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沙湖》公开课全套资料

文档属性

名称 《游沙湖》公开课全套资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7-24 11:21:09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游沙湖——苏轼授课教师:董金梅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
带枝蔓地拔起,
我相信,整部中国文
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王安石辞去宰相后,奸臣从苏轼诗文中罗织罪状,诬陷他,说他“包藏祸心”,不久就把他逮捕,投入监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乌台)狱受审。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经过4个月的折磨后,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被贬黄州后,苏轼经常游赏赤壁矶,在被贬第四年即1082年,一气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三篇传世名作,由他的政治低谷转而登上他的文学创作的颠峰。同年,苏轼还写了一篇小短文《游沙湖》。 黄州:走向成熟
“乌台诗案”以及其后的在黄州被贬的生活使苏轼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时苏轼谪居黄州已第三年。《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首《定风波》来。但作者也因为这次淋雨生病了,求医遇一“异人”并结伴同游,于是又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游沙湖》一文。
学习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及重点文言字词。
2、质疑答疑,提高主动动脑思考的能力。
3、学习苏轼乐观、旷达、自信的生活态度。 游沙湖 苏轼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 )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 )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 )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 )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 ( )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 ,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游沙湖_苏轼.mp3 xiàng yǐng zhéqíxiāoshào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解读“异人”

思考:
文章第一段写了什么人?是怎样写的?解读“异水”

第二段中诗人和庞安常同游的沙湖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写的?探究交流:
1、第二部分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这两个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2、如何理解“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句话?
3、从苏轼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随堂练习
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的意义。
①因往相田( )
②儿已薄 禄 相( )
③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观 察相 貌 互 相①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
②凡牧民者,必知其疾( )
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
④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小 病痛苦,疾病痛 心同“嫉”。妒忌强,猛烈 诚如余秋雨先生在他的《苏东坡突围》一文中所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作业: 
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贬官文化”一词。“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有兴趣的同学去找找这方面的资料,深入研究下去,写篇读书笔记。 老师寄语:
都云人生无再少,
我辈当重第一春。
与其白发唱黄鸡,
不如垂髫把时惜。
《游沙湖》说课稿
董金梅
一 、说教材
《游沙湖》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的推荐篇目。《游沙湖》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居黄州时留下的一篇写人记游的随笔小品。本文前一部分以文写人,后一部分以词记游,文、词融为一体,相互激发,自然流畅而情韵悠长。
本文题为"游沙湖",行文重点不在"游",而在"感",这明显有别于一般游记.先写到沙湖"相田",接下来得了病,于是求医,结识了名医庞安常,病愈后二人同游清泉寺,作者写词抒怀。散文最后说明人生也有返老还童,青春能再的可能,不必枉自悲伤,哀叹光阴易逝。这无疑会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勇气、信心。
就散文的解读而言,对散文格调的把握,也就是要能够“读其文而想见其为人”,具体说来,我们要能够通过那些充分显示散文的“个人性”的因素?如文本独特的选材和叙写角度、作家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深刻见解、作品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基调等等的细致观察,去领略文本的艺术趣味和独特风韵,透视作家人格和精神境界。
我们正可以从上述思路来解读苏轼的《游沙湖》。
二 、说学情
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在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上,较高一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对文言文内容的深层理解上,能力不强;对文言文的思考探究能力更差。
本文篇幅不长,字词难度不大,又是一篇可读性较强的游记散文,因此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仅仅只是满足于对文章字词的理解,对文章的翻译,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学习语文还提出了“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因此,还要引导学生一步步对《游沙湖》做深层次的理解思考。
三 、说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读懂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同时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本课的特点,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并掌握、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质疑答疑,提高主动动脑思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现内容,感知聋医庞安常与诗人“皆一世之异人”的内涵。
2、揣摩文中典故,把握思想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现内容,感知聋医庞安常与诗人“皆一世之异人”的内涵。
教学重点:1、透过文章学习苏轼乐观从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了解苏轼,“为官的低谷亦是创作的颠峰”。
教学难点:了解黄州东坡的心路历程,学习他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 、说教法
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包括“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在教法上主要采取:1、课前预习;2、课内合作探究;3、多媒体课件;4、授课安排为一课时。
五 、说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设计依据:引出作家方方和学者余秋雨对苏轼或其作品的评价,引起学生更深入了解苏轼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初读,正音;听录音范读;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并明确;练习题,检查导学案(预习案)完成情况。
解读“异人”“异水”。
1、文章第一段写了什么人?是怎样写的?
2、第二段中诗人和庞安常同游的沙湖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写的?
(三)探究交流。
1、第二段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这两个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2、如何理解“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句话?
3、从苏轼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随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作业:
1、课下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2、以“心态与生活”为话题, 写一篇800字作文 。题目自拟,文体自定。
(七)板书设计:

庞:耳聋、颖悟绝人 以眼为耳
异人
苏:被贬官 以手为口 自信
游沙湖
溪水西流 乐观
异水
王逸少洗笔泉 旷达
水极甘 下临兰溪
六、说课后反思:
本节课完成了拟定教学任务,学生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上师生互动较好,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并明确了作者为方山子立传的意图。但学生间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较少,生生互动的平台没有搭建起来,应多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机会。
《游沙湖》导学案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编写人:董金梅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疏通文字,理解文意及重点文言字词。
能力目标:质疑答疑,提高主动动脑思考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习苏轼乐观、旷达、自信的生活态度。
?【学习过程】
【预习案】
?一、初读课文,积累知识。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相田( ) ?蕲水( ) 辄( ) 浸溪( ) 再少( )
?2、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字______,号______,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他七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与其父______?、其弟______?都是散文家,号称“三苏”。苏轼是个文艺全才,诗、散文、词、书法、绘画都有成就。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_______ ”,诗与黄庭坚并称“?_______”,词与辛弃疾并称“?_______”,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名句回顾。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____________。
2、大江东去,浪淘尽, _________。
3、____________ ,千里共婵娟。
4、___________ ,只缘身在此山中。
5、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___________ ,凌万顷之茫然。
三、朗读课文,通译全文,在此基础上完成梳理文言知识。
1、词语释义。
? 相田?______________、颖悟?______________、戏?______________、
浸?______________、萧萧?______________、剧饮?____________。
2、词类活用(黑体字)。
庞安常善医而聋( )
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
?君看流水尚能西( )
3、古今异义(黑体字)。
余作歌云(古: 今: )
书不数字(古: 今: )
4、句式。
①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
②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
③予买田其间( )
?5、翻译下列句子。
?⑴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⑵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探究案】
1、《游沙湖》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这两个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2、如何理解“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句话?
3、从苏轼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武威第五中学课堂教学设计首页
编写时间:2014 年6月1日 第 二 学期 总第 课时 编写人:董金梅
课题
《游沙湖》(苏轼)
授课班级
高二(2)班
授课时间
6月4日




知识技能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并掌握、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质疑答疑,提高主动动脑思考的能力。
过程方法
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现内容,感知聋医庞安常与诗人“皆一世之异人”的内涵。
揣摩文中典故,把握思想主旨。
情感态度
1、透过文章学习苏轼乐观从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了解苏轼,“为官的低谷亦是创作的颠峰”。
教学重点
1、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现内容,感知聋医庞安常与诗人“皆一世之异人”的内涵。
2、揣摩文中典故,把握思想主旨。
教学难点
了解黄州东坡的心路历程,学习他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课型
自读鉴赏
主要教学方法
自读、探究
教学模式
合作探究式
教学手段与教具
多媒体
板书设计

庞:耳聋、颖悟绝人(隐居、村医)以眼为耳
异人
苏:被贬官(遭贬、才子) 以手为口 自信
游沙湖
溪水西流 乐观
异水
王逸少洗笔泉 旷达
水极甘 下临兰溪
作业设计
课下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以“心态与生活”为话题, 写一篇800字作文 。题目自拟,文体自定。
教学反思
注:教学过程在续页上完成。
武威第五中学课堂教学设计续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导入
方方和余秋雨对苏轼或其作品的评价。
写作背景。板书:游沙湖。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初读,正音。
听录音范读。
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并明确。
?4、练习题,检查预习案完成情况。
四、课文研读。
(一)解读“异人”“异水”。
1、文章第一段写了什么人?是怎样写的?
2、第二段中诗人和庞安常同游的沙湖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写的?
(二)探究交流:把握主旨。
1、第二段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这两个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2、如何理解“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句话?
3、从苏轼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随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1、自读,结合注释翻译;
2、合作探究,完成文意的疏通;
3、纠错。
思考问题,并讨论交流。
目标导学。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要实、虚词。
了解黄州东坡的心路历程,学习他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以明确本文主旨。
读文·读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