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三语文考前必考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梳理摸排卷(全国卷解析版)
03 文学类文本阅读
【梳理清单】
一、十种题型:
1. 选择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 人物形象类。
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用一句话总括形象特征,一般为什么时代、具有什么特征、什么阶层的形象。分点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它人物的烘托等,散文中主要是引用故事、传说等、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比如对比、烘托、排比等手法塑造,小说有时也用这些手法,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答出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我”在文中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的是“我”作为第一人称的作用:是事件的见证人,使文章真实可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表达情感。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作用,一般情况下在结构上“我”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内容是“我”作为主要人物之外的人物,其具有性格特征,和文章的主人公形成对比,突出主人公的某种性格特征。
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题目首先分析其形象特征,然后分析和主人公的关系,对主人公的命运或性格特征产生什么影响,然后分析对揭示文章的主旨方面产生的作用。
3.文章情节类。
分析场面的描写首先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概括场面的特征,注意抓住重点词语,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别概括作用,结构上注意和上下文的关系,一般是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内容上主要是暗示人物心理,交代人物生活的环境,进而塑造人物的像个特征,表达自己的情感等。
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小说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
分析文章的结尾首先明确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
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
分析小说的叙事方式注意结合小说的文本特征,首先是事件的叙述方式,主要有倒叙、插叙等,然后注意叙事的视角,以第几人称或谁的视角叙诉,然后是叙事的重点,叙事离不开人物,叙事选择的是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的哪一方面,答题时注意和结合文本分析作用。
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分析小说的构思或材料的组织主要从叙事方式的选用、叙事的人称的选用,文章的线索,结尾的方式,伏笔、照应的运用,情节设置的波澜,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角度进行,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 分析环境类。
一般答题思路:运用什么手法(手法判定),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景物特点),对什么人物(情节、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
社会环境的作用一般的答题思路是环境+人物+情节+主题。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某某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自然环境的作用一般为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旨,象征或者暗示。
5.标题类。
分析文章题目的意蕴首先要注意标题本身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其次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和象征意义;再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
分析小说标题的含意一般分析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
分析文章题目的作用,一般从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设置悬念;贯穿始终的线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一语双关表达主题等。
6.分析主旨类
分析小说的主旨注意从多个视角进行,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从周围的人对他的影响或他对周围的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从文章的次要人物的性格分析,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还可以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结合情节的转换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以及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而分析主旨等,总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7.探究类。
探究语段是否删除的题目,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语段的内容、对情节的完整性、人物塑造的丰满性和主旨的表达以及文章结构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果不删除,就从以上角度分析这个语段的作用,如果删除,就从其它的语段分析这些作用,还要考虑结尾的含蓄性和直白性。
探究小说的结局,答题时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对文章的情节注意分析伏笔和照应的关系,在前文的情节中或许对文章的结尾有所暗示;然后是人物的性格,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结局;还要考虑文章的主旨,根据作者的情感倾向分析故事的结局;周围的环境也可能对人物的命运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事件的结局。
探究小说情节安排是否合理,小说的解读注意五位一体的原则,即“主题”“环境”“情节”“人物”“标题“五位要同时解读,分析一种要从其余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首先答情节的内容是相辅相成,还是矛盾的对立,然后这些情节在人物的塑造、环境的再现、主旨的表达以及和标题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分析主人公是谁,注意结合此人物和标题、情节、主旨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还要分析其和另一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8.赏析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类。
赏析语句实际就是分析语句的含义和艺术手法,在小说中的含义注意是反应人物的性格特征,手法除一般的手法对比、衬托、抑扬等表现手法和基本的修辞之外还要注意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是正侧面描写的结合,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层面注意是次要人物和环境的烘托渲染等,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语言的风格基本上是两类“通俗”和“典雅”,所谓的通俗就是质朴的文风,口语、俚语引入文章,风格诙谐幽默,富有情趣;所谓的“典雅”就是引经据典,讲究语言的锤炼,辞藻华丽、庄重。有的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等。
小说常见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方面,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节描写、白描等;在语言风格方面,有质朴、含蓄、群众方言、口语化、诗意化语言等;在句式上,短小明快等。
9.文本特征类。
分析文本特征类试题一般在题干中都给出特征,然后作出详细的解释,要求结合文本分析这种特征,因此答题时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重点注意陌生的术语的含义,然后结合文本分析即可。
10.文本对照研读类。
文本对照研读类试题一般要求先概括,概括正确是得分的前提,然后结合概括出的内容分析在另一文本中找到相应的立即评价分析即可。
二、四类素材
1.经典名著;
2.革命文化;
3.时代主题;
4.外国名家名作;
5.高尚品质。
【考点摸排】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发生黑丝(节选)
冯至
大历四年的冬天,寒流侵袭潭州,大雪下得家家灶冷,户户衣单。杜甫以船为家,停泊在湘江岸旁,已四个多月了。
左右邻船,都是捕鱼人。相处熟了,大家无话不谈。谈来谈去,总要谈到渔税上来。天寒水浅,渔网常常冻得撒不开,可官家的渔税总是有增无减。听着渔夫们的抱怨,杜甫暗自思忖,十几年来,自己东奔西走,总看见农民身上背着一辈子交不清的赋税;想不到这里的人也被租税压得喘不过气来。
他回想今年初入潭州时,但见田园荒芜,柴扉空闭,农具仍在,农民却逃亡得无影无踪。他明白如今渔民走投无路,像农民一样逃亡在外,另谋出路的日子恐怕也快到了。
渔夫们说完自己的苦楚,看见杜甫的生活比他们更可怜:虽然没有租税负担,却是老病缠身,衣食无着;十六岁的儿子宗武饿得满脸苍白,每天还要用很多的时间读什么《文选》。渔夫们觉得这一家人漂流在外,无亲无友,总要有点打算才好。
后来渔夫们想出个办法,带着宗武到远方药市上置办一点新药材,逢到市集,让杜甫跟着去鱼市卖药,他们把鱼市上最优越的摊位给杜甫;感觉杜甫疲倦时,就叫宗武跟着去。这样杜甫家里不只有钱买米了,间或还能置办一点酒肉。
一天,宗武又和渔夫们一起到鱼市上去了。阳光照耀着水上的波纹,江上的船只轻轻地摇来摇去。杜甫靠着长年随身的乌皮几,不由想起许多
自己一生饱经忧患,用尽心血,写了两千多首诗,描述了民间的痛苦、时代的艰虞和山川的秀丽;而乾坤莽莽,如今漂泊无依有如水上的一片浮萍。自中年以后,衣食成了问题,谁像这些渔夫那样关心过自己?想不到几个萍水相逢的渔夫,对自己这样体贴照顾,无微不至,让人感到无限温暖。
正想着,宗武提着药袋回来了,后边跟着一个客人。
客人姓苏名涣,是潭州刺史崔璀幕府里的从事。杜甫以前仿佛听人提到过他。州府里说他是个出没无常的强盗,田野间说他是个杀富济贫的侠士。不久又中了广德二年的进士,充任侍御使。后来,也就很少听人提到了。今天他出现在杜甫面前,杜甫感到无限惊奇。
苏涣却一见如故,没有丝毫避忌。这时江上风和日暖,像大地将要回春。客人说,过去在巴州的故乡,就仰慕杜甫的大名。最近在崔刺史幕府里的书案上读到《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的名篇,真感到不同凡响,能够与作者生逢同时,是一件大快事。最近潭州居民互相传告,鱼市上有位卖药的叫做杜甫,所以特来拜见。“你老人家可就是这些诗的作者?”说到这里,苏涣的语调转为低沉,杜甫的心里也勾起一缕凄凉的情绪。
苏涣从怀里取出一个小手卷。他一边打开手卷,一边说,他本来不惯写诗,近些年来,有了不少感触,还是用诗写下来比较合适,因此写了许多首,可是不大讲究格律,现在吟诵几首,请杜甫指教。他用沉重的语调把下边这首诗读给杜甫听:
毒蜂成一窠,高挂恶木枝;行人百步外,目断魂亦飞。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右手持金丸,引满无所疑。一中纷下来,势若风雨随;身如万箭攒,宛转迷所之。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机。
杜甫一听这首诗,就知道是苏涣从个人失败中得到的教训。诗在艺术上,若拿杜甫平素对诗的要求来衡量,是相当粗糙的。但是它蕴藏着一种新的内容,表现了一种新的风格。杜甫把这首诗吟味了片刻,便兴奋地向他说:“我一向称赞陈子昂的《感遇诗》、李白的《古风》,今天听到你读了这首诗,可以说是陈李以外,又树立了一个新的旗帜。‘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机’,是你做了一番事业以后得到的经验。我也一向疾恶如仇,可是从中取得这类经验的事业,不用说做,我连想都很少想过呢。”
邻船上一片人声,渔夫们从鱼市上回来了。苏涣诵诗也戛然停止。他站起身来,和杜甫告辞,并约杜甫有工夫到他的茅斋里去谈。
杜甫吃过午饭,精神异常兴奋。午睡不成,只是反复吟味着苏涣读给他听的那些诗。诗的功夫并不深,但格调与众不同。李白早已死去了,高适也死了,岑参还在西蜀,却久不通音讯,也没有听说他有什么新作。在难以盼望有什么知音的时刻,竟遇见了这样一个奇人。
尽管杜甫不能同意苏涣诗中个别的诗句,但是苏涣这个人和他的诗的出现,在杜甫看来,确是一个奇迹。同时他又把邻船上渔夫们的生活、言语、思想、感情认真思索了一番,觉得自己一生漂泊,看见的事物不算不多,接触的人不算不广,但究竟世界上还是有许多人和事过去不只没有遇到过,而且也没有想到过。不料在这垂暮之年,眼前又涌现出一些新的事物。自己也觉得年轻了许多,好像白头发里又生出黑丝。苏涣说,他能和杜甫生逢同时,是一件快事;杜甫今天能遇到苏涣,心里也同样高兴,真好像司马相如遇见了一百年后的扬雄。他情不自禁,提笔写出来这样的诗句:
庞公不浪出,苏氏今有之;再闻诵新作,突过黄初诗。乾坤几反复,扬马宜同时。今晨清镜中白间生黑丝;余发喜却变,胜食斋房芝。
写到这里,江上已是黄昏,暮霭苍茫,两岸人家疏疏落落地升起几缕炊烟。一阵寒风乍起,江水拍击着船身。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以船为家,泊在湘江岸旁的前四个月心情一直比较沉重,这与他感受并经历着的“被租税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生活有关。
B.“感到无限温暖”,是杜甫生活境况得到改善后的心理,是萍水相逢的渔夫们给漂泊中的杜甫带来的慰藉,含蓄反映了世态。
C.苏涣询问杜甫是不是“这些诗的作者”时语调“转为低沉”,反映他对杜甫需要靠摆药摊来解决生计的难以置信及深切的同情。
D.苏涣的诗歌艺术粗糙,但蕴藏着新内容,表现了新风格,具有与众不同的格调,因而使杜甫“精神异常兴奋”并且“反复吟味”。
2.文中完整引用了苏涣的一首诗,这在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方面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诗化的语言是冯至历史小说的典型特点。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1.A
2.(1)情节方面:①照应前文介绍的苏涣人生经历;②自然引出后文杜甫对苏涣诗歌及苏涣为人的称赞(或:为后文杜甫的反复吟味、有所感悟、作出新诗做了铺垫)。(2)人物方面:①借诗中少年疾恶如仇来表现苏涣不惧黑暗势力、一心为民的精神;②用少年受群蜂围攻的遭遇来表现苏涣的人生遭际;③用少年的“迷所之”“不知机”表现苏涣的迷茫与困惑。
3.①运用形象性语言,营造诗意化意境,如结尾“暮霭苍茫,两岸人家疏疏落落地升起几缕炊烟”的描写。②用词、炼句体现出整饬的诗的节奏,如“家家灶冷,户户衣单”“田园荒芜,柴扉空闭”等。③句式长短结合,错落有致,音韵上表现出诗一般的和谐,如“自己一生饱经忧患,用尽心血,写了两千多首诗,描述了民间的痛苦、时代的艰虞和山川的秀丽;而乾坤莽莽,如今漂泊无依有如水上的一片浮萍”。④有意选用日常生活用语,内蕴却是诗意的,在叙述中,尽可能多地留下空白,给读者意犹未尽之感,如“杜甫的心里也勾起一缕凄凉的情绪”等。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这与他感受并经历着的‘被租税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生活有关”错误,由原文“虽然没有租税负担,却是老病缠身,衣食无着”可知杜甫没有租税负担。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情节方面:结合前文“客人姓苏名涣,是潭州刺史崔瓘幕府里的从事。杜甫以前仿佛听人提到过他。州府里说他是个出没无常的强盗,田野间说他是个杀富济贫的侠士。不久又中了广德二年的进士,充任侍御使”可知,引用苏涣的诗照应前文介绍的苏涣人生经历; 结合后文“杜甫一听这首诗,就知道是苏涣从个人失败中得到的教训”自然引出后文杜甫对其诗歌及为人的称赞。
人物方面:结合后文“杜甫一听这首诗,就知道是苏涣从个人失败中得到的教训”可知诗歌是结合苏涣个人经历写的,诗中的少年其实是他自己的写照。“毒蜂成一窠,高挂恶木枝”“右手持金丸,引满无所疑。一中纷下来,势若风雨随”借诗中少年嫉恶如仇来表现苏涣不惧黑暗势力、一心为民的精神; “身如万箭攒”用少年受群蜂围攻的遭遇来表现苏涣的人生遭际; “宛转迷所几。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机”,用少年的“迷所之”“不知机”表现苏涣的迷茫与困惑。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言特色的能力。
“阳光照耀着水上的波纹,江上的船只轻轻地摇来摇去”“这时江上风和日暖,像大地将要回春”“暮霭苍茫,两岸人家疏疏落落地升起几缕炊烟”,运用形象性语言,营造诗意化意境。
“家家灶冷,户户衣单”“田园荒芜,柴扉空闭”“老病缠身,衣食无着”,用词、炼句体现出整饬的诗的节奏。
“自己一生饱经忧患,用尽心血,写了两千多首诗,描述了民间的痛苦、时代的艰虞和山川的秀丽;而乾坤莽莽,如今漂泊无依有如水上的一片浮萍”“听着渔夫们的抱怨,杜甫暗自思忖,十几年来,自己东奔西走,总看见农民身上背着一辈子交不清的赋税;想不到这里的人也被租税压得喘不过气来”,句式长短结合,错落有致,音韵上表现出诗一般的和谐。
“渔夫们觉得这一家人飘流在外,无亲无友,总要有点打算才好”“杜甫的心里也勾起一缕凄凉的情绪”有意选用日常生活用语,内蕴却是诗意的,在叙述中,尽可能多地留下空白,给读者意犹未尽之感,如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工刘建华
王安忆
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的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
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黄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的监工。老黄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黄一挥手:不可能!杀下去一半。照规矩,刘建华再报一个居中的价位,这就叫讨价还价嘛。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黄也跟着坚持半价。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不行!最后,还是依了刘建华。这样一来,等于是老黄向他让了一步。可刘建华并没有因此满足。接下来,老黄向他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氛下拉开了帷幕。
后来,我们才明白,刘建华和老黄没有仇,刘建华和我们也没有仇,只是一上来这关系就错了——我们将刘建华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这使他一直忿忿然的,好像不是来做工,而是来报仇。每一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倘若说“我们不讲究”,他便说“要有问题我不负责”。这样受刘建华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再有,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由得,你又被他感染了。
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第三,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点,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那是一架小小的单放机,立在木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剧唱腔。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
他们能做也能吃。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
活做到一半的时分,旧历年也到了。起初,刘建华是说旧历年不回家的。临到小年夜,他才通告我们他要回家。我们说,当初不是说好的,不回家过年吗 他便微笑着反诘:过年能不回家吗 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车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约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不过,他说他过了初十,立马回来。我们自然也不敢全信了。
他是小年夜晚上走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长条地板解开包装,摊开放着收干,上面撂了几件他们干活穿的旧衣服。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一点邋遢相。心里不由感慨:倘若不提及与刘建华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可是,现在,我们不可能客观地看问题了。
正月初十这天,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了新房子。打开门,看见摊开着的白木长条地板上,搁着刘建华的大红旅行包,人不在,想必是去泡澡了。以后的几天里,人陆续回来,新房子里又响起锯刨声,还有放音机里淮剧唱腔,以及他们兴高采烈的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
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结清工钱。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
4.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民工刘建华》为题,带有为人物立传的色彩,既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和姓名,又突出了人物形象,使小说具有一种真实感。
B.小说开篇对主角刘建华眼睛的描写,着力突出了其“亮”和“尖刻”,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为写下文他与“我们”发生冲突作了铺垫。
C.本文善于运用质朴的字词、简洁短促的语句,精准地表达难以描摹的情境,这种凝练隽永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家的写作能力。
D.文章以敏感、细致的笔触叙述了都市平民琐碎而真实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木工刘建华给“我”带来的厌倦、疑虑甚至怨恨等复杂的心理。
5.刘建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小说中的“我”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4.D
5.①技术精湛,认真敬业。根据文中的“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可见其技术精湛、认真敬业。②热爱生活,讲求条理。根据文中的“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可见其热爱生活、讲求条理。③执拗狭隘,狡黠尖刻。根据“起初,刘建华是说旧历年不回家的。临到小年夜,他才通告我们他要回家……他便微笑着反诘:过年能不回家吗?”“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可见其执拗狭隘、狡黠尖刻。
6.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在叙事中夹杂着“我”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在塑造人物的同时表达“我”的看法。③结尾的“纪念”印证了开头他给“我”的“尖刻”的感觉,使人物隐伏的性格变得清晰具体。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主旨,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
D.“甚至怨恨等复杂的心理”错。文章叙述了都市平民琐碎而真实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木工刘建华给“我”带来的厌倦、疑虑等复杂的心理,但“我”并没有“怨恨”他,反而是喜欢和欣赏的,由原文“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可以看出来。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先明确人物的身份,从文中来看,刘建华是一个木工,然后结合具体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作为一个木工,“是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这说明刘建华技术好、认真敬业;
“他们能做能吃,”“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一点邋遢相”等表明了他热爱生活、讲求条理;
“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刘建华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下了一圈,以此来教训我们将他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由此可知,刘建华执拗狭隘,狡黠尖刻。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和鉴赏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从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技法的角度切入。
从叙述人称的角度来看,本文是用第一人称叙述,文中“我”是故事的当事人,亲身经历,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从叙述视角的角度来看,“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与读者就好像是面对面谈话,有亲近感,“我”是故事的串联者,刘建华是“我”雇来的,在叙事中夹杂着“我”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在塑造人物的同时表达“我”的看法,“我”在与他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我”的观察易于展现刘建华的性格。
从叙述技法的角度来分析,开头“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与结尾处“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可说是首尾照应,结尾的“纪念”印证了开头他给“我”的“尖刻”的感觉,突出了人物狭隘尖刻的性格特点,也可说是一个逆转,与上文因木工的“诚信、做事有条理”而有了“喜欢和欣赏”形成鲜明反差,使人物性格变得清晰具体,易于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系心带
高晓声
汽车终于来了,他走出车站,车却又开过去了。他不想再回到那个寂寞的候车室里去,就在公路边树底下一块石头上坐了下来。他呼吸着鲜洁清香的空气,让和煦明丽的阳光透过枝叶扶疏的枫杨,一线线射在身上。他抚摸着花白的头发,抬起瘦削而显得苍老的脸庞,眯缝着眼睛看了看晴朗而高远的天空,眼光随着一只盘旋的苍鹰落到附近的几座小山上。他第一次惊异地想到:在那宽阔的平原上面,怎么会有这几座孤零零的隆起的山头。它们似乎不是地上长出来的,倒像是童话里的神仙,带了礼物出门作客,偶尔经过这里,一时疏忽掉落下来的几块点心。山头被平原上快要成熟的金黄色的稻海包围着,一座座村庄,一丛丛树木,也像腾空漂浮在海面上。李稼夫望着这熟悉的一切,忽然升起了一种无法克制的眷恋之情。
……
是的,混乱的时期①已经结束了,他早就该离开这里。调令已经下达了近一个月,他原来的机关里还派了同志来找过他,催他尽可能快一点回去。他也已经允诺了。但是一直拖到今天,他才下决心离开这里,因为他在这里已经很习惯了。十年来,他在这个小汽车站上上下下乘过多少次车,总是来了又去,去了又来,都是为了这个地方和这个地方的人民在忙碌。这里的人民已经把他像纸鸢营一样放到一个位置上了,而他也习惯于让人民用一条线牵住他,使他能够固定在那个位置上;以至于他想象不出万一这条放纸鸢的线一断,他会飞到什么地方去。一直到他终于想明白,无论他在什么地方,这条线再也不可能断掉,即使他这次走了再没有机会回来,他也不会忘记这个地方永远是他的起点。他和人民的关系将始终千里姻缘一线牵,这一条红绸丝带将随时传递双方脉搏的跳动。于是他才决定离开。
这时,他注意到山顶上腾地飞起了几只小鸟,随即传来了“轰隆隆”的炮声,他马上猜想到崖壁上的岩石又剥落了一层,仿佛看见大块大块的岩石怎样被震裂,慢慢地倾斜,然后迅速地倒坍下来;小石块又怎样飞溅到半空,雨点般落下来,同地上的岩石铿铿相撞。采石厂的生活真像一锅开水般沸腾翻滚。李稼夫记得,他来到这里的时候,古老的荒山还沉睡未醒,人们还习惯于派出船队到一百多里外的地方去运回石块,来适应建筑的需要,使他这个陌生人一开始就觉得奇怪。在一个偶然的场合里,他向公社党委书记讲到了开发当地山石的可能性,讲到公社与其千方百计、煞费苦心去筹办其他工厂,倒不如办一个采石厂来得容易,而且稳当可靠。想不到这个建议同书记的意见不谋而合,很快就动用了全公社的劳动力,开辟了一条三里路长的河道,沟通了山脚同外界的运输。一个小型采石厂建立起来了,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年收入二百万以上的工厂。那开辟的三里路河道,不仅仅是沟通了运输,最终还证明它使他同公社领导人之间的心胸也沟通了。他们虽然无权把他解放出来,但是他们却有权表示出对他有所谅解的态度。他愉快地回忆起自己如何参与了那个开发的计划,以及怎样教会那些刚刚丢掉锄头柄的新工人科学地使用炸药。他也就看到了那个古老的山头怎样第一次开花。
现在,这老山上的石头已经被当地人方便而廉价地广泛运用,并且还供应了邻近两个城市的用材。平原上星罗棋布的村庄,越来越多地建造起一幢幢下半截用石头砌成的、坚实的新房子,被绿色的树丛衬映得更加鲜黄醒目。在这个小小的汽车站上,也不知是在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块平整得可以当凳子坐的黄石。有无数个旅客曾坐在它上面等待过出发,从来不曾有谁感觉到自己的裤子受到过黄石的磨损;但黄石的粗糙的表面确实已经被这些旅客的裤子磨擦得平滑了。持久的生活以这样巨大的力量影响着一切,李稼夫显然也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他脸上添加的皱纹并不是树木的单纯的年轮,新增的白发更不是为了显示他的苍老,风霜和劳动给了他智慧,也给了他力量,这里的人民终于教会了他,使他懂得并且坚定地相信,他这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对人民有用处。往后他不会害怕什么了,尽管到现在为止,他仍旧没有学会保卫自己的那一套“本领”,但勇敢的人根本就无需那一套。今后的斗争还是不可避免的,即使他再被抛出来,他也能够马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像他坐下的这一块黄石,它诚然是孤零零地放置在这个小小的汽车站上,但是它每天让旅客得到休息,每天都感觉到坐在它上面的人的心跳和呼吸,它终于也看尽了人世的悲欢离合,洞悉了过往的一切。它是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紧靠着人民而感到满意的。
……
十年的往事像汹涌的波涛,一霎时扑满他的胸膛,思绪像一条条涧水,清晰地淌流出来。他带着人民的恩情走上新的征途,心底里会永远蕴蓄着对故地的怀念。
(有删减)
【注】①李稼夫是一个知识分子,“文革”时期被当作“走资派”下放到这块地方,并在这里整整生活了十年。李稼夫获得平反后,在乡村汽车站等车准备返城,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孤零零的隆起的山头”富有象征意义,喻指李稼夫十年来内心一直孤独,后来调令下来,李稼夫又迟迟不走,表明他想离开却又不舍的矛盾心理。
B.小说对李稼夫眼前景物的描写和他去路边等车离开的叙写是实写,李稼夫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是虚写,虚实结合既丰富文章内容,又增强了文章感染力。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运用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方法刻画了李稼夫这一知识分子形象,对其外貌的细致描绘暗示他十年来的生活艰苦。
D.小说主要写了李稼夫在“混乱的时期”结束后,在新的机遇前的思考,对受难岁月的反思,对“这里人”的感激以及开启新生活的百感交集。
8.文中说“李稼夫望着这熟悉的一切,忽然升起了一种无法克制的眷恋之情”,李稼夫产生“眷恋之情”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中对“黄石”的描写包含丰富意蕴,请简要分析。
【答案】7.A
8.①他望着这熟悉的一切,想起了他十年来的生活经历,认识到这个地方是他十年前的生命拐点,也是以后新的生活的起点。
②他参与了这个地方的开发计划和建设过程,获得了这个地方的人民的情感认同。
③风霜和劳动给了他智慧,也给了他力量,这里的人民教会他懂得并且坚定地相信,他这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对人民有用处,这些给了他一往无前的勇气。
9.①黄石粗糙的表面由于无数个旅客的磨擦而变得光滑,寓意着十年的风霜和劳动给李稼夫带来巨大的影响,使他变得更加坚定,更加有力量。
②这一块黄石每天让旅客得到休息,每天都感觉到坐在它上面的人的心跳和呼吸,寓意着李稼夫和人民紧密相连,他是一个时刻对人民有用的人。
③黄石看尽了人世的悲欢离合,洞悉了过往的一切,寓意着李稼夫经过十年的风霜和劳动后,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和人民紧密相连才能有满意的生活,饱含着对人民的感激之情和开启新生活的百感交集。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喻指李稼夫十年来内心一直孤独”错误。“孤零零的隆起的山头”有暗示作用,但不是“喻指李稼夫十年来内心一直孤独”,他建议建采石场并教会村民采石,是被认同和接纳的,所以他内心并不是孤独的。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根据注释可知,李稼夫“文革”期间被当作“走资派”下放到这块地方,并在这里整整生活了十年。而原文写到“一直到他终于想明白,无论他在什么地方,这条线再也不可能断掉,即使他这次走了再没有机会回来,他也不会忘记这个地方永远是他的起点”可知,他望着这熟悉的一切,想起了他十年来的生活经历,认识到这个地方是他十年前的生命拐点,也是以后新的生活的起点。
由原文“那开辟的三里路河道,不仅仅是沟通了运输,最终还证明它使他同公社领导人之间的心胸也沟通了。他们虽然无权把他解放出来,但是他们却有权表示出对他有所谅解的态度。他愉快地回忆起自己如何参与了那个开发的计划,以及怎样教会那些刚刚丢掉锄头柄的新工人科学地使用炸药”可知,他参与了这个地方的开发计划和建设过程,获得了这个地方的人民的情感认同。
由原文“持久的生活以这样巨大的力量影响着一切,李稼夫显然也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他脸上添加的皱纹并不是树木的单纯的年轮,新增的白发更不是为了显示他的苍老,风霜和劳动给了他智慧,也给了他力量,这里的人民终于教会了他,使他懂得并且坚定地相信,他这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对人民有用处。往后他不会害怕什么了”可知,风霜和劳动给了他智慧,也给了他力量,这里的人民教会他懂得并且坚定地相信,他这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对人民有用处,这些给了他一往无前的勇气。
9.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象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把握能力。
由原文“也不知是在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块平整得可以当凳子坐的黄石。有无数个旅客曾坐在它上面等待过出发,从来不曾有谁感觉到自己的裤子受到过黄石的磨损;但黄石的粗糙的表面确实已经被这些旅客的裤子磨擦得平滑了。持久的生活以这样巨大的力量影响着一切,李稼夫显然也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他脸上添加的皱纹并不是树木的单纯的年轮,新增的白发更不是为了显示他的苍老,风霜和劳动给了他智慧,也给了他力量,这里的人民终于教会了他,使他懂得并且坚定地相信,他这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对人民有用处”可知,黄石粗糙的表面由于无数个旅客的磨擦而变得光滑,寓意着十年的风霜和劳动给李稼夫带来巨大的影响,使他变得更加坚定,更加有力量。
由原文“就像他坐下的这一块黄石,它诚然是孤零零地放置在这个小小的汽车站上,但是它每天让旅客得到休息,每天都感觉到坐在它上面的人的心跳和呼吸”可知,这一块黄石每天让旅客得到休息,每天都感觉到坐在它上面的人的心跳和呼吸,寓意着李稼夫和人民紧密相连,他是一个时刻对人民有用的人。
由原文“它终于也看尽了人世的悲欢离合,洞悉了过往的一切。它是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紧靠着人民而感到满意的”可知,黄石看尽了人世的悲欢离合,洞悉了过往的一切,寓意着李稼夫经过十年的风霜和劳动后,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和人民紧密相连才能有满意的生活,饱含着对人民的感激之情和开启新生活的百感交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小二①
萧红
在一个有太阳的日子,我的窗前有一个小孩在弯着腰大声地喘着气。
我是在房后站着,随便看着地上的野草在晒太阳。山上的晴天是难得的,为着使屋子也得到干燥的空气,所以门是开着。接着就听到或者是草把,或者是刷子,或者是一只有弹性的尾巴,沙沙的在地上拍着,越听那拍的声音越真切,就像已经在我的房间的地板上拍着一样。我从后窗子再经过开着的门隔着屋子看过去,看到了一个小孩手里拿着扫帚在弯着腰大声地喘着气。
而他正用扫帚尖扫在我的门前土坪上,那不像是扫,而是用扫帚尖在拍打。
我心里想,这是什么事情呢?保育院的小朋友们从来不到这边做这样的事情。我想去问一问,我心里起着一种亲切的情感对那孩子。刚要开口又感到特别生疏了,因为我们住的根本并不挨近,而且仿佛很远,他们很少时候走来的。我和他们的生疏是一向生疏下来的,虽然每天听着他们升旗降旗的歌声,或是看着他们放在空中的风筝。
那孩子在小房的长廊上扫了很久很久。我站在离他远一点的地方看着他。他比那扫地的扫帚高不了多少,所以是用两只手把着扫帚,他的扫帚尖所触过的地方,想要有一个黑点留下也不可能。他是一边扫一边玩,我看他把一小块粘在水门汀走廊上的泥土,用鞋底擦着,没有擦起来,又用手指甲掀着,等掀掉了那块泥土,又抡起扫帚来好像抡着鞭子一样的把那块掉的泥土抽了一顿,同时嘴里边还念叨了些什么。走廊上靠着一张竹床,他把竹床的后边扫了。完了又去移动那只水桶,把小脸孔都累红了。
这时,院里的一位先生到这边来,当她一走下那高坡,她就用一种响而愉快的声音呼唤着他:
“林小二!……小二在这里做什么?……”
这孩子的名字叫林小二。
“啊!就是那个……林小二吗?”
那位衣襟上挂着圆牌子的先生说:
“是的……他是我们院里的小名人,外宾来访也访问他。他是流浪儿,在汉口流浪了几年的。是退却之前才从汉口带出来的。他从前是个小叫花,到院里来就都改了,比别的小朋友更好。”
接着她就问他:“谁叫你来扫的呀?哪个叫你扫地?”
那孩子没有回答,摇摇头。我也随着走到他旁边去。
“你几岁,小朋友?”
他也不回答我,他笑了,一排小牙齿露了出来。那位先生代他说是十一岁了。
关于林小二,是在不久前我才听说的。他是汉口街头的小叫花,已经两三年就是小叫花了。他不知道父亲母亲是谁,他不知道他姓什么,他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是从哪里来的。他没有名,没有姓,没有父亲母亲。林小二,就是林小二。人家问:“你姓什么?”他摇摇头。人家问:“你就是林小二吗?”他点点头。
从汉口刚来到重庆时,这些小朋友们住在重庆,林小二在夜里把所有的自来水龙头都放开了,楼上楼下都湿了……又有一次,自来水龙头不知谁偷着打开的,林小二走到楼上,看见了,便安安静静地,一个一个关起来。而后,到先生那儿去报告,说这次不是他开的了。
现在林小二在房头上站着,高高的土丘在他的旁边,他弯下腰去,一颗一颗地拾着地上的黄土块。那些土块是院里的别的一些小朋友玩着抛下来的,而他一块一块地从房子的临近拾开。一边拾着,他的嘴里一边念叨什么似的自己说着话,他带着非常安闲而寂寞的样子。
我站在很远的地方看着他,他拾完了之后就停在我的后窗子的外边,像一个大人似的在看风景。那山上隔着很远很远的偶尔长着一棵树,那山上的房屋,要努力去寻找才能够看见一个,因为绿色的菜田过于不整齐的缘故,大块小块割据着山坡,所以山坡上的人家像大块的石头似的,不容易被人注意而混扰在石头之间了。山下则是一片水田,水田明亮得和镜子似的,假若有人掉在田里,就像不会游泳的人沉在游泳池一样,在感觉上那水田简直和小湖一样了。田上看不见收拾苗草的农人,落雨的黄昏和起雾的早晨,水田通通是自己睡在山边上,一切是寂静的,晴天和阴天都是一样的寂静。只有山下那条发白的公路,每隔几分钟,就要有汽车从那上面跑过。车子从看得见的地方跑来,就带着轰轰的响声,有时竟以为是飞机从头上飞过。山中和平原不同,震动的响声特别大,车子就跑在山的夹缝中。若遇着成串的运着军用品的大汽车,就把左近的所有的山都震鸣了,而保育院里的小朋友们常常听着他们的欢呼,他们叫着,而数着车子的数目,十辆二十辆常常经过,都是黄昏以后的时候。林小二仿佛也可以完全辨认出这些感觉似的在那儿努力地辨认着。林小二若伸出两手来,他的左手将指出这条公路重庆的终点;而右手就要指出到成都去的方向吧。但是林小二只把眼睛看到墙根上,或是小土坡上,他很寂寞地自己在玩着,嘴里仍旧念叨着什么似的在说话。他的小天地,就他周围一丈远,仿佛他向来不想走上那公路的样子。
他发现了有人在远处看着他,他就跑了,很害羞的样子跑掉的。
我又见他,就是第二次看见他,是一个雨天。一个比他高的小朋友,从石阶上一磴一磴地把他抱下来。这小叫花子有了朋友了,接受了爱护了。他是怎样一定会长得健壮而明朗的呀……他一定的,我想起那班台来耶夫的《表》②。
【注】①本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②苏联作家班台来耶夫的儿童小说,描写十月革命后改造流浪儿童的事。1935年鲁迅翻译了这部小说,载1935年3月16日《译文》第二卷第一期。
1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与林小二本是生疏的,所以默默地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但“我”对于他的事迹却曾有耳闻。
B.文中三次写林小二独自一人“嘴里念叨着什么”的情节,有利于凸显他寂寞而闭塞的形象特点。
C.文章描写林小二独看远山所见的风景皆是从“我”的视角展现出来的,其实并非林小二所见之景。
D.文章最后称呼林小二为“小叫花子”,既有首尾呼应的效果,又表明“我”因其有了朋友感到欣慰。
11.文章中出现多处环境描写,请简要分析其写作意图。
12.有人认为本文的主题是“改变”,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0.C
11.①渲染了抗战背景下社会压抑的氛围,烘托了“我”沉重孤寂的内心感受。②塑造了林小二立体的人物形象,突出战争环境对儿童的影响。③补充故事背景,有利于文章主题的凸显及读者对文章的理解。
12.①起初,林小二是缺乏教导的“小叫花”,会在夜里恶作剧把水龙头打开。在来到保育院一段时间后,他改变了自己的习惯,主动打扫走廊,安静地将开着的水龙头关上。②保育院改变了林小二的性格特点,使他从孤僻寂静中走出来,被朋友拥抱,逐渐被尊重与接受。③林小二的出现也改变了“我”,他成为“我”心目中勇气与希望的源泉。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皆是从‘我’的视角展现出来的,其实并非林小二所见之景”错,文中描写的远山风景既是林小二所见之景,也是“我”所见之景。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我是在房后站着,随便看着地上的野草在晒太阳。山上的晴天是难得的,为着使屋子也得到干燥的空气,所以门是开着。接着就听到或者是草把,或者是刷子,或者是一只有弹性的尾巴,沙沙的在地上拍着,越听那拍的声音越真切,就像已经在我的房间的地板上拍着一样”几句渲染了抗战背景下社会压抑的氛围,烘托了“我”沉重孤寂的内心感受,并由此引出下文林小二的出现。
“现在林小二在房头上站着,高高的土丘在他的旁边,他弯下腰去,一颗一颗地拾着地上的黄土块”“我站在很远的地方看着他,他拾完了之后就停在我的后窗子的外边,像一个大人似的在看风景”等语句塑造了林小二立体的人物形象,凸显他害羞而内敛的形象特点,突出战争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关于林小二,是在不久前我才听说的。他是汉口街头的小叫花,已经两三年就是小叫花了。他不知道父亲母亲是谁,他不知道他姓什么,他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是从哪里来的”“从汉口刚来到重庆时,这些小朋友们住在重庆”等语句补充故事背景,有利于文章主题的凸显,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1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由原文“从汉口刚来到重庆时,这些小朋友们住在重庆,林小二在夜里把所有的自来水龙头都放开了,楼上楼下都湿了……又有一次,自来水龙头不知谁偷着打开的,林小二走到楼上,看见了,便安安静静地,一个一个关起来。而后,到先生那儿去报告,说这次不是他开的了”可知,起初,林小二是缺乏教导的“小叫花”,会在夜里恶作剧把水龙头打开。在来到保育院一段时间后,他改变了自己的习惯,主动打扫走廊,安静地将开着的水龙头关上。
由原文“一个比他高的小朋友,从石阶上一磴一磴地把他抱下来。这小叫花子有了朋友了,接受了爱护了”可知,保育院改变了林小二的性格特点,使他从孤僻寂静中走出来,被朋友拥抱,逐渐被尊重与接受。
由“他是怎样一定会长得健壮而明朗的呀……”可知,林小二的出现也改变了“我”,让“我”由以前的沉重孤寂到现在的心生美好,他成为“我”心目中勇气与希望的源泉。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 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乏,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儿,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儿。在呢!在呢!任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儿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儿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着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看来,是一个听不见的人。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老乡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老乡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听不见,还不会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自己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撤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老乡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老乡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老乡。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老乡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提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转身走去。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与标题形成反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不只一次写到伍原的“泪水”,既串联起了前后的故事情节,也让伍原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纯粹和单一。
C.“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作者用“不飘忽不移动”的灯光,象征着伍原坚定不移的信念。
D.文中对人物的刻画符合其身份特征,对迷路孤独的伍原多用心理描写,对“听不见不会说”的老乡多用动作描写。
14.本文情节一波三折,请简要概括文中波折,然后分析其效果。
15.有评论说“茹志鹃的短篇小说避重就轻地跳过革命的宏大叙事,婉转着墨于时代大背景的间隙,于杯水微澜之处反映出时代特点。”请结合本文分析其创作的这一特点。
【答案】13.B
14.波折:
①当伍原不知该往哪里走陷入听天由命的绝望时,看到了那如豆的一小点儿光,燃起希望。
②当伍原靠近灯光发现老乡认为能顺利完成任务时,却发现老乡听不见也不会说,陷入新的困境。
③当伍原苦于没有好的方法让这个聋哑老乡明白自己身份,不知如何摆脱窘境,疲惫至极甚至大哭绝望时,忽然老乡用手摸他的头、帽子来确认身份,最终帮他指路。
效果:
①加快行文节奏,制造紧张的气氛。
②扣人心弦,引发读者对伍原命运的关注,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可读性。
③丰富了人物形象,伍原在一次次波折中,有过欣喜、失落,甚至绝望,但始终不忘自己身上的责任。 15.①茹志鹃在这篇小说中跳过了“革命的宏大叙事”,没有描写某次大的战役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选择了一个迷路的战士伍原的经历来写。
②在这抗战的大背景下,伍原个人的这次经历就是“杯水微澜”,但他身上的责任感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又是那个时代许多共产党人和八路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优秀品质。
③伍原和老乡的沟通虽然充满曲折,但问题最终得以圆满解决。这样的事情在整个时代中虽然不起眼,但也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战争年代让人感动的军民鱼水情。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也让伍原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纯粹和单一”说法错误,应该是让人物形象更为真实,也更加立体而丰富。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重要情节和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
波折:由“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但是,往哪里走呢?”“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这一点儿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可知,当伍原不知该往哪里走陷入听天由命的绝望时,看到了那如豆的一小点儿光,燃起希望。
由“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听不见,还不会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自己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撤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可知,当伍原靠近灯光发现老乡认为能顺利完成任务时,却发现老乡听不见也不会说,陷入新的困境。
由“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伍原伏在老乡身上,大哭了起来”“老乡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提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转身走去”可知,当伍原苦于没有好的方法让这个聋哑老乡明白自己身份,不知如何摆脱窘境,疲惫至极甚至大哭绝望时,忽然老乡用手摸他的头、帽子来确认身份,最终帮他指路。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的效果可从人物、情节、读者感受等角度分析。
情节方面:层层铺垫,步步设疑,制造紧张的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人物方面:通过一次次波折,展现了伍原欣喜、失落,甚至绝望的心理变化,但无论心理发生怎样的变化,伍原始终不忘自己身上的责任,这样更好地展现了伍原的人物形象。
读者感受方面: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引发读者对伍原命运的关注,使小说更具可读性和吸引力。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情节方面:本文主要叙述了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及时送到部队,在没有一点路标痕迹的情况下,始终坚定不移地前行。文中没有描写某次大的战役的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选择了一个迷路的战士的经历来写。
人物方面:伍原在一次次波折中,有过欣喜、失落,甚至绝望,但始终不忘自己身上的责任。伍原这一个人的形象代表着当时许多战士的形象,他身上的责任感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又是那个时代许多共产党人和八路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优秀品质。
主题方面:“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当他知道了伍原的身份,最终给伍原提供了帮助。如“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表现了老乡对革命事业的支持。这样的事情在整个时代中虽然不起眼,但也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战争年代让人感动的军民鱼水情。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翡冷翠①山居闲话
徐志摩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你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阳光正好暖和,决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摩挲着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的愉快;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
做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猎户;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领结,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你可以拿一条这边艳色的长巾包在你的头上,学一个太平军的头目,或是拜伦那埃及装的姿态;但最要紧的是穿上你最旧的旧鞋,别管他模样不佳,他们是顶可爱的好友,他们承着你的体重却不叫你记起你还有一双脚在你的底下。
这样的玩顶好是不要约伴,我竟想严格的取缔,只许你独身;因为有了伴多少总得叫你分心。平常我们从自己家里走到朋友的家里,或是我们执事的地方,那无非是在同一个大牢里从一间狱室移到另一间狱室去,拘束永远跟着我们,自由永远寻不到我们;但在这春夏间美秀的山中或乡间你要是有机会独身闲逛时,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时候,那才是你实际领受,亲口尝味,自由与自在的时候,那才是你肉体与灵魂行动一致的时候;朋友们,我们多长一岁年纪往往只是加重我们头上的枷,加紧我们脚胫上的链,我们见小孩子在草里在沙堆里在浅水里打滚作乐,或是看见小猫追他自己的尾巴,何尝没有羡慕的时候,但我们的枷,我们的链永远是制定我们行动的上司!所以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因此你得严格的为己,极端的自私,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他就卷了起来,但在澄静的日光下,和风中,他的姿态是自然的,他的生活是无阻碍的。
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你就会在青草里坐地、仰卧,甚至有时打滚,因为草的和暖的颜色自然的唤起你童稚的活泼;在静僻的道上你就会不自主的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种种诡异的变相,因为道旁树木的阴影在他们纡徐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乐;你也会得信口的歌唱,偶尔记起断片的音调,与你自己随口的小曲,因为树林中的莺燕告诉你春光是应得赞美的;更不必说你的胸襟自然会跟着漫长的山径开拓,你的心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山罅里的泉响,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时激起成章的波动,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
并且你不但不须邀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书是理想的伴侣,但你应得带书,是在火车上,在你住处的客室里,不是在你独身漫步的时候。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葛德说,在他每一页的字句里我们读得最深奥的消息。并且这书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阿尔帕斯与五老峰,雪西里与普陀山,莱因河与扬子江,梨梦湖与西子湖,建兰与琼花,杭州西溪的芦雪与威尼市②夕照的红潮,百灵与夜莺,更不提一般黄的黄麦,一般紫的藤花,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长,同在和风中波动——他们应用的符号是永远一致的,他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你自己性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这无形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的受用;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
一九二五年六月作
(有删改)
【注】①翡冷翠,现通译佛罗伦萨,意大利中部城市,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著名的艺术中心。②葛德,现通译歌德;阿尔帕斯,现通译阿尔卑斯;雪西里,现通译西西里;莱因河,现通译莱茵河;梨梦湖,现通译莱蒙湖;威尼市,现通译威尼斯。
1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他就卷了起来”运用拟物的修辞手法,把“天真”说成是娇柔脆嫩的含羞草,可谓奇思妙想。
B.“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故意不加标点,给人一种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的意味,表达出作者因性灵解放带来的巨大愉悦感。
C.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描述,两种叙事方式自由切换,既便于直抒胸臆,又营造了妮妮闲话的亲切氛围,有意外之效。
D.全篇行文看似自由.却暗藏章法:开篇总写山居环境之美,接下来三个段落具体描述做客山中之妙,最后赞美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
17.文中说“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结合全篇概括读懂这部书的必要条件。
18.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新月派诗歌的“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主张在本篇散文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答案】16.A
17.①暂时远离尘俗和现代文明的喧嚣。从放松领结.不带伴、不带书等内容可看出。
②用一种闲适的、宽容的自由心境,从容地去感受并欣赏大自然的一切。从有闲暇赏鉴、不纠结上山下山、不在意服色与体态等内容可知。
③有一颗浑朴天真的赤子之心,保持耳聪目明,性灵健全,与自然同节律。从第三、四段的描述中可知。 18.绘画美主要体现:
①意象的选择与色彩词的运用,如明净的空气、澄静的日光、散发幽香的繁花、布满浓荫的山径,如黄麦、紫藤花、青草、蓝……意象清新,色彩明丽,层次感强;
②借助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化静为动,如:果由你采取,风摩挲颜面并轻绕肩腰,林莺传话,泉水叮当作响……自然景物的人情化,主观感受的自然化,共同构成了一个深邃幽远、欢快明朗的意境。
音乐美主要体现:
①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如“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一句,前面两个短句构成对偶,接一个长句悠闲舒缓,再用一个短句结束,干净利落。②声韵和谐灵动,如“只要你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原本当是“足够迷醉你的性灵”,可为了押前面的“味ei”韵(古韵ei、ui同韵),特意做了一个倒装处理,读来朗朗上口,还因为倒装给人一种细微的弹跳之感,真如同珠玉落盘之美妙。
建筑美主要体现:
①段落齐整,全文共五个段落,每个段落,除第三段稍长外,篇幅大致一致,给人视觉上的齐整之美;
②段落内部多对偶、排比句,如第三段……候……怎样的”“同……”等,铺陈排比,一气呵成,写尽身在自然中的那种自由惬意之感。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拟物”错,“像含羞草似的娇柔”应为比喻;另外“娇柔”有拟人意味。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做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领结,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这样的玩顶好是不要约伴,我竟想严格的取缔,只许你独身;因为有了伴多少总得叫你分心”“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从放松领结、不带伴、不带书等内容可看出:暂时远离尘俗和现代文明的喧嚣。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做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猎户”“在这春夏间美秀的山中或乡间你要是有机会独身闲逛时,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时候,那才是你实际领受,亲口尝味,自由与自在的时候,那才是你肉体与灵魂行动一致的时候”,从有闲暇赏鉴、不纠结上山下山、不在意服色与体态等内容可知:用一种闲适的、宽容的自由心境,从容地去感受并欣赏大自然的一切。
“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你就会在青草里坐地、仰卧,甚至有时打滚……在静僻的道上你就会不自主的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种种诡异的变相……你也会得信口的歌唱,偶尔记起断片的音调,与你自己随口的小曲……你的心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山罅里的泉响,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时激起成章的波动,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可知:有一颗浑朴天真的赤子之心,保持耳聪目明,性灵健全,与自然同节律。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审美特色的能力。
绘画美主要体现:
①意象的选择与色彩词的运用,如“阳光正好暖和,决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空气总是明净的”“道旁树木的阴影在他们纡徐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乐”“你的心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更不提一般黄的黄麦,一般紫的藤花,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长”,其中意象有明净的空气、澄静的日光、散发幽香的繁花、布满浓荫的山径,颜色如黄麦、紫藤花、青草、蓝……意象清新,色彩明丽,层次感强;
②借助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化静为动,如“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你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摩挲着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山罅里的泉响,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时激起成章的波动,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树林中的莺燕告诉你春光是应得赞美的”,果由你采取,风摩挲颜面并轻绕肩腰,林莺传话,泉水叮当作响……自然景物的人情化,主观感受的自然化,共同构成了一个深邃幽远、欢快明朗的意境。
音乐美主要体现:
①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如“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一句,前面两个短句构成对偶,接一个长句悠闲舒缓,再用一个短句结束,干净利落。再如“山罅里的泉响,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时激起成章的波动,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这里描绘山泉的流淌,两个“有时”构成对偶,两个“流”是短句,再接两个近似对仗的长句“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语言之美也犹如山泉般曲折动人。
②声韵和谐灵动,如“只要你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原本当是“足够迷醉你的性灵”,可为了押前面的“味ei”韵(古韵ei、ui同韵),特意做了一个倒装处理,读来朗朗上口,还因为倒装给人一种细微的弹跳之感,真如同珠玉落盘之美妙。其他如“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不但结构整齐,而且因为最后一个字都是四声,给人一种音韵和谐之美。
建筑美主要体现:
①段落齐整,全文共五个段落,每个段落,除第三段稍长外,篇幅大致一致,给人视觉上的齐整之美;
②段落内部多对偶、排比句,如第三段“所以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等,铺陈排比,一气呵成,写尽身在自然中的那种自由惬意之感。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江南水弄堂
彭程
一个人很早就喜欢上一个事物,到了迷恋的地步。但因为机缘所限,其后多少年中,与欣赏对象只有短暂零散的接触,很不过瘾。终于有一天,目标集中出现,充塞了他的视野,从四面八方簇拥裹挟了他。他也得以凝神静虑,全身心地欣赏品味,目接神交。这种情形下,他会有什么反应?
我此刻便是如此。眼前便是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我长久以来念兹在兹的对象。
无锡老城区的南门外,脚下是一座名为清名桥的、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拱形石桥。古运河就从桥下流淌而过,大理石的银白色桥栏杆,被岁月风雨侵蚀,有一些残破斑驳,手抚上去,粗糙而凉爽的感觉瞬间传递到掌心。
斜倚栏杆,缓缓地转动脖颈,目光收放之间,古运河的魅力展露无遗。从此处到南门这段一点三公里的河道,被命名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古运河最精华的部分。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段河道就是申报项目之一。这里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众多古代人文景观于一体,有“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的美誉。
这副精致工整的对句,并没有丝毫夸张。古运河的魅力,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两岸青石垒砌的河岸,夹出一道宽约十几米的水流,缓缓地流淌,分明是一条水上的巷弄。临水的房子多是两层,个别三层,一色白墙黛瓦。房子连同蓝天白云的倒影被水波荡漾,便有了明与暗、真与幻的对比,有了层次和韵律。水边的条石栏杆上,疏朗错落地摆放着盆花绿植,增添了不少生机。栏杆内侧,隔着窄窄的小道,便是古旧的房子,屋脊上层层叠叠的瓦片,黯淡的颜色分明是被岁月烟云熏染而成的。屋檐下往往有一株藤萝,或是几竿竹子,藤蔓枝叶将窗子半遮半掩,清幽而雅致。目光沿着河道向前递送,远处又是一座拱形石桥,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面上的倒影,恰好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形。隔段时间就会有一艘游船驶过,古色古香的式样,正和此处悠悠的古意相谐适。
一派平和静谧的氛围,笼罩着古运河和两旁的老屋。想起了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诗句:“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过往的数百年中,眼前大略都是这样的风景。只是时光仿佛逝水,物事犹在,而人事全非。每一所房子旁侧,都有一个水埠头,约七八级石阶,一直通到水里。往昔这里十分热闹,妇女们淘米、洗菜时的说笑声,洗衣服时棒槌击打衣物的声音,以及旁边小船划过时的桨声,都曾经在水面上和深巷间激起回声。而现在,看到的却只有空旷和落寞。
端详桥下的流水,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在我的想象中,早已经多少次走近它的身旁。但像今天这样长时间地行走于它的襟怀之间,这样零距离地观赏它的每一个局部每一处细节,却是第一次。仿佛一个不惯饮酒的人,平常只是小酌几口,忽然猛饮下数杯,于是一种醺醺然便油然升起,充溢于胸间脑际。
江南古运河的魅力,总也离不开河边巷弄的映衬。与这一段河道平行,两边各有一条街巷,分别是南下塘和南长街。南下塘是无锡历史最悠久的巷子,房屋多建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处处都显示着岁月的沧桑。小巷逼仄,靠着运河的一侧,各种小店铺鳞次栉比地排列着,间隔不远就会有一家餐馆,弥漫着咖啡的香味,食物煎炒煮蒸的味道,间或有轻柔的音乐,透露出生活的祥和安逸。继续前行,一阵评弹的声音飘来耳畔,是从右边一所房子里传出的,门楣上方木质标牌上刻着篆体字“书码头”,不由得停下脚步聆听。吴侬软语,舒缓柔婉,似泉水流淌,但骤然间又变得高亢急促,仿佛裂帛之声。尽管听不懂唱词,却依然是十分惬意的听觉享受。
不妨说,古运河成就了江南名城无锡。如果说无锡仿佛一位秀丽的江南女子,古运河就是挂在脖颈上的闪光的项链,映衬得女主人风姿绰约,魅力无穷。
岁月像运河水一样不竭地流淌。进入上个世纪时,运载砖瓦的木船桨声,变成了小火轮的机器声。无锡作为这一带的经济中心城市,民族工商业得到飞速发展,涌现出许多经济实力雄厚、目光远大的实业家。这样看来,这一道穿城而过、流淌了千百年的古运河,分明也是一条纽带,连接着从农耕到工商的社会流变,见证了生活的变迁、历史的发展。
永不停歇的是时光的足音。到了今天,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对文化的需求就会变得强烈和迫切。它的前景如何,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与其所拥有的文化蕴涵密切相关。这一点,在无锡这一座江南名城,得到了鲜明生动的印证。这座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们,围绕古运河的修复和保护,实施了一系列堪称大手笔的行动,努力展现了它悠久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美,并使这种美能够赓续不断,仿佛古老的运河水一样永远流淌。这种根植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生机勃勃,就像一株枝干盘绕虬曲的老藤,仍然绽放出无数鲜艳的花朵。
一艘画舫从远处悠然驶来,船舷无声地划过,水面泛着黑沉沉的光亮。船上坐满了游客,专注地欣赏着水上岸边的景致,间或有一阵惬意的笑语。船舱前面位置,背向船头面朝游客,坐着一位身着葱绿色旗袍的年轻女子,怀抱琵琶,轻拢琴弦,先后弹唱了《太湖美》和《蝶恋花》,嗓音宛转圆润,缠绵摇曳,随着船上明暗变幻的光影,渐渐渗入蔼蔼的夜色中……
华灯初上。江南水弄堂,一场华丽的演出刚刚开始。
(有删改)
19.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从一般人普遍感受入题,借助人称的变换,引出自己看到大运河时的强烈体验,疑问句的使用给读者以带入感。
B.“江南水弄堂”极形象地表现出了运河无锡段的风貌特点,以之为题,很好地表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C.南下塘“书码头”的评弹,曲调时而柔婉,时而高亢,内容曲折高深,给人带来听觉的享受,反衬了古运河的魅力。
D.文章用细腻的笔触和极具表现力的词语,描写游船表演这一富有文化特色的活动场景,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
20.请简要分析画波浪线的段落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古运河魅力的。
21.作者的情感在历史和现实的交织中不断变化,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19.C
20.①善用修辞。运用比喻,将古运河比作水上的巷弄;②富有层次。俯仰结合,远近结合。从不同的空间角度表现古运河的魅力;③工于绘色。多色彩描写青石、白墙黛瓦、蓝天白云等景物;④长于绘景。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写动态的水流和岸边的静物,写拱形石桥等富有江南特色的景物和水流、古旧的房子等整体性的画面。
21.①作者欣赏大运河的景色,感受桥栏杆的粗糙凉爽,既有看到现实景致的激动,又有对历史沧桑的深沉怀恋;②作者置身现实平静的生活,联想历史的繁华热闹,体现了物是人非的无奈和落寞;③大运河为无锡发展作出了贡献,见证了无锡由农耕时代到工商时代的变迁,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④无锡植根传统文化,富有内涵,在新时代生机勃勃,体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解析】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反衬了古运河的魅力”错误,根据原文“江南古运河的魅力,总也离不开河边巷弄的映衬”,写南下塘“书码头”的评弹,意在表明它衬托了古运河,让古运河更具有魅力,并非反衬了古运河的魅力。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善用修辞。“两岸青石垒砌的河岸,夹出一道宽约十几米的水流,缓缓地流淌,分明是一条水上的巷弄”运用比喻修辞,将古运河比作水上的巷弄,形象生动地写出运河的运输功能、使用功能。
②富有层次。看“临水的房子”是仰视,看“房子连同蓝天白云的倒影被水波荡漾”则是俯视;“水边的石条栏杆”“盆花绿植”“屋脊上层层叠叠的瓦片”“藤萝”“竹子”是近景,“目光沿着河道向前递送,远处又是一座拱形石桥,……完美的圆形”是远景描写;文章俯仰结合,远近结合,从不同的空间角度表现古运河的魅力,写景富有层次感。
③工于绘色。写“青石垒砌的河岸”“一色白墙黛瓦”“蓝天白云”“盆花绿植”“屋脊上层层叠叠的瓦片,黯淡的颜色”,文段用“青”“白”“”红“绿”“黛”等多种色彩描写所见的景物,并注意场景明暗和真幻的对比。
④长于绘景。动静结合,“缓缓地流淌”是动态描写,岸边的“房子”“栏杆”“拱桥”等是静态描写;点面结合,“青石垒砌的河岸”“一色白墙黛瓦”“蓝天白云”“盆花绿植”等是点的描绘,这些景物和水流、古旧的房子等又构成了整体性的画面,充分展现古运河的魅力。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情感变化的能力。
首先,作者终于得见古老的大运河,得以欣赏大运河的美景,“大理石的银白色桥栏杆……手抚上去”,感受桥栏杆的粗糙凉爽,心境上有看到现实景致的激动;同时,作者不禁又想起与之相关的历史,“这里集寺、塔、河……的美誉”,心中又有对历史沧桑的深沉怀恋。
接着写作者置身现实平静的生活,想起了杜荀鹤的诗句,想到“过往的数百年中,眼前大略都是这样的风景”,作者联想当时历史的繁华热闹;接着又感慨“只是时光仿佛逝水,物事犹在,而人事全非”“而现在,看到的却只有空旷和落寞”,体现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无奈和落寞。
再写作者身处大运河,想到“无锡作为这一带的经济中心城市,……目光远大的实业家”,大运河为无锡发展作出了贡献;又感慨“这一道穿城而过、流淌了千百年的古运河……见证了生活的变迁、历史的发展”,大运河见证了无锡由农耕时代到工商时代的变迁,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④最后,“永不停歇的是时光的足音”,现在的无锡,“这座城市的管理者……仿佛古老的运河水一样永远流淌”,无锡植根传统文化,富有内涵,在新时代生机勃勃,这让作者感到非常的快乐,体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见天香第一枝
艾 雯【注】
①今年春早,除夕也是立春。一年的最后一天,竟又是春季开始的第一天。多么奇妙的巧合!尽管生活在尖锐化的科技时代,尽管以公历计算着时光的脚步,但对古老悠久的中国传统,我依然有许多偏爱和尊崇。就像我国的历法,配合四时节气,岁序不乱,真是宇宙大学问中的奇迹!尤其是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不仅时令准确,含义更是蕴藉无限。像“立春”“立秋”,以“立”字表示开始和来临,多么坚定有力;像“惊蛰”,春雷初震,地气上升,惊醒冬眠的昆虫,万物复苏,又多么生动而具震撼性。
②——噢,挚友,看我只顾在这里歌颂节令,让你好笑。而原来是趁着开春,要告诉你一个小小喜讯:终于我得到了梅花的消息。
③我不仅得到了梅花的消息,也寻着了梅花的踪迹。不在诗里,不在画上,不在梦中,而是真真实实,生长在泥土里,绽放在枝干上。
④我不仅寻到了梅花的踪迹,更欣赏了梅花的高洁标格、傲岸丰神。不在梅山,不在梨山,不在苏州邓尉,却在一幢庄严巍峨、轩敞宏伟的殿堂内。
⑤那天,闻讯而去孙中山纪念馆访梅的人汇成一股潮流。我们是三滴小水珠,溶入大潮中,我那两位随从转瞬不见了,原来他们留在门外,正一字一句研读那一大张有关梅花的介绍。说也是,不知多少像他们一样生长在亚热带宝岛的年轻人,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真正的梅花哩!
⑥人挤,光线暗。只能随着潮流缓缓移动,点数着小盆小盆的红梅。高不盈尺,却也根株蟠虬,点缀着点点纤柔的深红花朵。人潮涌到大厅中间忽然分流四溢,这才豁然露出一片璀璨的白,绵绵不尽围绕在孙中山座前。全是一人高的白梅。花光莹洁耀眼,幽香暗暗浮动。庄严的殿堂洋溢着早春的氤氲,玉蝶梅清癯疏瘦,娇小的花朵白里泛着浅浅的粉,仿佛羞晕轻染。时梅丰腴雍容,晶莹圆润的花朵繁密地攒集在秀挺的枝梢,俯偃生姿,翘扬独秀。虽然是年轻的新生代,已颇具坚忍卓绝的精神、高洁超凡的标格。最难得的是习惯于严寒酷冷、凌霜傲雪之姿,竟也能在潮湿的亚热带深植成长。真是,有土地就有我们的国花!
⑦徘徊在梅丛间,我忍不住三番两次凑近最高枝的花朵,深深地吸着气,那清清幽幽、淡淡约约、若有若无的芳馨,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唤醒了我最早的记忆,也唤回了往日情怀……
⑧若有若无的幽香中,我是那个短发覆额的小女孩,老棉鞋踏过皑皑白雪,仰头望着那林老梅桩,光秃秃的枝丫上,开着碧光盈盈的绿梅,比母亲发髻上的碧玉簪还晶莹。父亲双手笼在狐皮袍子的袖口里痴痴地欣赏。雪悄悄地飘下来,沾在他帽檐上。
⑨淡淡约约,清清幽幽,也是梅展,在天寒地冻的日子,在水榭亭阁的林国,展示一盆盆淡雅俊逸的绿萼梅、古雅名贵的檀香梅、色泽如杏的杏梅、结实成双的鸳鸯梅……有的苍劲古朴,有的奇倔突兀,有的狂放豪迈,有的仙风道骨。那些爱梅成癖的梅痴围着梅花仔细品题,柱上壁际挂着些咏梅的对联诗词,有一幅松青篆刻的竹屏似乎最具代表性,诗题:“江南素垂一枝春,艳好国花自有真。万紫千红齐仰止,冰肌铁骨见精神。”那是苏州人一年一次的盛会,我跟父亲去过好几次,留下好深好深的印象。
⑩还有一株闻名的梅花,你一定比我更熟悉,那就是你们苏州艺专对面图书馆里的那株铁板红梅。历史悠久,树龄古稀,枝干朴拙道劲。耸峭之气凛然。真是铁骨嶙峋!花开时,枝丫间、树梢上,却繁花密蕊,盛开着胭脂般的红梅。树是如此古朴苍劲,花是如此妩媚温润。正是“千年老干屈如铁,一夜东风都作花”。自然,看梅花最好的去处还是邓尉,“邓尉山上梅花林,玉雪为骨冰为魂”。方圆二十里的梅林,千万株一齐怒放,蔚成一片香雪海!远远望去,仿佛天际垂云,山巅积雪,待走进梅林,就像投身在白云掩映间,陶醉在“飞来香雾都成雪,寻入梅花不见人”的美妙境界。
——“嘀嗒”一响,镁光闪闪,将我拉回现实。孩子们让我和梅花留下了依偎的情景。从前虽然没有人替我和梅花摄下可贵的镜头,但在我们内心,却保留着最隽永的一份。不是吗?那孤傲幽雅的仙姿,高洁坚贞的丰神,深深镌刻在我们心版上,稍一敛神凝注,便又清晰地呈现在脑中,永不磨灭,永不褪色!
挚友!可还记得许多年前,我也曾给你看过一篇怀念梅花的小文,开头摘录了四句引子——年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又是天寒时节,何处可看梅花?很高兴如今再也不必为“无处可看梅花”而惆怅。羁居宝岛数十载,从未上阳明山专门为看樱花。不是对花有所歧视,却是耿耿于它所代表的不祥事物。期盼着来年,我们可以相偕去阳明山赏梅,也可以结伴返家园重访故居梅花。
最后且让我抄下我最喜欢的梅花颂,作为明日梅花之约的见证,效法梅花精神的期许!
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唯渠不变霜节操,千古风标只自知。
(有删改)
【注】艾雯,中国台湾作家。
2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大量整句,比如“树是如此古朴苍劲,花是如此妩媚温润”,广泛吸收了古代散文的骈文句法,语言典雅。
B.文章第⑧⑨两段写记忆中的梅花和孙中山纪念馆的梅花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了对记忆中梅花的喜爱之情。
C.文章第⑩段“方圆二十里的梅林,千万株一齐怒放,蔚成一片香雪海”一句,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样,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D.文章以和“挚友”交谈的方式来写,如“要告诉你一个小小喜讯”“你一定比我更熟悉”等,使文章显得亲切活泼,有感染力。
23.文章围绕“访梅”的思路而展开,请简要梳理。
24.艾雯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哪些选材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审美情趣。
【答案】22.B
23.①首先从节令写起,点明了访梅的时节;
②然后写到孙中山纪念馆访梅;
③接着回忆小时候在苏州老家赏梅、跟随父亲看梅展;
④最后写和朋友相约来年访梅。
24.①文章用寻访梅花来表达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赞美,这和“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2023年高三语文考前必考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梳理摸排卷(全国卷原卷版)
03 文学类文本阅读
【梳理清单】
一、十种题型:
1. 选择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 人物形象类。
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用一句话总括形象特征,一般为什么时代、具有什么特征、什么阶层的形象。分点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它人物的烘托等,散文中主要是引用故事、传说等、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比如对比、烘托、排比等手法塑造,小说有时也用这些手法,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答出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我”在文中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的是“我”作为第一人称的作用:是事件的见证人,使文章真实可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表达情感。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作用,一般情况下在结构上“我”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内容是“我”作为主要人物之外的人物,其具有性格特征,和文章的主人公形成对比,突出主人公的某种性格特征。
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题目首先分析其形象特征,然后分析和主人公的关系,对主人公的命运或性格特征产生什么影响,然后分析对揭示文章的主旨方面产生的作用。
3.文章情节类。
分析场面的描写首先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概括场面的特征,注意抓住重点词语,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别概括作用,结构上注意和上下文的关系,一般是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内容上主要是暗示人物心理,交代人物生活的环境,进而塑造人物的像个特征,表达自己的情感等。
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小说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
分析文章的结尾首先明确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
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
分析小说的叙事方式注意结合小说的文本特征,首先是事件的叙述方式,主要有倒叙、插叙等,然后注意叙事的视角,以第几人称或谁的视角叙诉,然后是叙事的重点,叙事离不开人物,叙事选择的是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的哪一方面,答题时注意和结合文本分析作用。
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分析小说的构思或材料的组织主要从叙事方式的选用、叙事的人称的选用,文章的线索,结尾的方式,伏笔、照应的运用,情节设置的波澜,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角度进行,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 分析环境类。
一般答题思路:运用什么手法(手法判定),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景物特点),对什么人物(情节、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
社会环境的作用一般的答题思路是环境+人物+情节+主题。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某某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自然环境的作用一般为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旨,象征或者暗示。
5.标题类。
分析文章题目的意蕴首先要注意标题本身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其次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和象征意义;再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
分析小说标题的含意一般分析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
分析文章题目的作用,一般从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设置悬念;贯穿始终的线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一语双关表达主题等。
6.分析主旨类
分析小说的主旨注意从多个视角进行,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从周围的人对他的影响或他对周围的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从文章的次要人物的性格分析,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还可以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结合情节的转换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以及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而分析主旨等,总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7.探究类。
探究语段是否删除的题目,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语段的内容、对情节的完整性、人物塑造的丰满性和主旨的表达以及文章结构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果不删除,就从以上角度分析这个语段的作用,如果删除,就从其它的语段分析这些作用,还要考虑结尾的含蓄性和直白性。
探究小说的结局,答题时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对文章的情节注意分析伏笔和照应的关系,在前文的情节中或许对文章的结尾有所暗示;然后是人物的性格,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结局;还要考虑文章的主旨,根据作者的情感倾向分析故事的结局;周围的环境也可能对人物的命运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事件的结局。
探究小说情节安排是否合理,小说的解读注意五位一体的原则,即“主题”“环境”“情节”“人物”“标题“五位要同时解读,分析一种要从其余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首先答情节的内容是相辅相成,还是矛盾的对立,然后这些情节在人物的塑造、环境的再现、主旨的表达以及和标题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分析主人公是谁,注意结合此人物和标题、情节、主旨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还要分析其和另一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8.赏析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类。
赏析语句实际就是分析语句的含义和艺术手法,在小说中的含义注意是反应人物的性格特征,手法除一般的手法对比、衬托、抑扬等表现手法和基本的修辞之外还要注意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是正侧面描写的结合,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层面注意是次要人物和环境的烘托渲染等,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语言的风格基本上是两类“通俗”和“典雅”,所谓的通俗就是质朴的文风,口语、俚语引入文章,风格诙谐幽默,富有情趣;所谓的“典雅”就是引经据典,讲究语言的锤炼,辞藻华丽、庄重。有的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等。
小说常见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方面,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节描写、白描等;在语言风格方面,有质朴、含蓄、群众方言、口语化、诗意化语言等;在句式上,短小明快等。
9.文本特征类。
分析文本特征类试题一般在题干中都给出特征,然后作出详细的解释,要求结合文本分析这种特征,因此答题时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重点注意陌生的术语的含义,然后结合文本分析即可。
10.文本对照研读类。
文本对照研读类试题一般要求先概括,概括正确是得分的前提,然后结合概括出的内容分析在另一文本中找到相应的立即评价分析即可。
二、四类素材
1.经典名著;
2.革命文化;
3.时代主题;
4.外国名家名作;
5.高尚品质。
【考点摸排】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发生黑丝(节选)
冯至
大历四年的冬天,寒流侵袭潭州,大雪下得家家灶冷,户户衣单。杜甫以船为家,停泊在湘江岸旁,已四个多月了。
左右邻船,都是捕鱼人。相处熟了,大家无话不谈。谈来谈去,总要谈到渔税上来。天寒水浅,渔网常常冻得撒不开,可官家的渔税总是有增无减。听着渔夫们的抱怨,杜甫暗自思忖,十几年来,自己东奔西走,总看见农民身上背着一辈子交不清的赋税;想不到这里的人也被租税压得喘不过气来。
他回想今年初入潭州时,但见田园荒芜,柴扉空闭,农具仍在,农民却逃亡得无影无踪。他明白如今渔民走投无路,像农民一样逃亡在外,另谋出路的日子恐怕也快到了。
渔夫们说完自己的苦楚,看见杜甫的生活比他们更可怜:虽然没有租税负担,却是老病缠身,衣食无着;十六岁的儿子宗武饿得满脸苍白,每天还要用很多的时间读什么《文选》。渔夫们觉得这一家人漂流在外,无亲无友,总要有点打算才好。
后来渔夫们想出个办法,带着宗武到远方药市上置办一点新药材,逢到市集,让杜甫跟着去鱼市卖药,他们把鱼市上最优越的摊位给杜甫;感觉杜甫疲倦时,就叫宗武跟着去。这样杜甫家里不只有钱买米了,间或还能置办一点酒肉。
一天,宗武又和渔夫们一起到鱼市上去了。阳光照耀着水上的波纹,江上的船只轻轻地摇来摇去。杜甫靠着长年随身的乌皮几,不由想起许多
自己一生饱经忧患,用尽心血,写了两千多首诗,描述了民间的痛苦、时代的艰虞和山川的秀丽;而乾坤莽莽,如今漂泊无依有如水上的一片浮萍。自中年以后,衣食成了问题,谁像这些渔夫那样关心过自己?想不到几个萍水相逢的渔夫,对自己这样体贴照顾,无微不至,让人感到无限温暖。
正想着,宗武提着药袋回来了,后边跟着一个客人。
客人姓苏名涣,是潭州刺史崔璀幕府里的从事。杜甫以前仿佛听人提到过他。州府里说他是个出没无常的强盗,田野间说他是个杀富济贫的侠士。不久又中了广德二年的进士,充任侍御使。后来,也就很少听人提到了。今天他出现在杜甫面前,杜甫感到无限惊奇。
苏涣却一见如故,没有丝毫避忌。这时江上风和日暖,像大地将要回春。客人说,过去在巴州的故乡,就仰慕杜甫的大名。最近在崔刺史幕府里的书案上读到《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的名篇,真感到不同凡响,能够与作者生逢同时,是一件大快事。最近潭州居民互相传告,鱼市上有位卖药的叫做杜甫,所以特来拜见。“你老人家可就是这些诗的作者?”说到这里,苏涣的语调转为低沉,杜甫的心里也勾起一缕凄凉的情绪。
苏涣从怀里取出一个小手卷。他一边打开手卷,一边说,他本来不惯写诗,近些年来,有了不少感触,还是用诗写下来比较合适,因此写了许多首,可是不大讲究格律,现在吟诵几首,请杜甫指教。他用沉重的语调把下边这首诗读给杜甫听:
毒蜂成一窠,高挂恶木枝;行人百步外,目断魂亦飞。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右手持金丸,引满无所疑。一中纷下来,势若风雨随;身如万箭攒,宛转迷所之。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机。
杜甫一听这首诗,就知道是苏涣从个人失败中得到的教训。诗在艺术上,若拿杜甫平素对诗的要求来衡量,是相当粗糙的。但是它蕴藏着一种新的内容,表现了一种新的风格。杜甫把这首诗吟味了片刻,便兴奋地向他说:“我一向称赞陈子昂的《感遇诗》、李白的《古风》,今天听到你读了这首诗,可以说是陈李以外,又树立了一个新的旗帜。‘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机’,是你做了一番事业以后得到的经验。我也一向疾恶如仇,可是从中取得这类经验的事业,不用说做,我连想都很少想过呢。”
邻船上一片人声,渔夫们从鱼市上回来了。苏涣诵诗也戛然停止。他站起身来,和杜甫告辞,并约杜甫有工夫到他的茅斋里去谈。
杜甫吃过午饭,精神异常兴奋。午睡不成,只是反复吟味着苏涣读给他听的那些诗。诗的功夫并不深,但格调与众不同。李白早已死去了,高适也死了,岑参还在西蜀,却久不通音讯,也没有听说他有什么新作。在难以盼望有什么知音的时刻,竟遇见了这样一个奇人。
尽管杜甫不能同意苏涣诗中个别的诗句,但是苏涣这个人和他的诗的出现,在杜甫看来,确是一个奇迹。同时他又把邻船上渔夫们的生活、言语、思想、感情认真思索了一番,觉得自己一生漂泊,看见的事物不算不多,接触的人不算不广,但究竟世界上还是有许多人和事过去不只没有遇到过,而且也没有想到过。不料在这垂暮之年,眼前又涌现出一些新的事物。自己也觉得年轻了许多,好像白头发里又生出黑丝。苏涣说,他能和杜甫生逢同时,是一件快事;杜甫今天能遇到苏涣,心里也同样高兴,真好像司马相如遇见了一百年后的扬雄。他情不自禁,提笔写出来这样的诗句:
庞公不浪出,苏氏今有之;再闻诵新作,突过黄初诗。乾坤几反复,扬马宜同时。今晨清镜中白间生黑丝;余发喜却变,胜食斋房芝。
写到这里,江上已是黄昏,暮霭苍茫,两岸人家疏疏落落地升起几缕炊烟。一阵寒风乍起,江水拍击着船身。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以船为家,泊在湘江岸旁的前四个月心情一直比较沉重,这与他感受并经历着的“被租税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生活有关。
B.“感到无限温暖”,是杜甫生活境况得到改善后的心理,是萍水相逢的渔夫们给漂泊中的杜甫带来的慰藉,含蓄反映了世态。
C.苏涣询问杜甫是不是“这些诗的作者”时语调“转为低沉”,反映他对杜甫需要靠摆药摊来解决生计的难以置信及深切的同情。
D.苏涣的诗歌艺术粗糙,但蕴藏着新内容,表现了新风格,具有与众不同的格调,因而使杜甫“精神异常兴奋”并且“反复吟味”。
2.文中完整引用了苏涣的一首诗,这在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方面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诗化的语言是冯至历史小说的典型特点。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说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工刘建华
王安忆
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的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
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黄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的监工。老黄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黄一挥手:不可能!杀下去一半。照规矩,刘建华再报一个居中的价位,这就叫讨价还价嘛。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黄也跟着坚持半价。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不行!最后,还是依了刘建华。这样一来,等于是老黄向他让了一步。可刘建华并没有因此满足。接下来,老黄向他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氛下拉开了帷幕。
后来,我们才明白,刘建华和老黄没有仇,刘建华和我们也没有仇,只是一上来这关系就错了——我们将刘建华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这使他一直忿忿然的,好像不是来做工,而是来报仇。每一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倘若说“我们不讲究”,他便说“要有问题我不负责”。这样受刘建华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再有,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由得,你又被他感染了。
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第三,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点,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那是一架小小的单放机,立在木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剧唱腔。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
他们能做也能吃。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
活做到一半的时分,旧历年也到了。起初,刘建华是说旧历年不回家的。临到小年夜,他才通告我们他要回家。我们说,当初不是说好的,不回家过年吗 他便微笑着反诘:过年能不回家吗 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车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约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不过,他说他过了初十,立马回来。我们自然也不敢全信了。
他是小年夜晚上走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长条地板解开包装,摊开放着收干,上面撂了几件他们干活穿的旧衣服。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一点邋遢相。心里不由感慨:倘若不提及与刘建华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可是,现在,我们不可能客观地看问题了。
正月初十这天,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了新房子。打开门,看见摊开着的白木长条地板上,搁着刘建华的大红旅行包,人不在,想必是去泡澡了。以后的几天里,人陆续回来,新房子里又响起锯刨声,还有放音机里淮剧唱腔,以及他们兴高采烈的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
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结清工钱。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
4.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民工刘建华》为题,带有为人物立传的色彩,既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和姓名,又突出了人物形象,使小说具有一种真实感。
B.小说开篇对主角刘建华眼睛的描写,着力突出了其“亮”和“尖刻”,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为写下文他与“我们”发生冲突作了铺垫。
C.本文善于运用质朴的字词、简洁短促的语句,精准地表达难以描摹的情境,这种凝练隽永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家的写作能力。
D.文章以敏感、细致的笔触叙述了都市平民琐碎而真实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木工刘建华给“我”带来的厌倦、疑虑甚至怨恨等复杂的心理。
5.刘建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小说中的“我”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系心带
高晓声
汽车终于来了,他走出车站,车却又开过去了。他不想再回到那个寂寞的候车室里去,就在公路边树底下一块石头上坐了下来。他呼吸着鲜洁清香的空气,让和煦明丽的阳光透过枝叶扶疏的枫杨,一线线射在身上。他抚摸着花白的头发,抬起瘦削而显得苍老的脸庞,眯缝着眼睛看了看晴朗而高远的天空,眼光随着一只盘旋的苍鹰落到附近的几座小山上。他第一次惊异地想到:在那宽阔的平原上面,怎么会有这几座孤零零的隆起的山头。它们似乎不是地上长出来的,倒像是童话里的神仙,带了礼物出门作客,偶尔经过这里,一时疏忽掉落下来的几块点心。山头被平原上快要成熟的金黄色的稻海包围着,一座座村庄,一丛丛树木,也像腾空漂浮在海面上。李稼夫望着这熟悉的一切,忽然升起了一种无法克制的眷恋之情。
……
是的,混乱的时期①已经结束了,他早就该离开这里。调令已经下达了近一个月,他原来的机关里还派了同志来找过他,催他尽可能快一点回去。他也已经允诺了。但是一直拖到今天,他才下决心离开这里,因为他在这里已经很习惯了。十年来,他在这个小汽车站上上下下乘过多少次车,总是来了又去,去了又来,都是为了这个地方和这个地方的人民在忙碌。这里的人民已经把他像纸鸢营一样放到一个位置上了,而他也习惯于让人民用一条线牵住他,使他能够固定在那个位置上;以至于他想象不出万一这条放纸鸢的线一断,他会飞到什么地方去。一直到他终于想明白,无论他在什么地方,这条线再也不可能断掉,即使他这次走了再没有机会回来,他也不会忘记这个地方永远是他的起点。他和人民的关系将始终千里姻缘一线牵,这一条红绸丝带将随时传递双方脉搏的跳动。于是他才决定离开。
这时,他注意到山顶上腾地飞起了几只小鸟,随即传来了“轰隆隆”的炮声,他马上猜想到崖壁上的岩石又剥落了一层,仿佛看见大块大块的岩石怎样被震裂,慢慢地倾斜,然后迅速地倒坍下来;小石块又怎样飞溅到半空,雨点般落下来,同地上的岩石铿铿相撞。采石厂的生活真像一锅开水般沸腾翻滚。李稼夫记得,他来到这里的时候,古老的荒山还沉睡未醒,人们还习惯于派出船队到一百多里外的地方去运回石块,来适应建筑的需要,使他这个陌生人一开始就觉得奇怪。在一个偶然的场合里,他向公社党委书记讲到了开发当地山石的可能性,讲到公社与其千方百计、煞费苦心去筹办其他工厂,倒不如办一个采石厂来得容易,而且稳当可靠。想不到这个建议同书记的意见不谋而合,很快就动用了全公社的劳动力,开辟了一条三里路长的河道,沟通了山脚同外界的运输。一个小型采石厂建立起来了,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年收入二百万以上的工厂。那开辟的三里路河道,不仅仅是沟通了运输,最终还证明它使他同公社领导人之间的心胸也沟通了。他们虽然无权把他解放出来,但是他们却有权表示出对他有所谅解的态度。他愉快地回忆起自己如何参与了那个开发的计划,以及怎样教会那些刚刚丢掉锄头柄的新工人科学地使用炸药。他也就看到了那个古老的山头怎样第一次开花。
现在,这老山上的石头已经被当地人方便而廉价地广泛运用,并且还供应了邻近两个城市的用材。平原上星罗棋布的村庄,越来越多地建造起一幢幢下半截用石头砌成的、坚实的新房子,被绿色的树丛衬映得更加鲜黄醒目。在这个小小的汽车站上,也不知是在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块平整得可以当凳子坐的黄石。有无数个旅客曾坐在它上面等待过出发,从来不曾有谁感觉到自己的裤子受到过黄石的磨损;但黄石的粗糙的表面确实已经被这些旅客的裤子磨擦得平滑了。持久的生活以这样巨大的力量影响着一切,李稼夫显然也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他脸上添加的皱纹并不是树木的单纯的年轮,新增的白发更不是为了显示他的苍老,风霜和劳动给了他智慧,也给了他力量,这里的人民终于教会了他,使他懂得并且坚定地相信,他这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对人民有用处。往后他不会害怕什么了,尽管到现在为止,他仍旧没有学会保卫自己的那一套“本领”,但勇敢的人根本就无需那一套。今后的斗争还是不可避免的,即使他再被抛出来,他也能够马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像他坐下的这一块黄石,它诚然是孤零零地放置在这个小小的汽车站上,但是它每天让旅客得到休息,每天都感觉到坐在它上面的人的心跳和呼吸,它终于也看尽了人世的悲欢离合,洞悉了过往的一切。它是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紧靠着人民而感到满意的。
……
十年的往事像汹涌的波涛,一霎时扑满他的胸膛,思绪像一条条涧水,清晰地淌流出来。他带着人民的恩情走上新的征途,心底里会永远蕴蓄着对故地的怀念。
(有删减)
【注】①李稼夫是一个知识分子,“文革”时期被当作“走资派”下放到这块地方,并在这里整整生活了十年。李稼夫获得平反后,在乡村汽车站等车准备返城,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孤零零的隆起的山头”富有象征意义,喻指李稼夫十年来内心一直孤独,后来调令下来,李稼夫又迟迟不走,表明他想离开却又不舍的矛盾心理。
B.小说对李稼夫眼前景物的描写和他去路边等车离开的叙写是实写,李稼夫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是虚写,虚实结合既丰富文章内容,又增强了文章感染力。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运用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方法刻画了李稼夫这一知识分子形象,对其外貌的细致描绘暗示他十年来的生活艰苦。
D.小说主要写了李稼夫在“混乱的时期”结束后,在新的机遇前的思考,对受难岁月的反思,对“这里人”的感激以及开启新生活的百感交集。
8.文中说“李稼夫望着这熟悉的一切,忽然升起了一种无法克制的眷恋之情”,李稼夫产生“眷恋之情”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中对“黄石”的描写包含丰富意蕴,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小二①
萧红
在一个有太阳的日子,我的窗前有一个小孩在弯着腰大声地喘着气。
我是在房后站着,随便看着地上的野草在晒太阳。山上的晴天是难得的,为着使屋子也得到干燥的空气,所以门是开着。接着就听到或者是草把,或者是刷子,或者是一只有弹性的尾巴,沙沙的在地上拍着,越听那拍的声音越真切,就像已经在我的房间的地板上拍着一样。我从后窗子再经过开着的门隔着屋子看过去,看到了一个小孩手里拿着扫帚在弯着腰大声地喘着气。
而他正用扫帚尖扫在我的门前土坪上,那不像是扫,而是用扫帚尖在拍打。
我心里想,这是什么事情呢?保育院的小朋友们从来不到这边做这样的事情。我想去问一问,我心里起着一种亲切的情感对那孩子。刚要开口又感到特别生疏了,因为我们住的根本并不挨近,而且仿佛很远,他们很少时候走来的。我和他们的生疏是一向生疏下来的,虽然每天听着他们升旗降旗的歌声,或是看着他们放在空中的风筝。
那孩子在小房的长廊上扫了很久很久。我站在离他远一点的地方看着他。他比那扫地的扫帚高不了多少,所以是用两只手把着扫帚,他的扫帚尖所触过的地方,想要有一个黑点留下也不可能。他是一边扫一边玩,我看他把一小块粘在水门汀走廊上的泥土,用鞋底擦着,没有擦起来,又用手指甲掀着,等掀掉了那块泥土,又抡起扫帚来好像抡着鞭子一样的把那块掉的泥土抽了一顿,同时嘴里边还念叨了些什么。走廊上靠着一张竹床,他把竹床的后边扫了。完了又去移动那只水桶,把小脸孔都累红了。
这时,院里的一位先生到这边来,当她一走下那高坡,她就用一种响而愉快的声音呼唤着他:
“林小二!……小二在这里做什么?……”
这孩子的名字叫林小二。
“啊!就是那个……林小二吗?”
那位衣襟上挂着圆牌子的先生说:
“是的……他是我们院里的小名人,外宾来访也访问他。他是流浪儿,在汉口流浪了几年的。是退却之前才从汉口带出来的。他从前是个小叫花,到院里来就都改了,比别的小朋友更好。”
接着她就问他:“谁叫你来扫的呀?哪个叫你扫地?”
那孩子没有回答,摇摇头。我也随着走到他旁边去。
“你几岁,小朋友?”
他也不回答我,他笑了,一排小牙齿露了出来。那位先生代他说是十一岁了。
关于林小二,是在不久前我才听说的。他是汉口街头的小叫花,已经两三年就是小叫花了。他不知道父亲母亲是谁,他不知道他姓什么,他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是从哪里来的。他没有名,没有姓,没有父亲母亲。林小二,就是林小二。人家问:“你姓什么?”他摇摇头。人家问:“你就是林小二吗?”他点点头。
从汉口刚来到重庆时,这些小朋友们住在重庆,林小二在夜里把所有的自来水龙头都放开了,楼上楼下都湿了……又有一次,自来水龙头不知谁偷着打开的,林小二走到楼上,看见了,便安安静静地,一个一个关起来。而后,到先生那儿去报告,说这次不是他开的了。
现在林小二在房头上站着,高高的土丘在他的旁边,他弯下腰去,一颗一颗地拾着地上的黄土块。那些土块是院里的别的一些小朋友玩着抛下来的,而他一块一块地从房子的临近拾开。一边拾着,他的嘴里一边念叨什么似的自己说着话,他带着非常安闲而寂寞的样子。
我站在很远的地方看着他,他拾完了之后就停在我的后窗子的外边,像一个大人似的在看风景。那山上隔着很远很远的偶尔长着一棵树,那山上的房屋,要努力去寻找才能够看见一个,因为绿色的菜田过于不整齐的缘故,大块小块割据着山坡,所以山坡上的人家像大块的石头似的,不容易被人注意而混扰在石头之间了。山下则是一片水田,水田明亮得和镜子似的,假若有人掉在田里,就像不会游泳的人沉在游泳池一样,在感觉上那水田简直和小湖一样了。田上看不见收拾苗草的农人,落雨的黄昏和起雾的早晨,水田通通是自己睡在山边上,一切是寂静的,晴天和阴天都是一样的寂静。只有山下那条发白的公路,每隔几分钟,就要有汽车从那上面跑过。车子从看得见的地方跑来,就带着轰轰的响声,有时竟以为是飞机从头上飞过。山中和平原不同,震动的响声特别大,车子就跑在山的夹缝中。若遇着成串的运着军用品的大汽车,就把左近的所有的山都震鸣了,而保育院里的小朋友们常常听着他们的欢呼,他们叫着,而数着车子的数目,十辆二十辆常常经过,都是黄昏以后的时候。林小二仿佛也可以完全辨认出这些感觉似的在那儿努力地辨认着。林小二若伸出两手来,他的左手将指出这条公路重庆的终点;而右手就要指出到成都去的方向吧。但是林小二只把眼睛看到墙根上,或是小土坡上,他很寂寞地自己在玩着,嘴里仍旧念叨着什么似的在说话。他的小天地,就他周围一丈远,仿佛他向来不想走上那公路的样子。
他发现了有人在远处看着他,他就跑了,很害羞的样子跑掉的。
我又见他,就是第二次看见他,是一个雨天。一个比他高的小朋友,从石阶上一磴一磴地把他抱下来。这小叫花子有了朋友了,接受了爱护了。他是怎样一定会长得健壮而明朗的呀……他一定的,我想起那班台来耶夫的《表》②。
【注】①本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②苏联作家班台来耶夫的儿童小说,描写十月革命后改造流浪儿童的事。1935年鲁迅翻译了这部小说,载1935年3月16日《译文》第二卷第一期。
1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与林小二本是生疏的,所以默默地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但“我”对于他的事迹却曾有耳闻。
B.文中三次写林小二独自一人“嘴里念叨着什么”的情节,有利于凸显他寂寞而闭塞的形象特点。
C.文章描写林小二独看远山所见的风景皆是从“我”的视角展现出来的,其实并非林小二所见之景。
D.文章最后称呼林小二为“小叫花子”,既有首尾呼应的效果,又表明“我”因其有了朋友感到欣慰。
11.文章中出现多处环境描写,请简要分析其写作意图。
12.有人认为本文的主题是“改变”,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 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乏,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儿,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儿。在呢!在呢!任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儿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儿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着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看来,是一个听不见的人。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老乡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老乡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听不见,还不会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自己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撤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老乡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老乡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老乡。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老乡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提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转身走去。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与标题形成反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不只一次写到伍原的“泪水”,既串联起了前后的故事情节,也让伍原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纯粹和单一。
C.“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作者用“不飘忽不移动”的灯光,象征着伍原坚定不移的信念。
D.文中对人物的刻画符合其身份特征,对迷路孤独的伍原多用心理描写,对“听不见不会说”的老乡多用动作描写。
14.本文情节一波三折,请简要概括文中波折,然后分析其效果。
15.有评论说“茹志鹃的短篇小说避重就轻地跳过革命的宏大叙事,婉转着墨于时代大背景的间隙,于杯水微澜之处反映出时代特点。”请结合本文分析其创作的这一特点。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翡冷翠①山居闲话
徐志摩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你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阳光正好暖和,决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摩挲着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的愉快;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
做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猎户;你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领结,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你可以拿一条这边艳色的长巾包在你的头上,学一个太平军的头目,或是拜伦那埃及装的姿态;但最要紧的是穿上你最旧的旧鞋,别管他模样不佳,他们是顶可爱的好友,他们承着你的体重却不叫你记起你还有一双脚在你的底下。
这样的玩顶好是不要约伴,我竟想严格的取缔,只许你独身;因为有了伴多少总得叫你分心。平常我们从自己家里走到朋友的家里,或是我们执事的地方,那无非是在同一个大牢里从一间狱室移到另一间狱室去,拘束永远跟着我们,自由永远寻不到我们;但在这春夏间美秀的山中或乡间你要是有机会独身闲逛时,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时候,那才是你实际领受,亲口尝味,自由与自在的时候,那才是你肉体与灵魂行动一致的时候;朋友们,我们多长一岁年纪往往只是加重我们头上的枷,加紧我们脚胫上的链,我们见小孩子在草里在沙堆里在浅水里打滚作乐,或是看见小猫追他自己的尾巴,何尝没有羡慕的时候,但我们的枷,我们的链永远是制定我们行动的上司!所以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因此你得严格的为己,极端的自私,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他就卷了起来,但在澄静的日光下,和风中,他的姿态是自然的,他的生活是无阻碍的。
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你就会在青草里坐地、仰卧,甚至有时打滚,因为草的和暖的颜色自然的唤起你童稚的活泼;在静僻的道上你就会不自主的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种种诡异的变相,因为道旁树木的阴影在他们纡徐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乐;你也会得信口的歌唱,偶尔记起断片的音调,与你自己随口的小曲,因为树林中的莺燕告诉你春光是应得赞美的;更不必说你的胸襟自然会跟着漫长的山径开拓,你的心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山罅里的泉响,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时激起成章的波动,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
并且你不但不须邀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书是理想的伴侣,但你应得带书,是在火车上,在你住处的客室里,不是在你独身漫步的时候。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寻得?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葛德说,在他每一页的字句里我们读得最深奥的消息。并且这书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阿尔帕斯与五老峰,雪西里与普陀山,莱因河与扬子江,梨梦湖与西子湖,建兰与琼花,杭州西溪的芦雪与威尼市②夕照的红潮,百灵与夜莺,更不提一般黄的黄麦,一般紫的藤花,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长,同在和风中波动——他们应用的符号是永远一致的,他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你自己性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这无形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的受用;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
一九二五年六月作
(有删改)
【注】①翡冷翠,现通译佛罗伦萨,意大利中部城市,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著名的艺术中心。②葛德,现通译歌德;阿尔帕斯,现通译阿尔卑斯;雪西里,现通译西西里;莱因河,现通译莱茵河;梨梦湖,现通译莱蒙湖;威尼市,现通译威尼斯。
1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他就卷了起来”运用拟物的修辞手法,把“天真”说成是娇柔脆嫩的含羞草,可谓奇思妙想。
B.“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故意不加标点,给人一种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的意味,表达出作者因性灵解放带来的巨大愉悦感。
C.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描述,两种叙事方式自由切换,既便于直抒胸臆,又营造了妮妮闲话的亲切氛围,有意外之效。
D.全篇行文看似自由.却暗藏章法:开篇总写山居环境之美,接下来三个段落具体描述做客山中之妙,最后赞美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
17.文中说“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结合全篇概括读懂这部书的必要条件。
18.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新月派诗歌的“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主张在本篇散文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江南水弄堂
彭程
一个人很早就喜欢上一个事物,到了迷恋的地步。但因为机缘所限,其后多少年中,与欣赏对象只有短暂零散的接触,很不过瘾。终于有一天,目标集中出现,充塞了他的视野,从四面八方簇拥裹挟了他。他也得以凝神静虑,全身心地欣赏品味,目接神交。这种情形下,他会有什么反应?
我此刻便是如此。眼前便是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我长久以来念兹在兹的对象。
无锡老城区的南门外,脚下是一座名为清名桥的、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拱形石桥。古运河就从桥下流淌而过,大理石的银白色桥栏杆,被岁月风雨侵蚀,有一些残破斑驳,手抚上去,粗糙而凉爽的感觉瞬间传递到掌心。
斜倚栏杆,缓缓地转动脖颈,目光收放之间,古运河的魅力展露无遗。从此处到南门这段一点三公里的河道,被命名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古运河最精华的部分。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段河道就是申报项目之一。这里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众多古代人文景观于一体,有“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的美誉。
这副精致工整的对句,并没有丝毫夸张。古运河的魅力,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两岸青石垒砌的河岸,夹出一道宽约十几米的水流,缓缓地流淌,分明是一条水上的巷弄。临水的房子多是两层,个别三层,一色白墙黛瓦。房子连同蓝天白云的倒影被水波荡漾,便有了明与暗、真与幻的对比,有了层次和韵律。水边的条石栏杆上,疏朗错落地摆放着盆花绿植,增添了不少生机。栏杆内侧,隔着窄窄的小道,便是古旧的房子,屋脊上层层叠叠的瓦片,黯淡的颜色分明是被岁月烟云熏染而成的。屋檐下往往有一株藤萝,或是几竿竹子,藤蔓枝叶将窗子半遮半掩,清幽而雅致。目光沿着河道向前递送,远处又是一座拱形石桥,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面上的倒影,恰好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形。隔段时间就会有一艘游船驶过,古色古香的式样,正和此处悠悠的古意相谐适。
一派平和静谧的氛围,笼罩着古运河和两旁的老屋。想起了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诗句:“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过往的数百年中,眼前大略都是这样的风景。只是时光仿佛逝水,物事犹在,而人事全非。每一所房子旁侧,都有一个水埠头,约七八级石阶,一直通到水里。往昔这里十分热闹,妇女们淘米、洗菜时的说笑声,洗衣服时棒槌击打衣物的声音,以及旁边小船划过时的桨声,都曾经在水面上和深巷间激起回声。而现在,看到的却只有空旷和落寞。
端详桥下的流水,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在我的想象中,早已经多少次走近它的身旁。但像今天这样长时间地行走于它的襟怀之间,这样零距离地观赏它的每一个局部每一处细节,却是第一次。仿佛一个不惯饮酒的人,平常只是小酌几口,忽然猛饮下数杯,于是一种醺醺然便油然升起,充溢于胸间脑际。
江南古运河的魅力,总也离不开河边巷弄的映衬。与这一段河道平行,两边各有一条街巷,分别是南下塘和南长街。南下塘是无锡历史最悠久的巷子,房屋多建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处处都显示着岁月的沧桑。小巷逼仄,靠着运河的一侧,各种小店铺鳞次栉比地排列着,间隔不远就会有一家餐馆,弥漫着咖啡的香味,食物煎炒煮蒸的味道,间或有轻柔的音乐,透露出生活的祥和安逸。继续前行,一阵评弹的声音飘来耳畔,是从右边一所房子里传出的,门楣上方木质标牌上刻着篆体字“书码头”,不由得停下脚步聆听。吴侬软语,舒缓柔婉,似泉水流淌,但骤然间又变得高亢急促,仿佛裂帛之声。尽管听不懂唱词,却依然是十分惬意的听觉享受。
不妨说,古运河成就了江南名城无锡。如果说无锡仿佛一位秀丽的江南女子,古运河就是挂在脖颈上的闪光的项链,映衬得女主人风姿绰约,魅力无穷。
岁月像运河水一样不竭地流淌。进入上个世纪时,运载砖瓦的木船桨声,变成了小火轮的机器声。无锡作为这一带的经济中心城市,民族工商业得到飞速发展,涌现出许多经济实力雄厚、目光远大的实业家。这样看来,这一道穿城而过、流淌了千百年的古运河,分明也是一条纽带,连接着从农耕到工商的社会流变,见证了生活的变迁、历史的发展。
永不停歇的是时光的足音。到了今天,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对文化的需求就会变得强烈和迫切。它的前景如何,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与其所拥有的文化蕴涵密切相关。这一点,在无锡这一座江南名城,得到了鲜明生动的印证。这座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们,围绕古运河的修复和保护,实施了一系列堪称大手笔的行动,努力展现了它悠久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美,并使这种美能够赓续不断,仿佛古老的运河水一样永远流淌。这种根植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生机勃勃,就像一株枝干盘绕虬曲的老藤,仍然绽放出无数鲜艳的花朵。
一艘画舫从远处悠然驶来,船舷无声地划过,水面泛着黑沉沉的光亮。船上坐满了游客,专注地欣赏着水上岸边的景致,间或有一阵惬意的笑语。船舱前面位置,背向船头面朝游客,坐着一位身着葱绿色旗袍的年轻女子,怀抱琵琶,轻拢琴弦,先后弹唱了《太湖美》和《蝶恋花》,嗓音宛转圆润,缠绵摇曳,随着船上明暗变幻的光影,渐渐渗入蔼蔼的夜色中……
华灯初上。江南水弄堂,一场华丽的演出刚刚开始。
(有删改)
19.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从一般人普遍感受入题,借助人称的变换,引出自己看到大运河时的强烈体验,疑问句的使用给读者以带入感。
B.“江南水弄堂”极形象地表现出了运河无锡段的风貌特点,以之为题,很好地表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C.南下塘“书码头”的评弹,曲调时而柔婉,时而高亢,内容曲折高深,给人带来听觉的享受,反衬了古运河的魅力。
D.文章用细腻的笔触和极具表现力的词语,描写游船表演这一富有文化特色的活动场景,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
20.请简要分析画波浪线的段落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古运河魅力的。
21.作者的情感在历史和现实的交织中不断变化,请结合文本分析。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见天香第一枝
艾 雯【注】
①今年春早,除夕也是立春。一年的最后一天,竟又是春季开始的第一天。多么奇妙的巧合!尽管生活在尖锐化的科技时代,尽管以公历计算着时光的脚步,但对古老悠久的中国传统,我依然有许多偏爱和尊崇。就像我国的历法,配合四时节气,岁序不乱,真是宇宙大学问中的奇迹!尤其是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不仅时令准确,含义更是蕴藉无限。像“立春”“立秋”,以“立”字表示开始和来临,多么坚定有力;像“惊蛰”,春雷初震,地气上升,惊醒冬眠的昆虫,万物复苏,又多么生动而具震撼性。
②——噢,挚友,看我只顾在这里歌颂节令,让你好笑。而原来是趁着开春,要告诉你一个小小喜讯:终于我得到了梅花的消息。
③我不仅得到了梅花的消息,也寻着了梅花的踪迹。不在诗里,不在画上,不在梦中,而是真真实实,生长在泥土里,绽放在枝干上。
④我不仅寻到了梅花的踪迹,更欣赏了梅花的高洁标格、傲岸丰神。不在梅山,不在梨山,不在苏州邓尉,却在一幢庄严巍峨、轩敞宏伟的殿堂内。
⑤那天,闻讯而去孙中山纪念馆访梅的人汇成一股潮流。我们是三滴小水珠,溶入大潮中,我那两位随从转瞬不见了,原来他们留在门外,正一字一句研读那一大张有关梅花的介绍。说也是,不知多少像他们一样生长在亚热带宝岛的年轻人,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真正的梅花哩!
⑥人挤,光线暗。只能随着潮流缓缓移动,点数着小盆小盆的红梅。高不盈尺,却也根株蟠虬,点缀着点点纤柔的深红花朵。人潮涌到大厅中间忽然分流四溢,这才豁然露出一片璀璨的白,绵绵不尽围绕在孙中山座前。全是一人高的白梅。花光莹洁耀眼,幽香暗暗浮动。庄严的殿堂洋溢着早春的氤氲,玉蝶梅清癯疏瘦,娇小的花朵白里泛着浅浅的粉,仿佛羞晕轻染。时梅丰腴雍容,晶莹圆润的花朵繁密地攒集在秀挺的枝梢,俯偃生姿,翘扬独秀。虽然是年轻的新生代,已颇具坚忍卓绝的精神、高洁超凡的标格。最难得的是习惯于严寒酷冷、凌霜傲雪之姿,竟也能在潮湿的亚热带深植成长。真是,有土地就有我们的国花!
⑦徘徊在梅丛间,我忍不住三番两次凑近最高枝的花朵,深深地吸着气,那清清幽幽、淡淡约约、若有若无的芳馨,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唤醒了我最早的记忆,也唤回了往日情怀……
⑧若有若无的幽香中,我是那个短发覆额的小女孩,老棉鞋踏过皑皑白雪,仰头望着那林老梅桩,光秃秃的枝丫上,开着碧光盈盈的绿梅,比母亲发髻上的碧玉簪还晶莹。父亲双手笼在狐皮袍子的袖口里痴痴地欣赏。雪悄悄地飘下来,沾在他帽檐上。
⑨淡淡约约,清清幽幽,也是梅展,在天寒地冻的日子,在水榭亭阁的林国,展示一盆盆淡雅俊逸的绿萼梅、古雅名贵的檀香梅、色泽如杏的杏梅、结实成双的鸳鸯梅……有的苍劲古朴,有的奇倔突兀,有的狂放豪迈,有的仙风道骨。那些爱梅成癖的梅痴围着梅花仔细品题,柱上壁际挂着些咏梅的对联诗词,有一幅松青篆刻的竹屏似乎最具代表性,诗题:“江南素垂一枝春,艳好国花自有真。万紫千红齐仰止,冰肌铁骨见精神。”那是苏州人一年一次的盛会,我跟父亲去过好几次,留下好深好深的印象。
⑩还有一株闻名的梅花,你一定比我更熟悉,那就是你们苏州艺专对面图书馆里的那株铁板红梅。历史悠久,树龄古稀,枝干朴拙道劲。耸峭之气凛然。真是铁骨嶙峋!花开时,枝丫间、树梢上,却繁花密蕊,盛开着胭脂般的红梅。树是如此古朴苍劲,花是如此妩媚温润。正是“千年老干屈如铁,一夜东风都作花”。自然,看梅花最好的去处还是邓尉,“邓尉山上梅花林,玉雪为骨冰为魂”。方圆二十里的梅林,千万株一齐怒放,蔚成一片香雪海!远远望去,仿佛天际垂云,山巅积雪,待走进梅林,就像投身在白云掩映间,陶醉在“飞来香雾都成雪,寻入梅花不见人”的美妙境界。
——“嘀嗒”一响,镁光闪闪,将我拉回现实。孩子们让我和梅花留下了依偎的情景。从前虽然没有人替我和梅花摄下可贵的镜头,但在我们内心,却保留着最隽永的一份。不是吗?那孤傲幽雅的仙姿,高洁坚贞的丰神,深深镌刻在我们心版上,稍一敛神凝注,便又清晰地呈现在脑中,永不磨灭,永不褪色!
挚友!可还记得许多年前,我也曾给你看过一篇怀念梅花的小文,开头摘录了四句引子——年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又是天寒时节,何处可看梅花?很高兴如今再也不必为“无处可看梅花”而惆怅。羁居宝岛数十载,从未上阳明山专门为看樱花。不是对花有所歧视,却是耿耿于它所代表的不祥事物。期盼着来年,我们可以相偕去阳明山赏梅,也可以结伴返家园重访故居梅花。
最后且让我抄下我最喜欢的梅花颂,作为明日梅花之约的见证,效法梅花精神的期许!
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唯渠不变霜节操,千古风标只自知。
(有删改)
【注】艾雯,中国台湾作家。
2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大量整句,比如“树是如此古朴苍劲,花是如此妩媚温润”,广泛吸收了古代散文的骈文句法,语言典雅。
B.文章第⑧⑨两段写记忆中的梅花和孙中山纪念馆的梅花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了对记忆中梅花的喜爱之情。
C.文章第⑩段“方圆二十里的梅林,千万株一齐怒放,蔚成一片香雪海”一句,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样,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D.文章以和“挚友”交谈的方式来写,如“要告诉你一个小小喜讯”“你一定比我更熟悉”等,使文章显得亲切活泼,有感染力。
23.文章围绕“访梅”的思路而展开,请简要梳理。
24.艾雯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哪些选材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审美情趣。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林的微雨
巴金
绵绵的细雨成天落着。昨晚以为天就会放晴,今天在枕上又听见了叫人厌烦的一滴一滴的雨声。心里想:这样一滴一滴地滴着,要滴到什么时候为止呢?起来看天,天永远板着脸,在那上面看不见笑的痕迹。我不再存什么希望了。让它落罢,这样一想,心倒沉静下来,窗外有人讲话。我无意间听到一个本地口音说:
“这种天气谓之好天气。”接着是哈哈的笑声。低的气压似乎被这笑声冲破了。我觉得心境略为畅快。
我初来这里正遇着这样的“好天气”。我觉得烦躁我感到窒闷。那单调的滴不断似的雨声仿佛打在我的心上,我深夜梦回时不禁奇怪地想:难道我的心是坚厚冷硬的石板,为什么我的心上也响起同样的声音?
我走在街上,雨水把我的头发打湿。眼前似乎罩了一层雾。我的脚踩进泥水中了。我要去找那个书店,看那三张善良的面孔。
但是,啊,街道忽然缩短了,凭空添了一大片空地。我看不见那个走熟了的书店的影子。于是一道亮光在脑中掠过,另一个景象在眼前出现了。我觉得自己被包围在火焰中。一股一股的焦臭迎面而来,我的眼睛被烟熏得快要流出眼泪。人在跑,手里提着、捧着东西。大堆的书凌乱地堆在路中间。一个女人又焦急又气愤地对两个伸着手的难民说:“人家房子都快烧光了,你们还忙着要钱!”她红着脸把手伸进怀里去掏钱。我在这个女人的脸上见到熟人的面容了。我一定在什么地方见过她。不,我应该说是见过这张面孔,这样的表情我在我走过的每一个中国的地方都目击过。这里有悲愤,有痛苦,有焦虑,但是还有一种坚忍的力量。
我再往前走,所见到的都是火焰,窒息呼吸、蒙蔽视线的火焰。墙坍下来,门楼带着火摇摇欲坠。烧残的书页散落在地上。我要去的那个书店完全做了燃料,找不到一点痕迹了。
我忽然醒过来了,又从一个月以前回到今天。雨丝打湿了我的头发。眼镜片上聚者三五滴雨点。我一双鞋底穿了洞的皮鞋在泥泞的道路上擦来磨去。刚刚亮起来的街灯和快要灭尽的白日光线给我指路。我站在一堵烧焦了的墙壁下,我仰起头去望上面。长的、蛛丝一般的雨打湿了我的头发。墙壁冷酷地立在那里。雨丝洗不去火烧的痕迹。墙壁也许是一个哑子,它在受了那样的残害以后还不肯叫出“复仇”!
我又回到一个月以前的日子了。
红色的火光舐着天幕。火光升起来,落下去,又升起来。这时风势已经减弱了。但是凉风吹过,门楼、屋梁、墙头忽然发出巨响。火仍在燃烧。我们穿过一条尚在焚烧的巷子,发出热气的墙壁和还在燃烧的瓦砾使我的额上冒汗了。瓦砾堵塞了平时的道路,我们是踏着火焰走过去的。一个朋友要去探望他那个淹没在火海中的故居,可是那里连作为界限的墙壁也不存在了。他立在一片还在冒烟的瓦砾前搔着头在记忆中找寻帮助。他很快地认出了地点,俯下身子想在砖石堆中挖出一两件他所喜欢的东西。他找到了鸟笼的烧焦的碎片,他珍惜地用两根手指提起它,说:“你看,不是在这里吗?”我仿佛听见了那只可怜的鸟的最后哀鸣。
“你们找东西的明天来。现在火还没有熄,不好翻。”对面的房屋还是完好的。它能够巍然单独存在于废墟中间,大概因为它有高的风火墙罢。在门前坐着一个人。上面的话就是从他的口中发出来的。
“我们来找自己的东西。”朋友回答了一句。
“没有人敢来拿东西的,我们在这里给你们看守。有人挑水去了。你看这边那边都还有火。你们明天来罢!”那个守夜的人说。
这个响亮的声音打破了我的梦。我回顾四周,没有朋友,没有守夜的人。回忆把我不知不觉地引到这里来了。
雨较大了。冰凉的雨,点打在我的脸上。雨水已经浸入鞋底,把袜子打湿了。但是鞋底还常常被泥水粘住,好几次要把身体忽然失去平衡的我拖倒在地上。
我听见旁边一个年轻人说:“这样的天气真讨厌!”
“讨厌?这算是好天气呢!在这种天气是不会有警报的。”另一个人高声回答。
“好天气?哼。真正闷死人!我宁肯要晴天,即使飞机来炸,我们也不怕。凭它飞机怎么狠,它能够把我们四万万五千万人炸光吗?”
还是先前那个年轻人,怎么我跟了他们到这里来了?我想看他一眼,随手举起电筒,按着电钮。然而没有亮。我才记起我的电筒坏了。我无法看清楚那个人的脸。
电筒不亮,就打消了我再往前走的心思。其实这句话也不对。我有点害怕我会再落到一个月以前的日子里去,让那些永不能忘记的景象再度将我的心熬煎。
回到家里,我看见一个月以前自己写在一张破纸上的潦草的字迹;
什么时候才是我们复仇的日子呢?什么时候轮到我们升到天空去将那些刽子手全打下来呢?
血不能白流,痛苦应该有补偿,牺牲不会是徒然,那样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我相信自己的话。
一九二九年一月下旬在桂林
(有删改)
2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难道我的心是坚厚冷硬的石板,为什么我的心上也响起同样的声音”,写出“我”对自己冷漠性情的反省,体现了作者自我剖析的精神。
B.文章描写了一个女人“又焦急又气愤”地掏钱给难民,又通过“这样的表情我在我走过的每一个中国的地方都目击过”等议论,升华人物的典型意义。
C.桂林本来是山清水秀、美甲天下的,但文章却选取了单调的“桂林的微雨”作为背景来写,这其实是国家的危亡、民族的苦难和个人的心境的投射。
D.文章语言质朴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情感,如“我仿佛听见了那只可怜的鸟的最后哀鸣”“让那些永不能忘记的景象再度将我的心熬煎”等。
26.文章画线句子写了人们关于天气的对话,蕴含了“一个年轻人”和“另一个人”的不同心境,请加以分析。
27.文章以“现在”来观照“一个月前”桂林所遭受的大轰炸,把“现在”和“一个月前”交织起来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致母亲的信
冼星海
妈妈:
上海“八一三”的炮声使整个中华民族有血气的民众觉悟了、团结了!从此以后,国土四周都布满着敌人的火焰,每个中国人都免不掉危险。六年前的三千万流民的印象我还没有忘记,如今又遭遇到更大的浩劫、更残忍的屠杀了。在这关头,我们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国民再没有第二句话,“只有保卫国土来参加这伟大而神圣的战争!”我们并不赞颂战争,可是没有战争就失掉自由和博爱的存在!
亲爱的妈妈,我是在上海开火五天后离开那素称安逸的上海的,沿一条弯曲的苏州河向前进。一路上四处炮声,头上也都是敌机盘旋。同行十四人一样地不顾一切向前,为着踏上一条大路,竟没有顾到目前所坐的拖粪小船的臭味和肚里的饥饿。但,妈妈,你得明白我们并不是逃难,我们十四个都是救亡的勇士。虽然还没有实现我们预期的愿望,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明了自己对国家应负的责任。从出发到今天已经是四个多月了,国土又不知沦陷多少,同胞又不知被屠杀多少!但我们并不悲观,也许我们失去了的土地会被炸成一片焦土,但到最后胜利在我们手里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收复已失的土地,更可以重建新的建筑、新的社会。伟大的先驱告诉我们:“没有破坏便没有建设。”只有赶走了敌人,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现在我已到武汉了,并且不久又快去重庆。在这漫漫黑夜,感觉四周凄凉冰冷,我耳边好像有无数的失去了儿子的母亲和失去了母亲的儿子在哀诉。那不能告诉人的潜伏般的音乐,很沉重地打动我,使我不能不又想起了我唯一的你——妈妈。我想在每一个母亲想念着她自己的儿子出发为国宣劳的时候,或许会更恳切些吧!是的,或许会更恳切的!因此,我半夜没有酣睡。但想念着国家的前途和自己应负的责任,我又好像不得不要暂时忘记你了,忘记一切留恋。但我并不是忘记了你伟大的慈爱和过去五十多年的飘零生活,我更不是忍心地来抛弃你去走千百万里的长程。可是我明了自己的责任,明了中华民族谋自由、独立解放的急切。我是一个音乐工作者,我愿意担起音乐在抗战中的伟大任务,希望借宏亮的歌声震动那被压迫的民族,慰藉那负伤的英勇战士,团结起那一切苦难的人们。但,妈妈,我常感到自己能力的薄弱和自己实际生活的缺乏,虽然有时站立在整千整万的民众面前,领导着他们高歌,但有时我总有战栗,因为我往往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又想念到遥远的妈妈了!可是当我每到一个地方的时候都被民众歌咏的情感所征服,令我不仅忘记了自己,忘记了你,而且又更加紧我的工作。我常常感到民众的力量最伟大,民众对音乐的需要,尤其在战时,那使我不能不忍痛地离开你而站立在民众当中。他们热烈地爱着我,而我也热烈地爱护他们。
自我离开上海后,妈妈必定感到很寂寞,没有亲近的人在你身旁,连可靠的亲友也逃避到香港了。但我很希望妈妈放心,这次抗战是必定得到胜利的,只要能长期抵抗下去。妈妈!我更有一件事情可以安慰你的,就是现在我已开始写《中国兵》了。这作品是继《民族交响乐》之后的,是纯用音乐来描写中国士兵抗战的英勇,保卫国土的决心。那伟大士兵的抗战精神,已打动每一个父母的心。我曾和伤兵们谈话,我也听过很多士兵冲锋和游击军的故事。可是我还得亲历其境,并且要参加作战,才能更明了中国兵的伟大。我除写作之外,我还想走遍后方,作救亡歌咏宣传运动。
在武汉七天后,我们预备去重庆各处担任后方宣传工作。我想在这远程的旅途中,我可以得到很多的启示,得许多作曲的材料。我虽然时常地要想起妈妈,但理智会克服我,而且我自己知道在这动乱的大时代里,没有一个被侵略的人民不是存着至死不屈的精神。如果将来中国打胜仗以后,那所有的母亲们和儿子们都能有团叙的一天。国家如果被敌人亡了的话,即使侥幸保存性命,但贪生怕死的生活和不纯洁的灵魂带来的痛苦,比一切肉体的痛苦更甚。为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我希望所有的母亲们和儿子们都勇敢地向前。中国民族解放的胜利,就是要每一个国民贡献他们的纯洁的爱给国家,同心合力在民族斗争里产生一个新中国。
别了,亲爱的妈妈!祖国的孩子们正在争取洗刷没有祖国的孩子的耻辱,让那青春的战斗的力量支持那有数千年文化的祖国。我们在祖国养育之下正如在母胎哺养恩赐一样,为着要生存,我们就得一齐努力,去保卫那比自己母亲更伟大的祖国。
妈妈看了这封信以后,我想,在您的皱纹的脸上应该会漾出一丝安慰的微笑吧。再见了,孩子在征途中永远祝福着您!
星 海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有删改)
2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提到了“上海‘八一三’的炮声”使得“有血气的民众觉悟了、团结了”,既点出了时代背景,也暗含了终将胜利的信心。
B.作者离开上海的途中,并未意识到“拖粪小船的臭味和肚里的饥饿”,既为了表现其旅途的狼狈,也为了表现战争给民众带来的伤害。
C.作者意识到音乐在抗战中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既可以安慰伤员,还可以唤醒和团结百姓,因此他坚持创作民众所需要的音乐。
D.“祖国的孩子”指的是团结一心、为抵抗侵略者而斗争的广大民众,“没有祖国的孩子”指的是那些遭受侵略者侵凌的沦陷地区民众。
29.作者为什么会认为“妈妈”在看完信后,“脸上应该会漾出一丝安慰的微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0.“与那些宏大叙事相比,书信更能体现出写作者在特殊环境下,复杂而矛盾的心理。”本文体现了冼星海哪些“复杂而矛盾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