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解题方法考前盘点--专题07 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课件)(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解题方法考前盘点--专题07 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课件)(共5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14 18:1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记叙文之
句子的表达效果
目 录
总 体 思 路
切 入 角 度
真 题 引 路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春路雨添花
花动一山春色
总体思路
句子的表达效果,其实指的是句子在文中的优点、特色、好处等。
题型
①对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②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③这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技巧
答好这种题目的关键就在于细读文本,不要忽视相关的情节,要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在这基础上,再找准答题的切入角度和落脚点。
落脚点:内容、情感、结构作用
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结构作用:总起、总结、过渡、铺垫
答题格式
答题格式:切入角度+生动传神、形象、细腻地写出了内容+表现了情感(性格、心情、形象、品质)+结构作用(呼应、引入、铺垫、对比)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切入角度

修辞手法
句式角度
用词角度
描写角度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CONTENTS
比喻:把A比作B,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某某事物的…… 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或……的主旨
拟人:把……人格化,赋予……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人或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的主旨。
夸张:突出某某事物XX的特征,加强了……感情。让人印象深刻。
排比:加强语势,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强调突出人或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要表达的感情。
反复:加强节奏感,强调突出……感情。
对偶:对仗工整,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设问:设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文章表达效果。增加文章 情感的表达。
牛刀小试
简要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答案
通过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角度),生动形象地(规范化)写出了春天是新的,有旺盛的生命力;是美的、活泼生动的;是健壮有力的三个特点,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内容/特点(写出… …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情感)。
牛刀小试
简要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答案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角度),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规范化),“低唱”、“弹琴”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的乐趣(内容/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无限怀念之情(情感)。

修辞手法
句式角度
用词角度
描写角度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CONTENTS
描写手法 :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答题格式:描写角度+内容+情感(性格、心情、形象、品质)
描写方法:
动作描写:…动词,生动地写出…
语言描写:…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写出…
神态描写:…的神情,细腻地刻画…
牛刀小试
. 下面语句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5分)
一位硕大身膀的黑人妇女,冲决门口的阻挠挺了上去,侧身一扛就撞到中部敞亮地域,朝窗外等车者肆意微笑,甚是欢快。
答案
运用了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突出了黑人妇女的粗俗。
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硕大身膀”写出了黑人妇人的强壮,“挺”“扛”“撞”写出了她力量之大,行为之粗俗,“肆意微笑”写出了她硬闯地铁的得意扬扬。
运用了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方法没写全,写2个得1分),(没有写内容)、突出了黑人妇女的粗俗。(表达效果概括了人物的特征,但没写对人物的作用,没有答到采分点,没得分)
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方法没写全,3个得1分),“硕大身膀”写出了黑人妇人的强壮,“挺”“扛”“撞”写出了她力量之大,行为之粗俗,“肆意微笑”写出了她硬闯地铁的得意扬扬。(写了内容,答到采分点得2分),(没有表达效果)。
标准答案
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多种描写方法(方法、2分),生动形象地(规范化)突出了芝加哥地铁上的黑人妇女挤入地铁后的得意之情(内容、2分),使人物形象生动具体,鲜活可感(表达效果、1分)。
自然景物描写“四步分析法:
第一步: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表现了……特点;交代了……时间、季节;渲染(营造)了……氛围;
第二步: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表达了……的情感;
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内容埋伏笔,作铺垫;
第四步:结合文章中心(主旨)作答。
牛刀小试
请对下句加以赏析。(3分)
杨花落尽子规啼
答案
运用了环境描写(角度),点明暮春时令,包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渲染了凄凉哀伤的氛围;衬托了离别的愁绪;奠定全诗伤感的基调。

修辞手法
句式角度
用词角度
描写角度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CONTENTS
精妙词语的运用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只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巢下来啄食,走到筛下时,将绳一拉,便罩住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运用这些动词,准确描写了雪地捕鸟的过程,突出百草园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请输入您的标题
PLEASE ADD YOUR TITLE HERE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请输入标题
请输入标题
请输入内容
请输入内容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生”“入”两个动词,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残夜未尽,红日已升,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的情景,体现了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的哲理。

修辞手法
句式角度
用词角度
描写角度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CONTENTS
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矛盾句、点睛句、结尾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结合、陈述句、感叹句等。
A.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
B.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
C.结尾句:对上文的概括或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的思考余味无穷。
D长短句结合:语言自然,更能突出情感
表达方式: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表现方法:对比、衬托、抑扬、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三比两问一拟夸
写作手法
补充

真题引路
艾叶又飘香
余雪云
那时候,日子过得穷,一年也就过这两个节:端午节、春节。说起来,那种对节日的期待和期盼呀,其实是潜藏于梦里梦外的,让小小的我心里充满了各种憧憬和盘算。当然,盘算最多的是吃,那个馋劲儿呀,都馋到梦里去了。最可恨的是,每每梦到吧唧吧唧吃得正香时,总会被大人叫醒,或被野狗吠醒,反正没 有一次能顺利地酣畅淋漓地吃个痛快,令人特别沮丧。
不过,“初一糕、初二桃、初三粽、初四艾、初五划龙舟”,那来自乡巧山村的童谣,我倒是记得牢牢的。日子也的确像童谣唱的,从五月初一至初五端午节,每天都有仪式感。
比如做发糕,首先要磨好米浆,加糖、加发酵粉等候华丽蜕变。随之,奶奶开始做准备工作了,往锅里注入一大锅水,将笼屉洗净垫上一块大布巾,架在大锅上,水烧开后倒入米浆盖好锅盖,蒸笼的周围用毛巾包裹严实以免漏气,这样蒸40分钟左右,发糕差不多熟了。这时奶奶会用手扇一扇热气腾腾的蒸笼,然后拿双筷子往发糕一戳,凑近眼前一看,筷子上没粘到东西就说明发糕熟了,再往发糕面上撒些黑芝麻点缀一下,发糕便一下子生动起来,像白雪公主的黑眼睛眨呀眨地向外张望。
由于大人们白天都在忙其他的事情,所以,通常选在晚饭后蒸发糕。当天晚上,孩子们哪里也不去,就待在厨房里等,困了就躺在厨房的凳子上或趴在厨房的任意角落打盹儿,等吃到发糕时大概都晚上十点了。对闹腾一天的孩子们来说,这个时间除了嘴巴能动,我估计身上其余的功能都已经睡着了,当大口大口的发糕被囫囵地吞进了肚子后,唯一能感觉到的是舌尖被烫得火辣辣的。
这是初一。初二是吃桃子的习俗日,我至今不知道吃桃子的缘由。记得有一年端午节前,爷爷和奶奶到泉州看望伯公,从泉州带回的水蜜桃,个儿大皮薄,水分多,口感酸甜适宜。一个桃子估计有半斤多,吃上一个,小小的肚子一下子变得圆滚滚的。那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桃子。
四川省泸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初三是包粽子。粽叶是自家房前屋后的竹林里摘的,新鲜清甜。绑粽子的绳子是棕树叶,棕树叶要提前到山上去割取,晒干后备用。棕树的叶子像一把大大的蒲团扇子,用时要提前泡软,用锥子把棕叶划拉成一条条细细的丝线。一把棕树叶大概可以包五六斤的米馅儿。那时候,粽子的馅儿比较单调,要么纯糯米加碱,要么糯米加黑豆,当时对大家来说已经算是人间美味了。包粽子是母亲的强项,母亲手很巧,包的粽子非常精致、结实,而且形状各异:像羊角、像荷包;有四角粽、三角粽、菱形粽。然后用野生的薄荷头同粽子炖在一起,整个厨房香气扑鼻。薄荷香、艾叶香、竹叶香、棕树香、糯米香,还有柴火香,闭上眼睛,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厨房里还是在原始森林里。端午节前,母亲会买些彩线,找些碎布头儿给孩子做老虎、荷包、香囊之类的小玩意儿,再用五彩丝线卷边点缀,然后戴在孩子们身上,这些小饰品有时也成了我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炫耀的资本。渐渐地,我也学会了做各种各样的小挂件。(据民间传说,用五彩线系臂跟龙的文化习俗有关)
初四的早上,父亲会早早拿着镰刀去割午时草,什么菖蒲、艾叶、薄荷等。太阳升起来时,父亲已经把菖蒲和艾叶挂在门上了,满堂飘香,父母还不忘对孩子们说道:初四这天要起早,才会更聪明伶俐的。其实,过节这几天,期待、兴奋、嘴馋,根本不可能睡懒觉。
五月初五端午节,按家乡的惯例,中午饭吃炒面、扁食、鸭蛋(取用中午12点的古井水,放入午时草煮,据说这样煮的鸭蛋颜色橙黄鲜艳,有辟邪、祛湿气、袪风寒等功效)。炒面和扁食是莆仙的特色食品。记得有一年端午,家里没钱买肉,只好包素馅儿的扁食,用紫菜、花生、豆腐、葱头剁成馅儿,没想到没有肉参与的扁食,居然特别好吃,成了我记忆里的风味美食,也成了我几十年抹不去的乡愁。
吃好午饭,母亲会搬来大木桶倒入用午时草煮的水给孩子们沐浴,然后给孩子们换上新衣服。端午节有新衣服,在那个时候是很奢侈的事情,那是个什么都凭票的年代,买布是凭布票去买,然后请裁缝师傅到家里来做新衣服。孩子们添的所谓新衣服,无非就是一件小碎花短袖衫,一条小短裤之类的。
(些都是民间习俗的传承,都与辟邪、辟疫说法相关)完成仪式后,孩子们便跟着村里的大孩子或大人去木兰溪边看龙舟比赛。
雷雨刚过,木兰溪的水面比往常开阔了许多,水面激流飞跃,非常壮观,一年一度的龙舟大赛就在这里举行。竞渡的龙舟高高地挂起一面面红旗,从柳荫深处的水面出击。鼓声像春天的雷电,冲破烟雾,劈开波涛,直奔远处夺标目的地。围观人群的欢呼声震天动地,有惊退万人争战的豪气。小孩子呢,其实就是去看热闹的,享受着那种节日特有的快乐。
文中划线句在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上富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解此题,先找方法,再看作用,最后扣内容作答。题干中明确是细节描写,要具体找出“细”在何处,细读原文,就会发现细在动作——有“扇”“拿”“戳”“凑”“看”“撒”等一系列动词。修辞方法,“像白雪公主的黑眼睛”是比喻,“眨呀眨地向外张望”是拟人。作用是细节——细腻生动,比喻——生动形象,拟人——生动活泼。内容:奶奶的情态和发糕的样子。
规范作答:
运用“扇”“拿”“戳”“凑”“看”“撒”等动词,细腻而生动地描绘了奶奶看发糕是否熟了的样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发糕撒上芝麻后的样子比作白雪公主的眼睛,把做好的发糕写得生动形象,又用拟人的手法,使做好的发糕变得活泼可爱。
渑池来信
于德北
①就在今年秋天,我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来自河南渑池的挂号信,信封里,是一封寄自日本的没有启封的信,上面赫然写着我的名字。
②那是一封写在樱花笺上的长信,有七八页之多,字体娟秀。“于老师,您好!之所以将给您的信由老家河南邮转,实在是我想唤起您的一段回忆。我刚刚从日本早稻田大学博士毕业,近期即将回国从事中日文学比较研究,我回国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您,并把我刚刚翻译好的您的一百二十五篇小小说交由您过目……您还记得吗,那个站在梨树下看您吃梨的河南小女孩……”
③啊!那真是一段温馨的回忆啊!只是时间太久,我几乎把它忘记了。
④二十年前,我由团省委转业,调入《深情》杂志社工作,接到一个采访任务,尽可能全面地采写女孩读书难的问题。这次采访难度大,且辛苦,我由甘肃、陕西一路走来,最后来到了河南的三门峡市。本来在这里是没有采访任务的,我只想假公济私转道看看三门峡,感受一下“梳妆台”的宏伟和壮观。我如愿以偿,当面对大坝、面对黄河的时候,我知道,不虚此行。
⑤恕我孤陋寡闻,在中学读书的时候,便学到过仰韶文化,但如果不是当地朋友介绍,我实在没记得它的初发现地就在河南,更不知晓,它就在三门峡市下辖的渑池县,而我现在距离它也就百余公里的路程。如此大好的机会怎能放过,我十分轻易地原谅了自己的孤陋寡闻,转而为自己的“博闻多识”而沾沾自喜。当下由朋友安排,驱车去看彩陶。人如果过于得意,上帝一定会给他一点小小的惩戒吧。车程过去大半,路过一个村庄的时候,小车抛锚了。等待修车的时候,我们坐在车里吸烟,初秋的蝉鸣噪耳,一支烟只吸了半截,我便丢在脚下,一个人信步往村庄里看风景。我就这么一个习惯,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总喜欢四处走走逛逛。
山东省济宁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⑥走过几户人家,均敞着门,偶见鸡犬进进出出,对我的到来并不稀奇。河南产枣子,这里几乎家家种有枣树,微风拂过,半青半黄的枣子左右摇动。正漫步间,忽一道明丽的色彩映入眼帘。有一个略显残破的院子,这个院子里没有枣树,却偏偏立了一棵丰茂的梨树,树上的梨子拳头大小,静垂在枝叶间像一只又一只的铜铃。
⑦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怯生生地看着我。
⑧“你好。”我问候她。她并不回答,只是一个劲地回头向屋门处望。随着她的目光去寻,只见一个中年妇女抱着一个孩子从屋里出来。我赶紧掏出名片递过去,表明自己不是坏人。我指指树上的梨子,做出喜欢的样子。那妇女点点头,我以为得到了她的许可,便摘下一个梨子,擦也不擦地咬上一口。梨子尚未熟透,但香甜的汁液盈了满口。那个女孩瞪大了眼睛望着我,可我并未发现这其中的诧异,满心欢喜地坐到她正写作业的小桌旁,翻动她的作业本,做出一副十分关心的样子。这是一些什么样的本子呢,正面写完背面写,先用铅笔写,再用钢笔写,字迹工整,却如蝇如蚁,密密麻麻。
⑨我急忙向那中年妇女问寻,才知道,这一家人是村里的贫困户,地少不够种,男主人本来会唱蒲剧,农闲时可唱野台子戏,可是两年前,野台班子因车祸而鸟兽散,男主人病倒在床,这人家,风雨飘摇中又雪上加霜……
⑩“那梨子是卖了供娃上学呢。”妇女说。我一下恍然,手握半只梨子僵立在那里。好半天,反应过来什么,奔踏着出门,一路来到村中的小卖店,把这店里的本子和笔全部买了下来。是的,我把这些本子和笔全都送给了那个女孩。另外,还以赔梨为名义,把五百元钱交到那女孩的妈妈手里。
这就是那件事情。
这就是那件事情。
当朋友来寻我,告知车已修好,可以启程,而也即将启程的时候,我们的身后响起了清亮亮的一段唱腔——“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走出来保国良臣……”那女孩一边唱,一边哭,一边向我们跑来,跑到近前,深深地给我鞠了一个躬。朋友说:“老于,娃给你唱蒲戏呢。”
(选自《北方文学》2020年22期,有删改)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这是一些什么样的本子呢,正面写完背面写,先用铅笔写,再用钢笔写,字迹工整,却如蝇如蚁,密密麻麻。
②我一下恍然,手握半只梨子僵立在那里。
试题解析:
①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语句“字迹工整,却如蝇如蚁,密密麻麻”将女孩的字迹比作蝇、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表现女孩的字迹工整,书写的紧密,表现了女孩学习认真,用纸节约,从而从侧面表现了女孩家庭的贫困。
②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语句“我一下恍然,手握半只梨子僵立在那里”运用“恍然”“握”“僵立”等形容词和动词,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我”知道事情原委后的震惊,也表现了我因“摘下一个梨子,擦也不擦地咬上一口”而感到惭愧、自责和内疚的心理。
规范作答: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表现女孩的字迹工整、密集,突出女孩用纸节约,学习认真,侧面烘托其家庭的贫困。
②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我”突然明白了事情原委后的震惊、内疚心理。
枯萎的蒲公英
叶子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称)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下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珊。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
山东省潍坊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
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地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选自《海燕》2015年9期,有删改)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
(2)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种子。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1)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努力地贴向地面”赋予蒲公英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蒲公英为了延续久远,为了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用尽全部力量将叶子贴向地面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蒲公英“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精神的赞美之情。
(2)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的白发比喻为蒲公英种子,形象地刻画出了母亲已满头白发,突出了母亲这么多年为子女的成长所付出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规范作答:
(1)运用拟人,通过“努力”“力量”“手脚”等人格化的词语,将蒲公英紧贴地面、努力生长的状态鲜活地表现出来。
(2)运用比喻,将母亲的白发比喻为蒲公英种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母亲的白发,突出了母亲为子女的辛勤付出。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