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回音真好听》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低,已有音乐知识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堂课主要用的是听唱法、游戏学习法,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生动有效。我运用PPT符合低龄孩子直观形象思维,展示音乐要素、营造情境教学氛围。 理论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以获得对音乐的各种体验。”
2.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需培养提高,音乐基础知识缺乏,听赏能力处于启蒙阶段,部分学生处于未开发状态,音乐表现能力参差不齐,未建立很好的音高概念及聆听习惯,所以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利用其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二、教材分析:1.以该乐句为中心乐句贯穿音乐始终。 2.以该乐句为教学重点,突出本课主题风格。 3.全曲短小精炼,由五个乐句构成一段体歌曲。一、二、五乐句运用变化重复的手法,使旋律简单明快、流畅;三、四乐句旋律的完全重复以及力度与强弱对比,生动描绘了“回声”的音乐形象。 本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大自然的美妙之处,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亲近大自然,激发学生对音乐兴趣,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通过聆听与图谱分析了解音乐旋律特点与歌曲结构 2、能用优美的歌声,强弱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听唱乐句,学会歌曲,并能用强弱变化正确演唱歌曲 2、通过游戏体会原声与回声的区别,进而体验声音的强弱变化。 教学重点: 1.培养聆听习惯,用听唱法模唱音乐旋律 2.通过图谱了解歌曲旋律特点及歌曲结构 3.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教学难点:用强弱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主题旋律《山谷回音真好听》,指导学生强弱要鲜明但不能过分夸张。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
本节课教学主要分为七个环节: 听音模唱 (一)1.情境教学,游戏导入 导语:今天带同学们去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但路途遥远,需要坐火车去 2.学生齐唱wu(呜),进行气息和声音的训练达到和谐统一 3.模唱教师的声音“呜”,能听出音高sol,考核听力、音准及模仿能力,并作相应评价。 (二)聆听乐句 1.教师分句弹奏《山谷回音真好听》乐句,学生聆听找出以sol开头的乐句并模唱,表示火车在行进,用手指表示共出现了几次(3次)。 2.巩固练习,学生跟琴模唱乐句,初步了解音乐。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聆听,思考声音特点,能准确模仿】 二、图谱分析: 1.对照乐谱找出以sol开头的乐句,并唱谱,相应乐句出示小火车 2.思考并找出乐句特点(节奏一样、旋律一样)师生、生生之间分角色演唱该乐句。 【设计意图:直观形象感受音乐结构,五个乐句,结构方整,富有童趣】 三、完整欣赏,新课教学 (一)1. 师导:到底是去哪个神奇美丽的地方呢?请大家在老师的歌声中找出答案 2.教师范唱,从歌词中找出音乐主题内容:山谷、回音、真好听! 3.出示课题: (板书:山谷回音真好听) 4.问:在山谷中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回音 5.结合乐谱、整体感知 6.学生在《山谷回音真好听》歌谱中找出表现回音的乐句并模唱。 7.思考:歌中小朋友共唱了几句? 生:2句 8.唱出表示回音的部分,先唱唱名再唱歌词。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思考与演唱,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积极性,在参与中提高】 (二).解决总难点,游戏体验回声。 1.知识点学习:出示强弱记号:f p 2. 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游戏演唱回声部分,师唱原声,生唱回声。 3.视唱全曲歌谱,整体感受歌曲风格特点。 四.演唱全曲体会歌曲情绪,并准确唱出强弱乐句。 1.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新歌的兴趣和愿望,以师生接唱的形式,师唱歌曲前部分生接唱回声部分,注意强弱变化,引起学生对歌曲的喜爱,启发学生学习新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在熟悉旋律后,并能用强弱的对比,有感情地用柔和而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在此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唱歌:齐唱、分组唱、分男女生唱、个人演唱等,在面对全体学生的音乐基础上,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演唱才能。 3.跟录音完整演唱全曲 4.背唱歌词 五、拓展:回音游戏 (一)1.回音的形成: 师:啊(啦、lu) 生:啊(啦、lu) 2.回音游戏:变化乐句旋律练习 3. 用说话的形式感受回声 喂! 喂; 你好啊! 你好啊; 你是谁啊?你是谁啊? 让学生分组讨论了解这个有趣的自然现象,设计不同的情景去做回音游戏,(如:假设教室就是个大山谷,让两位同学站起来,用手做喇叭状,一个发出强音,一个用稍弱的声音模仿等)让学生感受回音,区别并掌握声音的强弱变化,从中感受大自然中回音的奇妙,从而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学“回音”游戏活动,让学生从模仿、探究、实践中体验原音强、回音弱,突破歌曲难点。通过游戏活动,探究辨别喊声与回音表现的强弱力度不同。巩固声音的强弱(知识点)为进一步学习歌曲作好铺垫。】 (二)感受回音 1.让学生感受其他同学的表演,体会回音的特点。(播放课件)聆听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对美丽而又稀奇的山谷有了深刻的印象。视听结合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2. 歌曲创编、歌舞表演 美的旋律、美的歌词更需要美的舞姿。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与表现的欲望,鼓励学生分小组创编歌词与舞蹈动作。把回音现象延伸到课外,挖掘生活中的回音现象。音乐再次响起,让每位学生都唱起来、跳起来,各尽其能、各得其乐、各有其获。整节课都让学生处于愉悦的氛围之中。 3.欣赏歌曲动画《山谷回音真好听》,进一步营造情境教学氛围,加深学生对歌曲理解,强化学生审美体验与感受。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编创活动,让学生在歌曲音乐中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表达情感、表现音乐,进而增强创造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唱“回音”环节 ,学会歌曲,从“感受---实践----表现---巩固”中感悟歌曲音乐形象,并在表现中渗透评价意识,提高音乐审美力和音乐表现力。】 六、知识拓展 1问: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回音 2问:回音的应用? (回音可以加强原声。
利用回声可以测距
回声可以定位) 3 问:用你的身体表现出强与弱的变化 七、相关文化——我国古代四大回音建筑 (出示课件) 1.陕州城内素有“回音塔”的宝轮塔。 人站在塔的四周数丈远,叩石或击掌,会听到“呱呱呱”类似蛤蟆的叫声。叩石或击掌越响越快,这种蛤蟆的声音也就越逼真越响亮,所以当地的老百姓又叫它“蛤蟆塔”。 2.鸳鸯塔:山西普救寺的鸳鸯塔,它也具有回音的神奇现象。 3.天坛回音壁:它是我国几百年来的古代建筑,有神奇的回音功能。人们把耳朵贴在壁上,会清晰地听到数十米之外的窃窃私语声。 4. 石琴: 四川的石琴位于大佛阁的山石道中,人们踩上去会发出悠扬婉转似古琴的声音。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了解“回音” 现象。鼓励探索,让学生亲近大自然、关注大自然、爱护大自然。】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方案的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着眼学生的能力发展,调动全体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意识,探究精神,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老师的精心组织、设计与安排,使教学内容变得充实、活泼、生动,能够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对学习的欲望,让每个学生印象深刻
6.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特点1.情景氛围,激趣乐学 2.聆听模唱,启蒙益智 3.图谱分析,直观形象 4.游戏练习,实践提高 教学反思:教师的主体和学生的客体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在教学《山谷回音真好听》这课时,把学生导入到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利用情境教学感受大自然,激起学生对美妙的山谷回音的兴趣,对绚丽多姿的大自然充满了喜爱和向往。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起点多种多样,知识能力也不尽相同。在做回音游戏时,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表现回音的强弱 ,我用回音游戏片断,让学生比较自己和别人表演回声的不同之处,很好地解决了原声强、回音弱的知识。总之,游戏、制作精美、形象生动的课件牢牢地抓住学生的眼、脑、心。