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点、线、面、体
学习任务分析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
1.进一步认识体、面、线、点的概念;
2.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数学思考
1.通过学习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从不同角度体现事物之间联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联系现实世界中各种常见的几何体及情景,让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各种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重点
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问题
举出一些你所熟悉的立体图形
2.a.知道这些体是由什么围成的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b.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c.线与线相交之处又得到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举出学生回答问题(1)时所提到的几何体的图片
教师给出体的概念
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再分组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体是由面组成的;面有两种,平面和曲面。
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线;线有直的有曲的。
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
教师对以上结论加以总结、完善,得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体由面组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
从学生经验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利用常见的几何体,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直观感受“体”,丰富学生感性思维。由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探索,从对体的认识到对面、线、点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经历运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举出实际生活中点、面、线、体的形象的例子
学生交流回答
教师鼓励学生联想身边熟悉的情景尽可能多的举出例子。
将抽象的概念融于大量生动形象、具体的实例中,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记忆,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能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活动2
问题
1.(1)笔尖可以看作是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
(2)通过上述运动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3)举出生活中一些实例说明这一结论。
2.(1)笔可以看作是一条线,它在运动时有什么现象?
(2)通过对上面现象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3)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这一结论。
3.(1)长方形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形成了什么图形?
过上述现象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动手操作、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得出“点动成线”的结论。
学生讨论交流举出实例
教师让学生拿笔或直尺在纸上演示,鼓励学生说出发现的结论。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回答问题得出“线动成面”的结论。
学生讨论交流举出实例
教师演示旋转过程,学生在观察、猜测、想象后得出结论;再通过动手实践加以验证得出“面动成体”的结论。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通过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认识通过观察、实验、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
活动3
问题
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什么
教师列举实例总结出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通过实例感受几何图形的构成,发展几何直觉。
活动4
小结
教师启发学生从静态动态两个方面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
总结回顾学习内容学会反思
活动5
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4.1第7、10、13题。
学生独立完成
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