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
/为河东忧
B.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
/为河东忧
C.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
/为河东忧
D.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
/为河东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指依从、按照,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的“如”
不同。
B.复指免除,与《<论语>十二章》中“克己复礼为仁的“复不同。
C.变指改变,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的“变”相同。
D.巡狩,专指天子出行田猎,娱乐游逸。其意义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盘游”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因父亲在杭州任职,为了就近侍奉,辞去所任的官职,请求调任苏州,终因双亲离
世,连续守孝服丧,未能成行。
B.庞籍在麟州任职时,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进行防卫。但因手下军官狂妄,夜晚遇敌战死,而
受到牵连,被朝廷降职调离麟州。
C.给皇帝讲读时,王安石提出先王治国之法,有几年一变的,也有百年不变的,主张进行变法。
司马光测认为现在国家不具备变法的条件。
D.司马光侍奉的四朝皇帝都很敬重他。神宗时,他的言论经常会违逆皇上的心意,但他认为
这样做才是对皇上的恭敬和报答。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2)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由是天下服公先知。
14.司马光为何反对王安石变法?请依据文意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龙吟①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
冷,月明星淡。待燃犀②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③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④。千古兴亡,
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①此词写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53岁,闲居11年后被起用,又
语文试卷-3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说法过于绝对。由材料一第四段可知,现实中,有些子女认为老人就应该安分养老或者照顾孙辈。
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说法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大趋势。放眼国外,有不少相关研究和经验可供我们参考和借鉴”可知,借鉴他国经验可以为我国解决老龄化问题提供参考。
3.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相关知识的能力。A项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其他三项都是积极倡导“时间银行”的举措。
4.“时间银行”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老年人利用自己空闲的时间为社区里的高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养老服务,并通过这些服务积累既可以兑换一些当下的服务,也可以积攒着等日后需要时再拿出来用的“时间币”的“互助养老”模式。(4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相关概念的能力。先找到跟“时间银行”相关的内容,再将其内涵归纳出来。
5.①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老年人再就业的立法保障。②社会各层面不断给老年人返岗创造条件。③政府加强对老年人再创业的支持,鼓励其发挥自己的特长、能力,做点力所能及的小生意等,增加收入。(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情境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分析材料二中三个国家的做法,分别概括出一点即可。
(3分)D(D项,对两则小说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相关内容理解正确。A项,以偏概全,从文本一看,作者支持瘦七救人,而对巡差的“坚守规矩”持否定态度,因而说“他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正确;B项,曲解文意,从文本二看,王家少爷只是一个挑剔的食客,是作品的次要人物而不是反面人物,作者塑造他是为了衬托西施做嫩豆腐的技艺高超和表现西施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C项,于文无据,两则文本都未涉及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而结尾部分展现的是瘦七的生意依然很好,西施受到金枝的赞美。)
7.(3分)C(C项,运用比喻,“起到了形象地突出女主人公笑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作用”赏析不当,一是“像极一块白嫩嫩的豆腐”是对西施这个人的比喻,不只是对笑的比喻;二是未理解《卖豆腐的西施》结尾处的关键作用。作者运用比喻对西施的描写,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美貌,更是对她纯洁心灵和高贵品质的赞美。)
8.(4分)①都坚持原则、诚实守信。瘦七卖鱼但不杀鱼,却凭借鱼的新鲜和菩萨心肠拥有大量顾客;西施只做老豆腐不抢他人买卖,生意兴隆。②都乐于助人、有同情心。(或答“都为了助人而敢于打破规矩”)瘦七为帮助偷荷包的“小偷”,宁肯打破自己坚守多年的“规矩”,杀鱼救人;西施打破“只做老豆腐”的规矩为王家做嫩豆腐,帮助生活困顿的金枝。(找出两人品质方面的共同点,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每点2分。)
9.(6分)①“规矩”内涵丰富,它既是瘦七经商恪守的准则,“卖鱼而不杀鱼”,更体现出瘦七破了规矩“解人之困”的优秀品质。②“规矩”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自“规矩”始,以“规矩”终,整篇文章围绕瘦七“守规矩”和“破规矩”而展开。③“规矩”有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干任何事都需要恪守行业规矩,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持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善心。(每点2分。)
10.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原宰相庞籍,见到公认为他很奇特,等到自己做了枢密副使,推荐公做馆阁校勘。天圣年间,朝廷禁止百姓到河西种田,敌人就得以渐渐地蚕食那里的土地,成为河东的忧患。“公”既为“荐”的宾语,又是后面“召试馆阁校勘”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禁田河西”为省略介词的状语后置句,“河西”做“禁田”的状语,故“河西”与“禁田”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D。
11.D【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专指天子出行田猎,娱乐游逸。其意义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盘游’相同”错。巡狩:天子巡行视察诸侯所守的疆土,“巡视”“视察”之义。《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盘游”是指游乐,二者含义不相同。故选D。
1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王安石提出……”错误。结合原文第三段“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可知,给皇帝讲读的是吕惠卿,这些话是吕惠卿说的,不是王安石说的。故选C。
13.(1)司马光在宫殿前守候。(他)多次上书,请求独自承担这事的罪过,没有得到回复。
(2)这之后六年,吕惠卿背叛王安石。由此天下人佩服公有先见之明。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阙”,宫殿;“三”,指多次;“坐”,犯……罪,这里指承担……的罪过;“报”,答复、批复、回复。(2)“叛”,背叛;“由是”,由此;“服”,佩服;“先知”,先见之明。
14.①有得守成之道的先例,不用改革;②国家没到非改不可的程度,不需改革;③国家不具备改革的条件,不能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①由“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刑世轻世重,非变也”可知,有得守成之道的先例,不用改革;②由“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可知,国家没到非改不可的程度,不需改革;③由“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可知,国家不具备改革的条件,不能改革。
参考译文:
公名光,字君实。十五岁时,书本上的知识没有不理解的。二十岁时,考中进士。改任为奉礼郎。因为父亲司马天章在杭州,就推辞了所任的官职,请求改任苏州判官以便于侍奉亲人,朝廷答应了。还没有上任,适逢母亲去世。守孝还没有期满,又遇到父亲去世。连续几年守丧,哀伤过度而消瘦,仍按礼仪守丧。
原宰相庞籍,见到公认为他很奇特,等到自己做了枢密副使,推荐公做馆阁校勘。天圣年间,朝廷禁止百姓到河西种田,敌人就得以渐渐地蚕食那里的土地,成为河东的忧患。庞籍请求公前往巡视查看。公为他出谋划策:“应该依靠州里的老兵,再增加三千禁兵,在河西筑起两处据点,可以使堡外三十里的敌人不敢来种田,那么州西六十里范围内就不会有忧患。招募有能力耕种闲田的百姓,免除他们十五年的赋税,官府虽然没有收入,但卖出的粮食就会便宜,可以渐渐地解救河东的百姓。”庞籍转任麟州,按照公的话去做。但是掌管军队的郭恩勇猛而又狂傲,夜里遇到敌人战死。论罪的官员把罪责归于庞籍的身上,罢去了节度使的官职,改任青州知府。司马光在宫殿前守候。(他)多次上书,请求独自承担这事的罪过,没有得到回复。
王安石在天下推行他的新法。迩英阁的臣子为皇上讲读,讲到萧何、曹参的事情。公说:“曹参没有改变萧何时的做法,得到安守天下的方法。所以孝惠帝和高后时期,天下太平。”过了几天,吕惠卿侍讲。就说:“先王的治国方法,有五年一变的,是巡查考核等制度。有三十年一变的,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调整刑法轻重。也有百年不变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礼仪。前日司马光说的不对,他意在讽刺朝廷变法,而且讥讽我是主管草拟条例的。”皇上问公:“惠卿说的怎么样?”公说:“诸侯有改变礼乐的,皇上在巡查的时候就会惩罚他,因为皇上自己没有改变。刑罚根据社会情况确定轻重严宽,不是变化。况且治理天下,就像居住的房子,破旧了就修理,不是严重毁坏的就不重新建造。严重毁坏重新建造,没有好的工匠和上等的材料无法完成。现在二者都没有,我恐怕连风雨也无法遮蔽了。”惠卿不能回答。
公就给王安石写信阐明这个道理,多次往返,尽力讲理,好在安石听从他作了修改。公又说:“巧言令色的人缺少仁义,那些忠诚有信的士人,在您当权时,虽然与您意见不合,让人憎恶,以后一定会慢慢地得到他的帮助。”对宾客说:“让王安石失败的,一定是吕惠卿。”这之后六年,吕惠卿背叛王安石。由此天下人佩服公有先见之明。
公侍奉过四个皇帝,都被君王敬重。然而神宗了解他最深,公就想着来报答他,虽然公的言论常违背圣上心意,但神宗理解他的想法,更加厚待他。
15.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体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对“空”的理解错误。两个“空”的意思不一样,“潭空水冷”指空荡;“泪空流”中指徒劳的。说还没有灭胡鬓发就白了,白白地流了。陆游《诉衷情》中的“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故选C。
16. ①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悲叹。②“廉颇老矣”句,借廉颇老了,还有人要启用他,而自己却无人过问,慨叹自己报国无门。③“元龙老矣”句,则是借陈元龙代指自己,可是如今已经老了,还不如归隐,过“冰壶凉簟”的日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抑郁愤懑之情。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是一道比较分析词的情感的题目,是古诗词的常考的题目之一。此类试题解答时,回答词句表达的作者的情感,除了回答出具体的情感,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回答词句的表现手法,要先答出具体的手法,然后再回答此手法的具体表现和表达效果。联系词文作答是鉴赏的必然步骤。本题需要明确观点——情感相同。然后结合词句内容分析情感相同的原因。本词中“廉颇老矣”句,运用廉颇的典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显然是对廉颇当年人虽老而心犹壮的敬仰,同时也暗含对他最终未被任用的同情和感慨。联系词人自己的经历,词人慨叹自己报国无门的忧虑之情。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章”,用反语,以淡静之词,勉强抑遏自己飞腾的壮志。这时作者年已在五十二岁以后,任福建提点刑狱之职,是无从施展收复中原的抱负的。以下千古兴亡的感慨,低徊往复,表面看来,情绪似乎低沉,但隐藏在词句背后的,又正是不能忘怀国事的忧愤。两句情感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愤懑之情。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7.(1)乌鸟私情,愿乞终养。(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18. ①争先恐后(不约而同、不甘人后);②见仁见智;③毋庸置疑;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指多地的文旅局局长们行为一致,争着为家乡代言,唯恐落后,可填“争先恐后”或“不约而同”“不甘人后”。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不甘人后:不甘心落在别人后面。第二空,由“认为接地气的有之,认为有创意的有之,认为真代言的有之——当然,质疑质量不高、扮相不好、身份不妥的也有之”可知,对于文旅局长代言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可填“见仁见智”。见仁见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第三空,经由“网红局长”们介绍的地方,知名度大增、好感度提升,这件事是很明显的,可填“毋庸置疑”。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第四空,指局长们代言的地方成功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名气大涨,可填“引人瞩目”或“声名鹊起”“声名远扬”。
19. B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 项的破折号与文中的都表示转折。
A.表示语音的中断或语意的转换;
C.表示说话中断;
D.表示解释说明。
故选B。
20. A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用的是暗喻,本体是“网上的声音”,喻体是“潮流”,比喻词是“成为”。
A.用的是暗喻,本体是“他”,喻体是“指南针”,比喻词是“是”;
B.用的是拟人,把“青荇”当作人来写,在水底招摇;
C.用的是夸张;
D.用的是借代,“盗跖”代指坏人,“颜渊”代指好人。
故选A。
①另一方面支持鼓励 ②不仅翻译事业苦尽甘来 ③一部个体见证下的百年中国史
杨苡先生与爱人、兄长共同推动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使文学经典如种子般在不同文明土壤里生根开花,创造了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一个奇迹。
参照 2022 年全国卷Ⅰ作文评分标准。【审题解析】材料中的“德”指的是好的品行、道德,“得”是指收获、益处。材料一“德者,得也。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表明了“德”与“得”的同一关系,强调品德对于自己、他人和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材料二中伏尔泰认为最道德的人将会作出最大牺牲且无所得,表明了“德”与“得”的对立关系,即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材料三以陆鸿为实例, 证明了帮助他人也能让我们有所收获,因德而有所得。因此,在构思和行文时应考虑“德”与“得”之间的辩证关系。“德”与“得”可以内在 统一,也可能会产生冲突,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面对“德”与“得”的问题时,应着重思考如何以“德”来实现个人的“得”,达到“德”与“得”的内在统一;或者谈求“德”是否真的会让我们无所得,倡导舍得求德的价值追求。
【参考立意】
1. 厚德而后得。
2. 以德求得,因德舍得。
3. 以德谋得,以得促德。
4. 德可得人,亦可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