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终极冲刺卷(4)(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终极冲刺卷(4)(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4 11:11:12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终极冲刺卷(4)(解析版)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2023·湖北十堰·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土地是承载万物的媒介。《礼记》云:“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因为土地的重要性,对土地的依恋也成为人类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心理情结。尽管“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也都有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现象,但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恋土情结”却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传统中国就是乡土社会,如《乡土中国》一书所描述的:“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乡土”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底色。可以说,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
作为一种物质和元素,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共识和集体记忆。早在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就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中国人不仅把土地看作是一切生命的母体,也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
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在汉语和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乡土”“风土人情”“土生土长”等词语都体现了对土地的依恋。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社”,即土地神,“稷”则是谷神。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及其所生的谷物成为“国家”的代表,这当中体现的即是农业民族的土地崇拜观念。
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土地庙,里面伺奉着“土地公公”或“土地奶奶”。在乡民的眼里,土地神是一方乡土的保护神。“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对土地的崇拜观念和祭祀仪式,日复一日,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社会”。可以说,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我们的语言词汇,处处可见“恋土情结”的印记。
对土地的依恋和崇拜伴随了中国文化的始终,并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不论游子、战士还是商人或移民,他们都会带一包家乡的泥土在身边。“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土地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也是一种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土地给中国人带来的不仅是财富,也是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感。正是千百年来对土地的辛勤耕耘,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影响到了士人的价值观,“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一向是中国圣贤先哲所倡导的一种精神。
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也造就了另一个文化基因,那就是平和。固守土地使中国人变得十分温和,乐天知命,安土重迁,这样的民族本能地反对暴力和侵略,追求和平。“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更是把“安土”和“修身”联系在一起,如《礼记》中所言:“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土地与“乡土”情结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交往观念。远亲不如近邻,中国人的社交圈子往往局限在他们生长的那块土地上,“乡土情谊”在中国人的交往观念中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乡谊网络”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浙江的温州人就用“一人带一人去,一家带一家去”的方法,把很多同乡和产业带到了世界各地。“乡土文化资本”“乡谊关系”成为华人交往实践和交往理念的重要特色。
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观念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立足新时代,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地建立“文化自信”,并在社会层面实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发展。
(摘编自潘祥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恋土情结”及其扬弃》)
材料二:
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文化体制的高度集中,也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因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这是由我们的历史文化决定的。余光中经历了“双重放逐”,先是到因政治因素与大陆相隔的宝岛台湾,后来又赴美留学,在另一个不同文化的海外生活,他先是接受台湾另一种政治形态的熏陶,后又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也曾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但是思维中固存的“落叶归根”的想法让多愁善感的诗人的乡土情结尤为浓重,以致后来他意识到他的西化是苍白和空虚的,然后清醒地回归并坚定传统文化的路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一种乡愁情结中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坚守。
余光中对于乡愁的看法是:“所谓乡愁,原有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层次,不必形而下地系于一乡一镇。地理当然不能搬家,民族何曾可以改种,文化同样换不了心,历史同样整不了容。乡愁并不限于地理,他应该是立体的,还包含时间。一个人的乡愁如果一乡一镇就可以解,那恐怕只停留在同乡会的层次。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魄唐魂,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经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这段话映射出他认为乡愁中应包含的“文化回归”和对中华民族血脉的认同。“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魄唐魂,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经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这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投射于他的诗中,更是表现出余光中对故园的渴念以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摘编自傅天虹《诗国的游子—论余光中诗歌的原乡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但在中国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
B.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在语言文字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如用“社稷”来代表国家,就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土地的崇拜观念。
C.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表现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余光中的经历生动地体现这一点。
D.余光中认为乡愁不是系于某人出生地的具体的那个乡镇,而是立体多层次的,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经横纬,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多处引经据典,不仅分析了“恋土情结”在中国文化中的表征,同时也阐释了其对中国文化及国民心理的影响,论证精当有力。
B.在中国传统社会,人在死后也会选择“风水宝地”作为归宿,这既体现了中国人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的理念,也体现了迷信落后的一面。
C.中国古代有“春祈秋报”的祭祀仪式,即春耕前举行祭祀,祈祷土地神保佑丰收,秋收后举行仪式报答土地神的恩德,这是“恋土情结”的一种体现。
D.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如能对其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必然会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作用。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一项是( )(3分)
A.云闲望出岫,叶落喜归根。——(宋)陆游《寓叹》
B.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宋)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
C.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D.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李觏《乡思》
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恋土情结”对中国文化及国民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5.为建设好“美丽乡村”,某地拟“乡情为骨,乡韵为魂”为主题的座谈活动,请根据上述材料为他们提两点建议。(4分)
【答案】1.D 2.B 3.C
4.①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特别重视故乡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②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③造就了中国人“平和”的文化基因;④影响了中国人“乡土情谊”的交往观念。
5.①宣传好“乡土情结”,留住本地人建设家乡;②利用好“乡谊网络”吸引在外地发展成功的老乡回乡投资;③挖掘好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环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不是系于某人出生的具体的那一个乡镇”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不必形而下地系于一乡--镇”,是“不必”,不是“不是”。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也体现了迷信落后的一面”于文无据,原文“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并没有体现这是迷信落后的依据。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C.主要表达了诗人的抱负,不能体现中国人“安土重迁”。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对土地的依恋和崇拜伴随了中国文化的始终,并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可知,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特别重视故乡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
根据“正是千百年来对土地的辛勤耕耘,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可知,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根据“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也造就了另一个文化基因,那就是平和”可知,造就了中国人“平和”的文化基因;
根据“土地与‘乡土’情结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交往观念”可知,影响了中国人“乡土情谊”的交往观念。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可知,宣传好“乡土情结”,留住本地人建设家乡;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乡谊网络’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浙江温州人就用‘一人带一人去,一家带一家去’的方法,把很多同乡和产业带到了世界各地。‘乡土文化资本’‘乡谊关系’成为华人交往实践和交往理念的重要特色”可知,利用好“乡谊网络”吸引在外地发展成功的老乡回乡投资;
根据“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观念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可知,挖掘好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环境,吸引人才回归。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2023春·湖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秃手伯
牛汉
我大约四五岁时,有一天听见乔海大娘对祖母说:“王六老汉的大儿子,从草地捎回来一双手。”祖母迷惑不解。笑问。“人不回来。手怎么能捎回来来?”“手冻掉了。”“手捎回来怎么办?”乔海大娘说:“是用一张狼皮包扎好托人捎回来的。王六老汉哭了好几天,把儿子的一双手,埋在他们家祖坟的边上。”那几年,我常替那个远在几千里外草地的没见过面的伯伯发愁,他没有手,怎么活呢?
几年后的一个秋天,王六的大小子回来了,就是那个没有了手的,论辈分,我该叫他伯伯。不幸的是,王六已死了一年。没手的伯伯初回来那一阵子,人们都去看望他,看他的“手”。有一天,我看见一个大人,瘦高个子,挑一担水,两只袖口空荡荡的,就像戏台上的孔明穿的那号宽大衣服,看不见手。他用没有手的“手”摸摸我的头,笑着问:“你是四季老人的孙子吗?”我跟着他走了好远。总想看看他那没有手……我说不上那该叫什么。没有手怎么能把水从井里打上来?他回村不久,天不亮,给村里十几家人挑水,能挣口饭吃。
这位没手的伯伯开始给我们家挑水。正是收枣的时节,祖母把鲜红的醉枣端出一碗给他吃,这时我才仔仔细细地看清了这位伯伯的“手”。 没有手,我总觉得那里应该有手。他的手是从手腕处齐楂楂地断掉的。断头处是乌黑的,像烧焦的木头。他在我祖母面前把袖子捋起来,让我们看看,祖母用粗糙的手在他的断手处抚摩了半天,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他一边吃枣,一边把他断手的经过讲了一遍。据说,这件事许多人问他,他都闭口不谈,他只跟少数跟他爹妈要好的人谈。他每谈一次,心里就轻松一点。
那一年冬天,他在离大库伦不远的一个硝皮子的作坊里当伙计,有一次他去远地办事,喝醉了酒,倒在雪地里,一只狼(“天哪,幸亏是一只。”祖母一边叫,一边嘟囔着)突然扑上来,两只爪子猛抓他的胸脯,想破膛吃喝一顿,狼以为他已经死了。他疼醒了,迷迷糊糊看见狼的眼睛瞪着他,他感到狼的毛茸茸的嘴,冰凉冰凉的,触到了他的喉部,醉酒后,喉部发热,充血,特别的敏感。当年他还不到二十岁,浑身是劲,他用两只手扼住狼的颈部,死死地扼着。他跟狼眼对眼瞪着。狼的爪子穿透他厚厚的皮袄,把他的胸脯撕得血淋淋的,但是,他扼着狼的脖子的两只手不松,狼活活地被他扼死了,是一只很瘦的正带崽的母狼。他当时并不晓得狼被他扼死了。他在雪地里昏厥了过去。他所以没在雪地里冻死,是因为他的受伤的胸膛紧贴着狼的又厚又茸的皮毛,死去的狼全身还像篝火般燥热。他醒过来一会儿,只渴得要命,手摸到狼的奶子,想挤点几出来解渴,但奶子已冻得岩石一样硬了。天亮了,人们发现了他,手已经完全冻坏了。冻坏的两只手,医治不好,只能剁下来,否则伤及生命。他不愿扔掉他的两只手,用那张狼皮包扎好,托人捎回家。只有捎回家,埋进祖坟,他才觉得自己的手还在。
冬天,天不亮我就醒了。隐约听见村里什么地方有人在悠悠地唱。唱的都是西口调。比我们家乡的秧歌要粗犷、高亢。我常常躺在炕上跟着哼唱。祖母说:“不要在炕上唱,你要唱,就出去跟你秃手伯去干嚎。”我才知道天天早上唱的人是秃手伯。唉,他一定很寂闷。
秃手伯把水挑到我家时,我对他说:“我跟你一块去。我带个镐头替你敲敲冰。”秃手伯说:“你要想帮我, 赶明儿起个大早。”第二天天刚明,我真的听见秃手伯在唱。赶到井边,他已经在那里,对我笑笑,说,“我知道你不会失信。”井口几乎封死了,只有一个拳头大的空洞。像喘气似的袅袅地吐出一缕雪白的水汽。我挥动镐头用尽力气才把井口刨开。秃手伯把秃手伸进套环里面,三下两下就把水提了上来。他的手臂早已勒得树皮一样粗糙。有一回,我看见他的手臂没有伸进套环里,结果,水桶扑通一声掉下去了。我问他:“怎么啦?”他难为情地笑笑说:“我迷糊了一下, 我常常以为手还在,能抓住绳子。真的,我清清楚楚看见了我的手。”后来,他告诉我,早几年,他还在草地,有多少次看见自己手还在,他用一只“手”去抓另一只“手”,扑了空,才清醒过来。掌柜的认为他快疯了,就把他打发回老家了。
抗日战争爆发那年,我离开了家乡,半个世纪过去,我再没有回过家乡。听母亲说,秃手伯晚年懊恼地说,当年真不该掐死那只带崽的母狼,几只崽子一定都饿死了。而他活下来也不过多受些罪而已。秃手伯有手时, 他是草原上套马的好汉、硝皮子的能手,能吹笛、会拉琴。手掉了之后。他还像有手似的顽强地活着。如果活着的话,是年过九十的人了。我默默地祝福他。不管他现在活着,还是已经死去,我清楚,当他回到大地时,埋进西古城,他将与他的手欢聚成一个完美的人。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般人问断手经历,秃手伯闭口不谈,是因为他不愿意成为人们的话题。
B.秃手伯后来悔不该杀死那只母狼的善念,其实在他昏厥雪地时就有了端倪。
C.秃手伯把断手捎回家,埋葬在祖坟旁,是因为他觉得死了还可求躯体完全。
D.尾段“抗日战争爆发那年”一句,是交代时代变故与秃手伯命运之间的关联。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祖母抚摸秃手伯的断手,“眼泪扑簌簌”地掉,细节描写展现了她仁厚、慈悲的美好品格。
B.在叙述秃手伯的失手经历中,作者插入祖母“天哪”的话语与表情,强化了全文的现场感。
C.整篇作品张弛有度,有悬念,有跌宕,最终清晰地呈现了故事主人公秃手伯不寻常的人生。
D.作品有浓厚的抒情气息,其语言生动,更呈现出本色、质朴的特征,惟其质朴,更见情真。
8.这篇文章为何把“打水”“挑水”作为叙写的重点内容?请简要分析。(6分)
9.作品多次写到了“我” 对“秃手伯”的“手”的关注,这种关注与《祝福》中柳妈对祥林嫂撞香案后留下的伤疤的关注有何不同?(6分)
【答案】6.C 7.B
8.①“打水”“挑水”是秃手伯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与秃手伯交往的桥梁,把它作为重点,能够真实再现生活,增加作品的生活气息。便于抒发“我”对这个人物的哀悯、理解、敬重之情。②“打水”“挑水”最能表现秃手伯生存的艰辛,活着的顽强,而其中的歌唱、幻觉等细节,凸显了秃手伯挥之不去的孤独感与心理创伤,使人物形象复杂、独特,产生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9.①《秃手伯》中,“我”对秃手伯的“手”的关注,闪耀着人性之光。作品通过“手”,表现的是我对这个小人物的不幸遭际的怜悯、同情,对他复杂心理的理解,对他顽强不屈精神的敬重。我在精神上慰藉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帮助他,是秃手伯黑暗生活的一缕亮光。②《祝福》中,柳妈对祥林嫂的伤疤的关注,表现的是麻木阴暗的看客心态,她对祥林嫂是嫌弃的、歧视的、冷漠的,甚至还有一些幸灾乐祸。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A.“是因为他不愿意成为人们的话题”,他之所以不回答,主要是因为自尊,不愿被人怜悯,而“不愿成为话题焦点”的解读太泛,这样的解读指向了不愿出名、甘于默处等一般性的心理状态,显然不确切。
B.“其实在他昏厥雪地时就有了端倪”错误,作品原文有“他当时并不晓得狼被他扼死了”的叙述,另外秃手伯当时处于酲醉之中,不可能有不该掐死那只带崽的母狼的善念的萌生。
C.秃手伯断手后用狼皮包好托人捎回家,他父亲把它埋葬在祖坟旁。两人的处理都是郑重其事的。结尾部分作者希望秃手伯死后“他将与他的手欢聚成一个完美的人”。通过这些,可知在他们心目中,断手要与死后的躯体重新合一。因此,本选项作为推断是合乎逻辑的。
D.“交代时代变故与秃手伯命运之间的关联”过度解读,秃手伯如此凄惨,有偶然的因素,有个人的因素,当然也有其他因素。作品只是关注一个人的生存实际境况,表达自己的情感。没有探究造成悲剧的原因,也没有社会批判锋芒。“抗日战争爆发那年”仅仅是作者交代自己离开故乡的时间,与秃手伯命运没有关联。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点的能力。
B.这篇作品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并不存在所谓的全文的现场感。文章对秃手伯讲与狼搏斗的故事的处理是采取的“他说”这种转述方式。尽管这也能够让我们进入秃手伯讲故事的场景,尽管括号中祖母的话与表情确也产生了现场感,但毕竟是局部的。“强化了全文的现场感”的理解,实则是认定了全文有“现场感”,选项之错就在此。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
从文中来看,“他回村不久,天不亮,给村里十几家人挑水,能挣口饭吃”“秃手伯把秃手伸进套环里面,三下两下就把水提了上来。他的手臂早已勒得树皮一样粗糙”可见,打水是秃手伯赖以生存的工作,在失去双手之后依然靠劳动来维持生活,秃手伯生活得多么艰辛,而其生活的意志又是多么顽强;秃手伯在打水、挑水时常常唱歌,“我才知道天天早上唱的人是秃手伯。唉,他一定很寂闷”,可见他内心十分孤独;“有一回,我看见他的手臂没有伸进套环里,结果,水桶扑通一声掉下去了。……我迷糊了一下, 我常常以为手还在,能抓住绳子。真的,我清清楚楚看见了我的手……早几年,他还在草地,有多少次看见自己手还在,他用一只‘手’去抓另一只‘手’,扑了空,才清醒过来”可见,他受到严重的心理创伤,多年后依然令他精神恍惚。“打水”“挑水”的内容丰富了人物形象,让人能感受到人物深层复杂的艺术魅力。
从情节上来看,“我”与秃手伯的交往也是因为秃手伯为我家挑水,成为“我”和秃手伯交往的桥梁,打水挑水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把它们作为重点,能够真实再现生活,增加作品的生活气息。而“我”在交往过程中对秃手伯逐渐增加的理解,也有助于表达“我”对这个人物的哀悯、理解、敬重之情。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者并不一样。“我”对秃手伯手的关注,从“我跟着他走了好远。总想看看他那没有手……我说不上那该叫什么。没有手怎么能把水从井里打上来”可见表现了“我”对秃手伯如何生存、工作的关心和同情;从“我总觉得那里应该有手。他的手是从手腕处齐楂楂地断掉的。断头处是乌黑的,像烧焦的木头。他在我祖母面前把袖子捋起来,让我们看看,祖母用粗糙的手在他的断手处抚摩了半天,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秃手伯把秃手伸进套环里面,三下两下就把水提了上来。他的手臂早已勒得树皮一样粗糙”“手掉了之后。他还像有手似的顽强地活着。如果活着的话,是年过九十的人了。我默默地祝福他”可见,“我”对他失去了双手后依然顽强活着的敬重。从“秃手伯把水挑到我家时,我对他说:‘我跟你一块去。我带个镐头替你敲敲冰’”“赶到井边,他已经在那里,对我笑笑,说,‘我知道你不会失信’”可见,“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从“他一边吃枣,一边把他断手的经过讲了一遍。据说,这件事许多人问他,他都闭口不谈,他只跟少数跟他爹妈要好的人谈”可看出,“我”们一家人对他的关怀,让他愿意敞开心房,在精神上慰藉了他,“我”的关注是一种爱、同情和怜悯,是秃手伯黑暗生活的一缕亮光。
《祝福》中,柳妈对祥林嫂伤疤的反复追问,是为了从祥林嫂已经被人熟知的故事里挖出一些新鲜的,可当谈资的东西,是把祥林嫂当做一个取乐的对象,表现的是麻木阴暗的看客心态。从她对祥林嫂的恐吓、教唆和第二天人们便从柳妈那里得知了关于伤疤的故事,并拿当时的对话来取笑,可见柳妈对祥林嫂缺乏基本的同情,甚至是嫌弃、歧视的,对祥林嫂的命运十分冷漠,甚至幸灾乐祸。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3·广东·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以备巡狩。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太宗谓玄素曰:“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可赐绢五百匹。”贞观七年,太宗将幸九成宫,散骑常侍姚思廉进谏曰:“陛下高居紫极,宁济苍生,应须以欲从人,不可以人从欲。然则离宫游幸,此秦皇、汉武之事,故非尧、舜、禹、汤之所为也。”言甚切至。太宗谕之曰:“朕有气疾,热便顿剧,故非情好游幸,甚嘉卿意。”因赐帛五十段。贞观十五年,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贵金帛,历诸国市马。魏征谏曰:“今发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专立可汗。可汗得立,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太宗遽令止之。太宗尝怒苑西监穆裕,命于朝堂斩之。时高宗为皇太子,遽犯颜进谏,太宗意乃解。司徒长孙无忌曰:“自古太子之谏,或乘间从容而言。今陛下发天威之怒,太子申犯颜之谏,诚古今未有。”太宗曰:“夫人久相与处,自然染习。自朕御天下,虚心正直,即有魏征朝夕进谏。自征云亡,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继之。皇太子幼在朕膝前,每见朕心说谏者,因染以成性,故有今日之谏。”
(节选自《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
B.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
C.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
D.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卒,指被征调服徭役的人,与《阿房宫赋》中“戍卒叫”的“卒”意思相同。
B.“众人之唯唯”的“唯唯”,意为恭顺谨慎,与“唯唯诺诺”的“唯唯”意思相同。
C.幸,指帝王到达某地,与《滕王阁序》中“幸承恩”的“幸”意思相同。
D.谕,旧指上对下的文告、指示,与用于指规劝君主或尊长的“谏”相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宗下令征集差役修建位于洛阳的乾元殿,张玄素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如果这样做,那么太宗和桀、纣等昏君就没有区别。
B.太宗因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天气热的时候病情就会加重,故打算前往九成宫避暑,但姚思廉不赞成,太宗赏赐了他,但没有照他的话去做。
C.魏征阻止太宗买马的原因是去西域传旨宣立叶护可汗的使者还没有回京,此时买马,可能会导致误会,甚至引发不稳定因素。
D.长孙无忌发出感慨,认为皇太子敢于冒犯父皇进谏以保全大臣的性命,这是自古以来都没有出现过的事情,但在太宗和高宗之间却发生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陛下高居紫极,宁济苍生,应须以欲从人,不可以人从欲。
(2)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
14.太子高宗能成功救下穆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原因。(3分)
【答案】10.C 11.C 12.B
13.(1)陛下身处高位,要以救济天下百姓为己任,应该让自己的欲望顺从于天下百姓的需要,而不能要求天下人都来顺从你一个人的需要。
(2)西域各国听说这件事,将会看不起中原地区。只要能使西域各国安定,那么各国的好马,用不着去买,也会自动送上门。
14.①高宗作为皇太子从小跟着太宗,知道太宗赞赏敢于进谏者,自己也养成敢于进谏的习惯;②太宗善于接受别人的劝谏。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今天玄素上奏,洛阳的宫殿实在不应该修建,以后做事必须按事理行事,即使露天休息又如何呢?凡是因此产生的赋役,都应该马上停止。
“实亦未宜修造”的主语是“洛阳”,所以应在“洛”前面断开,排除AD;
“何苦”是“露坐”的谓语,所以应在“苦”后面断开,排除B。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
B.正确。句意:而且一般人恭顺谨慎。/自己没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顺听从。
C.错误。“幸承恩”中“幸”为“敬辞,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句意:承蒙这个宴会的恩赐。
D.正确。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但没有照他的话去做”错误。文中并没有明确太宗是否“没有照他的话去做”。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济”,救济;“从”,顺从。
(2)“中国”,中原地区;“但”,只要。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自朕御天下,虚心正直,即有魏征朝夕进谏。自征云亡,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继之”可知,太宗善于接受别人的劝谏。
由原文“皇太子幼在朕膝前,每见朕心说谏者,因染以成性,故有今日之谏”可知,高宗作为皇太子从小跟着太宗,知道太宗赞赏敢于进谏者,自己也养成敢于进谏的习惯。
参考译文:
贞观四年,唐太宗下诏征发士兵在洛阳修建乾元殿,以供天子巡察四方的时候下榻居住。给事中张玄素上书劝谏。太宗对张玄素说:“您认为我连隋炀帝都不如,那跟桀、纣比呢?”玄素回答说:“如果这座宫殿修好了,可以说与他们殊途同归。”太宗叹息说:“我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件事,(所以)才到了这个地步。”他又转过头来对房玄龄说道:“今天玄素上奏,洛阳的宫殿实在不应该修建,以后做事必须按事理行事,即使露天休息又如何呢?凡是因此产生的赋役,都应该马上停止。然而凭借低微的地位冒犯地位高的人,自古以来不容易做到,如果不是他忠心正直,怎么会这样做呢?而且一般人唯唯诺诺,哪里抵得上一个人惊世骇俗的言论对人的启发大呢?我要赏赐玄素绢五百匹。”贞观七年,太宗要巡幸九成宫,散骑常侍姚思廉进谏道:“陛下身处高位,要以救济天下百姓为己任,应该让自己的欲望顺从于天下百姓的需要,而不能要求天下人都来顺从你一个人的需要。然而,整日想远离皇宫到处游玩,这是秦始皇、汉武帝他们经常做的事,不是尧、舜、禹、汤这些明君所为。”话语间,言辞诚恳激切。太宗开导他说:“我患有与气候相关的毛病,天气热了,病痛就要加剧。所以并不是我的本性喜欢到处巡游,但是,我还是十分感谢你的好意。”因此赏赐给姚思廉五十匹丝帛。贞观十五年,太宗派遣使者到西域封立叶护可汗,使者还没有回来,太宗又令人携带大量金帛到西域各国去买马。魏征劝谏说:“现在派遣的使者是以封立可汗为名义的,可汗尚未封立,就到各国去买马。他们一定认为我们的目的是买马,而不是专程去封立可汗。这样,可汗虽然被封立了,他也不会对陛下感恩;立不成的话,就会产生很深的怨恨。西域各国听说这件事,将会看不起中原地区。只要能使西域各国安定,那么各国的好马,用不着去买,就会自动送上门。”于是,太宗立即下令停止买马。太宗对苑西监穆裕大为恼火,下令将他在朝堂上斩首。当时高宗为皇太子,不惜冒犯太宗,前去求情,太宗的怒气才消退。司徒长孙无忌说:“自古以来,太子进谏总是找适当的机会说,今天陛下大发天威,太子却能犯颜进谏,这是古今没有的。”太宗说:“人在一起相处,自然会相互染上一种习气。自从我统治天下以来,虚心接纳正直的意见,就有魏征不分早晚随时进谏。自从魏征死后,又有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继续进谏。皇太子小时候在我面前,常见我听到进谏心情很愉悦,因此养成喜欢纳谏、进谏的习性,所以才有今天的进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9分)
(2023·江苏·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咏言寄怀
王守仁
谪居履在陈,从者有愠见。
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
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
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
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
遗穗及乌雀,贫寡发余羡。
出耒在明晨,山寒易霜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两句运用孔子“在陈绝粮”的典故,表现自己谪居时的生活窘状。
B.作者向农人学习种田,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甚至还幻想出丰收后的场景。
C.末两句尤能表现作者对农事活动的投入,可见其隐居决心之坚定。
D.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轻松地袒露个人内心,给人以不疾不徐之感。
16.该诗作于王守仁“龙场悟道”时期,生动地体现了儒家“道在伦常日用之中”的观念。诗中体现了哪些“道”?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15.C
16.①虽然经历磨难困苦,但仍要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②遇事切忌慌张抱怨,需要以积极的措施解决;③虽自身处境不佳,仍能关注他人他物的仁爱情怀。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可见其隐居决心之坚定”理解错误。由首联“谪居履在陈”可知作者是被贬官降职到此处,并没有隐居的想法。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句“谪居履在陈,从者有愠见。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可知,在绝粮的艰苦条件下,作者表现出了与士兵不同的精神状态,士兵们面有不满,而在作者看来,还有荒田可耕种,而且农具还容易买到,这就很不错了,可以开荒种田,以解断粮之难,由此体现的“道”可以概括为:虽然经历磨难困苦,但仍要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可知,面对断粮的处境,决定开垦荒田,对于一个为官者,是不擅长稼穑的,但作者并没有一筹莫展,遇事抱怨,而是积极的向当地的农人请教,多多学习模仿来进行种田,由此体现的“道”可以概括为:遇事切忌慌张抱怨,需要以积极的措施解决。
“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遗穗及乌雀,贫寡发余羡”可知,作者想到丰收以后要用它请客设宴,收割遗下的颗粒留给乌雀,多余下来的粮食散发给穷困人家。由此体现的“道”可以概括为:虽自身处境不佳,仍能关注他人他物的仁爱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2023·河北·统考模拟预测)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项脊轩志》中“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狗与鸡的描述来表现大家族的分崩离析。
(2)《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出作者写信的缘由。
(3)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常用“云”营造意境、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东犬西吠 鸡栖于厅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于反覆不宜卤莽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吠、栖、覆、卤莽、枫、鹤、遮、澹、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3春·福建·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城甘肃临洮的花季,一朵朵、一片片、一树树 ① 的紫斑牡丹,在洮河两岸汇成了花海碧浪。各类支农项目和生态工程宛如一艘艘龙舟,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千帆竞发,锣鼓相闻,奏响了一曲豪迈、悠扬、深情的牡丹之歌。
因花瓣上有独特的紫斑而闻名又称甘肃牡丹的紫斑牡丹与中原牡丹、西南牡丹、江南牡丹并称我国“四大牡丹”。甘肃大地上的临夏、兰州、定西、天水、陇南、甘南一带是紫斑牡丹的重要发源地。其中临洮紫斑牡丹栽培始于唐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曾经的梁峁上,到处可见两三米高的野生,紫斑牡丹树。赶骡子的人还能在牡丹树下乘凉哩。可后来,很多牡丹树被砍掉当柴火烧了。当年日子过得如此紧巴,谁还会注意到脚下的土地有牡丹这么个宝贝呢?
殊为可贵的是,尽管生计艰难,一代代、一辈辈临洮人的牡丹情结,却始终在农家小院里如袅袅炊烟一样_ ② 。一棵、两棵……又一棵、又两棵……尽管每一户的牡丹数量非常有限,却星星点点地分布在南屏镇、玉井镇、洮阳镇、新添镇、太石镇等18个乡镇的庄户人家。这些临洮人,以西部农民特有的执着和坚韧,一个个走出农家小院,踏上了圆梦牡丹的艰辛旅程……如今,在临洮,一拨又一拨新的种植能手如 ③ 般冒了出来……
花样年华何处是?洮河两岸请君来。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案】18.①争奇斗艳 ②连绵不绝(连绵不断)③雨后春笋
19.紫斑牡丹,因花瓣上有独特的紫斑而闻名,又称甘肃牡丹,与中原牡丹、西南牡丹、江南牡丹并称我国“四大牡丹”。
20.画线句本体是“各类支农项目和生态工程”,喻体是“一艘艘龙舟”,一方面表明各类支农项目和生态工程数量多,同时也表明这些支农项目和生态工程蓄势待发。用比喻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结合后文“汇成了花海碧浪”及前文“一朵朵、一片片、一树树”可知,此处强调的是紫斑牡丹百花竞放,故此处可填“争奇斗艳”。争奇斗艳:相互竞争谁更奇特、艳丽。形容百花竞放的美丽景色。
第②处,结合前文将“一代代、一辈辈临洮人的牡丹情结”比作“袅袅炊烟”可知,此处强调的是临洮人的牡丹情结如袅袅炊烟一样接连不断,一直延续着,故此处可填“连绵不绝(连绵不断)”。连绵不绝(连绵不断):形容河流、山脉、雨雪、思绪、声音等接连不断。
第③处,结合前文“一拨又一拨新的种植能手如”及后文“般冒了出来”可知,此处强调的是新的种植能手一拨又一拨涌现出来,故此处可填“雨后春笋”。雨后春笋:春天雨后冒出的竹笋。比喻大量涌现、蓬勃发展的新生事物。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先压缩出句子主干,再将修饰成分拿出来,独立成句。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压缩出主干句为:紫斑牡丹与中原牡丹、西南牡丹、江南牡丹并称我国“四大牡丹”。再将修饰“紫斑牡丹”的定语“因花瓣上有独特的紫斑而闻名又称甘肃牡丹”独立成句为:紫斑牡丹,因花瓣上有独特的紫斑而闻名,又称甘肃牡丹。
最后整合上面两个句子,可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较短的语句为:紫斑牡丹,因花瓣上有独特的紫斑而闻名,又称甘肃牡丹,与中原牡丹、西南牡丹、江南牡丹并称我国“四大牡丹”。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作用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各类支农项目和生态工程”,喻体是“一艘艘龙舟”,“一艘艘”表明各类支农项目和生态工程数量多,“龙舟”表明这些支农项目和生态工程蓄势待发。语言文采斐然,用比喻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各类支农项目和生态工程蓄势待发,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富有很强的感染力,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2023·福建漳州·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厚,是值得挖掘的宝贵文化遗产。和而不同的豁达大度,是“中国茶”的鲜明特征。一方水土养一方茶,各地都有自己引以为荣的地方茶在祖国大茶园里争奇斗艳,香飘人间。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欣赏,在一酙一饮中, ① 。
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在茶的推杯换盏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释放中国茶文化独特魅力,以此为载体也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很多外国友人在品尝中国茶醇厚甜美的同时,也为这种谦和礼敬的茶文化而折服。 ② ,这正是“中国茶”的文化力量。
交融互鉴的文明共享,是“中国茶”的价值追求。早在唐宋时期,源自中国的茶以及茶文化就通过茶马古道,翻山越岭、漂洋过海,传遍全球,为世界所共享,从而推动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动交融。世界友人通过一片茶叶了解中国的地大物博,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茶为媒, ③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将让彼此共享更多元美好的未来。
21.下列句子中的“自己”和文中加点处的“自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内耗,常常是一场与自己的战争,你的对手遍布世界,你却没有一个外援。结束内耗的方法,就是摒弃一切纠结、比较与得不到。
B.平儿对刘姥姥说:“别说外话,咱们都是自己,我才这么着。你放心收了罢,我还和你要东西呢。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各样干菜带些来。”
C.小版画尺幅虽小,却意趣盎然,不同版种的作品也因为它们不同的原理和技法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魅力,不拘一格,耐人寻味。
D.专业人士提醒:登山时,要选择正规景区,不攀爬野山;要结伴而行,不自己进山。否则,不仅更容易陷入险境,还会给搜救带来困难。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答案】21.C
22.①显示出豁达大度 ②向世界传递谦和礼敬的价值观 ③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处的“自己”是“各自”的意思。
A.指“自身,自我”。
B.指关系密切、知己亲近的人。
C.指“各自”,与文中的“自己”所表达的意思一致。
D.指“一个人,独自”,区别于集体成群结队。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空前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茶,茶文化虽有不同,但是“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欣赏”可以推知,他们在一斟一饮中相互包容共存,这种共存正印证了“和而不同的豁达大度”的特点,故可填“显示出豁达大度”之意的句子。
第②空,根据“很多外国友人”“为这种谦和礼敬的茶文化而折服”可以推知,茶文化的力量是向世界传递这种谦和的精神,故可填“向世界传递谦和礼敬的价值观”之意的句子。
第③空,根据上下文内容推测可知,此处大意是世界各国文明相互交流,且空处句式特点应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大致相仿,故可填“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之意的句子。
四、写作(60 分)
23.(2023·山东泰安·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某班班会课上交流学习经验。学生甲说:“每次考完试,我都善于反思总结,并分类归纳整理形成错题本,以备巩固复习。”学生乙说:“每次考完试,我都把试卷清零,以免干扰学习。”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思考和感悟?请你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要求:自行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供的情景是一个学习经验交流班会。在这次班会上出现了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观点,一个学生认为,要在考试之后,及时总结反思,要重视对过去所犯错误的纠正,要重视复习巩固。另一个学生认为,要在考试之后,及时清零,避免让过去的成败干扰接下来的学习。
这两种观点看似对立,一个强调总结、反思过去,一个强调清空、忘记过去;但实际上,并不矛盾,因为前者重在强调总结教训,以备弥补,后者重在强调放下历史包袱,减轻心理负担,轻装上阵。虽然它们强调的侧重点不一样,但都是在经历过考验之后,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
写作时,我们可以就学习活动来谈对两种做法的认识和感悟,也可以由学习活动生发开去,谈工作、生活中,如何处理好反思过去和清空过往之间的关系。可以重点强调其中一种观点,最好二者兼顾,辩证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可以指出生活中处处是考场,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我们应既总结、反思经验教训,又清空思想包袱、历史负担。接下来,分析论述面对哪些问题、在哪些情况下应多反思总结,面对哪些问题、在哪些情况下应学会清零、忘记:对经验教训,应该总结反思,以备巩固复习;至于胜利的荣耀,失败的颓丧,思想的包袱,都应该放下、清空。然后可以联系历史和现实指出,人们就是在这种总结经验、清空包袱的过程中,实现了成长和跨越的。
立意:
1.多总结勤反思,积经验开新篇。
2.清空历史包袱,轻装走向未来。
3.往昔经验教训要吸取,过往思想包袱要摆脱。2023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终极冲刺卷(4)(原卷版)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2023·湖北十堰·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土地是承载万物的媒介。《礼记》云:“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因为土地的重要性,对土地的依恋也成为人类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心理情结。尽管“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也都有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现象,但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恋土情结”却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传统中国就是乡土社会,如《乡土中国》一书所描述的:“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乡土”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底色。可以说,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
作为一种物质和元素,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共识和集体记忆。早在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就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中国人不仅把土地看作是一切生命的母体,也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
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在汉语和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乡土”“风土人情”“土生土长”等词语都体现了对土地的依恋。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社”,即土地神,“稷”则是谷神。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及其所生的谷物成为“国家”的代表,这当中体现的即是农业民族的土地崇拜观念。
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土地庙,里面伺奉着“土地公公”或“土地奶奶”。在乡民的眼里,土地神是一方乡土的保护神。“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对土地的崇拜观念和祭祀仪式,日复一日,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社会”。可以说,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我们的语言词汇,处处可见“恋土情结”的印记。
对土地的依恋和崇拜伴随了中国文化的始终,并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不论游子、战士还是商人或移民,他们都会带一包家乡的泥土在身边。“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土地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也是一种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土地给中国人带来的不仅是财富,也是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感。正是千百年来对土地的辛勤耕耘,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影响到了士人的价值观,“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一向是中国圣贤先哲所倡导的一种精神。
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也造就了另一个文化基因,那就是平和。固守土地使中国人变得十分温和,乐天知命,安土重迁,这样的民族本能地反对暴力和侵略,追求和平。“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更是把“安土”和“修身”联系在一起,如《礼记》中所言:“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土地与“乡土”情结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交往观念。远亲不如近邻,中国人的社交圈子往往局限在他们生长的那块土地上,“乡土情谊”在中国人的交往观念中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乡谊网络”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浙江的温州人就用“一人带一人去,一家带一家去”的方法,把很多同乡和产业带到了世界各地。“乡土文化资本”“乡谊关系”成为华人交往实践和交往理念的重要特色。
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观念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立足新时代,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地建立“文化自信”,并在社会层面实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发展。
(摘编自潘祥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恋土情结”及其扬弃》)
材料二:
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文化体制的高度集中,也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因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这是由我们的历史文化决定的。余光中经历了“双重放逐”,先是到因政治因素与大陆相隔的宝岛台湾,后来又赴美留学,在另一个不同文化的海外生活,他先是接受台湾另一种政治形态的熏陶,后又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也曾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但是思维中固存的“落叶归根”的想法让多愁善感的诗人的乡土情结尤为浓重,以致后来他意识到他的西化是苍白和空虚的,然后清醒地回归并坚定传统文化的路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一种乡愁情结中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坚守。
余光中对于乡愁的看法是:“所谓乡愁,原有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层次,不必形而下地系于一乡一镇。地理当然不能搬家,民族何曾可以改种,文化同样换不了心,历史同样整不了容。乡愁并不限于地理,他应该是立体的,还包含时间。一个人的乡愁如果一乡一镇就可以解,那恐怕只停留在同乡会的层次。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魄唐魂,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经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这段话映射出他认为乡愁中应包含的“文化回归”和对中华民族血脉的认同。“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魄唐魂,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经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这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投射于他的诗中,更是表现出余光中对故园的渴念以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摘编自傅天虹《诗国的游子—论余光中诗歌的原乡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但在中国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
B.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在语言文字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如用“社稷”来代表国家,就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土地的崇拜观念。
C.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表现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余光中的经历生动地体现这一点。
D.余光中认为乡愁不是系于某人出生地的具体的那个乡镇,而是立体多层次的,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经横纬,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多处引经据典,不仅分析了“恋土情结”在中国文化中的表征,同时也阐释了其对中国文化及国民心理的影响,论证精当有力。
B.在中国传统社会,人在死后也会选择“风水宝地”作为归宿,这既体现了中国人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的理念,也体现了迷信落后的一面。
C.中国古代有“春祈秋报”的祭祀仪式,即春耕前举行祭祀,祈祷土地神保佑丰收,秋收后举行仪式报答土地神的恩德,这是“恋土情结”的一种体现。
D.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如能对其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必然会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作用。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一项是( )(3分)
A.云闲望出岫,叶落喜归根。——(宋)陆游《寓叹》
B.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宋)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
C.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D.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李觏《乡思》
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恋土情结”对中国文化及国民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5.为建设好“美丽乡村”,某地拟“乡情为骨,乡韵为魂”为主题的座谈活动,请根据上述材料为他们提两点建议。(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2023春·湖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秃手伯
牛汉
我大约四五岁时,有一天听见乔海大娘对祖母说:“王六老汉的大儿子,从草地捎回来一双手。”祖母迷惑不解。笑问。“人不回来。手怎么能捎回来来?”“手冻掉了。”“手捎回来怎么办?”乔海大娘说:“是用一张狼皮包扎好托人捎回来的。王六老汉哭了好几天,把儿子的一双手,埋在他们家祖坟的边上。”那几年,我常替那个远在几千里外草地的没见过面的伯伯发愁,他没有手,怎么活呢?
几年后的一个秋天,王六的大小子回来了,就是那个没有了手的,论辈分,我该叫他伯伯。不幸的是,王六已死了一年。没手的伯伯初回来那一阵子,人们都去看望他,看他的“手”。有一天,我看见一个大人,瘦高个子,挑一担水,两只袖口空荡荡的,就像戏台上的孔明穿的那号宽大衣服,看不见手。他用没有手的“手”摸摸我的头,笑着问:“你是四季老人的孙子吗?”我跟着他走了好远。总想看看他那没有手……我说不上那该叫什么。没有手怎么能把水从井里打上来?他回村不久,天不亮,给村里十几家人挑水,能挣口饭吃。
这位没手的伯伯开始给我们家挑水。正是收枣的时节,祖母把鲜红的醉枣端出一碗给他吃,这时我才仔仔细细地看清了这位伯伯的“手”。 没有手,我总觉得那里应该有手。他的手是从手腕处齐楂楂地断掉的。断头处是乌黑的,像烧焦的木头。他在我祖母面前把袖子捋起来,让我们看看,祖母用粗糙的手在他的断手处抚摩了半天,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他一边吃枣,一边把他断手的经过讲了一遍。据说,这件事许多人问他,他都闭口不谈,他只跟少数跟他爹妈要好的人谈。他每谈一次,心里就轻松一点。
那一年冬天,他在离大库伦不远的一个硝皮子的作坊里当伙计,有一次他去远地办事,喝醉了酒,倒在雪地里,一只狼(“天哪,幸亏是一只。”祖母一边叫,一边嘟囔着)突然扑上来,两只爪子猛抓他的胸脯,想破膛吃喝一顿,狼以为他已经死了。他疼醒了,迷迷糊糊看见狼的眼睛瞪着他,他感到狼的毛茸茸的嘴,冰凉冰凉的,触到了他的喉部,醉酒后,喉部发热,充血,特别的敏感。当年他还不到二十岁,浑身是劲,他用两只手扼住狼的颈部,死死地扼着。他跟狼眼对眼瞪着。狼的爪子穿透他厚厚的皮袄,把他的胸脯撕得血淋淋的,但是,他扼着狼的脖子的两只手不松,狼活活地被他扼死了,是一只很瘦的正带崽的母狼。他当时并不晓得狼被他扼死了。他在雪地里昏厥了过去。他所以没在雪地里冻死,是因为他的受伤的胸膛紧贴着狼的又厚又茸的皮毛,死去的狼全身还像篝火般燥热。他醒过来一会儿,只渴得要命,手摸到狼的奶子,想挤点几出来解渴,但奶子已冻得岩石一样硬了。天亮了,人们发现了他,手已经完全冻坏了。冻坏的两只手,医治不好,只能剁下来,否则伤及生命。他不愿扔掉他的两只手,用那张狼皮包扎好,托人捎回家。只有捎回家,埋进祖坟,他才觉得自己的手还在。
冬天,天不亮我就醒了。隐约听见村里什么地方有人在悠悠地唱。唱的都是西口调。比我们家乡的秧歌要粗犷、高亢。我常常躺在炕上跟着哼唱。祖母说:“不要在炕上唱,你要唱,就出去跟你秃手伯去干嚎。”我才知道天天早上唱的人是秃手伯。唉,他一定很寂闷。
秃手伯把水挑到我家时,我对他说:“我跟你一块去。我带个镐头替你敲敲冰。”秃手伯说:“你要想帮我, 赶明儿起个大早。”第二天天刚明,我真的听见秃手伯在唱。赶到井边,他已经在那里,对我笑笑,说,“我知道你不会失信。”井口几乎封死了,只有一个拳头大的空洞。像喘气似的袅袅地吐出一缕雪白的水汽。我挥动镐头用尽力气才把井口刨开。秃手伯把秃手伸进套环里面,三下两下就把水提了上来。他的手臂早已勒得树皮一样粗糙。有一回,我看见他的手臂没有伸进套环里,结果,水桶扑通一声掉下去了。我问他:“怎么啦?”他难为情地笑笑说:“我迷糊了一下, 我常常以为手还在,能抓住绳子。真的,我清清楚楚看见了我的手。”后来,他告诉我,早几年,他还在草地,有多少次看见自己手还在,他用一只“手”去抓另一只“手”,扑了空,才清醒过来。掌柜的认为他快疯了,就把他打发回老家了。
抗日战争爆发那年,我离开了家乡,半个世纪过去,我再没有回过家乡。听母亲说,秃手伯晚年懊恼地说,当年真不该掐死那只带崽的母狼,几只崽子一定都饿死了。而他活下来也不过多受些罪而已。秃手伯有手时, 他是草原上套马的好汉、硝皮子的能手,能吹笛、会拉琴。手掉了之后。他还像有手似的顽强地活着。如果活着的话,是年过九十的人了。我默默地祝福他。不管他现在活着,还是已经死去,我清楚,当他回到大地时,埋进西古城,他将与他的手欢聚成一个完美的人。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般人问断手经历,秃手伯闭口不谈,是因为他不愿意成为人们的话题。
B.秃手伯后来悔不该杀死那只母狼的善念,其实在他昏厥雪地时就有了端倪。
C.秃手伯把断手捎回家,埋葬在祖坟旁,是因为他觉得死了还可求躯体完全。
D.尾段“抗日战争爆发那年”一句,是交代时代变故与秃手伯命运之间的关联。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祖母抚摸秃手伯的断手,“眼泪扑簌簌”地掉,细节描写展现了她仁厚、慈悲的美好品格。
B.在叙述秃手伯的失手经历中,作者插入祖母“天哪”的话语与表情,强化了全文的现场感。
C.整篇作品张弛有度,有悬念,有跌宕,最终清晰地呈现了故事主人公秃手伯不寻常的人生。
D.作品有浓厚的抒情气息,其语言生动,更呈现出本色、质朴的特征,惟其质朴,更见情真。
8.这篇文章为何把“打水”“挑水”作为叙写的重点内容?请简要分析。(6分)
9.作品多次写到了“我” 对“秃手伯”的“手”的关注,这种关注与《祝福》中柳妈对祥林嫂撞香案后留下的伤疤的关注有何不同?(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3·广东·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以备巡狩。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太宗谓玄素曰:“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可赐绢五百匹。”贞观七年,太宗将幸九成宫,散骑常侍姚思廉进谏曰:“陛下高居紫极,宁济苍生,应须以欲从人,不可以人从欲。然则离宫游幸,此秦皇、汉武之事,故非尧、舜、禹、汤之所为也。”言甚切至。太宗谕之曰:“朕有气疾,热便顿剧,故非情好游幸,甚嘉卿意。”因赐帛五十段。贞观十五年,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贵金帛,历诸国市马。魏征谏曰:“今发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专立可汗。可汗得立,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太宗遽令止之。太宗尝怒苑西监穆裕,命于朝堂斩之。时高宗为皇太子,遽犯颜进谏,太宗意乃解。司徒长孙无忌曰:“自古太子之谏,或乘间从容而言。今陛下发天威之怒,太子申犯颜之谏,诚古今未有。”太宗曰:“夫人久相与处,自然染习。自朕御天下,虚心正直,即有魏征朝夕进谏。自征云亡,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继之。皇太子幼在朕膝前,每见朕心说谏者,因染以成性,故有今日之谏。”
(节选自《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
B.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
C.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
D.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卒,指被征调服徭役的人,与《阿房宫赋》中“戍卒叫”的“卒”意思相同。
B.“众人之唯唯”的“唯唯”,意为恭顺谨慎,与“唯唯诺诺”的“唯唯”意思相同。
C.幸,指帝王到达某地,与《滕王阁序》中“幸承恩”的“幸”意思相同。
D.谕,旧指上对下的文告、指示,与用于指规劝君主或尊长的“谏”相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宗下令征集差役修建位于洛阳的乾元殿,张玄素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如果这样做,那么太宗和桀、纣等昏君就没有区别。
B.太宗因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天气热的时候病情就会加重,故打算前往九成宫避暑,但姚思廉不赞成,太宗赏赐了他,但没有照他的话去做。
C.魏征阻止太宗买马的原因是去西域传旨宣立叶护可汗的使者还没有回京,此时买马,可能会导致误会,甚至引发不稳定因素。
D.长孙无忌发出感慨,认为皇太子敢于冒犯父皇进谏以保全大臣的性命,这是自古以来都没有出现过的事情,但在太宗和高宗之间却发生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陛下高居紫极,宁济苍生,应须以欲从人,不可以人从欲。
(2)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
14.太子高宗能成功救下穆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9分)
(2023·江苏·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咏言寄怀
王守仁
谪居履在陈,从者有愠见。
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
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
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
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
遗穗及乌雀,贫寡发余羡。
出耒在明晨,山寒易霜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两句运用孔子“在陈绝粮”的典故,表现自己谪居时的生活窘状。
B.作者向农人学习种田,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甚至还幻想出丰收后的场景。
C.末两句尤能表现作者对农事活动的投入,可见其隐居决心之坚定。
D.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轻松地袒露个人内心,给人以不疾不徐之感。
16.该诗作于王守仁“龙场悟道”时期,生动地体现了儒家“道在伦常日用之中”的观念。诗中体现了哪些“道”?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2023·河北·统考模拟预测)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项脊轩志》中“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狗与鸡的描述来表现大家族的分崩离析。
(2)《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出作者写信的缘由。
(3)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常用“云”营造意境、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3春·福建·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城甘肃临洮的花季,一朵朵、一片片、一树树 ① 的紫斑牡丹,在洮河两岸汇成了花海碧浪。各类支农项目和生态工程宛如一艘艘龙舟,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千帆竞发,锣鼓相闻,奏响了一曲豪迈、悠扬、深情的牡丹之歌。
因花瓣上有独特的紫斑而闻名又称甘肃牡丹的紫斑牡丹与中原牡丹、西南牡丹、江南牡丹并称我国“四大牡丹”。甘肃大地上的临夏、兰州、定西、天水、陇南、甘南一带是紫斑牡丹的重要发源地。其中临洮紫斑牡丹栽培始于唐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曾经的梁峁上,到处可见两三米高的野生,紫斑牡丹树。赶骡子的人还能在牡丹树下乘凉哩。可后来,很多牡丹树被砍掉当柴火烧了。当年日子过得如此紧巴,谁还会注意到脚下的土地有牡丹这么个宝贝呢?
殊为可贵的是,尽管生计艰难,一代代、一辈辈临洮人的牡丹情结,却始终在农家小院里如袅袅炊烟一样_ ② 。一棵、两棵……又一棵、又两棵……尽管每一户的牡丹数量非常有限,却星星点点地分布在南屏镇、玉井镇、洮阳镇、新添镇、太石镇等18个乡镇的庄户人家。这些临洮人,以西部农民特有的执着和坚韧,一个个走出农家小院,踏上了圆梦牡丹的艰辛旅程……如今,在临洮,一拨又一拨新的种植能手如 ③ 般冒了出来……
花样年华何处是?洮河两岸请君来。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2023·福建漳州·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厚,是值得挖掘的宝贵文化遗产。和而不同的豁达大度,是“中国茶”的鲜明特征。一方水土养一方茶,各地都有自己引以为荣的地方茶在祖国大茶园里争奇斗艳,香飘人间。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欣赏,在一酙一饮中, ① 。
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在茶的推杯换盏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释放中国茶文化独特魅力,以此为载体也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很多外国友人在品尝中国茶醇厚甜美的同时,也为这种谦和礼敬的茶文化而折服。 ② ,这正是“中国茶”的文化力量。
交融互鉴的文明共享,是“中国茶”的价值追求。早在唐宋时期,源自中国的茶以及茶文化就通过茶马古道,翻山越岭、漂洋过海,传遍全球,为世界所共享,从而推动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动交融。世界友人通过一片茶叶了解中国的地大物博,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茶为媒, ③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将让彼此共享更多元美好的未来。
21.下列句子中的“自己”和文中加点处的“自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内耗,常常是一场与自己的战争,你的对手遍布世界,你却没有一个外援。结束内耗的方法,就是摒弃一切纠结、比较与得不到。
B.平儿对刘姥姥说:“别说外话,咱们都是自己,我才这么着。你放心收了罢,我还和你要东西呢。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各样干菜带些来。”
C.小版画尺幅虽小,却意趣盎然,不同版种的作品也因为它们不同的原理和技法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魅力,不拘一格,耐人寻味。
D.专业人士提醒:登山时,要选择正规景区,不攀爬野山;要结伴而行,不自己进山。否则,不仅更容易陷入险境,还会给搜救带来困难。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四、写作(60 分)
23.(2023·山东泰安·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某班班会课上交流学习经验。学生甲说:“每次考完试,我都善于反思总结,并分类归纳整理形成错题本,以备巩固复习。”学生乙说:“每次考完试,我都把试卷清零,以免干扰学习。”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思考和感悟?请你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要求:自行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