专题陈列可以看到甲骨文发展演进以及发掘、研究的全过程;在“网红打卡地”安阳殷墟考古文旅小镇,独具风韵的殷墟文明与现代化数字多媒体科技碰撞出“独特花火”;作为中国首部字典的《说文解字》共收录了多少字?又是如何架起古老文字与后世文字沟通的桥梁?在河南漯河许慎文化园“字圣”故里,你能找到答案;走进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让甲骨学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插上了智能化“翅膀”。
④“了不起的中国汉字”系列海报、创意视频、Vlog、深度专访……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网络媒体报道带着鲜活的温度,在网络空间掀起了“最潮中国范儿”。在“甲骨文里的24节气”专栏里,网友们可以了解节气字形的来龙去脉。在“晒出我的中国字”微博话题中,创作者们用书法、篆刻等形式共同参与传扬汉字之美。广大网友沿着历史长河溯源,如同“打卡”一场汉字寻根之旅。
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而作为传统文化的根脉,汉字的源头,甲骨文正在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正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重要举措,作为全国开年六个重点项目之一,让网友们沉浸式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华文字之美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⑥穿越时空,解码文字里的中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也一定能为中国汉字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多可能性。让我们共同努力,探寻汉字起源,揭开数千年的文明“密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中国汉字在新时代迸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摘编自章艾威《探寻汉字起源,让中华传统文化“火”起来》,光明网2023年2月24日)
材料二:
汉字是保留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汉字是一面镜子,其独特的造字方式,映射出古人认识世界、表达意愿的途径和方法。汉字的创造和使用,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
我们可以从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两个角度揭示先民造字与用字的特点。一个汉字可以用一幅图画表示,或源于日常生活,或源于自然山水,也可以源于人体自身。透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窥探其中的深意。这里以“夺”字为例,说说它的造字理据,由此看古人是如何通过具体画面来表达抽象含义的。
从字形看“夺”(奪)的造字之义:“奞”表示鸟展翅欲飞,“寸”就是右手,整体表示手里抓着的一只大鸟一下子飞走了。其蕴含的特征义是“失落,离开”,“夺”的所有词义都由此展开。校勘学术语“夺文”指文字脱落;“泪水夺眶而出”,指泪水离开眼眶;“夺目”指目光离开原来所视之物,即目光转移。失去与夺走这两者本质上是一体两面。使一方失去的手段,便是另一方进行逼迫或夺取。李密《陈情表》“舅夺母志”是说,舅舅让母亲失掉了不再嫁人的志向(想法),换言之就是逼迫母亲改嫁。夺走对方的东西,也就意味着使对方丧失原有的东西。“失落——丧失(使失落)——夺取(使对方丧失而自己获得)”,这就是古人思考的线索。 (摘编自王云路《汉字蕴含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基因》,《光明日报》2023年02月26日)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两段介绍“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的盛况以及活动的组织者、活动地点和时长,评论这次活动的意义。
B.文章第三、四段评论在这次活动中,广大网友通过网络,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殷墟考古文旅小镇了解和传扬甲骨文之美。
C.文章第五段进一步指出本次活动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D.文章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通过这次活动,广大网友“穿越时空”,探寻汉字起源,发现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密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记载和凝聚着中华民族历史风采的古老文字甲骨文,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
B.“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掀起了中国汉字热潮。
C.一次探寻汉字起源活动,就是一场汉字寻根之旅,广大网友参与了所有的活动,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D.透过源于日常生活、自然山水或人体自身的汉字的一幅幅“画”,可以窥探其中的深意,了解先人的思维方式。
3.下列不能看出古人是如何通过具体画面来表达抽象含义的一项是(3分)
A.“得”的甲骨文字形表示一只手拿着一个贝壳,后来表示在路上捡到一枚贝壳。“贝”在远古时代曾是通用货币,“拾贝”是获得,更是快乐与满足,“洋洋自得”就是这么来的。
B.“牧”的甲骨文字形表示一只手持棍棒驱赶牲畜,本义指放养牲口,引申指放牧的场地、郊外。后来衍生出统治、管理的意思。古代的“牧民”即指统治民众。
C.“日”的甲骨文是一个圆圈中加一横,这一横并非有什么特殊含义,恐怕只是为了让它区分于一般的圆圈物体。
D.“水”的甲骨文的四个点之中有一条曲线,表示弯弯曲曲的水流之形。许慎明确将“水”定义为“准”,即准则、法则。“水准”一词现在依然被使用。
4.材料一中作者说“甲骨文正在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原文中有哪些依据?请简要概述。(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5~7小题。
门缝里看戏 卞毓方
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五柳先生的想象力使我豁然开朗,我没有跟他“舍船,从口入”,而是折回头,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
那年头,我五岁半。
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才知道,演的是《三国演义》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当时却懵懵懂懂,不明白啥叫“京”,啥叫“戏”,三国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讲话为啥总装腔作势,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难道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一切都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
很想再看一次。那是另一个世界,灯光灿亮,景色辉煌,人物相貌齐楚,气宇轩昂,一动一静、一言一语都像是在天国,绝不是我们所在的人间——正因此,要看就得付费;正因此,票再贵也有人争着买。平日瞅那些看过戏的,逢人就得意扬扬地炫耀,似乎打剧场坐一坐,自己也成了舞台人物。
祖父啥时再看戏呢,天晓得。我是小孩子脾气,上午栽树,下午就想吃果子。
戏票分三等,我记住了,最便宜的是五分钱。
对于穷人,五分钱是什么概念?不清楚。
我也不觉得我们家特别穷,左邻右舍,看上去都差不多。
是日午前,天朗气清,母亲在屋后小洋河的码头洗衣服。
我站在后面哼:“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
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
不给我就不走,一直站着磨。
母亲是疼我的,每当我和大姐、二姐闹别扭,母亲不问青红皂白,总是站在我这一边。
这天,母亲洗完衣服,却头也不回,径自走了。
断念,知道这戏票是买不成了。
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个人跑去剧场。
剧场在小镇的中心,正门朝北,有人查票。大人可以免票带一个小孩,所以已经有一帮小孩在门口混,诀窍是见人就堵,一个劲地喊“爷爷”“伯伯”,然后扯着人家的胳膊,大摇大摆闯进去。
瞅着眼热,但学不来。
南门,即后台,也有人把守,刚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当头棒喝。
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那是扇木门,右侧有道竖形的裂缝,约一拃长,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看来是比我高的孩子干的。
剧场南边临河,我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捡得几块半截砖头。转回去,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也许那洞就是他挖的。
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
他故意激我,大呼好看。
我让他讲讲怎么好看。
他说,两个女的站在台上,穿的衣服好看,头上插的簪子好看,一扭一摆好看,后面的布景也好看。
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刚才在正门,看到海报上写的是盐城淮剧团,演的是《西厢记》。
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
难怪那大孩子放弃,他看不到了。
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谢天谢地,门眼还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
这回是建湖淮剧团,剧目是《秦香莲》。
因为缝隙太窄,角度又偏,只能看到半个戏台,人物面对观众,于我仅是个侧影。俗话说“门缝里看人——把人瞧扁了”,是说把人看小了,或者扁平化了。我倒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更聚焦,更诡秘。往小了说,有点像把两掌并拢,从掌缝里瞧风景;往大了说,仿佛从两壁夹峙的缝隙觑探蓝天。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视角,你要是没经历过,就很难理解什么叫山阻水隔的世外桃源,什么叫让人叹为观止的“一线天”。
干扰也有,一位观众蹭到了门前,正好遮住我的视线。我比前番来得机灵,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地求人家:“大叔,让开一点好吗?”那人立马移开了。
《秦香莲》的戏,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打从抱在母亲怀里起,到蹒跚学步听邻家妇女拉呱,到夏夜乘凉听大人讲故事。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进京赶考,中了状元,招为驸马。秦香莲扶老携幼,到京城寻夫。陈世美忘恩负义,不认贤妻,并派人谋杀。开封府包拯包大人主持正义,判陈世美死罪。公主与太后出面求情,包拯铁面无私,最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
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
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
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它外形虽然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由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起,既是为了借此“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自然引出下文,也为后文抒发情感张本。
B.文中对祖父着墨不多,但这一人物不可或缺,是他把“我”带进了戏曲文化的天地,使“我”后来陶醉其中甚至影响了学业。
C.“我”在南门被当头棒喝,在西南门的位置被别人抢占,挨到时门眼又被挡住,体现出“我”看戏过程的曲折与看戏的执着。
D.“我”幼时的愿望除了尽情看戏,还想买票送给穷人的孩子,说明“我”在穷困的处境中仍然能够推己及人,有善良的品性。
6.关于文中写看淮戏《秦香莲》的部分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看戏前“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既照应前文,又使下文顺利看戏的情节合乎情理。
B.“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表明“我”从小就受到了戏曲文化的滋养与熏陶。
C.具体介绍《秦香莲》剧情,说明“我”对此记忆犹新,也体现了“我”爱憎分明的性格。
D.看戏后“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看到陈世美受到了惩罚,正义得到了伸张。
7.散文与小说本是两种文体,但二者有许多共性。小说可以散文化,散文也可以小说化。这篇散文运用了哪些小说的笔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一)课内知识(本题共2小题,6分)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逆:违背
B.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告诉:申诉
C.已为墙,凡再变矣 已:不久后
D.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谏:挽回
9.下列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也用来借指太子,如李密《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B.凤池,即凤凰池,原指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尚书台设在宫中,接近皇帝,因此也称尚书台为“凤凰池”。
C.修禊,古代上巳节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祛除不祥。
D.三径,西汉末年,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中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以“三径”代指隐士住处。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①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土风,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注]①狃:贪图。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B.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C.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D.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B.俯仰,指安居,与《兰亭集序》中“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俯仰”意思相同。
C.循吏,指奉法循理,不伐功矜能的官吏,其名最早见于《史记》的《循吏列传》。
D.厌,指满足,与《短歌行》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厌”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交待园亭的地理位置,描写园亭的景物。一方面与下文“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相呼应,一方面也寄寓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B.文章第二部分包括第二和第三两个自然段,介绍了园亭修建的经过,同时也阐明了张氏先人为后世子孙考虑得长远周到的良苦用心。
C.最后一段,作者表示想要买田归隐,既表达了对张氏园亭的羡慕和依恋之情,也是作者鄙弃黑暗官场,厌倦仕途生活的真情流露。
D.张氏园亭景色美,面积大,物产丰富,不仅足够家用,还可以供给邻里,招待宾客。即使隐居不做官,也可以过着富裕舒适的生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①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②,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③。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释]①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潜《归园田居》(其一),于是作此诗。②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③华颠:头发花白。
14.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效仿陶渊明,在抒写田园生活时,表达了对劳作的热爱。
B.“东家著孔丘”四句,写出了当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风纯朴。
C.“周公与管蔡”二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
D.“我饱一饭足”二句,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仍能感到满足。
15.宋诗以理见长,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包含怎样的道理。(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1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6分)
(1)《陈情表》用 , 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只有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
(2)《项脊轩志》中,写作者在修葺之后的项脊轩中独自静默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声音的句子是: , 。
(3)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用叠词描摹事物,如用“ ”描写庭院台阶的景象,用“ ”描写了枇杷树生长的情况。
(4)《归去来兮辞》中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的句子是: , 。
(5)《归去来兮辞》中作者将精神上的孤傲、安适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的句子是: , 。
(6)《归去来兮辞》中写日光暗淡,日将西沉,诗人流连孤松,象征诗人的耿介之志的句子是: , 。
(7)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来写自己早晚勤勉修德的句子是 , 。
(8)《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书相伴,奔赴未来。2022年4月23日,围绕“阅读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这一主题的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在北京召开,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特致贺信,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对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来说,阅读贯穿于他的人生全过程。要开启崭新的生活,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种阅读方式开始。
首先,可以选择一部经典。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认为,所谓经典著作,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决定阅读的一本书。基于经典具有的经久不衰的典范性和权威性的品质,阅读经典不仅可以丰富知识,而且可以提升境界,理应是我们涵养品质、锻造人格的必选项目。
其次,可以选择一本名人传记。著名阅读推广专家、南京大学徐雁教授特别关注阅读名人传记的重要功能。他认为,人物传记是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时期的生活镜鉴,具有潜移默化的阅读疗愈功能。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真实的心灵轨迹,对于砥砺精神、启迪人生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青壮年时期,需多读中外人物传记,去设身处地地体会职业、事业与志业的不易,让自己脚踏实地地为人、处世和做事,把自己的一技之长做实、做好、做强大。
( )我们不妨学习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之精神,直接“拿来”这些书具,带上一本自己感兴趣的,踏上人生旅途。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B.“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C.“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D.“谋时而动,顺势而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小题。
①“蚂蚁爬过暴雨前的树丛”,想起这句话是站在窗前,看到窗外三环路上涌动的车流。远远地望去,那些金属的小铁盒子,在四只滚动的胶皮轮子上,像一队蚂蚁似地列队而行。这令人想起了童年,童年最有自然特色的体验,就是在暴雨前夕,蹲在花园的树丛前,看一队蚂蚁匆匆地搬家。当我们的孩子不能蹲下来,在树丛边看到一队蚂蚁爬过他的童年,这也许是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了,但它是一个信号,就是我们已经成为了②“城市动物”。我们生活在一切都经过计算机程式化了的世界中:像一部部煌煌大作,每一本书都经典,都文化,同时也都落满灰尘;城市用各种办法填充我们的需求甚至欲望,把我们填得满满的,以至于内心没有一个小角落放下一个③“自己” 。于是,我们被一种力量召唤,走出去,到空旷的草原、荒漠和群山间去,去像一只蚂蚁爬过暴雨前的树丛。
18.下列各句中引号的用法与选段中①②③三处引号的用法都不相同的一句是(3分)
A.“关关雎鸠”的洲就在不远的雎鸠岛,那是黄河中唯一有人居住的洲。
B.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C.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大白莲花骨朵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D.每一个爸爸的肩膀,都曾是孩子的“战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简单说,阴历以月亮为参照,阴晴圆缺,先有月,后有年;阳历以太阳为参照,春夏秋冬,先有年,后有月。用阴历 ① ,用阳历可以看季节的春夏秋冬。早期人类文明大多采用阴历,比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因为月亮比较容易观测,30天左右就能观测一个轮回,不像太阳, ② 。
中国古代最初也用阴历。但阴历有个问题:十二个朔望月是354天,比一个回归年的365天少了11天。这样的话,每过一个阴历年,时间就会提前11天,月份就会越来越提前,和季节对应不上。不过,这难不倒聪明的中国古人,他们将阴历和阳历相结合,用朔望月来确定月,也用回归年确定年,二者差的天数通过设置闰月的方式补齐。比如说我们用农历时会出现“闰四月”的情况,就是过完了四月又 ③ 。这个临时加入的闰四月,就是为了凑齐阴历与阳历差的天数。
19.下列各句中的“不过”与文段中加点“不过”一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两个字,在月光底下看将起来,实在是写得美丽不过。
B.那喷泉一个劲地潺潺流着,仿佛不过是时光流逝的象征。
C.“入乡随乡”,这真是一句现实不过的真理,你要是太主观,你就只有碰壁。
D.孩子来了,就让他在乡下悄悄住两天,不过千万别出门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起来,茶,原本是中国人的爱物。东西南北中,工农商学兵,只要是中国人,
① 。其中最爱喝茶的,又数成都人,至少成都人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不错,江浙有绿茶,云贵有沱茶,广东有早茶,西北有奶茶,闽南有乌龙茶,北京有大碗茶, ② :绿茶太淡,沱茶太粗,奶茶是以茶代饭,工夫茶是以茶代酒,早茶是以茶为配角,大碗茶则只能叫“牛饮”,只有成都人的盖碗茶,才既有味,又有派。有味,是因为成都的花茶,又香又浓又经久,一碗茶冲七八遍水也无妨;有派,则因为它是茶碗、茶盖、茶船三件头俱全的“盖碗茶”,而且是在茶馆里喝的。在茶馆里喝茶,和在家里泡茶,大不一样。在家里泡茶,谁不会?显然,在成都人眼中,只有爱上泡茶馆, ③ 。
20.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牛饮”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C.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青蛙坐井,井口就是它的眼界,井外一切无知,也就无所谓境界了。庄子《秋水》中的河伯先“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后顺流而东,突破了河之边界,来到北海,看见了大海的新景象,感受到了新境界。
游山者随脚步不断移动,眼前景物也在发生变化,以为丘壑风光阅尽,谁知转过一道山岔,忽又发现曲径通幽,到达别有洞天的境界。但有时脚底也有边界,或许脚下就是万丈深渊,此时,你也只好心存敬畏而至此止步。
上述材料内容中的“眼界”“边界”“境界”及其关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科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1.C(A.“以及活动的组织者”错误,无中生有,文章第一段介绍了汉字的作用,“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活动的事件、目的、时长、活动效果等,没有介绍“活动组织者”。B.“了解和传扬甲骨文之美”错误,曲解文意,由“遏止,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里,通过专题陈列可以看到甲骨文发展演进以及发掘、研究的全过程”,网友们了解的是甲骨文信息(第3段),由“‘了不起的中国汉字’系列海报、创意视频、Vlog、深度专访……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网络媒体报道带着鲜活的温度,在网络空间掀起了‘最潮中国范儿’”可知,网友传扬的是汉字之美(第4段)。D.“发现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密码’”错误,变未然为已然,根据“让我们共同努力,探寻汉字起源,揭开数千年的文明‘密码’”可知,“探寻汉字起源,揭开数千年的文明“密码’”并非已经完成的事情。)
2.D(A.“甲骨文,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是“汉字的创造和使用,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B.“掀起了中国汉字热潮”错误,扩大范围,由“活动历时六天,登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突破3亿,在互联网上掀起中国汉字热潮”可知,是“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中国汉字热潮;C.“广大网友参与了所有的活动”错误,扩大范围,广大网友只是参与了部分活动,并非全部。)
3.C(“日”字没有表示抽象含义。其它三项都有抽象含义。)
4.①“写意中国一一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让广大网友了解了甲骨文;
②甲骨文在网络文化语境下,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得以传播和普及;
③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网络媒体报道,使甲骨文成为“最潮中国范儿”。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5.B(“甚至影响了学业”错误。从“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可以看出)
6.D(“‘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看到陈世美受到了惩罚”曲解文意)
7.①重视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本文比较完整地记述了“我”幼年看戏的曲折经历。②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文章将“我”热爱戏曲、执着追求的个性特点刻画得十分生动。③大量运用描写手法。如母亲摸口袋的动作描写,从门眼看戏的细节描写,尽兴看戏后的心理描写等。(6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一)课内知识(本题共2小题,6分)
8.A(逆:预料,想到将来)
9.B(“尚书台”错,应为“中书省”)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10.(3分)D
11.C(3分)(A项,“师”单用,不能指称国都。B项,《兰亭集序》中“俯仰”比喻时间短暂。D项,“厌”在文中是讨厌、厌恶的意思。)
12.C(3分)“也是作者鄙弃黑暗官场厌倦仕途生活的真情流露”有误,“鄙弃黑暗官场”于文中无据。
13.(5分)大凡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符合人的心意(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的力气和很长的时间。(得分点:凡、可意、信、多且久)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A
15.①前两句侧重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心中有道,则能顺应自然,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
②后两句侧重写诗人的超然态度,说明尽管外物未必和谐、美好,但内心的超脱也能使人自得其乐。
(四)名篇名句默写(1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3)庭阶寂寂,今已亭亭如盖矣。
(4)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5)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6)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7)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8)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7.B(A.强调做任何事时,只要抓住最重要的点,就能事半功倍的道理。B.强调借鉴学习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与后文“拿来主义”照应,故当选。C.强调青年应珍惜学习时间。D.意为聪明有远见的人会做好准备,在合适的时候迅速行动,顺着当时的形势,做出判断,再有所作为。)
18.B(“蚂蚁爬过暴雨前的树丛”是引用,“城市动物”“自己”是特殊含义。A.引号表示引用;B.引号表示反语讽刺;C.引号表示特殊含义;D.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19.D(原文中“不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只是。A.“不过”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程度最高,到了极点。B.“不过”为副词,只,仅仅。C .“不过”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程度最高,到了极点。D.“不过”作连词,表转折关系,只是。)
20.D(文中的“牛饮”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口喝茶比喻为“牛饮”。A.比喻,把雪花比作梨花。B.比喻,把西湖比作西子。C.比喻,把春风比作剪刀。D.借代,孤帆代指船。)
21.①就很少有不爱喝茶的;②但成都人都不喜欢(但都比不上盖碗茶);③才真正算得上是爱茶(①首先应该使用“就……”的句式与上句“只要”搭配,结合“其中最爱喝茶的”可知,此处应说到爱喝茶,故填“就很少有不爱喝茶的”一类;②结合冒号和下文“绿茶太淡,沱茶太粗……只有成都人的盖碗茶,才既有味,又有派”可知,后文是解释成都人不喜欢上文列举的茶的原因,故可填“但成都人都不喜欢(但都比不上盖碗茶)”③此处应该用“才……”的句式,语段整体说的是成都人爱喝茶,结合“在茶馆里喝茶,和在家里泡茶,大不一样。在家里泡茶,谁不会”可知,成都人认为在家喝茶不是真正的爱茶,故填“才真正算得上是爱茶”。)
四、(60分)
22.【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青蛙”“河伯”“游山者”引出“眼界”“境界”“边界”这三个关键词。“眼界”,指目力所及的范围,即看到的、具有实在意义的存在,也指见识的广度,如材料中青蛙所看到的“井口”,青蛙只能看到井口上方的天空,而对于井口之外,它则一无所知;“境界”指的是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即人生感悟等精神层面的表现,也是自我修持的能力,即修为,或者是对世界的认识和发现,如材料中河伯突破了河之边界看到海,感受了新的境界;“边界”,本意是领土单位或国家地区之间的界线,也可是规则或法律,或者是做人的底线,如游山者,脚步移动,眼界开阔了,但脚底的边界却不能逾越,因为“脚下就是万丈深渊”,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心存敬畏”而及时止步。
由“上述材料内容中的‘眼界’‘边界’‘境界’及其关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感悟”可知,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思考,如什么是眼界,如何提高眼界,什么是境界,如何提高境界,什么是边界,如何对待边界。眼界可以是知识,是经验,是能力,是方法;境界可以是目标,是激励,是方向,是追求;边界可以是宽度,是原则,是纪律,是规则,是底线。当然也可选择其中二者或三者,阐述它们之间关系,如扩大眼界,才能见识丰富,人生才会有更高的境界;如眼界决定着一个人的境界,而又使人看清边界;如眼界决定了我们人生的能力空间,境界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思想精神道德高度,边界决定我们的前途的安危;如有眼界,有境界,有边界的人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守住底线,做出一番事业。
行文构思上,可以由材料中的现象引出话题,如由青蛙坐井观天引出“眼界”,表明自己的观点,如“有开阔之眼界才能拥有不一样的天空”;接着可以使用并列式结构展开论述,分析高远之眼界的价值,如“眼界开阔,就能统览全局”“眼界深远,就更有远见”“眼界广博,见多识广,判断事物更加准确”;然后联系当下,如国家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展现“开阔之眼界”对当下的意义;最后可以发出呼吁。
【立意】
1.提升境界,拓宽眼界,守住边界。 2.眼界认知决定人生的高度。
3.敬畏边界,守住底线。 4. 眼界决定境界,境界决定格局。
【例文】
扩眼界感新境界,守边界得大境界
新时代,新征程,新境界。在如今浩瀚的世界,“青蛙坐井”之流必会被时代洪流所淘汰。而我们要做的是努力开阔眼界,感悟新境界。
然而世界洪流暗潮涌动,“枯松倒挂倚绝壁”的惊险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悬崖也同样警示我们守住边界,方得大境界。在我看来,眼界、边界、境界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开阔眼界才可感知新境界,守边界方成大境界。
开阔眼界,感悟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的新境界。
青蛙坐井观天,井口便是它的眼界,井外一无所知何谈境界?由此可知,眼界是境界的前提。而庄子《秋水》中的河伯突破了河的边界,方领悟到了北海的新境界。而他感受的大海新景象,也开拓了不为所知的新眼界。由此我们可知,境界为眼界的开阔创造有利条件。正如张顺东、李国秀夫妇不以身残困于残疾的井口,而是相互扶持化“溪流以入江海”,终成“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的佳话,实现了“自强敏天行”的新境界。
守住边界,方得那“百川东到海”的大境界。
何谓边界?边界是一条界线,却往往无形;边界处处都有,却有人坚守,有人逾越。它是一种原则,更是一种为人处世坚守的根本。坚守者往往能在边界之内如鱼得水,“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游刃自如;而逾越者却只能落入无尽深渊,境界也粉碎于谷底。正如杨振宁先生,许下“千里共同途”的誓言,开拓进取,不断取得诺奖、杨-米尔斯理论等突破性成就,但他始终守住“一腔热血为报中华”的边界,冲破阻挠,献身于中国科学建设。在我看来,正因杨先生守住了爱国边界,才能得到坦荡的大境界。
新境界不可止,仍需不断开拓进取。守住边界,在新时代砥砺前行。
回首往昔,革命热血未凉,是寸寸韶华,点点星光;展望未来,新时代征程未止,是青年可为,未来可期。在“两个一百年”与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上,我们领略到了改革春风前人们不曾领略的新境界,但境界广袤无垠,仍需我们不断学习知识,开拓眼界;而在风云变幻中,我们既要有“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的激昂,又要始终坚守边界,心存敬畏,方能跃进丘壑风光,得包容坦荡的大境界。
让吾辈青年扩眼界,守边界,锐意进取,方得境界,成为时代弄潮儿!
【参考译文】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到灵璧汴水北面的张氏的园亭。园亭外面有茂密高大的长竹,有蓊郁幽深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产生江湖之思;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清气;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亭深广可以隐居,园亭里物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使邻里得到满足,鱼鳖笋菇可以馈赠四方宾客。我从徐州改任湖州知州(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彭城)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文章为张氏园亭作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兰皋之亭奉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余的资财,不断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阴遮蔽了河岸。)大凡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符合人的心意(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的力气和很长的时间。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然而士子很难做到践行道义,为气节奔赴前行。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贪图利益而不愿退隐。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远而周到,因此将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不是非常适宜的。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做官的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隐居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这都是他们先人的遗风。
我在彭城两年,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不忍心离去,而彭城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河边买地归老。向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相闻。(我)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时往来于张氏园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