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爬山虎的脚
课前导入
爬山虎
亦称“巴山虎”“地锦”“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广见于我国各地。爬山虎的根茎可入药,果可酿酒。
课前导入
了解作者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有《荷花》。
初读课文
爬山虎的脚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初读课文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写一写
组词:舒张、舒卷、舒活
组词:顺风、顺水、通顺
写一写
组词:重叠、叠加、叠印
组词:均匀、均衡、平均
写一写
组词:茎叶、细茎、花茎
组词:缝隙、空隙、乘隙
写一写
组词:萎谢、萎靡、枯萎
组词:叶柄、话柄、刀柄
写一写
组词:固定、固然、固执
组词:细瞧、小瞧、瞧不起
连一连
拂过
漾起
近义词连线
舒服
均匀
匀称
荡起
擦过
舒适
连一连
粘
萎
近义词连线
牢固
休想
别想
枯
贴
结实
连一连
弯曲
牢固
反义词连线
新鲜
舒服
松散
难受
笔直
陈旧
连一连
理解词语
均匀
分布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如:雨量均匀。
连一连
理解词语
嫩茎
初生而柔弱的茎。
连一连
理解词语
漾起波纹
原指水面微微动荡,本文指爬山虎的叶子被风一吹,象波浪一样上下起伏。
想一想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
第三部分(3-5)
家里和学校都有爬山虎,引起作者的观察兴致,引出下文。
主要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时怎样一步步向上爬的。
想一想
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铺”在这里读 pū。这两句话具体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先概括地写出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令人惊叹的却是叶子长得如此整齐,铺排得那么均匀──“叶尖一顺儿朝下”,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好像是哪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图画。
想一想
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叶柄”是连接叶片和茎的部分。作者用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中间的长句子是对第一句的补充,更具体地说明脚是长在茎与叶柄相连之处,而且是从叶柄的反面伸出来的,它由六七根枝状细丝组成。作者又以蜗牛的触角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可见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十分仔细、认真。
想一想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爬墙。
想一想
2.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想一想
3.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不只写脚,而要先写叶子呢
原因有两个:一是爬山虎的叶子靠脚才能够爬满墙,这满墙的叶子,正是脚的功劳,进一步突出了脚的作用之大;二是我们通常先看到的是爬山虎的叶子,仔细观察才能看清爬山虎的脚,所以先写了叶子。
小组讨论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是怎样变化的
“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巴住墙就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细丝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它在墙上才贴得很紧。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让我们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了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